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
1 《呐喊》读后感
——自然的身影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2
自己嚷嚷着说,哲学也不过是一种思想罢了,这么说,不是自己想有一种哲学的思想,而是告诉自己,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许多时候,明明简单的事情,只要去做了就行了,不需要去考虑太多,都学过匆匆的,睡觉睡了1/3的时间,而“考虑”则又花去了大把的时间,等我们都考虑好了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已经不够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有两种选择:放弃和重新考虑其他的事。
早就说了,幸好这世上的圣人不多,几千年才出那么一两个,那我们还有时间拿他们的想法来消遣消遣,如果圣人一旦量产,那么其学术,其思想,其理论,其口号就会爆满我们的头颅,那时候我们光把他们听完就要花上那么长的时间,何况其他。何况,什么产品一旦量产了,那么就难免有次品,还好量产的不是圣人,是男人,和男人们的超自然想法。
所以那些出不了圣人的民族什么的就好说了:老出圣人的民族是个不幸的民族。原来酸葡萄放久了也会变甜的。
吃着葡萄继续。所有的事物都会有自己的参照物,这参照物不仅可当镜子用,还是一个比划的好标准,有人管这叫攀比,不好。好不容易从中庸里跳出来,又要掉进苛乱的和谐幌子里去了,大声一吼,居心何在?
凡是进化到现在的,想必都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进化论的核心是什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既然是八个字,那我们也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来说,怎么的是适者,怎么的是不适者,怎么的是优胜,怎么的是劣汰?划个圆,就是一个“比”。谁比谁合适,谁比谁优胜!万千物种,大浪淘沙,就像工厂里的出厂检验,不和格的,要么回去,要么便宜卖了,再不合格,那就熔了!这里不合格的是一个生命,一个物种的生存权利。
那位进化论的BOSS也真逗,好伟大的学术创立了,却把自己的后人给退化去了。所以说,这伟人牛的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一看就知道是非量产的!
人说:这路走远了,就忘了自己出发时的目的地了。这很好解释嘛,晚清时,中国人出去留洋,因为国内实在不成样子了,见到什么都想学,改专业的不在少数,比如有人学医,后来一看情形不对,就改了,不要太多,很正常。学也就学了,除非大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师出于何处,自有何处的限制,譬如文源于哪里,就有哪里的腔调,看现在大地哪还有某某君的称呼!
生活就像看**,观众都已明了结局的时候,演员还在奋力的挣扎,或者拙劣的演饰。演员永远都不知道有多少观众何时离场。
感悟鲁迅
他,是荒原上卓尔不群的苍狼;他,以反叛黑夜的萧寂,撕裂禁锢着光明的寒暮的踪迹,将寒夜撕开一条释放希望的天堑,用那声声荡存至今的仓啸,永恒的封存了一位斗士虽"荷戟独彷徨",却依然激昂呐喊的巨匠本色他,便是鲁迅
我知道,在鲁迅先生逝区的这么多年中,有很多很多的人是从先生那畜含良知的字里行间品味聆听先生的大智大勇我们很容易念叨起先生文笔如何犀利辛辣、锋芒毕露,于是"匕首"便取代先生的真容颜而存留人心
但当我用自己的眼光去平静地瞻仰先生时,便不自禁觉察出先生那饱蕴睿哲的眼眸中闪烁的更多的是在寂寞中奔驰的执着与乐观的光芒
他虽陷寒夜的蚕肆威逼之下,却不屈地与反动封建末流抗争,讥刺那屈压于反动统治的走狗文人及幕后黑手,用"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大无畏来追随革命的浩荡云涌,以独臂抗鼎的鲜烈来维护一方正义言坛,他因而备受"剿杀",这些人不论是敌,抑或是友,都没有用一个时代的全面思绪来勾勒鲁迅,来定位其光辉地位,而投其所好于鲁迅所谓的白玉微瑕,用"青光眼"片面狭隘地孤立鲁迅这位民族文学巨手这也正是先生时常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国人"聚则成虫,不善团结以应敌"的可叹与可惜,他因之又"彷徨"---竟无人驻留下来看看他征战的意图,人们只会将他看作一个可笑的"杞人首领"来围剿征讨当然,鲁迅人生的悲壮与雄浑也正在于他敢于"横眉冷对"这一切,并由此凸显出他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叛逆本色,而非一些所谓的士大夫文艺家所能比拟和相提并论的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中讲:"真的,我不会说绵话这样一类如苏白方言,不会大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合流"是的,先生于一生光辉的战斗维护了自己的"不入调,不合流",但正因如此,那么多、那么多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中国奴隶"才被惊醒,而鲁迅则用自己一生多挺直的脊梁扛起了"铁屋的闸门","放出真正的国人",救亡图存
当然,鲁迅并非是一位只知战天斗地的战神,心中只有斗、战、胜他也是普通的,他有慈母育子的温情,也有追求真爱的赤诚以及憨直的表白,还有对于后进者无私、真诚的教授指导,将人生之道与他们娓娓道来他实践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普通却又纯粹伟大的言行
鲁迅一生矛盾他宁愿自己被人误解为精神病人,也要挥戈刺戟以警示国人;他本可以玩起某些人大吹特吹的纯文学而置身桃源,却为了抗正浊世创写杂文一体;他渴望同行者,却有不为施惠而低头
这,也许才是鲁迅
他,长啸一生如此
在寒夜中,他敏锐如苍凉的狼,他宣战----向压顶的乌天黑云,向吞噬腐尸浊血的焦土
他,竭尽心血铸精魂,在地火熊熊燃烧中擎起了一个民族的火炬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还记得小学我们那个天真的我们吗那时我们无忧无虑,爱玩的天性,伴着下课的铃声,时光匆匆流去。那时我们还是懵懂的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很天真,很天真。
到了六年级我们才知道,我们相处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那一年,我们努力奋斗,只为考上重点中学。我们都希望同学们都在一所中学读书。那样我们还可以一起度过那美好的日子。
那次,同学们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我们都知道相处时间不久,我们都期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珍惜友谊,各自都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同学录上留言。
我们怀念小学的美好时光。同学们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日子一起奋斗的日子。怀念我那些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时光流逝了,我们毕业了。
毕业就是一场考试结束了。有一场考试结束了。就这样散了,各奔东西才知道,也许一别就是一世。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再不表白人都走了。下个夏天,教室又坐满了人,可却不再是我们。我们的最后一个夏天,叫离别。无论你多么讨厌你的学校,当你离开久了,你还是会想念它。3年了,书齐了,人散了。六月,有人笑着说解脱,有人哭着说舍不得,这就是我们的毕业季。同学们,好好珍惜剩余在一起的日子吧,或许哪天各奔东西后才知,一别也许就是一世。同学们,毕业那天,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该闹就闹,该表白的表白,该拥抱的拥抱。也许会在考完最后一科后,无声痛哭,因为再不能和你们坐在一起。毕业后,有事找我,没事也要记得找我。——致同学!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2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当我读三年级的时候,作家张之路来到我们学校作讲座,他那非凡的气质和优雅的举止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我要当作家!
