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号称是千年才出一位的四大名相是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基,相比之下,诸葛亮的成就相比其他三位应该略逊色,虽然诸葛亮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但诸葛亮没有助刘备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但是,诸葛亮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臣相,即使在三国时期就得到无论是敌人还是民间的敬仰,作为诸葛亮时期的最大对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敬佩之心可以说发自肺腑,后来钟会进攻蜀汉经过诸葛亮墓时,也要下马去拜诸葛亮。而三国之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诸葛亮的敬仰更是与日俱增,无论是杜甫、还是岳飞,或是陆游,对于诸葛亮那更是由衷的敬仰,唐宋时期就被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到了明朝,一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更是将关于诸葛亮在民间的传说集结在小说里,虽然大家明知道小说中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与历史并不相符,但老百姓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现在,关于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各种思潮可谓泛滥,但是,对于那些试图贬低诸葛亮的人,引起了绝大多数人的愤怒,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心依然不减,即使鲁迅也认为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状诸葛之智近乎妖rdq你好五话寺uo;,但人们并不认为诸葛亮是妖而是神。
诸葛亮为什么会受到万世敬仰?仔细阅读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在相对客观、公正、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依然不得不对诸葛亮敬仰并感动,可以说越读越感动,越只有敬仰,因为从诸葛亮身上表现出来的十大精神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并成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的膜拜对象。
一是自力更生不攀关系。诸葛亮虽然父母早亡,跟随叔父来到荆州,但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是显赫的,当时荆州的五大旺族都与诸葛亮有着亲密的关系,岳父黄承彦就是荆州五大旺族之一,岳母就来自另一五大旺族之一蔡家,其父亲就是蔡讽,而岳父的小姨子蔡夫人就是刘表的妻子,那是荆州最大旺族,而诸葛亮的大姐嫁的是另一旺族蒯家,姐夫蒯祺是房凌郡太守,二姐嫁的是另一旺族庞家,其夫庞山民就是庞德公的儿子,而凤雏庞统就是其侄子,可以说诸葛亮与当时荆州最大的五大旺族都有紧密的关系,诸葛亮才华横溢,如果稍微动用关系,那诸葛亮绝对可以得到权力和富贵。但诸葛亮不动用任何关系,带领弟弟诸葛均躬耕南阳,也就是种地,过着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生活,这一点在当今的中国试问有几人能做到?更何况,当时的刘表如果真重用诸葛亮,那他会不会成为最终争霸天下的一方呢?二是认真读书为报国。诸葛亮躬耕南阳并不是一心种地,而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读书,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未来能够谋得一官半职,因为以他当时卧龙的名声,不要说稍微动用关系就能做到,那以他的真实才能在当时的中国要谋得一官半职那是轻而易举,因为其兄诸葛瑾在东吴就名扬天下,而且曹操、孙权都希望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但他却专心读他的书,为的是等待有报国的机会,这一点,与当时那些雄才伟略的英雄相比,似乎无人能比。
三是苟存乱世而心怀天下。诸葛亮存于乱世,以他自己的话说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但他时刻在关注着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并且将当时中国未来命运的走向都已谋划在胸,只在等待有识之士,这应该是所有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有志之士都渴望的品质,为什么杜甫、岳飞、陆游都希望自己成为诸葛亮?那是因为他们在才能方面或许能够比肩诸葛亮,可惜的是没有遇到识得他的明君。
四是无论贫穷与富贵都忠于婚姻。如果说诸葛亮在躬耕南阳期间忠于婚姻,只娶老婆黄月英来说或许没有说服力,但当他成为蜀汉丞相时,那是闻达于诸侯之人,但在历史的记载中,诸葛亮没有再娶任何女人,无论是老婆黄月英是美还是丑,但在当时男人娶多妻很正常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男人一生只娶一个老婆,一生只忠于一个女人,一生只呵护一个女人,那试问古今有几个男人能够做到?试问把诸葛亮比作妖的鲁迅做到了吗?五是殚精竭虑忠于国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后,诸葛亮从此一心一意跟随刘备,无论现在的人如何揣测诸葛亮的心思,但事实上诸葛亮为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为蜀汉那是殚精竭虑,穷尽其才华,这一点谁人能够否认?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当时的同行敬仰?因为司马懿没有做到,钟会更没有能够做到。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后代的帝王敬仰?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朝代还是哪个国家,这样的人才不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吗?六是展现的智慧确实令人佩服。刘备寄居在刘表门下,可以说看不到希望,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让刘备从此豁然开朗,即使在被曹操逼到绝境时,诸葛亮自动请缨出使东吴,终于联合孙权,赤壁一战让刘备绝地重生,虽然赤壁之战主角不是刘备,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刘备,在占据南部荆州五郡方面,没有诸葛亮亲历亲为,刘备能够做到吗?有人说刘备取代刘璋诸葛亮没有出多少力?试问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没有这样坚强的后盾,刘备能够做到吗?刘备发动汉中之战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刘备为什么要封诸葛亮为丞相?不是诸葛亮拥有真正本领刘备能封他为丞相吗?刘备死后,诸葛亮稳定民心,南下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北上对抗曹魏,没有诸葛亮蜀汉能够支撑下去吗?而且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地雷、孔明锁、诸葛连驽等,组建了无当飞军,并且在三国志的记载中确实发明了八卦阵,让司马懿都大吃一惊,尤其是最后演绎的一幕真实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促达确实是绝妙。人们形容诸葛亮为智慧的化身那确实不为过。
