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它又是起源于哪里?

“52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它又是起源于哪里?,第1张

  520是网络情人节,在日历上虽然没有标注520是情人节,但因为520刚好和谐音我爱你相似,所以渐渐演变成了情人节。在520那天有很多情侣还会去民政局登记结婚,没有情侣的人要么吃狗粮,要么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

520起源于一首歌曲,那是一首由中国台湾歌手演唱过的《数字恋爱》,歌词中的520刚寓意成我爱你,后来又有一名网络歌曲我爱你和网络情人紧密联系,渐渐520就成了网友口中的情人节。

  每年520我是怎么度过的?

  因为我是单身人士,在520那天并没有像其他情侣一样撒狗粮,反而被别人塞了一嘴狗粮。在我的朋友圈有很多人在晒爱情,他们把收到的520红包和两人之间的甜言蜜语放在朋友圈中,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也会发现情侣比平时多了,大胆的情侣还在亭子里面偷偷亲吻。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自己躲在房间里面玩游戏,我并不觉得我是孤独的,爱情也许会带来幸福感,但独居生活也充满了乐趣。

  明星在520那天做了什么事?

  520那天绝大部分明星没有公然秀恩爱,我只看到一位明星王彦霖在520那天宣布结婚,有许多网友还给他卡点送祝福,在这个日子结婚确实很特别。艺人孟佳在520时收到了一个神秘礼物,孟佳以为有人跟自己表白,想着终于可以脱离单身,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和文字炫耀。

没过一会儿,她的闺蜜金莎就告诉她这是自己送的,搞得孟佳又悲又喜,能把情人节过程有一节也只有她们两个了。我觉得网友可以开发一些放松自我的节日也挺好的,生活本身就很苦了,如果可以在情侣身上获得快乐,何乐而不为?

冯亦吾江苏沛县人。原名守道,后改亦吾,亦作一吾,号逸翁,曾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评委、北京卿云书画联谊社社长,代表作有《冯亦吾文集》,《书法丛谈》,《书法探求》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冯亦吾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冯亦吾书法作品欣赏

 冯亦吾书法作品1

 冯亦吾书法作品2

 冯亦吾书法作品3

 冯亦吾书法作品4

 冯亦吾书法相关信息

冯亦吾(1903-2000) 江苏沛县人。原名守道,后改亦吾,亦作一吾,号逸翁。1931年考入平民大学新闻系,后应聘《北平晚报》、《世界日报》记者,天津《益世报》特约记者。1933年先后应聘北京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法学院,辽东学院,历任教员、讲师、教授 。1974年退休 。自幼受家庭影响爱好书法,常与启功、柴德赓等人切磋书艺。主张以唐人法度为起点,上追秦汉,下开宋元,先承袭而后创新。作品以行楷为主,刚柔并用,守法而不拘于成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或被“北京月坛碑廊”、“山东邹县峰山碑林”等处勒刻。出版《书法丛谈》和《书法探求》,撰写了《书谱解说》、《安吴论书注释》、《书法诗歌选》、《书法名论选》、《书法故事集》和《中国书法史等》,著有《文言虚词释例》、《汉魏六朝的赋》等。曾为北京书家家协会理事兼评委,北京卿云书画联谊社社长。曾任中山书画社理事,中国书法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一生著作颇本,成绩斐然,有《冯亦吾文集》等多部论著。

 一代大师于右任的学书经历

一、于右任的学书经历

民国三十八年,于右任随中枢迁台。他那深厚的汉魏碑学内涵下,所蕴育的真行草各体,气势磅慑浑凝,纵横排荡,震慑住了每颗热爱书学的心灵。为当时碑风日炽的台湾,带来最大的鼓舞力量;一时洛阳纸贵,求书者踵接不暇,获书者视若拱璧。近二十年来,书坛、社会、甚至军中,许多人沉湎于汉魏石刻的研究;有的则直接奉〈标准草书〉为圭臬。一代草圣的影响力,比台湾三百年来任何书家要光芒万丈而无远弗届。

右任(1879一1964)名伯循,以字行,祖籍陕西泾阳,出生三原。先后受教于毛班香、朱佛光、毛俊臣、刘古愚等名儒,扎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至于他的治学方式和态度,由于尊人新三公博览群书,伯母房太夫人督导又严格,受益于庭训多。右任学书的过程,最早可追溯幼年随诸牧儿游走放牧的时光,当时他只要见到冢旁碑碣上的印刻文字,便会随手摹拟涂画,或是拔取冢旁的杂草,捆结代笔,依样书画。十一岁进入毛班香私塾,记忆中太夫子毛汉诗喜爱作草书,写王羲之的「鹅」字,具各种姿态,幼小的心灵,深受潜移默化。幼年时代的他便以书法见赏于毛班香生。