后来,我把作家来我们学校的事写成一篇报道去投稿,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文章居然刊登在《绍兴晚报》上,我还拿到了五十元稿费。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于是我相信满满地正式踏上了通往圆梦的征途。
书是明灯,点亮我心中的黑暗;书是船帆,推动人生的巨轮;书是青草,长满生命的土坡。我迷上了阅读,天天与书为伴,与书同行。我认为沉醉在书海也是一种享受。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书是阶梯,是帮助我们登上成功之峰的阶梯。而这个阶梯的建造者又是谁呢?是作家。作家也是园丁,也在为祖国的花朵施肥。他们用汗水,智慧,爱的结晶——书籍来给祖国的花朵提供知识与营养。他们虽然不和我们见面,但是他们用文字来进行身传言教,他们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
因为阅读,我的写作水平日益俱增。与同学相比,我的作文有更多的好词好句,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每当我看到同学们的羡慕的目光,我的心里比灌了蜜还甜。老师还让我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大大小小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这让我对自己更充满了信心。
我一定要写出一些深受小朋友喜欢的一些文章,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作家”,让他们也爱上阅读。我不为稿费,不为名气,不为奖金,只为下一代的未来。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今后,我还会继续向着这个梦想前进,园自己的作家梦。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3在我的十三年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炒饭,第一次写作文,第一次被批评、第一次骑单车等。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骑单车。
那是6岁那年的一天,我见到同学们个个骑着单车在小区里比赛,便嚷着爸爸拆掉四轮车的两个轮让我骑,他高兴地答应。
十分钟后,练习开始。
刚刚坐上单车,我满怀信心,以为三两下就能学会,谁知——我坐上单车,手握车把,挺胸抬头,用力蹬脚踏板。没想到,蹬几圈,车子“嘭”一声倒在地上。这一摔,把我的自信心全摔没,把我的勇气摔飞,把我的笑脸摔成哭脸。几分钟后,我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扶起单车,一步一步地推回家。觉得这太难。
在路上,我想着许多的事情,当我想到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时,我想: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做都会成功。我又振作起来,决定再次“上马”。爸爸告诉我,当车即将摔倒的时候,要将车头稍稍摆过去,这样就可以避免摔跤。
我再次坐上单车,抓稳扶手,用力蹬。呀!不好,车子要向左边摔。我将车头向左转,避免一劫。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单车撞到墙上,我跌个四脚朝天!
“我不相信征服不你!”我被摔出火来,心里发狠地说一声,又骑上去,这次,单车突然听话,不再摔。一连兜好几圈都没摔下。此时,我高兴极,大脑中出现两个大字——成功。
这时,刚才躲在乌云背后的太阳露出笑脸,好像为我的成功而喝彩。
第一次骑单车,虽然摔得满身灰,但是终于成功!我从学单车中得到一个启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4每个人都有理想,我也不例外。那么,现在我就来讲一讲我的理想职业吧。
我的理想职业是作家。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以前我的作文是写得挺差的,几乎就没有得过“优”,都是“良”。可是,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叫《猴子捞月》的'作文,竟被老师当范文读!这便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此后,我的作文便时常会被老师单独提出来当范文读。
那时,我便下了决心:一定要当作家!原因是:我竟爱上了写作文!即便是我不愿意写,但我只要写到第二段,就会迫不及待的写故事了……
我时常幻想,我当上了作家后,成了名人,被大人与小朋友追捧着……
幻想是美好的,但离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我想要当作家,或许还要努力一番。比如:我虽然想当作家,可我懒,没有在平常多练笔;我的思想深度也还不够,每次总结的思想不够深……
不过,我现在为了我的理想,变得更勤奋,更积极地写作,看更多的课外书(不过更多的是文学之类的)让我的思想深度进一步的提高,提升。令我的理想离我越来越近,直到完成。
我的理想就是当作家。虽然,我现在离它似乎遥不可及,可我一定会努力,令它离我越来越近。虽然,我知道,在这一路上必有坎坷,可我一定会努力去克服它,令这个理想,幻想成为现实!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5荒岛上可以练就毅力,毅力可以磨练雄心,雄心可以开凿智慧,智慧就是希望的征帆!“生存”简单,但不可忽视,“学会”容易,但是做起来是毅力的往途,两个词组在一起,就是今天的正题——学会生存。
烈日炎炎,蝉鸣不断。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华联,买完东西,爸爸去付钱,稀里糊涂的跟着爸爸走,可是爸爸一转弯就不见,顿时间,恐惧、惊慌一齐向我袭来,那些拐骗小孩啦,被绑架啦的事情一下子都涌入我的脑海,面前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都充满危险,这个熟悉的地方一下子变的陌生,我吓的毛骨悚然,都快哭,如果当时给我戴上一顶帽子,都会被头发顶下来!我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我身边好像危机四伏,我浑身的血液都要沸腾,情急之下,我急中生智,找到一位服务员阿姨,告诉阿姨我的“倒霉之旅”,阿姨用温暖的大手拉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柔的拂平我的头发,我的心好像一头受惊的小鹿,惊魂未定,阿姨要带我去广播室。我连连后退,但阿姨用手拉着我去,一路上嗔怪我、嘱咐我、安慰我、教育我。到广播室,阿姨问清我的情况,对着广播喊,让爸爸妈妈来领我,爸爸妈妈正为我走丢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还差一点哭,听到这儿,他们发疯似的来找我,见到爸爸妈妈,我憋闷已久的心情一下子哭出来,这种经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呀!
在社会中生存,要有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的乐观精神,如果遇到危险,向人求助,不是本身的错误,而是本能的智慧。只有有智慧、坚强、毅力、信念,才能生存下去。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6从幼年开始,书就已经悄悄的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尘封的记忆,时间开始倒流,我似乎会带了幼年时代。
在我还没有上学之前,我每天中午和晚上都缠着妈妈给我讲《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知道了小红帽为什么被大灰狼欺骗;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的身世;知道了丑小鸭是怎样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上学以后,我认识了很多汉字,学会了拼音,可以自己看一些带拼音的童话故事了。我什么时候都看书,可见看、吃饭看、写完作业看、睡觉前看,就连上厕所的那点时间也要看上几页。但是小时候看书看不懂文章的道理,犹如:“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光会看热闹。
上了三年级后,童话故事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就开始读一些著名的文学书了。刚开始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西游记》,我就像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宝一样似得,欢喜的不得了。一会摸摸这儿一会摸摸那儿。欣赏了好半天,我才开始阅读。过了一个月,我把西游记读完了。知道了唐僧取经路上的艰辛和种种磨难;领悟了妖怪们的狡猾;懂得了不管干什么事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
上四年级时,我又看了几本名著《小王子》、《汤姆·索亚历险记》、《爱的教育》等书,它们都使我懂得了人世的真谛!
