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孝庄是真爱还是政治原因,为何多尔衮离奇死去?

多尔衮和孝庄是真爱还是政治原因,为何多尔衮离奇死去?,第1张

首先多尔衮和孝庄是政治原因结合的。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继承权斗得不可开交,剑拔弩张,一场皇权争夺战一触即发。两人都没有必胜把握,为避免刀兵相见,经人调停,双方妥协,由顺治当皇帝,顺治年幼,让多尔衮摄政。

顺治能当上皇帝多尔衮是拥立有功的。更严重的是,多尔衮清理了豪格集团后,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他随时可以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她必须和多尔衮搞好关系,因此多尔衮既使不去调情,孝庄也会主动投怀送抱。

多尔衮和孝庄的政治“联姻”能不能发展成真爱?可以。康熙和赫舍里氏就是政治联姻,后来就发展成真实感情。

孝庄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的,为了儿子的皇位和多尔衮“联姻”,她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真实情感来俘获多尔衮的心。假如孝庄拿出的是虚情假意,多尔衮会感觉不出来?多尔衮可不是傻子。

在多尔衮看来,孝庄的感情是真的。顺治使性子废掉多尔衮给他选定的皇后,多尔衮表现很大肚,没做出不良反应,这都是看孝庄的面子。多尔衮和孝庄8年真情相对,即使是演戏也会演成真的。应该说,孝庄和多尔衮是因政治“联姻”,因共处而生情。

有人说,多尔衮死后,顺治掘其墓毁其尸孝庄都不管,由此推测孝庄与多尔衮两人之间没有真感情。其实顺治亲政后,根本不听孝庄的,她管也没用,管了只会增加顺治对她的憎恨。

关于多尔衮的死,其实并不离奇。多尔衮身体本来就不好,多年征战,又事务缠身,透支过度,39岁去世也算正常。另外,顺治和孝庄应该没有能力害死多尔衮。并且多尔衮没有儿子,把多尔衮维护好了,皇权最后必然回到顺治手里,没有必要冒巨风险干掉多尔衮。

历史上的孝庄皇后没有嫁给多尔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记载。

孝庄皇后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扩展资料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皇太极把孝庄皇后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多尔衮

-孝庄皇后

太后下嫁多尔衮为什么是假的?

已故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故宫退食录》内收有一篇他关于清代宫史研究的讲话。其中涉及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真假问题。朱家溍认为所谓太后下嫁是假的。理由很简单,说得简明扼要。就是有人之所以认为太后下嫁是真。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初太后下嫁多尔衮确有其事。但后来乾隆时的清朝君臣把当时的下嫁诏书偷偷销毁了,所以后世无证据。其实这说明他们不了解清朝制度。按清朝制度,太后下嫁是国之大庆,当然要颁诏天下。而后世的清朝君臣如要否定这件事,也必须用公开的方式否定,即明发谕旨,声明当初太后下嫁是多尔衮矫诏,伪造圣旨,其实根本没这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案翻过来。不然,偷偷销毁宫中的一件原始文件又有什么用呢?相信太后下嫁为真,关键还是在于不了解清朝的制度。以为只要偷偷销毁一件原始诏书就没事了。属幼稚的小儿科想法。

孝庄太后下嫁案,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疑案孝庄太后是蒙古族人,姓博尔济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顺治帝福临的亲生母亲,在清初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最早是协助皇太极夺取天下,其后使自己的儿子福临登上帝位(顺治帝),最后导演了康熙捉鳌拜的好戏,协助平定了三藩之乱。太后下嫁发生在顺治初年。据说,孝庄美貌娇艳,皇太极去世时她年方30岁,风韵犹存,与颇具雄才大略的小叔子多尔衮发生了苟且之事,进而嫁给丧偶的多尔衮,从而确保皇位顺利传到自己的儿子,年方六岁的福临之手。

