幼麒:是对姜维的称谓。麒麟和龙凤一样是吉祥物,所以是对俊杰人物的一种美称,至于幼麟和麒麟儿之称,都是由于姜维少年得志、超凡的才能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合称“卧龙凤雏幼麒冢虎”。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前后共出兵11次,然而终究回天乏术。蜀汉灭亡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也被魏兵所杀。
很有深度的问题。
首先姜维确实是个有才的人,孔明对他的评价是“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这么高的评价对于时年不满30,还是从曹魏集团反水过来的人,确实有点不同寻常呢!
但是诸葛亮选中姜维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一,当时街亭兵败,诸葛亮不得不杀掉马谡,本来的接班人缺失,正好需要填补;其二,刘备死后,很多老臣不一定都买诸葛亮的帐,费祎,蒋琬等“老人”也摆老资格,刘禅对于诸葛亮也不是一点忌讳都没有,所以诸葛亮很难在原来的阵营里找到可以放心的人,不得已而用相对比较有脑子的姜维;其三,姜维去强魏投弱汉,拿孔明的原话说就是“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表明此人的心志很坚决,用得比较放心;最后一点,正因为是大胆启用新人,被提拔者必定对提携着感恩戴德,从当时的形势看,诸葛亮身边确实需要死心塌地的追随者才能勉强跟强敌抗衡。
诸葛亮姜维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蜀国军队所到之处,众多郡县响应。魏国将领郭淮听闻后准备东行,回上守备。而马遵等人也跟随郭淮一起,但是当时他们怀疑姜维有异心,所以并没有告知姜维。
姜维像
等姜维发现的时候,马遵已经走了,姜维也无可奈何,只能回了冀县,冀县的官吏很高兴,就推荐姜维去见诸葛亮。之后诸葛亮用计收了姜维。届时,马谡大意失了街亭,诸葛亮的全盘计划被打乱,诸葛亮没办法便攻克西县,率领众人班师。姜维和母亲失散,之后其母亲写信让他回魏国,姜维却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
同年,诸葛亮赏识姜维的胆识,便封他为当阳亭侯。并对他多加赞赏。之后,诸葛亮更是收了姜维为徒弟,继承他的衣钵。
很多人对诸葛亮如此重用姜维不解,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姜维不仅善于领兵打仗,是不可多得的虎将,才智更是过人,是继承他衣钵的不二传人。
只是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不仅仅是因为姜维的才能,还有一点事诸葛亮可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大限将至。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距离他收服姜维只有短短的6年,所以也不乏是诸葛亮急于传承衣钵,正好遇到了姜维。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公元238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开始北伐,前后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最终败于邓艾之手,蜀国也在刘后主的带领下举国投降魏国。
姜维的儿子姜维,乃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蜀国后期名将,他曾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进行十一次北伐,讲魏国军队控制在秦岭一线,诸葛亮死后,军中可谓是姜维一人独力支撑。
姜维像
刘后主举国投降后,姜维仍旧用计策反钟会,期盼以钟会的造反给蜀国东山再起带来一丝机会,可是,钟会谋反失败身亡,姜维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不仅自刎身亡,更是被挖心剖腹,不许安葬,而其妻子皆伏诛。
历史上也是从这一点看出姜维有儿子的,妻子,古代泛指妻子和子女,但是姜维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的记载,而《费转》里面可以看出来姜维的儿子并没有官职,但是以姜维在蜀国的地位,如果其子成年,不可能没有一官半职,那也就是说,姜维是老来得子,在姜维身亡的时候,甚至还没有成年。