现在我升入五年级了,作业很多,但是,我读书的时间还是有的。现在我正在阅读着《战争与和平》,但是读得很慢,只有睡觉前才能读上几页,但是并没有丝毫减少我对书的喜爱。
“多么质朴无华的坐骑!可是他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的全部美丽!”是书在伴我成长我要读更多更好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去不断充足自己美丽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7光阴似箭,转眼间到了四月份!离6月份越来越近了!到了六月份之后,我将要与同学们分别,与母校分别!虽然,还没到六月份,我就有点依依不舍,能永远在母校该多好啊!但是,也不可能实现。 在这六年小学生活中,每发生的一件事都值得回忆,永远忘不了。
忘不了与同学们一起合作。一次,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活动主要分两个:投篮、拔河。因为我比较高大、力气大,所以我被推选去参加拔河比赛。随着一声哨子响,比赛开始了,大家同心协力,不停往后拉,对方见不妙,也在努力拼搏!我们见势不可挡,为了胜利,大家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一分钟后,仍分不出胜负!我们班越来越累,眼看我们就要输了,但是,又看到老师、同学对我们的鼓励,大家似乎吃了“兴奋药”,一下子把对方拉倒。
忘不了老师对我的关心、鼓励。那是我一年级的时候。一次课间,我到大操场玩,玩得十分开心。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却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我的脚部出了血,十分疼痛,便大哭起来。老师看见了,便连忙走过来把我扶起来。“没事吧”老师亲切地问,但我没有回答。老师看到血流得越来越多,把我背起来,向校医室奔去,在背我的时候,我突然看到老师急的汗珠一滴一滴往下流。到了校医室,校医涂上药后,我仍在哇哇大哭!老师又用亲切的话语对我说:“别哭了,除非你不是男子汉,一点点小事怕什么,要站起来!”听到老师的话,哭声停止了。
忘不了学校的大舞台,因为那时我经常表演、主持节目的地方;忘不了学校的大树,是它给我们挡雨、挡阳光。使我们才能痛快玩耍······母校,我十分喜欢你,我是不会忘记你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8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表演,第一次养宠物……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行行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最使我难忘的是做家务。
看到妈妈做家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有那深深的皱纹。我真有点担心妈妈的身体了。咦!一个好办法,就不知道妈妈答不答应了!一开始本来不答应的,不过经历了我的“苦口婆心”下,最终还是接受了我的“无理取闹”。其实,就是让妈妈放一天假,我来做一天“妈妈”吧。
当阳光刚穿过云层,闹钟就开始吵了。啊!好烦啊。我正用手关闹钟。不对,怎么闹这么早,我自己都糊里糊涂了。嗯?今天我不是要做家务吗?最终,我的意志力还是战胜了睡眠。
我凭我的记忆列了张时间表。妈妈早上起床就在做早餐。好吧!我只会做蛋炒饭,那都是我看奶奶炒的,我自己都还没碰过油烟呢,只希望,爸爸妈妈喜欢就好。先要蒸饭,应该要洗米,然后再加水,幸好奶奶教了我,虽然这是第一次蒸,只希望不要一塌糊涂就好。接着打蛋,虽然一开始真的是“打蛋”,不过后面就好多了。把饭放进去,结果因饭太硬了,不得不放水。炒好后,我尝试了下,几乎没什么味道。咦!酱油,我眼睛发亮,我更有决心做下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拖地,我看过妈妈拖地,但我自己没试过。洗完拖把就开始拖。结果,可想而知,地上湿露露,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冒着热汗的我只得拿干毛巾把地上的水吸干,没办法,一人做事一人当。接着洗碗,倒垃圾……腰酸背痛,汗流不止,我可以清楚知道我现在有多狼狈,也可以体会妈妈的辛苦了。
那次事,使我懂得了一个人生道理:很多累的事都是父母扛着,自己却不知道别人的辛苦,要报答父母,报答他人,学会感恩!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9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作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0想起学骑车是因为当我看别的小伙伴都会骑自行车时,心里总觉得痒痒很羡慕,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
一开始学时,爸爸先在车后绑一根木棍,他抓着木棍推着我。这时我坐在车上感觉很轻松,心想:骑车也没什么难的。但是当爸爸开始让我自己骑时,我可就慌了神了:那我哪会骑呀?我很害怕,生怕自己从车上摔下来。但是转念想想那些会骑车的小伙伴,我便壮着胆子,跨上自行车。
刚开始我骑了两下就因为没掌握好平衡摔了一跤,虽然有点疼,但我很快又爬起来再一次尝试。这一次我吸取了一些上次失败的教训,掌握好了平衡,可没想到却又一不小心撞到台阶上。而且接下来的几次都是这样,不是没掌握好平衡就是撞到了台阶上,总之是哪次也没成功。
哎!怎么回事呢?我这时有些犹豫了:是接着练?还是放弃?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加油!你一定能学会的。我看看爸爸,又想想小伙伴:哪有一下子就能学会骑车的?不学不是永远也学不会吗?于是,我鼓起勇气,再一次坐上自行车。没想到还是原来那样,但我不灰心,一次又一次地试,终于经过我不断地努力在一次练习中成功了!我欢呼着:我会骑车了!
正在我高兴时,爸爸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这还不能叫会骑车,骑自行车都是先在车蹬上划一下,再把另一条腿跨上去,而你是先跨上去再蹬。你现在还小,掌握不好平衡,当你长大了才能这样,练吧!听着爸爸的话,我真觉得要做成功一件事,可真不容易啊!
