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演员王大法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少年班演员王大法最后结局是怎样的,第1张

没有交代王大法到底怎么样了。

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孙红雷饰),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

少年吴未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小天才方厚正、神棍王大法,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

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校园女神江依琳(夏天饰)的出现扰乱了男生们的心,攻克“世界数学大赛”的压力也从天而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出身的肖洋首执导筒便拍摄自己有切身经验的题材,所有人物都取材于真实。身为知名剪辑师的肖洋早有机会当导演,却蛰伏七年,沉淀内心,为的是拍出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的作品。《少年班》成了肖洋的导演处女作。

陈国富多年前肖洋跟我说起他在《少年班》的往事时,引发他的强烈好奇决定投资拍摄天才题材**。天才世界想象本身构成了庞大的戏剧性。

-少年班

是柳希龙。

《少年班》是由工夫影业出品,陈国富监制、肖洋执导的青春**,由孙红雷、周冬雨、董子健、王栎鑫、王森、夏天等人主演。主要讲述了五位“天才少年”被神秘导师慧眼选中,组成“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从此早于同龄人开始苦乐交织的大学生涯。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编辑

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孙红雷饰),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

少年吴未(董子健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王栎鑫饰)、小天才方厚正(李佳奇饰)、“神棍”王大法(柳希龙饰),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周冬雨饰),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

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校园女神江依琳(夏天饰)的出现扰乱了男生们的心,攻克“世界数学大赛”的压力也从天而降,而导师周知庸也面对着人生中的最大难题,“少年班”该何去何从?天才少年人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少年班

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更多含义,请参阅中华文明(多义词)。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五常诸子百家

六经

华夷之辨

4相关信息

1简介

礼仪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春秋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1]“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2]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华夏”一词的本义即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2源头

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华夏族父系Y染色体主体是O3a5及其支系,母系线粒体单倍群主要为M7c、F 和B4。[3]五、六千年前,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学

会了种植小米的农业技术。粮食渐渐充足,不再像游牧民族那样缺乏食物,使得华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长,超过了其它羌人。于是华夏族开始为生存空间而扩张,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夺土地。在他们眼里,羌族已不在是同类,所以专称其为“西戎”,土地的争夺也发生在华戎之间。但是对华夏族更有吸引力的是东方适于农作的肥沃土地。然而不巧的是三苗已经先他们一步到达中原沃土。在那种文明起源的“部落英雄时代”,部族战争是人群间竞争的唯一办法。掠夺、驱逐、消灭外族的人会被本族人奉为英雄,这是那个阶段所有部落的“道德标准”。所以打败蚩尤驱逐三苗的英雄——黄帝诞生了。华族占据了中原,开始创造华夏文明。在中原更东的山东一带,还有许多小部族,被称为夷族。华人称夷族为“东夷”,而被赶到南方的三苗为“南蛮”。华夷之间的争斗贯穿了整个夏商时代,这种争斗的胶着使两族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交流,到周代以后,东夷族被彻底同化,退出历史舞台,华夏族又取得了胜利。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华族的扩张目标又指向了长江以南更广阔的百越之地。虽然秦军坚甲锐兵,但在越族顽强的抵抗下伤亡极重,所设的桂林等三郡也是空有其名。于是秦朝只好对百越采用“怀柔政策”,直到汉朝前期还是“北拒胡而南怀越”。最终,汉人的足迹终于到了南海之滨。[4]

3特征

华夏金文的含义

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新唐书 舆服志》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习俗孝悌”是指的《孝经》。又云:“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史记·秦本纪》里面,秦穆公亲口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晋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礼乐刑政之纲,华夏文明之教,将复见于今日矣。”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云:“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于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因此,六经、六艺、五常以及其主张的诗书礼乐之道是华夏文明的本质。

诸子百家

华夏文明思想源流和继受图

诸子百家都继承了诗书礼乐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之别,也都信奉圣王政治。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五常

诗、书、礼、乐、易,合称五经,五经对应五常。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又曰:“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扬子法言》解释道:“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六经

所谓“六经”,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国语·楚语上》记载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

