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剧照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年少聪辩,才气甚高,为「 ”建安七子”之一。灵帝时以荐出仕,官至北海相,献帝时授「 ”将作大匠”,升少府等职。建安十三年(208年)为曹操所杀。史载曹操一向「 ”唯才是举”,为什么才高志大的孔融却不能见容于曹操 一、孔融之死的根本原因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作为儒家嫡传,他坚决遵从儒家道义、讲忠孝、维传统。其忠于汉室的思想,当是明白无疑的。孔融任虎贲中郎将时,「 ”会董卓废立”,孔融「 ”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因为违背董卓,被改任为议郎,派到黄巾军闹得最凶的北海任相。孔融与董卓作对,负气的性格使然是一方面,归根结底是看不惯董卓「 ”废立”(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把持朝政、夺取汉室政权的乱汉行为。孔融任北海相时,黄巾军在这一带闹得很凶,时来侵暴。一次被逼急,求救于刘备,遣兵三千,贼乃散走。这种情况下,他的「 ”左丞祖者”劝他依附当时北方两大集团袁绍、曹操。 孔融剧照 孔融说「 ”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将其杀掉,这也表明了孔融忠于汉室的心迹。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眼看就要变为曹家的天下,孔融心中不平,又不敢正面反抗,便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发泄愤慨,一些思想言论与曹操的许多政令相抵触。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兵乌桓,孔融反对,并借历史典故讽刺说:「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木苦矢,丁零盗苏武牧羊,可并案也。”讽刺曹操师出无名,不能建立功业。 时遇灾荒,曹操为节约粮食以保证军需,下令禁酒。此事本无可非议,但孔融却专门作《与曹操论酒禁书》说「 ”孔非百觥,无以堪圣上”、「 ”酒何负政哉”洋洋洒洒,加以揶揄,声称干脆连婚姻一块禁止好了。「 ”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尤其让曹操反感的是孔融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 ”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提出尊崇汉朝天子,确保汉天子天下独尊的地位。这让曹操大光其火,因为此时曹操代汉之心已初露端倪。孔融这时上这样的奏章,一方面是表白自己尊汉的立场,另一方面是想一针见血地揭穿曹操的阴谋。这样怎能不激起曹操的忌恨从以上看来,作为政治上的反对派,孔融已成为曹操战略目标实现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为了「 ”代汉”大业,曹操一定会除去他。这应该是曹操杀孔融的根本原因。 二、孔融之死的内部原因 孔融幼有异才。「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于是以才气出众自负,不把当权者放在眼里,事事与当权者作对,多讥嘲之辞。辟司徒杨赐府时,「 ”时隐核官僚之负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诘责,「 ”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 ”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弄得「 ”河南官属耻之”,恼羞成怒要杀他。这种性格在孔融被曹操征为将作大匠后,仍然继续。公元196年,曹操挟献帝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孔融一向看不起曹操,此次之所以去许昌,自认为是去辅佐汉献帝的,而不是投附曹操。 孔融让梨 在此期间,与曹操同朝为臣,看到曹操实力增大,权柄日重,乾纲独断,不将汉室放在眼里。这对于自小受忠孝侍君思想熏陶的孔融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 ”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这才有对曹操的事事看不顺眼、处处讥笑的事情发生。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掠取袁绍家口女眷多人,曹丕见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貌美,欲占为己有,曹操闻知后,即为曹丕娶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捏造典故说「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刺曹操将政敌的宠姬安置在重要的辅佐之臣身边。偏偏曹操一时没有明白,忙问典故出自何处。孔融回答说,我看你今日的做法,想见当年的武王必定如此。面对这样的挖苦和嘲讽,曹操的度量再大,也难以忍受,「 ”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 关于自己的「 ”轻狂”,孔融自己也有所悔恨。他的《临终诗》开头就说「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建安十二年,曹操已不能容忍孔融的「 ”轻薄”,就写了《与孔融书》说「 ”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也!”,向孔融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孔融复书与曹操,口头表示再也不敢诽谤朝政了,但背后却招来一大批「 ”浮华之徒”,「 ”交会”在家,并狂叫「 ”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吴无忧也!”,自认为「 ”坐上客”越多,自己就越安全,逼得曹操动了杀机。袁淑在《吊古文》中说「 ”文举疏诞以殃速”;颜子推《颜氏家训·文章》称孔融「 ”诞傲致殒”;张番《汉纪》则进一步分析说,孔融「 ”天性气爽”、「 ”不识时务”。由此看来,孔融的狂傲、不识时务,应该是其死亡的内部原因,是他自己招来的杀身之祸。 三、孔融之死的外部原因 汉魏时期极讲究门第,世家大族势力很大,作为特权阶层,无论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高人一等的优越地位。他们成为时人羡慕的对象,强烈影响着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许多士大夫倚仗门第,目空一切,不愿与普通人交往。比如,河南尹李膺曾规定家人,不是当今名士和通家子弟,一律不准通报。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十岁时就出入李膺府第。与此相反,曹操的出身很卑贱,毫无门第可言。《三国志·武帝纪》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中长侍”与「 ”大长秋”皆为汉时宫中侍从称谓,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乃宦官养子之子,所以出身宦官之家,曹操自己也说:「 ”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曹氏虽说也是官僚世家,跻身东汉封建统治的上层,但这样的出身,与豪强大族是有距离的。