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认为:山阳公和安乐公,这两个荣誉称号谈不上谁更厉害,只是相对而言刘禅的安乐公更加有价值!而具体来说:
1、荣誉待遇,价值不同
众所周知,汉献帝生不逢时,也非雄主,尽管他有汉帝国天子的金字招牌,能让他吃香喝辣,享尽人间富贵,但是这个招牌,同时也让他生活在金丝雀的笼子中,胆战心惊过着提线木偶的生活,
可是伴随着三国时代到来,世人对汉帝国早已经失去兴趣。务实求生的人们,必须选择强力的“新帝国核心处理器”所以成了山阳公的刘协,就只有“老干部的退休生活“了,因为历史大势的发展下,没人会在意这个曾经君主,那一点剩余的汉帝价值了。
而刘禅则不同,他是在今人观点下,被刀架到脖子上的,为了保全成都百姓的而投降的君主,所以对司马氏的统一中原帝国的过程而言,刘禅的好吃好喝,快乐逍遥的安乐公生活,就是一条降主做给他人看的政治宣传广告。所以理论上山阳公相比刘禅更加安全,刘禅更加价值。
2、都是闲职,能活着就不错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刘协和刘禅兄弟的荣誉称号,就说明他们的地位,尤其安乐公,更是带着戏谑的成分。所以这两人的闲职人生,一个是废帝,一个是降主就注定了,他们不会再次进入权力层、能不像后世的蜀地降主、王朝末帝被毒杀戕害,孤儿寡妇任人欺负,就不错了。要知道不是哪个末代帝王,都有清逊帝溥仪的历史好运的。
除非他们有机会遇到了北朝的苻氏和宇文氏。给人养虎遗患!不然讨论二者谁的官职更加厉害,就是讨论两个生活在监视和猜忌中的闲人,谁更加有权力。而这答案不是很明显吗!
刘禅和孙皓都是亡国之君,但刘禅的封爵高于孙皓的封爵,所以晚年刘禅的晚年更好;
刘禅:蜀汉孝怀皇帝,字公嗣,小名阿斗,出生于荆州,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汉章武三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孙皓: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至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清代毛宗岗父子评价诸葛亮是「 ”智绝”,但诸葛亮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汉室江山的忠心,对刘备父子的忠诚。 那么自刘备崩后,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真的是表面上的「 ”情同父子”?我看不是,分明是表里不一,笑里藏刀才对。 一、诸葛亮手握遗谕,拿下李严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仓皇逃到永安城,不到一年便驾鹤西游。驾崩前,刘备命人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安排后事,主要吩咐了两点。 1君可自取 公元223年春,刘备病危,对诸葛亮托付后事,说了一番似假还真的话,《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明确记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是,我子刘禅如果扶得起,你就扶,扶不起,君可自取。这里「 ”君可自取”,历来有多重解释,但是最不可能的一种,就是让诸葛亮自己代刘禅自立。 我们知道蜀汉打的旗号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倘若君主从姓刘改成诸葛姓,首先刘备无论如何不舍得,其次臣民不答应,最后曹魏和孙吴知道了肯定看笑话。 所以这里的君可自取,意思应该是诸葛亮你可以废掉刘禅,另立刘永或刘理为敌。这两人都是刘备的亲生儿子,论资排辈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试想,诸葛亮随时可以动用遗谕,废掉后主刘禅,刘禅心里肯定慌,但是还有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所以诸葛亮决定对李严下手。 2拿下李严 李严是谁,李严原来是刘璋的人,后来刘备入蜀,他便投了刘备。 事实上,蜀汉政权极其复杂,大概分成 :其一是益州土著派,原先就生长在益州的士族,其二刘焉、刘璋父子入蜀时带来的半土著派,其三就是刘备入蜀带去的外来派。而李严属于半土著派。 因此刘备死前为了平衡各派之间的关系,特意安排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刘备死前一年,李严连升数级,做到尚书令,一个在官职上,仅次于蜀汉丞相的大官,并且加入了刘备安排的托孤班子。 然而刘备死后8年,李严因为督办粮草不力,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还把诸葛亮和刘禅都牵扯了进来。最后诸葛亮上奏弹劾李严,李严被革职为民,远离了权力中心。 李严深受刘备赏识,又是半土著派的领袖,想来个人能力肯定不差,怎么会演出这样的闹剧?