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第1张

万里长城

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万里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曲折绵延长达6700公里,约有13万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人们提到长城时,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其实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有许多诸侯国,像燕、赵、魏、秦、韩等,都在修筑长城,以便相互防御。后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把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才成为长达万里的、雄伟壮观的长城,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后的一项重大的军事防御措施。不过,在秦以后的许多朝代,对长城又不断地进行修建,直至明代。可以说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后期才算最后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长城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长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跨高山峻岭,越过沙漠,穿过草原,经绝壁,随着山势曲折起伏而修筑,因地形隘口险峻峥嵘而立,宛如一条飞舞着的东方巨龙一样。在这长达万里的长城间,每隔一段距离都要建立起无数的箭楼、烽墩和关隘、方城等。在城墙上还建有许多两层的堡垒,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望洞,便于了望和攻击,下层有砖砌的小房间,可居住士兵和储备粮食和兵器等。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的制高点上,设有许多烽火台。这是为传递军事情报而设立的,每当遇到敌人来犯时,白天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夜间点起火种,这样一座一座地传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传到京城来。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在大约每隔10余公里处建造一个关城。关城口大小要依据地势险要程度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来决定。其中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雁门关、嘉峪关等。例如,居庸关就是建筑在北京西北50公里处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深山峡谷中,地势非常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座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原来云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现已被毁掉了。在云台下面有一个六角形的门洞,门洞两旁石壁上,雕刻着四大天王和许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那四大天王看上去个个目光炯炯有神,浑身充满着一种力量。在门洞里面有大量的石刻像,还有用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种文字雕刻的佛经。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八达岭是居庸关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由于八达岭一段长城特别险峻、雄伟,距离北京较近,所以解放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国内外人民经常来这里游览的胜地。

当你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这时,你也许会想:我们空手攀登长城都会感到很吃力,那么在古代没有任何建筑机械情况下,是怎么建造这样雄伟的长城呢?难怪人们赞誉,长城是人类活动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因此,长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北京故宫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区,有一组红墙、黄琉璃瓦的宫殿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代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先后经历了24代帝王的朝政和居住,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宫殿。过去这座宫殿属于封建帝王的宫殿,而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博物院,称为故宫博物院,是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著名名胜古迹。

故宫从天安门和端门开始,一直沿笔直大道向里去,不远就是午门,这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也叫五凤楼。紫禁城的城池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面就是午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北面是神武门。在紫禁城的城池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巧的角楼。整个皇城为一长方形城池,周围宫墙长约3公里,墙外有宽达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森严壁垒的城堡。紫禁城内宫殿重重迭迭,布局严谨,造型各异,各式宫殿约有890座,房屋187万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过了午门,经过太和门就是紫禁城的中心,这里就是著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为三层,每层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台基四角下面伸出许多白玉石龙头,是台基的排水处,每当下雨时,积水便从龙头口中流出,就好像千百条龙头在喷水一样,景观奇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全部宫殿可分为两大建筑群,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内廷”。外朝则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两边有文华、英武两殿,是皇帝主持朝政、召见大臣的主要场所。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宫和坤宁宫为主体,以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居住与游玩的地方。

外朝的太和殿处于故宫的中心部位,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殿堂宽达28米,长63米,面积约2370平方米,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也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的大殿。在蔚蓝色天空下,阳光普照金**的琉璃瓦顶,显得格外辉煌。

太和殿的正面有12根红色圆柱,殿内有沥粉金漆的木柱和殿顶金漆蟠龙戏球大藻井;殿内正中央有一座两米高的朱漆木台,台上是金缕、金漆雕花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皇帝坐在宝座上,显出天子的威严与“金銮宝殿”的华贵。太和殿的金锁窗、朱漆门,同汉白玉台基相互辉映,色彩绚丽,雄伟壮观,令人赞叹。太和殿后为中和殿,是一个鎏金宝顶亭子形方殿,殿内有两乘八人抬的云龙肩于舆,是皇帝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接受司礼官员朝拜的地方,有时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中和殿后即是保和殿,这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处所;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大宴群臣时也在这里举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宫殿宏传,巍然屹立,显示出帝王皇权的威严。

内廷的前面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殿内也设金銮宝座,皇帝可在此举行内廷典礼、批阅奏章和引见官员。宝座上方高悬“正大光明”金字牌匾。清代从雍正开始,为了缓和皇子之间对皇位之争,将传位的诏书事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等皇帝死后再把它取出打开,宣布传位给谁。乾清宫后面为交泰宫,是皇帝过生日、接受群臣贺礼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代表封建皇权的25颗宝玺也收藏于此处。交泰宫后为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室;到了清代时改为皇帝结婚的洞房或祭神的地方。内廷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后三宫”,其布局与前三殿基本一样,只是严肃气氛减少了些,建筑上的彩画图案也有些变化;前三殿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图案增加,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凤凰牡丹等。东西六宫则是皇帝嫔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之处。现在这里已成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集中展出了宫内收藏的珍贵绘画、陶瓷、青铜、工艺品等等。

故宫除了是宏伟壮丽的古代宫殿建筑以外,还是一个古代文物的宝库。现在故宫即为故宫博物院,院内收藏各类文物就90多万件,主要有绘画、书法、雕塑、铜器、陶瓷、刺绣、织锦等;还有明清两代的原物900多万件,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无价之宝。例如,绘画馆内就有大量的古代名画。从隋、唐宋、元到明清历代的宫廷和民间画家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稀世珍宝。陶瓷馆中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有许多各代出土的陶瓷珍品近千件,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汉代的陶器,唐代的三彩陶马、骆驼,宋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各色彩瓷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世界罕见,是无价之宝。看到这样的文物,可以使人们真正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为世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迹,为人类做出过宝贵的贡献,值得自豪、值得珍惜、值得发扬光大。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千峰竞秀,万壑流云,尤以松、石、云、泉闻名于天下,被誉为中华大地上的“黄山奇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过黄山之后曾做出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评价,其意是说,去游览过泰山、华山、衡山等五大名山以后,就不去看别的山了;如果去过黄山以后,那五大名山也可以不去看了。一位外国友人游过黄山以后,赞誉黄山风光:“黄山风景居世界风光之冠。”

黄山山区面积广大,方圆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这里峰峦叠嶂,峰峰相连;有名的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高耸入云,屹立于黄山中部,为黄山风景区的三大主峰。这几座山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峰高险峻,气冠群山。在三大主峰周围环峙着千峰万壑,有名可指的景点130多处,著名的有两湖、三瀑、十二泉,潭水二十个,溪水二十四处,大小山峰七十二座。黄山风景区内群峰挺拔,松石百态,泉潭相连,争奇斗胜;大自然的神功奇力,造就了黄山独具魅力的奇景,这里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大奇观,被称为“黄山四绝”。

登黄山南部的玉屏楼,顺山路向上攀登,路过慈光阁,再上半山寺,经过“一线天”就能看到玉屏楼;只见文殊洞顶、玉屏楼旁的悬崖边上,有一棵姿态秀丽、古朴苍劲的千年古松,它就是中外驰名的黄山迎客松,它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有力的“胳膊”欢迎四方来客,这是黄山美好的象征。像黄山这样的奇松,其他名山中是不多见的,但在黄山这样奇特的古松也还不少。黄山有十大名松,如牛鼻山下的蒲团松,团团稠密,尤如和尚参禅的坐垫,可在上面盘腿习静;始信峰边的黑虎松,躯干挺拔,枝繁叶茂,傲立山间,俨然是一只黑虎的化身;石笋峰旁的卧龙松,横卧石壁,角崭须张,活像一条将要游飞的青龙……还有许多有名的奇松,如象征着团结友好的姊妹松、陪客松、送客松、团结松;象征刚毅勇敢的探海松、霸王松;以珍禽异兽为名的凤凰松、麒麟松、龙爪松等等。这些奇松不仅形态奇美,而大多悬附、屹立于奇峰怪石之上。每当阵风一吹,摇树动影,“迎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一种独特的声色之美。

黄山除了奇松就是怪石,有人说黄山是一个奇峰怪石的世界。由半山寺向东攀登,就可见到天都峰,这是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陡峭壁立,高耸入云,高峰上有一巨石,开头好像一只大公鸡,据说它叫“金鸡叫天门”。如继续向前攀登,到了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天都峰上的“大公鸡”已经不见了,它却变成了五位扶肩携手的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原来黄山的怪石是随不同方位而变化,就是说旅游者站在不同角度去看这些巨石,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怪石”被称为一绝。黄山的怪石、奇石、巧石,遍布各峰顶、山腰、峡谷。由于黄山岩石久经风化,岩石形状各异,或圆曲方直,或断裂纵横,其形态多样,如笔、如笋、如刀、如林等,形似人物、鸟兽,如雕如塑,妙趣横生。

