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真的会降落到地球表面吗?

流星雨真的会降落到地球表面吗?,第1张

这个没法确定,因为绝大多数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外来物质尺度都非常小,绝大部分只有零点几克到几克,在刚刚进入稠密大气层时就燃烧完了,并以极细微的尘埃形式与大气层在一起,在大气层中漂浮。能够掉落地面的陨石非常少。

科学家估计,我们地球每天都要接受的地外物质大约有5万吨。也有科学家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体,包括汽化物质和微陨星,总质量约有20万吨之巨。没有准确数字。

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样就有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或者,当地球穿越它们的轨道时也有可能进入地球大气层。由于这些微粒与地球相对运动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夜间天空中表现为一条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

  流星,是闯入大气层的一种行星际物质在大气层中与空气摩擦发光的现象。在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间里,除了其他行星外,还有着各种行星际物质。这种行星际物质叫做流星体,小的似微尘,大的像一座山,在空间按照它们自己的速度和轨道运行。

  它们自己不发光,当它们和地球相撞的时候,流星体相对于地球大气的速度非常高,每秒钟可达10-80千米,比速度最快的飞机还快几十倍。当流星体以这样的高速度穿进地球大气时,和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并燃烧,使空气加热到几千摄氏度甚至几万摄氏度,在这样高温气流作用下,流星体本身也气化发光。

  流星体在大气里的燃烧,不是一下子就烧完的,而是随着流星体运动过程逐渐燃烧的,这样就形成了弧形光。流星有两种,一种是单个出现,另一种是像雨点一样成批出现的流星雨

流星雨有固定周期,多是蛮多,但有的很小。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大部分的流星体都比沙砾还要小,因此几乎所有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的表面;能够撞击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称为陨石。数量特别庞大或表现不寻常的流星雨会被称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可能会每小时出现的流星会超过1,000颗以上。

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不过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便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

流星雨季节分布

第一季

一月象限仪座流星雨;

二月半人马座流星雨狮子座γ流星雨;

三月矩尺座γ流星雨;

第二季

四月天琴座流星雨船尾座π流星雨;

五月 宝瓶座η流星雨 天琴座ε流星雨;

六月 6月牧夫座流星雨;

第三季

七月南鱼座流星雨 宝瓶座δ南流星雨摩羯座α流星雨;

八月 英仙座流星雨天鹅座κ流星雨;

九月 英仙座流星雨御夫座δ流星雨;

第四季

十月天龙座流星雨 双子座ε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 小狮座流星雨;

十一月 金牛座南流星雨 金牛座北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麒麟座α流星雨凤凰座流星雨;

十二月船尾座流星雨麒麟座流星雨长蛇座α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后发座流星雨;

小熊座流星雨。

11流星雨月份分布

1月

流星雨名称:象限仪座流星群(Quadrantids )

彗星母体:2003 EH1

辐射点:牧夫座 (Bootes)

预计出现日期:3日-4日

概况描述:每小时流量大约为40颗,颜色为蓝色,速度较快(大约每秒40公里左右),亮度较高的可能会划过半边天空,有一小部分甚至会在天空中留下划过的轨道尘迹。有明显的峰值,一般仅持续一小时左右。

4月

流星雨名称:天琴座 流星群(Lyrids)

彗星母体:C/Thatcher

辐射点:天琴座(Lyra)

预计出现日期:21日-22日

概况描述:明亮而迅速(大约每秒48公里左右),会在天空留下划过的轨道痕迹,几秒钟后才会消退。

5月

流星雨名称:宝瓶座Eta流星群(Eta Aquarids)

彗星母体:1C/Halley

辐射点:宝瓶座 Eta(Aquarius Eta)

预计出现日期:5日-6日

概况描述:流星密度较高,但流量不是很稳定(最低仅数十颗,最高可能达每小时上百颗)。赤道和南半球可在天亮前几个小时内观测到,北方不利于观测。很多群内流星会在天空留下很长的轨道痕迹。

6月

流星雨名称:天琴座 流星群(Lyrids)

彗星母体:C/Thatcher

辐射点:天琴座(Lyra)

预计出现日期:14日-16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低,即使在峰值时,每小时流量也仅有10颗左右。观测时需要耐心。

7月

流星雨名称:宝瓶座Delta流星群(Delta Aquarids)

慧星母体:1C/Halley

辐射点:宝瓶座 Delta(Aquarius Delta)

预计出现日期:28日-29日

概况描述:峰值时20颗左右,呈现出明亮的**,速度中等,约40公里左右。

流星雨名称:摩羯座流星群(Capricornids )