明 张宏《华子冈图》局部

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申叔时是楚庄王时的人,楚庄王在位于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于孔子半个世纪。孔子整理的六经早在楚庄王时就已经有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体系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源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经学塑造了华夏政制的价值理想,正如民国学者李澄源在《经学通论》中所说的那样:“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人之大宪章,经学可以规定私人与天下国家之理想。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模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须于经学上有其根据。”在华夏文明中,五经是诸子的思想源头,也是诸史的评判标准,同时还是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学规定了华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历年层面塑造了华夏族群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塑造了我们祖先共同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族群才能历经二千余载,虽然曾经车驾奔驰,战乱频仍,曾经南北分裂,夷狄入侵,曾经神州荡覆,宗庙丘墟,但文明之毫光,未曾一日隐没于荒蛮,族群之理想,未曾一日熄灭于天壤,从而缔造文化统一、生生不息的局面。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历史虽然历经王朝更迭,而政治制度的建构,社会改革的推动,始终有一个根本的价值标准,不管政制如何变化,都不离文明之大系。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社会生活中的冠、婚、丧、祭各种礼仪,不论如何损益,总能维系社会生活的理想价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袭损益,但不变的是对有礼义的生活的追求。可以说,要真正深入华夏的历史,必须深入历史的深层内核,而历史的内核便在经学之中。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少年班》观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年班》观后感1

看完**《少年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影片伊始,周知庸老师前往全国各地寻找少年奇才,在大学里组建了少年班。

少年班的孩子们年龄都很小,最小的方厚政虽年仅11,但古灵精怪,智商超乎常人。

他们五个人凭借着无比聪明的头脑在大学里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周老师训斥他们不务正业,并把他们关在屋子里,让他们攻克IMC难题。少年躁动的心还是惹出了事,王大法自造炸弹把常松的车炸了,吴未自愿顶罪被开除,周老师伪造红头文件被革职。

他们没能解出IMC的难题,反倒是走散了,他们的命运又将会去往何方?

……

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难题,数学系的常松绞尽脑汁也摸不着头脑,11岁的方厚政一摇一摆霸气地走上讲台,唰唰两下就把题解了出来。

常松虽是围棋社社长,下棋却输给只学了围棋一星期的方厚政。但小胖子太狂妄了,竟对他说:“你智商太低了,比吴妈还低,你不配下围棋。”常松再次丢脸,要是我就回去深造了,但他可不是好惹的,一巴掌就扇在小胖子脸上。

因此对于不讲理的人、不好惹的人,作为有识之士就不要惹,说话更要注意分寸,自己嘴上占了便宜没多大意义,让别人脸面尽失实为不妥。

但常松是个心胸狭隘之人,在智力上逞不了英雄就妄图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他找来体育系的人准备在澡堂打麦克一顿,不料反被算计,少年班的同学把“化学武器”丢进澡堂,把他们的衣裤拿走,氨气弥漫,他们不得已逃出澡堂,在众目睽睽的校园里裸奔,令人啼笑皆非。

吴未在少年班中可以说是智商最低的,考试也是倒数第一,但他不像另外几人一样总想着玩、泡妞,他一直都很努力,也很讲义气。在他们被打时,他总是护着他们,平时也是给他们端茶递水,像个老妈子一样。

在他们四人一起聚餐时,吴未掏心掏肺的一段话使我鼻梁一酸,泪水就不禁下来了。他说他很笨,是个傻子,母亲以副校长职位给他泄题他还考第二名,他不配参加解题小组。

他的话使我想起以前我在万里班的时候,我们班肯定没有少年班厉害,但在当时也可以称得上是全校最好的班。而我总是考倒数,倒数第一、第二、第三。我真的不如吴未,不论是在智商上,还是在勤奋上。有段时间我也很努力地写题、学习,但还是突破不了倒数的瓶颈,仿佛深陷泥沼之中。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句话永远是真理,智商再高、人再聪明,不努力、不自强,只会成为破铜烂铁。

