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伯符的概述

程伯符的概述,第1张

周武王死后,儿子年幼,无力主持国政,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 旦来摄政当国,史称“周公摄政”。这种现实,霍叔、管叔、蔡叔(史称“三监”)深为不满,他们和被周武王封在原商都朝歌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串通起来,,联合东方商的旧属国奄(曲阜一带)蒲姑(山东博兴一带)和徐夷、淮夷等方国部落,举兵反叛,兵锋直指新建立的西周王朝。这时,朝中的召公,姜尚等人,也被敌人的宣传所蛊惑,怀疑周公真要废幼主而自立。周公耐心的地向召公、姜公等人表白自己的心迹,然后以成王的名义下令出兵平叛。

这个时期,我之宗君伯符就跟随着周公一起东征,东征平叛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战争,在周公亲自指挥下,在伯符等将士齐心协力的勇猛拼打下,经过三年鏖战,叛乱终于平息。这场战争征服了大小方国至少有五十多个,周王朝的势力扩展到东至黄河下游,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将分封制进一步扩大,他以成王的名义,把周王室的子弟、亲戚、少数功臣分封到所有势力能达到的地方,大约71个国。功臣伯符封到广平(一说今河北永年一带,一说在西安附近),谓之程国,并以国为姓。(非显赫之功臣也不会封国)周公摄政7年,还政于成王,成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富民政策,他敬老慈少,礼贤下士,采取怀柔政策,修和周郊。这个时候,我之宗君程伯符在修和周郊过程中,是朝中“修和”代表,到全国各地安抚诸侯,并获“三异之瑞”,他通过周公向周王献之。“三异之瑞”其中一异为井中之璞(山洞里的玉石,传说和氏璧乃此石所做),二异为泰山之车器,(可能是上山用的独轮车,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三异为异亩之禾(是两个穗的优种玉米)。成王见了大喜,尤其是对双穗之禾,特别感兴趣,特令周公做《嘉禾》篇词,还把这些宝物分给鲁等诸侯,用以推广发展生产。成王赐伯符蒲璧,在朝中做“程典令”,这使我之始祖在朝野之中很显赫,很威风。

司马迁的《史记》对程伯符有记载。伯符是重黎之后,重乃为南正官管天,黎乃为北正官管地,重黎为颛顼之后,颛顼为黄帝之后。

1 童恢伏虎古文的译文

童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今山东诸城)人。他的父亲童仲玉,遭遇战乱饥荒,把家里所有财产拿出来赈恤灾民,同宗及乡里的人依靠他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童仲玉死的早。

童恢年轻时在州郡担任小官吏,司徒(官职名)杨赐听说他执法清廉公平,于是征用了他。等到杨赐被弹劾要免官的时候,他的下属都投下名帖离他而去,只有童恢到朝廷为杨赐争辩。终于讨回公道,杨赐的下属们又都回来了,童恢却拄着拐杖离开了。因此被大家称道。

有被征聘的公府,担任不其县县令。他下级的官吏或百姓有违反法令的,就依据情势随时告诫他们。如果有称职的官吏,百姓有做好事的,都赐给他们酒肴,来勉励他们。耕耘纺织、播种收获,都很有条理。他的境内非常安定,牢狱里连年都没有囚犯。邻县流浪的人都投靠到这里,搬来了二万多户。百姓曾被老虎苦害,于是设机关捕捉,活捉了两只老虎。童恢听说后,出来大骂老虎说:“上天造就万物,只有人最高贵。虎狼应该吃各种牲畜,你却残害人类。根据王法杀人的人要受刑,伤人的依法处置。你如果是杀人的老虎,就应该低头服罪;如果是无辜的,就应该大叫喊冤。”其中一只老虎低头闭眼,好像很害怕,童恢当即令人杀了它。另一只看着童恢大吼,跳来跳去,童恢于是下令放了它。官吏和百姓为此事歌颂他。青州推举政绩卓著的人,提拔他为丹阳太守,他突然得暴病去世了

2 古代姓童的老祖宗历史名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

3 语文 文言文 翻译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当时是光荣的,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 这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部分,首先引用《诗经。小雅》,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接着提出遗书、遗物和遗教,表示对孔子的向往;最后通过反衬来说明孔子演说对后世的影响。赞语含蓄而有余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他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种记载地方政权始末,相当于国别史;一种是人物传记,相当于列传。本文属于后者。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为孔子六传,列入“世家”。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4 姓童的始宗是谁

