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河海大学本科生,觉得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不是江苏人,所以在报考这所学校之前对河海大学一无所知,甚至都没听过,当我向别人介绍河海时,他们也是一脸懵,表示没听说过这所学校!但我们河海可是很牛的好吗!
聊起河海大学的名人,那可就多了!
一、茅以升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可以说他是我国的桥梁专家的老师,大师中的大师!
茅老先生是我大河海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成立的河海工科大学的首届校长。
二、张闻天
张闻天先生可以说是河海大学最牛的校友之一,张闻天先生对新中国,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是中国***的元老级人物!参加过长征,出席过遵义会议,在当时张闻天可以和毛主席相提并论!
三、严恺
严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在水利界是泰斗级人物,许多水利专家都是他的学生,他不仅是水利专家,还是一位教育家,致力于水利强国,他在1952年受命筹办河海大学的前身,即华东水利学院,之后更是在河海大学任教54年!河海大学就像严老的孩子!
咋们学校最牛的奖学金之一也是以严老先生名字命名的!
当然我们河海还有很多名人,比如钱正英,徐芝纶等等!
在当代,我们河海人在各个领域里都不乏名人!
从国家政要到国企老总!和水有关的领域更是河海人的天下,水电站,水利局,供电局等等
严谨踏实是我们河海人的态度,勤奋简朴是我们河海人的作风,不断进取是我们河海人的激情!
河海大学人才辈出,河海大学的历史无比辉煌!相信河海人能更创佳绩!
以上是的分享,感谢浏览!
未到退休时间。徐辉,男,1961年3月生,江苏东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截止到2022年10月12日,徐辉任河海大学校长,未到退休时间,所以没走。徐辉主要从事农业水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年获水利部优秀教师;1998年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1999年获水利部援藏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员等。
朱成立
朱成立,男,中共党员,1967年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2015年1月起,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工作,担任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所在学校:河海大学
专业:农业水土工程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农业水土资源规划、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科学研究
中文名:朱成立
外文名:ZhuChengli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1967年1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河海大学
主要成就:河海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系主任;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黄河水利出版社)
性别:男
工作经历
1990年在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97年在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参加工作,2004年晋升副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水土资源规划、土地整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50多项,获2009年度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厅局级奖3项,获国家专利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EI收录3篇),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名。
一直以来,在在现代农业工程系农业水利教研室工作,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国家教委、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河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成果
九五攻关“主要农作物关键需水期及节水高效灌溉指标的研究”
“江苏省如海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研究”
江苏省农业开发世行项目“缺水地区提高径流利用率技术研究”
“国家投资江苏省赣榆县荒山整治示范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如东县洋北垦区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水土保持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研究”
“上海市松江区水利现代化规划研究”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研究”
“上海市松江区水土保持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研究”
“上海市崇明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研究”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研究”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研究”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基本农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江苏省如东县洋北垦区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研究”等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农田土壤干缩裂缝对土壤优先流的产生与影响机理研究”、“南方湿润区水稻灌溉风险调控理论研究”、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农村水利工程预算定额标准研究”、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标准研究”、“赣榆县沙河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规划”等。
工作动态
强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地方合作建设基地
为强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促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014年6月,我院农业水利工程系主任朱成立副教授分别与南京市高淳区水务局王金兰副局长和滁州市定远县水务渔业局唐全胜副局长签订了“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我院农业水利研究所所长郭相平教授、农业环境研究所所长邵孝侯教授和农水系副主任王为木副教授及当地水务局相关人员出席了协议签字仪式。
被评选为河海大学第十四届优秀主讲教师
2015年1月,我校对9位第十四届优秀主讲教师进行了表彰。受表彰的优秀主讲教师分别是:水利水电学院朱成立、土木与交通学院吴跃东、力学与材料学院殷德顺、公共管理学院韩振燕、外国语学院王淑芳、机电工程学院赵占西、物联网工程学院苗红霞、企业管理学院庞庆华和数理教学部张丽。
援疆并担任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