太后下嫁有两种说法。清史专家孟森认为此事子虚乌有。首先,多尔衮称“皇父”,是上古尊称“尚父”,“仲父”的遗意;同时,他地位尊崇,爵位已到顶,属下奉承他,以摄政尊于国,皇父尊于家。满人本就有称尊者为父的旧例,至于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其墓中早有孝端文皇后合葬。多尔衮确有续娶之事,但续娶的是刚刚死了一个月的皇太极长子豪格之妻——博尔济吉锦氏,与太后相近,因而被后人附会为太后下嫁。

---------------------------------------------------------

太后下嫁及相关考证

  前言

这个有关清朝祖宗和社稷的重要问题,不幸许久以来被人写的泛滥。史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倾其全力,使得问题愈发扑朔迷离,我写这个题目,想不受影响都难;经过年余的努力,勉强可以做到。年初,孟森先生的论文面世,前辈学者的心血,使我欣慰之余不免惭愧遗憾。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孟先生并没有把话说完,这给了我得以继续补充的机会,我必须珍惜。

1)、势均力敌的较量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崩。其实说暴毙比较恰当一些。《清史稿》载: “是夕,亥时,无疾崩。”一个白天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征兆的五十二岁男人,到了晚上亥时(21-23点)会突然死去,这未免太蹊跷了,也应该列入国初的疑案之一。不过本文无暇兼顾,留待日后细考。

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当时最有发言权的共有六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长子、皇太极的哥哥,资历老,地位高。并且身为两红旗旗主。虽然早已不过问朝政,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最有发言权。他的意见足以左右世态的发展。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镶蓝旗旗主,虽然皇位与他无缘,但对各派影响重大,他是天平的执掌者,力量的倾斜取决于他会倾向哪一方。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两黄旗的旗主,时年三十四岁,战功赫赫。天聪六年晋和硕贝勒(大贝勒),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掌管户部,和几位叔叔已是平辈。皇太极昔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原属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夺到了自己手中,形成以 两黄旗和正蓝旗为核心的皇权势力。豪格实际上已经是三旗旗主,加之身为皇太极长子,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最大。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比豪格小三岁,但战功更为显赫,兼文武双全。孟心史先生在《清代史》中说: “清朝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并不为过。其时多尔衮掌管两白旗,并有两个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为坚强后盾,甚至连正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支持多尔衮,使他成为最有威胁力的皇位竞争者。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多尔衮兄弟三人的生母阿巴亥,也就是史书中所称的努尔哈赤“大妃”。《高皇帝实录》言大妃:

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为国乱,颁遗言于诸王曰“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

《高皇帝实录》修于乾隆朝,正值篡改史实的高峰期,我始终疑惑其真实性。近读天聪九年撰《武皇帝实录》,发现其中保存了较多真相。

“实录”中接“后支吾不从”句下云:

诸王曰:“先帝有名,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求,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其时阿济格已成年)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忘恩,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大妃既丰姿,又当虎狼之年,若有外遇,羞辱宗室倒是其次。关键问题在于所生三子,努尔哈赤生前分给两白之旗。其时多尔衮十五岁、多铎十三岁。如果大妃的情人果有不轨之心,后果不堪设想。据上述记载,皇太极等矫诏逼大妃殉葬的嫌疑莫大。

大妃殉葬后,多尔衮,多铎由太宗抚养宫中。对于多尔衮,皇太极既有养育之恩,亦有杀母之仇。令外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其时孝庄亦为姑母孝端皇后育于宫中,小多尔衮一岁。由此我怀疑两人早已有染。详情后面提及,此处不赘。

2)、踢皮球大赛

多尔衮和豪格经过十七天的激烈争夺,廿六日,达成共识,由皇太极第九子年方六岁的福临嗣位,年号顺治。

十七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竞争又是激烈到何种程度,现存的史料中没有记载,不便乱猜测。《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九《索尼传》中有段记载,价值颇珍贵:

太宗(皇太极)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是夕,图赖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诸王大臣列坐东西,索尼及巴图鲁鄂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 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 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即位。