(一)汉魏碑志的搜集钻研:

右任曾经说过,他自十九岁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由于陕西地处中原文化发祥地,使他有许多机会接触古代大书家遗留的真迹、碑碣。像民国九年在白水县史官村出土的〈广武将军碑〉,便曾令他雀跃震惊!甚至赋诗赞叹说: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

民国十五年,他奉命绕道俄蒙援陕,等到会师中原后,便又往来于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利用种种机会,收买古碑。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热诚,使他的碑石数目日增,到抗战军兴,共有三百八十块,墓志铭原石共一百五十九方;他并把这些珍贵的史学、书学资料,捐赠国家所属的西安碑林。不得不令人佩服他的书学毅力和无私的爱国热诚。

民国十九年,右任赋诗表白了学书的甘苦和执着:「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这首诗为标草的仰慕者说明了最好的入门途径;也点出了这段时光他所规抚的对象,是偏重北碑。案头常见的碑拓,不外〈三公山碑〉,〈封禅国山碑〉、〈爨宝子碑〉、〈曹娥碑〉、〈龙门造像〉、〈郑文公碑〉、〈杨翚碑〉、〈张猛龙碑〉、〈夏承碑〉、〈华山庙碑〉、〈石门铭〉、〈尘鹤铭〉、〈曹子建碑〉、〈大公吕望婢〉、〈吊比干墓文〉等,右任中晚年的草书,涵育着力鼎千钧、排山倒海的气势,便是早期对汉、魏石刻拓本反复摹,长期酝酿的辛勤与智能的结晶!

(二)章草的研究:

右任自述是到了民国三、四年才真正体会作书的个中乐趣。特别是接触〈广武将军碑〉后,使他有了致力草书的念头。民国十六年前后,便开始搜集研究前代草书家的作品、书论。至于临写,应迟到民国二十年。同年,右任有感于中国文字笔画繁复,书写困难,于是成立「草书杜」,期望找出草书「实用目的」废置的缘由,发现了后代的草书作者,过于注意美术价值,使写法不一,愈难辨认。他决定从事「草书标准化」的文字改革工作,使整理后的草书能够实用以利天下,利万世。事实上,民国初年,章太炎(1868一1936),李滨(1855一1916),卓君庸(1882一1965)等便曾大力提倡章草以利日常书写;可惜后继无力,反而右任的整理、推广工作,始终不曾中辍。

右任至民国二十一年成立「标准草书杜」的第一阶段工作,也是想订正一部完善的〈急就章〉,还曾把〈急就章〉彻底的考证一过,二十三年命刘延涛参与甚至在上海登报征求草书。有人持太和馆〈急就章〉〈吴、皇书〉以及他帖求售的,右任获此存世最完善的版本,兴奋异常。同年在还获得甲秀堂残帖,内有萧子云的〈出师颂〉,虽怀疑是临索靖的版本,但也极难得。右任在大陆的属下李楚材曾说:「我在于先生左右时,每见他临〈出师颂〉帖,一次就是五十多遍。」应该就是指的这件藏本。此外又获得曹子健手稿,钟繇道德经墨迹;三十年考察西北,于敦煌获索靖〈月仪帖〉墨迹数字,更为惊叹!虽然真伪难定,但这些章草的宝贵资料,是每一位草书爱好者所梦寐企求的。

民国二十二年,右任曾邀请章草名家王世镗前辈到上海切磋研究。右任的办公室、家中书房,从不悬挂他书法,有则王氏的章草。世镗殁后,他曾有挽诗:「三百年来笔一枝,不为索靖即张芝。」可说是王氏的知音了。而王氏的南来,对右任的章草涵养,应是有助益的。

标准草书社后来因章草草法的不一致、落后、不适用而放弃作整理,但右任对章草已控纵自如,由民国二十三年的〈周湘船墓表〉、〈孙荆山墓表〉、〈孙善述墓表〉、二十四年的〈赵次庭墓志〉、二十五年的〈周石笙墓志),便可获得证明。

(三)帖学的濡染:

笔者曾于七十九年赴大陆访问南京书家胡公石、西安钟明善。钟氏面告说陕西老书家刘自读曾经亲见右任执笔作书,说是少年学书自赵孟俯入门,写得肥而熟。钟氏也认为赵书下笔神速如风雨,兼具「速、畅、秀、逸」的特色,对右任一生书风的影响是显见的。笔者以为右任曾领乡荐,为符合试卷要求,写过赵体字,应可以理解。但他在大陆的弟子胡公石则斩钉截铁说明于师一生不写「二王﹝王羲之、献之﹞字:「先生认为像赵孟俯,王铎等德操,气节有争议性的,字里行间难容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于氏自青年时代开始,民族大义便深植内心,或许是因此才不再临摹「二王」书。

