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班有哪些演员好看吗?

电影少年班有哪些演员好看吗?,第1张

**《少年班》已于6月19日在全国上映。片中主演有饰演少年班管理主任周知庸老师的孙红雷,饰演少年班智商最低的吴未(吴妈)的董子健,饰演麦克的王栎鑫,饰演小神童方厚正的李佳奇,饰演天才少女周兰的周冬雨,饰演神棍少年王大法的柳希龙等。

我觉得影片还不错,其实还是属于青春题材的影片,摄影剪辑很好,笑点也蛮多,值得一看。

西安交大少年班结局如下:

1、麦克开科技公司。

2、小神童辞了微软工作,研究金融的曲线。

3、吴末成为平凡的人。

4、周兰成为研究农村环境问题学者。

5、神人大法退学后没有消息。

6、周老师也给学校辞了没有任何消息。

7、江依琳成为舞蹈老师。

少年班培养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对“少年班”学生实行“预科—本科—硕士”贯通培养模式。

在预科的两年教学中,实行高中与大学课程相贯通的教学模式,除按高中课程标准安排课程外,还会应材适教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聘请大学教师讲授部分课程,配备学业指导教师,实施个性化培养,少年班的学生享受着交大最好的教育资源。

有些人通过旁路途径是可以参加高考的,而且大部分这些人参加高考只是流程,通常已经被大学报送了。一般是拥有特殊技能,如绘画,音乐,表演,健美操,科学制作等,而且在大型比赛中获过奖。被国家认定为是(人才),于是就有大学破格录取。比如撒贝宁,央视法制节目主持人,高中没毕业,因为唱歌好就被北大提前录取了。所以这些事在现实社会很多。但是建议还是规规矩矩参加高考,这样的路走的踏实。毕竟我们不能要求自己也像那些(神童)一样。

少年班真实故事原型人物结局就是麦克成为了科技公司的CEO,方厚政辞了微软工作在家里研究金融的曲线,吴末成为平凡的人,周兰成为研究农村环境问题的学者,周老师被学校辞退了。麦克开科技公司,小神童研究金融的曲线。

吴末成为平凡的人,周兰成为研究农村环境问题学者,大法退学后没有消息,周老师给学校辞了没有任何消息,江依琳成为舞蹈老师。

**少年班讲述了五位高智商的少年被神秘导师选中组成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然后在学校里一边面对学习的压力一边面对青春带来的成长的故事。导演肖洋说这也曾经是他的青春经历,**里董子健扮演的吴未原型就是自己。

少年班的简介

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

少年吴未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小天才方厚正、神棍王大法,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少年班》观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年班》观后感1

看完**《少年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影片伊始,周知庸老师前往全国各地寻找少年奇才,在大学里组建了少年班。

少年班的孩子们年龄都很小,最小的方厚政虽年仅11,但古灵精怪,智商超乎常人。

他们五个人凭借着无比聪明的头脑在大学里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周老师训斥他们不务正业,并把他们关在屋子里,让他们攻克IMC难题。少年躁动的心还是惹出了事,王大法自造炸弹把常松的车炸了,吴未自愿顶罪被开除,周老师伪造红头文件被革职。

他们没能解出IMC的难题,反倒是走散了,他们的命运又将会去往何方?

……

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难题,数学系的常松绞尽脑汁也摸不着头脑,11岁的方厚政一摇一摆霸气地走上讲台,唰唰两下就把题解了出来。

常松虽是围棋社社长,下棋却输给只学了围棋一星期的方厚政。但小胖子太狂妄了,竟对他说:“你智商太低了,比吴妈还低,你不配下围棋。”常松再次丢脸,要是我就回去深造了,但他可不是好惹的,一巴掌就扇在小胖子脸上。

因此对于不讲理的人、不好惹的人,作为有识之士就不要惹,说话更要注意分寸,自己嘴上占了便宜没多大意义,让别人脸面尽失实为不妥。

但常松是个心胸狭隘之人,在智力上逞不了英雄就妄图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他找来体育系的人准备在澡堂打麦克一顿,不料反被算计,少年班的同学把“化学武器”丢进澡堂,把他们的衣裤拿走,氨气弥漫,他们不得已逃出澡堂,在众目睽睽的校园里裸奔,令人啼笑皆非。