这次学骑车还是让我懂得了遇到困难应勇敢面对,不放弃,只有坚持到底,充满信心,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1一双小小的眼睛,双眼皮,两条柳叶眉长在眼睛上,鼻子下面,嵌着一张大嘴,薄薄的嘴唇上长着一个“吃痦”,这就是我的朋友——韩蓄。她一看起书来就没完没了,真让人受不了。所以,我常叫她“小书虫”。
想起上学期的一个午休,老师发下了我们心爱的《中国校园文学》,草草地翻了翻,觉得很没意思,又看了看一旁的韩蓄,还在认真看着。她在看什么呢?这么专心,我心里想。看了看她的书,我也翻到了那页,仔细看了看,改变了对这本书的印象。
下课铃打响了,我很想出去玩,可韩蓄还在专心看着,心想:怎么还在看呀!看书多无聊。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她可真行。我大声叫道:“韩蓄,咱们出去玩吧!”见她不理我,我又叫道:“‘小书虫’咱们出去玩吧!”她这才答应道:“嘘——我正看到关键呢!”我发火了,抢走了她手里的书,就往外跑,回头一看,只见韩蓄在后面张牙舞爪的叫道:“把书还给我,把书还给我,”平时一向文静的她,今天却铁青着脸,好像要跟我拼命。我拿她没办法,只好把书还给了她。上课了,我匆忙回到教室,第一眼就看见了坐在那里看书的韩蓄。这就是她的优点吧,她在我们班学习可是一流的好,这一定是她爱看书的原因。
回到家,我仔细的看了看这本《中国校园文学》发现看书的确是一种乐趣,从此,我不是那个只会疯玩的我了。也变成了一个“小书虫”。
哈哈,这就是我那个好朋友一—“小书虫”韩蓄。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2告别小学,告别了和白云共舞;和风儿赛跑;和小鸟唱歌;和小花小草共度的时光。告别了一切的一切,也告别了童真的我!
告别小学,告别了清晨的玩闹声;告别了同学间的打闹声;告别了师生间的问候声。告别了同学间的友谊,告别了师生间的情谊。告别了母校的一切,也告别了小时候的我。
告别小学,告别了在老师和家长眼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丫头,告别了老师的斥责声,家长的宽大为怀。告别了和死对头斗嘴、打闹。告别了和死党漫步聊天。告别了和校长抬杠的日子。告别了那个任性的我!
告别小学,告别了大大咧咧的男同学们;告别了文文静静的姐妹们;告别了“红眉毛绿眼睛”的校长;告别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老师们;告别了幼稚的我!
告别小学,告别了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教室;告别了那个有千千万万个脚印的食堂;告别了曾经与死党谈天说地的花坛;告别了那个代表我荣誉的大队部;告别了曾是大队长的我!
告别小学,告别同学,却无法告别那份情谊;告别老师,却无法告别那份尊崇;告别校长,却无法告别他对我的用心;告别校园的每个角落,却无法告别那一个个清晰的脚印;告别校园,却无法告别那一份份深刻的记忆!
告别小学,告别了老师同学,告别了母校,该告别的都告别了。那么,我迎来的将是什么呢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3星期天,我和父亲、母亲去河边钓鱼,我非常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钓鱼。
我们来到河边,看见河边有许多人在钓鱼,不一会,我身边的叔叔就钓上来一条鱼。我信心十足的对父亲母亲说:“别人能钓上鱼来,我们也能!”
我们拿出鱼具,父亲开始按浮和鱼钓,不一会儿按好了,试了一下说:“还行”就把蚯蚓挂在了钩上扔到河里把鱼杆递给了我。父亲一边按他的鱼浮一边告诉我:“钓鱼要有耐心,眼睛要仔细地盯着鱼浮,当鱼浮猛的向下一沉,然后一上一下的动时,说明鱼咬钩了,这时你把杆猛的一提,就会钓上鱼来。”不一会我的浮动了,一上一下的蹦,我紧张的问父亲“提杆吗?”父亲说“提吧”,我猛地一提两个鱼钓上的蚯蚓还在钩上挂着,根本就没有鱼。父亲说“提的太快了”我又把鱼钩扔到河里开始耐心地等,过了一会鱼又来咬钩了,我屏住呼吸看着鱼浮,等了一小会儿,我猛的一提杆,这次钩上不但没有鱼而且连蚯蚓也没有了。父亲说这次提的太慢了。哎,又没成功。这样反复了很多次,也没有钓上一条鱼来。我有些烦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遇到困难就跑,最终什么事也做不成。钓鱼也一样。”听了父亲的话我又精神百倍的坐了下来。呀!鱼又咬钩了。我紧张地看着一上一下的鱼浮,等了大约十来秒,我猛的一提,感觉到杆沉甸甸的,一看“啊!两个鱼钩上竟然都有鱼!我一次竟然钓上来两条鱼!”看着肥肥的鱼我兴高采烈地喊。
第一次钓鱼不但让我收获了两条肥肥的鱼,而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认认真真地去做。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4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小学六年的光阴过去了,我将离开母校,奔向新的学校,可我舍不得,母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我和老师、同学各种各样的回忆。
“老师,刘老师”我舍不得您啊!您教了我六年,在这六年的时光里,您教了我很多,我记得我报名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我进了这个班以后,您耐心地教我知识才有了今天的我,是你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这六年,您对我的关怀,我都是看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次,我没考好,以为您会批评我,可您没有,您用您亲切的手抚摸我说:“没关系的。”你用那关切的话语激励我前进,使我成绩慢慢上升。刘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
六年了,我同样舍不得的还有我的同学,同窗六年,他们给了我许多快乐,让我不再孤独。当然,我学习上的进步也少不了他们。还有我的好朋友李宇倩,总是在我“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点通我。我望着李宇倩打心底佩服她,我真舍不得她们。
在我心里,更舍不得的还是上了六年的母校,母校像一个彩色的方盒,里面装着我五彩缤纷的童年。现在,离毕业已经不远了,每当我走过从家到母校的路上时,我总有些留恋,我自己都算不清走过多少次了,这条路印着我成长的小脚丫,也挥洒着我和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
我舍不得老师、同学,更舍不得养育了我六年的母校,这时,我心里酸酸地可又有种说不出的甜蜜。
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15人生中,我们人人都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洗衣服 ,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表演……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行行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说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其中一个第一次……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爬起床,模模糊糊地看了看闹钟,已经8点半了。外面了阳光明媚。家里静悄悄的,我左看看右看看,都不见妈妈。忽然,我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女儿,我去你外婆家,你自己做早餐吧。”原来妈妈去外婆家了,那早餐我吃什么好呢?就吃煎蛋吧,以前也看过妈妈煎蛋。想到这里,我穿上围裙,拿起锅铲,准备“大显身手”了。
我先在锅里倒一点油,然后我挑了一个蛋,在锅的边缘磕了一下,蛋没破,我又磕了一下,蛋还是没破。眼看锅里的油都快冒烟了,我只好使劲一磕,蛋破了个大口子,啪!蛋黄都摔到地上去了,等我把它收拾干净,才发现满屋都已经是油烟了。
我不甘心,决定重新来。我把锅洗刷干净,拿来一个碗,拿起鸡蛋不轻不重地在碗边磕了一下,等鸡蛋壳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后,用手掰开蛋壳,把蛋倒进碗里,再用筷子把蛋搅拌均匀。点火烧热锅后,我倒上油,把鸡蛋倒进锅里,几秒种后翻动一下,再几秒后可以上碟了。噢!金黄金黄的,可漂亮了,再在上面淋一点酱油,哈!色香味俱全。这时候有一只蜜蜂闻到香味,“嗡嗡”地飞来了,但我没有管它,赶紧把鸡蛋端进客厅里,品尝自己的杰作,咬上一口,里嫩外酥,我一下就把它吃光了。
这次煎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作者简介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1951年出生与上海市崇明县,汉族人。
背景简介
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及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散文《望月》被列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4课。
著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散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被列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学步》被编写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中。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散文《山雨》被编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被编写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一课。《顶碗少年》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上海语文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中。散文《望月》被选入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册)第24课。
