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据说[“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有一百多处,我到过[“到过”表示作者所研究、概括的范围。] 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也到过一些”其他园林,是为下文苏州园林和其他园林比较作铺垫,它也是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地位的基础,否则“标本”“影响”就无说服力,这是本文语言的严密处。]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
[此段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以说作者想出了一个最佳的角度,他不从游览者的观感下笔,而是揣想当年那些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建造思想,从他们的设计、建造思想说起。]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因为课文要说明的是到过的“十多处”苏州园林,作者根据说明对象确立了全文的中心。]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务必使……”一句话,说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特征,也是全文总说。“图画”两字,贯穿全篇,从图画始,到图画终,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二提“图画”。“一切”“决不”加上前文的“务必”“无论……总是”都是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为了强调共同点。]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引用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价,三提“图画” 。这是从游览者的感受这一侧面烘托了园林之美。园林是供人游览鉴赏的,用游人的观感很能说明园景的特色。“没有一个不”的双重否定也扣住了从任何角度看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特点。]
[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点,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以“东边……西边”方位词,替换“左边”“右边”方位词,避免了与前文字面上的重复。] 这是为什么?[联系前面的“好象故意避免”,这是模仿某些游览者在游览时可能出现疑问的口吻留下悬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这样写,要比直接叙述事物的特点,富有趣味。]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图案画”“美术画”,从图画的角度来说明布局特点,四提“图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从比较中突出苏州园林布局特点——绝不讲究对称。]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一: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得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这段照应讲完建筑物布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说明了模拟真山的特征。艺术不是模仿一山一水,而是把山水融汇胸中,构成一个艺术的形象,体现一定的趣味,使观赏者沉浸其间。“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丘壑,[“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性。]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个“活”字,突出池沼特点。]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有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这是池沼的不同点。“模样”一词,又区别于一般的河道。池沼的相同点: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照应总说,五提“图画”。]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六提“图画”。]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二: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这段照应“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着眼在画意”,七提“图画”,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高树与低树……”描写各种树木花草安排是错落有致的。“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述出对各种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两个“相间”,与“四季不感到寂寞”照应,二扣“着眼在画意”。不说四时都有鲜花开放,而说“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更添了一点情趣。]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两个“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虽是实写,但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一幅好画”,八提“图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珠光宝气”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描绘出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三:花草树木的配合,这段照应“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本段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和过渡的桥梁,不但省略了许多笔墨,还紧扣了中心,使段落连接紧密,这些地方看来似乎信手拈来,实际是匠心所在。全段紧扣“画意”逐层说明。用议论说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作用在: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此段为分项说明之四:这段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相照应。这段说花墙、廊子,镜子对于增加园景层次的作用,说明的本身也很有层次,三句话意思层层递进。]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开头一句“必然也不会……”和上段的第一句:“必然会注意……”相连,两句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写的,前一句从正面提,后一句从反面提,既加强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避免了句式上的重复。] 就是苏州林要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句是中心句。“图画美”,九提“图画”。]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阶砌旁边”“墙上”“和墙下”,紧扣“每一个角落”。“栽”蔓延着”“给补上”,紧扣“注意图画美”。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化变为多彩。最后一句小结和中心句呼应。]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四段,具体阐述苏州园林的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首句是中心句。重点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七字。]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两句扣紧“上品”两字,概括了艺术手法的高超。]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园林的布局是美术画,门窗是图案画,十提“图画”,照应上文。]
[此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窗在雕镂琢磨上的特点。 ]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以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极少使用彩绘。“极少”,准确的限制,这正是与北京园林不同之处。]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此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结尾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希望对你有帮助: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东、西、中三部分完整开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元代流传至今的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寻踪、探幽、觅“真趣”,解开当年和尚造假山迷宫之谜。
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世界文化遗产—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
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故园的上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亢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土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臀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卜,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
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1、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2、留园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3、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距离上海虹桥机场约120公里。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4、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中景德路。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故址,几经易手,多次扩建,清道光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
环秀山庄,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 。环秀山庄面积虽为3亩,却集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传统艺术于一身。突出了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5、耦园
耦园位于苏州城东,东临护城河。全园正宅居中,有东西两个花园,故称耦园。两人耕种亦称为耦,意指夫妻隐居归田。耦园面积较小,居城湾一隅,三面萦河,一面临街,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在建筑艺术构思上,也别出心裁地反映出园主人双隐归田的思想,堪称佳构。
-苏州古典园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