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是哪个朝代的帝王

刘裕是哪个朝代的帝王,第1张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帝王。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

刘裕的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学者祝总斌将刘裕的门第归于江左的“低级士族”(陈寅恪认为是“次等士族”)。

刘裕崇尚节俭

在生活上,刘裕崇节俭,不爱珍宝,不喜豪华,宫中嫔妃也少。宁州地方官曾经奉献琥珀枕,是无价之宝,他并未奉以为宝。在出征后秦时,有人说琥珀能够治疗伤口,他就命人将它砸碎,分给将领作为治伤药。

平定关中后,他十分宠爱美女姚氏(后秦天王姚兴的侄女)。大臣谢晦劝谏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废政务,他当晚就将姚氏送出宫去。后来刘裕进封宋公,东西堂将要放置以金涂钉钉制的局脚床,但刘裕以节为由而改用铁钉钉制的直脚床。

又一次广州进贡一匹筒细布,刘裕因其过于精巧瑰丽,制作必定扰民,故此下令弹劾献布那郡的太守,将布匹送还并下令禁止再制作这种布。

刘裕,是南朝最杰出的帝王,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在东晋末年开始掌握大权,领导了第三次北伐运动,消灭了后秦、南燕等国,收复了关中和山东半岛。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其赞美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后,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继续北伐,那么就有可能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但是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刘裕的北伐为何戛然而止了呢?

一,北伐,野心家的冒险

东晋时期,先后出现了三次北伐的高潮,分别是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和刘裕北伐,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都未能完成统一北方的重任。除了祖逖北伐之外,其他的两次北伐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统一北方,而是为了通过北伐提高自己的声誉,以便将晋室取而代之。

东晋十六国

刘裕的事情,也必须从桓温说起。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其统治中心在江东的温柔怀抱之中。江东和北方有长江天堑,似乎比长城更加难以逾越。北方民族想要攻破江东,必须先攻破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因此东晋就必须在长江上游布置重兵,这也就导致荆州的将领尾大不掉。东晋最早坐镇荆州的是王敦,他曾发动“王敦之乱”,后来又有陶侃、庾亮、庾翼等,他们都有“不臣之心”。

桓温坐镇荆州后,也一度准备顺流而下,取代东晋。但鉴于自己的威望不够,桓温决定发动北伐战争,以此提高自己的声望。桓温的北伐取得了成就,他收复了洛阳,一度攻入关中,但是他也不会将太多的兵力陷于北伐战争泥潭,毕竟他的目的是为了称帝。桓温末年的确控制了东晋朝政,但由于自己年龄太大,以至于还未称帝就去世了。

桓温去世后,桓氏继续掌握长江上游的兵权。为了对抗荆州方面的力量,东晋在扬州一带新建立一支北府兵。不过让人头疼的是,这支北府兵竟然和桓玄勾结。403年,桓玄顺利攻入建康,桓玄称帝,改国号为“楚”。实际上东晋在这时候就已经灭亡了。桓玄称帝后,为了解除北府兵的威胁,大量撤销、杀害北府兵中的上级将领,提拔其下层寒门子弟,刘裕、刘毅等寒门庶族就在这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刘裕平定桓玄之后,晋安帝司马德宗对刘裕更加器重,封他为送王,地位更加牢固。自此,刘裕一鼓作气,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使东晋帝国的边防得到了巩固。可以说,刘裕为东晋的社稷安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朝中亦没有了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所以,刘裕起来“做皇帝”的念头。

刘裕本想等安帝死后再扶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逼迫新帝“禅位”,进而夺取皇权,但是安帝身体却十分的健康,精力也很旺盛,在刘裕看来,大有“长命百岁”的迹象,这让刘裕甚为着急。于是,他在时机成熟、万事俱备之后,派人用绳子活活的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并谎称皇帝暴毙而亡。如此卑鄙邪恶之事,是历朝历代忠臣良将所不齿的。

安帝死后,其弟司马德文即位,是为晋恭帝。恭帝即位之初,就非常明白他只不过是刘裕所拥立的傀儡,同时也深知刘裕那宛若虎狼蛇蝎的本性,所以恭帝一直小心翼翼,以求保全性命。

一次,刘裕暗示恭帝:“做皇帝不容易,整日为了国家社稷殚精竭虑,若恭帝疲累,微臣愿意为恭帝分忧。”恭帝强作笑颜,只能连连说好。

公元420年,刘裕在都城建康搭就受禅台,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宋,恭帝司马德文降为零陵王。司马德文本以为将王位拱手相让,刘裕就会放他一马,但是他错了,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登上帝位的刘裕为了巩固统治,定会杀司马德文,而且他身为帝王,想让司马德文死,司马德文就不可能活。

