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第1张

  必修课程

  地理I

  标准 活动建议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

  •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 绘制出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扑克然要素变化时,将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 搜集家乡某条河流变化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为该河流的未来提出扑克己的设想。

  • 有条件的学校对水井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II

  标准 活动建议

  1、人口与城市l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 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类与地理环境的直辖市发展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地点。

  •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讲座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III

  标准 活动建议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了解区域的含义。

  •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 举例说明立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式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海参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角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子,分析该区域森林或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湿地的保护措施。

  •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低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综合治理低产区的方法与途径。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 •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施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施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探索与考察中GPS的功能。

  • 运用网络电子地图,查找某城市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并查询从市中心某地到某几个景点的公共交通线路。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4个中国案例,2个国外案例。

  选修课程

  一、宇宙与地球

  标准 活动建议

  1.宇宙l 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 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 及其特点。

  • 举例说出人类探测宇宙的的历程、意义及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2.星空观察

  • 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 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3.太阳和太阳系

  • 了解太阳圈层结构。

  • 运用资料、图表,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九大行星的结构及运动特征。

  4.月球和地月系

  • 简述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 分析月相变化规律,并解释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5.地球的演化

  • 根据图表说出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 简述关于大地构造主要假说的观点。

  • 运用简单的地质构造图,判读地质构造类型并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 • 观看有关主题的影像资料,如天体演化来龙去脉宇宙与人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观后感。

  • 收集有关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 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 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浓度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 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讲座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收集有关资料,召开一次专题讲座会,重建恐龙生活时代的地球环境。

  • 结合本地的地形特点,开展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学习。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海洋地理

  标准 活动建议

  1.海洋和海岸带

  •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和分布规律。

  • 运用图表及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 运用图表,分析海 一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

  •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 运用地图及景观,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海洋开发

  •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 简述海洋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海洋权益

  • 区别海洋国土、内海、领海、公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概念。

  •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 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的重要性。

  三、旅游地理

  标准 活动建议

  1.旅游资源遥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 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2.旅游景观欣赏

  •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 运用资料,举例描述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与旅游规划l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4.旅游设计

  •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所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5.旅游与环境保护

  • 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

  • 在互联网上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资料,模拟设计一份旅游活动方案。

  •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

  • 讲座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

  • 将学生装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四、城乡规划与生活

  标准 活动建议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l 说出市镇划分的一般标准。

  • 比较中外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 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与利弊。

  •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污染中,乡村聚落的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城乡分布

  •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以及变化趋势。

  •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 举例说明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城乡规划

  •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了解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功能争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 归纳城乡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说明其配置特点和变化趋势。

  • 理解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理。

  4、城乡建设与生活

  • 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 说出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 举例说明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 到乡村集市上通过对赶集人进行调查,粗略估计集市的服务范围。

  •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书馆和有关资料,分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样加以改进。

  • 选择一个熟悉的城市,讲座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 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 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3--4组,提交各组的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

  • 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对几处商品房进行比较,确定购房方案。

  • 绘制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标准 活动建议

  1.自然灾害概述

  •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成灾的地域差异。

  • 概述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减灾

  •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 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 •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 搜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

  • 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 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颁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己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 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学习。

  • 配合世界的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 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们(或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标准 活动建议

  1.地理信息技术

  • 运用资料概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 说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 根据有关资料,简述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地图与遥感(RS)

  • 结合实例,简述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会初步判读遥感图像。

  • 结合实例,说明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 结合实例,说出遥感的主要功能。

  3.全球定位系统(GPS)

  • 简述说明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 结合实例,说出GPS在交通、旅游、导航等领域中的应用。

  4.地理信息系统(GIS)

  • 结合实例,说明GIS的基本功能。

  • 了解地图数字化的方法

  • 会在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 会在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 结合实例,初步掌握GIS的查询方法。

  • 会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 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5.3S技术

  • 了解3S技术的综合应用。

  • 了解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 在GIS软件中,建立同学基本情况信息表,在地图上显示同学的信息,实现查询、分析等功能。

  • 在GIS软件中,应用中国人口和行政区划数据,查看东西部省区人口信息,在网上查找东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对此说明东西部的区域等差异。

  说明:本课程建议使用二次开发的GIS软件(如对国产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简化GIS功能。教学过程中,建议开发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软件平台进行辅助教学。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 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 课程设计思路

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 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 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 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1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l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l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l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l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l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l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l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l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l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l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l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l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l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l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l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l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l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l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2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人口与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l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l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l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l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l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l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l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l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l 了解区域的含义。

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l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l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l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l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l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l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l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l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l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l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选修课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宇宙

l 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l 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l 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l 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l 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2.太阳系和地月系

l 了解太阳的圈层结构。

l 运用图表等资料、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l 简述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l 分析月相图,说明月相变化规律,并解释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3. 地球的演化

l 运用图表,说出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l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4.地表形态的变化

l 读地表景观,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等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l 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l 观看有关宇宙与地球的影像资料,如“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观后感。“天体的来龙去脉” “宇宙与人”

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l 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l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l 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l 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l 收集有关资料,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会,“重建”恐龙时代的地球环境。

l 读简单的地质构造图,说出地质构造类型,并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

l 结合本地的地貌类型,开展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学习。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选修2 海洋地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海洋和海岸带

l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l 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l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l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运用地图及景观,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l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l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海洋开发

l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l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l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 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l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l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 海洋权益

l 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l 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 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带影响的小论文。

l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辩论。

l 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调查本地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l 观看介绍海洋的影像资料或参观海洋科普场馆,以“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会。

l 收集资料,展示海洋空间开发的成果,并以诗歌、绘画、科幻小品等形式畅想未来的海洋空间开发。

l 在广泛收集等资料的基础上,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海洋及海岛的自然风光、珍稀动物、风土人情等。