索尼是两黄旗的重臣,多尔衮亲自去找他征求意见,得到的回答很坚决,但是有漏洞:索尼并没有说明 非立豪格不可,按索尼话本意,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哪个都行。索尼极有可能当天晚上将此事禀报了豪格,所以第二天黎明,两黄旗派兵包围了王公大臣议政的崇政殿,气氛十分紧张。诸王入殿坐毕,豪格和多尔衮是竞争对手,两人谁都不好先发话。首先挑起事端的还是索尼,他坚持立皇子,不过索尼的身份还不足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发言,所以被多尔衮喝退。这时候多铎不甘示弱,直接提出立多尔衮,多铎辈分大,当然有资格发言,不过身为多尔衮的亲弟弟,态度如此直率未免欠托,所以多尔衮不接话茬。多铎为人憨厚鲁莽,竟然提出若不答应,就应当立自己为皇上,理由是太祖遗诏辅政王公中有他的名字,这个理由太荒唐了,以致多尔衮不得不出言喝斥,说遗诏中不光有你的名字,还有肃亲王的名字呢!巧妙地把皮球踢给豪格,想看看他的反应。但是豪格仍然一言不发,于是多铎又说,就算不立我,论辈分应该立礼亲王。皮球传给了代善,代善急忙表态,说多尔衮要是能答应继承皇位,最好不过,不然,就应该立皇子,我已经老了,不想再卷入其中。代善的发言非常重要,首先他表明了自己绝对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其次,他支持多尔衮继位;如果多尔衮不答应,就立皇子。他同样强调的 是皇子而非豪格。这时候整体形势对多尔衮有利,但是两黄旗的伏兵在宫外已经剑拔弩张,两白旗想必也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豪格本人依然不发一言。为了避免皇室火并,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双方各退一步,既然两黄旗和代善都已经表明支持立皇子,只要是皇子,无论是谁,只要被选定继承皇位,按照索尼先前的说法,双方就都不能再起事端。豪格没有制止索尼发言,等于默许,所以此时也不能节外生枝。多尔衮适时提出立皇六子福临,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大家都无话快说。既然皇位仍归于了太宗之子,豪格就不能再辅政,不然又成两虎相争之势,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既然立福临,多尔衮就等于已经放弃了皇位,而豪格所代表的两黄旗,则是胜利者。从表面上看,多尔衮受的委屈要比豪格大,实际上豪格本人是彻底的失败者。但多尔衮一人辅政,难免大权独揽,所以选择和双方关系都较为疏远的济尔哈朗并辅,既可牵制多尔衮,也就等同代表了豪格的利益。这步棋走得天衣无缝,谁也挑不出毛病。

3)、树欲静而风不止

顺治即位第一天,多尔衮率百官在殿前宣誓:“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清史稿》卷二百十八诸王四多尔衮卷)谁知第二天,就发生了阿达礼、硕托私议立睿亲王的谋逆事件。事发,两人皆被处死。至于谁检举,谁下令处死,史稿中却记载矛盾。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载:

丁丑,多罗郡王阿达礼、固山贝子硕托谋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礼亲王代善与多尔衮发其谋。阿达礼、硕托伏诛。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诸王四多尔衮卷载:

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劝王自立,王发其谋,诛阿达礼、硕托。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诸王二代善卷载:

又发贝子硕托,郡王阿达礼私议立睿亲王,下法司,诛之。硕托,王次子;阿达礼,王孙也。

总不能是两人同时发现的吧?以两人的身份来看,代善先发觉的可能性要大许多,只是代善生性纯厚,为何要杀自己的亲骨肉?即使是多尔衮先发觉,以当时的形势,完全没有必要杀二人灭口。读史至此,踌躇不得其解。

近来辗转得到清史列传,读之方恍然大悟。真相之披露,事在顺治十二年。

顺治十二年,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如上疏颂睿亲王元功,请复爵号,修其墓,下王大臣议。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奏,长庚言……又言:“遇奸煽惑离间君臣,于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私谋拥戴,乃执大义,立置典型。”查阿达礼、硕托之伏法,由谋于礼亲王代善;礼亲王谴谕多尔衮,言词迫切,多尔衮惧罪及己,始行举首。