也是根据这个推断,姜维没有子嗣留下来,因为在他死后,魏国不允许他下葬,牵连了他的妻子,所以姜维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从魏国将领被使用离间计之后投靠了诸葛亮,虽然颇受重用,但在诸葛亮死后才开始崭露头角,而当时蜀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直至姜维第四次北伐,蜀中已经无大将了。而多次的北伐也掏空了蜀国的国本,也直接导致了后面刘后主举国投降的动作。
姜维虽有远大的志向,奈何没有良主,在诈降之后策反计谋失败也只能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了。
邓艾和姜维邓艾和姜维可谓是死敌,姜维几次北伐中都是和邓艾做对手,第十一次北伐更是破于邓艾之手,之后刘后主便举国投降,姜维也没有机会再进行北伐。而对于邓艾和姜维到底谁更厉害却众说纷纭。
邓艾像
首先,姜维被捧的很高,所以感官上姜维是要强于邓艾。姜维是蜀国后期鲜少拿得出手的名将,计谋上更是师承诸葛亮,虽说没有诸葛亮厉害,但是也可见一斑。他北伐途中,总体来讲是胜多负少,由此也可见姜维的武力值很高。而邓艾的表现却没有更多的着墨,所以显得有些平平。
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却是邓艾比较厉害,这种说法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姜维还在魏国时,不过是一个偏将,而当时的邓艾已经统领三军,由此可见,邓艾的领兵能力超强。在加上,北伐时期,姜维作为攻打的一方,而邓艾是守城的一方,历来守城就比较困难,而在这期间,姜维也不全是胜迹,所以两个人应该可以算是旗鼓相当。而第十一次北伐的失败,邓艾可谓是大败姜维,所以,就算不胜于姜维多少,两者最起码也是差不多的。
而历史上,邓艾的死有一观点说是姜维导致的,其实不然,虽说是姜维策反的钟会,但之所以能如此轻易的策反实则因为钟会早有反意,篡改了邓艾上书辩解的诏书,再加上司马昭忌惮等原因,邓艾才会死,姜维最多也就是催化剂的作用。
更多的说法是觉得邓艾和姜维与诸葛亮和司马懿差不多,都是棋逢对手,各有输赢罢了。
三国姜维三国时期,姜维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并且是军师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可谓是有勇有谋,是蜀国的第四代政权掌控人。
姜维形象
姜维本是魏国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其父亲是战死,所以姜维之后继任了父亲的官位,在魏国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将领。诸葛亮看重了姜维的才华,当时蜀国文臣武将中后继无人,诸葛亮有心培养姜维,使了离间计,让姜维在魏国被猜忌,无奈之下投降蜀国。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在初期的南征北战中,几乎无往不利。只是后期也被费等人猜忌,有一段时间,兵权被缩减。费死后,姜维可谓是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他在北伐途中,胜多负少,将魏国的军队一直控制在秦岭一线。只是朝中却有人反对北伐,毕竟年年征战,蜀国的国力根本承担不起。
而姜维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国已经没有大将了,姜维一人与魏国众将领对抗,自然力不从心,终于在第十一次北伐的时候,败于邓艾之手。
刘后主举国投降魏国之后,姜维依旧一腔热忱,假意投降,却招降大将钟会,希望利用钟会的反叛给蜀国带来喘息的机会,以便后期东山再起。但是钟会反叛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自然也逃脱不了,甚至死后也被剖腹,死的可谓是凄惨无比。
之后,姜维的故里也只能为姜维立了一个衣冠冢,感念其爱国的精神。
姜维故里据传,三国时期蜀国后期的大将姜维故乡在今甘肃省的甘谷县。而在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有一座姜维的衣冠冢,是当时故乡人感于姜维爱国的精神为其建立的。
姜维故里
姜维,字伯约。他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孝顺有加。少年时期,博览群书,有胆识,才智也过人,希望可以统一中原。本来是魏国的将领,只是被诸葛亮用离间计之后,在魏国颇受猜忌,无奈之下投降蜀国。期间,姜维母亲更是去信当归,意思是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可是当时的姜维已经开始效忠蜀国,他认为他有远大的志向,不应该被困于一处,于是给母亲回信一味中药远志。
