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卤阳湖的诗句

关于卤阳湖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卤阳湖的作文400字

卤阳湖,应该是这块土地五百年前的名字。

如今她的名字叫卤泊滩,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沿岸居住的人叫她盐滩,他们同时也被滩外的人叫做“盐滩人”。

盐滩两岸村风淳朴,村民实诚,因此“盐滩人”便有了一个雅号——“盐瓜子”。如果你想知道一群人中谁是“盐瓜子”,根本用不着问,只要看看他们满嘴的黄牙你就知道了。

生长在滩畔的人由于长期饮用含氟的盐碱水,齐刷刷地长着一副特有的氟斑牙。 我生长在富平张桥卤泊滩南畔一个叫炭渣破村子,是个地地道道的滩里人。

出了村子北门下一个小坡,就到了滩里。我所知道的关于滩的故事,自然是家门口这片滩的故事。

卤阳湖如何从一泓碧水变成荒芜的卤泊滩,是很古老的事情了,古老得已经和传说连在了一起。关于湖水消失的传说有很多很多,杨爵拜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而我最愿意相信的,却是一个浪漫而悲情的版本。这个传说,得从滩里遍地生长盐蓬草说起,盐蓬草还有一个名字,叫“龙须菜”。

话说这里曾是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两岸稻香,一湖碧荷,竟似江南风光。

不知何时,湖里来了一条黑龙。这条黑龙看中了湖畔一个美丽的姑娘,就死皮赖脸缠了起来。

姑娘哪里肯答应,再说他早有了自己心上人。黑龙见姑娘不允,便屡屡兴风作浪,祸害乡邻。

勇敢的小伙子为了拯救乡亲,也为了拯救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地跳入湖中与恶龙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姑娘知道后也自赴湖中。

不知为什么,卤阳湖从此便干涸了。只有恶龙的胡须变成满滩的龙须菜。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沉寂的卤泊滩变得热闹了起来。这热闹源于一座建在滩心高台上的庙。

因为庙建在滩里,人们叫它滩里庙。这庙兴建于何时?村里的老人一个也说不清,只知道解放前这里的庙会很热闹。

每到阳春三月,龙须新绿,紫燕呢喃。四方八方的信男善女来赶庙会,他们涌到庙里来,烧香拜佛,许愿抽签,一个个的心情灿烂的就象那春日的阳光。

来的人多了,这里就有了卖吃卖喝的,也有了耍社火的,俨然成了一条街市。20世纪50年代末,庙成了新中国的劳教所,庙会也改到了滩西畔的刘集街道。

直到今天,当地人还把赶刘集街春节季的物交会叫上滩里庙。 庙后来在文革的热浪中消失了。

“盐滩人”没有烧,也没有砸,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庙拆了。他们用拆下来砖瓦、木料建起小学的教室。

“盐滩人”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当时的这个举动,无意间竟让人们把对佛的膜拜转化成了为对知识的崇拜。庙我没有亲眼见过。

小时候, 伙伴们经常去庙址的废墟中拣雕花的砖块玩。我只能骑在残阳中一对被风雨打磨地异常光滑的石狮子身上,遥想当年庙会的繁盛;也只能从同学们对教室粗壮的房梁的惊叹中猜度当年庙殿的雄伟。

