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感及分析!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感及分析!,第1张

林黛玉葬花一方面体现了她忧郁的一面。。。旁人见落花也只有怜惜。。。可黛玉却要为落花安葬写出了她对宝玉的爱,心中充满难过不舍之情!!!!另一方面林黛玉葬花是以花喻人,进一步体现林黛玉的悲惨命运!!!!

1、《黛玉葬花》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指林黛玉借惜花葬花以抒发自己感情的一段故事。该节的起因是黛玉夜访怡红院,被不知情的晴雯拒之门外,以至于和贾宝玉之间产生了误解。由此,感叹自己在贾府中被冷落的凄凉。正值花落时节,黛玉眼见花瓣掉落在泥土中,不禁联想起自己将来的处境,由此才有了“葬花”的著名段落。之后,又在此与宝玉相遇、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其中的“葬花吟”一诗,堪称《红楼梦》中最美丽的诗歌之一,也表现了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流露着她对美的独特见解;

2、《黛玉葬花》后也被改编成各种不同版本的戏曲,其中以越剧王派的经典唱段《葬花》最为有名。后“黛玉葬花”也用以泛指各种感怀伤逝的行为,某些情况下在使用时会带有一些“无病呻吟”之类的贬义。

《红豆曲》的第一句便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很容易让人想到泪尽而逝的林黛玉。于是,有的读者便不加思索地认定宝玉这是为黛玉而唱,说明他即使身处社交酒局,依然时刻惦记黛玉。

这便中了作者曹雪芹先生的障眼法,被盲目的自我感受所蒙蔽。

当我们深入文本,看看《红豆曲》出现的时间和场合,就不难发现,宝玉的《红豆曲》,与黛玉毫无关系,而是宝玉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宝玉病态审美的体现。

宝玉吟唱《红豆曲》时,宝黛正处于柔情蜜意中,黛玉并无相思之苦。

《红豆曲》句句悲苦,又是“相思血泪”,又是“新愁与旧愁”,实在太像林黛玉的写照。如果它出现在宝玉成婚后,那无可疑问地可以认定是为黛玉量身而作。因为,只有到了那时候,林黛玉才可能因爱而不得饱受相思之苦。

可是,《红豆曲》出现在第二十八回,此时的宝玉和黛玉,正处在柔情蜜意中。

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宝黛的感情线。

从所周知,宝黛的感情变化是从共读西厢开始的。在此之前,他们是纯洁的兄妹情。

共读西厢发生在第二十三回,也就是大家搬进大观园之后。因为共读西厢,宝玉和黛玉互相用西厢中的句子调侃,像极了小情侣之间互相调情,二人的感情由此更进了一步。

然后就是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春困中的黛玉自顾念了一句西厢中的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被百无聊赖顺脚走到潇湘馆的宝玉听见,“不觉心内痒将起来”,于是对着紫鹃也说了一句西厢中的句子,“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这句话太过直白露骨,于是黛玉生气了。黛玉生气,宝玉便好言好语地哄,这正是二人相处的日常,也算是一种小儿女间的情趣。

宝玉还没来得及把黛玉哄好,就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走了。

这一去,宝玉完全将黛玉抛诸脑后,尽情享受社交中的快乐,直到喝得“醉醺醺的回来”,既没想到要去看一眼黛玉,也没有打发人去看黛玉是否还在生气。

从宝玉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在意有没有把黛玉哄好,也不会去想黛玉是否还在生气。

所以,宝玉喝醉回来后,不但没有惦记黛玉,反而与前来探访的宝钗谈笑风生。

倒是黛玉自己把自己哄好了,不但不再生宝玉的气,而且“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

从二人的表现不难看出,在这段感情里,宝玉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怎么在意黛玉,反而是黛玉心心念念都在宝玉身上。

所以,如果黛玉有相思之苦,宝玉也意识不到,更不会往心里去。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曹雪芹先生用妙笔描述了黛玉因自作多情而葬花。