作个比较:当时袁绍是曹操主要的军事和政治对手。袁绍出身于高贵而显赫的世家,仕途一帆风顺,「 ”弱冠登朝,播名海外”。而曹操,「 ”非岩穴知名人士”,被袁绍骂成「 ”赘阉遗丑”,入仕坎坷,政治抱负常遇挫折。这样鲜明的对比难免使曹操在心底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与自卑。这种自卑感让他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一些无关的言行,都会看成是对自己的藐视与轻蔑。而孔融常常不分场合地对曹操冷嘲热讽,处处表现出对曹操的轻侮,同时又俨然以世家大族自居,十分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曹操。这很容易触碰曹操敏感的自卑心理,让他反感与嫉恨。曹操统一中原后,企图借自己的政治权势突破大族名士的势力挟制,孔融作为世族地主的代表,既名高望重,又不受笼络,还很可能形成强大的反曹势力,因而孔融可以说是必死无疑。 曹操剧照 曹操在历史上无疑是「 ”超世之杰”,但他「 ”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有奸诈、猜忌的一面,当时就有人称他为「 ”奸雄”,也就是后人常说的「 ”雄猜”。在他羽翼未满时,能够做到「 ”唯才是举”,拉拢人帮他打天下。有的人原先是冤家对头,他也任用不疑。比如,陈琳原先为袁绍掌书檄,曾作檄文把曹操及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袁绍兵败后陈琳被俘,曹操捐弃前嫌用他掌文书。但群雄渐次削平后,曹操的猜忌之性也日渐显露,对人们的「 ”不逊”言行刻骨铭心,个个予以秋后算帐,即使是功臣谋士、老部下、老交情也决不宽贷。比如,娄圭与曹操少年相交,后聚众投曹,建功积老,曹操待他一向亲厚。打下冀州后,曹操与诸子出游。娄圭随行,对左右说「 ”这家父子到今日才知道有快乐。”有人报告曹操,曹操认为娄圭有「 ”腹诽”之意,便把他杀了。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封魏王,属官杨训上表颂扬曹操功德。有人讥笑杨训贪图富贵,有意谄附,说杨训的荐主崔琰荐错了人。崔琰于是从杨训那里要来颂表的草稿,读后写信给杨训,内有「 ”省表,事佳耳”、「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大约是称赞颂表写的好,批评讥笑者不识时务。有人把崔琰信中的话报告曹操,曹操发怒说:「 ”`生女耳,可见`耳'有轻贱之意;`会当有变时'这句话居心叵测。”于是罚崔琰做苦工,派人视察崔琰的表情,见他「 ”虬须直视,心似不平”,便逼令自杀。崔琰、娄圭都如此下场,更不用说像孔融这样心高气傲、出口成狂且专事「 ”清议”的「 ”名士”了。取代汉室建立曹魏政权,是曹操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他的「 ”野心”所在。起初,曹氏创业艰难,需广纳贤才,所以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一时期,曹操在用人时,抱着宽厚致用的态度。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三国鼎立局面已大体形成,曹操再向外扩张已不大可能,于是把注意力转到内部,着手代汉。 这一阶段,曹操为顺利代汉,在不断地剪除异己,为代汉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一旦谁妨碍曹操代汉这一目的,一律毫不客气地剪除。比如,建安十八年,曹操加魏公,加九锡。为了此事,董昭等人率先倡议,向侍中荀征求意见。荀婉言反对,说曹操是汉朝的忠臣,应该爱护他的忠贞、退让之德。不久,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里面一无所有。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服毒自杀。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曹操把他看作张良,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权立下了莫大功勋。当曹操显露代汉意图时,荀有些许微词,以其如此的功绩威望,还是被逼自杀。何况孔融一介酸儒而又不识时务,且一心只想维护汉室正统,能不死吗?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志集解》、《华阳国志》
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
定义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新乐府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贞元、元和年间,社会危机进一步暴露,一些有识之士对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希望革除弊端,中兴王朝。反映在文坛上,便出现了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元和四年(809),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20首(今佚)送给元稹。元稹和作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2首。后来白居易又作《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这样,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拉开序幕。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但虽用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汉代乐府诗的类别
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鼓吹曲辞: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三、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源出於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杂曲歌辞: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於佛老, 或出於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
一、反映战争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 因而发出怨言, 诚为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又如《东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讨南越, 军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仓吾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 早行多悲伤”,也是一篇反战的作品。
二、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到了八十岁的高年, 回到家乡来, 房屋破坏不堪, 成了鸟兽的巢穴, 亲故凋零, 一无所有, 肚皮是饿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饭, 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门望著天边, 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诗中对於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 作了无情的控诉。