我总是自称天才,不是因为我真这么想,我知道我比起同龄人差得很远,那到底有多远,看看春晚上和我一般大的关晓彤就明白了。

影片最后周老师用十分平和的语气对少年班的同学说:“当你们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一定要倾听内心最勇敢的声音,当命运需要你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

人像一根苇草,唯有扎根足够深,才能不随波逐流。

周兰、麦克、方厚政后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他们年少时的天赋异禀,更是因为在少年班的那段经历教会了他们很多很多……

少年当自强。

《少年班》观后感2

故事发生在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少年吴未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小天才方厚正、“神棍”王大法,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女神江依林的出现扰乱了男生们的心,攻克“世界数学大赛”的压力也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导师周知庸也面对着人生中的最大难题,天才少年人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影片由寻找天才少年开始,少年班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定义,尽管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阻拦,孙红雷饰演的周知庸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不惜被革职也要将少年班办下去,确实被选中的孩子们是一群天资过于常人的人,他们能解决困难的数学题,他们的学习速度快于常人,他们能在更少的时间内做的比常人更好……他们的智商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不一样,在影片中那几个天才少年们也是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不仅没有收敛而且在学校做了一些在周知庸看来不那么争气的事情,特别记得一句话,在因打架离开的体育生说:就因为你们聪明,被开除的就是我。话里包含着无奈,聪明就能当作所有事情的挡箭牌吗。人生而平等,但生活中不平等的事情也确实存在,相貌不平等,家境不平等,就像影片里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偏袒优点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某方面的优秀总能让一群人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有些人奋斗一生或许只是为了把不平等变为平等,但其中的苦痛不被世人所看见,人们也不喜欢去看见。

在影片最后少年班终究还是解散了,虽然好像所有人都没有获得成功,但所有人都活的还不错。大概就是这样长大吧,聪明也好,愚笨也好,大家都一样。所以,在这部**里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天才,到头来跟平凡的我们没有任何的区别,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看到有比自己聪明的人,就很羡慕他们。也许他们现在比你优秀,但谁能肯定他们永远都能比你优秀,你永远都比他们差呢?如果拥有天生的好资源,就好好利用吧,古有伤仲永,今有天才变平庸,命运要自己把握。

《少年班》观后感3

《少年班》这部**的出现,不但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的叩问,更是对一群具有特殊才华的少年真实写意。该片的出现意义非凡,它填补了青春题材**单一性,丰富了青春的意义。

影片聚焦在少年班五个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桀骜不驯的麦克、早熟聪慧的方厚政、个性十足的周兰、天资普通的吴未和来自山野狂放不羁的王大发。影片通过具体的情节将这五个少年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少年班曾经是个教育界的特殊现象,一些智商出类拔萃的孩子被直接招进大学,目的就是培育中国未来的尖端人才。这样的培育人才方式,其实是一种不很理智极为不科学的行为。拔苗助长,忽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一群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相处,闹出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导演肖洋曾经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所以他本人对少年班比较有发言权,编剧这个故事,应该是得心应手。肖洋拍摄这个故事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这个故事带给大家更多的思索。教育不是砸钱,教育也不是开小灶,教育更不是拼爹妈,教育是对下一代的负责,而不是蓄意被功利化。

看过讲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故事的《万物理论》,霍金的成功和国家似乎没有半毛关系,完全是自己自费刻苦钻研,即使已经小有成就,霍金依然没有任何所谓的国家补贴,完全依靠讲学和出版书籍稿费生活和治病。再说《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极度讽刺那种呆板教条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学分成绩的教育体制。少年班可能完全属于中国特色,这其实是对普通学生的歧视,对特殊学生的禁锢,抹杀学生天性,过度的开发智力,这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法则。

影片悲剧性角色有两个,一个就是老师周知庸,一个就是资质平凡的吴未。周老师同样曾是少年班的学生,他被报送到慕尼黑工业大学读书,但一样并没有成为声名显赫的高级人才,但他还一直假冒国家名义招收少年班学生,企图实现未完成的夙愿,最终被自己荒谬和一厢情愿的行为给祸害。而吴未,他本身并不聪慧过人,完全被身为校长的母亲虚荣心驱使,被包装成为一个天才少年。一个是执迷不悟,一个是硬着头皮装葱,但他们都失败了。