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玉屏楼,站在文殊台上,四面望去,东面是天都峰和耕云峰,北面是莲花峰、莲芯峰,周围大小峰对峙辉映,山间云雾飘浮,峰峦时隐时现,景色奇美壮观。去黄山必到天都峰,常有人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登天都峰最为惊险的一段,叫“鲫鱼背”,是绝壁上一段豁口,宽度只有一米左右,是一段长达10多米纯石向上隆起的峰岗。像大鲫鱼露出水面的脊背,脊背的两侧为万丈深渊。登天都峰走过这段石脊,不免会有些胆战心惊的。登上天都峰极目远眺,只见那上山的小路,就像一条绳梯悬挂在悬崖绝壁上;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云山相接,江河一线,确为奇景。

莲花峰矗立于天都峰的北面,为黄山最高峰,海拔1873米,它主峰突起,周围山峰簇拥,若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朵初开的莲花,仰天怒放。莲花峰北面是光明顶,海拔1841米,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这里是看日出、观云海的胜地。从峰顶望去,只见云雾弥漫,整个山区就像一片茫茫大海,唯有一些高山之顶露出云海之上,宛如大海中的小岛,这里就是天海。如果在早上到峰顶观日出,景色十分壮观,只见那天壁上显现出一片玫瑰色的晨曦,一会儿就会金光四射,一轮红日从群峰中徐徐升起,染红了茫茫云海,重重秀峰也变为红色。云海茫茫,无边无际,绮丽多姿,变幻无穷,这种景象是黄山特有的云海奇观。黄山云海广大,它“五海”相连,遍布前后山群之中。白鹅岭以东为东海,可在东海门观看;丹霞峰与飞来峰以西为西海,可在北海宾馆的排云亭上观看;天都峰、莲花峰以南为南海,可在玉屏楼观看;丹霞峰、狮子峰与始信峰以北为北海,可在清凉台观看;光明顶前东南为天海,观看的最好地方当然是光明顶了。

黄山的松奇、石奇,不算奇,主要是泉、瀑、潭、溪之美点缀其间。只要进入黄山的怀抱,随处可见泉、溪涓涓细流,叮咚动听;有的泉水则是从高山岩壁之间骤然流出,形成一落千丈的瀑布。著名瀑布有百丈瀑、九龙瀑、人字瀑等。山泉从紫云峰、天都峰流出,奔腾于百丈悬崖,形成百丈瀑;在香炉峰与罗汉峰之间,飞瀑九折而下,每折必落一潭,瀑折为九,如九条白龙,气势雄伟,所以叫九龙瀑;在紫云峰与朱砂峰之间,清泉分左右两边沿壁下泻,形成“人”字形流下,故称为人字瀑。

黄山山美景奇,称为“四绝”,有人把它概括为:山峰峻峭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峰苍郁稠密,千姿百态;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流泉终年喷涌,无色无味,可饮可浴。也有人说黄山之美,具有名山之优。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怪石,又有桂林山水之美,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闻名于天下的风景旅游胜地。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这里地势高峻,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行宫。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义。这里还兼备草原、河川、峡谷、温泉等有利的地理条件,这是清代皇朝联系北部蒙古等少数民族各部盟主,巩固北部边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猎活动最为理想之地。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地兴建热河行宫,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热河行宫占地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各种建筑物110多处,宫墙蜿蜒起伏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宫苑。热河行宫背山面水,山峦起伏,草木葱郁,宫殿亭阁掩映,湖沼洲岛错落,风光十分旖旎。行宫建筑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广,工匠工艺之巧,都是堪称我国最为著名的、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由于这里六月无暑,九月生风,清康熙帝在正宫主殿前的午朝门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名号。

避暑山庄整个建筑群,分为宫殿区、苑景区和外八庙三部分。宫殿区主要包括东南部的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等四组宫殿。正宫是清代皇帝举行盛典之地,颇有北京故宫的模式;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绘,芳香浓郁,殿前庭院有参天古松,更显得威严。清代皇帝留驻山庄时,接迎少数民族王公、各国使节,以及其他重大典礼等,都在这里进行。正宫后廷为皇帝的寝宫,其主楼为“烟波致爽楼”,楼殿有七间,宽阔敞亮,室内布置精巧富丽。每当春夏之交或雨过天晴时,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康熙赞许山庄“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松鹤斋在正宫的东侧,是皇太后和嫔妃们的寝宫;这里的宫殿主要有门殿、松鹤斋、绥成殿、乐寿堂、畅远楼等,自成格局,但与正宫相比其规模要小些。松鹤斋的后面是万壑松风,在正宫的北侧,主要由万壑松风、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等组成,为宫殿区中最早的一级建筑;这里建筑布局灵活,颇有南方园林的特点,周围古松很多,故有此题名。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优美,康熙、乾隆有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文武百官,或欣赏湖光山色、风光美景。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由长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脉,形成的高山峡谷,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开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止,全长约200多公里,成为中国著名的长江峡谷景观。自西向东分为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因而得名“三峡”。长江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竞秀,云雨变幻多姿,成为中外驰名的峡谷风景区。长江三峡可以说是大自然对江山创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黄山之神奇,庐山之变幻等多方面景观,并以山河雄奇壮美、峰石林涧幽深而闻名于华夏。

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到巫山大溪镇,峡长约8公里,峡谷深而狭窄,最窄处仅有几十米,是长江航道中最为狭窄、形势最为险峻的一段。奉节古称夔州,这里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公孙述称帝的白帝城等古迹。在峡口山崖绝壁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赫然醒目,说明这里的奇观。当航船随江水推波涌浪冲出奉节时,船上的人们好像行立于水上,大有“峰与天关相接,舟从地窟而行”之感。瞿塘峡中主要景观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横延100多米,上下高数十米,为宋代以来名人题刻,行、楷、隶、篆一应俱全,风格各异;其中南宋赵公硕书写的“宋中兴圣德颂”,行草端庄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价值。“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东,是一块倒悬的钟乳石,石上长满青滕、小树、杂草,远远看去好像一条绳索捆着一个光头和尚,相传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杨继业遗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来惩罚示众。孟良梯在峡南岸白盐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经考证,它是宋以后瞿塘峡铁索桥的遗址。

从瞿塘峡下行便是巫峡,它西起巫山大宁河口,向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横跨四川、湖北边界,绵延40多公里,是三峡中最长、最整齐、最为幽深秀丽的一段峡谷,又称为“大峡”。峡谷两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峡谷幽深,朝云暮雨,变幻多姿,是三峡中最为壮美秀丽的一段,如果说瞿塘峡像一座“险关”的话,那么巫峡就好像一条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画廊。巫峡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时而大山当前,“石出疑无路”,时而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山”。这段峡谷最为有名的景观,就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岩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峡江南北两岸,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石灰岩被溶解蚀侵以后,人们根据山峰的形态,分别给它们取了个形象化的名称,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圣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飞凤峰、聚鹤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为挺拔秀丽的,仰望峰顶,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这就是“神女峰”。关于神女峰,古代文学作品中曾想象出巫山有朝行为云,暮行而雨的女神;这方面传说神话也很多,相传有关于“神女导航”的故事。故事中说:古时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腾云来到巫山上空,只见一群恶龙在天空殴斗,骚扰百姓;于是她停下来用宝剑斩杀恶龙,为民除了害。后来她又派人帮助大禹凿开三峡,疏通河道,并亲来这里为行船导航,最后留在三峡,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视江面,总是第一个来迎接朝霞,最后一个目送晚霞归去。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巫峡的景观中,还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风亭等,每一景观都有一段民间流传的故事。

