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菩萨
梵文Vimaiaki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覆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维摩诘菩萨简介
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椐维摩诘经称,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
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在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是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此后,人们对维摩诘菩萨更加崇敬了。
所以呀,师父让我们读维摩诘经啊!
维摩诘经和维摩诘菩萨
在浩如烟海的大乘经籍中,没有比《维摩诘经》更精彩、更神奇、更不可思议了。经文气势宏大,立论精辟,跌宕起伏,议论风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它是在家修行者,特别是知识分子为之倾倒、为之顶礼的一部正经。唐代诗坛巨星王维,就是以“维”为名,以“摩诘”为字,服膺之至,无以复加。至于维摩诘菩萨,其人如其经,同样令人感到神奇伟大,不可思议。而正因为有了维摩诘菩萨,人间佛经才发展得如此广泛深入,遍及千家万户。
佛祖初转轮之时,仅仅对身边的出家弟子示教,而且教义也只是追求自我解脱的上座部内容。但是整个阎浮提人民亿万,毕竟是在家的比出家的多,如果佛教信仰只是局限在出家僧徒圈子里,那么所谓“佛光普照”、“度尽众生”就是一句空话。而且三宝将无人供养、寺庙无人培修、经籍无钱刻印,佛经将脱离众生,难以为继。为此,佛祖特说《维摩诘经》,为广大在家信众大开方便之门,并且指出,在家修行不仅便捷通融,而且还能获得至高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果。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在家居士、俗门弟子的信心,也把佛经推向社会、推向人间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维摩诘经》文古义幽,博大精深,以大乘菩萨思想为基本,批评狭隘利己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修行,宣扬普救众生,实现清静佛土的大乘利他教义。
是经分为十四品,第一《佛国品》是为缘起,说佛在毗耶离庵罗园为三万二千菩萨、八千比丘说法时,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叫“宝积”的向佛陀请教:若要获得清静佛国净土,诸菩萨应当做何事情?佛陀欣然而答,说出一段石破天惊的妙语:“善哉,宝积!众生聚居之处,就是菩萨的佛国净土!因为菩萨只能随所化众生而获得佛土”。原来佛国净土不在天上,不在隔世,就在我们身边!佛陀还说:菩萨如果离开众生寻求佛土,好比虚空建房,终不能成;只有立足人间,绕益众生,好比空地建房,“随意无碍”,才能获得佛土。归根结底,菩萨之欲成佛、菩萨之为佛国,都是为了饶益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这一段缘起,为下面维摩诘菩萨的出场和不可思议解脱作了铺垫。
第二节《方便品》全面介绍了维摩诘其人其事。从经中得知,维摩诘原来是一个集人世百态的“大俗人”:他曾是白衣,又是巨商,曾为王子,做过大臣,是内官、是庶民、是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居士……是位“示现无常”的神奇人物。他有七情六欲,人世追求。他资财无量,眷属满堂,轻裘宝马,华饰美食。他喜读世典、搏奕游戏。既能入治政法,讲论学堂;又好入诸酒肆,声色犬马,甚至出入*舍,耽留勾栏。但是这位人间居士却能在俗尘万丈,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以速朽之身,勤修戒定慧,饶益众生,最终证得无上菩提,获庄严清静佛身。为此,维摩诘的现身说法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他就是榜样、就是证明。红尘中芸芸众生从他身上看到希望、看到方向,不再为未能出家而烦恼,不再为俗家身份而自卑。在家修行照样无碍解脱,无碍获得如来身。
第三第四为《弟子品》和《菩萨品》。维摩诘为教化众生,借生病众天人探视之际,向问疾者宣讲大乘思想。佛陀先后指派舍利弗、大迦叶等十大弟子及弥勒、光严等四菩萨去问疾,但他们都曾在佛法辩论中领教过维摩诘的厉害,因此“皆辞以不堪胜任”,无一敢去。最后,佛陀只好倩文殊菩萨代他率众前往。
从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开始,经文进入精彩阶段。因“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功谈,必说妙法”,引得“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往”。文殊只得率领众神,浩浩荡荡,前去问疾。维摩诘即以神力空其室,唯置一床,以疾而卧。难以置信的是,在方方一丈的居室里(方丈之名即源于此),文殊及万千菩萨弟子都安然入内,未见拥挤。大乘有“一粒沙中见世界”、“一粒芥子藏须弥”的说法,维摩诘已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文殊致问,引出维摩诘一段悲天悯人,以“度尽天下为己任”的大悲名言。他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菩萨)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愈则菩萨愈……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以众生痛苦为己之痛苦、以众生烦恼为己之烦恼、以众生疾病为己之疾病,这正是大乘菩萨利他品格的伟大之处。大乘菩萨的不舍修行,唯一目的就是解脱一切众生入于涅槃境地。维摩诘说到这里时,文殊所率众深之中,八千菩萨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不可思议品》渐入妙境。舍利弗久立思坐,维摩诘开导他:“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你是为求法而来呢?还是为床座而来?舍利弗不好意思地说:为求法而来。维摩诘笑笑,遂用神力向三十六恒河世界以外的遥远得近乎渺茫的须弥相世界,向须弥灯王借来三万二千个“高广严净”的狮子座。座高“八万四千由寻”(一由寻约四十里),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高的四十万倍。但这么多这么大的狮子座,竟然如悉包容在一丈见方的居室内,匪夷所思!这正是维摩诘的良苦用心,藉此宣示不可思议解脱力。
