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最伟大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坐落在基沙地区的埃及金字塔群,由其建筑技术上的高超、定位技术的精确,一直以来使世人惊叹不已:在平均边长9063英寸的底座上,金字塔四边互相的误差率还不到1%;现代建筑的一大难题“正直角技术”甚至被古建筑大师们游刃有余应用于金字塔的转角建构上,达到令人惊呀的“2秒之微”的误差;金字塔虽不是建造在正北纬30度线上,却也在非常接近的29度58分51秒,所存在的细微的误差是有意加上去的(假设原始设计者希望以肉眼,而非心眼,从大金字塔的底边看到太空的极点的话,将大气中光线的曲折方式也计算在内后,大金字塔所在的位置一定要在29度58分22秒,而非30 度的位置不可。58分22秒与实际位置所在的58分51秒之间的差距还不到1分的一半,如此高的精密度,再度显示出古埃及人无论在一般测量或地理测量上,技术如何地精湛。)……所有这些已熟为人知的“高超”,已使在一般测量或地理测量方面古埃及人的技术之精湛达到甚至令现代人也无法想象的地步。然而,要知道,我们对金字塔所获得的更令人震惊的发现,还在后头。
这篇论文主要结合新近的发现,从天文学角度对已获得的之于金字塔的认识(主要参考葛瑞姆·汉卡克所著一书《上帝的指纹》("Fingerprint of The God"))加以整理,试图拨开迷雾,揭起金字塔神秘面纱的一角。
Section I 奇妙数字的巧合
Part I 预备天文学知识——分点岁差
(一)岁差(precession):我们脆弱的地球在沿着轨道环绕太阳快速运行(18 5英里每秒)时,一面旋转(24小时一周),而且还在摆荡(黄赤交角并非一成不变,而有一段在245到221度之间的缓慢变化,周期为41万年)。另外,在星际互动中,赤道膨胀的回旋器效应(效果使地球稳定在自身轴上)防止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拔河”剧烈改变地球自转轴的方向。然而,这两个星体共同发挥的引力作用毕竟相当强大,足以迫使地球的轴“进动”( to precess)——在天文学上,这意味着地球的轴以顺时针方向缓慢地摆荡前进,与地球的旋转方向相反。这种摆荡——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precession)——改变地球的轴所指的方向,同时使它新近取得的倾斜角度保持稳定。(如图1所示)
(二)黄道十二宫( twelve constellations of the zodiac):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平座、天蝎座、射手座、魔揭座、宝瓶座和双鱼座。这些星座大小、形状和分布范围都不尽相同,然而(机缘巧合)它们沿着黄道边缘各据一宫,间隔十分均匀,赋予每天的日出日落一种严谨的宇宙秩序。每一年从年初到年尾,地球沿着轨道的运行使我们看到的日出天空上的星座,月月都在改变:宝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等等。目前,每年春分来临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位置在双鱼座和宝瓶座之间。由于岁差的效应,“春分点”每年都在地球运行的初期抵达,因此它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逐渐移动,穿过黄道带全部12个星座,在每一个星座“驻留”2160年,必须花2592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和每年的“太阳行程”相反,“岁差移动”的方向是:狮子座、巨蟹座、双子座、金牛座、白羊座、双鱼座、宝瓶座。例如,“狮子座时代(春分太阳从狮子座升起的2160年)是从公元前10970年开始,到公元前8810年结束。我们现在是活在占星学的真空地带:“双鱼座时代”已经结束,宝瓶座的“新时代”正待开始。(如图2所示)
(三)这个现象被称为“分点岁差”( the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它具有严谨的、一再重复的数学特质,可以精确地加以分析和预测。然而,若是缺乏精密的仪器,我们就很难观察它,更不用说精确地加以测量了。
