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及故事情节

关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及故事情节,第1张

主要人物形象:

1、贾宝玉: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敢于反抗封建道德, 率性、单纯,多情、温和、善良,怜香惜玉、、富有同情心,愤世嫉俗,没有功利心。文思敏捷、重情重义,聪明灵秀。有时乖张顽劣。

2、林黛玉:具有叛逆精神,天真敏感、细心淡泊、真实谨慎、聪明灵秀,悟性极强。 多愁善感、冷傲孤僻、才学横溢,坦率纯真、自尊自重、尖酸小性、、孤傲清高、敏感多疑,目下无尘。

3、凤姐:伶牙俐齿、阿谀奉承 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聪明机变、精明能干、八面玲珑、、脸酸心硬,泼辣爽朗,阴险狠毒,贪婪虚伪。

4、宝钗: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温柔大度,沉静淡泊,工于心计,善于交际 ,敦厚豁达,博学多识,世故圆滑、品格端方,虚伪冷漠,雄心勃勃,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5、晴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聪慧美丽、风流灵巧、叛逆勇敢、爽直莽撞、机敏尖刻、嫉恶如仇,性格刚烈,,心高气傲。

6、袭人:具有鲜明的奴才性格,忠于主人,工于心计,温柔和顺、处事稳妥、机心深重,虚伪圆滑

7、刘姥姥: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虽语言粗俗,见识敷浅,艰辛穷酸,老于世故  文化甚少,但善良勤俭,朴实随和,机智风趣,知恩图报,朴实可爱。   

8、史湘云:豁达开朗、热情豪爽、心直口快、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善良细心

9、贾探春:敢做敢为、办事练达、决断果敢、刚强聪慧、心思缜密

10、平儿:聪明清俊、心地善良、机智能干、公正平和,温柔平和、对人敦厚,不因地位而刻待他人  

11、紫鹃:赤诚忠心、聪慧机敏、温柔娴静良、心地高洁、不卑不亢、坦诚纯真

故事情节:

1、林黛玉的故事  

林黛玉进贾府: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进贾府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后,又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宝玉见黛玉没有跟他一样有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

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

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2、宝黛爱情  

木石前盟: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共读西厢花纷纷: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

3、薛宝钗的故事   

宝钗扑蝶:芒种时节,按风俗是送花神的日子。宝钗到潇湘馆去唤黛玉。她远远看到宝玉走进院去就停住了脚。她想:“我现在跟进去,一来宝玉不方便,二来黛玉生疑,还是不进去的好。”转身就往回走。

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就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为了避免尴尬和无趣,装出一付正找黛玉的样子,还大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钗黛互吐剖心语: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奸,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

探微恙互看金玉(比通灵):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

4、王熙凤的故事

王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王熙凤初次出场的过程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转悲为喜。

协理宁府: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

秦氏丧礼,尤氏犯了胃疼旧症,王希廉评曰:“凤姐协理丧事,既见其才,又见其权。若非尤氏患病,贾珍难于相请。脱卸处不露痕迹。”当然,尤氏也是一位有本领大作为的才女,不过为了给凤姐作传,她也得委屈一下了。脂批:“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

5、贾宝玉的故事   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 “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宝玉瞒赃: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

--红楼梦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思是贾宝玉只和黛玉一个人好语出<庄子>

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意思是我决心去做和尚,不再想家上句见<东坡集>,是一个叫参蓼的和尚在酒席上作的诗中的一句下句化用<异物志>中"莫向春风唱鹧鸪"

三宝:佛/经/僧

第二十回中,黛玉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又有何坚"语浅而意深,难怪宝玉答不上来这一次,恰恰相反,话好像很玄机,意思无非那么一点点所以宝玉"补考"顺利通过了上一次是谈禅,这一次则是用佛语,诗句来遮羞说爱,(而且用答复妓女,歌女的话,来答黛玉,真是该死)他们谈完话之后,续书者还让老鸦哇哇叫几声无非是利用迷信观念说,一个死定了,一个和尚作定了虽然,回目上有"布疑阵"实在是可以一眼看穿的

1、首先,林黛玉是很内秀的女子,注重传统的礼仪廉耻,女子起码的品德她是非常看重的,比如芦雪庵吃鹿肉时,她就觉得不雅,因此还被史湘云说是“假清高”。

2、其次,宝玉用的是《会真记》中的男女戏谑之词来调侃她,她虽然喜欢宝玉,也不会接受这种禁忌之书的话用在自己身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03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6
下一篇2024-0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