第七《观众生品》,演示大乘空宗,破法执我执。维摩诘回答文殊“云何观于众生”时说:观众生如观水中月、镜中像、空中云、水上泡,一如虚空。文殊反问道:既是大众为虚空,你如何行使度脱呢?两菩萨的对答已进入极高境界,其间蕴藏着深奥的佛理。维摩诘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如果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那就把大众、佛、法都否定了,这是佛教不允许的邪见。佛陀谆谆嘱告的“破三空”:我空、法空、空空,实质上是破我执、法执、空执。那些误以为空即虚无的看法正犯了“空执”。维摩诘并非认为众生就是虚无不实,水中月是天上月的反映,镜中像是镜外像的反映,空中云是虚的,而产生云的水汽却存在。水面泡沫瞬息消失,但产生泡沫的水依然常流。众生色相是虚幻的,而众生烦恼是实有的。因此维摩诘说菩萨应从除却众生烦恼入手,引渡众生入不生不灭涅槃境地。可是这些道理未能让声闻乘的舍利弗明白。于是天女出来散花,花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却怎麽也扯不下来。天女示导舍利弗太执着,比舍利弗变成天女,把自己变成舍利弗,证明色身如幻,众生男女无定相。这与《法华经》所宣传的,一切诸法,非男非女的教义完全一致。
第八《修道品》表现了大乘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而甘下地狱的崇高品格。文殊问菩萨何以通达佛道?维摩诘答:“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所谓“非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贪道、嗔道、痴道。地藏菩萨有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诸菩萨只有示现于非道,才能解脱大众于苦海,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获无上正等正觉。第九《入不二法门品》是全经精髓所在,维摩诘向八千菩萨发问,什么是不二法门?法自在等三十一位菩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维摩诘不以为然,众菩萨只好请文殊定夺。文殊高出众见,一语道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如何是说,维摩诘长默不语,文殊大为赞叹:不着文字、不着语言,这才是真正进入不二法门!于是,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
第十至十二为《香积佛品》、《菩萨行品》和《阿閦佛品》。基于不二之理与行,维摩诘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频频示以不可思议之迹。僧肇对此经有一段极其精辟的概括:“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用,语宗极则以不二法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
第十三《法供养品》和第十四《嘱累品》是结束语。佛祖指出此经功德“诸佛菩提皆从是生”,如善男子善女子信解受持,读诵修行,深心供养,则彼之福德百千亿劫说不能尽。最后佛祖将此经定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付法弥勒,嘱其流通。现将第十品中的菩萨行八法引录如下,作为结语,亦以持修者共勉:
“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二、代一切众生受主苦恼;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四、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五、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少林寺的老大叫“方丈”,很多寺庙的老大都叫“方丈”。
其实“方丈”这一称呼由住处得名。
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纳二千弟子打坐,有不可思议之妙。《法苑珠林·感通篇》载:“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西北六里有寺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垒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唐显庆年中,敕差卫尉寺承李义表前融州黄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东北四里许,维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王玄策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故号方丈。”(《释氏要览》卷上)许多史籍都言,方丈之得名源于王玄策此举。然而,《文选》中收有王简栖《头陀寺碑》,里边已出现“方丈”一词。其文说:“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高诱注则说:“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大明”为南朝刘宋孝武帝的年号,大明五年即公元461年。不过,这里所谓的“方丈”是否即是后世所指的含义,原文语焉不详,仅备一说。