选修3 旅游地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l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l 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l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l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l 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l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l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4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l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l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l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5 旅游与区域发展

l 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l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l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l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

l 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息,设计一份模拟旅游活动方案。

l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l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

l 讨论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l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

l 将学生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选修4 城乡规划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l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l 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l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l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l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 城乡分布

l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l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l 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 城乡规划

l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l 了解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l 理解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4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l 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l 说出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l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l 举例说明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l 在乡村集市上对赶集人进行调查,粗略估计集市的服务范围。

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样加以改进。

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护城市文物和历史文化。

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l 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l 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

l 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几处商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l 绘制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l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l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l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l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l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l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l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l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l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l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 防灾与减灾

l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l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l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l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l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l 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

0 1

游三亚攻略三亚旅游_这篇攻略_一定要认真看完再去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第一颗卫星的设计和制造,主要由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

卫星由镀铬合金制成,重83.6公斤。

卫星载有两部无线电发报机,不断地把最简单的信号发射到地面。

世界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当时都接收到了这一来自外空的信号。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了92个昼夜,绕地球飞行1400圈,总航程6000万公里,于1958年1月4日陨落。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前苏联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顶安置着这个人造天体的复制品。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法国在1965年11月26日、日本在1970年2月11日、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英国在1971年10月28日、欧洲空间局在1979年12月24日、印度在1980年7月18日相继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年2月1日,在大西洋导弹发射场,美国用“丘辟特”(改名“丘诺C”)运载火箭把本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l号卫星送上太空,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这次发射的主要领导者是著名火箭专家布劳恩。

运载火箭末级和卫星一起进入太空,总重约14公斤,卫星本体重8.2公斤。

早在1946年,美国就有人开始进行人造卫星可行性研究,但直到1955年7月,美国总统才批准研制“先锋”号计划,并打算在1957年7月5日发射。

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1957年12月6日才第一次发射“先锋”号卫星,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进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加加林成为遨游太空的第一人。

1965年3月18日,原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太空飞船,进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

第一次登上月球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了第一次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此后,“阿波罗”12、14、15、16、17号相继登月成功,并对月球进行广泛考察。

第一座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用巨大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世界第一座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空间站——“礼炮“1号,从此载人航天进入一个新阶段。

该空间站由三部分组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站上装有各种照像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

“礼炮”1号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每艘飞船各载3名宇航员,共在空间站上停留了26天。

“礼炮”1号完成使命后于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

1981年4月12日,美国首次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第一架投入商业运行的航天飞机,也是人类第一架投入实用的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代号“OV-102”,意指“轨道运载工具”。

其后,美国接下来又有另外4架航天飞机加入:1982年的挑战者号、1983年的发现号、1985年的阿特兰蒂斯号和1991年的奋进号。

前苏联也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但后来由于经费匮乏而陷于停顿。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在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圈,历时108分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

宇航员约翰·格伦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女航天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上升-2”号飞船,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完成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

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历时20小时6分钟。

这是人类首次实现载人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1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

林成为首次踏上其他天体的地球人。

根据“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美国从1969年至1972年间先后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成功6次,美国宇航员带

回地球的月岩、月壤标本总计达384 6公斤。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标志着

人类的航天活动开始从规模小、飞行时间短的载人飞船进入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

20世纪80代中期,又发射了新一代太空大型科

学实验室“和平号”空间站。

1972年3月2日,第一艘以谋求地球外文明为使命的美国“先锋10”号宇宙飞船发射,这艘无

人飞船携带有一封编码“信件”,这是一块雕花金属板,上面刻有一对地球裸体男女的形象,下方附有术阳与九大行星的方位简图;其旁则是一幅关键性的供地外人

破译的定向图,图上以辐射状直线标出太阳系相对于分布在银河系中的14颗脉冲星的位置,该飞船大约在公元8000000年到达金牛座。

1975年7月17日,载着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的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与载有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前苏联“联盟-10”号飞船在地球轨道上对接,开国际太空飞行合作之先河。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艘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太空成功。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实现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秒钟便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这是第一起最惨痛的航天事故。

1998年10月29日,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约翰·格伦以77岁的高龄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从而成为航天史上最年长的宇航员。

2001年4月28日,首位太空游客、60岁的美国人蒂托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一起搭乘俄“联盟

T

M-32”载人飞船自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两天后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蒂托在俄宇航员的陪同下进入国际空间站,6天后乘坐俄“联盟TM-31”号飞