吴未在少年班中可以说是智商最低的,考试也是倒数第一,但他不像另外几人一样总想着玩、泡妞,他一直都很努力,也很讲义气。在他们被打时,他总是护着他们,平时也是给他们端茶递水,像个老妈子一样。

在他们四人一起聚餐时,吴未掏心掏肺的一段话使我鼻梁一酸,泪水就不禁下来了。他说他很笨,是个傻子,母亲以副校长职位给他泄题他还考第二名,他不配参加解题小组。

他的话使我想起以前我在万里班的时候,我们班肯定没有少年班厉害,但在当时也可以称得上是全校最好的班。而我总是考倒数,倒数第一、第二、第三。我真的不如吴未,不论是在智商上,还是在勤奋上。有段时间我也很努力地写题、学习,但还是突破不了倒数的瓶颈,仿佛深陷泥沼之中。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句话永远是真理,智商再高、人再聪明,不努力、不自强,只会成为破铜烂铁。

我总是自称天才,不是因为我真这么想,我知道我比起同龄人差得很远,那到底有多远,看看春晚上和我一般大的关晓彤就明白了。

影片最后周老师用十分平和的语气对少年班的同学说:“当你们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一定要倾听内心最勇敢的声音,当命运需要你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

人像一根苇草,唯有扎根足够深,才能不随波逐流。

周兰、麦克、方厚政后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他们年少时的天赋异禀,更是因为在少年班的那段经历教会了他们很多很多……

少年当自强。

《少年班》观后感2

故事发生在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少年吴未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小天才方厚正、“神棍”王大法,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女神江依林的出现扰乱了男生们的心,攻克“世界数学大赛”的压力也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导师周知庸也面对着人生中的最大难题,天才少年人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影片由寻找天才少年开始,少年班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定义,尽管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阻拦,孙红雷饰演的周知庸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不惜被革职也要将少年班办下去,确实被选中的孩子们是一群天资过于常人的人,他们能解决困难的数学题,他们的学习速度快于常人,他们能在更少的时间内做的比常人更好……他们的智商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不一样,在影片中那几个天才少年们也是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不仅没有收敛而且在学校做了一些在周知庸看来不那么争气的事情,特别记得一句话,在因打架离开的体育生说:就因为你们聪明,被开除的就是我。话里包含着无奈,聪明就能当作所有事情的挡箭牌吗。人生而平等,但生活中不平等的事情也确实存在,相貌不平等,家境不平等,就像影片里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偏袒优点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某方面的优秀总能让一群人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有些人奋斗一生或许只是为了把不平等变为平等,但其中的苦痛不被世人所看见,人们也不喜欢去看见。

在影片最后少年班终究还是解散了,虽然好像所有人都没有获得成功,但所有人都活的还不错。大概就是这样长大吧,聪明也好,愚笨也好,大家都一样。所以,在这部**里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天才,到头来跟平凡的我们没有任何的区别,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看到有比自己聪明的人,就很羡慕他们。也许他们现在比你优秀,但谁能肯定他们永远都能比你优秀,你永远都比他们差呢?如果拥有天生的好资源,就好好利用吧,古有伤仲永,今有天才变平庸,命运要自己把握。

《少年班》观后感3

《少年班》这部**的出现,不但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的叩问,更是对一群具有特殊才华的少年真实写意。该片的出现意义非凡,它填补了青春题材**单一性,丰富了青春的意义。

影片聚焦在少年班五个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桀骜不驯的麦克、早熟聪慧的方厚政、个性十足的周兰、天资普通的吴未和来自山野狂放不羁的王大发。影片通过具体的情节将这五个少年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少年班曾经是个教育界的特殊现象,一些智商出类拔萃的孩子被直接招进大学,目的就是培育中国未来的尖端人才。这样的培育人才方式,其实是一种不很理智极为不科学的行为。拔苗助长,忽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一群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相处,闹出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导演肖洋曾经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所以他本人对少年班比较有发言权,编剧这个故事,应该是得心应手。肖洋拍摄这个故事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这个故事带给大家更多的思索。教育不是砸钱,教育也不是开小灶,教育更不是拼爹妈,教育是对下一代的负责,而不是蓄意被功利化。

