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必成的背景介绍
徐必成,又称徐达,是明代大将军。徐必成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其父亲在明朝中期为官,曾任兵科给事中。徐必成从小机智聪明,文武双全,非常聪明好学。
2 徐必成成为少女的原因
据传,徐必成年少时性格豪爽、英勇善战,家族中的弟兄们排行最小但武艺最高超,常常披挂上阵为出征的父亲找回失地,深受父亲赏识。然而,有一天徐必成到一座山上狩猎时,却在迷雾中迷了路。此时,一位貌美如花、穿着华服的女子突然从迷雾中出现带他回家。据说这位女子并非凡人,而是天上的神仙。徐必成深深地被她的美貌和智慧所吸引,他向这位神仙女子表白,结果被拒绝。后来,徐必成为了这位神仙女子的侍从,成为了一个少女。
3 徐必成作为少女的经历和成就
在成为少女之后,徐必成开始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领导能力。根据记载,徐必成在担任少女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追随神仙女子,另一方面却也在寻找自己的命运。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一个自己的团体,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冒险和探险。徐必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敢精神和智慧,在帮助众人克服各种困难的时候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4 徐必成重回人间的故事
徐必成虽然在少女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领导能力,但他最终还是选择重回人间,成为一名军事将领。据说在重回人间之前,他曾得到神仙女子的祝福,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神奇的法宝。这些法宝对于徐必成后来的事业非常有帮助,成为了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5 徐必成的战功
徐必成最终成为了明朝的一名将领,他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征战于南北之间,为国家的安宁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多次出征,打败了各种战役,被誉为明代四大名将之一。他还写了一本《徐达家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6 徐必成的影响
徐必成作为明朝时期的一位大将军,其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不仅成为了一位非凡的军事将领,还在文化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所撰写的《徐达家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他在少女时期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也给广大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 徐必成的习惯和言行
据史料记载,徐必成非常喜欢饮酒,他认为饮酒可以增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此外,他还喜欢听音乐,常常邀请音乐家来自己的军营演奏。徐必成在平时也非常关注士兵的生活和训练,他经常和士兵在一起吃饭、聊天,甚至和他们一起训练。这些习惯和言行都为他赢得了士兵们的尊重和爱戴。
8 总结
徐必成虽然年少时成为了少女,但其后来的历程和成就都展现了出非凡的才华和勇气。他最终成为了明朝的一位杰出的将领,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故事和言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明成祖
明成祖(1360一1424)名朱棣,14O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济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大明皇帝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青少年时代
明成祖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 互相征伐。在成祖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明成祖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为此衍义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明成祖长大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他娶徐达的长女为妻,成了他的好内助。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他得到了锻炼,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乱世婴儿
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 生于乱世
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他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当皇帝。现在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照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几乎与明成祖呱呱坠地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他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二>七岁始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粗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明成祖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三>生母之谜
明成祖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确实存在,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它庶子则不得觊觎。
明成祖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从宫廷到燕京
明成祖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又过了10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就藩北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宫廷生活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实不然,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其它乐趣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
参加朝祭
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是他们偶而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情趣。每当他的皇帝老子要举行大祭如郊祭、谒庙时,朱棣和他的弟兄们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但时间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见的。
习儒尊孔
另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了点文化,当他亲自撰写诏敕或什么祭文时,语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为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这些皇子们,朱元璋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一点好处。”
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性更重要。
师道尊严
在皇子们的师傅中,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原是个隐士,因名气高,朱元璋写了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个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对皇子们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打在脑袋上,肿起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高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让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言传身教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136)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趁朱棣兄弟们都在跟前,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闲地对他们说:“这里并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只是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在这种场合,朱棣兄弟们都要格外恭谨,否则的话,一受惩罚就比师傅们更严厉。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们不只是要学书本,而且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规范。这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来说,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习武强志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当吴王不久,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大了,“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7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大院中的皇子们来说,虽说劳累点,但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体民疾苦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岁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父皇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时候是怎么样受苦受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二>受封燕王