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结束了这次引起全球轰动的首次太空旅游。

风水宝地的太极图说 叶炳辉 著 《宝地论:太极圈点穴》(武汉出版社) 一、 风水宝地的特点风水宝地,是指符合风水吉祥原理的宅基地,也是人们常说的“龙真穴的”之地。 有关宅基地吉祥的原理,古人多有论述,如:郭璞在《葬书》云,“穴有三吉,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说明了风水宝地“吉”的标准。还有,青乌子作的《葬经》有“山欲其凝,水欲其澄,山来水回,逼贵丰财”,“气乘风散,脉遇水止,藏隐迤迤,富贵之地”观点,阐明了风水结地之理。 由此可知,古人都是以峦头“山环水聚”、“藏风聚气”、“神迎鬼避”、“趋吉避煞”、“气象冲和”为堂局“吉”的最基本特征。 风水宝地有三个特点: (一)、风水宝地要有圈的外观、窝的形状若山环,水必抱;如山会,水必聚。山会水界,水界气止,水聚则气聚:山水环会则成风水的堂局,堂局呈“山环水聚”的样子。一堂局就成一太极,而堂局中的山山水水形成圆圆的圈,就是太极圈。峦头太极圈是山川气融的真实表象。峦头太极圈又分为堂局太极圈和穴位太极圈。因为这个堂局还要起到“藏风聚气”的作用,故堂局的外堰高,堂内还要有窝,这个窝是“堂窝”。堂窝是用来融聚生气的。 (二)、风水宝地四周山水回顾,开面献秀 从风水宝地看出去,四周的山岭及建筑物,不能有反背侧身,放曜冲射。山岭分背和面,背呈驼形,面呈镜略弯;背粗突阴险,面平整和善。正所谓开面才会献秀,反背无情。开面是神,反背是鬼。宝地与周边的山的关系是主与奴的关系,处于宝地的位置,看到四周“神迎鬼避”、“趋吉避煞”。 开面献秀的峰峦,高低左右,错落有致,“尖、圆、平、正”是吉利的形状。从山的性情来说,周边之山全部开面朝顾。开面,就是要面貌舒展,神情喜悦,毫无委琐闪缩之意;朝顾,就是要按太极圈的弧度,正面朝对,全神回顾。 (三)、风水宝地藏聚着生气 生气由阴阳之气交媾而生发。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是两种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力量。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互相制约,互为转化的。“气象冲和”就是形象地描绘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是阴阳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来说,形成生气,则是由堂局内外数的阴和阳两种能量冲和而成,认识堂局阴阳变化之理,正是太极最基本的思想运用。有关聚气的理论,古籍多有精义,如郭璞《葬书》:“夫一气而分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缪希雍《葬经翼·难解二十四篇》:“山水相交,必有融结。” 吉祥的风水堂局总是阴阳平衡,生气冲和。 中国古代堪舆术所说的“寻龙点穴”活动,目的就是要寻求这样的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堂局里的山水形态各种各样,在堂局中央的角度望出去,会显现太极圈。 堂局最明显的特征是圆,不单止一个圆,而是重重扩散,几个、十多个、或者是极目天边都有的圆圈。这些圆圈均由一个圆心叠出。太极圈内生气融融,都是堂内一阴一阳的元素交媾而生发。周敦颐五层太极图“无极而太极”下的第二层“水火匡廊图”(又叫“坎离相抱图”)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原理。 图1 水火匡廊图 (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表示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阴静至极而动,太极阳动至极而静,从无极到太极是一个时和空的动静变化过程,一静一动,互为其根,阴阳两仪随太极的动静而产生) 它是堂局太极肉眼可见的具象,堂局的峦头山山水水,无一不以一阴一阳的方式出现。峦头形成了风水堂局,而堂局又显现了层层的堂局太极圈。而这一堂局的真正穴位,就居于圈的中央。 图2 风水宝地的太极圈示意图(堂局太极圈示意图是把地球上的一个风水堂局(E1、E2、E3)作为视中心,是从视中心看到的瞬间的天地之象) 图3 风水宝地的太极圈 张其成在《易图探秘》说:太极图外圈的大圆昭示着宇宙生命的圆结构。太极图圆的结构是对周易圆道(圜道)理论的形象阐释,是对宇宙生命循环规律的形象表述。他说:圆的运动特点是首尾相接、循环往复,运动方向随时间可以改变,原因和结果可以互为转化。整个宇宙星系回旋运动结构,地球的四时交替变化,人体的以蛋白质为基础肽链双螺旋状态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都有着共同的运动法则。太极图是大道,是规律,是用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物质运动大规律的理想图示。 山水纹理之所以会形成一局风水,成为风水宝地,是因为这里的山和水都环汇成堂,真气凝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成局峦头,在地球表面呈穹形的水平面,占据一方天地。堂局太极的可见形状在地球表面上呈水平的圆,其水平面不是地球表面的切线,切线在理论上是平整的。但是地球表面上的山山水水形成的水平面才具有真正意义的平整,其垂直的直线是地核放射出来的射线。 图4 堂局太极圈示意图,圈中有圈,圈外也有圈。 峦头太极圈形成的是一个风水堂局,是我们用肉眼可以观看得到的山脉精神形态,这是实的部份,还有看不到的充满来自宇宙信息的虚的部份。实的部份是体,虚的部份是用,体用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堂局太极。 二、一堂局一太极 “一堂局一太极”的观点,是本人着重于“寻龙点穴”这一主题的挖掘和更新,初步梳理古代形派和理派的理论,结合宋朝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理学思想,运用当代专家学者的有关理论作指导提出来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现在的“一堂局一太极”的简明理论。 (一)、“一堂局一太极”的观点不是简单的从形派和理派的风水技术来引发,而是从其源头开始挖掘整理而拓宽的思路 杨维增在《周易和住宅风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里说:《周易》是源,风水是流;《周易》是理,风水是术;《周易》是体,风水是用。笔者在解释风水堂局的形成,提出:“风水堂局本身就是太极”的观点,并由此推理出堂局峦头精神形成的圈就是太极圈的结论,这从源头上已追溯到“易”,不再是单纯的所谓纯形派的“峦头”,也不再是单纯理派方位吉凶论,是形派和理派共同要遵循的“易”的思想,形理派在这里是一个整合,使形理两派有共通之平台,从更细的角度来说,“一堂局一太极”的思想己透过易追溯到反映宇宙万物生成规律的太极思想体系。这个太极一半在地为阴,表现成山水纹理,可以看得到;一半在天为阳,由宇宙星运之能量组成,无法看得见。此太极无穷大,又无穷小;无尽来,又无尽去。 太极图式与易图、易符以及河图洛书的出现,谁先谁后曾有人讨论,这无关紧要。因为太极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的序列我们己确认无疑。