从巫峡往下就是西陵峡,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到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5公里,是三峡中最后一段峡谷。西陵峡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等,东段有灯影峡(明月峡)、黄猫峡(宜昌峡)等。西陵峡从西到东峡谷宽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宽峡,一段窄峡,几乎各占一半;峡江中礁滩很多,水势急涌,以滩多水急而著称。青滩、泄滩、崆岭滩连绵相接,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崩落的山岩,有的是山洪冲下来的砂石,险滩之处,水流如沸,惊险万分,因而就有“西陵滩多节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之说。行人经过此处大多贪图有别巫峡幽深秀丽的惊心动魄的壮美,为三峡的壮丽风光增添了不少奇险景观,但对于船的航行也会造成不少的障碍,更需倍加小心,保证航行安全。西陵峡中景观传说也不少,比如峡中香溪据说是王昭君故乡之水,说“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尽香”。在三斗坪南岸黄牛岩前有黄陵庙(原名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时代,据说这是为纪念神牛帮助大禹开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庙内雕梁画柱,黄瓦龙柱,为三峡中罕见而壮丽的景观。在西陵峡口的下牢溪入江处北岸的西陵山上,有历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峡中著名的溶洞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览过,随后每人写诗一首,写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三洞游序”,后来人们叫做“前三游”。北宋时苏轼父子三人也曾到这里畅游,三人也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内石壁上,人们把他们父子之游叫做“后三游”。“三游洞”属石灰岩洞,洞内有许多天然的石笋、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击打,发出钟声或鼓声,因而有“天钟、地鼓、旁磬”三绝景观,明代曾有人将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里。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将在西陵峡中部的三斗坪动工建设,设计大坝高为185米,预计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坝建成后将会出现一个宽为1公里,库长600公里,总水面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成为中国中心地带的人造“地中海”。届时以往的礁石、险滩、泡漩、急流,都将消失,而出现的是高峡平湖,烟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壮观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而得名。西湖旧称西子湖、钱塘湖,自宋代以来一直通称为西湖。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市,风景区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长约15公里,由苏堤与白堤将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湖区。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个岛屿。于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岛、五湖”来概括西湖的风景。其实,西湖的名胜古迹很多,约有40多处,光是重点古迹也有30余处。西湖的景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景区,即西湖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西湖区自古以来就有传统著名景观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双峰插云,花港观鱼等。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横贯湖区南北,全长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晓,雾中西湖苏醒,鸟语花香,意境动人,因而这里被称“苏堤春晓”,为西湖之首。在西湖的东南岸涌金门与清波门之间的湖滨地带,为南宋时期的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绿色的幔帐,春风吹动,如碧浪翻飞,柳荫深处时时传来黄莺的叫声,故名曰“柳浪闻莺”。现在这已扩建成公园,全园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带还有一片樱花和海棠,景致别有特色。位于苏堤虹桥西北、洪春桥南有一座造酒的曲院,院中种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开,香风四起,“映日荷花别样红”,因而取名“曲院风荷”;水静风来,游人犹如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位于白堤西端,三面临水,背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里,湖水平静如镜,清辉如泻,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诗云:“万顷湖平长似境,四时月好最宜秋”。在小瀛洲岛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别致的小石塔,塔高约2米,塔身中空,周围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内点上蜡烛,烛光从塔洞口内透出,倒映在水中,构成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丽。雷峰塔又叫黄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旧有七级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压在此塔下面,此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南屏山下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寺院之一,每当晚祷时,寺钟响彻四方,“南屏晚钟”由此得名,余音悦耳,启人禅心。断桥又叫段桥,此桥在里西湖与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连环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当瑞雪初下,桥上拱顶处的积雪先融化了,远远看去桥好像断了一节,又像似桥与堤断开了,这就是“断桥残雪”;相传白娘子与许仙曾在此桥相会过。环绕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与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在茫茫云海中,山峰隐约可见,好像山峰插在云海之中,名曰“双峰插云”。在西湖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为湖区最大的公园,园内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花港等景点,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都有应时的花卉,成为花、港、鱼连为一体的名胜特色景观,“花港观鱼”

福建发现的宋元明时期外销陶瓷窑址,福建泉州是宋元明时期的对外交通贸易大港,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的陶瓷器,也从这里大量输往国外。北宋末南宋初,泉州逐渐代替了广州的地位,而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6年左右)成书的《诸蕃志》,就是赵汝适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时,主要根据他在泉州一带所见所闻撰写的。同时,“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热衷”。这里所谓福建应指泉州而言。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以来外销陶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遥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拔都游历中国记》就明确指出:“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两城,得诸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另一记载也提及马可波罗从泉州携带瓷器出国的事:“马可波罗(Marcopolo)当福建贸易兴隆时,曾到刺桐城,而马氏于其1292年之归途,且依旧俗,从福建带回中国白色瓷器与彩色小瓷瓯数事,存于威尔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明代泉州虽渐衰落,但它的对外陶瓷贸易,不可能突然中断,而且明末漳州(即月港)、厦门(即中左所)又代之而起,陶瓷仍然是一宗主要的出口商品(货物)。在福建沿海港口运出的陶瓷器中,外销东南亚的占居一定的比重。由泉州等港口输出的陶瓷器,除国内其他各窑所出,泉州附近的闽南地区瓷窑的产品,当占大部分。陶瓷容易破碎,陆路长途运输既不方便,运费和损耗也会影响利润的收入。在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下,泉州附近地区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烧造陶瓷,以供启运外销,这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所以,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有关文献记载中的外销东南亚陶瓷,无疑是包括闽南古代的瓷窑产品在内。郑振铎先生认为宋代泉州陶瓷就外销南洋等地:“在福建泉州的古窑遗址里发现了类似定窑的白瓷,类似龙泉窑的青瓷等等的瓷器残片。这就说明了在南洋,在印度,发现的中国宋代的白瓷、青瓷,原来乃是福建本地自己烧制的”。《真腊风土记》为元代闽满南瓷窑生产外销东南亚陶瓷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证据,在该书欲得唐货条下说:“其地想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镴,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文中所指“泉州青瓷器”,据陈万里的意见,就是泉州附近闽南地区窑品的泛称。他说:“元代的对外市场,泉州最为繁盛,为此凡在泉州附近外县所烧造的窑货,如同安、南安、以至德化、永春、仙游等地,很有可能集中在泉州出口,同样地也就有把来自各处所生产的窑货一概说成泉州青瓷器,……自然不仅在晋江所烧造的才称为泉州青瓷器了”。经解放后的历次调查,也在事实上发现了例如晋江、同安、德化等一些与外销有关的窑址。近些年来东南亚的考古发现也为此提供了相应的实物资料。

下面将宋元明时期有关外销东南亚的闽南古代窑址进行扼要的介绍。

一、泉州东门外碗窑乡宋代窑址

《留氏族谱》宋太师鄂国公传记载五代留从效扩建泉州城并由此外运陶瓷说:“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通淮数门……陶器铜铁,泛于番国,取金帛而还,民甚称便。”文中仁风即指东门,和现在发现的碗窑遗址,其方位正相吻合。由是说明这个瓷窑的产品外销,由来已久。

碗窑乡,因其产品以碗类器为主,故名。它位于泉州东北约8公里处。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个小盆地。南面有一条小溪流经该乡,然后注入与后渚港相连的浔美港,会洛阳江出海。据说古代海潮可涨到这里,浔美港就是外运陶瓷的出发点。

古窑址分布在该乡南北两个山坡上,分别称为南窑和北窑。北窑在后路村后山,露面碎瓷甚多,堆积层厚达2~3米;南窑在后路村前面的山坡上,堆积层厚约1~2米,瓷片暴露较少。当地居民因此处废瓷俯拾皆是,就以烧瓷匣钵堆砌墙基,可见该窑为满足外销需要,生产规模相当巨大。

1956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此窑时,其产品为白釉、影青釉及青釉三种。据1963年、1964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调查考察,此窑釉色则以青釉居多,其中有带黄或带褐的,色泽深浅不一,釉面呈细小冰裂纹。装饰朴素,花纹主要有:莲花瓣纹、缠枝花纹、刻划线纹等。器形有碗、大盘、钵、罐、小杯、洗、炉、盒盖等。本窑瓷器胎厚,尤其大型碗、盘。其作风凝重浑厚。

由本窑址出土的可确定为外销东南亚的陶瓷,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吴文良所藏的水坛多件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所得的一件青釉小罐。此件高81、口径26、底径24厘米。口小,边唇外折,颈矮,器身低矮,底平微凹,胎质细腻,作灰白色。施青釉,釉色浅,底无釉。

二、晋江瓷灶镇宋窑址

瓷灶至今仍在生产瓮、罐、壶、钵之属等粗货,这类产品,尤其用以装盛咸菜的菜瓮,并运销东南亚的新加坡、菲律宾一带。据《晋江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说:“瓷器出晋江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外销东南亚诸国)。”由此可知清代及其以前此窑所产,也以粗器为主,同时除供国内需要,也还运销东南亚诸国。沙善德:《福建-中国考古学之新富源》一文提供了有关的考古证据,他说:“在古代之陶瓷贸易中,自宋以还,皆以各式‘龙瓮’为主要,所谓‘龙瓮’者,盖瓶上绘有一龙绕于此瓮。此种‘龙瓮’为爪哇、渤泥及菲律宾的猎头部落所珍存,而且代代相传,尊之为神密之法宝。……余曾多年来致力研究此种‘龙瓮’之来源。……在德化途中,一日下午余入一泉州本地陶铺-泉州,余相信即为马可波罗之‘刺桐’古城,薄暮在该店之暗角中,余见绘有团龙之钵瓮与宋代一式。余几不能自制余之兴奋,该店中告余谓种□瓶系来自附近制陶乡村。翌日早晨,余等即可前往该村。余探究得知此地之陶业活动已有数百年之历史,其瓷堆及今日之制造,皆足证明此地纵非‘龙瓮’之‘唯一’来源;亦为来源之一。由该村瓷堆中所获之古瓮碎片,与菲律宾及南海诸岛所出者,及宋明时代出口之古瓷,均属相符。目下虽经千年之久,然该村之陶业仍以制造‘龙瓮’相传习”。其所谓向以生产“龙瓮”相传习的泉州附近的“制陶乡村”,无疑即指瓷灶。据此,《岛夷志略》所载元代外销东南亚大小埕、瓮、罐之类粗陶,瓷灶所产,必占其大部分。由是自宋以至于今,这里所出的粗器输往东南亚,历史是颇为悠久的了。