影片采取顺叙手法,节奏适中,故事性较强,情节也算跌宕起伏,画面质感较好。其中利用不少慢镜头升华人物内心世界和宣扬外在美,小高潮不断。影片以客观的态度审视少年班存在的意义,通过具体的情节反馈出少年班存在的不合理性。

演员的表演真实自然,特别演绎普通少年吴未的董子健,演技比在《青春派》中更精进了不少,这个角色非常考演技,因为吴未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影片给出两个桥段,充分展现出这个角色的自卑矛盾的心理。一个是四个小伙伴喝酒吴未道出实情,自己是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另一个桥段是和周兰离别之际吴未的不舍和忧伤,两个哭戏,通过董子健充满层次感的表演,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而被深深触动。影片为了表现这个角色的平庸,在外表上有别于张狂的麦克,在智商表现上有别于王大发、方厚政和周兰,而董子健显然准确的把握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所以表现出来的吴未就不是一个傲娇的天才,而只是一个为他人而存在的可怜虫。他只是一条保护金枪鱼新鲜感常在的鲶鱼,他曾经失自我,最终被治愈。

《少年班》其实也有不少类似《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和《左耳》等片中追女生、打架和搞恶作剧的桥段,但《少年班》由于年龄不等,这特殊人群的青春更是与众不同,是荒唐、滑稽和幼稚的代名词。

《少年班》观后感4

近日无聊,偶然看到一篇**特别不错,特此分享——少年班。

从名字的角度来讲,它像是外国著名**《放牛班的春天》的简略版,其实内容也确实有些相仿,都是讲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学校学生的事情。

生活中也是这般,总会遇到些令人头痛的学生难以处理,而当他们汇聚到一起时,那产生的化学反应自然是无限乐趣的。譬如一个问题少年,一个天才儿童,一个化学天才,以及一个正常人的调和和一位漂亮的姑娘……故事也就因此而展开。

面对青春期耳朵萌动,似是所有的男孩子们都一样,让他们有了相互了解以及彼此熟识的理由。而同样会面临严肃的问题便是班级的解散,毕竟学校也是社会的正常个体之一,虽说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升学率,但是面对一个问题班级,自然也是要将他们解散的。这就是剧中少年班带头老师周老师所面临的窘境。为了避免班级的解散,老师决定用实际的成绩打破成见。于是组织学生参加全球范围数学的顶尖赛事。

而这样的行为自然遭到了众人的嘲讽和不懈,认为这种赛事连清华、北大的才子们都不一定能够有所成绩,更何况是一些少年班的几位少年?于是在一节课上,一个老师为了故事让周老师出丑,就出了一道非常难得数学题目进行测试,结果班里的正常学生都是打不上来的。在这个时候,一个天才儿童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到了黑板前面带微笑。他甚至连黑板的一半高度都够不到,但是脑海里的知识却是其他人搬一个凳子之后也是比不了的高度。不仅解出了题目,而且还会不同的解法,令得老师也瞠目结舌,而其他同学们的目光也逐渐被吸引。

当然,在青春期中,装作成熟也是必要而又多余的一环。少年班里的同学们也会沉浸于玩乐,甚至参加舞会、抽烟打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老师没有惩罚与指责,只是留给了他们一句话,希望他们的成长也是顺利的,而不是荒废的。

“你们应该沉浸于知识与战斗,这样你们的孩子才能歌舞升平。”

然而天才即疯子即鬼才,他们可不会就此而安分,在背地里默默努力的同时也不忘记享受生活——围棋博弈、骑马江湖以及控制宿舍女生电闸进行深情表白……这或许就是普通人与天才的某些差异,普通人追求平稳安定的生活,不愿制造过多波澜。而天才追寻内心世界的美满,热衷于自己所爱的事物,我行我素,即使不被理解。在这个班级里,作为一名普通人反而受到了排挤,我想也是,天才和普通人的距离本就是遥远的,是否追逐,也只是个人的能力强弱了。