一个堂局就是一个太极,一个堂局是一个具有生命结构的信息元体,依照这个道理来分折堂局,有着重大的学术讨论价值。 太极图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中华文化的面貌和方向”(张其成《易图探秘》前言)。太极博大精深,是万法之宗,其神秘的图式在东方出现,有人猜想根本不是人为所得,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外星客人馈赠给地球人的厚礼。 (二)、“一堂局一太极”图说 “一堂局一太极”的系统理论尝试着融洽形派与理派的有关理论,努力拓宽流渠,为造成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环境奠定选址的基础。形派在左关砂和右关砂在作雌雄交媾后,还要有星运的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太极,峦头为阴,天星为阳。峦头为体,天星气运为用。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形派与理派必须结合起来。难怪蒋公(大鸿)说过“人葬出盗贼,我葬出君王”,这是表明同一个穴地,没有适时下葬,出凶祸,如当运下葬,就会如意吉祥。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本人设计了“堂局太极图”,以作试探。 堂局太极是一个文化领域里既抽象又复杂的哲学上的概念,也是一个以气为精微物质作基础的、通天地的、万般造化生生不息的、无穷地大又无穷地小的、通达古今的事物(信息)元体。 图4 堂局太极模型图(叶炳辉设计) 图注:第一层为先天太极,宇宙的本源为“气”。“气”上天入地,无处不在,“气”分阴阳,无限大又无限小,“气”以无极而太极,虽然是哲学的范畴,但又是一种精微物质,以能量的一种方式存在。 第二层为天在上,地在下。天清地浊,天阳地阴,天包括宇宙星辰,风雨雷电等,地包括堂局峦头花木鸟鱼等。天道变化莫测,蕴藏无穷的潜力,力量阳刚。地厚载物,顺应天道法则,孕育万物的生长。《周易》: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说大地顺应天道的变化而变化。大地的山水纹理变化在堂局的表现是以阴阳交替的原理生成。 第三层:土居中央,五行生发,木居东,火居南,金居西,水居北。天地交媾,这是阴阳之“气”最大的交媾,五行生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四层:后天八卦图。在《周易》传文中,八卦仅代表方位,而这里,分列周天的是三百六十爻,每爻为一日,每卦主四十五日,其八卦各据自己的方位,主持四时的变化。此外,本图层还按照京房八宫卦位的思想,把每宫中的八个卦从上往下依次为上世卦、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张其成解释说:“八宫卦既表示次序,又表示位置。从一世到五世,从游魂到归魂,也表示地位的高低贵贱。在六爻的位次变化当中,京房将每卦六爻从上到下命名为宗庙、天子、诸侯、三公、大夫、元士,依次表示从贵到贱的等级之位。”这里泛指生成世间万物。是时与效的表达图式。 第五层:堂局太极的十二宫(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本章有介绍)。第六层:堂局太极的水平轴线及堂局太极的中天轴线。水平轴线是指堂局穴位的自然坐向线法。中天轴线是指堂局的星运轴线。堂局太极的上升点、地底、下降点、天顶四大点表达堂局太极的时效规律,四大点对事物的过去、事物的未来,事物的成长、事物的巅峰等均有预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本章有介绍)。 认识堂局太极模型图,是认知堂局生命的直观方式,是直觉的思辩方法,是功能类推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动态的、功能性的模型,它将无限大、又无限小的堂局空间表达,也将无穷来、又无穷去的时空表达。它不仅用圆作为特点来总结堂局里的生命循环往复、对待互补、对立转换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在改造风水、利用风水方面有新的理论依据,更是用圆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堂局生成的外观图像——堂局太极圈,正是因为有堂局外观图像的出现,使风水学中龙真穴的的堂局有了可直观的标准,也为相地活动开辟了崭新的捷径。 另外,观察堂局太极圈,在将峦头及宇宙环境的事物与易符、易图等风水学理论作推理的思考时,用太极系统的思维模式,相信会让堪舆水平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都能得到大大提高。 1.堂局太极的中天轴线——穴地星运的主轴堂局太极一半在天,是气运的合力场。它与峦头山川的纹理相对来说,一虚一实,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一明一暗,一浮一沉。其实,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气运的合力场也会作用在堂局山川,这是阴中也有阳。堂局气运的各种力来自浩瀚的宇宙。从古到今,中西方对天体的研究从建立历法开始,己有相当大的进步。现代天文学与天星气运学在十八世纪己分开来研究,天星气运学是带到陆地的天文学,它用于探索人和居住环境的问题。在世界各国的星运学说中,比较流行的是中国的七政四余和玄空九宫星运及二十八宿(在此暂不详述)和西方的现代星相学。一直以来,星运学主要为卜卦战争、灾害、治乱、王室活动等重大事情服务,应用到民间刚开始未能明其真相,故有极浓的神话色彩,在我国更称为玄学。西方的星象说法与东方的卦辞相似,对于客星的出现,日月的交蚀,各有不同的占辞。其实,现代星相学是采用天文学的知识来计算最科学的星运学,天宫图(在我国古代也有相类似的“命宫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将哲学领域的思想与科学相结合,说辞有着严密的科学依据。 图5 太阳月亮九大行星与西方神话人物对照图 星运学目前仅是涉及到太阳系各大星体的引力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又在宇宙中,宇宙无穷大,引力更多更复杂,只不过影响力没有太阳系中各大星体在近处直接。天宫图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一个人或一个堂局的穴地建筑所建生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将地球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大小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为一个宫,宫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宫反映了空间,十二个组合构成不同的时空。十二宫代表着一个人或事物从开始到成长和结局。了解天宫图,首先要知道建生时的星位。在建生的时刻升起到东方地平线上的以度表示的黄道带的点,它是体现建生者信息的重要星辰标记。黄道带是指天球上黄道南北两侧各九度的环形区域,月亮和太阳系的主要行星的轨道都在其中。