瓷灶因以制瓷为传统职业,故得其名。它位于泉州西南20多公里处。梅溪横贯其北,蜿蜒曲折,自西向东,与晋江汇流,再注入泉州湾,古代的陶瓷外运,就是从这里出海的。

瓷灶窑址分布在梅溪两岸,主要有蜘蛛山、虎尾庵、许山和宫仔山四处,特别是蜘蛛山最为丰富,后二遗址则经破坏,宫仔山更甚。遗址所在山上都有碎瓷堆积,厚达1~3米左右。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两次调查,此窑釉色有青釉、黑釉、酱色釉、绿釉、黄绿釉、褐色釉等,而未施釉瓷器尤多。釉水一般薄而均匀,但黑釉器釉厚而有垂釉现象。绿釉、酱色釉器釉汗比较光亮,青釉器有细小的冰裂纹。器物施釉情况:碗、碟内外施釉,但碟有的不施釉,有的只近口沿处施釉。壶、罐器内无釉,有的器表及底部无釉。露胎面积大,露胎处呈灰色、**、或淡**。胎骨一般较厚重,质粗硬度高。作灰色、褐色、红褐色、**或淡**。其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堆花。花纹种类有缠枝花纹、牡丹花纹、龙纹、莲瓣纹、圆环纹、水波纹、叶脉纹等。出土物器形有:壶(绿釉长颈壶、军持、有柄小壶、酱色釉长颈壶、青釉壶、黑釉壶、褐色釉壶、未施釉四系长颈壶、军持、长颈壶和小壶),碗(青釉碗、黑釉碗、未施釉葵瓣式碗),瓶(未施釉缠枝花瓶、长颈瓶、弦纹瓶和连座小瓶),碟(青釉碟、小碟和黑釉小碟),罐(酱色釉罐和六系釉罐、青釉罐和四系罐、褐色釉小罐),钵、盒(均未施釉),炉(褐色釉三足炉),(未施釉器盖和盒盖)以及瓷雕塑(褐色釉狗等),等等。壶、瓶、碗特多。

经初步鉴定,此窑曾经外销东南亚的品种有如下几种:

(1)军持有绿釉和未施釉两种。绿釉军持1件,高12、口径6、底径55厘米。口稍外侈,边唇外折,颈短而粗,鼓腹,底近于平而微凹。流短,附于肩部。肩腹之间两边各印有一条龙,腹下部有一道弦纹,近底部印莲瓣纹。未施釉军持2件,形制与前相同。器表一作灰色,一作淡**。这类器物在菲律宾曾有发现,可确定为瓷灶烧造的外销瓷无疑。

(2)青釉碟7件,均已残破。

Ⅰ式2件,高26,口径约11厘米,口沿内弇,器形低矮,圜底,底部宽大,宽达84厘米。底部印有缠枝花纹和菊花。

Ⅱ式5件,一般高3、口径9、足径32厘米。器身低矮,口沿稍作外折,底平微凹。

(3)长颈瓶1件,颇完整,高27、口径55厘米、底径83厘米。撇口,边唇外折,颈长而细,腹部肥大,底平微凹。未施釉,表面无任何纹饰,朴素大方。

(4)长颈壶27件。有酱色釉,绿釉和未施釉三种。

酱色釉壶:

Ⅰ式高约165、口径5~6、底径21厘米。颈长,颈部有两道弦纹。肩部附有流,流直而长,几与口部齐高。器身自颈部以下逐渐增广,至腹中部最广,形成一道圆圈凸棱,以下又逐渐收缩,底平微凹。

Ⅱ式高178、口径6、底径62厘米。形制与Ⅰ式略同,唯器较矮,显得小型。流部较Ⅰ式为短。

绿釉壶6件。高18、口径58、底径7厘米。口部分内外唇,内唇微敞,外唇稍外折。腹部并有1~2道弦纹。腹部突出,上下有两道凸棱,腹上部附一长流,底平。

未施釉壶14件。形制与酱色釉、绿釉壶大抵相同。

印花缠枝花瓶:

Ⅰ式1件。通高238、口径57、底径7厘米。口稍外侈,宽沿微作外折,唇厚12厘米。颈长而粗,两边附有耳,作兽头形。腹部也有五道弦纹,肩部也有三道弦纹,肩颈间有装饰花纹。自肩部以下渐广,底部丰满,腹部印有缠枝牡丹花纹,底腹间印有莲瓣纹,并有一道弦纹,矮圈足,足高11厘米,轮制,器内外尚留有轮旋纹。

Ⅱ式8件,通高185、口径45、底径67厘米。口稍外侈,颈长,肩部以下渐广。底部肥大。腹部印有繁复的缠枝花纹。底腹之间印有两层莲瓣纹。并有一道弦纹。圈足高13~14厘米。底部微内凹,轮制。

德化宋元明窑址:

德化窑的瓷器特别是白釉瓷器驰名世界。《中国美术》一书说:“其窑之特别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为‘不兰克帝支那’(Blane de China即‘中国白’之谓),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之东方各瓷,迥然不同。质滑腻似乳,宛似象牙。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若软瓷之面泽然”。其产品外销最早见于《马可波罗行纪》。该书说:“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Tinujuy,冯注为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购价甚贱。”由此说明元时此窑瓷器,已经大量由泉州港销往国外。清乾嘉间德化郑兼才《窑工》诗有“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之句,是说清初该窑生产已颇仰赖外销了。明代德化瓷外销虽不见记载,但无疑也是相当繁盛。特别是何朝宗的瓷雕,当时“在‘东西洋’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国外的考古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该窑产品的巨量输出。例如,印尼苏拉威西南就有德化白釉瓷器出土,据前述东南亚考古资料在所谓华南窑品中,可定为德化所产的,就有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所藏的书阿拉伯文字白地青花大盘及白地青花中碗等多件。而据一些著作的图录,此窑产品甚至远销到非洲和欧洲。可见德化窑是福建的一处极重要的古外销窑址。

古窑址在德化县东、南、北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县城附近更加集中。其遗址主要有:屈斗宫、祖龙宫、岑兜、后窑、后所窑、西门头、坂头、大坂碗洋坑、碗坪仓、孝坊山、宝寮格、洞岭窑、上寮窑、尾林窑、内坂窑、家春岭、碗窑、湖枫林窑、新窑、旧窑、新墘、寨窑、下仓尾窑、蒋山窑、洋条窑等一百八十多处。到目前为止,发现有古外销瓷产品的窑址就有二十八处之多。由此可见,德化自宋代以来所烧造的瓷器就销售外国。例如盖德碗坪仓窑址出土的军持,是该窑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器形属喇叭口,颈细而长,鼓腹,平底微凹,有流无把,腹部模印莲瓣纹(由仰覆莲瓣组成)或卷草纹、缠枝花纹等。釉色一般呈青灰色或青白色。这类军持与晋江磁灶所出军持(印有双龙纹,绿色釉)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同属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主要产品。

再如屈斗宫等窑址,自1963年起,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发现宋元明清时代瓷器不少,而以宋元明时代瓷器居多。该窑址的釉色有白而微带青、白釉和青花几种,而以白釉器为主。青白釉器,类似影青,晶莹润泽,釉色光亮。白釉瓷器,是白而微带青或带黄,有的为乳白或象牙白。胎骨坚硬细腻,且薄,器腹和圆底之间,在日光和灯光下,不仅映见指影,而且显出肉红色。装饰技法有印花、堆花和划花,花纹有莲花、牡丹花、梅花、竹花、缠枝花等,虽不太繁缛,但亦清秀别致。颇为雅观。器形有杯、高足杯、枕、盏、碟、洗、盘、罐、瓶、羹匙、灯座和雕塑品等。

由该窑址获得的外销瓷标本不少,主要的产品有瓶、碟、壶、盒、洗、碗、杯、钵、罐等。

瓶或称小花瓶、花瓶,这类标本出土不少,主要出自碗坪仓、内坂、家春岭和屈斗宫等窑址。形制一般是敞口、圆腹,圈足内凹器,表饰有线状纹。莲花瓣纹或卷草纹等,器形为分段模制,花纹也是模印的。这类器物的造型小巧玲珑,颇为别致。器内外上釉,釉色青白,晶莹明亮,透明感强,是一种新发现的产品。在菲律宾等地均有发现,确为德化窑烧造的外销瓷产品无疑。

此外,还有一种小口瓶,小口,丰肩,斜腹,底平微凹,素面无纹饰。在菲律宾群岛也有出土,同属德化窑外销瓷产品之一种。

碟或称小碟,浅形碟。此类器物甚为普遍,在屈斗宫、家春岭等窑址均有出土,尤以屈斗宫窑址出土数量最多。芒口、浅腹,矮圈足,底平面微内凹,外底心稍突出,略呈乳头状。釉白而微带青黄,可能与火候低有关。有的没有上釉,质地松脆,表面呈淡**。器物的外腹壁印有草叶纹、莲瓣纹或凤鸟纹。

壶或称水壶、滴壶。出自屈斗宫窑址,数量还多,大都残破,但可复原的亦不少。器形小口,带盖,鼓腹,底平而微内凹,附有流和把。腹壁分别模印卷草纹和莲瓣纹。与瓶或碟一样同为模制。釉呈黄褐色,质松脆,这也可能是火候低的缘故。其用途当是装水的。为德化窑新发现的外销瓷品种之一。这种器物在菲律宾群岛也有发现。