2015年1月24日,河海大学召开援疆、援藏挂职干部座谈会。校党委书记朱拓、校长徐辉出席会议,第七批援藏干部胡鹤轩、陈新芳,第八批援疆干部朱成立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河海大学水文学院陈新芳、能电学院胡鹤轩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赴西藏工作,分别担任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和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水电学院朱成立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工作,担任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
您好
河南问题
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史,先从河大说起
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省会开封诞生,但这个大学并没有发展起来。十年后的1912年,一批河南志士仿效清华留学欧 美预备学校,建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种学校在全国少见,还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积贫积弱的内陆中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眼界高远、气魄 宏大、教学先进,培养出了赵九章(中国 卫星之父)、杨廷宝(建筑大师)、阎振兴(水利泰斗)、张伯声(地学巨子)等人,送走了很多学子去欧美深造,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为栋梁。暗淡的近代河南闪现了一道亮色。
接下来大学兴起,清华也成立大学部。河南需要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中州大学,时间是1923年。洋博冯友兰任文科主任,海归曹理卿任理科主 任。但同为洋博士的前校长李敬斋一直以来主张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工业学校,并以辞任以明志。两条道路泾渭分明,哲学家冯友兰着眼于长远,倾向通识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而李敬斋是权变的思路,当时的阶段应发展工科以促进工业化。孰是孰非?难以判断。但如果按李敬斋的想法实施学校主攻工科,那么在1952 年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就会像浙大、湖大一样改成工学院,而不是和山西大学一起变为了师范学院。
在省主冯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学合并农业学校、法政学校,成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也许这个第五中山与第二中山武大、第三中山南大、第四中山浙大还有差距,但它也并非平庸之辈。
中州大学后来改名为河南大学,因为老的河南大学堂变成了中等学校。1928年,河南大学成立了医学院,与已有的文、理、法、农并为五院。河南大学开始深 耕,学校的建筑至今还昭示着当时的气魄和档次。这些建筑是比肩于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园)、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校园)的,位居国内前列。规模宏大的大 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从德国进口屋架,可容纳三千人,而当时河大仅有五百师生。这些建筑中西合壁,科学美观,至今仍是河大的骄傲。当时校园东边是明城墙, 西边是河,北边是铁塔,南边是大湖,一派宁静优雅的气氛。遗憾如今已变化很多。解放前河大有2000多亩校区,号称华北第一大校(当时清华还没有东扩), 分散于开封城的多个地方。解放后随着农、工、医学院独立,只剩下八百亩校园。
三十年代的河南大学就已经很有实力,人才济济,但直到1942年才得到机会升格为国立。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这 个地位在今天很令人怀疑,可能吗?又有人说,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几所中国高校之列是由于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曾到访过河大。2003年,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中国内地十所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引起了全国的嘲笑。河南大学官方并没有公开很多过去的资料 ,我觉得河大至少可以进入民国大学二十强。它的农学院、医学院办得很好,医学院曾是全国五强之一,在解放后首批获得博士点。文学院更是名家云集,有范文澜、郭绍虞、姜亮夫、董作宾、萧一山、蒙文通、楚图南、高亨等。当时的河大还培养出了一批研究生。
河大很强的又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 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 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 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开封的运河还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历史系师生一直是殷 墟发掘和甲骨文研究的主要力量,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当中,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很多后来的名人如邓拓、马可、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 雪垠等都曾在河大就读。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党活动 频 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云等。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 奔中原解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 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剩余部分于解放后重 回开封。
无疑,近代以来,河南是落后中国中的落后省份,河南人是落后国人中的落后族群。比如,中国的科教落后于美国,河南的科教落后于全国。比如,湖南、江浙、广东、四川、安徽名人辈出,而河南就人均稀少。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中国有很多著名法学家出自河南。像法理学领军人张文显,刑法学领军人马克昌、赵秉志,民事诉讼法领军人江伟,刑事诉 讼法领军人樊崇义,法律史权威刘海年,民商法权威杨振山,环境资源法权威马骧聪,比较法权威王晨光 据学界人士讲,在北京,三个法学博士就有一个是河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都快成河南人的天下了。
相比较而言,河南人好象不大适合搞经济学。全国知名的经济学家中,河南人只有北大的刘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梦奎等少数几位。河南全省仅河大有三个经 济学博士点。但河大也比较惭愧,八十年代时,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还挂靠河大培养经济学硕士,而现在人家西北大学早就是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了,并培养出魏 杰、张曙光、张维迎、刘世锦、邹东涛、冯仑等经济界名家。河大学子好象只有一个蔡继明能叫得响,还不是河南人。
不过,经济学者詹小洪说,很快经济学这个"社会科学的皇后"得把霸主地位让给法学。有人已经喊出,改革开放要迎来"法学家时代"了。的确,市场经济终究是法制经济,跟制度文明最相关的法学自然要大显身手了。
江总书记曾讲过,为什么那么多的外国***都是学法律出身?是的,我们放眼望去,无论是林肯、克林顿,还是普京、米洛舍维奇,在西方,法学背景的***是最多的。
河南人,你准备好了吗?