次年,刘裕便派人给司马德文送去了一坛毒酒,要他自鸠而亡。司马德文不肯喝,且以佛教徒自居,不肯自杀,刘裕派来的军士们迅速将这个消息告诉刘裕,刘裕听罢大怒,命军士一拥而上,用一床棉被,活活的捂死了司马德文。

刘裕,是南朝最杰出的帝王,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在东晋末年开始掌握大权,领导了第三次北伐运动,消灭了后秦、南燕等国,收复了关中和山东半岛。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其赞美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后,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继续北伐,那么就有可能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但是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刘裕的北伐为何戛然而止了呢?

一,北伐,野心家的冒险

东晋时期,先后出现了三次北伐的高潮,分别是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和刘裕北伐,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都未能完成统一北方的重任。除了祖逖北伐之外,其他的两次北伐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统一北方,而是为了通过北伐提高自己的声誉,以便将晋室取而代之。

刘裕的事情,也必须从桓温说起。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其统治中心在江东的温柔怀抱之中。江东和北方有长江天堑,似乎比长城更加难以逾越。北方民族想要攻破江东,必须先攻破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因此东晋就必须在长江上游布置重兵,这也就导致荆州的将领尾大不掉。东晋最早坐镇荆州的是王敦,他曾发动“王敦之乱”,后来又有陶侃、庾亮、庾翼等,他们都有“不臣之心”。

桓温坐镇荆州后,也一度准备顺流而下,取代东晋。但鉴于自己的威望不够,桓温决定发动北伐战争,以此提高自己的声望。桓温的北伐取得了成就,他收复了洛阳,一度攻入关中,但是他也不会将太多的兵力陷于北伐战争泥潭,毕竟他的目的是为了称帝。桓温末年的确控制了东晋朝政,但由于自己年龄太大,以至于还未称帝就去世了。

桓温去世后,桓氏继续掌握长江上游的兵权。为了对抗荆州方面的力量,东晋在扬州一带新建立一支北府兵。不过让人头疼的是,这支北府兵竟然和桓玄勾结。403年,桓玄顺利攻入建康,桓玄称帝,改国号为“楚”。实际上东晋在这时候就已经灭亡了。桓玄称帝后,为了解除北府兵的威胁,大量撤销、杀害北府兵中的上级将领,提拔其下层寒门子弟,刘裕、刘毅等寒门庶族就在这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二,刘裕掌权,走上了桓温的老路

刘裕,是原籍徐州彭城人,其家族是北方士族。不过刘裕的父亲早亡,其家庭就沦为了寒门。刘裕早年曾砍柴于镇江、躬耕于丹徒,“樵渔山泽”。北府兵组建后,刘裕参军,成为了孙无终府司马,后来成为北府军首领刘牢之府的参军。东晋末年,随着刘牢之一起镇压浙东起义,被升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桓玄清除北府兵中的高级将领后,刘裕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一方面取得桓玄的信任,另一方积极争取北府兵其他将领的支持,密谋推翻桓玄。404年,刘裕起兵,很快就攻入建康,消灭了桓玄势力。刘裕成功后,又重新迎回白痴的东晋皇帝司马德宗,自己则掌握实权。

对于大权在握的刘裕来说称帝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刘毅也想通过北伐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408年,南燕乘东晋内乱不断进攻淮河一带,并将许多居民俘虏而去,卖为奴婢。409年,刘裕带领大军北伐,到第二年攻破广固城,生擒其国王慕容超,南燕灭亡。经过了这一次北伐,刘裕的功绩就足以和祖逖、桓温抗衡了。

但是刘裕无法进一步扩大北伐的成果,因为后方不稳定。正当刘裕灭南燕之时,孙恩的残余势力在卢循、徐道覆的带领下,在交州发动起义,起义军分两路北上,攻陷了江西、湖南大片地方,直逼建康。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刘裕赶紧班师回朝。411年,刘裕消灭了卢循起义军,暂时稳定了南方的局势。

东晋末年以来的孙恩—卢循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起义军攻陷了江东许多地区,将王、谢等世家大族的庄园洗劫一空,加速了士族的衰落和寒门的崛起。卢循起义后,刘裕对士族大开杀戒,如太原王愉、陈郡谢混、高平郗僧施等均被刘裕杀害。刘裕为首的北府兵的统治就更加稳固了。从412年到413年,刘裕又杀害了北府兵中的竞争对手刘毅、诸葛长民等,距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了。