盒称粉盒或印泥盒。此类产品,在很多窑址均有发现,如屈斗宫、盖德、家春岭等,特别是前两处窑址出土最多,这种盒分盖和底两部分;皆子母口,底平深凹,盖顶模印各种不同形式的花纹,图案富于变化,有简单花纹,但更多的是繁复的缠枝花、花朵、花枝或凤鸟纹。周边一般印有直道纹。盖顶中心除印有花枢外,还常见印有吉祥文字。如“福”、“寿”、“金玉”、“福海寿山”、“金玉满堂”、“长寿新船”等等。印有“长寿新船”字样的盒,这与泛海外销有密切联系,寓意很深,耐人寻味。这种盒在国外出土很多,乃是德化窑早期烧造的外销瓷,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日本均有发现。

洗或称为弦纹洗、枢府碗。这种器物发现于屈斗宫窑址,为数很多,也是这里的主要产品之一。形状是敞口,折腹,实足,平底微凹。外腹壁印有弦纹一道,故称为弦纹洗。与这种器物相仿佛的,在元代江西省景德镇枢府窑烧造的,印有“枢府”字样,故称为“枢府碗”。德化屈斗宫所出的弦纹洗,亦可称为“枢府式”碗或“枢府型”碗。

碗或称凤碗、凤鸟碗。出自屈斗宫窑址和家春岭窑址。形制敞口,微内敛,弧腹,矮圈足,底微凹。外腹壁模印有凤鸟纹(外国称为不死鸟)故称为飞凤碗。这种器物在菲律宾亦有发现。

杯即高足杯。为屈斗宫窑址发掘出土,数量亦不少,造型颇奇特,烧造也颇讲究。敞口、大腹、高足。足呈喇叭形。器表一般为素面,但也有模印线状纹和花纹,但不很多。这类产品在菲律宾也有发现,当为古外销瓷的一种。

此外,还有一些同属宋元时期德化窑的外销瓷产品,例如钵类器和罐类器等,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一一赘述了。

白釉梅花杯

Ⅰ式2件,完整。1件高92、口径132、足长6、宽45厘米。口沿外侈,圈底,形如爵形杯。边唇厚03厘米。杯的外表堆上梅花枝,底周附上一笔架形的梅花树干,作为杯的承托足架;足架;足架与底周间有些缝隙。整个器身颇厚重,腹壁较薄,能映见指影。色泽为牙白色。1件高43、口径64、足长32、宽21厘米。形状同上,比上一件小。

Ⅱ式分大小两种。大的高53、口径83、边唇厚04厘米,口稍外侈,圜底。外腹壁堆上四朵梅花,承托的足架亦是附上的,与Ⅰ式不同的是足架较矮,而紧贴于杯的底部。小的1件,高43、口径67、足架长36、宽29厘米,口沿外侈,外腹壁堆上两朵梅花。

Ⅲ式2件。1件高67厘米、口径58。口沿外侈,边唇03、底厚04厘米,颇厚重,外腹壁较薄,能映见指影。釉呈牙白色,表面不甚光滑,出现有小气孔。外腹壁亦堆上两朵梅花。1件高6、口径约48、足长39、宽3厘米。胎壁薄,边唇厚02、底周厚03厘米。口沿外侈,釉呈纯白色,光泽滋润。外腹壁堆上两朵梅花,足架亦同样紧贴于杯的底部。

瓷狮子在屈斗宫窑址出土几件,有的为群众所收藏,我们仅得1件。狮子昂首雄峙,蹲伏在一带管状器的方形座上,小巧玲珑,栩栩如生,与《中国美术》一书所载以及传世品比较起来非常相似,可以确定为德化窑烧造的外销瓷无疑。

上面提到的两类白釉瓷器,俱见波西尔《中国美术》一书采自外国博物院藏品的图录,东南亚一带在古代既为中国陶瓷贸易的中心,完全可能运销这些品类。

在屈斗宫还采得圆形印盒1件,口径69、底径44厘米。盒分盖和底两部分,盖顶印有牡丹花一朵,边缘装饰有直道纹,底部边缘也有此种装饰。据陈万里先生说,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旧称西里伯)南部发现有白瓷盒,应是德化外销瓷的一种。

此外,陶瓷产品可能外销,尚有同安宋代窑址三处。

(1)汀溪水库窑址:在离县城15华里的上埔村,水库坝头西面四个相连的小山上,都掩盖着碎瓷片和匣钵,堆积丰富,面积甚大,出土物中有青釉、黄釉、灰白釉等几种,器形以碗为主,还有壶、炉、碟、臼等。(2)许坑窑址:在离县城17华里的许坑村,窑山高20米左右,中央有一条从山顶到山下的底宽5米的沟痕,瓷片和匣钵的堆积即分布在沟的周围。从已挖掘渠道的剖面看,东面堆积厚达2米,分布面积宽21、长37米以上;西面探掘处厚达3米,分布面积宽17、长47米以上。出土器物里有青绿及灰**的划花(卷草、篾纹、篾点纹)瓷,器外有放射状直线划纹,还有浅灰釉瓷和浅灰玻璃釉瓷,也有釉里迸裂灰白瓷和白色亮光瓷等。器形以碗为主,还有杯、碟和豆形器等。(3)新民乡窑址:分布于距县城10华里大墩、桥头、寨仔内、山坪等四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是大墩遗址,范围长39、宽18米。出土物釉色有灰黄、灰青、浅灰、灰兰和素胎无釉等。器形有碟、碗、杯等。

这里窑址数量多,规模大,产品流传国内甚少,又都集中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县城周围-五十多年前轮船可以来往及此(据说是由渡船载至港口),至今西安桥附近河床旁边还留下1904年前后书刻:“同安官渡六渡火轮界址”的碑石,现在的同安港距县城10华里,距厦门港74华里,距泉州港也不过130华里。由此可以看出,同安宋窑和当时的海外通商贸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及妙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称为四大神兽,它们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被称为方位神;而龙、麒麟、凤凰、龟被称为四大灵兽,是祥瑞仁和的象征。很多人会奇怪了,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的瑞兽中没有狮子的身影呢?而狮子又的确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传统节日的舞狮子到遍布很多建筑门前的石狮子,各种造型的狮子随处可见,它们头披卷毛,张嘴扬颈,爪子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这都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它们也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次在看到这种情景时,我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其实体型矫健、姿态威猛的狮子老家并不在中国,它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那么,它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说起来,这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一段佳话呢。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一下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通道,后来西亚的安息国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了一份罕见的礼品,这就是神秘的狮子。从此以后,这个外来的动物客人,带着特殊的使命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开始了它的异乡生涯。可以说,这个特殊的使者从一开始就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它很快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受到种种礼遇,还被尊之为瑞兽,几乎取代了老虎兽中之王的地位。

狮子为什么能在中国交上如此好运呢?这还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传说佛祖初生时,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上走下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后来狮子又成了文殊菩萨的坐骑。而《灯下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降生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一样的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后来当佛祖在印度讲道时,大群狮子都汇聚前来听道,由于狮子拥有了这样先天的能量,这使它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因而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

狮子拥有如此显赫的身份,又有了这样的威严,因而逐步具备了瑞兽的人文品格,首先得到了人间帝王的尊崇。早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族坟宅前,就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不过当时仅限于摆放在帝王的陵墓坟宅前。而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它常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来震慑万物,使人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

那么,石狮子什么时候开始走入民间,并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呢?据考证,这种习俗大致开始于唐宋时期。在唐朝的时候,京城的居民大多居住于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的住宅区中,它的坊门一般制成牌楼的样式,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著一对大石块,用来防风抗震。当时工匠们在这些大石块上,分别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这样既美观又有了纳福招瑞吉祥的寓意,从这个时候开始,民间有了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习惯。

在大门前摆放石狮子,到底会发挥什么作用呢?在民间一直流传著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石狮子可以避邪纳吉。古人最早用它来镇守陵墓,就是认为这种灵兽能够护卫死者并避邪,而用它来护卫大门,这与在门口设立泰山石敢当有着同样的功效,同样会达到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平安的目的。因为狮子凶猛威武,所以,用石狮子把守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妖魔鬼怪之类的侵害,这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可以说,狮子从一开始就迎合了中国先民的审美理念,而后来又把它上升为龙生九子中的一个,这就是狮子状的狻猊,从宁波三国、晋代出土的青瓷器物中,就可以见到与狮子相似的神兽,它已经具备了吉祥辟邪的含义。门口的狮子其实名叫椒图,是龙的第九子,这个椒图性敏锐好闭,所以常被人们用来看守门户。在台湾,石狮常是以“风狮爷”的身份出现的,它常被人们安置在村口或屋顶上。由于台湾人民深受风害之苦,因此就将神兽狮子请来,用它来克制邪魔、辟邪招福。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平常见到的石狮子,它都以须弥座为基座,上有锦铺,这有什么寓意?原来这是佛教的标志,它预示著狮子是一种有神力的灵兽。