只是,姜维虽有远志,奈何没有遇到良主。他在蜀国崭露头角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身亡,蜀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军师后继无人,武将也只有寥寥的数人,并且多是老将,老将相继逝世之后,蜀国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
姜维开始北伐,前前后后一共进行了十一次,也将魏国挡在秦岭一线,但是蜀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战争,第十一次北伐之后,姜维失败,并且和朝中的重臣也有隔阂,所以已经没有更多的经历进行北伐了。
之后,刘后主举国投降魏国,蜀国灭。姜维有心救援,却计策失败,不仅没有给蜀国带来机会,他自己也自杀身亡,死后更是被剖腹挖心,死状凄惨。尸身埋于四川,故里也只能建立一座衣冠冢。
姜维北伐姜维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后共进行了11次北伐,蜀国的国力消耗过度,之后无法只能举国投降。姜维北伐其实是延续的诸葛亮的战略。因为西川易守难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国的兵力。当时诸葛亮认为可以以攻代守,积极北伐,可以保卫成都的安全。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故于五丈原。
姜维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追击,不料姜维依旧击鼓作出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不敢靠近,使得蜀军顺利的撤退,发丧之后,司马懿知道被骗,后悔不已。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公元238年,姜维进行第一次北伐,与魏军在南安相持不下。公元244年,姜维进行第二次北伐,曹爽大败。到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中已经没有大将了,姜维与魏国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败。
之后,司马懿又进行了几次北伐,终于在第十一次北伐,被邓艾打败,又遭朝中人猜忌,最后只能为了避祸躲在沓中。
姜维经历了十一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算起来也算是胜多败少,消耗方面也是蜀国轻魏国重,但是魏国实力本就强劲,虽消耗大,但终归没有消耗国本,但是姜维的北伐,却掏空了蜀国的国本,所以蜀国在十一次北伐之后,很快便灭国了。
对于三国后期蜀国的将领姜维而言,这是一个在历史里也并不甚被关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三国里名将太多,而这些名将所聚焦的历史都在三国前期,而姜维所在的后期并不是名将活跃的舞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谋反之臣,晋朝时所写的正史《三国志》,并不敢对姜维有过分褒奖的描写,也仅仅只是和蒋琬费祎一同列传,末了题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而已。但吸引我关注姜维的,正是蜀国灭亡,姜维说服钟会谋反一事。设想,一个亡国之将,竟然能够成功说服敌方大将与自己一同谋反,这该是何等的才能?细细品读历史之后,懵然发觉这位诸葛亮唯一的学生,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之人。
姜维生于202年,这时候是曹操确定地位的官渡之战的第二年,距离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还有六年。姜维的父亲是魏国官员,大概在姜维15岁左右的时候,为了镇压羌、戎族的叛乱,不幸战死。因为死在沙场的缘故,魏国赐他的儿子姜维中郎职务,可谓少年得志。
姜维从小喜好儒学大师郑玄,这也使得他若干年后和诸葛亮的思想不谋而合。
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这时候姜维26岁,诸葛亮47岁。诸葛亮这是第一次北伐,出征的两名大将分别是赵云和邓芝,而魏国则任曹真为大将,针对赵云、邓芝二人率领的大军在郿严阵以待,布下重防,却没有料到这是诸葛亮声东击西之计,这边厢两军对垒,那边厢诸葛亮已经领主力进攻祁山。