在内部问题解决之后,刘裕又开始对外出兵,继续提高自己的声望。刘裕首先讨伐的是益州的谯纵。405年,益州谯纵乘东晋衰乱之际,据有巴蜀称王,臣服于后秦。412年末,刘裕命大将朱龄石率2万大军进攻益州,第二年7年,成都被攻破,益州收复。

收复巴蜀后,刘裕就开始接触荆州的武装。当时的荆州刺史司马休“颇得江汉人心”,成为了司马氏的中流砥柱。刘裕讨伐是司马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铲除司马家族的势力,为自己称帝做好准备。415年,刘裕下令讨伐司马休,司马休兵败,投奔后秦。后秦就派遣军队不断侵扰荆州一带,刘裕也就开始进行第二次北伐。此时的后秦已经进入了末期,内部的宗室斗争十分激烈,外部有北魏、大夏的威胁。416年,刘裕出兵北伐。417年,刘裕灭后秦,收复了长安、洛阳。

经过这一次北伐,刘裕所能够控制的疆域达到了东晋和南朝的顶峰。此时的刘裕距离统一中原仅有一步之遥。但是刘裕却未能在进一步。

三,刘裕称帝,南北朝对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刘裕出兵北伐时,北方的居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第一次北伐时,“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日有数千”;第二次北伐时遇到了补给问题,河南一带的百姓就捐献粮草,“百姓竞送义粟”。刘裕收复关中后,陇右流民希望他出兵凉州。但此时,刘裕留在建康的代掌枢要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死,为了政权落入他人之手,刘裕只在关中停留了两个月返回了江东。

刘裕返回江东后,由王猛之孙王镇恶和沈田子镇守关中。当时关中百姓思念王猛,由王镇恶镇守关中,是很得人心的。但是沈田子嫉妒王镇恶的功劳,两人产生了不和。418年,大夏的赫连勃勃乘刘裕撤离之际进攻关中,王镇恶和沈田子联合抵御。就在不久,沈田子就轻信谣言而杀害了王镇恶,导致了军心涣散。当年,赫连勃勃攻破了长安,整个关中地区收复不到17个月就陷落了。

关中虽然失去了,但是已经无法阻碍刘裕称帝了。刘裕在东归江东后,就成为了宋王。420年,也就是关中沦陷后的第二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为宋,南朝正式开始。刘裕只当了3年的皇帝,到422年就病死了。此后刘宋内部陷入内乱,最终刘义隆上台,开创了著名的“元嘉之治”,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唯一的盛世。

但是在宋朝开辟元嘉之治的时候,北方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前秦灭亡时,鲜卑族的拓跋珪重建了代国,于386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后来的几十年,北魏南征北战,不断强大起义。396年,北魏灭后燕,基本占据了中原大地。422年,刘裕去世,拓跋嗣就乘机进攻刘裕收复的河南一带,但是未能成功,双方出现了拉锯。423年,一代雄主拓跋焘继位,他让刘宋收复北方的希望彻底破灭。他上台后,于431年灭大夏、432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于是整个北方地区宣告统一。

这个时期,整个天下变成了拓跋焘和刘义隆的对抗。在元嘉年间,刘义隆曾经在430年、450年和452年发动了三次北伐战争,其目的都是为了收复河南一带的土地,但是都遭到了失败,尤其是尤其第二次北伐,损失惨重。450年,刘义隆全面北伐,但是遭到了全面的失败,随后拓跋焘带领60万大军南征,江淮一带经济遭遇到了严重的破坏,《宋书》记载:“自江准至于清济,户口数十万,自免湖泽者,百不ー焉。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辛弃疾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50年元嘉北伐和拓跋焘南征都说明了南北方的势力总体达到了平衡,双方被无法征服对方。于是,南北方出现了长达140年的对峙割据。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刘裕之所以未能统一北方,其中原的原因是南方内部的矛盾过于尖锐。南方虽然名义上属于一个王朝,但是皇权受到世家大族的抑制,加上荆州和扬州的对峙,使得东晋名义上为一朝,实际上是两大势力对抗。而东晋的北伐都是为了提高声誉,为内斗提供必要的资本。因此,刘裕的北伐本来就没有想到一统中原那么远。在刘裕称帝后,北魏也统一了北方,南朝也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宋武帝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他本身是楚元王刘交后代,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刘裕从小家贫,所以立志长大后要做出一番事业。刘裕从军后,因出色的能力很快就升为北府军将领,此后率军战胜南燕、后秦等国,成功统一南方。实际上当时的宋国实力已经空前的强大,但刘裕还是没能完成一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刘裕,看看他一生的经历究竟是有哪些传奇之处。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在诗词中高度评价,极力称赞的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定乱代兴之君”、“南朝第一帝”的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根据《资治通鉴》:“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和《宋书·刘怀肃传》:“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可知,刘裕自幼家贫,母亲生下他后难产而死,其父亲也曾想抛弃他,十足的社会底层人物。