七是独揽大权而不越权。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可以说刘备生前最大的担心是诸葛亮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虽然独揽军政大权,但权为国而用,为民所用,即使有人劝他获得九锡,但诸葛亮嗤之以鼻,面对北伐失利,自请降三级,面对弱主刘禅,诸葛亮从来不失君臣之份,并且为刘禅身边安排了大量的忠于国家之人,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人事安排,诸葛亮死后刘禅能够支撑近30年,那确实是诸葛亮的功劳。
八是依法治国人人平等。诸葛亮为什么在蜀汉的地位无可取代,根本原因他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刘备主政时期,亲自制定蜀科,从此不但自己模范遵守蜀科,北伐失利,自降三级,爱将马谡那也是开刀问斩,即使是刘备临终的另一托孤大臣李严,督粮草不利那也同样按蜀科办事,而李严却没有怨恨,闻诸葛亮病逝,也随诸葛亮而去,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也被诸葛亮或问斩或追究责任而贬职,为什么陈寿并不记恨诸葛亮,依然能够公正的记载并高度评价诸葛亮,在三国志中只有诸葛亮和陆逊享受到独立立传的待遇,这充分说明诸葛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确实值得尊敬。
九是一生清廉而无浮财。诸葛亮官居丞相,在蜀汉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高位,但他得到了什么?到底拥有多少财富呢?大家去看看三国志的记载: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如此清廉的高官,试问古今天下几人能够做到?试问古今如此之高官有几人敢公布自己的财产?即使诸葛亮不贪,只要正常的俸禄,请问刘备入主益州时,刘备封赏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到哪儿去了?难道不是贡献给国家了吗?读到这里,请问有几人不泪流万分?还有谁从心底里不敬仰?十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篇出师表,感动人们近两千年,根本原因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让人动容,他不仅忠于国家,而且自跟随刘备之后将余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最终死在战场上,真正实践了为国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且耗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说,诸葛亮在古代四大名相中,虽然没有为刘备夺得天下,但他却为万世所敬仰,绝对不是三国演义所能神化的原因,从在此之前的杜甫、岳飞、陆游对其崇拜来看,那是诸葛亮展现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值得万世敬仰。
不管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 诸葛亮 都是一个才智多谋之人,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出现而让一直处于劣势的 刘备 开始走上了三国鼎立的道路,还缘于他的妻子。那么, 诸葛亮 的老婆是谁诸葛亮有几个老婆呢
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简介
据说诸葛亮的老婆是黄月英,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丑姑”。而事实上,也有人指出诸葛亮的老婆并不丑,相反,她还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
黄月英,小名阿娇,是湖北襄樊沔阳名士 黄承彦 之女。她自小聪颖好学,知识广博,特别仰慕有才识之士。因当时诸葛亮才名具盛,又无婚配,遂有意嫁与诸葛亮。于是请求其父修书一封向诸葛亮求亲。据说她黄头发黑皮肤,其父也在信中写明我有个女儿,长得很一般,头发有点黄,肤色比较黑,但是能给你做些洗衣做饭的功夫。但也有一种说法是,黄月英貌美如花,但是由于想试探一下诸葛亮是否是以貌取人之辈,才让其父将其丑化,而当父亲的也不好夸自己的女儿于是才有了这些自谦之语。成亲当日,黄月英头盖红布,直到诸葛亮掀起红布时才发现自己的妻子原来是如此娇美之人。于是,新人成亲时新娘披红盖头的传统由此而来。
黄月英不平凡的家世背景
黄月英的父亲,也就是诸葛亮的岳父和 刘表 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 刘表 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诸葛亮为什么在东汉末年那么多求贤若渴的贤明诸侯中挑选了势力最弱的刘备了。因为他们是亲戚啊。
黄月英的聪慧
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性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可见,黄月英果真是一位聪颖的女子,即使她长得再丑,估计在诸葛亮的心里也是美得一塌糊涂吧。
诸葛亮的婚姻绯闻
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因长年在外征战,很少回家。黄氏一人在家生活过得艰辛,却从不担心自己的丈夫会纳小妾。事实上,诸葛亮对妻子还是很忠诚的,在那个年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诸葛亮即使在后来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身边有各色的美女服侍,也因此传过很多的绯闻,但论其明媒正娶的妻子就只有黄氏一人,并未纳妾。
以上就是对诸葛亮老婆是谁及诸葛亮有几个老婆的有关介绍,如想了解更多详情,敬请关注 历史网 !
诸葛亮在蜀国担任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算一位著名的“CEO”了。在人们心目中,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简直成了完美无缺的圣人。但实际上,诸葛亮在领导岗位上,做得也不那么成功。
不能在“用人”上裁跟头
几位朋友聚会聊天,其中一个当了经理的人哀叹道:“最近,我的下属们仿佛失去了动力,工作越来越没有积极性,几个优秀的员工居然辞了职。我觉得自己都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可为什么还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当个好领导呢?”