当时姜维的顶头上司,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随同郭淮在附近做地方视察,郭淮一听见诸葛亮即将进攻祁山,而祁山周围的诸县大多都已降蜀的消息,大惊失色,立刻东行回城守备。而马遵为人平庸无才却又生性多疑,属下多有不满,诸葛亮杀到的消息传来,部分属下也偷偷出逃投奔了诸葛亮,马遵这时候不但不做出一点稳定军心的措施,相反的,对没跑的手下反倒越看越像是奸细。于是他命尚且还信得过的姜维(毕竟姜维的父亲是为魏国而死)带兵去跟诸葛亮打,自己却偷偷跟着郭淮一同跑到上邽。等到姜维发现自己上司已经跑路的时候已经晚了,主子一跑,军心自然散得更厉害,姜维被诸葛亮大败,等到姜维率领残部赶到上邽的时候,马遵早就已经把姜维当成已经被诸葛亮着降的人了。姜维在城外想让马遵开门,城内的马遵却觉得姜维这一出是诸葛亮的计,等上邽城门一开,便会有大军杀入。这个胆小如鼠的天水太守站在城墙上,破口大骂“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还放乱箭射姜维。姜维打了败仗,本来就够郁闷的了,被自己上司这么一骂,更是憋屈得心灰意冷,于是只能投靠诸葛亮。这一千古传颂的师徒,从这一刻开始,人生有了交集。
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学生,可以想像姜维有何等的才气,吸引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后,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的信里,这样形容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随后,姜维便在30不到的年纪,成为了征西大将军。姜维也从此,开始成为三国后期,最耀眼的将才。
234年,姜维32岁,诸葛亮54岁。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半路病故于五丈原,而魏国大将则是司马懿。姜维知道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一旦传出,不但蜀军心会大乱,司马懿亦会立马进攻,于是命令密不发丧,悄然退军。但纸包不住火,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司马懿耳朵里,同诸葛亮鏖战多年的司马懿自然大喜过望,立刻进攻,姜维则调整队型,树起诸葛的大旗,鸣起战鼓,一副正面对垒的阵势。多疑的司马懿深恐诸葛亮的逝世是一个全套,连忙撤军,而姜维命杨仪率小队人马在前方造势,自己则率大军安全退回蜀国。
作为离开了老师诸葛亮,独自临危扛下重担的第一仗,不得不说相当漂亮。他没有呈匹夫之勇,与司马懿正面对抗,在蜀国头号大臣诸葛亮去世,军心散乱之时,有效的保存了蜀国实力。随后即被册封为平襄侯,统领全军,成为蜀国最高权位的大将之一。随后他率军励精图治,平定蜀国四处不断发生的少数民族判乱,使得蜀国在宦官当道,庸君治国的环境下,依然延续了数十年的历史。
不过可惜的是,整个时代的气候已经不是他一人所能改变的。诸葛亮生前在内政上竭尽所虑,在平衡蜀内各个派系的斗争上费尽心思,但依然没能彻底解决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以致于诸葛亮死后,杨仪立刻把魏延杀掉,费祎又利用权术使杨仪被废进而自杀,而费祎自己也神秘的遇刺而亡。加上宦官黄皓当权,更使得姜维深怕重演当年马遵时代的悲剧,只能远离都城在外避祸。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姜维依然用他个人的才智,写下了蜀国后期最后的辉煌。
蜀国的实力,在三国里自然只能排倒数第一。蜀失掉荆州后只剩一州,而魏国独占九州。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诸葛亮的策略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步步蚕食进而完成“光复汉室”的终极目标。五出祁山征讨魏国,除第一次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匆忙退军和最后一次病故于半途,每次都攻下一定的魏国城池,可以说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如此以往,必将达到刘备生前未了的心愿。而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彻底贯彻了诸葛亮的方针,除了积极平定国内叛乱,另一方面亦不停进攻魏国,从238年第一次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20多年间,姜维竟然组织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五次,平手四次,败两次。需要注意的是,与诸葛亮时期尚有赵云等大将不同,在姜维时期,蜀国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而姜维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武力亦是超群,于是凭借自己文武双全的身手,独力与魏国的众多大将屡次作战,战功赫赫。