莫高窟(The Mogao Grottoes)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 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人称王道士,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图,前来听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画了维摩诘这位佛家居士的生动形态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被盗事项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旅游注意事项
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2000年是藏经洞发现100周年。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 石窟概况: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 石窟历史: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总结: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龙门石窟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 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
、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化遗产价值: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在云南也有一处叫龙门石窟的风景区,不过远没有洛阳有名。它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 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 山”之说。
中国龙门石窟网: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说到云冈石窟其实大家也懂的哈,这个地方我也知道,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而且也非常的向往,其实是文化吸引到我了,真的感觉到了这个地方是真的不错,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云冈石窟那么厉害,到底有没有相关的历史呢它到底是怎么存在的呢还有云冈石窟的详细资料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下面一起给大家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历史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发展时期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云冈石窟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
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
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除了短暂的三武一宗的法难外,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虽然大陆佛教式微,然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什么使佛教有如此大的力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为当时大众普遍的信仰,如今日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样,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大致历程 东汉时,佛教初步传入中国,最初佛教被当作道家方术之一,从而有效的减轻了一种外来异质文化传播的阻力,此时不少西域僧人开始来华传播佛教,并带来了大量的佛教典集,因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开始的,比较早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有一部叫四十二章经,被称为天竺的论语,无论从文体上(42条语录),还是文义上都与中国传统备受文人们亲睐尊崇的论语相近,因而佛教后来能与儒家文化融合,与最初传入的这本经有很大关系随着大批印度西域高僧的来华,佛经的大量翻译,国人逐渐认识到它与儒道文化的不同,并有一批文人为这种新异的文化所吸引,成为我国佛教最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信众) 此时的佛教主要在上层文人,统治者间流传,对民间的影响不是很大,随着国人了解的深入,我国一些修行有成就的高僧根据自己个人的修行体验,从汗牛充栋的佛经中取一部或几部作为修行的依据,从而开始有了宗派,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等几部经典开创天台宗,庐山的慧远大师与一些僧人在庐山结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成为净土宗(也称莲宗)开创的开始,此宗主要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典,由于净土宗念佛法门简单易行,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宗派,后来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样由于简单易行,被单独列出,广传民间,得到了无数民间普通百姓亲睐,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可以说佛教得到广大老百姓的信仰与佛教里这一特殊的净土法门是密不可分,因为绝大多数佛教经典深奥难懂,一般文人都无法窥其全貌,更何况几乎不识字的普通百姓 