第二,狮子与麒麟一样,它们都有着充足的灵性,在民间的传说中,它甚至有能够预卜洪涝等灾害的功能。比如在遇到洪水氾滥或者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时,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出血来,这预示著灾害即将来临了,它提醒人们赶紧采取应急措施避难,这时候的石狮子就成了预言灾难的象征。

第三,石狮子也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在古代的宫殿、王府、官衙、豪门大宅前,往往由石狮子来守门,这既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又增加了建筑的气势。比如,在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那两对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是守护国门的“门卫”,它就体现了皇权至尊、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境。

第四,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上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像北京卢沟桥的一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它们既增强了建筑的美感,也提升了建筑的层次。后来民间大量出现了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其中也表现出了歌舞升平的欢乐意义,表达了人们向往太平追求祥和的美好愿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石狮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延续。

有的朋友要问了,为什么有的石狮子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而有的脚下却踩着一个幼狮呢?这其中又有什么讲究?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万物都是分阴阳的,作为吉祥物的石狮子当然也不例外,它也要分公母,这是维系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区分雌雄呢?首先从表情上看,雄狮一般张著大嘴,而雌狮则闭着嘴;从形态上看,雄狮有很大的鬃毛,而母狮却没有那样的鬃毛;再从摆放的规矩上看,石狮子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出现的,而且根据中国男左女右的传统阴阳哲学来看,放在门口左侧的是雄狮,它的右前爪或者两前爪之间放著一个绣球;而放在门口右侧的雌狮,它的左前爪或者两前爪之间,抚摸著一个幼狮。雄狮爪下放著一个绣球,寓意着脚踏环球,拥有权力和统一,还有权定乾坤、国泰民安、有球必应的含义;而雌狮爪下踩着幼狮,则象征著母仪天下、子孙后代绵延万世,二者都是为了表达吉利和辟邪的。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石狮子目睹著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雄狮被称为“太师”,而雌狮被称为“少师”,它们都是能够驱除邪恶的吉祥动物。如果说龙与凤是中国本土理想化的动物,那么狮子却是一个地道的外来动物,它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呢?石狮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还是它顺应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它说明了前人创业的艰难和后人守业的不易,也寄托了一种对先人的无尽思念。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传统舞狮活动,同样表达了人们期盼镇宅旺宅、安抚鬼神,保证合境安宁、五谷丰收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的吉祥物中,除了龙、凤之外,狮子也得到了很高的排名,这就是根源所在。千百年来,狮子除了镇守官署、寺庙、墓园之外,今天它还承担著守护银行、关隘、城堡等大门的重任。

从狮子的经历来看,人们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文化艺术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来狮子出产于西方,那里最早产生了狮子文化,像印度、埃及、希腊等国家也有十二生肖,但是里面有狮子却没有老虎,在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神庙入口,就有巨大的狮身人面神做守卫,而威尼斯城的守护神也是狮子。令人关注的是,本来不产狮子的中国,竟然也会出现特有的狮子文化,这分明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尤其是在龙凤崇拜成为风尚的中国,狮子民俗文化仍然表现得如此丰富灿烂,这就足以看出中国的狮子文化早已深植在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沃土中。

可以说,中国狮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而这种特色的构成,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地位与力量象征的狮子,为什么会成为最受中国人喜爱的动物之一?与中国龙不同,狮子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代表着勇敢、自信、光明和威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众所周知,古代埃及人最崇拜太阳神,而所有圆形光芒四射的图案,都被视为神的符号,狮子的面孔恰好与太阳的形状相吻合,它展现了一种超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因此狮子不仅是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成为地下世界大门的保护神。而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黄道十二宫中的狮子座,更是巴比伦人的创举。此外,无论在印度还是罗马文明中,狮子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了这种浓厚的文化积淀,当狮子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吸收,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情操,也开始承担起新的使命。故宫、卢沟桥的石狮以及闻名中外的沧州大铁狮,成为狮文化在中国的杰出代表。

中国五大名窑

一、钧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二、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盘