图1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

但这么一个纯穷屌丝出身的人,却极具军事才干,从小胸怀大志。自从军以后,一路开挂,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从小小的军中司马成长为刘宋的开国皇帝,尤其是他的赫赫军功:

对内平定孙恩和卢循的起义,消灭桓楚、谯蜀、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之后又征服林邑国(今越南北部),先后杀了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等四个皇帝,当真是威震天下。

图2 永嘉之乱后移民南迁的路线和迁入地区的分布

刘裕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的北伐,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中原大地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偏安江南的东晋历代将领百年来不断进行北伐,如祖逖、庾亮、桓温、谢安等,但都以失利告终。

而刘裕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东晋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从刘裕控制的版图鼎盛时期来算的话,可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正是由于刘裕的军事成就太过耀眼,后世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刘裕到底有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图3 刘裕北伐南燕

虽然历史很难假设,但刘裕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朗的。综合这些因素,刘裕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裕的寿命问题。

刘裕北伐的巅峰时期是在义熙十三年(417年),此时刘裕已经54岁,距离他因病去世的永初三年(422年)仅剩下了五年的时间。而此时的北方还存在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多个割据政权,刘裕即使军事才能再牛,也很难在这五年的时间里灭掉这么多政权吧,即使他本人不累,军队也受不了。

第二,后方不稳。

刘裕亲自率兵北伐,建康大本营由其心腹谋臣刘穆之镇守。结果刘穆之在刘裕占领长安的同时因病去世,刘裕收到消息顿感后方不稳,十分着急地就赶回了建康,只让自己的幼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派大将王镇恶、沈田子等率一万兵士辅佐。结果这个安排酿成大祸,先是沈田子与王镇恶关系恶化,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导致留守长安的实力大损,接着胡夏天王赫连勃勃趁机偷袭长安,晋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和关中得而复失。

图4 曹操(155年-220年)

后世对于刘裕南归建康和他在长安的安排极为诟病,认为这是他失去统一天下机会的根本原因。同时期的北魏谋士崔浩甚至认为,刘裕北伐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篡位捞取资本,根本没想统一天下,所以才对于长安的安排草草了事。很明显,都忽略了几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刘裕的后方究竟是否稳固他不返回建康是否可以关于这一点,可以对比三国汉中之战时的曹操。

曹操在集结好军队到达汉中之后主动撤退将汉中放弃,就是因为后方不稳。曹操在封魏公以后,离当皇帝仅有一步之遥,但却引起了部分汉室忠臣的不满,发生了多起叛乱,如许都的耿纪叛乱。可以说,刘裕此时所处的环境与曹操及其相似。

刘裕寒门出身,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作为支撑,而东晋又是一个世族门阀占据主导的王朝。刘裕虽然靠军功威望稳住了朝局,但是以王谢桓庾为首的世族门阀依然残存着不少反对力量,伺机而动。

一旦建康出现祸乱,刘裕就会失去根据,自己都很难再立足,更不用谈统一天下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刘裕在长安的安排的确严重不妥,究竟为何,已很难去证实了。总之,刘裕生前必须兼顾稳固后方和出兵北伐两大任务,在有生之年无法做到统一天下。

图5 北魏、刘宋

第三,对手强悍。

比起苻坚统一北方来说,刘裕可谓生不逢时。因为他要想统一天下的话,就必须除掉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这两个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

赫连勃勃是匈奴人,虽然他为人残暴嗜杀,但他颇具军事才能,而且他打造军械的标准极为严格;因此当时天下赫连勃勃所统帅的军队器械是最精良的,而且以骑兵为主,而且北方的山地条件也不利于刘裕日后的作战。

