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的曲目中哪几首最有名?

扬琴的曲目中哪几首最有名?,第1张

有名的扬琴曲目有:

扬琴—林冲夜奔

扬琴曲-喜讯

扬琴曲-旱天雷

扬琴曲--倒垂帘

扬琴曲-紫竹调

扬琴曲-喜洋洋

扬琴曲-弹词三六

扬琴曲-云雀

扬琴曲-渔舟唱晚

扬琴曲-百鸟朝凤

扬琴曲--节日的天山

扬琴曲-春到沂河

扬琴曲--彝族舞曲

扬琴曲--雨打芭蕉

扬琴曲--五哥放羊

扬琴曲--胜利花灯扬琴乐曲

--

将军令

望采纳~

扬琴十大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 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三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曾以丝竹乐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在评弹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为开场音乐演奏,故称《弹词三六》。经项祖华改编为扬琴曲。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头段落在曲中反复穿插出现五次,构成循环体的结构特点。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乐曲《倒垂帘》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手法也在民族民间器乐曲中运用。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 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刘希圣作曲。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扬。乐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题极具动感。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6、林冲夜奔    

    题材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及其同名折子戏,作者以具有民族气质和中国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生动地阐述了《水浒》英雄林冲蒙冤落难,怒火满腔,顶风踏雪、战胜险阻,夜奔梁山的故事。乐曲前部分节奏较慢、自由舒缓,低音区和高音区的旋律交替进行,犹如叹息和悲愤交加,接着转入较快旋律,呈现出林冲惶恐不安的焦躁心理;乐曲结尾紧凑而坚定,表现出林冲最后突破重重险阻,满怀信心地奔向梁山。  

 

7、霓裳曲   

 

    据流传于浙江一带的传统乐曲改编而成,音韵典雅优美,柔婉悠远,饶有古风。扬琴运用了“曲直兼济、纵横交织”的演奏技艺,配以箫、筝、铝板琴、钢片琴、碰钟等乐器伴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主题在变化重复时,每一段首尾保持不变,而在中间将主题展开衍生,或引进新的音乐材料以扩充,主题音调贯穿全曲,给人印象深刻。乐曲音调典雅靡丽,节奏有古代舞曲特征,令人联想月宫嫦娥起舞的意境。

 

8、思乡曲    

    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乐曲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感情递次高涨的作用。乐曲的高潮除了音调变化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明朗的气息。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结束,使人回味无穷,让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9、苏武牧羊 

  

    上世纪二十年代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根据当时流行的同名学堂乐歌改编,后经王沂甫整理定谱。乐曲取材于苏武牧羊故事:公元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坚贞不屈,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但他不畏强暴,抗争十九年后胜利回国,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英雄。全曲由主题七变奏组成。速度从散板开始,接慢板、中板、快板,最后又以慢板结束。慢板部分运用赵殿学独创的滑弹、揉弦等技法,加强扬琴乐曲的韵味。快板部分用扬琴快速密集演奏的技法,表现激昂的情绪。  

 

10、渔舟唱晚 

 

    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子。全曲分三段:第一部分以优美的曲调,如歌的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产生波浪音响,让人联想出一幅夕阳万顷碧波,渔人满载而归的画面。结尾处使用“花指”奏法,使五声音阶旋律增添了新色彩,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乐情绪,听来不觉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情绪热烈欢快,运用古筝演奏的特殊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片片白帆随波而起,浪花飞舞,一片欢腾景象,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驾着满载而归的情景。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上顺次拔弹出的"花音"形象地表现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等种种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尾声乐曲速度突然渐缓,运用下行音型逐渐下落最后终止,宛如江上夜色朦胧,宁静取代了喧嚣,使人又复归于宁静、安谧的湖滨晚景之中。  

扬琴原系古波斯乐器,十四世纪盛行于欧洲。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传入中国,最初流行于广东沿海一带,后来逐渐遍及内地。经过历代艺师的不断改进,成为自身独具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乐器。

传统扬琴有“八音”(f—c2,实发24音)、“双十型”(d1—d3,实发30音)和“双十二型”(c—e3,实发36音)等型制。存在音域窄、音量小、调音难和不能转调等缺陷,表现力有限。

五十年代后,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密切合作,在保留传统和“横五纵二”音位规律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三种类型的改良扬琴:

