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第1张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沁园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班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注:⑴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清朝金圣叹将王实甫的《西厢记》评为第六才子书, 中国灯谜常将王西厢里的句子作为底来猜射,谜目就叫六才。

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对《西厢记》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度,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后弦的《西厢》歌词

词、曲、编曲:后弦

(Rap: 从西厢过,我十八多,舞文弄墨———)

走过西厢扑鼻一阵香

隔壁**还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来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岁情惆怅

敢问一句盆中花怎赏

要拿姑娘与它比模样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肠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厢走一遍

邂逅**正在窗台赏花等着雨天

名诗读了几多遍,名画临摹了几多卷

懵懂书生的梦存在西厢正时少年

我又从西厢过

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水调歌头词一首

我再从西厢过,

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

那花儿,常开人难留

谁家种的桃花开了,

花下谁在哼着《离骚》

赶考书生还要趁早

要把功名报

走过西厢扑鼻一阵香

隔壁**还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来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岁情惆怅

敢问一句盆中花怎赏

要拿姑娘与它比模样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肠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厢走一遍

邂逅**正在窗台赏花等着雨天

名诗读了几多遍,名画临摹了几多卷

懵懂书生的梦存在西厢正时少年

我又从西厢过

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爱情沉香屑:《西厢记》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暂住于河中(今永济)普救寺。一天,准备赴长安赶考的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因雨滞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与莺莺相遇。为了追求莺莺,张生借宿于普救寺。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莺莺知道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一去一来,以诗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桥叛将孙飞虎因贪恋莺莺的美貌,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便许诺:“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事毕,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莺莺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深夜来到了张生书斋,与张生私订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最后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却造谣谎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爱之风景之一:《西厢记》之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西北12公里处的西厢村,始建于隋朝初年,是元代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址高耸,“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

一座普救古寺,一段属于《西厢记》的记忆与往事,一份情也悠悠爱也悠悠之千古爱情传说。读《西厢记》,游普救寺,听一回大钟楼的钟声,走一段塔院回廊,《西厢记》中老夫人和莺莺所居之处便已在了眼前。一座西厢书斋,一段“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记忆;一个莺莺塔,一份“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寂寞;一座梨花深院,一幕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的戏剧场面。一处被张生跳过墙的地方,一棵被张生踩踏过的杏树,对映着的是前世情缘中的一份无奈。

夕阳西下,后花园竹影迷离。没有崔莺莺与张生幽会的花前月下,依然有情人不愿离去,依然有依依不舍的情话爱意在缠绵……

爱之风景之二:蛙鸣传情之莺莺塔

莺莺塔,原名舍利塔,雄峙于普救寺西侧,塔高50米,共13层,古朴端庄,独立了擎天,因传说莺莺曾在此等盼张生而得名。

莺莺塔构造奇特,塔内各层之间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层。但六、七层不能直接相通,必须从六层下到五层后才能上得去。

一座砖砌的古塔,一座国内罕见回音建筑,一份世界六大奇塔的称谓,一个爱也切切情也切切的千古情缘之地。一个击蛙台,击响的是一份虫啾蛙鸣的季节之韵;一座蛙鸣亭,共鸣起的是一个心心相印、情爱相连爱情故事。

过小桥、走竹林,走不过的是莺莺亭前的那份缠绵,忘不了的是拜月台前的那轮新月以及沐浴在月色中的那个背影。

故事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逢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家葬,途经普救寺,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相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危急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兵至,平定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未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住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后张生高中皇榜,归来求亲,有情人遂成眷属。

西厢记讲的故事如下:

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拓展内容:

《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

这部作品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

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1、《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主要讲述的是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2、《西厢记》内容简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芳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与红娘。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齐帆齐微课

最近,刘亦菲,陈晓主演的古偶剧《梦华录》,可以说是近期热度最高的一部电视剧,街头巷尾都在热议这部剧。

《梦华录》这部剧是根据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讲述了赵盼儿、孙三娘和宋引章三个女人历经各种困境,携手勇闯汴京,并在皇城司指挥使顾千帆的帮助下,最终姐妹齐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永安楼变成汴京最大酒楼的故事。