263年,钟会邓艾率领魏国大军进攻蜀国,此时的姜维正因为宦官专权而在沓中避乱。听闻魏国进攻的消息后他才出动,驻守剑阁对抗魏国的正面部队。可惜,天下只有一个姜维,在剑阁姜维虽然把魏国的大军压制得动弹不得,可邓艾一方面让钟会继续与姜维在剑阁死磕,另一方面自己领兵抄小道走阴平,越过了400公里荒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成都的门户绵竹,守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杀得措手不及,英勇战死。绵竹失守,姜维接到消息后正欲班师抗敌,这时刘禅的降书已经传来,无奈的姜维只好向被他打得颇为狼狈的钟会投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成都城内的忠贞大臣,有的携妻儿一统自杀,有的告老归隐。如果姜维也同他们一样,我也绝对不会写这篇文章来纪念他。姜维生平最漂亮也是最悲壮的一出好戏,才刚刚开始。
姜维降魏之后,成了钟会的手下。而他奉承钟会可谓相当有一套,使得钟会对姜维非常喜欢,视同己出,甚至出门都坐在同一个马车上。试想曾经两个敌对国家的将领,打了无数的对垒仗,末了一方还成为降将,居然还能够让钟会对姜维好到这个地步,是钟会太笨,还是姜维太具有政治智慧呢?我想只能是后者。
带兵进攻蜀国的是钟会和邓艾,但攻进成都,接受刘禅降书的却只有邓艾一个人。于是,荣耀都跑到了邓艾身上,钟会坐了冷板凳。这让钟会十分不快。姜维抓住了这一个机会,与钟会商议如何设计除掉邓艾。于是钟会收买了监军,而监军则向上禀报说邓艾要谋反,于是司马昭下令罢免邓艾,押解回京。邓艾被这一招搞得莫名其妙,在264年的正月十五,钟会抵达成都,而邓艾父子却被关进牢车,踏上了回洛阳的路。这一计的成功,更让姜维成为了钟会的心腹。
随后姜维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步棋,策反钟会。
此时的钟会,自邓艾被贬之后便是唯一的大将军,魏军加上蜀国降军共有20余万。姜维对钟会晓以利弊:你看同门的邓艾,被监军一句话就能变成阶下囚,你自己将来的路能好到哪里去?魏军现在听你,而我原来也统领着蜀军,有我们两人休整这20多万大军,对抗魏国还不是举手之劳?
历史的真相已经无从稽考。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姜维作为一个降将,竟然能够让敌方大将离间、谋反,这是一种何等的个人魅力?结果就是,钟会决定彻底倒戈,重立刘禅为皇帝,扶起蜀国的大旗,对抗魏国。而此时姜维也深感复国有望,写了一封密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可惜,消息毕竟还是泄露了。司马昭立刻派遣了1万步骑进入蜀内,这更加拖延了钟会倒戈的计划。于是姜维和钟会只好走一步险棋,关押了所有魏军将领,并伪造了一封太后遗诏,上书废黜司马昭。姜维认为钟会应当当机立断杀掉所有魏军将领,可钟会念曾在共事一主的旧情上迟疑了一步,被关押的魏军将领深怕步邓艾的结局,立刻连同还未被关押的魏军残部,加上各营官兵为营救自己的主将也一起响应,264年正月十八日中午,胡渊率领魏军残部与钟会在成都的蜀国宫城内激战,钟会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姜维眼见钟会被杀,知道复国再无望,挥剑自刎,时年63岁!
纵观姜维的一生,充满着诸多的悲剧。他投靠蜀国,是因为被上司猜忌;他虽然成为诸葛亮唯一的学生,却是在诸葛亮去世的前几年,就连诸葛亮自己也觉得,认识姜维太晚,自己的生平尚未完全教予姜维;后来虽然成为蜀国第一大将,却因为自己是个降将,在朝中没有嫡系,没有根基,无法与黄皓等人对抗,而被排挤;十一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几乎要攻入长安,却因为黄皓怂恿刘禅,刘禅担心姜维成功后会谋反而急令他速回成都,使得这一次出征前功尽弃,这和若干年后精忠报国的岳飞那催命的13道金牌何其相似!就连最后蜀国都亡了,姜维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说服魏国两个大将窝里斗甚至谋反,姜维的文武功绩与其悲剧性的一生,对照之下可谓空前绝后!