看过讲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故事的《万物理论》,霍金的成功和国家似乎没有半毛关系,完全是自己自费刻苦钻研,即使已经小有成就,霍金依然没有任何所谓的国家补贴,完全依靠讲学和出版书籍稿费生活和治病。再说《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极度讽刺那种呆板教条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学分成绩的教育体制。少年班可能完全属于中国特色,这其实是对普通学生的歧视,对特殊学生的禁锢,抹杀学生天性,过度的开发智力,这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法则。

影片悲剧性角色有两个,一个就是老师周知庸,一个就是资质平凡的吴未。周老师同样曾是少年班的学生,他被报送到慕尼黑工业大学读书,但一样并没有成为声名显赫的高级人才,但他还一直假冒国家名义招收少年班学生,企图实现未完成的夙愿,最终被自己荒谬和一厢情愿的行为给祸害。而吴未,他本身并不聪慧过人,完全被身为校长的母亲虚荣心驱使,被包装成为一个天才少年。一个是执迷不悟,一个是硬着头皮装葱,但他们都失败了。

影片采取顺叙手法,节奏适中,故事性较强,情节也算跌宕起伏,画面质感较好。其中利用不少慢镜头升华人物内心世界和宣扬外在美,小高潮不断。影片以客观的态度审视少年班存在的意义,通过具体的情节反馈出少年班存在的不合理性。

演员的表演真实自然,特别演绎普通少年吴未的董子健,演技比在《青春派》中更精进了不少,这个角色非常考演技,因为吴未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影片给出两个桥段,充分展现出这个角色的自卑矛盾的心理。一个是四个小伙伴喝酒吴未道出实情,自己是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另一个桥段是和周兰离别之际吴未的不舍和忧伤,两个哭戏,通过董子健充满层次感的表演,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而被深深触动。影片为了表现这个角色的平庸,在外表上有别于张狂的麦克,在智商表现上有别于王大发、方厚政和周兰,而董子健显然准确的把握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所以表现出来的吴未就不是一个傲娇的天才,而只是一个为他人而存在的可怜虫。他只是一条保护金枪鱼新鲜感常在的鲶鱼,他曾经失自我,最终被治愈。

《少年班》其实也有不少类似《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和《左耳》等片中追女生、打架和搞恶作剧的桥段,但《少年班》由于年龄不等,这特殊人群的青春更是与众不同,是荒唐、滑稽和幼稚的代名词。

《少年班》观后感4

近日无聊,偶然看到一篇**特别不错,特此分享——少年班。

从名字的角度来讲,它像是外国著名**《放牛班的春天》的简略版,其实内容也确实有些相仿,都是讲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学校学生的事情。

生活中也是这般,总会遇到些令人头痛的学生难以处理,而当他们汇聚到一起时,那产生的化学反应自然是无限乐趣的。譬如一个问题少年,一个天才儿童,一个化学天才,以及一个正常人的调和和一位漂亮的姑娘……故事也就因此而展开。

面对青春期耳朵萌动,似是所有的男孩子们都一样,让他们有了相互了解以及彼此熟识的理由。而同样会面临严肃的问题便是班级的解散,毕竟学校也是社会的正常个体之一,虽说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升学率,但是面对一个问题班级,自然也是要将他们解散的。这就是剧中少年班带头老师周老师所面临的窘境。为了避免班级的解散,老师决定用实际的成绩打破成见。于是组织学生参加全球范围数学的顶尖赛事。

而这样的行为自然遭到了众人的嘲讽和不懈,认为这种赛事连清华、北大的才子们都不一定能够有所成绩,更何况是一些少年班的几位少年?于是在一节课上,一个老师为了故事让周老师出丑,就出了一道非常难得数学题目进行测试,结果班里的正常学生都是打不上来的。在这个时候,一个天才儿童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到了黑板前面带微笑。他甚至连黑板的一半高度都够不到,但是脑海里的知识却是其他人搬一个凳子之后也是比不了的高度。不仅解出了题目,而且还会不同的解法,令得老师也瞠目结舌,而其他同学们的目光也逐渐被吸引。

当然,在青春期中,装作成熟也是必要而又多余的一环。少年班里的同学们也会沉浸于玩乐,甚至参加舞会、抽烟打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老师没有惩罚与指责,只是留给了他们一句话,希望他们的成长也是顺利的,而不是荒废的。

“你们应该沉浸于知识与战斗,这样你们的孩子才能歌舞升平。”