赵丽宏:书是永远的朋友
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自序中,赵丽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
出生于上海的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虫”,读书从来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赵丽宏往往是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上厕所也读。从《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再到《唐诗三百首》、《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红楼梦》``````赵丽宏总觉得“这些书要比课本上学的历史有趣得多”,常常读得入迷了,大人的一声叫喊才把他从痴梦中惊醒。
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赵丽宏开始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无论什么书,他拿到就读,平时除了读鲁迅,读茅盾,读巴金,读冰心,他还把上高中的姐姐从图书馆里借回家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如《安娜·卡列尼娜》、《唐·吉诃德》和《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以及《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特别是赵丽宏在上海旧书店里淘得的一套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丛,更令他兴奋不已。这一套新诗丛都是普希金的诗歌,译者是查良铮,出版于1955年。它们成了赵丽宏中学时代最喜爱的书。可以说,赵丽宏后来写诗,和当初读这几本诗集有很大的关系。这几本书,赵丽宏十分珍惜,为减少磨损,他就用透明的纸很仔细地将封面包起来,但它们还是被赵丽宏翻得很旧。赵丽宏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中学毕业后,赵丽宏离开上海市区去崇明岛“插队落户”,简单的行囊里寥寥几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野草》。现实中,很多小说往往读第一遍时觉得新鲜,看第二遍便觉无味。《野草》这样的书却可以让赵丽宏“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因为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你反复回味,时时能品出新的韵味来。”当时,赵丽宏就想,“倘若鲁迅先生没有那厚厚的十几本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漫长岁月中,赵丽宏“曾感到过孤苦无援,前途渺茫。”可就是那些和赵丽宏朝夕相处的书,使他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在一盏飘忽不定的油灯下,是书伴他“度过了许多温馨而愉快的时光”,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也是书“帮助他选定了人生目标”。
1977年恢复高考,赵丽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供赵丽宏选择的好书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多得叫人眼花缭乱”。一九八一年赵丽宏毕业后到《萌芽》工作。那时,赵丽宏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赵丽宏每天手握一本好书,便把难熬的时光化为愉快的瞬间。在公共汽车上,赵丽宏总能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有人推他,他都木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岛人笔记》、《赵丽宏散文选》、《艺品》、《人生韵味》、《喧嚣与宁静》、《死之余响》、《在岁月的荒滩上》、《读书是永远的》、《唯美之舞》、《日晷之影》,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沧桑之城》,报告文学集《心画》等六十余种著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其中,《山雨》等文就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赵丽宏部分文章
学步
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之前,你还整日躺在摇篮里,只会挥舞小手,将明亮的大眼睛转来转去,有时偶尔能扶着床沿站立起来,但时间很短,你的腿脚还没有劲,无法支撑你小小的身躯。那天你被几把椅子包围着,坐在沙发前摆弄积木,我们到厨房里拿东西,你母亲偶尔一回头,突然惊喜的大叫:“哎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你竟然推开包围着你的任何东西,自己走到门口!我们看到你时,你正站在房门口,脸上是又兴奋又紧张的表情。看见我们注意你时,你咧开嘴笑了。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惊奇呢。
从沙发到房门口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的独立行走的路。我们都没有看见你如何摇摇晃晃走过来,但你的的确确是靠自己走过来了。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你已经尝到了走路的滋味,这滋味此刻胜过你世界里已知的一切,靠自己两条腿走路,就能找到爸爸妈妈,就能达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那是多么奇妙多么美好的事情!
从那时起,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走你的路。你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你走着去寻找玩具,走着去阳台上欣赏街景,走着去追赶比你大的孩子们……
儿子,你从来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呢。在屋里,桌角、椅背、床架、门,都可能成为凶器将你碰痛。当你踉踉跄跄在房里东寻西探时,不是碰到桌角上,就是碰翻椅子砸痛脚,真是防不胜防。已经数不清你多少次摔倒,数不清你头上曾被撞出多少个乌青和肿块,每次你都哭叫两声,然后脸上挂着泪珠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摔跤摔不冷你渴望学步的热情。在室外,你更是跃跃欲试,两条小腿像一对小鼓槌,毫无节奏的擂着各样的地面。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这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呀,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你开始摔倒在地的时候,总是爬在地上瞪大眼睛望我们,你觉得有点委屈,但很快习惯了,并且学会了一骨碌爬起来,再不把摔跤当回事。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脚下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绞,却无法救你——铁栏杆犹如一柄柄出鞘的剑指着天空!你爬在地上,沉默了片刻,才放声哭起来。我奔过去把你抱在怀中,不忍看你的伤口,我担心你的眼睛!好险呀!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正中,戳出一道又长又深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
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疤痕,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的走,脚踏实地的走。
山雨
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山雨》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叮——冬——叮——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山雨》已编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
顶碗少年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顶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然后又捧出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年龄和我相仿。我想。他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再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我相信,他是一个强者。
(《顶碗少年》已编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他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到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 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在浓浓的绿荫深处照射 ,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衫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啊,竟是一个盲姑娘!
