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就不说了
说说秦陵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二世(胡亥)墓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南、西曲江池村南面的半坡上。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高5米,直径25米。墓北竖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正面阴刻着“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秦庄襄王陵,庄襄王死后,据载:“葬芷阳”。又据记载:“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五里,俗称谓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为见子陵。”据考证,芷阳为当时秦国一个县,辖今白鹿原。今西安市韩森寨的大土冢,若认为是秦庄襄王陵,也在芷阳的辖区内。另据笔记史料《隋唐嘉话》载:“望京城东有冢,俗谓吕不韦冢,以其尖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家索食,自言是其冢。”所以,自唐以后,一般以此笔记史料,就称今韩森寨大冢为庄襄王的陵墓。此冢原占地4公顷,今减少为2公顷,高约173米。如今陵周是工业区,还有西安市动物园(原来老的),有路可通陵上。
说说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处,其余九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汉陵形式均为覆斗形状,全部用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稳重。汉陵因为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遗迹。
文帝葬在霸陵,在现在西安市的东边。霸陵是个朴素的陵墓,据说是瓦做的,里面也没有什么珠宝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
阳陵简介:
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共81座位陪葬墓,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
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说说唐陵
1、永康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2、兴宁陵 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
3.唐献陵。唐献陵在三原县北20公里徐木乡永和村荆原,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墓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葬于此。献陵墓冢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密戚陪葬冢,已发掘的和有墓碑者,计有李风、李神、樊兴等30多座。
4.唐昭陵。唐昭陵位于西安市西北70公里的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仲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九仲山山峦起伏,气势宏伟,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唐太宗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成地下宫室。以地下寝宫为中心,四周围绕墙垣,号称“皇城”,内有献殿、祭坛等建筑。皇城之外的山南部分平原地带约20平方公里的扇形地区,为唐代称作“柏城”的昭陵陵园。陵园内以寝宫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地位等级,分布有167座宗亲和臣僚的陪葬墓。另外在皇城祭坛附近还置有阿史那杜尔等十四君长石刻像,以及“昭陵六骏”石刻像。在陵园内各陪葬墓前还有许多碑刻与石像。是一座非常庞大的陵园。今昭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残存的碑刻、建筑材料,以及陪葬墓的发掘资料等,都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
5.唐乾陵。唐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大周大圣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梁山海拔1048米,是石灰岩质圆锥石山,山峰有三处:北峰最高为乾陵;南峰较低,分为两座山头,东西对峙,正面各有一土阙,当地称“奶头山”。远望乾陵梁山,恰似美女披发仰卧,头枕东北,脚蹬西南,缥缈秀逸。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内城以乾陵为中心,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四面各开一门。城内建有众多建筑。今在内城及其南门(朱雀门)外甬道两侧,残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朱雀、华表,以及“述圣记碑”、“无字碑”和61尊番酋石像等大批陵墓石刻。乾陵外观宏伟,内藏丰富,修建坚固,至今未被盗掘。
6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之子李弘的陵墓
7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于公元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象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陵前石刻中,现仅存石狮一对(一只腿残),石人五个(二残)。据《旧唐书》、《长安志》、《富平县志》记载:陵区有王妃赵氏、节愍太子重俊、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皎等墓十五座(现存数)。
8.唐桥陵。唐睿宗李旦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金炽山,今坡头乡安王村。李旦(公元662年-716年),唐高宗李治子。公元684年至710年在位。始封殷王。桥陵墓地现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石狮、石驼鸟、独角兽、华表各一对。桥陵内合葬、陪葬的还有其皇后、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等。碑名中有唐玄宗李隆基亲手写的,还有为后世所推崇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9.唐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母寺村。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一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2顷,封内38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实测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地面文物现存四门石狮6个,华表2个(1残),石人9对,石马5个,立像3尊,独角兽1对及飞马、驼鸟等。这些精美的大型立体石雕,经历了1100多年的风雨浸蚀,到现在大部分尚完好无缺。陵内除玄献杨皇后陪葬墓外,另有内侍高力士墓。高墓碑已残(大历12年,即公元777年立),移至蒲城县文化馆保存。
10.唐建陵。唐建陵是唐代第八个皇帝肃宗李享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宝应二年三月(公元763年),葬肃宗于此。整个陵园面积19万多平方米。现在地面尚存大部分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已超出了前代各陵,为唐代石刻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11.唐元陵。唐代宗李豫元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五公里的檀山上。元陵现存园内石刻,仅有一个华表、两对石狮(残)、三对石马(残),体型较小。