虽然刘裕在北伐攻灭后秦的过程中曾经凭借着独创的却月阵大败北魏,但这并不代表北魏和拓跋嗣对于刘裕没有威胁。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北魏官制,重用崔浩等汉臣,使得北魏国力大增,为后来其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北魏拓跋嗣是刘裕统一之路上非常难啃的一块骨头。

图6 三国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

第四,民族融合尚未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时代,虽然结果是迎来了隋唐盛世,但过程却是无比曲折残酷的,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从开始的血腥屠杀,到后来的胡汉分治,再到后来的主动汉化,一直到北周末年、隋朝初年才彻底完成民族融合。应当说,隋朝统一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而刘裕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会导致统一战争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因为胡汉杂居的客观事实无法用军事手段去改变。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还达不到统一的条件。

刘裕的确是一代人杰,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必须去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任何过于急躁的做法终究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效,而无法长治久安。

文:博陵清河

刘裕在历史上是杀皇帝专业户,他总共杀了6个皇帝,但是他通过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智慧获得了认可。在屠尽司马氏的同时,别人叫他六味地黄丸。所以也可以看到刘裕真的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人物,在晋安之乱里,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然后战胜了起义军。而且经常出现以少胜多的现象,在以弱胜强的同时,他把自己的名声打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也建立起了自己在军中以及朝中的声望。后来在剿灭敌军的时候,他又一次屡建奇功,然后杀死了篡权夺位的人。

在拥护晋朝宗室为皇帝的同时恢复了晋朝的天下,当时那个皇帝是他杀的第一个皇帝,而且这个时候的刘裕也是风头无两。在他功劳甚高的同时,他还手握兵权,所以他才能高官加身,而且掌握了朝中的大权,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因为他有更高的抱负,他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为了能够建立威望以及功劳,他开始挥师北伐,然后一统天下。

权利

在破城之后他杀了第2个皇帝,当时的皇室因为忌惮刘裕北伐之后功高盖主,所以就想提拔另一个武将。而刘裕本来就是一个杀将,所以他没有人直接班师回朝,然后将皇室提拔起来的另一个将军斩杀了之后,他又开始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在进攻巴蜀地区之后,他又杀了第3个皇帝。随后他开始攻克洛阳以及长安,在后秦皇帝投降之后,也是难逃一死。因此他又杀了第4个皇帝,得胜归来之后,他也成为东晋最有权利的人,随后他在东晋的时候废了两个皇帝。

刘裕的权利

当时的刘裕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是他却有皇帝之权,因为属于皇帝的权力,早就已经被他架空了,而且朝里面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人。后来晋安帝在生病的时候,刘裕 派人将晋安帝勒死了,对外宣称晋安定得了不治之症,这就是他杀害的第5个皇帝。后来他把晋安帝的弟弟立为皇帝,但是没过几个月,这个皇帝也丧命于刘裕之首。刘裕称帝之前做事非常狠毒,而且也非常的残忍,不过在称帝之后,他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惩罚了很多的贪官。

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的刘裕,是马背上取天下的一代雄主,他胸中自有韬略,在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中抓住自己的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他平定了“海盗”孙恩和卢循的起义,先后消灭了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权、刘毅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南方的大一统局面。他还率军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又曾大破北魏军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重新攻占了洛阳、长安两都,威名赫赫。

自从西晋的永嘉之乱以来,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少数民族和汉人小政权相继建立。而在江南的东晋将领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北伐收复失地,也因此引出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可惜的是都以失败结束。

刘裕进行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七分天下,而有其四”。可即便是这个最能打的马上皇帝也没能够完成百年来东晋人的希望,征服北方实现统一。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阻挡了他前进的脚步呢?

首先,就是刘裕的身体和他自身的寿命限制。从 历史 上看,刘裕整场北伐战争最巅峰的时期是在公元417年,而此时的刘裕已经54岁,这在古代已经算是老年了。五年以后,刘裕就因病去世了,可能是积劳成疾加上连年征战的创伤导致了他发病。中间这短短的五年,北方还有着胡夏、北凉、北魏、北燕等多个割据政权。连年的征战也使得南方赋税加重,士兵疲惫,国库空虚,刘裕不得不停下征战来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其次,就是偶然的突发因素,加上刘裕的用人不当,导致了他进行北伐的时候出现了后方不稳的情况,令他被迫放弃前线大好的形势回程。刘裕率兵北伐的时候,南方的都城建康是由其心腹谋士刘穆之镇守,可是不幸的是,刘穆之在刘裕到达长安修整准备攻打关中的同时就因病去世。刘穆之的去世,使这个后方变得波诡云谲。刘裕的后方无论是门阀士族还是晋室都是不安定因素,加上大部分的文武官员不建议继续北伐,刘裕收到消息后便心急火燎地着急地就赶回了建康。他让自己的幼子刘义真和大将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率兵一万余进行辅佐。也许当初他的想法是锻炼一下幼子,并且几位将领相互制衡,可是却是非常大的决策失误,用人不当。