书家寇培深曾面告笔者,说是右任渡台后,才开始致力王羲之草法。据笔者研究分析,对二王的孺慕,应该提早到标准草书社的第二个编辑阶段。前述的〈急就章〉订定工作放弃后,草书社即在右任的指导监督下,从事二王草书的收集、考订、释文。先把散见各丛帖和零片的二王草书收集起来,再一字一帖参证、比较,完成了一部最完善的二王草书参考资料,但很快的发现了后世书家,有更进步的草法结体,而标准草书的目的是实用而非美艺;因此,第二阶段的编辑成果也被迫放弃了。右任论书最主多读、多看,虽然一时没能全力于二王草法的临摹,仍可在二十四年以后的作品中,看到二王帖学的钻研苦心,作品也更具姿态、风神。右任也自述在历代的草圣中,最欣赏王羲之的笔锋。

草书社的第三阶段「千字文」选辑成果,就是现在的标准草书。二十五年七月与刘延涛合编的「识写分立」的第一本《标准草书》终于出版了。右任在序言中,说明是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选字四原则。他说:「字无论其为章为今为狂,人无论其为纸帛,乌砖石,为竹木简,唯期以众人之所欣赏者,还供众人之用。」

而这部集合了历代草圣智能结晶的「百衲体」千字文,也是右任融帖入碑的最大依据。自干嘉金石碑学兴盛以来,在汉魏基础上,能将二王一脉的帖学,融合到右任这样的意境的,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部《标准草书》,受深谙小学的吴敬恒称誉备至,认为「对中国文字改良之贡献,为许慎《说文解字》后之第一部书。」

(四)综合诸家法度:

由于禀赋、魄力、努力与众多人力的配合,使右任获观广博的书学碑帖资料,而悠游众家精髓的深度,更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今将异于前论的各种说法分述于后,使后学能更了解他「博大能容」的书学经历和内涵。

书家李超哉于民国五十七年发表《八法仰宗师》文中载道:「于先生的字据他自己告诉我,得力于褚河南实多。」李普同另有看法,认为恐李超哉误记或于氏不经意之言。确实,以他整个创作过程和作品分析,王羲之、怀素、颜真卿的影响要超过褚遂良许多。

台邑名诗书家林熊祥在《书学原论》中说:「颜真卿盘石令张令晓诰身,谛玩其笔划则绵里裹针,昭代于右任先生笔意时有与此相通者。」「王长者墓志,顾气势较为雄迈,其用意之新颖,于右任先生与之颇有相通处。」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陕西李楚材又说道:「于先生青年时代在上海办报之际,专习北魏碑帖,并精心临何绍基的书法,尤其临何收藏的〈张黑女墓志铭〉十分神似;并以何绍基入手,临写〈石门铭〉及〈龙门二十品〉。」这种说法,被右任的哲嗣于望德和入室弟子李普同、胡恒所否决,二者指出右任对何绍基的笔势和(张黑女墓志铭)的艺术道诣,向来不甚留意,绝不可能据以为书学根基的。

此外,秦汉砖瓦、汉简流沙、唐经石窟等都是参考的对象。其中以敦煌、楼兰、居延等地新出土的木简,法度最为娴熟。民国四十六年,中央研究院将旧时西北科学考察团所发掘的居延木简予以出版,右任为此曾赋诗三首,其中一首是:「此生得见居延简,相待于今二十年,为谢殷勤护持者,乱离兵火得安全。」右任早年在上海编辑标草时,便极渴望一睹居延汉简,作为整理草书的参考资料,无奈不能如愿。历经二十年后,终于得以将居延汉简的神韵融入自己的草法里。

“文字讨好症”是指写作时过分追求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忽略了文章的本质和意义,甚至在表达上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写作中尤为突出。

很多人在写作时都会追求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文笔,这本来是一个好的追求。然而,如果追求过头,变成了“文字讨好症”,那么就会在写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写作中可能会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还有一些人可能会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和生僻的词汇,却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导致文章的主题不明确、逻辑混乱,甚至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许多人在写作时都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文字讨好,这是因为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弥补这些不足。但是,如果文字讨好症太过严重,就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为了避免“文字讨好症”的出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的意义。在写作时要明确自己的主题和意图,把握文章的核心,避免在表达上出现歧义和不准确的情况。

2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3注重读者的感受和需求。在写作时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和需求,适当调整语言和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4注重自我审视和反思。在写作完成后,要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发现并改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文字讨好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但过分追求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本质和意义,会让文章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写作中注重主题和意义,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考虑读者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49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2024-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