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哪些风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第1张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风俗

1、祭月、赏月、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4、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5、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教案# 导语《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二、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音乐录音带、词语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潮”。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3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4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三)再读全文。

 全班齐读课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附二: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ī)。

 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ǎ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éng)湃(pà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篇三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难点:

 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比喻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拟人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夸张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的最好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人们的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塔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比喻句:就是 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 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 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 事物必须具有人的 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太阳出来月亮就 回家了。  

夜空中的小星星 顽皮地眨着眼睛。

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 窃窃私语。

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火箭样飞翔。    

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

1、《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回。”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

查看全部3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浪淘沙这首诗的诗词哪几句是与观潮这篇文章相关的句子

《观潮》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蔚为壮观的景象,《浪淘沙》是描述九曲黄河大浪淘沙的景色,共同点都是描述海浪的,都主要突出海浪的波澜壮阔,气势宏伟。

42赞·782浏览2019-09-01

浪淘沙其七和课文观潮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些

答:浪淘沙和观潮描写海潮的相同点:都是描写海潮,以海潮为线索都描绘出潮来时的气势。 资料: 浪淘沙其七全文(原文):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61赞·465浏览2019-09-05

浪淘沙其七刘寓意这首诗和课文中描写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些

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 1、《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回。”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24赞·188浏览2019-09-04

浪淘沙其七须叟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在观潮中对应的句子

描写的是钱塘江的潮水。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14赞·317浏览2019-09-08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这首诗和课文中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三个相同点

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 1、《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回。”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107赞·611浏览2019-09-04

初中语文学习网,相信榜样的力量_提高的不仅是成绩

值得一看的简单学习网相关信息推荐

掌门1对1初中语文学习网,在线1对1辅导品牌,免费全面学情评测,找准学习短板,找出失分点,初中语文学习网,1对1针对性教学,成绩快速提升!

mzhangmencom广告

初中语文教育网址,10000人教研团队,精准把控命题趋势

根据文中提到的浪淘沙为您推荐

掌门1对1初中语文教育网址,在线1对1辅导品牌,免费全面学情评测,找准学习漏洞,找出失分点,掌门1对1初中语文教育网址,好老师提前抢!

zhangmenorg广告

坦白讲,男女之间有纯洁的友谊吗?

没有。会有一方是傻傻的喜欢着的。但不表露。就算前面是友谊,后面发展到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这中间的尺度

233条回答·3,037人在看

农村俗语“眉上长一根,能抵万担粮”,有什么含义?

在中国的农村有很多俗语,有些俗语虽然话语很粗糙,但是意思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都是先辈们通过很多年

9条回答·2,510人在看

飞机是靠什么起飞的?

笑笑科普

科普日常生活百态,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关注

612,914播放

你打工几年了,有什么感想,

我打工3年,创业三年,这六年给我感觉很深,如果想靠打工赚钱获得比较好的生活的话:要么走技术路,要么走

20条回答·1,069人在看

单位与员工合同到期后,员工自动离职要付补偿金吗

合同到期自动离职的,属于合同自然终止,没有补偿。《劳动合同法》规定如下: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

17条回答·484人在看

君王爱妃躺桌上供大臣观赏,看一次要黄金千两,诞生了什么成语?

诞生了"玉体横陈"这个成语,这个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

1、《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回。”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编辑于 2020-01-23

查看全部3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浪淘沙这首诗的诗词哪几句是与观潮这篇文章相关的句子

《观潮》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蔚为壮观的景象,《浪淘沙》是描述九曲黄河大浪淘沙的景色,共同点都是描述海浪的,都主要突出海浪的波澜壮阔,气势宏伟。

42赞·782浏览2019-09-01

浪淘沙其七和课文观潮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些

答:浪淘沙和观潮描写海潮的相同点:都是描写海潮,以海潮为线索都描绘出潮来时的气势。 资料: 浪淘沙其七全文(原文):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61赞·465浏览2019-09-05

浪淘沙其七刘寓意这首诗和课文中描写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些

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 1、《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回。”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24赞·188浏览2019-09-04