至此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硕托叔侄谋于父祖之前,先跟多尔衮谈过,多尔衮并未表态,似是默许之意。继而谋于父祖,代善见识厉害,得知多尔衮不表态,其心轨测可疑。 “言词迫切”四字,足见事态严重。因为当日的协议,无论是立福临即位还是多尔衮辅政,都是勉强达成的。豪格虽然是失败者,但手中仍然大权在握。只要多尔衮稍有逾越,足以造成豪格举兵的口实。代善的辈分决定了他的责任重大,必须铁面无私,绝对维护协议,才能牵制多尔衮,约束豪格。为了避免同室操戈、两败俱伤的结果,惟有大义灭亲。这虽是一壮举,却也悲惨之极。

4)、福临的入选理由

多尔衮为何选福临即位,这是本文的重点。因为事关清朝入关后所有皇帝的宗系。我对于太后下嫁和福临身世的疑问,也都据此而出。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诸王五载:

太宗十一子:孝庄文皇后生世祖,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生第八子,懿靖大贵妃阿巴海博尔济吉特氏生襄亲王穆博果尔,元妃钮牯禄氏生洛博会,继妃乌喇纳喇氏生肃亲王豪格、洛格、侧妃叶赫那拉氏生承泽郡王硕塞,庶妃颜扎氏生辅国公叶布舒,庶妃纳喇氏生镇国公高塞,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辅国公品级常舒,庶妃生镇国将军韬塞。洛格、洛博会及第八子,皆殇,无封。

十一子里面三子夭折,再去掉豪格和福临,还剩下六子。从年龄上看,当时比福临大的还有叶布舒(十七岁)、硕塞(十六岁)、高塞(七岁)、常舒(七岁)四子。多尔衮为何不在这五人当中选一个即位呢?我试着从各个方面来解释这个疑点。

其一:野心假设。假设多尔衮对政权仍有野心,想独揽朝纲。叶布舒和硕塞就自然被排除。十六、七岁的皇子即位,已经没有叔父摄政的必要了。豪格对此没有异议,可见也是“雄心不死”。反对派当时的意见是只要选皇子,谁都可以。既然豪格同意,他们也不便,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其他。反对派最关心的问题是, 究竟由谁来继承皇位。是多尔衮还是皇子。

其二:嫡庶排除法。满人对于对嫡庶之分的重视,和汉人相比毫不逊色。多尔衮和豪格既然退出了这场皇权即位战,那么从剩下的皇子里所选之人,地位也不能太低。最起码也得是正宫正妃。先前我引《清史稿》中载: 庶妃纳喇氏生镇国公高塞,庶妃伊尔根觉罗氏生辅国公品级常舒,这两个皇子虽然都只有七岁,符合多尔衮和豪格的野心要求,但属庶出,地位太低,不能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嫡庶排除法同样适用于刚才已被我用野心排除法排除掉的叶不舒,因为他的母亲 庶妃颜扎氏同样不是嫡系。硕塞之母侧妃叶赫那拉氏的地位倒是符合,但他的年龄注定被多尔衮和豪格从各自的利益角度排斥出局。

现在还剩下两个皇子,分别是太宗第十子韬塞和第十一子穆博果尔。论年龄都比福临小,先谈韬塞,史稿中对他的记载极为简略,只知道他 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进辅国公。三十四年,卒。根据福临时年六岁、穆博果尔时年两岁来推算他的年龄应在3-5岁之间。这个年龄即位,比福临更符合多尔衮和豪格的利益。但根据史稿中的记载可以判断,他和生母都不得皇太极宠爱,甚至连他生母的姓名都不曾记载。这在有清一朝实属罕见。其中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今天已不得知。惟有一点可以确定,以韬塞母子当时的身份,如果被多尔衮和豪格选中,两人的野心就未免过于暴露,这个傀儡皇帝于情于理对大家也都交待不过去。

关于入选皇子,令我最费踌躇的是穆博果尔。当时福临的母亲封号是永福宫庄妃,在后宫中排位只是第五。而穆博果尔生母懿靖大贵妃阿巴海,要高出庄妃三级,地位仅在正宫皇后之下。从各个角度来看,当日选穆博果尔继承皇位,无论对于王公大臣还是多尔衮、豪格而言,都应是最佳方案。