黄道带分为十二个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蝎座、天秤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每个星座在黄道带的圆周上各占三十度,黄道带的起点位于春分,即白羊座的起点上。根据一个人或屋宅公历的建生时间,可确定建生时行星在黄道星座中以度数表示的位置。 图6 黄道十二星座及行星符号示意图 天宫图是建生那一刻所在地的瞬间天象。随着建生的时刻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天宫图也就不同。这种图显示太阳月亮行星以及建生时刻黄道十二宫和中天的位置。十二宫与十二星座不同,十二星座每个位置平均三十度,而十二宫从建生星位(即建生地的东方地平线)开始,逆时针方向将天穹划分成十二区域的宫位,每个宫位是移动的和大小可变的,与黄道星座不会一一对应。在十二宫中,第一宫、第四宫、第七宫、第十宫最重要,如用来预测人,则可分析到人的性格和人生的发展趋势。 图7 天宫简图 天宫图有四个顶点,分别是上升点、下降点、中天、天底。现代的天宫图为圆形,上升点是第一宫的起点,下降点是第七宫的起点,中天的起点在第十宫的起点,天底的起点在第四宫的起点。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点是第一宫的起点,这个点称为“上升点”。太阳从西方地平线落下的点是第七宫的起点,这个点称为“下降点”。正午,太阳到达中天,这也是到达人所站立的位置的天空的最高点,这个点称为“中天”。午夜时分,太阳到达中天的对面,这个点称为“天底”。中天位于天宫图的顶端,天底在天宫图的底下。在星相学里,中天意味着一个人的抱负、人生目标、职业、公众关系、社会地位,结果;天底代表最深层的动机、过去、及家庭的影响、内在心灵的本质。中天代表着“向何处去”,天底代表着“从何处来”。天底是历史,中天是未来。这样,从中天和天底画一条连线,这连线就是代表这个天宫图的中天轴线。中天,在天球中,它是子午线和黄道的相交点,是黄道第十宫的起始点。也就是堂局太极在太阳系里的中天轴线。 在星相学里,星体的影响通常主要考虑的是太阳系里的太阳、月亮、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代表的能量组成了来自不同方向的引力。除了这些星体,太阳系里部份的小行星的引力有时也要参考,它们也会在不同的方面产生影响。 2.堂局太极十二宫堂局太极十二宫的划分是属于人文范畴的划分,与天文意义不同,类似这方面的探讨在古今中外己有卓著的成果。 人类自从形成有意识的群体起,就开始探索宇宙万物生命的奥秘。天与地作为最基本的人类赖生存的时空载体,构成了人们探索生命的永恒课题。于是,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把好奇的目光投射到深邃的星空,努力去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中国风水学传承下来的,总结万物生命消长的变化周期,划分出发展变化的每一个阶段的状态有一张神奇的表。这张表以“人”为例,形象地描述宇宙万物从孕育、产生、成长到灭亡、消散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十二个状态。简称为“生旺死绝表”: 图8 万物生旺死绝表 《滴天髓》解释道:长生者,犹人之初生也。沐浴者,犹人之初生而沐浴以去垢也。冠带者,形气渐长,犹人年长冠带也。临官者,由长而旺,犹人之可以出仕也。帝旺者,壮盛之极,犹人之辅帝而大有为也。墓者,造化有收藏,犹人之埋于土也。绝者,前之气绝而后将续也。胎者,后之气续而结胎也。养者,如人之养母腹也。 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揭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生命轨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们还试图用一种方式来总结宇宙中某一个体在其生存空间而发生的功用。比如人,来到人间后的状况主要在个人、家庭和社会方面的事情。换一句话来说,这是一个人的命与运结合得“怎么样”的问题。 图9 星曜照命十二宫和十二天宫 在运用星曜进行四柱预测运用到中国古代风水术的另一张“图”,从十二方面回答这个问题。称“星曜照命十二宫”(见图9)。从西方国家古代“星相”学说流传下来的“天宫图”,是用作星相研究的。天宫图中的十二宫的内容与中国四柱预测的“星曜照命十二宫”所表达的蕴义有共通之处: 在西方,当初的星相学和天文学研究都是同属“星相”这样一个课题。著名的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牛顿他们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星相学家,他们赋予“星相”的色彩内容是科学的、人文的,尽管它的发展的道路坎坷曲折,而发展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已有不少大学开设星相学教程。一直到十八世纪,天文学与星相学才正式分开研究。 现在,在西方,星相学大致分为生辰星相学、军国星相学、金融星相学、医药星相学、古占卜星相学、择日星相学、地点选择星相学。星座从最初起源于人们对星空的无尽幻想,到后来发展成为预测个人命运及对世事分析的占星学,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奥秘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 堂局太极的风水堂局一旦被人们开发利用,这个特定的“事物”,同样也有其生命的周期及命与运的功用表现。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的“星曜照命十二宫”及西方星相学的“天宫图”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但天宫图与中国的“星曜照命十二宫”一样,已运用到天星学有关的知识,但天宫图更具广泛的国际影响,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把西方天宫图中的“十二天宫”说辞放到了这一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十二宫说的太阳系里行星对堂局太极的影响外,银河系里的恒星同样会影响着宇宙万物消长,堂局太极的时空分析永远无法穷尽。 一个风水宅地的修建,根据其所在的时间和地点,便有属于他(她)自己的命宫,就可绘制出天宫图(用电脑软件可轻易绘制)。 一个风水堂局,它的命宫是在兴建住宅就定下了,只有在堂局正中心的穴位才能用得上这个太极。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行星和恒星的作用这种外因,要通过堂局的实体内因而起作用。这是从预测的角度来划分堂局太极的,通过分析堂局十二宫,可以预测这个风水堂局的运程状况。这是天与地的大交媾。 注:更详细的“太极圈点穴”法理论,请参阅《宝地论:太极圈点穴》一书。 附:叶炳辉简介(百科名片):堪舆学“太极圈点穴法”创立人。当代堪舆学专家,著名建筑风水学家。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历任《国际易经》杂志社社长,中国赣州堪舆风水协会名誉会长。出版著作有《宝地论:太极圈点穴》。