如今,这对曾经把守过庙门的狮子,静静的屹立在张桥镇政府门前,无声地见证着世事的沧桑。 盐滩是贫瘠的,但她却同样慷慨地倾其所有地滋养了沿岸一代一代的人们。

既是盐滩,自然产盐。这产盐的工艺也很特别,不是晒,而是熬。

熬盐过程,就是把卤水放在大直径的平底铁锅里,用大火加热,然后冷却。盐就析出并一层层地凝结在锅底,最后形成一寸厚的一个整块,黄褐色的,酷似人们用的木锅盖。

当地人把锅盖叫“锅板”,这盐就叫“锅板盐”。 滩南边的古河道里,曾经常年流着一股十几丈宽的浅水,水里长着一种很细的芦苇。

当地人能用自己拧的麻线把成熟的芦苇编成笸子。笸子是当地人盖瓦房必用的材料。

七十年代末,还没有实行责任制,滩里的那一荡芦苇是生产队的财产。每到秋末冬初,队里的人都要穿上雨鞋,集体到冰冷的水里割芦苇。

然后用牛车一趟趟拉回来堆在村里的空地上,再由队干部分给每家每户。整个冬天,全村到处都飘荡着芦花。

家家户户都在编笸子。笸子编好后,人们就用架子车拉到蒲城苏坊、兴镇的集市上去卖。

滩里虽然不能生长高大的乔木,但枸杞子却能在盐碱地里顽强的生长。当年我们小学在滩里开垦了一片枸杞园,大约有两三亩大,百十棵枸杞树。

每年枸杞成熟的季节,我们学校每个班就轮流到园里摘枸杞子。老师为了不让我们吃,总是说上边喷过农药。

起初孩子们都 规规矩矩的,但总有几个胆大偷吃起来,最后大家全跟着吃了起来。鲜枸杞的味道很甜,我至今都无法忘掉。

盐滩是荒凉的,但同样给人们带来过快乐。 青蛙无疑是盐滩里最优秀的歌唱家。

暮春时节,每到傍晚,青蛙叫声就会从刚冒出芦苇尖的水面上此起彼伏的传来,劳作一天的人们听着美妙的蛙鸣,开始畅想起丰收的年景。有经验的人们,能从蛙声中听出天气的变化,早早安排好农活。

夏天的盐滩,是孩子们的乐园。滩里的水里,生长着很多野生鱼。

小伙伴们一边放羊,一边在排碱渠的水里摸鱼或者游泳。摸鱼,就是几孩子把水淌浑了,趁鱼到水面换气时来抓个正着。

游泳,就是一群男孩子扒光衣裤跳到水里折腾一阵,仅仅会狗刨而已。大学上游泳课时,看到池边那些不敢下水的旱鸭子,狗刨也让我满足了一回自己的虚荣心。

盐滩是神圣的,以至于卤泊滩是我们小学多年来学生作文必写的题材。那时候我们无非千篇一律地写卤泊滩四季的景色,卤泊滩春天怎么样,夏天怎么样……我们班一个有点。

2 描写钱塘湖的诗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 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 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酒泉子(十之十)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

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

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

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

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

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明 张田一首 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

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明 方行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清 阮元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

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

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

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

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

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

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

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

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

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晚渡钱塘江 清 王荫槐 罗刹江声殷似雷,扁舟摇兀怒涛堆。

身从大地孤鸥泛,潮挟群山万马来。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阳哀。

古怀牢落真无懒,呼取余杭酒一杯。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3 描写钱塘江诗句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屋与市楼, 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 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钱塘江潮》“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

《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

《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

4 描写钱塘江的诗句

1、《忆钱塘江》

宋代: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2、《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宋代:司马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3、《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宋代:苏轼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钱塘江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我这离去友人的“孤客”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莫要用当今流行的势利眼光轻视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你我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4、《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

宋代:司马槱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钱塘江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5、《应举题钱塘公馆》

唐代:周匡物

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万里茫茫天边遥远,秦始皇没有看见(此处)无奈。钱塘江口没有钱过,阻挡了西陵两岸的浪潮。

5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有:

1、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出处:《横江词》 作者:李白

2、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出处:《樟亭观潮》 作者:宋昱

3、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出处:《七绝·观潮》 作者:毛泽东

4、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出处:《观浙江涛》 作者:苏轼

5、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出处:《钱塘江潮》 作者:罗隐

6、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出处:《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7、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出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作者:孟浩然

6 描写钱塘江的诗句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 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 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7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钱塘江潮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 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 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酒泉子(十之十)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明 张田一首 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 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明 方行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清 阮元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晚渡钱塘江 清 王荫槐 罗刹江声殷似雷,扁舟摇兀怒涛堆身从大地孤鸥泛,潮挟群山万马来南渡衣冠秋草寂,西陵鼓角夕阳哀古怀牢落真无懒,呼取余杭酒一杯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钱塘观潮 清 林以宁 气以三秋肃,江因九折名海门环凤阙,半曜拱神京舟楫三都会,鱼盐百货盈凉飙随舵发,新月傍船行共指潮生候,争看雾气横篙师屏息待,渔子放舟迎海外千山合,江边万谷鸣蜃楼惊变幻,鲛室忽晶莹鱼沫翻珠佩,腥涎喷水精玉山高作垒,雪浪俨如城似有冯夷鼓,长驱掉尾鲸前茅从赤鲤,后队亦青旌自可吞溟渤,何烦洗甲兵蛟宫图广袤,蚁垤敢争衡久欲寻天汉,频思访。