慧星母体:尚未确定

辐射点:摩羯座 (Capricorn )

预计出现日期:29日-30日

概况描述:峰值时15颗左右,火流星比例较大,呈现出明亮的**,速度较慢,仅25公里左右。观测高度较低。

8月

流星雨名称: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体:109P/Swift-Tuttle

辐射点: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高,峰值每小时流量约60颗左右。亮度较低,观测时需要耐心。

10月

流星雨名称:天龙座流星群(Draconids )

慧星母体:21P/Giacobini-Zinner

辐射点: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低,每小时流量仅10颗左右。

流星雨名称:猎户座流星群(Orionids )

慧星母体:1P/Halley

辐射点:猎户座 (Oruon)

预计出现日期:21日-22日

概况描述:猎户座流星雨 每小时流量20颗左右,颜色呈**或绿色,速度较快,约每秒66公里。有火流星出现。

11月

流星雨名称:狮子座流星群(Leonids )

慧星母体:55P/Tempel-Tuttle

辐射点:狮子座 (Leo)

预计出现日期:17日-18日

概况描述:狮子座流星雨 33年出现一次流量高峰,峰期每小时流量可上百颗。下一次峰期约在三十年以后,虽然不是峰期,但仍然可以看一些零星的流星划过天空。

12月

流星雨名称:双子座流星群(Geminids )

母体:3200 Phaethon(行星)

辐射点:双子座(Gemini)

预计出现日期:13日-14日

概况描述:一年中最为稳定、最为炫丽多彩的流星雨,其中白色大约为65%、**26,其它的为呈蓝色、红色和绿色。双子座流星雨是唯一一个非慧星母体的流星雨,其母体是小行星 3200 Phaethon。峰值时每小时流量可上百颗。

小熊座流星雨

正式名称:小熊座流星雨Ursids (URS)

活动时间:12月17-26日

极大时间:12月22/23日

极大流量(ZHR):10,

r值:3。0,

平均速度(无引力影响):33km/s

极大中心:赤经348度赤纬+75度,

北纬20度(南宁、广州、海口):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30度(拉萨、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全夜可观测。

北纬50度(塔城、哈尔滨):全夜可观测。

望远镜视场中心:赤经348°赤纬+75°和赤经131°赤纬+66°(纬度>+40°)

赤经063°赤纬+84°赤经156°赤纬+64°(纬度 北纬30°- 40°)

1 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现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都是建立在新课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定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从学生的培养与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的特点来定位,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阶段目标。新的地理课程目标强调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能力。两者的目标定位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两者目标整合就是要把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能情意合一的整体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利于打破严格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有利于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实际生活、社会建设相结合。新地理课程目标提出“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于家乡的情况是综合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收集、整理综合信息,在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综合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使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少量原则性的教学建议,而是具体的教学要求。地理学科能力需要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形成。例如,能力培养目标之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课堂教学虽然有小组讨论、辩论等合作学习,但时间短,难以深入。而研究性学习倡导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并将研究成果公开展示、交流,这种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力推行探究式的学习、增加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地理学习方式变革,有效促进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

2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

学科课程是以间接经验为基本内容,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课程的直接目的不同。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地理课程的直接目的,而研究性学习课程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另外,课程学习的载体也不同,地理学科课程中,学习的载体是教材,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问题是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地理学科课程强调接受式学习,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

同时,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也运用于地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地理学科课程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理学科课程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心应手。就知识而言,学科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另外,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于地理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可和地理学科课程教学打通进行。

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首先是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加强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性”,做到教法与学法整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强化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发现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共同拥有一套基本教法与学法优化整合的方法体系。其次,地理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性学习,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使地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互渗透、优化整合。

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形式,即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安排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相关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巩固深化学科知识的双丰收。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突出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上按照分清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来规划与构建。基本原则如下: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过程。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一个将课堂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研究内容应是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科知识是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它不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都有结果,但要求激发和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向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并以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先导。同时推进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上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图: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流程图

4 建立以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为核心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三项任务的核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否能够完成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呢?采取什么途径来完成学科能力培养目标呢?