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
"……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地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地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决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足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墙上的夕辉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光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就决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目录
《似水流年》
《岁月的目光》
《时间断想》
《冬的期盼》
《秋兴》
《遥远的乡音》
《小鸟,你飞向何方》
《荒滩上的诗意》
《秋风》
《年轮》
《无言的回旋》
《美丽心情》
《独轮车》
《宁静》
《光明的心曲》
《梦游》
《生命是曲折的》
《人为什么高贵》
《读书是永远的》
《人生的美妙境界》
《战马蜂》
《挥手》
《遇鬼记》
《文学,有一颗年轻的心》
《莫扎特的造访》
《别了,钢琴》
《黑眸子》
《别样风物》
《秋天的树》
《冰霜花》
《咬人草》
《孔雀翎》
《土地啊》
《为石头流泪》
《汉陶马头》
《绣眼和芙蓉》
《哀驴》
《我和旅途中的一条小狗》
《纺织娘》
《说绍兴路》
《如歌行板》
《海的雕塑》
《夜海奇观》
《邂逅富士山》
《特奥蒂瓦坎之夜》
《基辅情景》
《白夜》
《巴比亚厄》
《丝绸之路上的奇遇》
《雨中五泄》
《山有魂魄八面观》
《天上的花,湖里的梦》
《黄河之水》
《编后记》
《为你打开一扇门》
《生命草》
《爱在人间》
《玛雅之谜》
《岛人笔记》
《艺品》
《人生韵味》
《珊瑚》
《沉默的冬青》
《心画》
《我曾经向布谷鸟发问》
《晨昏诺日朗》——选自《我曾经向布谷鸟发问》
赵丽宏:儒雅的静气,真诚的写作
很少有作家给我这样的感觉:你走近他,和他聊天,你的浮躁的心会静下来,仿佛你面对的,是一本安静的书。赵丽宏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回想起来,那么多场合见赵丽宏,大会发言或朋友间交流,他总是轻言慢语,娓娓道来,从没见他絮絮叨叨、口若悬河。他总是倾听多于诉说,平凡心多于非常心。他的人和他的文是那么一致:真诚的、清新的、诗意的、抒情的,同时也是深邃的、悠长的。如果你用心去读他的散文,能够感觉出他的忧思他的憧憬他的期冀。 陆续收到赵丽宏四本新书:《灵魂的故乡》《记忆中的光和雾》《艾尔米塔什之霞》出版于去年底,《壶碎了,诗还在》今年2月刚出。翻读四本装帧精美的散文集,讶异于作者的写作能量。——自担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后,赵丽宏一直在为杂志的生存和发展奔波,以为他(起码近期)是很难再有心力去顾及他的写作了。“可我还是一个作家,读书和创作依然是我的主业,这不会变。”赵丽宏笑说。 读赵丽宏散文,无论是《壶碎了,诗还在》里,和文坛前辈、同辈友人,或深或浅、或长或短交往的追怀;还是《灵魂的故乡》中,对艺术的沉浸、寻觅、赏读;还是《记忆中的光和雾》里,那些美妙的闪烁、漾动、翔游……一个强烈印象是“真”。真诚,真实,真切。 他说:“当媚俗的声音铺天盖地时,你的低吟浅唱也许遭人侧目,你尽可以放弃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变了嗓门,用陌生却符合时尚的声音喊叫,这也是一种自由。也许有人为你叫好,而你却将在叫好声中毁灭了自己。失去真诚,是何等的可悲!” 赵丽宏欣赏这样一种境界,他因此视“宁静致远”为自己的座右铭。现代社会欲望太多,他时时提醒自己持一颗平常心。有意味的是,越是众声喧哗,越是对灵魂、真诚、良知这类词不屑一提,人们越渴望灵魂的倾诉,渴望得到真诚的回声。读赵丽宏的散文,便成为很多人的共鸣,其中不乏文坛中人、熟悉和不熟悉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给赵丽宏写信,倾诉他们的感动、向往和疑惑。 生活中的赵丽宏,喜欢听音乐,喜欢欣赏绘画、雕塑、建筑……他写过两本关于音乐的随笔《莫扎特的造访》和《无言的回旋》。他说,用一颗自由的心去欣赏聆听音乐,音乐会在心灵中溅起晶莹的浪花;能用自己的文字倾吐对音乐的感想,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快乐。他还写过两本和绘画、美术有关的书《艾尔米塔什之霞》和《翱翔在灵魂的星空》。 生活中的赵丽宏,还追寻着和前人一样的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日常功课。有一阵子,他每晚要读《追忆逝水年华》,觉得走进普鲁斯特的梦境是一种享受。旅行是他仅次于音乐的第二爱好。他走访过世界许多国家、城市,暮色中的玛雅古城、旷野中的金字塔、墨西哥的人类博物馆、普希金铜像和故居前、圣彼得堡的剧院门口、陀思妥耶夫的客厅、白桦林中的小路、深夜的冬宫、雨中的基辅……他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浩瀚世界,即便穷尽一生,我也无法走遍。”但是他又不无向往地将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我想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人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世路之艰险,抒发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忧烦;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绝不放弃
突破艰险以实现理想的信念。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简析: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游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身份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评解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
“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
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年)春天(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为右丞相),旨在讥刺杨国忠兄妹骄奢*乱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这一切作者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场面描写和情节叙述,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正是艺术上成功之处。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称身”是第一层次,泛写上巳日曲江边游春丽人之多,以及她们意态的娴雅,体态的优美,服饰的华丽。此诗本刺杨家兄妹,开头反从一般丽人写起,实际上丽人的服饰“金雀”、“麒麟”,已暗示非一般丽人所能服,这是诗家含蓄的作法。从“就中”到“要津”为第二层次。笔锋一转,点出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也包括韩国夫人),因上文已盛言丽人的体貌服饰,所以这层就着重写饮食车马的豪华,以及明皇宠赐的优厚,趋炎附势者的众多。从“后来”至末句为第三层次,写杨国忠威势煊赫,炙手可热,并暗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乱行为,末句用反跌法结出“丞相”的骄横,含意深远。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一、阿Q人物经历:
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给别人做短工。用着的时候别人会想起他,用不着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于斗嘴的也只是和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没有地位的小人物。
他对吴妈的表白招来了一顿打骂和驱赶,甚至也遭到了身边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讥笑。同时生计问题也得不到满足。尽管勤快能干,吃食问题也得根据是否有地方做工,农闲等时候其则没有生存下去的物质支持。
在“革命”一节中,阿Q虽然感觉到有些威风,感到一丝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发现一切未变“他也仍然肚饿”,于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后糊里糊涂的阿Q被送上刑场。
二、其他人物简介:
1、赵老太爷
赵太爷,在小说的描述当中,应该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个最具有权势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对象。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
赵太爷是小说当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个人物。因为阿Q从生到死,拥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贫穷,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被赵太爷剥夺。
2、假洋鬼子和赵秀才
在《阿Q正传》当中,描述了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物生活状态,包括统治阶级的赵太爷、下层居民的吴妈、更加低等的阿Q、小D等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的一批非常典型的人物——读书人。
3、吴妈
吴妈是在《阿Q正传》当中出现两位女性形象之一,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吴妈基本上与阿Q一样,同是穷苦下层平民,在赵太爷家作女仆,而且是个阿Q嘴里的“小孤孀”,是阿Q敢于鼓起勇气去调戏的对象。
4、小D
小D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当中出场的次数不多,有时候甚至只是鲁迅先生提到了小D,却没有让他正式出现,也没有描述其身家背景等资料,仅仅给了他一个非常不具体的名字——小D。
参考资料:
阿Q
阿Q正传
1 古文翻译《苏东坡北归》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 ②揖 ③题 2翻译: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答案 苏东坡北归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
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
