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有哪些故事

包青天有哪些故事,第1张

包青天大家都很熟悉,他一生断案无数,不畏权贵,白断阳间,夜断阴间,留下了很多奇案。

1、铡美案 

陈世美被当做负心汉的代名词,而陈世美对秦香莲的辜负,也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最终难逃铜铡。

2、打龙袍 

讲的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终水落石出后,包拯依照大宋律法打了不孝儿子皇帝的龙袍,用来惩戒这个皇帝的罪过。

3、下陈州 

这讲的是国舅放粮,克扣了粮食,以至于陷百姓于水火,最终包大人明察秋毫,不畏权贵将国舅斩首!

4、审乌盆 

一位商人天黑借宿,谁知借宿人家贪图他的银子并把他害死,另外把他剁碎后和陶瓷一起烧制成乌盆,最终,乌盆告状,包拯顺藤摸瓜查出真凶。

5、探阴山 

女子柳金蝉逛花灯被无赖逼婚而死,颜查散目睹后状告不成被人害死,随后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夜探阴山,查明真相后,连同犯事判官一并斩首!

扩展资料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击鼓鸣冤后

堂下之人有何冤屈,速速说来。

你姓什名什么?

你要状告何人?

你与他有何纠纷(关系)?你又告他何状?

本府已知,你先回去吧。

你放心,若果真有冤情,本府一定会还你一个公道(一定会查明清楚)。

铡美案

公主此言差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驸马犯法本府岂能不闻不问。满说是井水、河水,哪怕是滔天的海水,本府也要犯他一犯!

真假状元

你有何罪?你给本府听清楚了:你冒充状元,欺君枉上,是为不忠;贪图功名,数典忘祖,是为不孝;毒害金兰之交,残害无辜樵夫,是为不仁;你使妻而无夫,子而无父,是为不义。像你这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我大宋朝容你不得,天地间容不得你!

本府何须留你?周勤啊周勤!本府只想告诉你,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侮,天不可侮。你走!本府倒要看看,所谓天理昭彰,何彰之有?所谓天理难容,还能如何容你?天下虽大,已无容你之处。

铡庞昱

本府铡刀只问有罪无罪,不问皇亲国戚。那庞昱犯法,依律当斩,不管他是国舅也好,侯爷也罢,本府还是要铡。

本府办案若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那在开封府大堂之上,岂不是人人皆不可杀

万岁!臣以为这江山乃万岁之江山,社稷乃万岁之社稷。有道是“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如今,那安乐侯庞昱为祸一方,实所见鉴。万岁若不将他治以应得之罪,岂不失信于民?日后万岁将以何威信行大令于天下?再者,陈州饥荒,万岁仁民爱物,始有赈灾之举。不料安乐侯竟然借万岁之名扰乱地方、迫害乡民,灾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万岁之德泽反成痛苦之深渊,如今万岁又以一念之仁赦免庞昱之罪,表面看来无关紧要,但冥冥之中早招民怨,早种祸根!影响所及,既深且巨。尚请万岁三思!

天下第一庄

此乃公堂之上,并非雄辩之地。(呵呵,这一集记忆最为深了,向来铁齿神口的包大人也有说不出话的时候)

乞丐王孙

你方才一席话,固然忧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你却为何不依常规办理,禀告上官,奏请朝廷下旨赈灾,如此一来,你不就没有罪了吗?

话虽不错,可是抗旨违旨,却是可以问斩之罪。除非圣上特旨,否则……

马松友,你这番话,要愧煞多少天下多少为官之辈!世风早已日下,利之所在趋之若骛,义之所在视若无睹,若要他有半点担当,半点作为,则又避之若浼。如你这般,澹明透彻,忠心为国之官员,已是凤毛麟角,包拯佩服之至。

何为本末倒置?何为反黑为白?

你错了,他并非一面之词。本府来到荥县城门,成群百姓拦住本府座轿为马松友呼冤求救,这难道是假?本府来到法场,围观百姓为他焚香祝祷、流泪叩头,这难道是假?他开仓放赈,全数发给灾民,并无一粟一粒纳入私囊,这难道也是假的不成?

住口!你休想用圣谕圣命来裁抑本府。本府奉旨,钦命代天巡狩,不也是千真万确?更何况,圣虑难免有疏失之虞,圣德却不可有半点玷瑕之污。若不是马松友以己身担当,开仓放赈,则饿死千万百姓,民间怨声载道,岂不是陷圣上于不仁?若是暴乱蜂起,地方荼靡,一发不可收拾,岂不是陷圣上于不义?他如此通权达变,遏灾乱于将起,全圣德之巍巍,非但无罪,反而应是有功。这么简单的道理,你居然不明不白?!

有何不服?