然而天才即疯子即鬼才,他们可不会就此而安分,在背地里默默努力的同时也不忘记享受生活——围棋博弈、骑马江湖以及控制宿舍女生电闸进行深情表白……这或许就是普通人与天才的某些差异,普通人追求平稳安定的生活,不愿制造过多波澜。而天才追寻内心世界的美满,热衷于自己所爱的事物,我行我素,即使不被理解。在这个班级里,作为一名普通人反而受到了排挤,我想也是,天才和普通人的距离本就是遥远的,是否追逐,也只是个人的能力强弱了。

而作为老师,在这种时候自然是要拉他们一把的,毕竟天才在不经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变得愚钝。在这个班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他们都是拥有抱负的青年,只要有人知道,必然会散发出一份自己光彩。普通人进来,是迎合家庭,为了母亲争光,即使忍受着被孤立的无助;问题少年是为了以后能够有朝一日攻克癌症为和自己奶奶一样的病人重新带来生命的希望;化学天才则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刻苦,让父亲能够在村里抬起头,以自己为荣……天才们在享受优等待遇之下也备受同龄人排挤,而普通人在平静的生活里却又羡慕着天才们的智慧。人生自古两难全,自不必强求,只问心无愧便是真。

这些也是**的一部分,每种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本质,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来生来属于什么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去改变,但是无法强行逆转。而自身的强大,才是获胜的本质!依靠外力,终究只能逞一时的威风而无法逍遥自在一辈子。

影片后期的周老师也是一位难得的介乎于天才和平庸之间的人。他的智慧不被人理解,他的成果不曾被人发掘。少年班既是他的倾注所有的心血,也是让所有人认可的目前唯一办法,他放下了天才的骄傲,他学会了容忍和坚强,他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这也正是故事最为令人震撼的画面,为学生出气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为学生正争取机会的时候,他扛下了所有,这是一位教师该有的品行。即使最后失败了,但是也不后悔,更不放弃,这是身为老师毋庸置疑的骄傲!因为只要还有学生在的那一刻,只要还有同学没有放弃,希望之花就依旧有机会绽放!

只是遗憾,青春不再有以往,随着成长,大家都变成了自己不一定喜欢的模样。这也是故事结尾最后的一环,带着遗憾的青春,完美的结束结尾。

或许我们,在某一刻,也会怀念自己的《少年班》吧。

《少年班》观后感5

今天的班会课,我跟班里所有的学生一起看了一部**《少年班》。**讲述的是五位天才少年被一位老师选中组成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提早开始大学生涯的故事。**中周老师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们不被选拔出来,你们的命运就可能是农民,小商小贩,一生碌碌无为。这几位少年天才确实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商,大学数学专业的学生解不出来的难题,他们轻而易举就能解的出来。这几位小天才组成了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可是他们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攻克难题上,整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为了争一个漂亮的女孩儿,小组内的一名成员被开除回家。剩下的四个孩子也没有心思继续比赛,最终的结果是失败。周老师违背领导的意图,擅自组织了少年班,结果少年班失败了,他也被学校辞退了。在离开之前,他对孩子们说了一番话。周老师是少年班的第一届成员,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少年班一个失败的代表,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放在这几个孩子身上,结果这几个天才少年没有付出全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看完**,我想了很多。每个人的智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聪明,可是却不珍惜自己的先天优势,一辈子碌碌无为。有的人先天虽不聪明,但在后天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刻苦,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也让我想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跑的比乌龟快很多,可是她却偷懒,不去努力奔跑,半路上睡起了觉,乌龟后来者居上,坚持不懈,最终超过了兔子。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如果先天有优势的人,懂得去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后天继续努力学习工作,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不要像语文课本中的仲永那样,最后泯然众人矣。

八岁的小孩子在干嘛?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在念小学二三年级。你也许很难想象,8岁的小孩可以和物理老师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很难想象,有孩子7岁时就已经读完初中课程,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山东省一等奖、希望英语大赛泰安赛区一等奖、“希望杯”数学竞赛全国铜奖,给老师修电脑编课件……他叫苏刘溢,2000年出生,山东泰安人,被称为”泰安小神童“。

有没有”神童“,我想还是有的,有一部分小孩确实早慧,智力发展异于常人,比如这个苏刘溢。他身在何处?2007年,苏刘溢7岁,小苏的父母希望他一入学就上五年级,开始很多学校都不同意接收,最终三里小学同意让小溢来试读,结果这段小学生涯只持续了两天半。