为什么说是自作多情?原因有二:一是黛玉的悲怆因误会而起,只会晴雯以宝玉的名义把黛玉关在门外,加上黛玉听到了屋内宝玉和宝钗的“笑语之声”,便以为宝玉已经移情别恋了;二是黛玉去葬花,悲泣地吟唱《葬花词》恰好被宝玉听见,宝玉却完全不知道黛玉此举与自己有关。也就是说,宝玉并不知道黛玉葬花是被情所困。

接下来,宝玉一番表白,黛玉“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二人便冰释前嫌了。

有过情感体验的人都知道,冰释前嫌之后,内心是相当甜蜜的,但因为是二人之间的秘密,不可表露出来,只能藏在心里,于是就有了第二十八回的宝玉忘乎所以说药方、黛玉假意不理他。

这是难得的甜蜜时刻,二人都深陷柔情蜜意之中。

正在这时,宝玉被冯紫英请去赴宴,就在这个宴席上,宝玉吟唱了《红豆曲》。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便能得出结论:此时的黛玉,并无相思之苦,更不会因相思而抛血泪,当然也没有“新愁与旧愁”。同样,此时的宝玉,没有愁苦的情绪,更不会想到黛玉的愁苦。

宝玉吟唱《红豆曲》,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他病态审美的体现。

没有愁苦却唱愁苦,这是为什么?辛弃疾早就告诉了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没错,此时的宝玉,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此时的宝玉,只有十三岁,是个从未尝过人间疾苦的半大孩子。但是,像很多喜欢学大人的孩子一样,宝玉也希望自己在社交中被当成大人看待。

这一点,作者在第二十六回刻意进行了描述。

这一回,宝玉终于想起了贾芸,于是把贾芸叫进来,并在比自己大了五六岁的贾芸面前进行了一番表演。

表演分两步,一是假装自己在看书:

宝玉穿著家常衣服,靸着鞋,倚在床上,拿着本书看。见他进来,将书掷下,早堆着笑立起身来。

宝玉并非勤学之人,更不会争分夺秒地看书。他此时“拿着本书看”,就是表演给贾芸看的。就连脂砚斋都说:“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放下了。

为什么要假装看书?因为宝玉认了贾芸当儿子,这是拿着长辈的款,想表现自己堪为表率。

接下来就是表演的第二步:

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又说道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

这些话,正是上流社会大人们的社交中常说的话题,宝玉说这些话,是怕贾芸拿他当孩子看。

这就是宝玉努力把自己装成大人的表现。

没错,装,贯穿着贾宝玉的始终,“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宝玉的装,就是表里不一。

宝玉在宴席上吟唱《红豆曲》,是他又一次的装,这次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为这个宴席没有主题,宝玉便提议了个主题:“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都要说出‘女儿’来。

男人的酒局以“女儿”为主题,这也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风格。于是,在这个主题的指引下,我们便看到了在座各位对女儿的审美。

为了便于对比,我们把宝玉的《红豆曲》放在最后分析,先来看冯紫英和蒋玉菡的女儿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冯紫英

从这首女儿词可看出,冯紫英有着青春少年的正常审美。他喜爱的女儿,是个“可人”“多情”的“刁钻古怪鬼灵精”,与史湘云的性格非常像。这样的女孩儿,才是身心健康的青春少女,有着顽皮淘气的一面。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蒋玉菡

从蒋玉菡的女儿曲中,可看出他对婚姻的渴望,这也与他的境遇分不开。

对婚姻的渴望,其实就是对家的渴望。像蒋玉菡这样的伶人,看似风光,实则缺少亲人的关爱。所以,他希望有一个百媚千娇而又年貌相当的人“同入鸳帏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相比较之下,再看宝玉的《红豆曲》,就不正常到病态了。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前面分析过了,此时的宝玉,并无愁苦,而且他的人生也还没有尝到过愁苦。他的相思之愁,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病态的审美。

宝玉提出以女儿的“悲、愁、喜、乐”为主题,最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重。冯紫英侧重于“女儿乐”,描述的是一个玩乐中的可爱女儿;蒋玉菡侧重于“女儿喜”,描述的是一个终成眷属的幸福女儿;贾宝玉则侧重于“女儿悲”,描述的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相思女儿。