1960年10月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100多人死亡。 <br />

<br />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br />

<br />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这3名航天员是: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爱德华·H·怀特中校和罗杰·B·查非少校。 <br />

<br />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进入太空后,飞船屡次出现故障,几经努力难以修复,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又出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br />

<br />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顺利完成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的各项任务后,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3名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 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br />

<br />

1974年1月19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英国“天网2A”卫星,由于火箭电子装置中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的一个小焊点附近剥落了一小块绝缘层,引起短路,发射失败。 <br />

<br />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此事件在1989年才被公开。 <br />

<br />

1980年5月23日,阿丽亚娜火箭第二次试飞时,一名工作人员不慎碰落一个部件的商标,堵塞了发动机燃烧室的喷嘴,造成发射失败。 <br />

<br />

1985年5月,美国发射“三叉戟”导弹,由于发动机燃烧室中剥落了一块黄豆在的绝缘层,结果高温火焰烧穿了那里的金属壁,燃气向外喷射,发动机爆炸。 <br />

<br />

1986年1月28日,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在升空第73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br />

<br />

1986年4月18日,美国用“大力神”火箭发射间谍卫星,因助推器密封垫圈失效,起飞后5秒钟爆炸。 <br />

<br />

1986年5月3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一枚价值5700万美元气象卫星,在点火后不久发生爆炸。 <br />

<br />

1986年5月30日,阿丽亚娜第18次发射时,因第3级火箭没有及时点火,发射失败。 <br />

<br />

1990年2月22日,阿丽亚娜火箭第36次发射,一名工作人员不慎将一块擦拭布遗留在一级发动机的水循环系统中,堵塞了管道,引起火箭爆炸。 <br />

<br />

1990年3月14日,美国“大力神”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6号”时,因接错一根导线,第二级火箭没有分离,卫星没有达到预定轨道高度。 <br />

<br />

1990年9月7日,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搬运过程中,一个助推器突然坠落,发生爆炸起火,火焰高达45米,造成至少1人死亡。 <br />

<br />

1990年10月4日:俄罗斯一枚天顶号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电子侦察卫星时于起飞几秒后发生爆炸,发射设施遭受严重损坏。 <br />

<br />

1991年6月18日,载有美国航天局和几所大学的10个科学实验仪器的“探索者”号火箭在发射不久后由于迷失方向而坠毁。 <br />

<br />

1992年3月22日,中国用“长征2号E”火箭发射澳星,由于拧动点火控制器时,从螺钉上旋下一点点金属屑,使电路短路,火箭发动机熄火,发射没有成功。 <br />

<br />

1993年8月2日,美国空军一枚“大力神4型”火箭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点火升空后不足两分钟即发生爆炸,火箭载有的一颗绝密先进间谍卫星随之化为残片,落入海中。 <br />

<br />

1994年12月1日,阿里亚娜火箭第70次发射失败,火箭坠入海中,其搭载的价值1.5亿美元的美国PAS-3型通信卫星被毁。 <br />

<br />

1995年1月26日,中国“长征2号E”发射亚太2号卫星时,由于美方没有告之卫星的谐振频率,而凑巧卫星的谐振频率与火箭整流罩的谐振频相同,由于高空切变风对火箭的作用,引起共振,造成星箭爆炸。 <br />

<br />

1995年10月23日,美国“大蓬车”火箭在航空航天局的沃洛普斯岛发射基地点火升空45秒后发生爆炸,其携带的14个科学实验仪器炸毁。 <br />

<br />

1996年2月15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708卫星,火箭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飞行22秒后,火箭坠地发生爆炸,星箭俱毁。 <br />

<br />

1996年5月14日,俄罗斯“联盟-U”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6分钟后与地面失去联系,火箭上载有一颗“宇宙”系列地形测绘卫星。 <br />

<br />

1996年6月4日,阿丽亚娜5型火箭首次发射,火箭升空40秒后即偏离预定轨道。控制中心担心火箭坠落地面会酿成大祸,在距地面4千米的高空将其引爆。 <br />

<br />

1996年6月20日:俄罗斯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联盟V型火箭在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起飞50秒后整流罩过早打开,致使火箭坠毁。 <br />

<br />

1997年1月17日:美国一枚德尔塔II型火箭在发射一颗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时,于起飞后13秒发生爆炸。 <br />

<br />

1997年5月20日,俄罗斯一枚“泽尼特-2”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仅48秒,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就因故障而停止工作,火箭随即坠落,并发生爆炸。 <br />

<br />

1998年8月12日,一枚运载美国军事间谍卫星的“大力神4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时发生爆炸,造成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损失,该卫星价值10亿美元。 <br />

<br />

1998年8月27日,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最新型火箭--德尔塔3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后不久爆炸,火箭连同其携带的一颗通信卫星被毁。 <br />

<br />

1998年9月10日:乌克兰一枚天顶II型火箭在发射12颗商业卫星时于起飞后272秒出现计算机故障,导致星箭坠地。 <br />

<br />

1999年7月5日,俄罗斯一枚“质子-K”型火箭携载俄军用通信卫星“虹-1”号发射升空后发生爆炸,星箭俱毁。 <br />

<br />

1999年9月23日,美国火星气候探测器在与火星“近在咫尺”时同地面失去联系。科学家认为这颗无人探测器已经毁坏。火星气候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于1998年12月11日发射升空的,宇航局计划利用其携带的两种科学仪器对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尘埃进行探测。 <br />

<br />

1999年10月28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一枚携带通信卫星的“质子-K”型火箭,因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发生故障星箭一同坠毁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br />

<br />

1999年11月15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发射中心发射的一颗多功能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被迫引爆摧毁。 <br />

<br />

1999年12月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极地探测器在到达火星表面后与地球失去联系,火星极地探测计划被取消。 <br />

<br />

1999年12月11日,巴西用VLS运载火箭发射自制的SACI-2气象环境卫星,火箭在升空3分钟后出现故障,地面控制人员随即将偏离轨道的火箭引爆,星箭俱毁。 <br />

<br />

2002年8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价值1.59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号彗星探测器在飞离地球轨道的过程中,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彗核旅行”号彗星探测器于7月3日发射升空。 <br />

<br />

2002年12月11日,欧洲航天局的阿里亚娜5型火箭在库鲁发射场发射不久后发生爆炸,火箭和其携带的两枚价值6亿美元的卫星坠毁在大西洋中。 <br />

<br />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调查委员会目前已基本认定,在“哥伦比亚”号发射后不久,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泡沫材料曾击中航天飞机左翼。这一撞击在机翼上形成孔洞,使超高温气体得以进入,这是“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的最可能原因。<br />

