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的简介 快

四大文明古国的简介 快,第1张

中国 印度 埃及 巴比伦

中国 前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徵。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西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约西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西元前11世纪—前770年)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就是春秋和战国(西元前770年—前221年),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民,就以农业为主,并饲养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并知道了使用铁器;在制陶技术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春秋时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战国时期(西元前475年—前221年),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地方官和他的儿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四川成都附近),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关系,堪称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至今仍发挥著巨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也空前活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评析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china/c01htm

巴比伦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9/29/content_580006htm

印度 早在西元前约25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罗的遗迹留有许多这个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并挖沟渠及运河,在堡垒之下的城市是在一严谨计划下筑成的,神庙、住宅、浴室、街道,几何形的布局和卫生系统的设计排水沟、运河等。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包括黄金首饰和宝石、经雕刻过的石头、青铜和土塑小雕像等。黄铜和青铜多半用於制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轮状捏制,用火烧成,并绘上几何、花卉和动物等图案。详细资料请参考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india/i01htm

埃及 古代的埃及人在6000多年前(4000BC)到5500多年前(3500BC)之间就分别在上埃及(尼罗河河谷)与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相当有规模的聚落。由於自然环境不同,上、下埃及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工艺水准较高的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并且在位於上、下埃及交界的孟斐斯(Memphis)建立国都。孟斐斯的首都地位到了中王国时期被位於下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上埃及与下埃及的分合一直是埃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法老王的称号往往刻意强调他是「上、下埃及的国王」 。埃及人自己和邻近民族往往称埃及为「两地」(the two lands)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egypt/e01htm

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国家。依顺序分别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无不源于他们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因而在 北半球 几乎相同 纬度 的 尼罗河 、 两河流域 、 印度河 以及黄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 新石器时代 进入 青铜时代 ,进而步入 铁器时代 。社会制度都采用 奴隶制 。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 神话 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 太阳神 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 历法 ,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 闰月 。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 文字 。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 圆周率 ,巴比伦和中国都发明了 勾股定理 ,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中国 印度 埃及 巴比伦

中国 前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徵。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西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约西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西元前11世纪—前770年)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就是春秋和战国(西元前770年—前221年),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民,就以农业为主,并饲养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并知道了使用铁器;在制陶技术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春秋时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战国时期(西元前475年—前221年),有一位名叫李冰的地方官和他的儿子共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四川成都附近),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关系,堪称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至今仍发挥著巨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也空前活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评析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china/c01htm

巴比伦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9/29/content_580006htm

印度 早在西元前约25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罗的遗迹留有许多这个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并挖沟渠及运河,在堡垒之下的城市是在一严谨计划下筑成的,神庙、住宅、浴室、街道,几何形的布局和卫生系统的设计排水沟、运河等。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包括黄金首饰和宝石、经雕刻过的石头、青铜和土塑小雕像等。黄铜和青铜多半用於制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轮状捏制,用火烧成,并绘上几何、花卉和动物等图案。详细资料请参考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india/i01htm

埃及 古代的埃及人在6000多年前(4000BC)到5500多年前(3500BC)之间就分别在上埃及(尼罗河河谷)与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建立相当有规模的聚落。由於自然环境不同,上、下埃及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工艺水准较高的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并且在位於上、下埃及交界的孟斐斯(Memphis)建立国都。孟斐斯的首都地位到了中王国时期被位於下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上埃及与下埃及的分合一直是埃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法老王的称号往往刻意强调他是「上、下埃及的国王」 。埃及人自己和邻近民族往往称埃及为「两地」(the two lands)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egypt/e01htm

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国家。依顺序分别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无不源于他们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因而在 北半球 几乎相同 纬度 的 尼罗河 、 两河流域 、 印度河 以及黄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 新石器时代 进入 青铜时代 ,进而步入 铁器时代 。社会制度都采用 奴隶制 。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 神话 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 太阳神 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 历法 ,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 闰月 。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 文字 。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 圆周率 ,巴比伦和中国都发明了 勾股定理 ,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周文王、武王墓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燕侯与燕往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被封为秦王,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秦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第二年改号为"贞观"。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就开始营建昭陵。他极力宣扬薄葬,目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免得象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尸骨无存。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的。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死后葬入玄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有名人物的坟墓。昭陵居高临下,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骏。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了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可惜它们在清代乾隆以后大多被毁了。

至于昭陵六骏,是驰名中外的浮雕。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了纪念它们,将它们雕在了石屏之上,相传六骏的图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逼真地雕刻了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题有高宗的赞美诗,是由欧阳洵书写的。这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虢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据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情感真挚。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们心目中于是就被神化了。据传说,安史之乱时,在潼关大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数百队骑兵,于是叛军仓皇溃逃。偃旗息鼓后,骑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后来的昭陵守墓官报告说,潼关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真是神驰呀。

昭陵的布局,不仅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的气概,还说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结成以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的氏族集团,以便于唐代王朝的长期统治。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为了推崇皇权,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地比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的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渐废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仪式。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这是统治者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随着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的明代诸皇帝的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明十三陵"。

明代前期,由于皇权专制,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严禁后妃参政,这个政治特点在葬制上也有所体现。在明英宗以前,除皇后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宫妃大多殉葬而死。据史书记载,在宣宗的嫔妃殉葬的队伍中,有一名宫廷女官叫郭爱,擅长诗文,入宫才二十天就被迫去殉葬。她临死写了一首绝命辞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据《李朝实录》记载:殉葬的那一天,殉者先要赴宴,宫内摆设宴席,这时哭声震天,她们被迫站在小木床上,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套在脖子上,活活吊死,惨不忍睹。明朝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一直到明英宗后才被废除。

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比以前更加严密和制度化。比如,图谋要毁山陵的,以"大逆"罪论,不分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祗中御用的祭器、帷帐等东西一律斩首;山陵内盗砍树木的斩首,家属发配边军。另外,明代专门设有神宫临军,专门掌管陵寝保卫。还设有一卫驻兵屯军保卫陵寝外部。真可谓壁垒森严。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伟,登上陵顶环顾四方,南有丘陵绵亘数百里,北临淮河滔滔东流去,东西二隅地势逐渐内底。皇陵头枕山峰,足登淮水,犹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凤阳人,家境赤贫,没有土地,后来这个地区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继死去。因家贫没有钱卖棺椁,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长抬着他们的父母的尸体草葬山莽。传说两人快到山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尸体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晓,朱元璋与兄往视,见父母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朱元璋称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坟墓上修建皇陵,历时有十年。皇陵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园内建筑大部分已经毁于明末,在农民起义军的脚下已经被荡然殆尽。

皇陵陵园前的神道石像雕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马背负锦鞍,昂首嘶鸣,鬃毛披动,形态逼真。据说,南来北往的马匹,远远望去总是挣脱缰绳跑到石马前欢跳,这真是可谓以假乱真!可见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园里的石碑仅剩下"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都是龙首龟跌,气势壮观。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峥嵘历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无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语词表达。今碑以断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黄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北依窿业山,气势壮观。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犁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地宫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直到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988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2024-0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