朱棣的长兄朱标,即南京一带所习称的“大头太子”,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于南郊,在郊坛南边正式登极称帝。他连赠祖上四代,册封马氏为皇后,立朱标为皇太子。
早立藩卫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经常发生宫廷政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称帝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还看到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发的时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个小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他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还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诸子封王
封诸子为王的这件事也就定下来了。对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当然要发一个正式诏谕:
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者。联今有子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使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盘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
也就在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汉唐旧制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口口声声说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样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损益。
汉朝建立后,刘邦也实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异姓王并存,后将异姓王渐次削夺,只保留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在封国内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后来终于造成“吴楚七国之乱”,旗号是“清君侧”,实际上是要夺皇位。晋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且握有军政实权,后酿成“八王之乱”。唐代虽也封皇室子弟为王,但“有名号而无国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里,由宦官进行管理。宋代大体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动。宋代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袭,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元代封皇子为王,派往各行中书省,专制一方,俨然是地方上的军政首领,明显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分封太侈
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汉代的分封办法比较好,使封国和郡县相间,便于监视。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对朱棣本人,而且对明代的政治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按照明制,皇子封为亲王都授予金册金宝,年食禄米万石。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像北边防御蒙古的几个藩王,所统兵上都超过此数。例如在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藩王的府第、服饰和车旗等,“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
藩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即藩王的未来接班人,10岁时就授予金册金宝。其它诸子则授予涂金的银册银宝,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都有封爵,自六世孙以下都封为奉国中尉。他们生的时候要向宗人府请名,年龄大了要请婚。但他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当,只是坐糜俸禄。明中期以后,皇室成员的俸禄成了国家沉重的包袱。
拥兵自重
藩王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权。朝廷调地方军队,地方守镇官还要得到当地藩王令旨后才能调动。遇有战事,即使元勋宿将也要听藩王节制。当燕王朱棣率军征讨乃儿不花时,像傅友德那样的大将也要受他调遣。朱元璋感到他这套制度比以往历代都严密,大明江山可以长治久安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刚死,那里就爆发了朱棣与建文皇帝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
一语成谶
对这种分封的弊端,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早就看出来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说。著名的文士解缙率直敢言,他“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说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个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了。洪武九年(137),叶伯巨上书言事,说明太祖“太过者三”,第一条就是“分封太侈”:,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现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见疏大怒,认为这是离间他们一家骨肉,要亲手射杀他。叶伯巨终于为此事死在狱中。不幸的是,叶伯巨所言果然成了事实。
良助贤佐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它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不难看出,朱元璋对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险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时间还早于燕王两年,都没让他们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给了燕王,其中似乎有“深意存焉”。从朱元璋为诸王选的妃子来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而这种婚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点上其它诸子也是比不上的。这对朱棣以后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新的起点
这时的燕王已是21岁的英俊青年。他没有留恋风光旖旎的南国春色、而毅然甘冒“雪花大如席”的北国风寒。他出发了,率领着数千护卫,浩浩荡荡地奔赴北平,满怀着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知道,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乾隆二十七年十月,39岁的纪晓岚奉旨出都,任福建学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翰林来说,外放学差无疑是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纪晓岚对此喜不自胜。登车启程,至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一路行来,山川秀丽,他也不停写诗作赋,后来还结集出版,名为《南行杂咏》。传说在行舟途中,纪晓岚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还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老者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一年元宵节,宫廷照例猜灯谜。纪晓岚在文华殿大宫灯上,书一谜语对联请乾隆猜,要求上下联各打一字。这对联谜面是: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乾隆辗转寻思,底不可破,窘态难堪,不得已直问纪。纪曰:“猜谜。”乾隆曰:“朕知是猜谜语,现问你谜底。”纪又曰:“猜谜。”乾隆怒形于色,正待发作。纪一见不妙,知不能再卖关子,于是笑道:“黑白红黄都不是,便是青;和狐狼猫狗仿佛而非畜兽,则是‘犭’,‘犭’、‘青’结合便是“猜”;诗词论语有的是“讠”,东西南北模糊是“迷”,‘讠’、‘迷’结合便是‘谜’。灯谜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品玩意儿,但叫人搔首拈须,急断肝肠,岂非妙文耶?万岁已知是‘猜谜’二字,硬要面试微臣,意在君臣同乐耳。”
倚天之我是张无忌最新章节
作者:梦飞影
倚天之我是张无忌之作品相关
倚天之我是张无忌之倚天世界
001 成了张无忌
002 残存的执念
003 两大神功
004 收拾宋青书
005 霸道又强势
006 端午佳节
007 初下武当山
008 强闯少林寺
009 败少林方丈
010 汉水救人
011 杀尽蒙古官兵
012 安慰周芷若
013 栖息汉水
014 正邪之分
015 买衣服
016 戏耍官兵
017 最好的手段
018 启程东下
019 林中遇险
020 林中救人
021 英雄不问出处
022 卑鄙无耻
023 纪晓芙的私事
024 字字见血
025 彭和尚的愤怒
026 杀了我师父?