七岁的苏刘溢进入五年级就读,老师觉得他小学阶段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没必要浪费时间,于是7岁的苏刘溢就这样来到了初中。一年内,8岁的苏刘溢结束了初中全部课程,老师们也认为他达到了可以毕业的知识水平。

经过推荐,8岁的苏刘溢进入了高中,开学不久就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了学分认定考试,在单科总分100分的情况下,小溢物理96分,数学88分,生物95分,其他几门课成绩也都很不错。经过与家长沟通,本着因材施教的方针,学校和老师针对小溢单独进行了课程设置,把他的高中课程设计定为1年半左右,老师认为,以他的学习能力,在这个时间内是完全能够高中毕业的。

2010年,10岁的苏刘溢完成了高中阶段的课程,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这个”神童“果然不负众望,考了566分,虽然这个成绩距离山东省理科重点线还差14分,但这个只读了两天半小学、一年初中、一年高中,复习一个月便参加高考的孩子,还是成为人们眼中的“传奇”,破格被南科大学录取。

对于神童的培养,其实中国科技大学早在1978年就开设了少年班,专门招收智力发展超群的儿童,学校经过对很多早慧苏俄省的教育,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在自然学习负荷下成长起来的“小大学生”,才有可能正常发展。

上大学后苏刘溢成为学校里“另类的风景线”,10年的年纪,小小的身体,虽然他的智商已经是大学生的水平了,甚至比有的大学生还要高,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小孩子,情商跟不上其他的大学生,不懂的人情世故和人际交往。

后来一度传出苏刘溢不习惯大学生活而退学的消息,但是事后证实退学的并不是小苏,当时苏刘溢确实回家了,但并不是退学,只是想家了,回家调整一段时间。返回学校之后,苏刘溢开始准备自己的考研路,这个时候的苏刘溢才只有十几岁。

不得不说,学霸就是学霸,虽然考研读研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苏刘溢由于年龄差异,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但是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还是把硕士读了下来,这时候,他只有16岁。

苏刘溢当然不会止步于硕士学位,他继续攻读博士,之后更是攻读博士。苏刘溢的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他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所以毕业确实比较困难。

现在已经2021年了,苏刘溢也已经21岁了,虽然他读博士之后,很少在传出相关的消息,但是我相信,这便是好消息。毕竟做学问不是作秀,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过多的报道,太高的曝光率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犹记得钱老师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分数论成败,怕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多年前的少年班以其标志性人物的出家而宣告失败。早已说明单纯的注重培养神童的知识储备,不仅造不出杰出人才,甚至连“人”也很难培育出来。对于特殊的人才应该有特殊的培养方式,但是最好不要过分急切,拔苗助长。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这是万千家庭关心的大事,因为高考的成绩在一定意义上改变和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每一年的高考成绩公布之时,也是人们见证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时刻,学霸们以700多分的成绩告诉人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考总分一般是750分,那么这么多年以来,有没有以满分成绩考入大学的呢?当然有,因为还有高考还有加分的政策,对一些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获得荣誉的,在国内获得高级别荣誉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加分。

题主所提出的以750满分,被誉为高考届小神童的人叫何碧玉,她在2000年以750分的高分,一举拿下河南省的理科状元,创造了河南高考史的神话,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而且当年她只有14岁!

14岁,按照正常的进度,应该还在初中,但是何碧玉已经参加了高考,并且以满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被称为“高考小神童”也是当之无愧。何碧玉就读小学的时候就天资过人,经过层层的选拔,她考入了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在里边接受超前教育,14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完成了初中和高中所有课程学习任务,参加高考。

根据老师们的介绍:何碧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比较强,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在床头刻上了自己的座右铭:“志在必得,我不可能考不上”。在谈吐和思想表达上都有着成年人的成熟。当时成为高考状元,很多记者纷纷去采访这个少年天才,她都能够独立面对记者的采访。丝毫不用家长的陪护和照顾。 

 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之后,何碧玉表现出其学霸的本色,4年内成绩优异,最后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5年后博士毕业,而现在他正留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担任助理教授 。

对于这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霸,往往赋予他们一些神秘的色彩,称之为“神童”什么的,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是普通人,不过只智商和专注力比一般人要优秀一点罢了,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学习,在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取得高分的成绩。何碧玉也是一样,成绩的取得背后必然是异于常人的努力,天赋异禀只是其中一方面罢了。