除了净土宗外,另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影响的是由达摩大师传入的禅宗,最初达摩来到南朝,面见梁武帝,然而南朝举朝只重修福德,不堪法器,于是来到北朝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等到了慧可,后来传至五祖弘忍,自此禅宗分为两支,神秀大师创立禅宗北宗,慧能大师接弘忍衣钵创立南宗,形成“南顿北渐”的局面真正对中国文化发生影响的是慧能创立的“顿教”——不立文字,直下见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唐武帝灭法一难,诸宗皆衰,禅宗独兴,因而禅宗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并不为过以至于后来寺院几乎都是禅寺,法师几乎都是禅师禅宗贴近文人的生活,义理简明,深受士大夫文人的欢迎,如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禅宗影响,充满了禅意 因而,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传统文学上,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明清小说使用了一些佛教名相,如:佛十号之一的如来,过去劫五十三佛之一的斗战胜佛,但在使用时显然以大大背离原意,不似唐诗宋词那样借诗词表达内心对禅的体悟,因而对小说的影响只能算是表象上的 佛教的另一大影响体现在茶文化上,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 由于佛教寺院大多在山上,因而寺院建筑无疑丰富了山的人文文化,如四川峨眉山是有名的佛教道场,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宗的道场,北少林寺建在河南嵩山上,五台山建有汉传,藏传佛寺,庐山是有名的净土宗祖庭的道场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是佛教石窟寺庙,一般人将游山和朝圣结合在一起 佛教作为三教之一,对儒教,道教影响巨大,宋明理学,心学的产生与儒学士大夫借鉴佛学分不开儒家文化通过理学心学得以系统化,思辨化,无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道教的寺庙的建筑借鉴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儒学士大夫受佛家坐式影响,也由跪坐改为盘坐这一舒服的坐式 大乘佛教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宗旨,倡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区别于只顾自身得度的小乘教,不少作为在家居士的官员在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依然能坚持廉洁行政,关心百姓疾苦与他们的佛教信仰是分不开的不少士大夫在闲时以阅佛经,参禅理为乐事,远离酒色纵逸,无疑抵制了官员的不良作风的蔓延而作为在家居士的普通百姓则以念佛(或观世音菩萨),礼佛,斋戒为日常事务,并兼以放生,布施,对于他们邻里的和睦,身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佛家教诫分不开的可见佛教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阶层,而是当时大众普遍接受的信仰 (下文转自幸福乐园)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那么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事实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经至公元1175年朱熹、陆象山鹅湖之会(前者标志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之开始,后者标志又一个新的文化运动——理学之创立),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为其余波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传播国外),都远非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现在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奖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奖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病,佛陀派弟子前往问候其居处虽仅一丈,但数百人进入后并不感拥挤,房间也未曾变大,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舍利弗进屋后转念:众人前来探病,却连坐处也没有,当于何坐此念方起,维摩诘便询问文殊菩萨: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只国,何处的座椅最为殊胜庄严文殊菩萨答言:距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有须弥相佛国,那里的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美妙堪称一绝维摩诘便示现神通之力,即刻运来千万狮子座安放于丈室之内佛经中的叙述,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当作神话看待即便如此,它那开放的想象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而《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至于名著《红楼梦》中,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的诗作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 佛教只是被统治者歪曲利用了,没有正确使用,统治者的行为背离佛法普度众生,慈爱人民的宗旨,走向衰亡是必然的
问:十方那么多众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容纳得了吗?