<br />

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的最后测试中爆炸,至少造成21人死亡。这次事故可能是因火箭主体内四个发动机中有一个的点火装置出现问题而造成的。<br />

<br />

人类探索太空之路 <br />

<br />

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乘坐东方1号飞船,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108分钟。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俄罗斯宇航业 <br />

<br />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随“自由”7号飞船到达距地球116.5英里的远地点,他在亚轨道飞行持续了15分钟,成为美国第一位太空人。 <br />

<br />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打开“阿波罗11号”登月舱舱门,迈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 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 人类的探月之路 约翰逊航天中心 <br />

<br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 <br />

<br />

1986年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共有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工作,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在南太平洋坠落。 <br />

<br />

在发展载人航天的历程中,国际合作已从蓝色星球延伸到茫茫太空。1975年7月17日,美国阿波罗飞船与前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地球轨道实现对接,并进行首次国际联合飞行。 <br />

<br />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升空,拉开了16国联合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序幕。2002年10月10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俄罗斯航空航天局、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以及日本和加拿大的航天主管机构,联合制定了人类火星登陆方案。 <br />

<br />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br />

人类航天领域发展历程 <br />

<br />

随着空间资源开发而诞生了一门新型高科技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 的综合性工程,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br />

<br />

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概念和可行性论证,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和地面配套设施的研制、试验和发射的探索性试验阶段。 <br />

<br />

60年代则在所发射的航天器上使用各种特殊的仪器设备进行遥感、信息传输和收集各种探测数据,这是初期应用试 验。 <br />

<br />

70年代以来,利用空间环境及其高远位置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试验,突破了航天应用领域众多的技术关键,拓展了广 泛的应用范围,形成了通信、导航、气象、资源、科学、军事应用、深空探测等卫星系统。 <br />

<br />

与此同时,自6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的载人航天也已经经历了初期探索性试验的发展阶 段。在此期间,通过把人送上天以探索人进入空间的可能性和适应性,了解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研究和解决交会、对接、舱 外活动、舱内环境及控制等在轨技术,研制并发射试验性空间站及其相应的运输系统,以研究有人直接介入或参与人机结合系 统从事空间开发试验的可行性。 <br />

<br />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0/08/xinsrc_402100210151380226612299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0/08/xinsrc_40210021015138022661229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div /><br />

<br />

据权威资料统计,从1957年至1992年底,世界各国成功地发射了4396个各类航天器,有58个国家投资发展航天技术,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航天技术成果,总投资近7000亿美元。 <br />

人类空间探索大事记 <br />

<br />

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研制的先驱者、科学家罗伯特·戈达德在他姑妈家的菜园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燃助推火箭,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br />

<br />

1957年10月4日晚: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一号”,这个略显粗糙的金属小圆筒的发射成功,象征着人类探险新时代的开始。 <br />

<br />

1961年4月12日:苏联27岁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成为飞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的第一人。 <br />

<br />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随“自由”7号飞船到达距地球116.5英里的远地点,他在亚轨道飞行持续了15分钟,成为美国第一位太空人。 <br />

<br />

1961年8月6日—7日:26岁的苏联宇航员格尔曼·季托夫在两天25小时的飞行中,环绕地球17圈,飞行中他首次启动了宇宙飞船的人工控制系统。 <br />

<br />

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升空,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时,绕地球飞行48圈,超过当时美国的任何一位宇航员。 <br />

<br />

1965年3月18日:苏联“上升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他漂出宇宙飞船,以每小时1.5万英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了10分钟。 <br />

<br />

1966年3月16日: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成功完成“双子星座”8号宇宙飞船与不载人飞船“阿金娜”号的对接。 <br />

<br />

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br />

<br />

1969年1月14—17日,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br />

<br />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上的宇航员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将足迹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br />

<br />

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br />

<br />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br />

<br />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成为现实。 <br />

<br />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br />

<br />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宇航员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br />

<br />

1984年7月25日,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br />

<br />

1985年7月25日,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br />

<br />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的航天灾难。 <br />

<br />

1986年2月20日:苏联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由“质子”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轨道,其重量达123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由工作舱、过渡舱和服务舱三部分组成。它是目前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br />

<br />

1994-1995年,俄罗斯的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br />

<br />

1995年2月,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美国宇航员柯林斯成为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机长。 <br />

<br />

1995年3月2日—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br />

<br />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 <br />

<br />

1996年11月19日-12月7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一次最长的太空飞行,历时17天15小时53分钟。 <br />

<br />

2000年10月31日:俄罗斯向国际空间站送去第一个长期考察组,使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由无人状态转为有人状态。 考察组由美国宇航员威廉·谢泼德和俄罗斯宇航员尤里·吉德津科、谢尔盖·克里卡廖夫组成,他们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到2001年2月。 <br />

<br />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宇航员)全部遇难。 <br />

<br />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br />

<br />

从1971年至2000年,苏联及俄罗斯总共发射7个空间站——6个礼炮号空间站及和平号空间站。 <br />

<br />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br />

<br />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br />

<br />

2005年7月26日北京时间22时3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8月9日成功返回着陆。 <br />

<br />

人类宇航史上的第一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br />

<br />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在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br />

<br />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圈,历时108分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 <br />

<br />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宇航员约翰·格伦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br />

<br />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女航天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br />

<br />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上升-2”号飞船,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完成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 <br />

<br />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历时20小时6分钟。这是人类首次实现载人绕月飞行。 <br />

<br />

1969年7月21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首次踏上其他天体的地球人。根据“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美国从1969年至1972年间先后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成功6次,美国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岩、月壤标本总计达384 6公斤。<br />

<br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标志着人类的航天活动开始从规模小、飞行时间短的载人飞船进入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20世纪80代中期,又发射了新一代太空大型科学实验室“和平号”空间站。 <br />