这正是宝玉的病态审美,他喜欢黛玉,喜欢的正是黛玉的病弱之美。

我们把这首《红豆曲》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情景对比来看就能一目了然。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眼里黛玉的美,可用三个字来形容:愁、病、弱。这本是一种病态的美,而恰恰是这种病态的美,是宝玉最为欣赏的美。

也就是说,宝玉的审美,本身就是病态的

所以,宝玉此时所吟唱的《红豆曲》,不过是他病态审美的体现,并非为黛玉而唱

我们有必要理清这个因果关系:因为宝玉喜欢病弱的病态审美,所以黛玉变得越来越病弱,从而迎合了宝玉的审美。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宝玉的《红豆曲》才成了预言。后来的黛玉,真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在“新愁与旧愁”中流尽了血泪。宝玉的《红豆曲》在前,黛玉流尽血泪在后,宝玉喜欢血泪是因,黛玉流尽血泪是果。

这才是黛玉真正的悲剧:为了迎合宝玉的病态审美,黛玉在病弱中泪尽而逝。而宝玉却把黛玉的这种愁苦,当成社交中的玩乐。

黛玉葬花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由此联想到自己飘零流落,寄人篱下,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现状,又和落花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她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和苦闷,难以自制。

扩展资料:

林黛玉出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

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

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林黛玉本身就是个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她看到花儿落到了地上,觉得很容易被弄脏,林黛玉十分怜惜这些美丽的落花,于是便将这些花儿都收集起来,埋到了花冢里。

《红楼梦》林黛玉剧照

说起黛玉葬花来,当时宝玉也是在的。贾宝玉在石头上看书,突然风吹落花,身上书上全是花儿,正巧这时候林黛玉带着锄头和花囊走了过来,认为贾宝玉将落花放到了河水之中是不干净的,于是将花都收集起来埋到了自己弄的花冢里。林黛玉认为只有把花埋进土里,最后和泥土化作了一体,这才是真正干净的,于是才有了黛玉葬花这一出戏。

林黛玉是个十分多愁善感的人,她心里有着非常柔弱的地方,而她看到这些残花,也想到了自己,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赤条条的来,再干干净净的去啊,可以世俗却如这些肮脏污浊的世界一样,其实林黛玉只是将自己比做了落花,在现实世界中,林黛玉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世和处境,黛玉葬花也是另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自我安慰。

黛玉葬花是让人悲伤的,遗憾的,作者通过葬花这一件事将林黛玉的性格更加完整的表现出来,也由此而间接的暗示了林黛玉最后的悲剧结局。而在黛玉葬花的时候所做的葬花词,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将林黛玉内心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林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创造的经典,花在这里比喻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而花儿最后凋谢了,也暗示着濒临灭亡的阶段,美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更免不了受到世俗的污染,这里林黛玉也将花儿比做了自己,这也是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的原因。

黛玉葬花图

林黛玉心里春花秋月也占了比较大的地位,她看到花儿落入水中,觉得会玷污了花儿的纯净和美好,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呢?难道真的只是单纯的怜惜花儿吗?其实小说中林黛玉一共有两次葬花的行为。第一次她将和自己类似的花儿埋葬起来,除了有些惜花之外,还有着对自己怜惜和对现实的无奈。而第二次葬花是在林黛玉和贾宝玉闹了别扭之后,林黛玉寄人篱下,本来就怕自己出了差错,让别人笑话,同时她也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尤其是她的心上人贾宝玉的尊重,可是闹了别扭之后,林黛玉心里十分的难过悲伤,同时也对自己的情况充满了无奈的心酸。林黛玉和贾宝玉互生情愫,可是却不能相守在一起,贾宝玉又闹了误会,林黛玉只好借着葬花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和伤感。这是第二次林黛玉葬花的原因。

林黛玉心思单纯,她无法像薛宝钗那样顾全大局,或者要事事都受到别人的喜爱,林黛玉心里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从林黛玉为什么葬花来看,她是一个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的人,为了这种美好,她愿意付出自己能做的一切。

林黛玉与薛宝钗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她们是贾宝玉身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人在性格和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两人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曹雪芹这么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后人们忍不住对这两个人津津乐道,人们对于这两个人的褒贬程度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一下。