4.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上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地理学科课程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学科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中,地理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具体地说,这样的课程整合体现了以下目标定位。

第一,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学科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就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地理实践的机会,利用地理实践过程运用已知地理知识、学习未知地理知识,通过活动不仅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且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有几位高一学生想要研究“狮子座流星雨的产生及运动周期”,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不是现有地理知识所能解决的,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课题组确立了。组员们广泛收集资料,上网收集关于狮子座流星雨的相关报道、亲自观看狮子座流星雨、走访大学和天文台的专家。他们把收集的资料全部整理编成了一本关于狮子座流星雨的完全介绍手册。虽然都是间接经验,但他们获得了直接经验,他们的研究目标基本达到,因为他们按照自己的认识完成了手册的编制。按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不应优秀,因为他们都是照抄照搬他人的成果。但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合格的。

第二,积极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之一,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能力培养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环境,通过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解决,从中需要学生站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能力实践的机会,更是一次提高分析判断地理问题能力的机会。

几位同学选择校园附近的公园——长春南湖为例,以《城市公园环境的污染现状与治理研究》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实地考查了公园环境,有访问公园管理人员的、有访问公园清扫工人的、有定点观察游客环境意识的、有实地寻找公园污染源的。在整理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公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进而提出公园环境治理措施。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根据信息分析、判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

第三,培养综合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几个喜欢时政热点的同学组成了《伊拉克问题研究》课题组,组内成员在研究时有分有合、先分后合。一位同学侧重地理学科,研究伊拉克地理位置、周围邻国、能源分布、民族宗教构成、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另一位同学从历史角度侧重研究二战以来中东局势、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联合国经济制裁等;还有同学搜集时事新闻。最后综合信息,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伊拉克问题的前途进行展望。课题研究进行了一个寒假,最终递交了一份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并作了精彩的汇报,从伊拉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目的、伊拉克问题的事态走向、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等四个标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一大特点,综合思维也是地理思维的特点。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往往都是综合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综合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分析,全面的分析问题。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多选择生活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综合概括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

第四,促进学生地理思想的形成

地理思想观念的形成是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在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广泛运用地理知识的基础产生升华,变成理性认识而形成。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需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自身、集体的思维能力,在丰富的地理信息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思想。普通的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比较简单,综合性弱。研究性学习课题则是复杂的大问题,需要学生多方位地去研究,开发自己、集体的潜能,从而促进地理思想的形成。

几位同学的课题是《长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家乡的变化及发展》。他们从地理、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入手,通过长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到长春经济发展的现状中的优、劣势分析,最终提出长春未来发展的设想,而且把方案寄给了城市建委。我们不去跟踪设想的结果,这些同学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思维能力,通过亲自体验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地理科学的整体观念,城市环境的生态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观念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将这些观念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的思考中去。

流星有单个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几种。

单个流星的出现时间和方向没有什么规律,又叫偶发流星。火流星也属偶发流星,只是它出现时非常明亮,像条火龙且可能伴有爆炸声,有的甚至白昼可见。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这就是流星雨。陨石是太阳系中较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后未完全燃烧尽的剩余部分,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欢迎的不速之客。一般的流星体,密度都极低,约是水密度的1/20。每天都约有数十亿、上百亿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它们总质量可达20吨。

火 流 星

火流星看上去非常明亮,像条闪闪发光的巨大火龙,发着“沙沙”的响声,有时还有爆炸声。有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火流星的出现是因为它的流星体质量较大(质量大于几百克),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以极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气剧烈摩擦,产生出耀眼的光亮。火流星消失后,在它穿过的路径上,会留下云雾状的长带,称为“流星余迹”;有些余迹消失得很快,有的则可存在几秒钟到几分钟,甚至长达几十分钟。

流 星 雨

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属流星雨现象。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从天空中某一点(辐射点)辐射出来。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等。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著名的流星雨:天琴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仙女座流星雨……。中国在公元前687年就记录到天琴座流星雨,“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流星雨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它们往往在每年大致相同的日子里重复出现,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周期流星”。

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数流星雨现象。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流星雨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进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边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

流星雨指的是天上的流星因为某种原因破碎而形成的。

在外太空的作用力下,这些散落的碎片划过地球上空,这便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流行,当破碎的星体数量庞大时,便产生了流星雨。

太阳系中遍布着许多彗星,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松散的彗星被太阳把它的表面物质“引起来”,形成无数个“肿瘤”,这些“肿瘤”最终被甩出去,即分裂,从彗星上分裂出去的这些小团块,被称为“流星体。

就是流星滑落的位置,可能正巧与所观测的地点出现了偏差,这样是无法看到流星雨的。观测点是否有建筑物阻碍视线,在城市中,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林立,这种状态下是很难观测到流星雨的,观测流星雨要到空旷而且视线好的地方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51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