从多尔衮的角度来看,如果他确有霸揽皇权的野心,找不出任何理由解释他不立穆博果尔。到此我方敢推翻先前的多尔衮野心假设。可是如此一来,他的举动就太矛盾,简直不符合逻辑。但多尔衮向来头脑清醒思维谨密,不像豪格容易冲动,有勇无谋。整个事件看来绝不是仓卒之举,而是精心预谋的布局。那么除了和庄妃有染,无法找出其他令人信服的解释。

至于豪格一方为何会同意这个决定,就比较容易解释的多。刚才经过我的排除,最后的皇位继承人只剩下福临和穆博果尔。而穆博果而时年只有两岁,如果即位,恐怕上朝都需要有奶娘于旁服侍,济尔哈朗虽说也是摄政王,但只是个摆设,实际不起一点作用。这个大家心知肚明。那整个朝政岂不都归了多尔衮一人所有?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豪格也赞同立福临为君。此外,豪格的这个观点可以代表所有多尔衮即位反对派的大臣们。至于两黄旗的文武官员,这时候的斗争焦点仍聚集于: 究竟是立皇子还是立多尔衮为君,其他已无暇顾虑。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太宗崩后五日,多尔衮召索尼策议新君这个举动,无法是要试探一下两黄旗的口实,得到回答的同时,策略已经制订完毕。可以说整个立位事件都是多尔衮精心布置的棋局,局面完全是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顺利发展。

5)、清初第一疑案

太后下嫁多尔衮的疑云之起,是由于张煌言收录在《奇云草》中的两首七绝,题为《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建夷指得是建州之夷,是明朝遗民对清朝的蔑称。觞是盛酒的杯子。合卺指成婚。慈宁宫是孝庄住的地方。阏氏是汉代匈奴称呼君主的正妻。诗的前七句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无法是诋毁丑化敌国君主。最后一句颇费解。细推之,原来指得是多尔衮无子,以弟多铎之子为嗣。满文称侍卫为“虾”。多铎当时的职位有“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看来“虾子”指得是多尔衮的义子多尔博。也就是说,顺治子随母嫁,自为“龙儿”,不必以多铎的“虾子”为子。

先前我将这首诗作为无稽之谈,但从考证最后一句开始,稍有改变。后来细考,发现惊天大问题,暂且卖个关子,详情后述。

这首诗作于顺治七年。《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张煌言传中的记载: 七年,名振奉王居舟山,召煌言入卫……加兵部侍郎。

“王”指得是明朝的鲁王。张煌言身为大明遗臣,至死抗击清军。写诗诋毁丑化敌国,无可厚非。我的疑问在于,其时张身居舟山群岛,消息并不灵便,怎么能写出如此之诗,透露深宫内幕?

就最后一句来看,张对清廷十分了解。而其身居荒岛,消息从何而来,令人费思。

按现在的观点解释:一是鲁王在皇宫内有情报人员,这绝对不可能。鲁王当时的处境,比丧家犬好不了哪里,四处东躲西藏,绝无那个能力;二是此事已轰动天下,世人皆知。这同样也不可能。明亡后隐居荒野深山不仕者大有人在,为何当时别人没有记载?

庄妃下嫁多尔衮一案,四百年的野史中传闻千万,惜无一见于正史,无法辨其真伪。徐柯《清稗类钞》中记载较为详细公允。

太后下嫁摄政王

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元妃,于顺治己丑十二月二十八日薨。庚寅春,王纳肃亲王豪格之福晋,后颇指为多尔衮罪状。复又与太后婚。考世祖有两太后,一太宗元后,谥孝端文皇后,崩于顺治己丑,较前于其元妃之死者数月;一太宗妃,以生世祖,遂称太后。世祖崩后,康熙朝所孝养之太皇太后,一再奉以巡幸五台,至康熙丁卯始崩,谥为孝庄文皇后者也。下嫁者,未知为孝端,抑孝庄。意太后下嫁,并不降为王妃,故元妃之称自若,太后之称亦自若。张苍水诗集中有“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春”,为见于文字之一证。光绪间学士柯劭忞,先世有通籍于顺治初年者,试策卷尚在礼部,窃取而归,则见其上有“皇父摄政王”字样,“皇父”字双抬,与皇上字相并,颂扬之词,固先皇父而后皇上也。今考顺治丁亥、己丑两科试策,得称皇父摄政王者,仍有三卷,有称皇叔父摄政王者,亦有仅颂皇上不及皇父者。惜每科前十卷进呈后留之内府,不归礼部,即存礼部,亦多散失,故仅得三卷。其时善颂者必甚多也。