三、官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葵瓣洗

四、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白釉刻花折腰碗

孩儿枕

五、哥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哥窑八方碗

哥窑鱼耳炉

瓷器鉴赏 之 宋、金、元篇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高温玻璃釉器皿,已符合瓷器的标准。至唐宋时期,我国的瓷器生产已蜚声中外,许多名窑产品,价重艺林。由于明清以来盛行的仿古之风,赝品充斥,这就需要我们对传世瓷器的真伪、窑口、制作年代以及它们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鉴定瓷器是一门严格的学问,必须经过刻苦学习,认真实践,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流行的装饰题材和刻绘技法,以及釉料的配制和在高温条件下的窑变呈色风格。瓷器是工艺美术品,是审美再创作活动的产物,它凝聚着时代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的审美特点。因此,系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审美意识的嬗变显得非常必要,而谙悉仿古者的作伪手法,同样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本文主要对历代瓷器的时代风格和变化规律作概括的阐述。宋、金、元时期的瓷器宋代是我国制瓷发展史的一个繁荣昌盛时期。陶瓷史家们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主要有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哥窑、官窑、汝窑及黑瓷和青花瓷等。定窑:定窑烧制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绿瓷等。瓷器种类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具为多,特别是碗、盘、盆、壶、瓶等,式样非常多。许多瓷器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碗为例略作说明,唐代早期碗多是大实足,圆唇,胎体厚重;晚期腹壁多呈45度斜出,宽圈足,腹较浅,胎体轻薄,内外均施釉;五代北宋时期,口唇卷凸,圈足较高,腹壁由45度的直线形逐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北宋中期之后印花装饰极为流行,纹饰多在盘、碗的内底和?壁。布局工整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以繁缛雅素取胜,形成了定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对我国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次为动物和水波纹,再次为婴戏图。花卉图案多采用缠枝和折枝法,纹饰讲究对称统一。常见碗、盘腹内印三或四朵花卉,内底印一朵团花或四瓣、五瓣海棠花、梅花等。动物多见鹿、孔雀、凤凰、鸳鸯、雁、鸭等,常与牡丹、莲花等配合印制。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工整的织绵图案;有的碗、盘内壁印制凤戏牡丹和犀牛望月等图案,构图之严密,线条之工整,能给人一种恬静而充实的美感。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之多,大都与宫廷有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字题款,大多题在碗、盘、瓶、壶和罐的底部,有“官”和“新官”两种。其他与官府有关的题款有“会稽”、“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等。以上题款多是刻铭后焙烧的,也有一些是烧后刻。另外还有模印字款,如“定州公用”、“使司帅府公用”等。是研究定窑生产性质的珍贵资料。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为鼎盛时期,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唐、五代时期,耀州窑以烧黑瓷、白瓷为主,兼烧青瓷。主要为碗、盘、罐、盒、注子等日常生活用具,造型多种多样,以碗、盒最典型。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和敞口平底碗等造型;盒子有扁形和盒盖隆起如馒头状等造型。晚唐时期由于受越窑装饰技术的影响,新颖活泼的划花纹样开始兴起。划花装饰技法是采用金属签或竹、木签,在瓷器坯胎上划出线条纹饰,然后施釉焙烧。其题材主要有菊花、牡丹和水波等。划花装饰技术的出现开创了耀州窑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局面,为宋代青瓷刻花工艺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主要烧制青瓷,釉面翠绿而泽润。器皿以碗、盘最多,每种器物都有多种造型。其中瓶有10多种,有的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瓶体瘦长,匀称优美;有的是小口宽平肩,瓶身垂直,造型丰满稳重;有的则是喇叭口、长颈,瓶身椭圆似图一宋定窑瓷盘印花图案瓜,高圈足,造型灵巧雅丽。壶、罐等器皿不但式样繁多,而且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难度较大的器物,也能做的规整周正,瓜瓣折棱距离与弧度相造应。北宋时期耀州窑的装饰技法主要以刻花为主,其次还有印花、剔花和镂孔。刻花是耀州窑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艺术,尤以刻花的犀利刀锋和线条流畅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越窑和定窑是以竹类在坯胎未干时刻出花纹,磁州窑的刻花则是用平刀把整个花纹的地子削平。而耀州窑的刻花是用金属工具,在胎体上刻出花纹轮廓,用斜刀将纹样外缘坯土削掉,形成一个坡面,纹饰微凸,层次分明,施釉入窑焙烧,刻花被罩于釉下,透过碧绿的玻璃质釉层,显现出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风格浑厚沉着,令人赏心悦目。所以,人们鉴赏耀州窑瓷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刀法别致、图案精细的刻花装饰艺术。耀州窑刻花多见于碗、瓶、罐、壶、钵、盒等器物的外壁,也有一些的内壁亦施用刻花。宋代晚期往往将刻花和划花巧妙地结合运用在一件器物上。如采用划花手法勾勒出单线条的叶筋或花瓣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在刻鱼纹周围,勾画出动荡的波涛或水波纹等,使耀州窑的刻花艺术更臻完美。耀州窑瓷器装饰纹样可归纳为人物、动物、花卉草木和几何图案四大类。人物类有婴孩、飞天、仙人、佛、仕女等。动物类有写实的狮、虎、鹿、犀牛、鸭、鸳鸯、鱼和传说中的龙、凤等。花卉草木类以莲花、牡丹为多,其次为菊花,还有松、竹、梅三寒友和缠枝、水草等。几何纹样主要有回纹、扇纹、八卦纹、三角纹、连弧纹和水波纹。纹饰布局严整统一,讲求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以河北邯郸彭城镇为中心,窑场遍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磁州窑为了适应当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的需要,烧造的瓷器种类十分丰富。其中以生产的瓷枕最为著名。从发现带有“张家造”、“赵家造”、“张家枕”、“王家造”、“王氏寿明”、“李家枕”、“滏阳陈家造”、“刘家造”等标记的瓷枕分析,一个制瓷窑场可能同时有几个一定规模的瓷枕作坊。它们各有所长,互相学习,促进了磁州窑瓷枕业的迅速发展。瓷枕的造型有长方形、半圆形、云头形、葵花形、菱花形、鸡心形、八方形、椭圆形和银锭形等多种样式,并随着时代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基本上是由小而大,由短而长。以长方形枕为例,北宋时期多在20-30厘米之间,而元代枕的长度多在30厘米之上,有的长达40多厘米。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红绿斑,珍珠地划花,低温三彩和白釉黑彩等。白釉划花可能受定窑的影响,多划在碗、盘内壁,纹样以牡丹、莲花、卷叶与水波纹为多,在纹样间隙部位还用篦状工具划复线,线条流利舒畅,不拘泥于统一的规格。白釉剔花即是施釉划花纹之后,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凸起,具有浮雕感,在花叶上再划以花蕊叶筋,剔去釉露出黄褐色的胎,达到烘托白色纹饰的目的。白釉剔花多见于壶、碗、罐等器皿的腹外壁,题材多缠枝花卉和飞鸟。白瓷器上点以红、绿彩斑的做法在北方地区晚唐窑址中就已经出现,磁州窑继承了这一传统,主要见于碗、盘、壶、罐等的口部或肩部。珍珠地划花始创于河南晚唐曲河窑,北宋时,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白瓷窑也相继效仿。珍珠地是指在主题纹饰间隙的化妆土上用铁管状工具打戳的小圆圈,这是模仿金银器打制痕迹的装饰方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登封窑瓷瓶,所饰珍珠地纹就较有代表性。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它的特点是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线描画的技巧运用在瓷器装饰上。彩画内容可分为图案类和写实类。图案类主要有以点线组成的几何纹样,用花卉组成的边饰和主题花纹之间的云纹、花朵、卷叶、散点、钱纹等陪衬纹样。写实类有动物,如狮、虎、熊、马、鹿、羊、狗和鱼、龟、仙鹤、大雁、鸳鸯、鸭、鹅等,祥瑞动物有龙、凤、麒麟等,人物有儿童、老翁、仕女、杂耍人物和故事人物等。花木植物类如牡丹、莲花、月季、山茶花、梅花、石榴花、水草和松树、椰树、青竹等。磁州窑还继承和发展了长沙窑在瓷器上题诗作词的传统,图文并茂。有的以诗为主,配合一些边饰图案;有的以画为主,题诗抒情。内容有著名诗人、词人的佳作,有歌颂自然风光的赞美诗,还有民间的俗语和对联等。钧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瓷窑之一,以河南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窑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目前还在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发现了烧钧瓷的窑址。钧窑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钧窑瓷器的造型有强烈的艺术倾向,除常见的生活用具碗、罐、盘、瓶等外,还有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单柄洗和菱花式、葵花式、海棠式花盆及葵花式、六方形盆奁、鸡心碗、高足碗、胆式瓶、八方式盘、三足炉等。钧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各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瓷稳定的铜红釉和神奇的窑变,在青瓷中突破了单色釉的格调,像花玛瑙似的斑斓,绚丽多彩,改变了以前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釉的质感,把釉色特有的自然美和造型的艺术美融为一体,开创了凝厚自然的美学风格。钧窑釉色大体上分为蓝、青、紫、红几大类。又可细分为月白、天青、天蓝、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皮紫、朱砂红、丁香紫、火焰红等。钧釉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釉色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钧瓷釉面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好像蚯蚓在泥中游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的另一个特点。它是釉汁流动时形成的立体画,色彩纹路之美,以至于后仿烧蚯蚓走泥纹的作品,都在宋代钧瓷面前黯然失色。汝窑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宝丰、临汝等地。宋代人即以“汝窑为魁”,传世的汝窑器多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瓷,以盘、碟、瓶、碗为多。胎体呈香灰色、透过釉层略显粉青色。釉色呈鸭蛋青色,近似于柴窑所谓“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泽。可细分为天青、印青、天蓝和粉青色等。釉中的细小沙眼如芝麻花,开片为鱼鳞状。碗、盘、洗多为裹足满釉支烧。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以玛瑙为釉,古朴雅致,形成了汝窑的特殊釉色,成为宋代名窑之魁。景德镇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故称青白瓷。青白瓷胎薄,釉汁明澈,纹饰深处积釉呈色较深,对光可以映见青色纹影。所以一般又习称为“影(映)青”。青白瓷釉色莹缜如玉,质地冰清素雅,胎体碧透致密,多仿轻巧优美的金银器造型,挺拔俏丽,玲珑剔透。既有日常用具碗、盘、盏、钵、碟、枕、注子、注碗、香薰、盒、罐、瓶、壶,还有专供陈设雅玩的瓷塑人物和动物等。注子、注碗是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北宋墓出土较多。安徽宿松出土的一套,注碗作盛开的莲花状,足部亦浮雕一周莲瓣纹,注子为瓜棱腹,细长流,扁曲柄,盖顶蹲一小狮。注子、注碗内含外拥,相配成套。使用时注碗内盛热水,注子置于碗中,既可保温,又可随注随饮。瓷枕为却暑的寝具,釉洁胎坚,消凉爽神。李清照《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两句词,把瓷枕的妙用描述得十分精到。景德镇青白瓷枕,其题材有卧女、童子荷叶、戏曲故事、建筑雕塑等,造形有长方形、方形等。童子荷叶枕,设计巧妙,一童子侧卧于榻上,双手持一荷叶,荷叶边缘翻卷作枕面,童子仰视,扭动屁股,弯曲双腿,神态自然,惟妙惟肖。江西丰城《白蛇传》戏曲人物瓷枕,枕体雕塑成舞台,舞台四面分别演出四段折子戏,组成装饰的主要内容,构画穷奇,堆塑雕镂巧夺天工。香薰的作用是焚香薰衣,益香去邪。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陶质、铜质香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瓷香薰,宋代青白瓷香薰式样较多,江西万年县出土的一件青白瓷香薰,薰体呈圆球状,上下两半,可以启合,上盖刻有编织纹镂孔,似张开的网眼,层层环列,整齐美观。下为喇叭形高足,足下部饰菊瓣纹一周,造型清新高雅。瓷盒大量出现在晚唐五代,其用途主要是为了盛装药品、化妆品和香料。宋代瓷窑都大量生产瓷盒,特别是景德镇青白瓷窑,有专门从事生产盒子的作坊。已发现印有标记的瓷盒多达十几种,有“许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蔡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陈家合子记”等。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的装饰主要采用堆塑、镂孔、刻划和印花等技法。青白瓷堆塑盖瓶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随葬品,形体修长,盖与瓶身大约相等。通体堆塑繁缛装饰,内容主要有日月星辰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属神和道士等偶像,盖顶蹲立小鸟。瓶内往往储有稻谷,是一种宗教色彩浓重的粮仓模型,亦称“魂瓶”、“皈依瓶”或“立鸟盖瓶”。青白瓷的刻划、印花,素以轻快活泼和流畅优美见称。常见的图案有牡丹、石榴、芙蓉、莲花、梅花、百合香、缠枝、菊花和云气、水波、行龙、鸳鸯、凤、游鱼、人物等。龙泉窑集中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是我国青瓷工艺的代表,改传统的石灰釉为石灰碱釉,特点是高温时粘度比较大,不易流动,因而釉层可施得厚一些。在还原烧制过程中,釉中所放的大量氢元素,无法从粘稠深厚的釉中逸出,冷却后,被包围在釉层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藏在釉层中如针尖大小的气泡和未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光线照射到釉层上会发生强烈散射,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温润丰厚,柔和淡雅,光滑而不明亮的艺术效果。釉的呈色类似青绿地上巧施淡粉,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梅子青则是在高温条件下经多次上釉,烧制而成。玻璃化程度更高,釉层滋厚,色调较深,是巧夺天工的人造青玉,但成品率较低。龙泉青瓷器的造型浑重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十分稳重。北宋至南宋中期主要生产炉、瓶、盒、笔筒、水盂和塑像等。南宋晚期又出现了仿铜器的鬲、觚、投壶和仿玉器的琮。到了元代,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日常用的碗、盘、盆、瓶向高大发展,胎体厚重、造型更深沉粗犷。龙泉青瓷在胎料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紫金土含铁量很高,经高温烧成后,土中的铁向表面浮升,在足底露胎处呈现出一层紫铁色,在口沿釉薄处则微显紫光。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龙泉青瓷,即传世的弟窑型青窑。哥窑窑场地址仍是一大悬案,据记载,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俩同在龙泉县主窑烧器,章生一窑称为哥窑,章生二窑称为弟窑。传世的哥窑器在已知窑址中均无发现。哥窑瓷器很多,有各式各样的瓶、洗、碗和罐等,胎体有厚薄之分,有黑灰、深灰、浅灰和土黄等多种色调。釉色主要有米黄、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哥窑器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紫口铁足,在这方面与弟窑(即龙泉窑)类同:二是开片纹,哥窑瓷器釉层较厚,有黑色冰裂状的开片或细密的**的小开片。粗疏的黑纹与细密金**纹相互交织在一起,被誉为“金丝铁线”,为哥窑瓷器特有的装饰。官窑宋代有三个专门为宫廷垄断的官窑,即浙江余姚越窑、河南开封北宋窑和杭州南宋官窑。越窑在五代时是贡瓷的主要产地,北宋初年,在越州设窑务监烧,从开宝元年(968年)至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越窑贡瓷达17万件之多。后因各地名窑兴起,而迅速衰落。开封官窑即汴京官窑,见于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宣政间(宋徽宗政和到宣和七年),京师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汴京深埋在今开封市地下6米处,窑址尚未发现。传世品中的汴京官窑瓷器胎细,釉层薄如纸,釉色有月白、粉青、粉红和油灰等。其中月白、粉青为佳品。多有开片,梅花片质量稍逊,冰裂纹倍受称誉。杭州南宋官窑亦称杭州修内司官窑,是汴京官窑的继续。遗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带。瓷器胎体薄,呈黑灰或黑褐色,施釉较厚。釉色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调。器物造型除习见的碗、盘、洗外,仿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甚多。其釉色和开片与传世哥窑有些类似,粉青釉为上,淡白釉和油灰色釉次之。开片以梅花纹和细碎片为差,冰裂鳝血纹深得宝爱。黑瓷已发现的宋代窑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烧黑瓷,甚至有些窑场因生产黑瓷而名冠一时。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江西吉州窑和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等都烧制风格独特、深黑如漆的瓷器。宋代烧制黑瓷的新工艺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不同的烧成条件而产生的呈色变化,如油滴釉、兔毫纹、鹧鸪斑等;第二类是因不同的装饰方法而形成的各种纹饰,如玳瑁斑、铁锈花、剪纸漏花、树叶纹、玲珑剔花和印花等。油滴釉的特点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兔毫纹是在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纹,细长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样。黑釉中的铁斑流成羽毛状的则叫鹧鸪斑釉。玳瑁斑是黑釉地上滴上含铁量极少的釉汁,经高温烧成后,釉面色泽变化万千,黄、褐、白等色交融在一起,有如海龟的色调,深沉滋润,是吉州窑主要装饰品种之一。铁锈花则相反,用含铁量很高的釉汁画在釉地上,经高温烧成后就会出现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花纹,多见于磁州窑的瓶、壶、罐等瓷器上。黑釉剪纸漏花和树叶纹也是吉州窑特有的装饰。剪纸漏花题材主要有凤鸟梅花和用以祝福的吉祥语,如“福寿康宁”、“金玉满堂”和“长命富贵”等。黑釉树叶纹则是通过特殊的工艺在黑釉地上涂出树叶纹,烧成后的树叶图案,有的连叶脉都能清楚地显示出来。黑釉剔花是在胎体上施好黑釉之后,再用刀剔刻出流畅的各种纹样,然后入窑高温烧成。黑釉印花是受到定窑白釉印花的影响,其制作技法和艺术效果与白釉印花大体近似。青花瓷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罩上透明釉,在高温下用还原或半还原焰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一种釉下彩瓷。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经过缓慢的发展,到了元代,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的瓷器品种。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国内所产钴料色泽略显淡雅,没有黑色斑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往往在同一件器皿上使用两种青料,在绘纹饰轮廓线时用国产料,而敷染青彩时使用进口料。元代青花瓷器图案布局工整富有层次,满壁是画,空白较少,其纹饰可分为主纹与辅纹两类。主纹多绘于瓶、罐的腹壁和碗、盘的内底,绘在其他部位的则为辅纹。常见的主纹有植物纹、动物纹、历史故事等纹饰。植物纹以松树、竹子、各种花卉和芭蕉、灵芝、山茶、海棠、葡萄为常见。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鹤、鹿、鸳鸯、鸭、麒麟、狮子、鱼、海马等。历史故事画以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和三顾茅庐等最精彩。其他内容主要有竹石图和杂宝图等。辅纹主要有锦地回纹、钱纹、水波纹、蕉叶纹、莲瓣纹、云头纹和缠枝纹等。元代青花瓷器和同时代的其他瓷器造型一样,具有形体大、胎厚、体重和质硬的特征。器类主要有罐、瓶、壶、碗、盘和高足碗等。以罐最为常见,多数有盖,可细分为平顶式盖、宝珠钮式盖、荷叶式盖、塔式钮盖和狮钮盖等。罐的造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口、溜肩,最大径在上腹部,平底,口径大于底径,上部浑肥,下部挺拔,整个器形显得上大下小;另一类罐亦是直口、短颈、圆腹,最大径在中腹部,整个器形较前者瘦长,制作得极其精致。青花瓷瓶的种类也非常多,计有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兽耳瓶、洗口瓶、蒜头瓶和戟身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壶春瓶最流行。