027 一个主意
028 陷入合围
029 这人是谁?
030 逼迫胡青牛
031 两个条件
032 偶遇强盗
033 拔刀相助
034 领悟剑气
035 荡平山寨
036 教化强盗
037 第一场战斗
038 特种兵式的训练
039 峨嵋山
040 峨嵋金顶
041 掌门之位
042 我会对你负责
043 对战灭绝
044 倚天剑
045 剑气化形
046 何太冲
047 战昆仑
048 两个选择
049 得到两仪剑法
050 上光明顶
051 明教禁地
052 乾坤大挪移
053 明教办事
054 战鲜于通
055 反两仪剑法
056 金蚕蛊毒
057 华山败类
058 朝廷的人
059 再入蝶谷
倚天之我是张无忌之倚天世界 - VIP章节部分[VIP用户单章订阅] [VIP充值]
060 胡青牛的恨
061 芷若妹妹(第二更)
062 鲜于通之死(第三更)
063 钻研医术(第四更)
064 谷中来人(第五更)
065 又见纪晓芙(第一更)
066 周芷若治病(第二更)
067 杨不悔(第三更)
068 逼出神医(第四更)
069 我治还不行吗?(第五更)
070 毒仙的风采(第六更)
071 紫衫龙王(第七更)
072 战紫衫龙王(第八更)
073 立誓效忠(第九更)
074 我是你表哥(第十更)
075 回武当
076 完虐宋青书
077 剑气?剑道?
078 警示宋远桥
079 西域见闻
080 再入明教禁地
081 此女只应天上有
082 司徒明月
083 明月的伤
084 瓦解心防
085 真实身份
086 一个故事
087 小昭的悲哀
088 一个叫周全的弟子
089 周芷若遇难
090 精美的画卷
091 无处歇息
092 风起小林镇
093 彭玉儿
094 这鬼世道
095 夜探宝华寺
096 是不是赵敏?
097 恐怖的黑衣人
098 老天,你玩我吗?
099 江湖隐秘
100 尹喜出现
101 修真者
102 史上第一个
103 一个不留
104 离开
106 又见彭和尚
107 五散人
107 青翼蝠王
108 上山秘道
109 进内堂
110 遭了!!!
111 成昆的下落
112 明教内哄
113 嚣张的成昆
114 彭莹玉的欣喜
115 五散人的悲哀
116 制服成昆
117 阳顶天的死
118 当年往事
119 小昭哭了
120 伤势过渡
121 神功大成
122 鹰王神威
123 笨女人
124 出声阻拦
125 宋远桥vs殷天正
126 崆峒五老
127 大势已去
128 全是放屁
129 败宗维侠
130 圆音的话
131 你服是不服
132 有害无益
133 一拳断岳
134 七伤拳法
135 圆真死了?
136 空性神僧
137 龙爪手
138 成昆逃了
139 华山二老
140 老贼尼
141 再斗灭绝
142 紫衫露脸
143 悔不当初
144 只要你愿意
145 纪晓芙之死
146 刺你三剑
147 关键的一步
148 解救的方法
149 明教的规矩
150 奉为教主
151 遗书
152 退入秘道
153 心情复杂
154 出秘道
155 震撼的画面
156 杀伐果断
157 教主之令
158 总坛迁移
159 赶赴海外
160 峨嵋静空
161 十香软筋散
162 为众人解惑
163 前往大都
164 大好机会
165 神箭八雄
166 初见赵敏
167 笑容太猥琐
168 郡主相邀
169 绿柳山庄
170 狗屁教规
171 你心中有东西
172 醉仙灵芙
173 潇洒离去
174 再上少林
175 少林遭劫
176 路遇拦截
177 再回武当
178 大祸?机会?
179 蝠王斗大汉
180 齐上武当
181 嫁了我们教主吧
182 阿大、阿二、阿三
183 张无忌,你休得猖狂
184 斗阿三(二更)
185 黑玉断续膏(三更)
186 大言不惭
187 大力金刚指(二更)
188 秃头阿二(三更)
189 阿大出手 (一更)
190 练太极剑
191 八臂神剑(三更!看在努力更新的份上,求鲜花,求打赏,求月票啊!)