许云堂!枉你饱读诗书,位居要职,难道没读过古人明训?“所言是,虽盗跖之语不可为非;所言非,虽尧舜之语不可为是。”尧舜尚且如此,圣上何尝不然?不奉圣旨不得开仓,乃是为防杜滥权侵盗之人;如今开仓赈灾,却是光明义理之事,岂可拘泥而不化,愚忠而无为?本府如此处断,你若还是不服,大可上表朝廷,奏明圣上,若遭谴责由包拯一肩承当!(包大人气势太足了!)

另外时候

包拯一生为官既不求名,也不谋禄,所求者只为天地间不幸之人争些公平义理,为庙堂上留些凛然正气。包拯一生讲法论法,深知国法虽然森严尚有疏漏之处,因此,民间才有天理国法之说,如今你们借国法杀人,可还知天理尚在?

本府方才所言,多有得罪。可是为官之道,本当如此。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虽不敢说以春秋大义责备贤者,不过逆耳忠言,只因为珍惜你我同僚之谊,相惜之意,本府苦心,你可明白?(

错了!!只要有关之人,前往我开封府击鼓鸣冤,就与开封府有关!

你给本府听清楚了,本府一生断案,铡刀之下,不曾饶过任何一个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之辈,想当初,陈世美贵为驸马,乃是太后爱婿;那庞昱,封侯赐爵,乃是太师爱子;那襄阳王赵通,更是先皇贵胄,玉叶金枝;可是一旦犯下必死之罪,本府也只有一秉大公,绝不容情,唯独你,既非皇亲国戚、也未封侯赐爵,不过一介布衣、冕(我看的是无字幕版,因此不知道是哪个免,只好随意找一个)为儒生,竟蒙圣上,看在青世老先生份上,格外恩宠,谕令本府法外施仁,特颁圣旨赦你死罪,本府思量再三,也已大动恻隐之心,想竭力成全于你,谁知,你竟不知感恩,不知悔悟,罪孽再三,自寻死路,你要本府如何宽待于你,施恩于你,

恬不知耻,满口胡言。你身为医道中人,只知精医术,而不知修医德,只知敛财好货,而不知济世救人,你是何等不仁;病家贫困,你以免费诊病为饵,意图奸*他人之妻为实,你是何等不义;身为人父,亲儿何辜,只因他说出事实真相,入你与罪,你竟迁怒为过,活活将他痛殴致死,你是何等不慈;高龄老父,春恩似海,你从未承恩膝下,反而要他老人家白发偏送黑发,伤心欲绝,痛不欲生,你又是何等不孝,如你这般不仁不义、不慈不孝之徒,本府若不能讲你正之以法,律之以刑,这开封府中还要我包拯何用?来人啊

来人啊

狗(龙、虎)头铡伺候!

开铡        铡

好剧情

(惊堂木拍的响啊)对!公堂之上,不得咆哮!

管家:(得意地笑)哈哈哈哈,包大人都在骂你了。。。你完啦!

公孙先生!(学生在!)咆哮公堂,该当何罪?

还不自知呢)太少了~~~(指向张真)掌嘴三十!

好!来人哪!(在!)掌嘴三十!(是!)

情牵阴阳界

你身为百里之侯,一县之令,居然如此草率糊涂,自以为是。。。是何用意,有何居心。

天理昭彰,历历不爽,其情不可悯,其罪本当诛,枉你曾读圣贤之书,却不知晓圣贤之意。枉你身负刑名之幕友,却不通律法之严峻。伯牙尚且为子期碎琴,季扎但能为亡友而挂剑,你却卑污之心而*上官之妻妾,泯灭天良害挚友之性命,本府若不施以严刑,怎教世人得知森森国法原不容当诛之人,昭昭天理饶不得咎由之辈。

更多详情请亲亲自去看视频,还请求采纳。

  93版

  剧情介绍

  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尹包拯,通称包青天,为官清廉,为民伸冤,强调「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强权,除恶务尽,较脍炙人口的单元有「秦香莲」、「真假状元」、「狸猫换太子」等。