《梦华录》只有每周四、周五、周六三天,每天播放2集,追剧不过瘾,便想去复读原著《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于是,去省图书馆抱回来几本元杂剧的书,除了《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还有《西厢记》等。如今这个看脸的时代,读书亦如是。《西厢记》的封面、字体、排版等看起来舒服多了,便先读完了《西厢记》。

01 创作背景及作者

《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

《西厢记》虽源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简单描述了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而且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崔夫人这种封建家长,甚至对莺莺始乱终弃,令人厌恶。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元稹的《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西厢记》的情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张生也由原来的绝情之人,变成有情有义,对莺莺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除了饱满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明确的主旨外,《西厢记》的唱词也十分突出,文采斐然,具有诗情画意,读起来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极的抒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郑恒。

崔莺莺19岁时,崔相国去世。老夫人携女儿崔莺莺,带着一个侍女红娘和一个小厮,扶柩回乡,计划回博陵安葬。然而,路途遥远,一时不能回去,暂时将灵柩寄放在普救寺里。

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人儿,好生伤感人也呵。

人情冷暖,人走茶凉,世态炎凉,尽显其中。

唐代书生张珙(字君瑞)23岁,也是出自书香门第,父亲官拜礼部尚书。只是父亲在50多岁时因病去世,家道中落。

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满腹经纶,仍然书剑飘零,游于四方。1入京赶考,路过河中府,顺便探访同学兼好友杜确——统领十万大军的白马将军。

张生在游览名胜古刹普救寺时,邂逅崔莺莺,一眼万年,万种情绪,相思难寐。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

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当即放弃赶考,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在普救寺借住下来,以便接近莺莺,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点香灯,道场帮忙,只为远远见莺莺一面。

苦于没有当面倾诉的机会,百方求计,张生效仿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隔墙酬诗,得到崔莺莺青睐。

03 普救寺解围,互生情愫

风云突起,乱贼孙飞虎听闻莺莺有倾城倾国之貌,带领半万贼兵包围普救寺,欲抢莺作山寨夫人。三日不交人,烧寺杀人,“僧俗寸斩,不留一个”。

众人一筹莫展,莺莺提出三个方案:

一、“将我与贼汉为妻,庶可免一家儿性命”。母亲不允:“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

二、“我不如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将我尸榇,献与贼人,也须得个远害全身。”母亲不舍。

三、“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这个主意得到母亲的赞成。

当即命令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

张生挺身而出,修书给白马将军杜确,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解围之困境。

张生彻底赢得了莺莺和丫鬟红娘的好感,张生的痴情和才华也博得莺莺的爱慕。

04 月黑风高夜,私定终身

张生智退山贼,危难解除,都以为好事将成,就等着明谋正取。

不料,老夫人食言不守,许婚不认,设宴让张生、莺莺兄妹相称,张生和莺莺大失所望。张生据理力争,被老夫以老相国在世已将莺莺许于侄儿郑恒推脱。

张生痛苦万分,相思成疾。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趁莺莺到花园烧夜香时,隔墙弹琴倾诉相思之苦。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东西,尽在不言中。

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莺莺欲说还休,欲拒还迎,心慕张生,又受礼教约束,不敢正面回应表白。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在一个月黑风高夜,莺莺私会张生于西厢,情意缠绵,你侬我侬,水乳交融,完美结合。

老夫人觉察迹象,拷问红娘。红娘施巧计,劝服老夫人,勉强答应婚事。

老夫人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

得官啊,来见崔夫人;

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

05 高中状元郎,迎娶莺莺

莺莺和张生,早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只想长长久久在一起。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无奈迫于世俗的压力,刚确定亲事,暮秋时节,张生就要踏上求取功名之路。

莺莺在十里长亭送别时,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休要一春雨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有时,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为了莺莺,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青霄有路终须到”,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需要的时候,郑恒不在身边,依靠不上。此时却来作怪,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

老夫人心里的那杆秤,无条件偏向郑恒,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给郑恒。

幸好张生及时赶到,识破郑恒。

虽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云开雾散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05 《西厢记》的历史地位

《西厢记》是古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并有“花间美人”的雅称。

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故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古戏扛鼎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的说法。

《西厢记》可以说是首开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现纯爱情的长篇作品,艺术成就甚高。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词警芳心”即直接关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第17篇2854字,累计33733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68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