相传当时太后下嫁,敕礼部议礼,部议成书六册,名曰《国母大婚典礼》。其领衔者为钱谦益。闻当时百官贺表,亦出钱手笔。高宗见其书,疾谦益,故虞山著述见摈于时。

考摄政王多尔衮殁于顺治庚寅,庚寅以后,当不复见试策。其婚太后,今不能丁其何年,亦未能见此项典礼原书,不敢信其为确。唯所称颂皇父之三卷,以其中一卷系武进董应誉,明崇祯壬午年举人,顺治己丑中式殿试,今录其颂皇父一节,以见当时士习。其辞云:“重以皇父摄政王,吁嗼伟伐,不殊一德阿衡。且启沃忠诚,早见东山赤舄,绸缪不遗桑土,何智计之周详也。吐握大汇风云,又何延揽之汲皇不暇也。是真伊周作相,应五百年兴王之会,合万国而倾心,繏三十世开国之勋,大一统而为烈者矣。”

右一段冠以“重以”二字,乃先颂皇上而后及摄政王者,抬头字几于一句数见。当时不禁提行。遇抬头字多,行格稀疏,甚省笔墨,字亦草率多破体,绝无贴黄签出,盖当时士风,只求空疏不触忌讳无政治之谈,以避兴亡关系之语,即为合式。此可证皇父之称,为臣下之颂祷,非国初所讳言也。策卷较近代者纸稍薄易书,惟折叠较宽。董名在三甲第一百三十七。

某巨室抄本《东华录》中载此事,则有一诏书,誊黄宣示。略谓“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仅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父摄政王现在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等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衷,敬谨遵行,一应礼典,著所司预备”云云。

按:徐柯遍此书时,《清史稿》尚未面世,故许多史料不为人所知。文中所说的 光绪间学士柯劭忞,就是史稿的主编。顺治丁亥、己丑,指得是顺治四年和六年。张煌言诗作于顺治七年,张诗太后下嫁的推论终于出来了,答案是“皇父摄政王。”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诸王四多尔衮卷载:五年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 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所以前引《清稗类钞》文中有“ 今考顺治丁亥、己丑两科试策,得称皇父摄政王者,仍有三卷,有称皇叔父摄政王者,亦有仅颂皇上不及皇父者。”至此,皇父之称的来源算是有了出处。

文中所说的“某巨室抄本《东华录》”今天已经是谁花钱都可以买到的普及读物了。《东华录》中记事真伪参半,根据所谓“誊黄宣示”的内容看,只能当做是齐东野语。

问题到此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愈发复杂化。刚才讲过,世人哄传太后下嫁多尔衮,得源于“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但这个称号究竟由何而来,史书中却含糊其词。 “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这个无可厚非。但 “尊为皇父摄政王。”和前面的那些颂词并没无直接联系。多尔衮当时的身份,已位及人臣,除了“皇父”,似乎无法再给予别的封号。但是先前我讲过,满人极重嫡庶之分,即便多尔衮功劳盖天,“皇父”亦绝不可随便称呼。

“皇父”一词的来源困扰我多年不得其解。在日其间,曾查阅爱知大学馆藏满文老档。虽没有找到“皇父”的来源答案,但是发现太后下嫁相关旁证资料数份。

满文老档记载,满人虽重嫡庶,但是国初尚不习汉俗,尤其是妇人的贞操观念,和汉人大相径庭。满人习俗,夫死妇从叔,父死母从子。也就是说假设太后下嫁真有其事,在汉人中可以造成轰动,但在当时的满人看来,是毫不足奇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这个结论早已被我自己推翻,如果不在乎,何不明誉天下却闪烁其词?《东华录》中虽曾记载有“誊黄”宣示,但我已根据内容判断当属齐东野语。盖所谓“誊黄”内容,完全出自汉族无聊文人之手,无丝毫圣誊的威严谨慎。