姜维的同乡、清翰林侍读学士巩建丰在他主修的《甘谷县志》里,曾这样评价了姜维:“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这二人的相遇、相交、相知,凭的是意气相投,凭的是诚信的一脉相传。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经营,肝胆涂地,他们是同一种人,他们把感恩与报答的情义推向了极致,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标尺。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策略和道德观,为蜀汉献出了自己毕生的才能。
我想没人能够否认姜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诸葛亮虽有文采却输武略,姜维师承孔明,继承了诸葛亮的才能,加上自身的武力,成为了三国后期唯一一名文武双全的天才将领。可惜在天才的身后,背负了太多的悲剧,也背负了太多的遗憾。如果姜维能够早些结识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能够再多活几年,如果他能够果断的杀掉黄皓,如果诈降钟会能够最终成功……太多的如果。在姜维身上,我看见的是无尽的遗憾。如同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诸葛亮的死,如秋叶之静美凄凉;而姜维的死,如烟花般灿烂壮烈。
千古风流,终化尘土。诸葛亮光复汉室,亦未能实现自己功成身就,归隐田园的梦想;而姜维,亦未能完成武侯遗志,重振江山。但他,亦给后世留下了三国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个人传奇!
杜撰的
,想想是因为他有才吧,
诸葛亮
是龙,遇到
姜维
叹说,我
平生
所学,终于遇到了一个可以传授的人了,姜维不如诸葛亮,就叫他
麒麟
儿吧,用来表示他的
学识
和天赋。
]姜维:诸葛亮最有价值的人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从来没有留下过好名声,小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诸葛亮临死前说:我死后,一定小心不要回来。。后来,蒋琬和费孝通基本上继承了这种民族自制力的政策,总是在姜维急于求成的时候克制他的行动,每次只给他不超过一万人。颜夕十六年,在位的费特不幸被郭秀暗杀。姜维继位后,蜀又由防御转为进攻。
姜维,出生于魏国天水县蓟县,是一个著名的孝子。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希望成功,做不同于普通人的事情。国家搞了之后,和县军区。公元228年,他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被诸葛亮征服。当时姜维被迫投蜀国一票,但没有人意识到,后来最忠于的竟然是这位投降派!江投了诸葛亮的票,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上士凉州也成了仓草峁,又加了凤仪将军,并取名当阳侯婷。粮草是军队的头等大事,这一任命显示了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维之后,他很快就到了中国,监督军队,从西方招募将军,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成功。与魏的冷淡和猜疑相比,诸葛亮是那么亲切,他为什么不叫姜维呢?诸葛亮非常重视姜维的训练,多次出兵。他随身带着他的言传身教,传授他一生所学,这使姜维深深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和奉献的崇高品质,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说,诸葛亮对待姜维既有师生之谊,又有父子之情。