浪淘沙其七须叟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在观潮中对应的句子

描写的是钱塘江的潮水。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14赞·317浏览2019-09-08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这首诗和课文中描写的大潮的相同点有哪三个相同点

相关的句子和诗句分别是: 1、《观潮》:“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大触山回。”诗人把潮水描写得似乎是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猛兽,它吼地而来,触山而退,活灵活现。可用来描写潮来潮退的景象。

107赞·611浏览2019-09-04

初中语文学习网,相信榜样的力量_提高的不仅是成绩

值得一看的简单学习网相关信息推荐

掌门1对1初中语文学习网,在线1对1辅导品牌,免费全面学情评测,找准学习短板,找出失分点,初中语文学习网,1对1针对性教学,成绩快速提升!

mzhangmencom广告

初中语文教育网址,10000人教研团队,精准把控命题趋势

根据文中提到的浪淘沙为您推荐

掌门1对1初中语文教育网址,在线1对1辅导品牌,免费全面学情评测,找准学习漏洞,找出失分点,掌门1对1初中语文教育网址,好老师提前抢!

zhangmenorg广告

坦白讲,男女之间有纯洁的友谊吗?

没有。会有一方是傻傻的喜欢着的。但不表露。就算前面是友谊,后面发展到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这中间的尺度

233条回答·3,037人在看

农村俗语“眉上长一根,能抵万担粮”,有什么含义?

在中国的农村有很多俗语,有些俗语虽然话语很粗糙,但是意思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都是先辈们通过很多年

9条回答·2,510人在看

飞机是靠什么起飞的?

笑笑科普

科普日常生活百态,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关注

612,914播放

你打工几年了,有什么感想,

我打工3年,创业三年,这六年给我感觉很深,如果想靠打工赚钱获得比较好的生活的话:要么走技术路,要么走

20条回答·1,069人在看

单位与员工合同到期后,员工自动离职要付补偿金吗

合同到期自动离职的,属于合同自然终止,没有补偿。《劳动合同法》规定如下: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

17条回答·484人在看

君王爱妃躺桌上供大臣观赏,看一次要黄金千两,诞生了什么成语?

诞生了"玉体横陈"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主要是形容女子的美好。这个成语的诞生与一个皇帝和女人是息息相关

5条回答·81人在看

车钥匙没电了怎么办?

遥控钥匙打不开车门,可以通过机械钥匙将车门打开。每把遥控钥匙都配有机械钥匙,将其插入钥匙孔即可。有些

30条回答·4,695人在看

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为何能在监狱中生儿育女?

宋徽宗在靖康之耻中沦为了金国的俘虏,后被金国人带到了金国境内,后来在监狱之中生下了十多个儿女,之所以

8条回答·229人在看

安装行车记录仪有必要吗?为什么?

作为一名司机来说,在马路上行驶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小事故。很多事情都是纠缠不清的,一些事故双方都

245条回答·22,520人在看

六七万自动挡车哪款好?求推荐

对于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每天上下班都要挤地铁实在是很烦,但想选择一辆代步工具又苦于预算不够,这

30条回答·56,841人在看

正在加载

评论

第一自然段:简介了钱塘大潮。

第二自然段:侧面描写潮来前之景。用人物形象来衬托,写出当时热闹的情景,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出了大潮的有名。

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潮来时之景。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容。

第五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浪潮特点:奇特、壮观、雄伟;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观潮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陆游字务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陆游字务观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三、检查交流。

 1、这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3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

 平。

 观潮的人:

 人山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⑴ 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⑵ 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

 飞奔。

 (速度快。)

 体会:

 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

 (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5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最佳的观潮地点是萧山美女坝、萧山九号坝、七堡、下沙七格、九溪、海宁大缺口等。

钱塘江大潮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在观潮时,要选择安全区域和地段,注意警示标志,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不要越过防护栏到河滩、丁字坝等地区游玩,更不要在江中游泳。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要沉重冷静,要迅速、有序地向安全地带撤退,并立即向周边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呼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7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