8 诗人描写钱塘江大潮诗句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

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9 有关钱塘潮的诗句

1《钱塘春感六首》

年代: 元 作者: 王逢

紫罽軿车从六龙,尽随仙曲度青空。

苍山楼阙旃林里,赤羽旌麾野庙中。

百姓未忘周大赉,成都元有汉遗风。

流莺不管伤春恨,冲落桃花满树红。

2《送王才归钱塘》

年代: 明 作者: 高启

南归犹落魄,北上已蹉跎。

草草官亭酒,劳劳客路歌。

亲知今日少,山水故乡多。

匕首空留在,酬恩竟若何?

3《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昔乘野艇向湖上,泊岸去寻高士初。

折竹压篱曾碍过,却寻松下到茅庐。

4《旅次钱塘》

年代: 唐 作者: 方干

此地似乡国,堪为朝夕吟。云藏吴相庙,树引越山禽。

潮落海人散,钟迟秋寺深。我来无旧识,谁见寂寥心?

5《姑苏钱塘怀古诗次韵》

年代: 明 作者: 陈汝言

吊古上灵岩,日暮下琴台。

萧萧红叶落,采香人不来。

鸱夷称得计,句践亦尘埃。

钱塘潮

1产生原因

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2涌潮地

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这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3观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日在钱塘江上检阅 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

2011-12-02聊聊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崖,东西长一公里,主窟53个,大小雕刻造像5万余尊,十分壮观。云冈石窟实际雕凿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动用数万人历时50年才完成。但在民间另有一个“石窟来历的传说”。

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查看全部5个回答

大同景点-乌龙峡风景区

关注晋城旅游的人也在看

生态名区,文化圣地,朝圣之地,和谐乐园周边游到乌龙峡,是您不错的选择!

大同市乌龙峡生态旅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云冈石窟有哪些特点

一。雕刻年代早。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距今大约有1600年了。 二。造像宏大。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都是很大的。即昙曜五窟(16-20窟)。最大的佛像17米,是第5窟。其他的也在10-16米左右。当然也有小的佛像。 三。造像精美。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是由多种艺术风格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看到印度风格,犍陀罗风格,希腊风格,西域风格等。在北魏早期造像中,多能看到鲜卑人的风貌。但晚期的造像,汉化严重,已经定型了。如龙门石窟。或云冈石窟第20窟以后的许多小窟。这些窟大多是迁都之后开凿的。且是私人开凿,没有了之前石窟的皇家气魄。 四。倾全国之财力,造一代之巨像。云冈石窟的雕凿工程是北魏的皇家工程,所费人力,物力,财力不知多少,且此工程耗时大约六十年。还有就是这是一朝所为,没有其他朝代的参与。(第3窟是个例外,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一个窟,多数学者认为里面的佛像是后来补刻的。补刻年代还有争议,有北魏晚期,隋朝,唐朝等说法。从造像风格上看,个人倾向于唐朝之说。)全国的其他大型石窟多经过历代雕刻。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五。雕刻手法高超。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已有高浮雕等雕刻手法。 六。大的佛像都代表一位北魏皇帝。佛即是天子,礼佛即是礼天子。 七。布局严谨统一?这说的都是废话。皇家工程能乱雕刻吗?对称统一是必须的。哦,云冈石窟有一些是双窟,即雕刻时间相同,空间大小相当,布局结构相同的两个窟。 就写这么多吧。不知你是否满意。有时间去看看吧。很震撼啊!哈哈!