姜维参加了十一次以上的北伐。他最大的成就是第七次,也就是颜夕十八年,魏没有反抗邱剑和文钦,司马师病死了。姜维出帝道,大破魏雍正设在洮西的王靖刺史,数万人死于王。在诸葛亮的手里,最好的事情就是砍头成千上万的人。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蒋继之后第一次迁将军。这时,他已经54岁了。这一次,他和镇西将军胡吉约会。然而,当胡基失去他的时间,姜维被打破在段谷由魏将军邓艾,许多人死亡。姜维降职为后将军,成为军务将军。景尧五年北伐十次,姜维引兵出汉、后,被邓艾打破,邓艾等得早,工作得早,不得不留在栈中。这时,蜀军多次失败,兵力减少;此外,宦官黄浩夺取政权,姜维不得不在城外屯兵,形势变成了战略防御。总的来说,姜维的北伐取得了更多的胜利,但也损失了更少的兵力。此外,决定性的战斗是在魏,没有被打扰。就蜀汉薄弱的综合国力而言,结果是极好的。。
蜀兵一停,魏军不请自来。司马昭的心是众所周知的。司马昭早就想效仿曹操,成为周文王,但他的成就并不明显,所以他计划摧毁蜀国。但此时,我并没有与蜀兵抗衡,也不知道蜀将钟会赞成攻打蜀。司马昭大怒,派大将博去暗算、威胁与蜀兵多年的邓艾。不想去的邓艾不得不接受命令。遂令引兵十八万,其中邓艾引兵三万,自棣道攻姜维;雍正刺史诸葛绪引兵三万,至武街,姜维引兵三万,自回大路。镇西将军钟会从洛固带着十多万钟进攻汉中,同时虚张声势,假装造船要进攻东吴。当军队出发时,邓盾将军说蜀兵不可救药,于是司马昭杀了军队。
当时蜀兵只有十万,前线只有五万左右。姜维得知消息后,上述刘禅派出各路人马保护阳安关和尹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刘禅误解了黄浩的胡说八道,没有任何辩护。钟会率领大军直赴汉中的阳安关。守军是伏骞和原吴兴总督姜舒。他被派去帮助傅乾守关,所以他怀恨在心。他看见魏军来了,就出城投降了。胡烈攻城未果,伏骞死了。姜维听说钟会的军队进了汉中,就率领全军向汉中进发。诸葛绪的三万魏军占据了咽喉-尹平桥,姜维贵的道路被打破了。不料姜维不愧为诸葛亮的高足,便用被诸葛亮抓住的计谋,假装抄魏军的后路。诸葛绪被忽悠了,退了三里。事实上,姜维只进入了北路30多英里。一听说诸葛绪要北上,就立即率军渡江。当诸葛绪知道自己上当的时候,他还在被师里截住,已经过了一天的关卡。
姜维等投降了剑阁。,并根据风险进行保存。这时,魏军发生了第一次内讧,诸葛绪不想听邓艾的命令,走近钟会。出人意料的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用马车把它送了回来,借口是他害怕怯懦,还吞并了他的军队。钟会未能说服姜维,便强攻剑阁天险,但未能成功。由于食物快用完了,士卒们都累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准备高兴地来,失望之后就撤退。
然而,邓艾成功地偷走了平津谷路!自从平级公路以后,他在无人的土地上走了700多英里,山和谷都很深,非常危险。邓艾带头阻止自己滚下山谷,士兵们鱼贯而入。这时,江油关邈投降了,蜀派人去防守诸葛瞻将军,但诸葛瞻将军并未乘虚而入,而是与魏军拼死拼活,魏军已恢复元气,先赢后输,成千上万地躺在地上死去。诸葛瞻战死沙场,他的儿子诸葛尚叹息道:父子俩,荷兰人很重视他们的恩情,没有早点把黄浩斩了,所以他们输了。他们的生活在做什么?帕伽索斯冲进敌阵,死了。邓艾再一次试图夺取洛县,黑胡用他的心威胁成都,这样蜀国就没有危险可以保卫了。刘禅听了,在乔洲等头领的劝说下,决定投降。北王刘辰大怒,说道:你若穷其所能,就注定要失败,这样你就可以和你的父子俩在城后作战,和你的国家同归于尽。害怕死亡的刘禅不会接受它。那天,刘臣在刘备庙哭了,杀了他的妻子和儿子,然后自杀了,左右都哭了。
刘禅派张绍和乔舟等。他们没有上帝的意识,用他们的投降书要求投降。当邓艾看到馅饼从天上掉下来时,他高兴地接受了。邓艾一到成都,刘禅就急忙带领刘玉鑫五世和60多名大臣抬棺投降。根据东汉邓禹的故事,邓艾在古代被尊为代理将军,蜀汉死了。蜀汉的灭亡为金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功德上,邓艾是第一个值得灭蜀的英雄。刘禅派人到广汉五郡,命令姜维等人投降。姜维等听令,又惊又怒,拔剑掷石,只令钟会投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