另一位朋友马上反驳:“你可千万别学诸葛亮,他真不是个成功的领导。”
诸葛亮不是好领导?这听起来很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无论是领导一个国家,还是指挥一个企业,正确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都是最重要的。“事谋于精,人用其当”,这样才能成功,可诸葛先生恰恰就在“人才”二字上栽了跟头。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员工心目中,一个好领导,不需要整天跟他们吃喝玩乐,也不需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他只需要做到三件事情:“选拔并奖励优秀的员工;使员工发挥他们的才干,并且在工作中能力有所提升;及时辞退不称职的员工。”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做到这三点了吗?
魏延为何“谋反”
“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出于这种小心谨慎的个性,诸葛亮在选拔人才方面,总是喜欢找理论高手,比如蒋琬、费祎、姜维、马谡等人。当然,这些人的确都是英才,但却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以至于唯唯诺诺、赞美声一片。
最冤的要属“魏延谋反”一事。不管论武功还是比谋略,魏延都是不亚于“五虎上将”的人选,但却始终得不到重视。当时,魏延曾提出率领万人,偷袭潼关,然而诸葛亮却认为此举草率,没有同意。
诸葛亮死前还做出了“魏延必反”的预测,后来魏延真的反了,这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诸葛亮长期的压制和猜忌,才造成了魏延的心理失衡,最终走上了毁灭之路。
高明领导不仅能使差的变为好的,更重要的是使好的变为更好的。诸葛亮却使好的变成了差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蜀中因何无大将
对领导者最大的考验不在于你自己的工作成效如何,而在于你不在时属下的工作成效怎样。
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任免一个县官,到军中打二十板子以上的惩罚要亲自决断,还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斩马谡的背后
领导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因此,大胆使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才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去实施、配备哪些人员去完成、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确保战略可持续进行的措施有哪些?一个成功的领导应该考虑这些,而不是忙着跟下属竞争。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职位,因此,在择优的时候,要懂得去掉不适合的人选,诸葛亮在这方面也是失误连连。
比较明显的一次,是马谡“失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
马谡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参谋人才,为诸葛亮献了不少成功的计谋,但是,他却完全没有实际作战指挥经验,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失街亭,败在马谡,过则在排挤了魏延等宿将的诸葛亮。
人员素质与战略是否相适应、与运营实际是否相适应?倘若不适应该怎么办?这就是领导必须研究的,如果诸葛亮能提前换下不适合的人选,就不会有“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看来,尽管诸葛亮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发明家,但是,他在用人方面确有欠缺之处。■
给你两篇文章,呵呵.
三国演义人物论——论诸葛亮形象
作者:沈伯俊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怎么能成为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耗费笔墨最多的艺术形象。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号“伏龙”(即“卧龙”),为他的出场预作铺垫(嘉靖元年本第六十九回《刘玄德遇司马徽》,毛本第三十五回),到他去世后被安葬于汉中定军山(嘉靖元年本第二百九回《武侯遗计斩魏延》,毛本第一百五回),他一直处于作品情节的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书的第一号主角。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
一
历史上的诸葛亮(181~234),本来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又与荆州牧刘表及其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有大志,襟怀高迈,不愿托庇于权门,于是带着弟弟诸葛均,毅然隐居于隆中(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新野、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病卒,次子刘琮继位,不战而降,刘备败走江夏。在此危难之际,诸葛亮主动要求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起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使刘备趁势夺得荆州江南四郡,不久又“借”得孙权占据的南郡。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丢失荆州,使刘蜀集团的地盘减少了将近一半;章武二年(222),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次年托孤于诸葛亮,在羞愤与悔恨中病逝。在此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以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独力承担起维系蜀汉国运的历史使命。他高瞻远瞩,勤政务实,励精图治,清正廉明,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坚持“和”、“抚”方针和“攻心为上”的原则,迅速平定南中地区,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他不畏艰险,屡次北伐,始终对强大的曹魏保持了进攻的态势;他善于治军,赏罚严明,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令人称奇的“木牛流马”和“八阵图”;他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西晋杰出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篇末高度评价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尊崇,甚至还得到敌方的敬重。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集中体现于《隆中对》;二是忠贞,集中体现于《出师表》。总之,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名垂千古。
二
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为了塑造好诸葛亮艺术形象,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情好日密”,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也是很自然的。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得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始任军师中郎将;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早已封汉寿亭侯,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诸葛亮的地位略低于关、张。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定益州,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掌管左将军府事务,此时刘备的官衔是“左将军领荆、益二州牧”),其官品与关羽、张飞同列,而在刘蜀集团中的实际地位则超过关羽、张飞。直到刘备称帝(221),诸葛亮任丞相,才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虽曾参与谋议,但大部分时间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从未统管过军事 。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把诸葛亮写成一开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出山不久,夏侯淳便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这是他面临的第一场考验。这时——
玄德请孔明商议。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第三十九回)
在这初出茅庐第一仗中,刘备一开始便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调遣众将,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烧博望的胜利,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也确立了他指挥一切的地位。从此以后,他在刘蜀集团的指挥权牢不可破,从未受到过质疑。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赤壁大战期间,他出使东吴达数月之久,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仍然要等待他赶回去指挥调度:
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问候毕,孔明曰:“且无暇告诉别事。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就连身份特殊的头号大将关羽,由于违背军令私放曹操,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由于刘备出面说情,希望容许关羽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
了”。(第五十回~五十一回)这些描写,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地位明显高于所有文武官员,而又使读者觉得可信。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两相对照,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不是系于刘备,而是系于诸葛亮。
(二)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上面说过,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便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隆中对》就是其集中体现。至于军事方面,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有人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但事实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并不特别擅长出奇制胜。然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着力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山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火烧博望,便具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历史上,刘备曾与曹操大将夏侯?、于禁等相拒于博望,“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那是在三顾茅庐之前,自然与诸葛亮无关。罗贯中来了个移花接木,将此事安排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使他成为克敌制胜的英明指挥者。作品先写曹军的气势汹汹,写十万曹军与刘备数千人马的悬殊对比,酿造出泰山压顶的紧张气氛;然后写诸葛亮调兵遣将,关羽、张飞对他的计谋都心存怀疑,“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玄德亦疑惑不定。”结果,战斗的进程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预计发展,刘备军大获全胜,使得关羽、张飞这两个心高气傲的大将心服口服,称赞道:“孔明真英杰也!”(第三十九回)于是,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军师形象初步得到了表现。
随后的火烧新野,纯属虚构的情节。在这次战斗中,诸葛亮水火并用,层层设伏,让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大军先遭火烧,再被水淹,损失惨重(第四十回)。从此,诸葛亮的无穷妙计,不仅赢得了整个刘蜀集团的高度信任,而且使曹军十分害怕,动不动就怀疑:“又中孔明之计也!”