近读《朝鲜李朝实录》方知,“皇父”称号非但举国轰动,甚至已经“声闻海外”。可见对“皇父”一称抱有疑问者,不独我一人。

《朝鲜仁祖李倧实录》载:二十七年己丑(即清世祖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上曰:“然则二帝矣。”

朝鲜邦外属国,国王都发现此举与“二帝”无异。大清朝难道就真的荒唐到这种程度不成?当然不是。其时清廷正推崇儒教,广纳天下饱学之士。断不会做这种令世界当做笑柄的糊涂事,但“皇父”一词确已明诏天下,一朝二帝,已经是事实。

我先前曾撇开太后下嫁论,从安抚论的角度来解释顺治的举动。顺治前六年里,多尔衮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清朝已统制中国绝大部分土地。并且多尔衮在朝内也施展手腕,先后设计诛杀豪格等反对派。顺治此时已和傀儡并无二异,就连“赦诏”中也明确讲明多尔衮 “凡诏疏皆书之。”多尔衮实际上已经是没有加冕的皇帝,随时有可能废帝自立。顺治母子为了安抚他,给他一顶“皇父摄政王”的大帽子戴,等于让多尔衮当了太上皇。

这个结论也被我自己推翻。前面谈到皇权争夺战时我就讲过,如果多尔衮真有野心,当时绝不会立福临为君。再退一步,即使多尔衮立福临是缓兵之计,那么现在豪格已死,反对派已被压制。再看当时八旗兵力分配,情况如下:

两黄旗:一直是皇帝的嫡系军队,名义上归世祖,但多尔衮时为摄政王,实际上归他指挥。

两白旗:正白旗是多尔衮的嫡系。镶白旗旗主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是多尔衮的嫡系。

正蓝旗:原本是四大贝勒之一的莽古儿泰所有,但莽早在太祖年间获罪被罢免,旗地收归皇太极所有,顺治初归多尔衮。名义上的旗主是多铎的儿子多尼。

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所有。

正红旗:代善所有。

镶红旗:旗主为克勤郡王岳托,但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亦持有一部分。

如上所述,八旗中多尔衮握有五个半旗的兵力。代善早已不问政事,唯一称得上是敌对力量的只有济尔哈朗,只有多尔衮愿意,可以随时灭掉他。在这种绝对压倒的优势之下,何事不可为?倘若多尔衮真有野心,单凭一顶“皇父摄政王”的大帽子,岂能盖住多尔衮的王者之心?

按正统观点,无论如何无法解释“皇父”的称号。世祖当时只有十二岁,看来问题还出在庄妃身上。

怀疑归怀疑,但依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论证庄妃下嫁多尔衮确有其事。我为此寝食难安,恍惚数日。后来偶读孟心史先生的《太后下嫁考实》,豁