12.唐崇陵。唐德宗李适崇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二十公里蒙家沟的嵯峨山南麓。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李豫子。代宗时,李适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建元元年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80~805年)在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慈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乾县),后又遭李怀光之乱,逃到汉中,几乎做了亡国之君。嵯峨山古名荆山,是关中名山之一。山的西面为冶谷河,东为清河。山有五峰,秀丽如笔架形,故又名“笔架山”。崇陵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有石人、石马、朱雀、飞马、华表,雕刻形象生动。
13.唐丰陵。唐顺宗李诵丰陵,位于今富平县东北十七公里的雷村金瓮山上。李诵(公元761年~806年),唐德宗李适子。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丕等筹划改革政治。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继位,于同年八月被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迫其退位,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丰陵地面石刻现存华表一(破裂),石狮一及陪葬墓一座。
14.唐景陵。宪宗李纯景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炽山。
15.唐光陵。穆宗李恒光陵,位于蒲城县北10公里尧山。
16.唐庄陵。敬宗李湛庄陵,位于三原县北柴窑原上。
17.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公里的西岭乡天乳山上。李昂(公元809~840年),穆宗子,敬宗弟。宝历二年十二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后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富平县志》记载,章陵有陪葬墓一座。现仅存石狮一,石人一,皆残。
18.唐端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三原县北徐木乡。李炎(公元814~846年),唐穆宗李恒之子。端陵现存四门石狮二对,石马存三个,石人五个,皆残。陪葬墓一座。
19.唐贞陵。唐宣宗李忱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三十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李忱陵园内无陪葬墓,地面现存华表一对,石飞马一对,石鸵鸟一,石马四(皆残),石人十三。
20.唐简陵。唐懿宗李崔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上。李崔于乾符元年(公元875年)入葬。陵园地面现存石马一对(残)、小狮三个、大石狮五个、石人三个(残)。
21.唐靖陵。唐僖宗李儇堆土陵,位于乾县东北10公里鸡子堆。
1、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2、忆扬州
唐代: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译文:扬州的少女们无忧无虑,笑脸迎人,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可爱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
3、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宋代: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译文: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酒论文呢?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4、题扬州禅智寺
唐代: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5、夜看扬州市
唐代: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译文: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黄帝陵就不说了
说说秦陵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二世(胡亥)墓 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南、西曲江池村南面的半坡上。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高5米,直径25米。墓北竖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正面阴刻着“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秦庄襄王陵,庄襄王死后,据载:“葬芷阳”。又据记载:“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五里,俗称谓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为见子陵。”据考证,芷阳为当时秦国一个县,辖今白鹿原。今西安市韩森寨的大土冢,若认为是秦庄襄王陵,也在芷阳的辖区内。另据笔记史料《隋唐嘉话》载:“望京城东有冢,俗谓吕不韦冢,以其尖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家索食,自言是其冢。”所以,自唐以后,一般以此笔记史料,就称今韩森寨大冢为庄襄王的陵墓。此冢原占地4公顷,今减少为2公顷,高约173米。如今陵周是工业区,还有西安市动物园(原来老的),有路可通陵上。
说说汉陵
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十一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处,其余九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汉陵形式均为覆斗形状,全部用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稳重。汉陵因为其规模宏伟,故称为“山陵”,汉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遗迹。
文帝葬在霸陵,在现在西安市的东边。霸陵是个朴素的陵墓,据说是瓦做的,里面也没有什么珠宝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
阳陵简介:
汉景帝刘启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陵墓东西长1665米,南北宽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汉陵考古队在阳陵南区发现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共81座位陪葬墓,现已清理的第6和第8号两坑,虽均遭盗扰,仍出土彩俑彩陶400余件,铜铁兵器、农工工具、衣饰及货币千余件。另从17号坑发掘出土木车数乘和一批随车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为男性裸体,除发、须、眉、眼涂黑外,通体为橙红色彩绘。
据测算,阳陵的陶俑总数可达数万个。伴随出土文物以金属器物为主,有铜簇、弩机、带钩、马衔、“半两钱”、铁矛、戟、剑,还有陶井、灶等。
说说唐陵
1、永康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2、兴宁陵 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
3.唐献陵。唐献陵在三原县北20公里徐木乡永和村荆原,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墓葬,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葬于此。献陵墓冢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密戚陪葬冢,已发掘的和有墓碑者,计有李风、李神、樊兴等30多座。