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本来,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应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作为,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尽管他在吴军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却是“赤壁大战”这一情节单元的真正主角。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风,又由他巧妙“借”来。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周瑜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孙刘联盟与曹军之间的矛盾和孙刘联盟内部矛盾的旋涡里,在与周瑜、曹操这两个杰出人物的斗智中,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周瑜对他又敬又嫉,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一一从容化解,安如泰山,既使周瑜无可奈何,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斗智的结果告诉人们: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又不及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是大智大勇的头号英雄。
在“三气周瑜”、“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情节单元里,罗贯中也安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从多种角度入手,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表现得精妙绝伦。在与对手的政治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制胜的主动权。在军事较量中,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诸葛亮精通这些军事原则,真是用兵如神。�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谋略,作品常常运用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心高气傲的周瑜多次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直到临终,他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善于用兵的曹操在与诸葛亮交战时老是疑神见鬼,一败再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多次承认:“吾不如孔明也!”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话柄。通过这些第一流人才与诸葛亮的对比,诸葛亮那“无穷如天地”的谋略被表现到了极致。
(三)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
在诸葛亮人生的后半段,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223~234),这一方面日益得到强化。在这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并慨然表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禳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第九十一回)
在“六出祁山”的漫长征途上,诸葛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遭受过意外的失败。首次北伐,虽曾势如破竹,连夺三郡,但因马谡自作主张,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第九十六回)在外有强敌,内有庸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在这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却很少想到自己的妻儿老小。作者以蘸满感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绘,极其鲜明地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在写到诸葛亮溘然长逝后,作品插叙了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力渲染了此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第一百四回)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读来荡气回肠。至此,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便牢牢地矗立在读者的心中了。
三
几百年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不过,也有一些人对这一形象有所批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对此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认为,鲁迅先生按照严格的现实主义标准,指出《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的“多智”有过头之处,这是对的,所谓“近妖”,即指有的地方对诸葛亮的谋略夸张过甚,表现出神化倾向;但这绝不意味着作品对诸葛亮形象塑造的根本失败。从总体上来看,作品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仍然是非常成功的。这里特别要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全面把握《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我曾经强调指出:
在创作方法上,《三国演义》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古典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
综观全书,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168年)到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罗贯中都予以关注,都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作了不同程度的叙述与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罗贯中在把握其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这样,就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人们普遍承认《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汉末三国历史”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像,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
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正是既实现了“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又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这种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尚奇”的艺术传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的竭力渲染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可谓由来有自。早在西晋末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为诸葛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撰文,其中便写道: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又何秘要 ?!