甘雨

甘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有《大明王朝1566》《故乡的云》《暗红1936》《猜拳》《生死迷情》《大唐御使传奇》《武动乾坤》《启航》等。

中文名:甘雨

星座:狮子座

身高:180CM

体重:70KG

出生地:天津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大明王朝1566故乡的云暗红1936猜拳生死迷情大唐御使传奇武动乾坤启航

主要成就:国家一级演员

演艺经历

甘雨,影视演员,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资深话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影视剧方面,曾在《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浙江巡抚郑泌昌,《故乡的云》中饰归国科学家段一平,《暗红1936》中饰国民党特务学校校长葛寿芝,《红旗谱》中饰演二当家古文英,《猜拳》中饰关嘉,《生死迷情》中饰五道会帮主张云天,《启航》中饰企业家协会会长邵海翁,《大唐御使传奇》饰鄯州刺史王振,《武动乾坤》中饰道宗掌门应_子,《双核时代》中饰戴卓,《青瓷》中饰法院副院长鲁冰。

话剧方面,曾扮演过天津人艺版《雷雨》中的周朴园,《关系》中的沙星辰等主要角色。

电视剧作品

20集电视剧《故乡的云》剧中饰演段一平(归国科学家)

38集电视剧《书香门第》,剧中饰演前途(大学教授)

42集电视剧《嘉庆皇帝》剧中饰演吴省兰

28集电视剧《张伯苓》剧中饰演丁宿堂(教育官员)

46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剧中饰郑泌昌

20集电视剧《冷暖人间》剧中饰韩得贵

数字**《暮鼓晨钟》剧中饰刘大业(副厂长)

32集电视剧《青铜匕首》饰弘应天

40集电视剧《新安家族》饰胡东阳

30集电视剧《手机》剧中饰李石真

26集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剧中饰毛健均

26集电视剧《贺龙元帅》剧中饰陈图南

30集电视剧《暗红1936》剧中饰葛寿芝

30集电视剧《双核时代》剧中饰戴卓

**《钱学森》饰屠守锷

30集电视剧《青瓷》剧中饰鲁冰

28集电视剧《远大前程》剧中饰林乔峰

30集电视剧《等待绽放》剧中饰丁岩

30集电视剧《步步惊情》剧中饰张泽天

30集电视剧《猜拳》剧中饰关嘉

30集电视剧《江城警事》剧中饰易山

30集电视剧《麻辣传奇》剧中饰马辉业

42集电视剧《生死迷情》剧中饰张云天

60集电视剧《武动乾坤》剧中饰应_子

45集电视剧《战时我们正年少》剧中饰老蔡

45集电视剧《大唐御使传奇》剧中饰王振

30集电视剧《启航》剧中饰邵海翁

个人生活

日常生活中,他喜欢吃水果、跑步、拉小提琴、听古典音乐,看中外影视资料等。

人物评价

“扮演郑泌昌、何茂才的演员,要求住一个房间,哥儿俩没事儿就掰扯戏,很有上大学排一部话剧的感觉。他们在拍摄期间都是“守得住”的演员。”

“演员甘雨近年来好作品不断,《青瓷》、《等待绽放》、《步步惊情》等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相信此番加盟《猜拳》,也必是一部精心力作。”

“甘雨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在大明王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为人低调谦虚,是名副其实的老戏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193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