大安法师答: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大家体会这法性土,可能我们很少有概念。我们从经典当中,你看《维摩诘经》里面讲维摩诘大士的那个方丈。一丈见方的小屋子里面,当文殊师利菩萨带着几千个菩萨、比丘,还有优婆塞、优婆夷去探望他的时候,维摩诘大士房子一下子就空了,一下就变大了,而且到他方世界借了三万二千个狮子座,那个狮子座都很高,就放在屋子里面。
阿罗汉都升不上去,因为那个法座太高了,还要得维摩诘大士加持才能够升座。这么小的空间容纳那么多的狮子座,狮子座没有缩小,这个空间没有放大,广狭相容。狭小的空间容纳很广的东西,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法性土,可以是无穷大,能够容纳无穷多的众生。
而且往生的众生,他的身体跟我们人不一样。我们人是血肉之躯,它就有碍。我坐在这把椅子上,第二个人就坐不上来,它有障碍。一张桌子摆在这里,第二张桌子、第三张桌子摆在这里就摆不过来了,它叫质碍。这个体积有质碍。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质碍,它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他的身体是从实相空性里面显发出的现象。这种现象,它无碍。无碍怎么理解呢?比如,光和光它不会有碍吧。不能说:屋子里面我这盏灯的光已经亮了,第二盏灯的光不能过来,你来了我就没地方待了。它不会呀。
一盏灯的光在这里能够徧满这个空间,十盏灯的光也徧满这个空间,千万亿的灯光在这里照样弥满这个空间,只不过是光亮炽盛一点而已。它没有碍。所以像光和光没有碍。空气跟空气没有碍,香气和香气没有碍。那么这种无碍到了无穷大的时候,就能够包含无穷多的东西。那么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声闻、天人乃至于六道的众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个极乐世界的地面都能够容纳的了。
方丈的卧室就叫方丈。
其得名于维摩诘居士的卧室,虽有一丈见方,但却能容纳3000狮子座,有不可思议之妙。
所以方丈的卧室应该也是一丈见方。
方丈卧室前面是寖堂,是方丈接见来客的地方。
说到这部《维摩诘经》,很好!能让我们悟入不二法门,对禅、对我们的本性、对我们的烦恼,都有助益,我们的烦恼重,研究《维摩诘经》烦恼会比较轻,但是有一个缺点,研究《维摩诘经》有一个缺点,就是大家看完这部经之后,在家人不了解会我慢,为什么会我慢?因为维摩诘居士在这部经理面都在训示出家人,他读完后,把自己当作维摩诘居士,他也训示出家人就惨了!他不知道维摩诘居士是佛再来,是净名佛,是金粟佛再来,他研究完后认为维摩诘居士也可以这样,说法给出家人听,他都高高在上,他都以维摩诘居士为例,「你看,维摩诘居士也如此(师假以在家人的口吻而说)」,自己不知是什么东西,自不量力,所以,研究《维摩诘所说经》有好也有坏,后遗症就是在家人会我慢,搞不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认为他(自己)也是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所说经》也可称《维摩诘不思议经》,因为它是进入不二法门,所以,可称为《维摩诘不思议经》,因此,「《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亦名就是说另外一名,也可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为是讲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在中国的地位当然很高。我们要先了解维摩诘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字以中国字而言,叫做净名,清净的名字,净名:清净的净,名字的名,《维摩诘经》叫做《净名经》,他是妙喜国五百个童子里的一位,有的人说他是过去佛,他所应化的,若圆满之后,就要回去妙喜国,显示德行、普度众生为主,所以,他到娑婆世界示现,跟佛陀一搭一档、一唱一和,说出这部《维摩诘经》。
这部经的来源是大家都要去拜访释迦牟尼佛,请供养、宝盖种种来供养佛,唯有维摩诘居士没去,没去就示现生病,佛陀就问:维摩诘居士怎么没来?维摩诘居士在那里起心动念:唉!我身体不舒服,世尊怎么不关心?世尊在远处知道他的起心动念,(那是菩萨示现的,所以示现生病,)就派弟子去慰问他,去向他请安。要派阿罗汉去,没有一个人敢去,他的境界太高,高到佛境,大家都不敢去。大家都说:我不如他。所以,后来维摩诘居士就开始说法,向东方借狮子座,神通变化无量无边。二乘人看得摇头,(自愧)过去不发大心,人家才只是一个居士,就修行修得这么好,起惭愧心,所以,才会回小向大,开始欣慕大乘法门。