这里已经为诸葛亮的才干和谋略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裴松之还引用多条材料,对诸葛亮的谋略加以渲染。及至唐代,诸葛亮已被称为“智将”。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作《诸葛武侯画像赞》,更是对诸葛亮的谋略大加颂扬: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人也?神也?仙也”的赞叹,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奇”。沿着这一思路,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又进一步写道:
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卷中《三谒诸葛》)
这就完全把诸葛亮神化了。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形象作了大幅度的改造,删除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之类的神异描写,使诸葛亮形象复归于“人”本位——当然,是一个本领非凡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书中对诸葛亮智谋的描写,大都有迹可循,奇而不违情理。在政治谋略方面,作品写诸葛亮的“隆中对”、智激孙权,基本上是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加以叙述,并无多少夸张。在军事谋略方面,作品写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事,尽管颇多虚构,但要么早有野史传闻或《三国志平话》的相关情节作基础,要么是对史实的移植与重构,即使纯属虚构,也编排有度,大致符合情理 这样的智谋,虽有传奇色彩,却并非神怪故事;虽非常人可及,却符合人们对传奇英雄的期待。这与全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是一致的。
第三,应该承认,《三国演义》在表现诸葛亮的智谋时,确有少数败笔。一是作品的后半部分,个别情节违背历史和生活的逻辑,勉强捏合,夸张过甚。如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装神》中写魏军“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却无法赶上诸葛亮,并借司马懿之口称诸葛亮“能驱六丁六甲之神”,会“缩地”之法,便明显带有神异色彩。二是罗贯中出于对诸葛亮的热爱,有时对其失误之处也苦心回护,导致个别情节不合情理。如第一百五回“遗计斩魏延”,本来想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早有先见之明,却无法完全掩盖诸葛亮对待魏延的不当之处,结果欲益反损,反而使读者感到难以信服 。这种情节虽然不多,却有可能让人产生“近妖”的感觉。
第四,应该注意将《三国演义》与其衍生作品加以区别。几百年来,在《三国演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改编与再创作,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各种门类的衍生作品。这些衍生作品,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演义》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演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强化,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装束,初见刘备时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第三十八回);赤壁大战后南征四郡,也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第五十二回);首次北伐,与王朗对阵,则是“纶巾羽扇,素衣皂绦”(第九十三回)。这些描写,来源于东晋裴启所撰《语林》对诸葛亮衣着风度的记载:“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鹤氅”亦为魏晋士大夫常用服饰,《世说新语》等书屡见不鲜。而在明清以来的某些“三国戏”和曲艺作品中,诸葛亮动辄穿上八卦衣,自称“贫道”,言谈举止的道教色彩越来越重,其计谋的神秘意味也有所强化。如果有人从这类作品中得到诸葛亮形象“近妖”的印象,那是不能都记在《三国演义》的账上的。
总之,尽管《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存在少数不当之处,但只能算是白璧微瑕。从总体上来看,诸葛亮形象仍然是全书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
作者:朱子彦
一
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曰,若其子刘禅“不才,君可自取”[1](《蜀书·诸葛亮传》),古人论此,多赞其君臣肝胆相照,并取鱼水之喻相印证。但也有人认为此乃刘备“诡伪之辞”[1](《蜀书·诸葛亮传》注引孙盛曰),对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试探之。田余庆先生对这二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皆不以为然,在其《蜀史四题——刘备托孤语》一文中作出了新的诠释。田先生的见解是否有道理,本人暂且不作评论,我以为刘备托孤之语,是真心,还是假意,抑或是另有打算,今已无从考证,诚然是千古之谜。现在要检讨的问题,不是刘备要不要诸葛亮当皇帝,而是诸葛亮自己想不想再上一个台阶,由宰相登上龙椅。这个问题古今从未有人作过思考。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从来没有人怀疑过。”[2](P226)之所以没有人怀疑过,无非是经过历代文人及小说家的渲染,诸葛亮已经被衍化成“圣人”,成了鞠躬尽瘁、忠贞冠世的典范。历史学家受其影响,大概也会感到这是古史中的一大禁区,轻易不敢染指。要把诸葛亮从圣坛上请下来,我想很有必要对这一最棘手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其实,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汉政权中,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诸葛亮甫卒,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曰: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1](《蜀书·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
所谓“狼顾”,《晋书·宣帝纪》云:“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可见,所谓“狼顾”相,即是具有“非人臣”之相。李邈直指诸葛亮同司马懿一样亦具“狼顾”相,意谓其久后必篡夺刘氏天下,自己当皇帝。至于“虎视”,《后汉书·班固传》所收《西都赋》内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句,李贤注曰:“龙兴虎视,喻盛强也。”班固的实际意思是:尽管周、秦都很“盛强”,但是,周以“龙兴”,取天下以“德”;秦却是“虎视”,取天下以“武”。李邈用此典故,即暗示诸葛亮“身杖强兵”,与秦的“虎视”相同。《左传·昭公十一年》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孔颖达《疏》引贾逵说:“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这五种人有权有势,居边则易反叛,故云:“五大不在边。”李邈认为诸葛亮属于五种人之一,让其率兵居边,必危及蜀汉朝廷。不仅如此,李邈还直接将诸葛亮比作欲危汉室的吕禄、霍禹。
对李邈的上疏如何看如果要维护诸葛亮的崇高形象,尽可以把李邈的上疏看成是污蔑、攻讦诸葛亮的诽谤之辞;但若冷静客观地仔细分析,即可发现李邈之言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我以为真正具有“狼顾”相的人是不存在的,司马懿、诸葛亮之所以被时人看成有“狼顾”相,无非是怀疑他们有篡位的野心。蜀汉政权中不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连尚书令李严亦猜忌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九锡为何物“据《后汉书》章怀注,谓九锡本出于纬书礼含文嘉: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3](卷7“九锡文”)稽考于史,九锡之礼规格极高,非一般人臣所能享受。如九锡中的虎贲乃天子之卫士,“天子卒曰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手遮天成为蜀国头号权臣,完全具备了夺权篡位的条件。但他却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像侍奉刘备一样侍奉刘禅,并未像司马懿一样谋朝篡位,他的性格因素是一大原因,另外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的性格谨慎保守,不适合干谋朝篡位之事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后世对诸葛亮的精准评价。诸葛亮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为人行事极为讲究“十全必克”,极为谨慎,不打无把握之战,不作无准备之事。谋朝篡位,具有极高的风险指数,即使侥幸成功,仍不免留下万古骂名。而万一失败,不仅身败名裂,一生富贵英名付诸流水,而且可能会招致抄家灭门之祸。按照诸葛亮的性格,显然不大可能去做这种事。
二、蜀国所处的环境,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篡位
司马懿家族之所以敢放手谋朝篡位,是因为魏国当时已是三国第一强国,具有一统天下的绝对实力,即使冒着天大风险也值得。而三国之中,蜀国的疆域面积最小,人口最弱,兵力最少,综合实力最弱,时刻处在魏国和吴国两大强敌虎视眈眈的威胁之下,发展壮大的难度太大,统一天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这种环境下,诸葛亮即使篡位成功,也依然不能改变现状,依旧要在魏吴两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因此谋朝篡位对诸葛亮而言意义不大。
三、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必谋朝篡位
刘备死时,把诸葛亮任命为托孤大臣,让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成为蜀国的无冕之王,大权在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换而言之,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和皇帝没有两样。因此他毫无必要再去争夺皇位。
以上三个原因,决定了诸葛亮没有谋朝篡位取代刘禅。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诸葛亮协助刘备从零开始建立蜀汉,他受刘备的委托,由他的继任者刘禅协助。诸葛亮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均告失败。他最后一次死在张武的原军队里。诸葛亮死后,刘禅如何评价诸葛亮当皇帝?他是真的讨厌诸葛亮执政吗?他给诸葛亮下了什么结论?