192 小鬼,你笑什么(一更)
193 这简直是妖孽啊!
194 玄冥二老(三更送上)
195 剑劈二老
196 一个故人
197 说不得,你听见了没 (三更)
198 大会计划
199 郭靖、黄蓉(二更)
200 周芷若的见解(三更)
201 总教有先天高手(一更)
202 进入襄阳(第二更)
203 明教的历史(第三更)
204 再遇常遇春(第一更)
205 组建精英部队(第二更)
206 选人集训(第三更)
207 朱元璋出现(第一更)
208 立威(第二更)
209 调教徐达(第三更)
210 你为统帅
211 瓦解朱元璋的班底(第二更)
212 集训的结果(第三更)
213 洛阳大会召开
214 帝王之道(第二更)
215 元廷大都(第三更)
216 夜探万安寺
217 光明右使
218 范遥听令(3更)
219 玄冥二老的愤怒
220 最坏不过是死(2更)
221 本座做事,向来小心(3更)
222 宝塔救人
223 治国之策(2更)
224 自然是你美(3更)
225 小王爷王保保
226 心灰意冷
227 跳塔(3更)
228 神功盖世
229 死志已决
230 灭绝之死
231 六大派的愤怒
232 逃离大都
233 六派归心
234 回忆
235 韦一笑的叹息
236 重回大都
237 约见酒楼
238 少臭美了
239 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
240 不一样的贝锦仪
241 我只求你一件事
242 出海
243 驾临冰火岛
244 解开屠龙刀的秘密
245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246 刀剑齐断
247 降龙十八掌
248 离岛返中原
249 第五境界
250 真正的威力
251 独一无二的道
252 谢逊的恨
253 有些悟了
254 张无忌的打算
255 第三次了
256 你不喜欢吗
257 当恶人的感觉很好
258 丐帮大会
259 愤怒的众乞丐
260 重挫陈友谅
261 无意的收获
262 四大长老的震惊
263 逼问陈友谅
264 成昆在哪?
265 谢法王,动手!
266 奸雄末路
267 大树华盖闻九州
268 三使前来
269 见圣火令如见教主
270 周芷若的担忧
271 加强防御
272 大敌来犯
273 临阵对敌
274 各自迎战
275 周芷若悟了
276 撑下去
277 发起总攻
278 危机关头
279 杀妙风使
280 天师张子陵
281 杀他个天昏地暗
282 圣火令上的文字
283 大仁大义
284 变故
285 神秘敌人
286 震惊的众人
287 冲着我来的
288 杀身之祸
289 总坛建成
290 驾临天师教
291 教主张正常
292 青衣道人
293 谁跟你们开玩笑
294 不服,你来咬我啊
295 屠灭天师教
296 战场扩大
297 山中来人
298 约战三年后
299 回归总坛
300 闭关前的安排
301 教主不见了
302 众人的担忧
303 又见尹喜
304 内哄
305 大乱将起
306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307 两座函谷关
308 八成皆反了
309 众女表白
310 心悦诚服
311 又见函谷关
312 阵法之术
313 函谷关的秘密
314 修真界大会
315 黑魔再现
316 大会开始
317 剑挑各派
318 战黑魔
319 紫绝尊者
320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321 重阳真人
322 杀紫绝尊者
323 两个方面的原因
324 徐达攻城
325 破徐寿辉
327 激励三军
327 大战在即(抱歉,之前的发错了,应该是326章)
328 决战朱元璋
329 增加兵力
330 朱元璋之死
331 教主归来
332 王侯之礼
333 伤亡惨重
334 最后一面
335 刘伯温
336 收服刘伯温
337 东征开始
338 三女怀孕
339 准备北伐
340 小昭
341 黛绮丝有话要说
342 天子守国门
343 开国大典
344 长子诞生
345 灭蜀山剑派
346 十年之后
347 两种选择
348 破碎虚空 [搜吧,复制粘贴
原文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译文
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一定是奸臣。
释义
所谓的忠臣,是真正忠于皇帝的臣子,而所谓奸臣,是指窃取他人功劳,蒙蔽欺骗皇帝的臣子。皇帝最忌讳的便是臣子主动表功,经常吹嘘自己的功劳或苦劳,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似的,而真正忠于皇帝的臣子从来不居功自傲,表明自己多么了不起,来赢取更大的功名。
事典
常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古代,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后,那些为统治者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将能臣会因失去再利用的价值而难逃被杀的命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在他登基后大开杀戒:从1380—1390年,受丞相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功臣、官僚共达3万多人;1393年,有赫赫战功的将领蓝玉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士均被杀,先后牵连被杀的竟有几万人;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被杀者更多达8万之众,总共有10多万功臣死在了朱元璋的严刑重刑下。
但是,为明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名将,朱元璋身边的谋将帅才徐达,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后来不但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杀戮,反而使得朱元璋对他万般尊敬,并以礼相待,其原因在于徐达功成名就之后一直保持不居功自傲的低姿态,使朱元璋也就不再将他视为自己政权的威胁。
在其戎马一生中,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召还京城,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见此很高兴,赐他沐浴,设宴欢饮,称他为布衣兄弟,而徐达却更加恭谨。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杰出将领,他不像别人那样一旦手握兵权,便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是与所有的士兵同甘共苦,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他的一家人居住的房子低湿狭小,朱元璋曾在私下里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还没有好居处,我就把过去的旧邸宅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所谓旧邸宅就是朱元璋称帝前做吴王时所住的豪宅,可徐达坚决辞而不受。
出征的时候,每当看到军粮不足、士兵不饱的境况,徐达常常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不进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他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得他在众兵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士兵对他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有一次,朱元璋请徐达到府邸饮酒,朱元璋为了让他留宿,席间将他强行灌醉,然后给他盖上被子,又亲自把他抬到床上让他睡下。徐达半夜醒来,面对陌生的环境,慌忙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侍者告诉他说:“这是旧内。”
徐达听了大吃一惊,吓得脸色都变了,慌忙起身奔到台阶下跪倒在地,连呼:“臣罪该万死!”朱元璋因此而大为快慰,对他就更加放心、信任了,还命令手下在此旧府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石碑,并亲书“大功”二字。