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
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2 苏东坡北归译文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3 文言文,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等,这篇的原文和译文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等,
邵民瞻(人名)百姓为苏东坡买一座房子,为钱五百贯钱,
《百度文言文翻译》
东坡卜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②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宋·费衮《梁溪漫志》)
译文
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北方,选择住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和官员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读书人邵民瞻拜东坡为师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撑着拐杖走过长桥,游赏山水以此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哀伤?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不孝顺,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缗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并且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同时叫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屋去,最后也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从此以后,苏东坡就回到毗陵,没有再买房子,而是借顾塘桥孙氏的房子暂时住着。
4 求:关于“苏东坡”的文言文考题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5 谢民师名举廉,新干人,博学工词章,远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人,博学精通诗词文章,远近跟从他学习的达数百人。
谢民师在自己家里设讲席,每天上座讲书一段。讲完后,学生们各自来请教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谢民师有问必答,从来不倦怠。
每天置办时令水果两盘,讲完了,同学们就吃水果茶食,然后退去。苏东坡自岭南回来,谢民师把书及旧作放在袖子里来拜见,苏东坡看完后,大加称赞。
对谢民师说:“先生的文章,正象上等的黄金,所以看完你的文章要还你十七贯五百黄金。”于是,留下来跟他交谈一整天。
谢民师著书极多,现在,他的族人摘录苏东坡的语句为他的书籍起名为《上金集》,只是著书中的一部分。曾有书稿几册,在他的女婿陈良器处,我跟从陈良器学习,多次得到机会读他的文稿。
北宋元丰八年(1085),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省新干县)溧江乡凰山村谢民师、谢世充兄弟,随同父亲谢懋、叔父谢岐,一同进京会试,一门四人同中乙丑科焦蹈榜进士,可谓龙腾虎跃,凰翥凤翔,而让乡里光鲜异常,新淦增色不少。凰山村,距新干县城约北向二十里,离溧江乡西向约十里。
地处赣江东畔,村落京九铁路、105国道西侧。交通发达,天地开阔。
父子兄弟齐登龙虎榜的消息,震惊朝野,轰动天下,史家称为宋代“文林四谢”。文林,指文士之林。
又谓众多文人聚集之处,后泛指文坛、文学界。“文林四谢”之首当推谢民师,据《龙云集》卷二四《诸公纪赠四谢诗序》、《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四四、《江西诗征》卷一三、《上金集》、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一○等载:谢举廉,字民师,江西新干县溧江乡凰山村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性情温良,崇尚才学。
宋元丰八年(1085)与其父懋、叔岐、弟世充为同第乙丑科进士,时称“四谢”。初官吉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1100),为广州推官,政和间(1111——1118),知南康军,著有《蓝溪集》(已佚),《全宋诗》收集其《西捷口号》、《浴日亭》、《戏题指纹斗牛图》和一诗句,清同治《新淦县志》卷八有传。
推官,官名。唐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宋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诸州亦置,称军事推官。
南康军,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治所今星子县。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载:“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人,博学工词章,远近从之者尝数百人。
民师于其家置讲席,每日登座讲书一通。既毕,诸生各以所疑来问,民师随问应答,未尝少倦。
日办时果两盘,讲罢,诸生啜茶食果而退。东坡自岭南归,民师袖书及旧作遮谒,东坡览之,大见称赏。
谓民师曰:‘子之文,正如上等紫磨黄金,须还子十七贯五百。’遂留语终日。
民师著述极多,今其族摘坡语名曰《上金集》者,盖其一也。尝有稿本数册,在其婿陈良器处,予省从良器学,屡获观焉。”
谢民师知识渊博,工诗词文章,追随者甚多,学生竟达几百人之多。他在家中设立讲坛,每日上台讲学。
问有所答,诲人不倦,课余还给学生提供茶果。谢民师仰慕苏东坡,不仅经常有书信来往,而且还亲自到谪所儋州面见,他对苏东坡虚心请教,也关怀备至。
《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东坡表白个人文学创作见解的一篇重要文章,而《答谢民师论文帖》也已成为具有相当高,聚文物、收藏、学术、艺术价值于一体的传世尺牍。苏东坡北归时,途经新淦,谢民师带着平日的作品去拜见他。
苏东坡看后大加称赞,说他的文章如同上等紫磨黄金,因此还说要十七贯五百文交阅读费。后来其家族根据苏东坡的意思,将谢民师诸多文集之一命名为《上金集》。
其它稿本数册,存放在其女婿陈良器处。“陈良器,好施食。
绍兴十一年(1141),子爟为婺州武义尉,迎之官,尝同至郡,忘携食盘,行次夜梦旧友夏、吕二人者来,曰:‘连日门下奉候不见。不知乃在此。
’觉而言之,方审其故,亟就邸中施焉。右四事皆陈爟说。”
(见宋洪迈《夷坚志全集》)同据《独醒杂志》卷二载:“江西自国初以来,士人未有以状元及第者。绍圣四年,何忠孺昌言始以对策居第一,里人传以为盛事。
故谢民师有诗寄忠孺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盖记时人之语也。”
新淦何忠孺中状元后,谢民师特作诗寄去祝贺,说万里之行他已迈开千里马的第一步,千百年来他开创了‘破天荒’的记录。“破天荒”从此成为常用成语。
何忠孺初授承事郎、签书武宁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官至工部侍郎。据《独醒杂志》卷八载:“何忠孺昌言,新淦人,绍圣四年(1130)进士第一。
徽宗朝,累迁为给事中。张商英罢,蔡京复用,遂以散官出,居闲十有余年,物论归之。
渊圣即位,复召用,除兵部侍郎,太子詹事。未几,金人再犯京师,二圣北狞,太子、诸王、宰职、侍从皆从,而昌言逃匿太子宫沟中,偶得不行。
张邦昌僭号,因更其名。及隆佑垂帘,始欲复旧,而人言已不可掩,恚愤成疾而死。”
又据《独醒杂志》卷三载:“东坡北归至岭下,偶肩舆折杠,求竹于龙光寺。僧惠两大竿,且廷东坡饭。
时寺无主僧,州郡方令往南华招请。未至,公遂留诗以寄之,诗云:‘斫得。
6 东坡知贡举 答案东坡知贡举。李豸(方叔)久为东坡所知。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也,坡亦自
言有司以第一拔方叔耳。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逮写尽榜,无不骇叹。方叔归阳翟,黄鲁直以诗叙
其事送之。东坡和焉,如:“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之句,其用事精切虽老杜白乐天集中未尝见也。(宋 朱弁《风月堂诗话》)
[译文]
苏东坡主管科举考试。李豸(字方叔)很早就被苏东坡所赏识。这年来到省城(应考),各地的举人都想和他结识。主考的官员没有一个人不想录取李豸,苏东坡也亲自讲有关部门(人员)会以第一名来录取李豸。等到(考完)拆开考卷的弥封,前十名没有李豸,大家都变了脸色。到了写完全榜,(李豸未有被录取,)没有人不因此而惊讶、叹息。李豸回(河南)阳翟老家,黄庭坚用诗记述这件事来送别他。苏东坡和了诗,像“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句子,诗的比喻精炼确切,就是在杜甫、白居易的诗集里也不曾见到过。
7 求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21李泰伯改字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23里社祈晴文 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 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24赞刘谐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25邴原戒酒 1①聚集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 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 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3③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27匡衡凿壁借光 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29金农与苍头 1①就②雕刻③只是④因为⑤刻 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 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 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33杨万里忧国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 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
3② 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么』~(450581955) 19:22:03 36黄鲁直敬重苏轼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37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40蔡邕听琴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41苏东坡北归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42郑玄对应劭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