沈田子与王镇恶出身相差太大,一个为王猛后嗣,一个为江东豪族,他们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关系恶化之后沈田子直接伏杀了王镇恶,接着沈田子又被长史王修所杀,不久王修又被刘裕幼子刘义真所杀,这样一来导致了留守长安的主要实力派将领缺失了,军队战力大损。打仗讲究的一个是时机,一个是速度。这个机会被胡夏天王赫连勃勃把握住了,他率兵南下进攻长安,刘裕急令晋军朱龄石镇守长安,可是临时换将也于事无补,晋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陷落。

第三,近现代史学家钱穆阐述了他的一个观点,他认为“要之江南半壁,依然在离心的倾向上进行。诸名族虽饱尝中原流离之苦,还未到反悔觉悟的地步”。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些东晋的江南士族们已经偏安一隅。他们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和南方的富庶条件,对北归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只是想着如何在东晋朝堂中多争得一点权力和利益,因此与刘裕离心离德。当时刘裕北伐攻下长安以后,将士和幕僚们对于继续北征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而刘裕提出的迁都洛阳的提议,也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以此可以看出,当时东晋国内的世家大族对对收复中原和回归北方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甚至害怕北方的世家大族会来他们的碗里分一杯羹。

第四,就是刘裕是出身寒门,并且是凭借军功和武力上位成功,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的世族门阀支持他。他将门第观念给彻底打破了以后,寒门开始崛起,但他也遭到了不少士族的反对。因此一旦建康出现大的变动,刘裕就会失去后方的根基,甚至根本无法立足江南之地。

刘裕生不逢时,他统一天下的路上有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胡夏天王赫连勃勃是个匈奴人,虽然他残暴无道政治方面毫无建树,但他也和刘裕一样是个军事天才,而且还是个热爱精良军械的军事家。他打造军械的标准极其严格,因此当时赫连勃勃所统帅的军队器械是最精良最好的。其次就是北魏拓跋嗣,刘裕曾在消灭后秦的战争中创造了却月阵而大败前来搅局的北魏军队。可是拓跋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虽然其进取不足,但守成却是绰绰有余。他的一番作为使得北魏逐渐强大起来,为自己的儿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诸多因素互相作用,最终导致了刘裕没能北伐成功,反而是为他回建康登基立国铺了路。这其中的起承转合带来的个中滋味,只有刘裕本人能知道了。

参考资料:《国史大纲》钱穆

在历史上谥号为武的皇帝大多有尚武精神,志在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谥号为武的帝王要么就是有开疆扩土的宏图大略,要么就是有超一流的军事能力,或者两者兼备。而宋武帝刘裕就是这两者兼备的帝王,被后代称之为战神,南朝第一帝,那么刘裕凭借什么得此美称?

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刘裕自小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为什么叫寄奴呢?原因是刘裕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母亲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家中长辈同情他孤苦伶仃,收之抚养,寄奴的意思就是寄养在我这里的小奴才,就跟穷苦人家给小孩子取名如二狗,狗蛋,狗剩之类的,怕小孩子养不活而取的名字。长大后的的刘裕以打鱼、砍柴和贩卖鞋子为生(这点跟刘备相同)。刘裕还有个嗜好,就是非常喜欢赌博,经常赌得倾家荡产,让邻里的人很瞧不起。可是谁也没用想到,多年后的刘裕能够凭借机遇和才能成为一代战神和皇帝!

刘裕从小就才能出众,且有大志,也有可能军事上有点天赋,刘裕从军,最初就任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北府军是当时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打的都是硬仗,他这里面一定能学到很多经验寒门庶族地主刘裕“奋起寒微”,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

公元420年灭掉东晋,建立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政权。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并在此基础上两次北伐,消灭南燕、后秦,使南方出现一百多年来没有过的统一。其子刘义隆(宋文帝)继续刘裕的政策,终于出现“元嘉之治”这个分裂时期的大治盛世。当时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刘裕与曹操相提并论,他指出:“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近代大师鲁迅先生说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

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刘裕是东晋南北朝,颇有作为,成就最大,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9457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