4.唐昭陵。唐昭陵位于西安市西北70公里的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仲山上,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九仲山山峦起伏,气势宏伟,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象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唐太宗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成地下宫室。以地下寝宫为中心,四周围绕墙垣,号称“皇城”,内有献殿、祭坛等建筑。皇城之外的山南部分平原地带约20平方公里的扇形地区,为唐代称作“柏城”的昭陵陵园。陵园内以寝宫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地位等级,分布有167座宗亲和臣僚的陪葬墓。另外在皇城祭坛附近还置有阿史那杜尔等十四君长石刻像,以及“昭陵六骏”石刻像。在陵园内各陪葬墓前还有许多碑刻与石像。是一座非常庞大的陵园。今昭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残存的碑刻、建筑材料,以及陪葬墓的发掘资料等,都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
5.唐乾陵。唐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大周大圣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梁山海拔1048米,是石灰岩质圆锥石山,山峰有三处:北峰最高为乾陵;南峰较低,分为两座山头,东西对峙,正面各有一土阙,当地称“奶头山”。远望乾陵梁山,恰似美女披发仰卧,头枕东北,脚蹬西南,缥缈秀逸。乾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内城以乾陵为中心,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四面各开一门。城内建有众多建筑。今在内城及其南门(朱雀门)外甬道两侧,残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朱雀、华表,以及“述圣记碑”、“无字碑”和61尊番酋石像等大批陵墓石刻。乾陵外观宏伟,内藏丰富,修建坚固,至今未被盗掘。
6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之子李弘的陵墓
7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富平县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十三公里。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于公元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十一月安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定陵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系而成,好象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陵前石刻中,现仅存石狮一对(一只腿残),石人五个(二残)。据《旧唐书》、《长安志》、《富平县志》记载:陵区有王妃赵氏、节愍太子重俊、公主宜成、长宁、成安、安定、永寿及驸马王皎等墓十五座(现存数)。
8.唐桥陵。唐睿宗李旦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金炽山,今坡头乡安王村。李旦(公元662年-716年),唐高宗李治子。公元684年至710年在位。始封殷王。桥陵墓地现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石狮、石驼鸟、独角兽、华表各一对。桥陵内合葬、陪葬的还有其皇后、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等。碑名中有唐玄宗李隆基亲手写的,还有为后世所推崇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9.唐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母寺村。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一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据《蒲城县志》记载:陵墓占地面积2顷,封内38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实测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地面文物现存四门石狮6个,华表2个(1残),石人9对,石马5个,立像3尊,独角兽1对及飞马、驼鸟等。这些精美的大型立体石雕,经历了1100多年的风雨浸蚀,到现在大部分尚完好无缺。陵内除玄献杨皇后陪葬墓外,另有内侍高力士墓。高墓碑已残(大历12年,即公元777年立),移至蒲城县文化馆保存。
10.唐建陵。唐建陵是唐代第八个皇帝肃宗李享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15公里的武将山上。宝应二年三月(公元763年),葬肃宗于此。整个陵园面积19万多平方米。现在地面尚存大部分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已超出了前代各陵,为唐代石刻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11.唐元陵。唐代宗李豫元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五公里的檀山上。元陵现存园内石刻,仅有一个华表、两对石狮(残)、三对石马(残),体型较小。
12.唐崇陵。唐德宗李适崇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二十公里蒙家沟的嵯峨山南麓。李适(公元742~805年),唐代宗李豫子。代宗时,李适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平定河北。建元元年至贞元二十一年(公元780~805年)在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慈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乾县),后又遭李怀光之乱,逃到汉中,几乎做了亡国之君。嵯峨山古名荆山,是关中名山之一。山的西面为冶谷河,东为清河。山有五峰,秀丽如笔架形,故又名“笔架山”。崇陵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有石人、石马、朱雀、飞马、华表,雕刻形象生动。
13.唐丰陵。唐顺宗李诵丰陵,位于今富平县东北十七公里的雷村金瓮山上。李诵(公元761年~806年),唐德宗李适子。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丕等筹划改革政治。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继位,于同年八月被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迫其退位,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丰陵地面石刻现存华表一(破裂),石狮一及陪葬墓一座。
14.唐景陵。宪宗李纯景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金炽山。
15.唐光陵。穆宗李恒光陵,位于蒲城县北10公里尧山。
16.唐庄陵。敬宗李湛庄陵,位于三原县北柴窑原上。
17.唐文宗李昂章陵,位于富平县西北十公里的西岭乡天乳山上。李昂(公元809~840年),穆宗子,敬宗弟。宝历二年十二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后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富平县志》记载,章陵有陪葬墓一座。现仅存石狮一,石人一,皆残。
18.唐端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三原县北徐木乡。李炎(公元814~846年),唐穆宗李恒之子。端陵现存四门石狮二对,石马存三个,石人五个,皆残。陪葬墓一座。
19.唐贞陵。唐宣宗李忱贞陵位于泾阳县西北三十公里白王乡崔家村仲山之南麓。李忱陵园内无陪葬墓,地面现存华表一对,石飞马一对,石鸵鸟一,石马四(皆残),石人十三。