诸葛亮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蜀汉政权和蜀汉军权于一身,大权在握。在某种程度上,刘禅完全是一个装饰品,只是一个象征,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诸葛亮在出师表年说,宫与府本是一体,不宜有同有异。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力量非同一般。
当然,诸葛亮的权力来自于刘备和刘禅,尤其是刘备,他在托付孤儿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如果你只比曹丕大十倍,你就能和平相处,成就大事。”继承人能协助的,协助;如果你没有才华,可以自取其辱。
也就是说,刘备给了诸葛亮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高于刘禅。这既是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也是对诸葛亮的信任。所以,给的力量就这么大。
此后,诸葛亮投身蜀汉事业,五次北伐不惜重金,率军奋战在前线。最后积劳成疾,战死在北伐前线。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光明正大的,他显然有能力取代刘禅。但他始终忠诚,不像曹魏篡权的司马懿。
既然诸葛亮权力很大,也可以说皇帝的权力很小,甚至没有了,因为在一个国家,不可能两个人说了算。诸葛亮既然有很大的权力,那就必然与刘禅的权力发生冲突。那么,在刘禅眼里,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圣旨说:唯有国君是文武双全之人,忠厚老实。他一直孤苦伶仃,他帮我俯首称臣,决心保平安,保混乱。所以整个六师,不分年龄,都没有征。神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魏镇是荒芜的。他将为作出巨大贡献,并加入伊和周的伟大荣誉。不挂就没命了。我哀悼,我心碎。夫崇德,发大财,故前途光明,刊不朽。今天,左中郎将杜琼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并被授予忠诚的武侯称号。且魂有灵,甲子宠荣。唉!唉!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多才多艺,聪明睿智,廉洁奉公,受始皇帝委托,辅佐我施政,延续没落的汉朝。你心中有平定天下的野心。你整顿军队,经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一方,会在韩吉立功,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怎么才能不哀悼呢?当你的事业即将成功的时候,你突然病死了。我难过得心都要碎了。我们要表彰你的品德和贡献,记录你的言行,给后人看,让你永垂不朽。今遣左中郎将赍赠吴丞相,封你为忠吴侯。如果你在天堂有灵魂,接受这个荣誉吧!好难过!好难过!
从刘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并认可诸葛亮的功绩。刘禅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钦佩诸葛亮的品德,赞美诸葛亮的才华,对诸葛亮的死感到非常难过。
如果刘禅真的讨厌诸葛亮当权,那么他应该在诸葛亮死后欢呼。不可能给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因此,刘禅仍然尊重诸葛亮,并不讨厌诸葛亮。
况且诸葛亮的权力是很大的,但是是刘禅的父亲刘备给的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184
分享3
踩
你代理,我送车,帮建销售渠道。代理品小皖,自己当老板!