1.变音扬琴。它通过变化音阶中的半音关系进行转调。有“大、小转调杨琴”、“转盘转调杨琴”、“扳键转调扬琴”、“401型杨琴”和“401改进型扬琴”、“蝶式扬琴”等。

2.十二平均律扬琴。它利用健全平均律中的半音进行转调。有“律吕式大扬琴”、“501型扬琴”、“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八一型扬琴”和“全律活码大扬琴”。

3.电扬琴。它通过拾音器将振动声波变为电讯号,经放大器美化音色,由扬声器发出琴声。有“电扬琴”和“多用电扬琴”。

同时,相继研制出“踏板式止音器”、“银色扬琴缠弦”、“新式扬琴铜弦”、“扬琴多功能练功槌”、“滑音指套”、翔龙系列新式单音、和音琴笕、便携式高级琴盒等。

在上述扬琴中,除电扬琴系特色乐器外,其余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音域宽广、音质优美、音响宏亮、调音迅速和转调方便等优点。经过反复实践,现阶段我国各文艺团体的艺术院校广泛采用的是“401型扬琴”及其改进型和“501型扬琴”。“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八一型扬琴”和“蝶式扬琴”亦在部分省市生根开花。

我国的民族乐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吹、拉、弹、打四类。

(l)吹管乐器有:萧、笛、笙、唢呐等。

吹管乐器大部分是木管乐器的性质。它们绝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而且一般的声音都比较响亮,色彩比较鲜明,在许多合奏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吹管乐乐器,依其构造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无簧哨的吹管乐器如笛、排萧等。带哨的吹管乐器如管和唢呐;簧管乐器如笙。

(2)拉弦乐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乐器大都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一般地也较为柔和优美,而且适应性较强,比较常用的拉弦乐器有京胡、二胡等。

(3)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扬琴、月琴、阮、柳琴、筝、古琴等。弹拨乐器大都比较擅长于演奏活泼跳跃的旋律,有比较强的节奏表现力。各种弹拨乐器,按照演奏姿势与形式,大体可分为;抱弹的弹弦乐器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平置弹奏的弹弦乐器如古琴、筝等;打弦乐器如扬琴。