<br />

1972年3月2日,第一艘以谋求地球外文明为使命的美国“先锋10”号宇宙飞船发射,这艘无人飞船携带有一封编码“信件”,这是一块雕花金属板,上面刻有一对地球裸体男女的形象,下方附有术阳与九大行星的方位简图;其旁则是一幅关键性的供地外人破译的定向图,图上以辐射状直线标出太阳系相对于分布在银河系中的14颗脉冲星的位置,该飞船大约在公元8000000年到达金牛座。 <br />

<br />

1975年7月17日,载着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的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与载有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前苏联“联盟-10”号飞船在地球轨道上对接,开国际太空飞行合作之先河。 <br />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宇航员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br />

<br />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艘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太空成功。 <br />

<br />

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实现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 <br />

<br />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7秒钟便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第一起最惨痛的航天事故。 <br />

<br />

1998年10月29日,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约翰·格伦以77岁的高龄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从而成为航天史上最年长的宇航员。 <br />

<br />

2001年4月28日,首位太空游客、60岁的美国人蒂托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一起搭乘俄“联盟T M-32”载人飞船自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两天后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蒂托在俄宇航员的陪同下进入国际空间站,6天后乘坐俄“联盟TM-31”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结束了这次引起全球轰动的首次太空旅游。 <br />

<br />

载人航天的三大难题 <br />

<br />

美国新研制的X-43A高超音速航天飞机的模拟飞行图。试验中的X-43A飞行速度将随气温和高度的不同而改变,一般为音速的7到10倍。<br />

<br />

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长时期在太空生活,必须要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br />

<br />

第一个难题是,研制出推力足够大,可靠性极端好的运载工具。 前苏联发射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都是运载能力5吨以上,而且在发射中极少发生事故的优秀运载工具。为了确保发射时万无一失,运载火箭及飞船的关键部件必须是双备份或三备份,火箭、飞船在上天前,必须经过一系列极严格的地面测试和模拟飞行,直到没有一丝隐患才能放行上天。据记载,苏/俄近百次发射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出现问题宇航员使用逃逸塔救生设备的仅1次。美国航天飞机的近百次飞行,也只有挑战者号爆炸一次灾难性事故。难怪有专家说,由于对可靠性的重视,实际上,与航海、航空及陆上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航天器的活动有着最好的安全记录。 <br />

<br />

第二个难题是,获得空间环境对人体影响的足够信息,了解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条件并找到防护措施。 <br />

<br />

空间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太空中高度真空,没有氧气没有水,如果没有任何保护,人体暴露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消一分钟,就会由于身体内外的巨大压差而爆炸,体液会迅速沸腾汽化。太空中温差极大,由于没有空气对流,航天器朝阳面温度可达100℃以上,而背阴面则会在-100℃以下,在远离地球的深空中,温度则达到人体根本无法耐受的-273℃。太空中还充满了有害的宇宙辐射。另外太空失重环境,特别是飞船上升、返回阶段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会使人体发生平衡功能紊乱、体内组织位移、肌肉萎缩、骨质脱钙等病变。 <br />

<br />

要在这种环境里保证人的生存,就必须研制出密封的防辐射飞船,飞船中要配备能供人正常生活的空气、水、温度等基本生命保障条件。同时还要为宇航员装备上宇航服,一旦宇航员要走出飞船座舱到太空中工作,所有的生命保障系统便全由宇航服提供。 <br />

<br />

在近四十年的载人航天实践中,苏/俄研制出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三代载人飞船,美国也成功使用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和阿波罗号三代载人飞船以及航天飞机。 <br />

<br />

在太空遨游的国际空间站<br />

<br />

第三个难题是,可靠的救生技术及安全返回技术。 载人航天与不载人航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救生技术的应用和安全返回的绝对可靠。 <br />

<br />

载人航天的救生装置有弹射座椅、逃逸塔、分离座舱和载人机动装置等。它们在飞行的不同高度发挥各自的作用。 <br />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中飞得较远的有:“先驱者”10号和Ⅱ号、“旅行者”1号和2号,它们都被派往银河系。

阿波罗飞船1972年3月2日,“先驱者”10号在美国发射。1973年4月5日,美国又发射了“先驱者”11号探测器。它们发射时的重量都是2585公斤。“先驱者”10号探测器携带一块镀金铝质金属牌,它不仅能反映出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和太阳系的主要组成,还画有“先驱者”10号探测器和男女地球人的简图以及探测器的飞行轨迹,如被外星人获得并破译,他们就有可能与地球人取得联系。目前它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110亿公里,它将继续向金牛星座的方向前进,如果顺利,将在200万年之后抵达金牛星座。

“先驱者”11号探测器是第一个造访土星的探测器,在1995年9月因为电池耗尽而与人类失去联系。据科学家推算,它于1990年2月越过冥王星的轨道,现在正向天鹰座前进,将在400万年后飞近天鹰座的一颗恒星。

阿姆斯特朗1977年在美国升空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发射时的重量为7219公斤。“旅行者”1号探测器携带一张直径305厘米的镀金铜质唱片,它密封在一个铝盒内,可以保存10亿年。在这张镀金唱片上,一面录制有116张照片,一面录有联合国秘书长和美国总统的贺辞、55种语言的问候语、27首世界古今乐曲和35种自然界声响。目前它与地球的距离约125亿公里,正以每秒约17公里的速度向太空深处继续前进。

“旅行者”2号探测器首次对天王星和海王星进行了探测。目前它距离地球约98亿公里,走过的整个航程约133亿公里,它还在以每秒约16公里的速度飞行。“旅行者”探测器目前都还在不断向人类发回外太空的资料。

科学家认为,虽然上述探测器离地球都有百亿公里计的距离,但严格说来,这些并不能说成是人类飞行的距离,因为它们都没有载人飞行。

真正人类最远的飞行距离,也就是载人航天器飞行的最远距离,只有从地球到月球那么远,约为384万公里。这一纪录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的,至今未能突破,创造者是“阿波罗”号载人登月飞船及其乘客。“阿波罗”号载人登月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1日首次实现了人类的登月理想,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并相继走出舱外,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飞船,其中5次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先后登上了月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58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