虽然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谨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但由于徐达在政治上忠贞不贰,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在人品上为人低调,从不招摇,也就没有任何可抓的把柄,况且,他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从而也就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病逝于南京,享年54岁,朱元璋为之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洪武二年(1369年)春正月,朱元璋又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内,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
事典启悟
《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成就一番伟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从小与朱元璋在一起的徐达虽然论名望和功劳无人能比,但他从来不自我赞扬,他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知道与这样的皇帝在一起,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不沽名才会其名愈溢,不矜功才能其功愈显,如果自表其功,无异于引火烧身。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本文试就三曹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成就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馀,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就如实地描写了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贤若渴的心情。末解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他搜览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战士情怀。《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在这类诗中,曹操展开绮丽的想象,吟咏了与仙人遨游天地、宴饮等宏大场面,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然而,当曹操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折射现实时,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生意识有曲折的反映。
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到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肪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彩。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歌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著名的作品《杂诗》,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然而他那“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自身的切肤之痛。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其中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百六十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后,诛杀曹植心腹丁仪、丁廙兄弟。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后人又称之为陈思王。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紧扣追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抒写了曹植以身报国的人生理想。诗从描绘白马少年入笔,先写“幽并游侠儿”超人的武艺,后写其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诗风豪迈、慷慨激昂,从中可触摸到曹植要求建功立业的脉搏。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城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年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评《美妇篇》云:“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七哀诗》也很有代表性。 刘履评此诗曰:“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此诗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第三类是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 “仆夫早严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说:“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表示愿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末说: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充满慷慨之音。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对神仙之事一直持否定态度,其《辨道论》即说“不信之矣”;《赠白马王彪》也说:“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上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的《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成了他的“词采华丰”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黄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哈流徙生活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此外他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曹植也写了不少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篇。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福州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的十分突出。最后写到人神之道貌岸然殊,洛神含恨赠铛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曹植的其它散文,不论议论或叙事,都富于感情,骈散结合,气势充沛,《与吴质书》、《与杨祖德书》、《求自试表》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由于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钟嵘《诗品》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曹植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诚如胡应鳞指出的那样:子建“《虾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 ‘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形式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对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但由于曹氏父子的地位、处境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一生又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曹丕是皇帝,但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廷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