(4)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击乐器主要都是节奏乐器。

下面有些参考的经典名曲和介绍

欧洲扬琴体系,包括所有欧洲国家和从前欧洲殖民地的北美洲及大洋洲在内。扬琴的名称主要有德西马Dulcimer、欣巴罗Cimbalom、萨泰里Psaltery、海克布里Ha-ckbrett等。德西马的名称主要通用于英语国家,来自希腊文和拉丁文。公元一一三九年在土耳其拜占庭的一本象牙雕刻书的封面上就有德西马的记载,这是至今发现的德西马最早的。德西马的前身,是最早流传在亚洲用拨指或羽管拨弦而发音的萨泰里琴。中世纪时这种琴由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回欧洲,一路是从阿拉伯到北非,再至西班牙又向欧洲南部流行;另一路是从阿拉伯向土耳其和欧洲东北部流传。就在土耳其拜占庭人们将原来拨弦改变为手持木槌击弦的发音方式,琴体演变为梯形箱,德西马这一击弦乐器在十二、十三世纪始成扬琴之定型,向欧洲各国传布。萨泰里来自希腊文,意为“拨弹”,既指拨弹的箱形乐器,也指槌击的梯形扬琴,名称具有复杂的多意现象并用于西欧国家。海克布里是德语国家对扬琴的称谓,除德国外还用于瑞典、丹奏、瑞士语等。欣巴罗主要通用于东欧国家,来自希腊文,专指敲击乐器。匈牙利称Cimbalom、罗马尼亚称Tamba1、波兰称Cymbaly、白俄罗斯称Tsimbali、乌克兰称Tsymbaly、拉脱维亚称Cimbole、立陶宛称Cimboli、捷克称Cymboli。相似的名称还有意大利Cemballo、法国称Tympanon、西班牙称Timpanon等。以上所述名称都来源于希腊文Kymbalon的变体。欧洲扬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扬琴一直流行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而成为一件时髦乐器。十八世纪以来,欧洲的城镇流行一批“吉普赛乐队”,这种乐队由两个小提琴,一个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有的还加木管,扬琴在乐队中时而领奏旋律,时而配奏和声,并加以辅助音、经过音和八度低音,使整个乐队流动和谐,扬琴成为这种乐队的核心。它是东欧最流行的民间乐队组合形式,促进了东欧扬琴的发展。当时匈牙利被奥地利吞并,奥女皇玛利亚·特妮莎拥有一个吉普赛乐队,常在宫廷音乐会表演。吉普赛人能歌善舞,热情豪爽而带野味,直接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乐派时期,欧洲扬琴出现崛起和兴盛的景象,开始创作了一些扬琴奏鸣曲、协奏曲及重奏曲。十九世纪,随着欧洲音乐史巨大变革的到来,以乐器制作改革为先行,作曲家的专业创作为主导,深植于民间为基础,迎来了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李斯特首先在《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管弦乐中采用了改革的“音乐会大扬琴”;科达伊在交响组曲《哈利—亚诺什》,巴托克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第一号狂想曲》中配写了重要的扬琴声部;斯特拉文斯基不仅喜欢演奏扬琴,还至少在他的三首作品中写进了扬琴声部。近半个世纪来,欧洲不少作曲家在歌剧音乐和管弦乐作品中使用了扬琴,如《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第四交响曲》等;东欧的很多现代作曲家相继创作了一批扬琴独奏、重奏和协奏作品,如捷克哈巴的《扬琴组曲》、匈牙利乔治·兰奇的《小协奏曲》、彼特罗维斯的《夜曲》和《拉格泰姆乐章》、卡洛伊的五首扬琴曲和拉席洛的《第三号奏鸣曲》等。涌现了一批现代著名扬琴演奏家如匈牙利的拉奇、福碧、罗马尼亚的达版而、捷克的唐利纳、西德的查普夫、奥地利的弗里茨、瑞士的斯科特等。在美国也出现过扬琴流行的全盛期,自一九二四年起,亨利福特的美国早期室内乐队,由扬琴、小提琴、低音提琴或大号组成,定期在电台播音,发行了大量唱片。欧美各国还举行各种扬琴音乐节的会演及娱乐活动,扬琴音乐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得到兴旺发展。欧洲产业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为乐器工业的发展和扬琴的设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十八世纪以来,欧洲扬琴为扩大琴体、增加音域与音量、扩充音位半音化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改革扬琴是盘塔林·海本斯特里设计制造的。一七零四年,盘塔林将此改革扬琴呈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国王甚为喜欢,特别颁布指令,命名为“盘塔林”扬琴,它非常成功地迎合了宫廷音乐的风格,扬琴的制造者于一七一四年被命名为“盘塔林手”而召进德累斯顿宫廷。十八世纪后半叶,海本斯特里的高足诺埃尔莱及一些“盘塔林”高手先后在欧洲各国举行音乐会演出受到欢迎。十九世纪欧美国家已有一些工厂开始成批生产扬琴,乐器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一八七四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斯科达”家族设计制造出第一台“音乐会大扬琴”。它的特点是琴体大、音色厚、音域宽(包括全部半音的四个八度)、能任意转调、设置由踏板控制的制音器。这种扬琴就是欣巴罗,它的改革比较完善,受到广泛欢迎好评,逐渐在欧洲各国流传推广,它为欧洲扬琴艺术的现代复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催化作用。欧洲扬琴采用十二平均律,琴马两侧为五度音程关系;美国扬琴有以四度音程关系定弦;击弦工具常用较硬的木槌为主,槌身为弹性,槌头常垫贴较厚的毡子;琴槌也有用藤制或钢质的。欧洲扬琴主要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和民间乐队合奏,由于其深厚的民间基础,乐器的改革完善和作曲家的专门创作,欧洲扬琴呈现了现代复兴和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品格的独奏乐器,全面地担任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重奏及独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在欧洲、北美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广泛流行。特别是欧洲音乐会大扬琴发音浑厚恢宏,擅长华彩润饰,演技熟情豪放,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特征。

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称的语言。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时左右。大本以《三国》、《列国》节目居多,还有《琵琶记》、《白蛇传》、《玉簪记》、《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有《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扬琴曲本,称为“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吸收女演员,发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创作了《江姐在狱中》、《送宝刀》、《清溪河畔》、《探亲记》等现代曲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7999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