对于何碧玉选择留在美国,很多网友还是颇有点不忿,有不少网友甚至称“没有良心”,认为她这种做法跟白眼狼没有区别,辜负了国家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不爱国的行径。其实我我倒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到美国留学选择不回国的也并不是只有她,等到我们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吸引这些人才回国效力。

少年班观后感

我的心情很复杂。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今年到现在,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片,虽然几个主角都是青春偶像,但用青春片来定义,以此前那些所谓回顾美好实则四不像的影片之表现,对《少年班》多少显得有些不太公平。这是一个更有灵魂的故事,讨论的是更为深刻的价值,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孰轻孰重,天才与庸才如何作判断,要放养还是要圈养,争议的地方太多,每一个都能够拿出来写一篇长文,但看到片尾那个横穿天际的火箭,看到所有人看火箭的不同眼神,我忽然发现,他说的是人生的种种无奈,与之相伴的不得志,挫折,不甘,还有深深的孤独。时光经年,匆匆而逝,有的人变得所谓成熟,青春耗尽,只剩面目可憎,有的人却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依然相信,依然执着,后者成为了少数,然后,渐渐格格不入。

  许多年前 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奔跑起来 象是一道春天的闪电。大家都是少年,但因为天生禀赋的不同,有人就跳得比别人高跑得比别人快,但他们也是生生的活物,比别人聪明并没有能够让他们就此成神,七情六欲亦深存心中,只需要一个机会,它们就能如炽热的岩浆般喷薄而出。这感情,又纯净得像遍布星星的天空。“那个女孩说只要脱光衣服在山上跑一圈,就和我在一起,没想到只是把我当成了跟同学打赌的赌注”。漫天的星光下,有些偏执有些老实的周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显得轻描淡写,但从这件事开始,他逐渐对这个世界不信任起来,继而,也开始为了达成目的,去骗一些人。

  但孩子们不是如此,小方、大法、麦克、周兰、吴未都非如此,他们敢爱敢恨,他们快意恩仇,丝毫不想掩盖自己智商超出的旁人的事实,也丝毫不隐藏对于女神的爱意,敢说敢做不矫饰。那些少年男女之间引而不发或者热情喷射的情愫,那份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并肩作战的单纯,最让人动容。

  许多年前 你曾是个朴素的少年;

  爱上一个人 就不怕付出自己一生;

  “江依琳,我要带你去看这世上最美的星空。”

  “江依琳,我要与你荷塘月色,一起饮酒对弈”

  “江依琳,我要和你仗剑江湖,裘马一生”

  面对整个大学的风云女神,三个未成年的少男是勇敢的,使尽了浑身解数,各出法宝去示好,他们的真诚不可怀疑。但女神不是,女神喜欢的,还是庸庸碌碌,却多金的富二代。这便是现实,在世人眼中,这些奇形怪状的人们是另类,难以同行。而女神再美,也不过是普通人中的一个,她可以与你一起打篮球聊人生,却只会同富二代车震。你能够胸中阅遍古今苍生,却未必能够了解一个女人。天才,永远都是自卑与自负亲密共存,他们对旁人不屑一顾的东西那么在行,但不能左右的,却恰恰是人心,这是幸运,也是悲哀,有了一些,就必将失去一些。全片最为感人之处,不是最后吴未的表白(只是gala的音乐比较煽而已),让我忽然有泪的,是几个人喝醉之后,在女生宿舍楼下,大法说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征的勇士,以为家里的美人在等自己凯旋,却未曾想,其实美人至始至终,都是别人家的。

  总是以为 成功之后 就能抚平伤痕,欲望里埋着错过的人。少年班最后还是解散了,但不妨碍,这些天纵英才的少年们继续拥有美好人生,有创业达人,有金融大鳄,还有博士后。但我想,无论怎样,这一个秋天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他们心中。成功,买一套房子、赚很多钱,在他们做起来,似乎很简单,玩世不恭漫不经心之间,已经做到完美,但惺惺相惜,一起喝酒,大块吃肉,棋逢对手的朋友,或许永远都遇不到了。年轻的时候,每个少年都以为自己是山上的一棵树,但最终,更多的人变成了山下的一根草,跟其他的草并无不同,而有的少年,则真的就成了树,成了参天的乔木,沐浴阳光,享受晨露,与更大的风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934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1
下一篇2024-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