《维摩诘所说经》就是要让这些发心小的,声闻跟缘觉起惭愧心最重要,转入佛的不思议的不二法门里面。所以发的愿若小,看这部经会惭愧、羞愧。(在家人)这部经听完你要记得,你不是维摩诘,你可要记得我这句话,你不要出去也想训示出家人。
五百位童子从妙喜国来,就是要助佛宣导,因缘具足,所以说出这部经。维摩诘可说是大菩萨,也可说是古佛再来,他权巧方便,善于度化众生,在娑婆世界跟众生(现在家相),维摩诘也娶妻生子,同样过著在家人的生活,一模一样,他没有舍掉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但是他进入空性的不二法门,(五欲)这对他没有作用,所以说,不是境界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自古以来,佛菩萨都是如此告诉我们,一切都不是境界的问题,一切都是心的问题。
维摩诘常常跟宝积菩萨结伴,去拜访佛陀,但是要启发这部《维摩诘经》时,维摩诘就不去,宝积菩萨去了,所以,他就开始说不可思议的解脱之道,因此,我们要了解这部经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讲菩萨的境界,要训示声闻跟缘觉。维摩诘(中文)可以说是净名;维摩诘是印度音,翻译成中文叫做无垢称,无垢:没有污秽;无垢称,称就是称赞的称,没有办法称赞的一种清净。维摩诘居士示现在家人身份,他照样有妻子、有家庭、有事业,意思是说他同样在五欲中,但是他超然无染,超越无污染,所以,他清净的名,遐布就是流通,因此叫做维摩诘,简单讲就是净名,非常的清净。所以说《维摩诘所说经》也可以称《不可思议解脱经》。
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经》?
我们修行到某种程度,会有三昧定力、会有神足,能现神通变化,变化自在,可说是解脱无碍,有这种能力,但是这要进入不二法门,才有办法。不可思议的境界,可说是开发我们的法身,所以,维摩诘居士也可说是法身大士来应化的,他起心动念马上进入自在,世间一切都不能束缚他。简单讲就是无所著,一切法不受,我们所谓的解脱,其实也没解脱,是因为强迫自己去执著某件事情,我们才称为解脱,所以,我们修行若能修到一切境界都随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自有的清净就能发挥出来。所以,物随心转就不可思议。
哪一种情形是不可思议?物随心转,境界随着你的心而转,你心的情绪不随境界而转。心的情绪随着境界而转叫做凡夫,境界随着我们的心而转,它就马上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力量,生命操之在自己。不可思议简单讲就是不二法门的印证,也是空的证明,修空性的人的证明。菩萨是无心,是应一切众生而说法,众生只了解这个人在说法,但是不了解他的境界到底有多高,所以称为不可思议。(菩萨)虽然无心,但是妙用随时现前;虽然无心,但是能够说法,所以,一切都无碍。简单讲,进入空、不二法门的思想,非凡夫跟二乘人能够了解的境界,就是真正大解脱。
不可思议有几个角度: 微,就是说他进入一个微细的清净的境界,微就是不可思议;圆,菩萨的胸量要广,所以,我们说不可思议,圆,超过一切;幽,幽会的幽、幽灵的幽,幽就是深不可测,幽就是我们无法了解;深,深到无底。因此,不可思议的名称,微、圆、幽、深,不是二乘人所能测的,可说是不可思议。
这部经若依维摩诘来命名,是用人名来命这部经;若用不可思议解脱经,是用法,因为不可思议解脱是法,用这个法来命这部经。
我们刚才说过无垢称,无垢称就是说我们所看的,和世间一样,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解脱。清净的解脱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垢,无垢就是净名,清净的名字,净名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思议,哪一种情形是不可思议?站在哪一种角度而言?
第一,理空,也就是这部经为什么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为他所讲的道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去发挥,空性的角度表示教你一切法无所著,理能够空,所有的迷惑都能突破,这不是世间的感情、意识能揣测出来的;这是彻底空性的道理。
第二就是神奇,叫做不可思议,什么叫做神奇?就是说不是一般浅识、肤浅的人所能了解的,我们若能体会空理,才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所以,维摩诘就是净名,净名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动静都不可思议,简单讲,他已经摆脱诸惑,迷惑已经突破,迷惑若脱离,当体就是空,空就是它的本性,所以,以无垢之名,我们就可以相信,这部经就是让我们进入清净世界的国度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