三、反映贫困
《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 丈夫对亲友哭倒, 孤儿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 真实动人, 令人凄酸。《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 尽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
《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 铤而走险, 起来造反的过程。反映游子漂泊他乡、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 不易还乡。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现强烈的悲痛,如《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四、爱情题材
《有所思》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 表示一刀两断的决心, 但是当好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 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 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
《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毁灭之外, 爱情不会终止!
《上山采靡芜》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悲哀, 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更显出女主人家的被弃是无辜的。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 颜色也不比人差, 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她的不幸仅仅由於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同时热情地歌颂了二人忠於爱情, 宁死不屈的精神。
《鸡鸣》,《相逢行》和《长安有狭邪行》都描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侈享受, 黄金为门, 白玉为堂, 堂上置酒作乐, 中庭华灯煌煌, 舍后珍禽罗列。子弟人人做官, 贵者至二千石。年轻妇女无事可做, 调丝弄弦而已。《陌上桑》则叙述了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无耻面目, 同时塑造了坚贞,勇敢,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
五、人民的劳动生活
在汉乐府中, 有不少是表现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的。如《江南可采莲》是江南青年男女采莲时所唱的歌谣, 一面工作, 一面歌唱, 表现了乡村男女集体劳动生活的快乐, 和江南农村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六、饮酒求仙、人生无常
汉乐府诗亦有饮酒求仙的思想, 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如《善行哉》、《西门行》、《王子乔》等篇, 都是这类作品。至於人生无常的作品, 如《怨诗行》、《驱车上东门》, 主题都是怨叹人生无常, 鼓吹“游乐当及时”,“游心恣所欲”,宣泄颓废没落的情绪。
汉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与艺术特色
1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2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5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便是。
6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汉代乐府对后世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如建安时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 正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於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它们多用乐府旧题, 运用叙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语言, 在形式上也见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唐代杜甫虽不用乐府旧题而“因事立题”, 诗的精神和体制实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 直接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白居易,元稹效发杜甫做“因事立题”的社会诗, 而且提出“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 也正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
二、语言通俗朴素,风格清新
汉乐府诗的风格多样,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转,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统率於质朴自然的风格下。所谓质朴自然,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 矢口成言, 绝无文饰, 故浑朴真挚, 独擅古今。后世诗人多受汉乐府的影响。
三、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诗为主。杂言诗於建安之后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於乐府民歌。乐府对五言诗的影响更大, 东汉时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现“五言腾踊”的局面, 取代《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 而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的歌行体的形成亦有影响。六朝诗人鲍照的五言和杂言乐府都是杰出的, 唐代李白的乐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们在艺术形式上所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这些手法, 对后世诗歌的修辞手法亦有启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