102 浏览6997 2018-08-06

云冈石窟有多少年历史恶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云冈石窟的故事传说 发自简书App 传说不知在多少年以前,武周山下有一个村庄叫——云岗村。 这个村子里都住着历代打不动仗的边关老兵,他们子子孙孙在这个村子里住着。 村子旁边有个小沙丘,可后采越长越大,最后竟长成一个高五十丈,宽四、五里的大沙丘。每当夜幕降临,沙丘里就会传出十分动听悦耳但谁也听不懂的乐曲。那乐曲象天庭瑶池群仙聚会,又似玉皇大帝坐着五龙车在祥云中巡天。 云岗村里的人十分惊奇,互相询问。连村里年纪最大的长者也不知道。村子里有一个放羊的后生,他胆大心细,聪明勇敢,对这件事十分好奇。于是,每天赶着羊群到沙丘前听乐曲,日子一长连这个羊倌也学会了吹笛子,哼调子。说也怪,他一吹笛子,一哼调子,沙丘里也附和着奏乐。羊倌越来越奇怪,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一次,他回到村里劝人们和他一起去挖沙丘,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可村里人谁也不敢去,羊倌只好自己拿了把锄头去挖。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了一个大沙坑。里面除去沙子,还是沙子,没有挖出什么稀罕的东西。他丧气地坐在沙坑旁望着沙坑—直愣神,这时忽然从沙坑里传出来“隆隆”的声音,羊倌听了很生气地说:“光叫唤不出来,干啥”接着沙坑里那个“隆隆”的声音回答说:“我要出采,我要出来!”羊倌一惊;顺口答道:“出来就出来吧,叫唤啥!”说罢,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红光四射,照亮了半个天空。 羊倌定睛一看,好家伙,眨眼间,沙丘从当中裂开一条大沟,一座好几里长的寺院倏然出现在面前。你瞧,那雕梁画柱的楼阁一座接着一座,万尊石佛金光闪耀,寺院里鼓乐喧天,欢声笑语,无数美丽的伎乐在空中飞舞,不一会都飞到石壁上变成“飞天”石头人。 羊倌被这眼前的奇妙的情景迷住了,他迈步走进大殿一看,原来大殿后面都是石窟,一尊尊十几丈高的石佛端坐在莲花台上,周围有数不清的天女、力士、罗汉和诸神。 这一奇景惊动了方圆几十公里的老百姓,人们成群结队,纷纷前来观赏。 从此云冈便成了闻名中外的佛家圣地,朝拜者川流不息,香烟不断。为了纪念这位发现云冈出世的羊倌,他死后人们在云冈石窟的顶上照他的样子塑了一个像,每逢节日,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决。 传说二 在云冈石窟以西约2公里处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组规模较小的石窟,这就是“鲁班窑石窟”。 开创年代不详。传说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于此,从而得名“鲁班窑”。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风格辨析,判定其为北魏的遗物当为无疑。 鲁班窑石窟座西朝东,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对峙呼应。 这里没有红墙绿瓦,没有参天树木,只有两个洞窟。石窟均为椭圆形。第1窟(由南向北排列)进深4米,宽为6米,高6米,穹窿顶,顶板无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隐刻龛形。 入定坐佛高50厘米,服饰偏袒右肩。 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躯,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躯,东北上角佛龛可看到涂赭红颜色,是为后世所绘。在窟壁和顶板接壤处周围雕有锯齿状帷幕。第2窟相距第1窟5。27米,进深4。17米,内宽6。1米,高4米。 窟内周壁雕有规整的千佛龛。现存佛像六十六躯,服饰有通肩和偏袒右肩两种形式。鲁班窑石窟规模较小,但它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创历史和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浏览43 2020-01-21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 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 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1、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2、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3、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4、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9 浏览160 2019-09-11

云岗石窟的景点有什么?关于云岗石窟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哪些?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出现更美的光彩。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云冈石窟景观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3窟 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昙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昙曜五窟(5张) 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2]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唐,宋昱题石窟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游石窟寺 清,胡文烨 香花金粟现,钟磬白云悠。俯此众生劫,何缘彼岸舟 冰心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1 浏览135

云冈石窟的历史

120 浏览12653 2019-11-13

7评论

qiaokelifish10

答得太好了,怒赞^ω^

热心网友8

太棒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181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