二
河南本土的法学教育过去其实很不错。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法学硕士点在全国获批的比较早。河南大学有知名学者吴祖谋、陈景良等。郑州大学法学院更是曾跻身 全国十强,是改革开放后恢复的第一批法律院系,是全国有77级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四个院校之一。在司法部的大力支持下,八十年代郑大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 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调入刘国任、肖乾刚、叶高峰、金凯、潘永隆、霍震、沈绍芳、魏敏、李志敏、杨敦先、张玉镶、甘继华、蒋碧昆、朱继良、曾 绍汝、卓之干、常怡等著名专家,长期任课,谱写了郑大法学院的辉煌。
河南还有个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始建于1948年。并在1984年与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合并,也曾是一个好学校。现拥有正副教授一百余人,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
但是,事情很富戏剧性。2005年,获硕士点不久的湖南师范大学拿下了国际法博士点,湖南大学拿下了经济法博士点,重庆大学拿下了环境法博士点,南京师范 大学则拿下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就连黑龙江大学、安徽大学都得到了民商法博士点,而河南全省目前仅有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一个博士点。河南政法管理干部 学院现在还在培养专科生,而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早在几年前就与湖南师范大学合并了,现在已经开始培养博士了。
与此相关的是,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张绍谦移师上海交通大学,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章武生移师复旦大学,院长韩长印移师上海交通大学,副院长陈金钊移师山东大学
南阳 人与河南(管锥河南之三)
河南才俊数南阳,近现代以来,南阳人是河南的顶梁柱。从彭雪枫、袁宝华、赵东宛、许永跃、张保庆等政界闻人到姚雪垠、李季、张一弓、二月河、柳建伟等文坛 名家,从哲学家冯友兰、地学家冯景兰、文学家冯沅君兄妹到革命家杨鹤亭、建筑大师杨廷宝、科学家杨士莪祖孙,从张文显、赵秉志、杨振山、樊崇义、刘海年等 法学豫将到董作宾、徐旭生、丁声树、任访秋等文史骄子,从占全国飞行员的七分之一到占河南籍院士的三分之一,从"南阳学者信阳将"的俗语到"南阳出才子、 信阳出美女 "的民谣 缺少了南阳人,河南会大为逊色。
在走向省外的河南儿女中,南阳娃是最重要的代表者。在建设家乡的中原将士中,南阳系是最主要的领导群。
这其实是个反常的现象,河南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而南阳则是长江流域、楚文化,南阳怎么竟主导起河南来了?我想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原文化的精华已随几 次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南下了。河南现在并没有很多中原文化的精神留存,以致于要打武术和佛教这两个不是中原文化主体的东西做形象。第二,作为近现代以来战 争和灾害的主战场、重灾区,河南的主体被折腾的饥寒交迫,已不具备孕育人才的良好物质文化条件。而南阳却是偏居一隅的安稳富足之地,几千年来文化沉积少遭 冲击,因此得以产生很多人才。自然就在竞争中战胜了别的地区,主导了河南,笑傲于全国。
希望对朋友您有帮助
如对您有用,请采纳一下下啦,给个赞同表示鼓励啦!!!么么哒谢谢!!!
海河大学校长行政级别是厅局级。
河海大学(Hohai University),简称“河海”,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河海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创建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1924年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扩展资料我国大学校长一般本科以上高校都是厅局级,专科高校是副厅局级。在我国有三十二高校。此外仍有32所大学的校长是副部级,具体如下:
北京市(7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市(2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东北地区(3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陕西省(3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上海市(3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江苏省(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湖北省(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省(2所)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安徽省(1所)中国科技大学
福建省(1所)厦门大学
广东省(1所)中山大学
浙江省(1所)浙江大学
四川省(1所)四川大学
重庆市(1所)重庆大学
山东省(1所)山东大学
甘肃省(1所)兰州大学
197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海洋水文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5年河海大学海岸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7年8月至1988年11月赴英国Wallingford水力研究所,进修,
199401~199410,荷兰Delft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1995年10月任河海大学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学院院长,
1997年10月任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1年8月任河海大学副校长,2002年5月兼任河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3年3月任 河海大学校长。
2009年2月15日离任河海大学校长,另有任用。
茅以升目录
个人概述
茅以升 职业生涯
茅以升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
茅以升 个人荣誉
茅以升 个人影响
茅以升 人物评价
茅以升 著作
[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现河海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河北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等职。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后又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大学和卡利基理工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桥。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钱塘江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算,候渡百姓,安全过江,数以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当时先生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厥责。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65年以来,她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他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编辑本段]茅以升 职业生涯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晚年,编写过<<中国桥梁史>>
[编辑本段]茅以升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
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编辑本段]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
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了。
此后,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同年11月16日下午, 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教官在桥工处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并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后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毁钱江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南京来人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运来,就在外边的汽车上。
集两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和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当天晚上,所有的炸药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个桥墩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只等一声命令,就把大桥的五孔一墩全部炸毁。
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敌机轰炸,尚未开放,现在何以又叫通车呢?原来,杭州三廊庙到西兴的过江义渡,平时每天就有一、二万人来往,上海战事爆发后,过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来就不够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没了一只,等待过江的人太多,加上战事更紧,形势严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决定开放大桥。当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六和塔下的钱塘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都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但有谁能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
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了。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说,而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
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这是后话。
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来源:搜狐社区
[编辑本段]茅以升 个人荣誉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编辑本段]茅以升 个人影响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编辑本段]茅以升 人物评价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