在野史中,“太后下嫁”说的是在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为了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又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据说,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 出人意外的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就被人告发,说他曾经谋篡皇位,遭到了无情的政治清算。 但是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自己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因此,她不愿死后被送回沈阳,与皇太极合葬,就嘱咐她的孙子康熙,将她葬在东陵。传说把皇太后墓孤孤零零建在风水墙外,就是要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多尔衮的情况: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公元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暴病身亡了。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刹那间朝中就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而且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派势力。 南郊礼成大赦昭 这时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各自手握重兵,双方都有很多的拥护者,他们又各自都有顾忌,因为一旦打起来,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亲王和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拒绝了拥护者对自己的推举,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多尔衮提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从而避免了在明朝灭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于是,不满六岁的福临于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元1643年10月8日)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顺治。他的母亲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几个月后,多尔衮抓住时机,一举占领了北京。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将两宫皇太后与幼帝福临迎到北京,清朝从此入主中原。 入关后,多尔衮继续分兵南下,节节胜利。同时,他以摄政王的身分总揽朝纲,借鉴明朝的制度,制定清朝各项制度。此时的多尔衮实质上已经成为清王朝的缔造者和统治者。 可惜,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并不长寿。在顺治七年十一月(公元1650年),因出塞外打猎而突然发病,于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650年12年31日)病死在喀喇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滦平,年仅39岁。当灵柩回京时,顺治亲率诸王大臣出城恭迎并颁布哀悼诏书,命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第二年,顺治又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祔太庙。 清东陵风水墙 但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有人告发他生前曾谋篡帝位,而且话一出口,诸王大臣就纷纷响应,群起攻击。于是,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多尔衮一下从巅峰跌入谷底。 一百多年以后,乾隆才彻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他称赞多尔衮“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乾隆指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认为多尔衮谋反,纯粹是奸臣的诬陷。 在我们了解了多尔衮的一生的遭遇以后,特别是他身后遭到清算的这件事上,那么有关“太后下嫁”的疑团就不难解开了。 首先,如果太后确实下嫁给多尔衮的话,在多尔衮死后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没有人敢出来陷害他。另外,如果多尔衮确实娶孝庄为妻的话,那么他就成了顺治皇帝的继父。顺治这么搞倒搞臭多尔衮,那他就承我们在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没有找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再婚是公开的,清朝政府也会给朝鲜颁布诏书。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都会有几批朝鲜使节到北京进贡,他们肯定也会听说这件事。 永福宫顺治出生处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考证和研究,多数人都认为“太后下嫁”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关于“太后下嫁”这个传说,还有一个根据就是多尔衮的称号,叫“皇父摄政王”。有人说如果太后没下嫁,怎么会称为“皇父摄政王”呢。 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在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他被册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二年的时候有个御史上奏说:“叔父是皇帝的叔父,不能大家都叫叔父,所以最后经礼部议定,就给他的封号抬高为 “皇叔父摄政王”。到了顺治五年,经过部院大臣的集体讨论,进一步把他的称号抬高为“皇父摄政王”。从此以后,在清朝的公文里头,多尔衮称号都称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是个任性的皇帝,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和规劝儿子。不幸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又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 昭西陵 孝庄并不像电视剧所说的,活到90多岁,而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病逝的,享年75岁。 孝庄在死前对自己的安葬地也曾有过嘱咐。“太皇太后遗诏”记载,她对康熙说: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康熙遵嘱,并将祖母生前所居住的慈宁宫殿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讲述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间爱情故事的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正在京城热播,在欣赏了宁静的美丽和马景涛的豪放后,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她是否真的貌美如花又雄才大略,她究竟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为此本报记者专程走访了吉林大学历史系和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有关专家

呵呵~ 这个问题我以前在"关于怎样评价多尔衮"上回答过 我个人的见解是孝庄确实下嫁过给多尔衮,即使没有,他们之间的确存在某些暖沫关系~这是勿庸置疑的 原因:1在北京东北方向大约120公里的清东陵,分别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在陵区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个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面。陵中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大妃——庄妃,也就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和康熙帝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盛京昭陵有人认为太后因下嫁之故,心有愧怍 2清初抗清义士张煌言(张苍水)诗集中有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中有四句: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中明确提到太后下嫁,是一条最有力的证据 3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父摄政王”。顺治是孝庄之子,从而证明多尔衮已从福临的亲叔成为他的父亲。 41964年刘文兴所撰《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提到,清末宣统年间,他的父亲刘启瑞受命翻检内阁库藏,曾看到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于是奏报朝廷。 5蒋良骐写的《东华录》一书中,引顺治八年(1651)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检举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奏疏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语。这是多尔衮与太后成婚的隐讳说法。 6满洲早期曾流行兄死弟娶其嫂的旧俗。正方认为,孝庄太后中年丧偶,春花秋月,嫁给年龄相仿的多尔衮,以嫂嫁弟,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满清文武双全的多尔衮很有可能与美丽聪慧的孝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32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