新《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剧照

首先在小说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林黛玉,那么两个人的生死爱情也就不能成为《红楼梦》中的经典。所以林黛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薛宝钗呢?其实作者只是很客观的刻画出了薛宝钗的为人性格,也不是想要她成为小说当中的反面人物。例如在薛宝钗不小心听到别人说的话时,她很聪慧的表明了是林黛玉先到的这儿,而不是自己。这种行为被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十分的虚伪,但是作者的本意却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只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说明薛宝钗十分的聪慧,应变能力很强。

在性格方面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起来,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敏感多思的典型江南少女的形象,她可以非常理解贾宝玉,但是耍起小性子来也是十分倔强的,不管什么事儿,林黛玉都习惯的非常婉转的说出来。

而薛宝钗就完全不同了,她端庄大气,做事情会站在大局的角度上,这也是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妻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算拿到现在来,薛宝钗依旧是个非常合格的妻子。

林黛玉的雅号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她本来的真身前世是受了神瑛侍者灌溉的绛珠仙草,所以这辈子注定和贾宝玉要有所牵扯,同时林黛玉也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相貌长得非常精致美丽,但是性格柔弱,并且多愁善感,另外还非常的有才,所做的诗中都带着灵气,而林黛玉的雅号,在书中就有所记载,林黛玉的雅号就是潇湘妃子。

87版《红楼梦》林黛玉剧照

潇湘妃子是原来古代传说中娥皇女英死后成为湘水女神的称呼,而用了这个称呼的人总和生离死别等悲剧扯上关系,而林黛玉的雅号其实和娥皇女英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林黛玉和贾宝玉互生爱慕之心,可是最后贾宝玉却娶了薛宝钗,而林黛玉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最终长睡不醒了。所以潇湘妃子这个雅号和林黛玉的人生也是非常贴切的。

其实林黛玉的雅号还是探春给她的,《红楼梦》中几个姐妹共同组建了大观园诗社,有次探春开玩笑的时候就说到,“当时娥皇女英让世界上有了潇湘竹,而现在林姑娘所住的的地方就是潇湘馆,偏偏又是个爱哭的性子,以后不如就称呼林姑娘为潇湘妃子吧!”

虽然说当时是开玩笑的,可是后来这林黛玉的雅号潇湘妃子就传了出去,而林黛玉的一生也正迎合了潇湘妃子的写照。她为了贾宝玉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的泪,虽然平时林黛玉总是因为误会和贾宝玉闹性子,但是其实在最后的时候,林黛玉并不是非常的憎恨贾宝玉,更多的还是深深的相思,这种感觉,也正好应了潇湘妃子这四个字的含义。

贾宝玉和林黛玉只要看过或听过红楼梦的人,就应该很熟悉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林黛玉可不是一般人,传说他俩可都是仙人下凡,林黛玉前世是一位仙子,贾宝玉就不用说了,他与石头的故事想必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87版《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剧照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是有亲属关系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允许近亲交往,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便由兄妹关系发展到恋人的关系。因为林黛玉天生一副美貌,而且又温婉,给人一种想要疼爱她的感觉,而且知书达理,说话也温柔,典型的古典美女,这个让贾宝玉着实喜爱。只可以林黛玉从小就有一个病殃殃的身体,但这个并不会成为他们之间的阻碍。

随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沟通增多,他们两有谈不完的话题,这下不仅是外貌吸引着彼此了,更重要的是内心情感的一致。两个人达到这种程度就是已经可以成为夫妻了。家人知道了他俩的感情也是十分高兴的,因为这样可以亲上加亲。可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是悲惨的,他俩不仅没有结成婚,林黛玉也因病去世了。这个反应出来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些弊端,他俩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但从感情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真爱,在被压迫的年代,他俩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的爱情没有收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尽管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这段时光却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很享受。

林黛玉扮演者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女性角色,前世是一棵曾经日日受神瑛侍者浇灌的赤珠草,后来神瑛侍者下凡转世成为贾宝玉,而赤珠草也随着神瑛侍者下凡成了林黛玉,又因为受其恩惠而不得报,所以性格里总是犹豫多思。