00:21
品小皖
广告
有关对诸葛亮的评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热血帝王-三国策略攻城手游-名将全靠抓
真正耐玩的三国手游,1000多个城池的大型地图,带兵攻城指挥作战,俘虏名将,创建属于自己的三国帝国,带领国民发展农业军事,统一三国乱世,海量
广告2020-10-15
评价诸葛亮500字左右 急·······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鞠躬报国的典范。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位贤与能浑然一体的偶像身上,也并非没有人生败笔可寻,比如他的连年北伐。 诸葛亮自27岁隆中决策走出卧龙岗,全面主持刘汉集团27年,其中在最后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后五度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战途中病逝五丈原。尽管《三国演义》对“六出祁山”不吝笔墨予以描绘、褒赞,但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一无所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其实,诸葛亮北伐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主观方面,诸葛亮天才地设计了立足荆州、西图巴蜀的战略蓝图,蜀汉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于吴魏之间,鼎足之势方成。但诸葛亮仍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地指挥过官渡之战,为统一中原奠定坚实基础,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一举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确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现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他可以神机妙算玩弄对手于股掌之中,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观大智慧及纵横韬略,军事大对决的实质是政治大对决。从这个角度考察,诸葛亮似有目不视睫或顾此失彼之嫌。 客观方面,当时曹魏版图数倍于蜀国,兵多将广国力强大,政权也非常稳固,而蜀国在三国中最为弱小,地势封闭,又连年烽火人心思定,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医疗战争创伤,富国强民。如若穿过穷山恶水的蜀道,强行以弱小之师与精壮之旅正面作战,大获全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又时时处在“旷世奇才”的赞誉声中,于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如此,诸葛亮也难以免俗,一统江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确选择,屡败仍屡战;报恩思维对诸葛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受先帝托孤”死而后已,认为成功与否是一回事,做与未做又是一回事,因而数次贸然行动;过于自信及对后来的人没有信心,也促使诸葛亮主张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早打大打,解决统一问题。其实一国兴一国亡,个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北伐“后果很严重”:“蜀兵数出,国弱民疲”,“劳军扰民,内外交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本来疲弱的蜀国局势更危,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也就灭亡了。纵有经天纬地才,无奈一切东流水,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苦。当病榻上的诸葛亮感到五丈原秋风刺骨,想到五伐曹魏无寸尺之功,同时自己的身体又像蜡炬成尘一样慢慢消耗殆尽,其心情可想而知,即令今人也不免洒上一掬感怀之泪!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及对其本人过高的评价,当时及稍后的人也是颇有非议的。《蜀记》:“士大夫共论诸葛亮,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张俨《默记》说:“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崔浩《典论》:“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守穷崎岖之地,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 虽然如此,诸葛亮还是成为了后世人们心目中丞相的楷模。历朝历代丞相无数,但一提到丞相,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诸葛亮,这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及后世民间艺人的渲染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出笼有关系的,此外,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渴望也是一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里,除了少数几任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外,其余大多属荒*、昏庸、暴虐、无能者,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或可成为皇帝与臣民之间的调节器。遇到了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便能吃上几顿饱饭,遇上了不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就要卖儿鬻女,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误打误撞中运行了偌多年。屈指细数,贾似道、李林甫、严嵩、蔡京辈 竟如过江之鲫,长期生活在这些人霸主鞭下的老百姓,渴望良相出现。诸葛亮毕竟曾让蜀中“连年大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死后又有“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清廉形象,自然让劳苦大众念念不忘。杜工部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一个“寻”字,就是社情民意的无声体现!
32赞·1,001浏览2017-09-29
求一篇500字对诸葛亮的评价。
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补充: 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 魏延 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 骨相 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 不忠 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 王双 ,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 马谡 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 荆州 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 三顾茅庐 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 守军 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 深谋远虑 。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 新野 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 华容道 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 三国鼎立 ,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3赞·74浏览
怎样评价诸葛亮 500字左右 急!!
嫌多可以删一下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鞠躬报国的典范。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位贤与能浑然一体的偶像身上,也并非没有人生败笔可寻,比如他的连年北伐。 诸葛亮自27岁隆中决策走出卧龙岗,全面主持刘汉集团27年,其中在最后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后五度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战途中病逝五丈原。尽管《三国演义》对“六出祁山”不吝笔墨予以描绘、褒赞,但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一无所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其实,诸葛亮北伐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主观方面,诸葛亮天才地设计了立足荆州、西图巴蜀的战略蓝图,蜀汉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于吴魏之间,鼎足之势方成。但诸葛亮仍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地指挥过官渡之战,为统一中原奠定坚实基础,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一举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确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现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他可以神机妙算玩弄对手于股掌之中,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观大智慧及纵横韬略,军事大对决的实质是政治大对决。从这个角度考察,诸葛亮似有目不视睫或顾此失彼之嫌。 客观方面,当时曹魏版图数倍于蜀国,兵多将广国力强大,政权也非常稳固,而蜀国在三国中最为弱小,地势封闭,又连年烽火人心思定,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医疗战争创伤,富国强民。如若穿过穷山恶水的蜀道,强行以弱小之师与精壮之旅正面作战,大获全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又时时处在“旷世奇才”的赞誉声中,于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如此,诸葛亮也难以免俗,一统江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确选择,屡败仍屡战;报恩思维对诸葛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受先帝托孤”死而后已,认为成功与否是一回事,做与未做又是一回事,因而数次贸然行动;过于自信及对后来的人没有信心,也促使诸葛亮主张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早打大打,解决统一问题。其实一国兴一国亡,个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北伐“后果很严重”:“蜀兵数出,国弱民疲”,“劳军扰民,内外交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本来疲弱的蜀国局势更危,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也就灭亡了。纵有经天纬地才,无奈一切东流水,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苦。当病榻上的诸葛亮感到五丈原秋风刺骨,想到五伐曹魏无寸尺之功,同时自己的身体又像蜡炬成尘一样慢慢消耗殆尽,其心情可想而知,即令今人也不免洒上一掬感怀之泪!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及对其本人过高的评价,当时及稍后的人也是颇有非议的。《蜀记》:“士大夫共论诸葛亮,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张俨《默记》说:“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崔浩《典论》:“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守穷崎岖之地,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 虽然如此,诸葛亮还是成为了后世人们心目中丞相的楷模。历朝历代丞相无数,但一提到丞相,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诸葛亮,这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及后世民间艺人的渲染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出笼有关系的,此外,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渴望也是一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里,除了少数几任皇帝尚能励精图治外,其余大多属荒*、昏庸、暴虐、无能者,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或可成为皇帝与臣民之间的调节器。遇到了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便能吃上几顿饱饭,遇上了不好的皇帝、丞相,老百姓就要卖儿鬻女,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误打误撞中运行了偌多年。屈指细数,贾似道、李林甫、严嵩、蔡京辈 竟如过江之鲫,长期生活在这些人霸主鞭下的老百姓,渴望良相出现。诸葛亮毕竟曾让蜀中“连年大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死后又有“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清廉形象,自然让劳苦大众念念不忘。杜工部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一个“寻”字,就是社情民意的无声体现! 麻烦采纳,谢谢!