  分集剧情

  (1)铡美案1-6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生 秦香莲:刘雪华

  陈世美:杨怀民 公主 :侯炳莹 王丞相:曹健 韩琪 :杨平安

  家麟 :阳力 陈父 :王宇 陈母 :唐如蕴 宁儿 :李姿莹

  馨儿 :林亦凡 太后 :卢碧云 祺老爹:袁保璜 祺大妈:张萍

  宋仁宗:孙鹏 太监 :陈湘伟

  (2)真假状元7-11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生 周勤 :欧阳龙

  周勤甲:赵树海 王嫣柔:程秀瑛 王丞相:曹健 苏乞儿:蔡灿得

  官员甲:郭长儒 官员乙:王瑞龄 官员丙:史良骥 老樵夫:杜伟

  县令 :宋道一 老吴 :刘础 大汉甲:余太平 大汉乙:游国华

  大夫 :张方霞 宋仁宗:王中皇

  (3)狸猫换太子12-18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生 八贤王:龙隆

  白玉堂:张振寰 李妃 :曾亚君 狄后 :韩湘琴 刘后 :萧艾

  郭槐 :邰智源 陈林 :文帅 赵国栋:王孙 方丈 :戴秉刚

  女童 :刘婉琳 宋真宗:刘越逖 段云鹏:祝嘉正 宋仁宗:王中皇

  小仁宗:黄芳婷 大内侍卫:林光进 寇珠 、梅娘 :胡惠玲

  (4)双钉记19--21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生 李城南:林在培

  胡西霸:杨群 王母 :李丽凤 王魁 :傅雷 周青忪:杨仲恩

  周吴氏:赵倍誉 黑豹 :六戈 潘嬷嬷:王湘岚 赵捕头:宋道一

  王瓶儿:李星瑶 歹徒甲:叶云 歹徒乙:邹公瑞 阿福 :许立坤

  掌柜 :宋培 陈真 :余太平 朱丽儿:柯淑勤 朱耿白:江洋

  李妻 、银花 :秋于庭

  (5)探阴山22-25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森 严查散:杨怀民

  柳金婵:应晓薇 陈为堂:沈孟生 冯君衡:叶飞 柳洪 :李昆

  徐公公:铁孟秋 雨墨 :谢君良 刁氏 :王湘岚 阿福 :常江勇

  小翠 :戴利玲 刘彪 :王德生 赵彬 :翁顺兴 绣红 :黄晓岚

  县令 :粱燕民 王奇 :关洪 红判官:陈巧华 阴司 :吕云保

  (6)红花记26-29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生 古常玉:夏玲玲

  如梦 :张瑜 刘公公:雷鸣 公主 :侯炳莹 小飞 :游安顺

  小红 :张莉莉 知县 :李又麟 师爷 :严仲 胡平 :李龙吟

  孟四海:宋道一 兰兰 :刘婉琳 王丞相:曹健 八王爷:龙隆

  白玉堂:张振寰 陈琳 :文帅 宋仁宗:王中皇

  (7)铡庞昱30-34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 :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 :高念国

  马汉 :徐建宇 张龙 :杨雄 赵虎 :邵长生 金玉娘:邱于庭

  田起元:杨怀民 庞昱 :钮承泽 庞太师:杜满生 庞妃 :陈琪

  仁宗 :王中皇 田忠 :李昆 田嫂 :张萍 庞福 :刘础

  冷孤独:颺过 杏花 :陈真真 知府 :王昌炽 和尚 :戴秉刚

  牢头 :王瑞林 家将 :叶云 、蔡国洲

  (8)铡包勉35-43

  (9)乌盆记44-46

  (10)杀夫奇冤47--51

  包青天(金超群) 展昭(何家劲) 公孙策(范鸿轩) 王朝(高念国)

  马汉(徐建宇) 张龙(杨雄) 赵虎(邵长生) 张颂德(杨怀民)

  娘(刘雪华) 黄大虎(张复建) 张三少(李艺民) 婆婆(唐琪)

  福松(李影) 县令(王孙) 三少妻(孟祥丽) 钱昌(曲瑞琪)

  钱东(秦伟) 小香(奚玉) 小梅(王菁) 掌柜(叶航) 伙计(吴晋华)

  (11)铡王爷52--55

  (12)古琴怨56--60

  (13)三击鼓61--69

  (14)孪生劫70--74

  (15)报恩亭75--79

  (16)真假女婿80-84

  (17)紫金锤85--88

  (18)天下第一庄89--97

  (19)寸草心98--102

  (20)屠龙记103-110

  (21)鸳鸯蝴蝶梦111--115

  (22)天伦劫116--121

  (23)孔雀胆122--127

  (24)真假包公128--133

  (25)贞洁牌坊134--139

  (26)血云幡传奇140--144

  (27)生死恋145--151

  (28)寻亲记152--157

  (29)踏雪寻梅158--163

  (30)青龙珠164--169

  (31)鱼美人170--175

  (32)狄青176--180

  (33)孝子章洛181--187

  (34)雷霆怒188--194

  (35)阴阳判195--201

  (36)九道本202--207

  (37)菩萨岭208--213

  (38)画中话214--219

  (39)庞妃有喜220--225

  (40)乞丐王孙226-231

  (41)五鼠闹东京232--236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刚正不阿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巳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复,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维护法制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

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

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

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

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

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

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

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

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

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

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

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

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

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

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龙

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

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

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

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

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

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

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

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

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

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

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

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

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

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

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

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

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

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

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

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

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48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