87版《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剧照

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和贾宝玉产生了纯洁而又美好的爱情,但是因为不被封建家长看好,而被拆散,最后林黛玉忧郁病重而亡。

最开始的林黛玉扮演者就是陈晓旭了,在1984年,她所塑造的林黛玉相貌出众,柔弱单纯,虽然在贾府这样大的环境下步步小心谨慎,可是时不时的还是会使些小性子,让观众的心绪不停的随着她的演绎而心酸落泪。陈晓旭的一颦一笑都将林黛玉刻画的淋漓尽致,一举一动间,让那个书本上的人物仿佛活跃在眼前,这也使得陈晓旭凭借着林黛玉的角色一下爆红,成了许多人心中最为娇弱动人的林妹妹。

在陈晓旭之后的林黛玉扮演者,也就是最新一版《红楼梦》中的蒋梦婕了。当年《红楼梦》角色选拔的活动闹的是如火如荼,经过了激烈的竞争,最后蒋梦婕取得了林黛玉扮演者的身份。但是因为新版造型设计上的不足,蒋梦婕版本的林黛玉遭到了一些质疑,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蒋梦婕的演技也是非常出色的。

之后还有闵春晓等人都在一些电视剧或者**中成为林黛玉扮演者,但是有了陈晓旭版林黛玉珠玉在前,其他人反而不那么容易出彩了,所以从始至终,虽然人印象深刻的林黛玉扮演者还是非陈晓旭莫属。

1、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黛玉母逝,贾母派人来接黛玉。林如海请雨村同行并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见到外孙女,贾母不免伤感。

黛玉见了大舅母邢夫人(贾赦之妻),二舅母王夫人(贾政之妻),李纨(贾珠之妻),迎春,探春,惜春,后又见了王熙凤。晚饭后,宝黛初见,均有似曾相识之感。

宝玉问黛玉是否有玉,听到黛玉说没有,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经众人劝解才作罢。

2、第20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玉正与宝钗、黛玉谈笑,却听得自己房内,乳母李嬷嬷正在骂袭人。宝玉赶过去也不好怎样,幸得凤姐过来劝走李嬷嬷。

宝玉安慰袭人,晴雯却说风凉话。众丫鬟都去玩耍,袭人病卧在床,麝月一人留守。宝玉为麝月篦头,被晴雯撞见嘲讽。

薛姨妈之子贾环和宝钗等人赌骰子,输了耍赖,宝钗为他掩饰,莺儿却不服,说贾环不如宝玉,贾环哭,被赶来的宝玉劝回家。贾环回家后向薛姨妈搬弄是非,恰好被凤姐听见,凤姐一番抢白,让贾环和薛姨妈无话可说。

宝玉与宝钗得知史湘云到来,去贾母处相见,遇见黛玉。黛玉知宝玉和宝钗在一处玩,赌气回屋,宝玉赶来劝解,又被宝钗推去见湘云。

黛玉越发哭个不止,宝玉又回来劝慰,对黛玉表明心迹。湘云过来玩耍,黛玉笑她说话咬舌,湘云“咒”黛玉将来找个咬舌的郎君。

3、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元妃下谕叫宝钗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心减了八九;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

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

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4、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看到定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

宝钗欲寻黛玉,看见主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 

黛玉不理宝玉;探春在宝玉面骂赵姨娘,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被拒绝。黛玉葬花,宝玉痴倒。

5、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闲愁胡恨,一重不了又添一重,情色若痴,语言常乱。

宝琴故意说黛玉写的“桃花诗”是他作的。宝玉说宝琴虽有此才,宝钗决不会让他作此伤悼之诗。比不得林妹妹几经离丧,作此哀音。

众人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推黛玉为社主。 湘云填柳絮词,黛玉邀众填柳絮词。探春写半首,宝玉续了半首。

众人看了黛玉的唐多令后认为太作悲了。宝钗说宝琴的过于丧败。宝钗诗中有“送我上青云”之句。众人放风筝,黛玉欲放走晦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45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9
下一篇2024-0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