而作为老师,在这种时候自然是要拉他们一把的,毕竟天才在不经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变得愚钝。在这个班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他们都是拥有抱负的青年,只要有人知道,必然会散发出一份自己光彩。普通人进来,是迎合家庭,为了母亲争光,即使忍受着被孤立的无助;问题少年是为了以后能够有朝一日攻克癌症为和自己奶奶一样的病人重新带来生命的希望;化学天才则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刻苦,让父亲能够在村里抬起头,以自己为荣……天才们在享受优等待遇之下也备受同龄人排挤,而普通人在平静的生活里却又羡慕着天才们的智慧。人生自古两难全,自不必强求,只问心无愧便是真。

这些也是**的一部分,每种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本质,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来生来属于什么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去改变,但是无法强行逆转。而自身的强大,才是获胜的本质!依靠外力,终究只能逞一时的威风而无法逍遥自在一辈子。

影片后期的周老师也是一位难得的介乎于天才和平庸之间的人。他的智慧不被人理解,他的成果不曾被人发掘。少年班既是他的倾注所有的心血,也是让所有人认可的目前唯一办法,他放下了天才的骄傲,他学会了容忍和坚强,他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这也正是故事最为令人震撼的画面,为学生出气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为学生正争取机会的时候,他扛下了所有,这是一位教师该有的品行。即使最后失败了,但是也不后悔,更不放弃,这是身为老师毋庸置疑的骄傲!因为只要还有学生在的那一刻,只要还有同学没有放弃,希望之花就依旧有机会绽放!

只是遗憾,青春不再有以往,随着成长,大家都变成了自己不一定喜欢的模样。这也是故事结尾最后的一环,带着遗憾的青春,完美的结束结尾。

或许我们,在某一刻,也会怀念自己的《少年班》吧。

《少年班》观后感5

今天的班会课,我跟班里所有的学生一起看了一部**《少年班》。**讲述的是五位天才少年被一位老师选中组成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提早开始大学生涯的故事。**中周老师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们不被选拔出来,你们的命运就可能是农民,小商小贩,一生碌碌无为。这几位少年天才确实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商,大学数学专业的学生解不出来的难题,他们轻而易举就能解的出来。这几位小天才组成了世界数学大赛攻关小组,可是他们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攻克难题上,整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为了争一个漂亮的女孩儿,小组内的一名成员被开除回家。剩下的四个孩子也没有心思继续比赛,最终的结果是失败。周老师违背领导的意图,擅自组织了少年班,结果少年班失败了,他也被学校辞退了。在离开之前,他对孩子们说了一番话。周老师是少年班的第一届成员,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少年班一个失败的代表,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放在这几个孩子身上,结果这几个天才少年没有付出全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看完**,我想了很多。每个人的智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聪明,可是却不珍惜自己的先天优势,一辈子碌碌无为。有的人先天虽不聪明,但在后天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刻苦,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也让我想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跑的比乌龟快很多,可是她却偷懒,不去努力奔跑,半路上睡起了觉,乌龟后来者居上,坚持不懈,最终超过了兔子。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如果先天有优势的人,懂得去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后天继续努力学习工作,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不要像语文课本中的仲永那样,最后泯然众人矣。

王大法的原型是宁铂,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当时曾被誉为“第一神童”,2003年出家为僧。

宁铂在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他在赣州提前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产队。那是“文革”岁月。宁铂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1979年,少年班学员开始选系,宁铂说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要求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但被学校拒绝,他只好选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和气功。

宁铂是中国30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但是最后却选择了出家修行。

这么是王林呢,那个伪气功大师,肯定不是了。

根据导演透露,这位天才少年是自己的同学,当时算是班级里面最聪明的一个人,但是因为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选择了退学,最终下落不得所知。

有人说这个天才是宁铂,宁铂和王大法一样,都是生长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但是他拥有大多数人都没有智商,要知道他不到14岁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科大。可惜历经世事,最终的落脚处是佛门。

可能有人会觉得可惜,可能有人会觉得他可笑又可能有人为他觉得不值得。可是那一切都是他的想法,我们静静的看着便好!每个人都有这么自己值得的活法,就此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77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1
下一篇2024-0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