1赞·61浏览
急求!一篇评价诸葛亮的初中作文 500字左右
我认为: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纵观诸葛亮一生,应该说,他是光辉的,但是人非圣贤,当然,他有很多缺点。 首先,他的功绩应该肯定。 四川今天北称为:天府之国。究其根源,来自于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刘备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蛮荒之地。人民蒙昧,野兽出没,生产力极其落后、低下。经过诸葛亮的治理,生产力跃居全国前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地。蜀地开始成为中国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诸葛亮还发明了很多农耕器具,以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还怀念诸葛亮的功绩。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有人会说,诸葛亮逆历史潮流,扶持一个没落的汉王朝,是历史退步,是倒行逆施。这对不对呢?值得商榷!在当时哪个历史背景,诸葛亮的选择无可厚非。按一些学者所言,诸葛亮应该帮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而不是怂恿刘备三分天下。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贤士们帮助统一华夏。我们看看曹操所作所为,尽管算是个英雄,但是残暴不仁,冷酷多变,并不是天下福祉。况且曹操出身宦官,让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没有统一华夏的号召力。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多方面的:一是,刘备礼贤下士,诚心招纳贤士。二是,刘备汉室宗亲,有号召力。古人特讲究门第。要说,西汉末年比刘秀出色的人难道没有吗?还不是他室汉室宗亲,有号召力,又有谋略,才有许多贤士去帮他打天下。三是,在刘备处,知识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刘备放手诸葛亮去干,言听计从。让古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得到实现。拥有一个开明、信任的君主,有一个施展报复的舞台!这是多少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刘备宽仁,爱民,有作为明主的先决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 另外,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对曾说得很明白:联吴抗曹,以待时机,灭吴统一华夏。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才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势让满腹才华的诸葛亮没办法。 况且,我们知道,直到唐以后,士族势力才逐渐消亡。那时,正处反动的士族势力猖狂的时候,诸葛亮尽管雄才伟略,但是挡不住这股逆流。(注:曹操和孙权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势力,但是没成功,却成为士族势力的维护者) 再者,诸葛亮极大的促进了西蜀的文化。经济建设。似的西蜀数百年后,人才辈出,文星璀璨,产生了如苏东坡、李白等大文豪。经济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诸葛亮还注意搞好民族团结,“七擒孟获",让西南少数民族归化汉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传播汉文明的作用。 对国内,诸葛亮依法治国,奖罚分明,让蜀国成为三国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对外,诸葛亮联合东吴,抗击曹魏,努力实现统一大业。 但是,诸葛亮的确有缺点。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养,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足可见蜀国人才严重断层,后继无人。 再者,他没有制定选贤纳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杰游离在政权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来士倡导民主、任人唯贤的。但最终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战,国库空虚,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多么远见卓识的建议,但是诸葛亮端出刘备先主,执意伐魏。结果劳民伤财,最终被司马氏所灭。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责范畴,竟然“亲校薄册”。这种小吏所作之事,一个堂堂丞相作,可见他分不清主次。最后被累死也是咎由自取。
90赞·6,407浏览2016-12-02
诸葛亮评价的文章500字
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141赞·3,591浏览2017-10-13
王者荣耀中,哪些英雄是操作难,但是会就很厉害呢?
说起王者荣耀,每个玩家肯定都有自己特别熟悉玩的特别好的英雄。当自己想要上分的时候,就会拿出自己的本命
7条回答·57人在看
EDG不再折磨粉丝零封RW,IG不敌JDG,他们还能进S赛吗?
英雄联盟LPL夏季赛,在7月4日结束两场非常有看头的比赛。分别有RW侠迎战EDG,IG迎战春季赛新王
4条回答·37人在看
董洁8年不让潘粤明看儿子,孩子和妈妈生活会有哪些问题?
在今年的2月5日,我们又在潘粤明的微博上看到他在零点的时候准时为儿子顶顶庆祝生日,同样是一个小牛的图
10条回答·19人在看
不看抖音、快手,不玩王者、吃鸡的是什么样的男人?
这些手机软件真的是现在绝大部分男生都会安装的,我们也都已经习以为常。而也会有很少部分男生从来都不看短
7条回答·18人在看
为什么说漂亮的小渔村是亲子游最佳旅行地?
,此外亲子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因此像小渔村这样
4条回答·12人在看
不甘心又无奈是种什么感受?
“不甘朋友,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