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刘禅心里就更慌了。 二、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诸葛亮不是汉贼,曹操是,但两人都是汉室的丞相,权力也一般大。 1开府治事 公元208年,曹操废除了东汉以来的三公,重新设置丞相一职,同时开府治事,名正言顺拥有自己的全班人马。当然,作为汉贼,曹操的丞相不管当不当,他的人马都属于他,汉献帝无法干涉。 再看诸葛亮,公元223年,刘备驾崩这一年,诸葛亮效仿曹操的做法——开府治事。在这之前,诸葛亮已经被刘备封为蜀汉丞相,却没有开府治事的资格,现在刘禅给他了,情不情愿,只有刘禅自己知道 。 2咸决于亮 正史上记载: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意思是一切事情,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蜀汉后主等同于被架空,形同虚设,而这一年,刘禅已经是17岁,距离后世的成年还差1岁,距离弱冠,也只差3岁。 三、刘禅毫无实权,包括人身自由 刘备托孤时,诸葛亮在场,刘禅却不在场。刘备为了表示托孤的诚意,同时也为了君臣之间和睦,专门下旨嘱咐儿子刘禅: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1言必称先帝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写了篇《出师表》给刘禅。《出师表》大家都读过,文中开头第一句就是「 ”先帝创业未半”,第二段第一句提到的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大臣,随后一句压死人: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写《出师表》那年,刘禅已经21岁,无论如何都是成年人了,可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我在你要听我的,我不在,你要听他们的,就是不能自己做主。 不仅仅是文臣,武将我也安排好了,借的还是刘备的名义: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又是先帝。一个21岁的成年人,一直都在隐忍。 2形同于软禁 看过《三国志·后主传》的人会发现,全文就像写在编年体史书中,哪里还是某人的传记,实在是太简洁概要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236年,主角再次切换回了后主身上。刘禅出宫视察水利,十天后返回成都: 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 为什么刘禅的30岁的时候,终于可以出去放风了?因为一年多前,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刘禅心里终于不慌了。 《三国志·后主传》这种情况,在曹丕或者孙权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他们的传记全都内容详实,活动多样。 四、蜀后主刘禅的反击 刘禅一直在隐忍,他的反击开始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痕迹,直到诸葛亮死后。 1禁止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 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诸葛亮死于敌境,只有谯周一个大臣前往奔丧,而且还是因为走得快才赶到。为什么?因为刘禅下诏,禁止大家前往。 父亲死了不奔丧,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除非刘禅内心根本没有把诸葛亮当成是父亲,连相父也不是,一个朋友都不如。 2禁止建庙 诸葛亮由于清正廉洁、赏罚分明,所以深受百姓爱戴。诸葛亮刚刚病逝,就有老百姓请求给诸葛亮建庙,谁知朝廷不允许,于是每年老百姓只能在道路边私祭。后来到哪一年刘禅才下令给诸葛亮建庙呢?蜀汉灭亡的那一年。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景耀六年冬,即公元263年,刘禅下令打开城门投降了邓艾,蜀汉正式灭亡。此时距离诸葛亮病逝足足过去了29年,刘禅终于响应蜀汉百姓的要求,给诸葛亮建庙。 不过请注意建庙的低点,不是建在成都,而是远在湖北的沔阳,这让当时交通不便的蜀汉百姓情何以堪? 现在的诸葛亮庙已经与昭烈皇帝庙合体,建在成都 综上所述,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其实是面和心不合。诸葛亮选择集权到底,刘禅则是一直隐忍,彼此相安无事,私下却暗流涌动。诸葛亮生前一言堂,死后刘禅打了翻身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