20.唐简陵。唐懿宗李崔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上。李崔于乾符元年(公元875年)入葬。陵园地面现存石马一对(残)、小狮三个、大石狮五个、石人三个(残)。
21.唐靖陵。唐僖宗李儇堆土陵,位于乾县东北10公里鸡子堆。
我这里有一些,不知是否用得上 。
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动中。各家各户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准备齐全。
其实,天津卫老少爷们过年的时候,不但能够饱了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法鼓、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春节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春节的主题。
天后宫庙会敲响新春第一锣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她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杂耍老少爷们乐一把
旧时的天津,人称唱大鼓的生意人为“吃江湖饭的”。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过年的时候,唱大鼓的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所谓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等等。
这一个年,几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一饱眼福。因为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会有“杂耍”,这种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让大家在年里好好乐一把。
空竹嗡嗡响花样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在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上,都会有人表演。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竹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响亮,抛向空中,带着“嗡嗡”响声,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子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转。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春节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都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简单的玩具,在两根小棒拴着的一根小绳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儿随着绳子的抖动上下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嗖嗖”地从人群中飞向天空,随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稳稳地用绳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来。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划过,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从背后飞上来,一会儿又从腿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在他们的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舞出的“流星赶月”、“猴子爬杆”、“蚂蚁上树”等花式令人叫绝。
男女老少齐上阵秧歌扭起来
还有一种与高跷并列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67岁的孙凤英老人说:“我是铁杆秧歌迷,一听见唢呐和鼓点声,手脚就痒痒。当你随着鼓点扭动的时候,连脚趾头都吃着劲。今年春节,我参加了宁河的秧歌队,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门道其实多着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有许多讲究,把喜气洋洋的感觉带给看秧歌的每一个人,把新春的气氛带给每一个人。”“旧时秧歌都是男的闹,那时候的大年里,男人们装扮上身,吆喝着,欢笑着,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着门缝往外看,一起跟着欢笑。女子跳秧歌是现在才有的。”
孙凤英还告诉记者,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种形式中,只有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唢呐伴奏铛子响跨鼓敲起来
据尚洁介绍,相传天津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以鼓为主,放在中央,钹、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会是跨鼓和中幡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着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逛庙会的人们会大声地给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认可后,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跷踩起来
每当过年,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跷”。高跷的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
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跷铿锵有力的锣鼓点中,年味越来越浓,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越过越有意思!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我看不一定。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
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有这一回事儿吗?没有。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
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显然不能。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但对门的乙住户换房搬走了,住进新住的丙。没有几天,丙住户的男人站在门前骂街,“狗眼冲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东西”等等。甲住户发现丙住户“骂海街”也不依不饶,说:“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样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没人要。”“海街”骂了几次,甲与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妈妈例儿这种多年经验总结,把门与窗相互错开,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可见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旧时元宵节天津例儿多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结伴赏灯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人们把中西结合在元宵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当元宵馅了,还有什么不能煮来吃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