(一)记叙类
第一篇 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写话位置见第14题)。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⑾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乎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方框。
—→
—→ —→ —→
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
①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②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然停电时人们躁动不安的状况。仔细阅读第⑤段,感受一下母女对话后地铁车厢里的氛围,并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句话,描写出当时特有的宁静。
此时,车厢里 。
4、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5、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
第二篇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答:
2、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笑——→ ——→ ——→笑
3、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答: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答:
4、“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答:
5、两个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
答:
第三篇 感动是一种养分
①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②譬如看见一只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又匆匆飞走。譬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就在这一瞬间,我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
③其实,生活中让我感动的细节太多了。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翼翼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想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艰难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④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开双脚呢?
⑥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幸福的。
⑦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睦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每一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溃,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⑧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⑨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阅读全文,归纳作者认为“感动是一种养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给第②段空缺处补上一个让你感动的例子。(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譬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开双脚呢”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殷雪梅同志生前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前往影剧院。当殷雪梅带着学生队伍沿斑马线过马路时,突然,一辆白色小轿车飞驰而来。危急中,殷雪梅张开双臂奋力将五六名学生一起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轿车撞飞。虽经全力抢救,但她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殷雪梅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离开了她为之奉献了终生的教育事业。
②4月7日那天,整个金坛都在流泪。十里长街,十万之众,为她送行。人们自发地扶老携幼,肃立路旁。他们之中。有学校师生,有公务人员,更多的是蹬三轮的、打工的、种地的、卖菜的……殷雷梅的事迹令老百姓泪流满面,也一定会拨动你的心弦。请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和你从中吸取的“养分”。
令你感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吸取的“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 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4、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答:
5、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第五篇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呜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文章标题“水性江南”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2、请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入合适的内容,要能体现刚柔相济的江南美。
答:江南的水,既 又 ;江南风物,既风姿绰约又雄伟挺拔;江南的人,
既 又 。
3、作者在第二、五两段中分别提到“剑”,各有什么用意
答:
4、你还了解哪些流传在江南大地上的美丽传说请举出一例。你记得文中江南志士哪些壮怀激烈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答:美丽传说:
诗句:
5、仿照文中画线句,联系生活实际,在下面的横线上拟一句歌词。
答: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
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
, (一)记叙类答案
第一篇
1、一位乘客突发心脏病,众人传递药瓶救治;由一位盲人引领,大家手拉手走出地铁。
2、①“可贵”用得好。它写出了人们从慌乱躁动中开始冷静下来的状态,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状态的肯定。②“认真”用得不够准确,可用“谨慎”替换。“谨慎”除了有“认真”之外,还含有“小心”的意思,此处用“谨慎”更符合语境。
3、示例:此时,车厢里仿佛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静悄悄的。
4、要求回答具体,有简要的分析,如:对第五个片段印象深刻,将大家引领出黑暗
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这说明在危难时刻,只要冷静、坚定,就可以发挥个人潜能,化解危难。
5、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灾难来临,一要冷静、镇定,二要团结协作,兰要科学应对。
第二篇
1、通过爸爸要儿子跳梯子的故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信任的道理。(答案中能答出“人与人之间是可信任的”的意思即可)
2、惊愕 疑惑
3、①描写儿子又黄又青的脸色。写出了儿子的惊恐神情。
②儿子的面色恢复红润,笑容灿烂。写出了儿子高兴的神情。
4、原来只是奇怪,没有摔屁股;现在是感到困惑:爸爸为什么骗我?
5、提示:故事里的爸爸是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信任别人,文中的爸爸是教育孩子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两种教育,赞赏哪一种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能综合分析更好。言之有理,文句通顺,就应该给满分。
第三篇
1、①感动能够洗净灵魂中的斑点和污渍,斩断性情中的劣根。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②感动能够让人健康成长。③感动能够让人有智慧和激情。④感动能够让人保持良知和天性。
2、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譬如)看见果实坠地,—枚青涩的苹果,从一棵树上冷不丁地落下,在尘土中打下 一道轻痕。
3、如果没有对美好事物的感动,就无法去追求求美,也就会丢弃自己,迷失自我。(意思对即可,)
4、(令你感动的原因)舍已救人的壮举、崇高的师德、高尚的人格、平凡中的美丽等。(答对一点即可) (你从中吸取的“养分”)不设统一答案。要求:写出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迪,比如从人生意义、职业道德、如何做^等方面回答。
第四篇
1、慷慨大方,热情助人(助人为乐)
2、表现了家人心灵的美丽
3、香气能令人喜悦,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
4、父亲者一举止反映了父亲对母亲的温柔恩爱。
5、①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②对人要有爱心。
第五篇
1、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两句任答一句即可)
2、江南的水既柔弱秀美又坚韧顽强,江南的人既柔肠百转又侠骨铮铮。
3、第二段提到“剑”,为了点出江南具有凌厉强悍的气质;第五段提到“剑”,为了表明江南的水涵养了江南人的英豪之气。
4、参考答案示例: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参考答案示例:十月你看江南的山,轻霜来把山林染。
这样可以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