童氏

142

历史来源

「童」源出: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胥童,其后有童氏。又《元和姓纂》云,上古颛顼氏生考童,其后为童氏。此为神化传说附会之辞,不足为凭。

家族名人

童参

宋代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寿高一百零二岁,赐敕「慰劳」, 授承务郎。

童恢

字汉宗,东汉姑幕人。任不其令,耕织种收,皆有条章,执法廉平,一 境清静。官终丹阳太守。入《循吏传》。

童贯(1054~1126)

字道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性巧媚,能言善道。为北宋宦官,与蔡京互相勾结,在西北监军,掌兵权二十年。徽宗时因平方腊有功,晋升为太师,故时人称之为「媪相」。

5 文言文古译汉

试译如下: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李元方父亲的)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拉李元方,李元方进入大门没有回头看(他)。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知道新的知识,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精神迷惘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懈怠而无所得。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这件事)的不如喜欢(这件事)的人,喜欢(这件事)的不如对(这件事)感到快乐的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可以夺去三军的统帅,不可以改变普通百姓的志向。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深入地坚守志向,迫切地向人请教而且努力思考。

6 关于童姓的历史和现状

一、姓氏源流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

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

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二、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

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三、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

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

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 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

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

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

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

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

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

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

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

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 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

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

一、姓氏源流

童(Tóng)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二、迁徙分布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童姓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排第九十七位。

三、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 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 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此外,童姓的主要历史名人还有: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建 昌: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五桂堂”、“启后堂”等。

============================================================

童姓宗祠通用对联

〖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歌传循吏;

荐赐逸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童恢,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下联典指宋·童詧,隐居不仕,或以逸民荐朝。

望出渤海;

名播山阴。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崇祯间以疾归。

敕赐寿考;

民立生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仁宗初年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典指东汉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居官有政绩,吏民立生碑来纪念他。

雁门世泽;

杜洲家声。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童居易,居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隐居淳朴;

善政廉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典指东汉·童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

通经博学;

操尚拔俗。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詧,博通经学,尤长于《易》、《太玄》,著有《发隐》一篇。下联典指唐·童宗说,眉宇秀整,操尚拔俗,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

〖童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临清人为宝;

益智世所珍。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性至孝,好学,永乐中有司以教廉荐至京,以母老乞终养,诏许之,终身不仕。有《临清集》。下联典指清代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间官德清知县,光绪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所著有《益智图》等。

农亩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姓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来定居的。古时,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 ,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 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

金事家风远;

指挥世泽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童氏宗祠联。

-----------------------------------------------------------------

〖童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列越中七子;

功盖天启三边。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著名。有《二树山人集》。下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事典。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

〖童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季昆画苑皆高手;

父子文坛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善画,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虫鱼,得宋元笔意。其父童垲,精书画。少时为董文敏作小像,文敏书“精一楼”额赠之。见《绘图宝鉴续纂》等。

五经训解垂泽远;

二树山人留芳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好读,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有《五经训解》等。下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

和气致祥遗泽远;

好山排闼送青来。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

〖童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

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童湖村童氏宗祠联。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膺承务;

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百有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逾年卒。下联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童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童陆生少将

童陆生(1901-2001),湖北省黄陂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1927年参加湖北黄安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广西、陕西等地从事秘密联络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童国贵少将

童国贵(1916-1994),江西省信丰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第21师61团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第四师11团连党支部书记,陕甘宁独立师第3团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第6分校大队长、太行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3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9旅26团团长,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9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1军3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军33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65年至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至1980年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军区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童炎生少将

童炎生(1911-1985),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在湘赣边区红军当班长,红军独立第3团排长,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茶(陵)攸(县)莲(花)游击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全班被白军包围了,童炎生在率领全班冲出包围圈时,一颗化学炮弹在他身边炸开,他左腿负了伤。当时环境恶劣,无医无药,连用盐水洗伤口都办不到,很快伤口两侧就出现半尺多长的烂肉。他想:不挖掉烂肉,好肉还会感染。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巨痛,自己把烂肉剪掉,敷上草药,伤口才开始愈合。不久在另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营长撤退,左膝盖又负了一次伤。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2师2旅4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特务3团政治委员,第1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苏中军区当团政委时,一次战斗结束,缴获了敌人大批土造手榴弹,当时大家都不会使用这种土造手榴弹。童炎生试着投了一颗,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了,右手的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了,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由于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伤口没愈合又上了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5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76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3
下一篇2024-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