(四)古代人何时第一次计算出岁差: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着人类历史的一大秘密。解开这个谜团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学术界的“官方”看法。《大英百科全书》是贮藏正统历史知识的一大宝库。根据它的记载,发现“岁差”这个天文现象的是古希腊学者希巴克斯( Hipparchus):公元前2世纪,他提出的岁差值为45或46秒(跟现代天文学界接受的数字50274秒极为接近。但是,误差算小,原因在于每年改变50.274秒,还不到l度的l/60,因此,春分太阳沿着黄道迁移l度大约需要72年时间(相当于人的一生)。观察这种极为缓慢的改变,在当时非常困难,所以希巴克斯在公元前2世纪提出的岁差值,会被《大英百科全书》推崇为“重大发现”。
疑问:如果这项发现只是“重新发现”,它还会显得那么“重大”吗如果我们能够证明,早在希巴克斯出生之前好几千年,天文学家就已经接受艰巨的挑战,对“岁差”进行观测,希腊人的数学和天文成就还会显得那么辉煌吗有没有可能,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对这个长达几乎26000年的天象周期,进行精确的、科学的探究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掌握确凿的、禁得起严格检验的证据。
Part II 欧西里斯的启示——来自古埃及的神话
考古天文学家珍·谢勒斯在新近出版的著作《古埃及神祗之死》(The Death o f Gods in Ancient Egypt)中提及,在埃及的欧西里斯神话里可能刻意隐藏着一组关键数字,而这些数字在故事情节上也许是“多余的”,但却能提供我们一套永恒的计算方法。
(一)计算“大回转”(即春分日出点沿黄道的移动,岁差一周等于大回转一周):谢勒斯从欧西里斯神话中发掘出的关键性岁差数字是360、72、30、12。这些数字,大部分出现在神话中讲述各个角色出身来历的那一部分。大英博物馆埃及文物部门前任主管布奇(E.A.Wallis Budge)简述这段神话:
大地之神葛布( Geb)爱上太阳神雷( Ra)的妻子——女神奴特( Nut)。雷发现这桩奸情,大为震怒;他诅咒妻子,不管哪一年、哪一月,都不得生养儿女。知识与魔法之神索斯( TItoth)也爱上奴特。他跟月神赌一把,从她手上赢来五个整天。索斯在当时每年的三百天之上增加这五天。在这五天的头一天,奴特生下欧西里斯;他出世的那一刻,人们听到有个声音宣布:造物主已经降生。
欧西里斯神话也曾提到,当时一年360天,分成“12个月,每个月30天”。谢勒斯指出,大体上,欧西里斯神话在关键处会使用“一些特定词语,促使读者注意其中包含的数字,并做简单的心算”。
到目前为止,谢勒斯已经提供我们三个岁差数字:360、12、30。另外,在神话的另一处地方,我们被告之:邪恶的神赛特唆使一群好人,谋害欧西里斯。参与这被阴谋的总共有72人。
掌握最后的关键数字后,我们就可以依照谢勒斯的指示做一番运算,如同操作一台古代电脑:
12=黄道带星座的数目;
30=沿着黄道,每一个黄道带星座所占的度数;
72=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l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即72年;
360=黄道的总度数;
72×30=2160(太阳沿着黄道移动30度,穿越过一整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时间,即2160年);
2160×12(或360×72)=25920(完成一个岁差周期或“大年”所需的时间,即25920年,也就是“大回转”总共所需的年数)。
其他数字和数字组合也会出现,例如:
36=春分太阳沿着黄道,完成半度的岁差移动所需的时间,即36年;
4320=春分太阳完成60度的岁差移动,穿越两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时间,即4320年。
谢勒斯认为,这就是一再出现于古代神话和神殿的天文岁差密码的基本成分。一如玄秘的命理学( numerology,注:依据出生年月日及其他数字测定命运之学),这套密码允许人们随意向左或向右移动小数点;人们也可以运用密码中的基本数字(全部跟分点岁差率有关)从事几乎任何组合、排列、乘除。
密码中最重要的数字是72。古代神话常在这个数字上加36,使成108,然后乘以100,得10800,或除以2,得54,再乘以10,得540(或54000,540000,540000 0等等)。另一个关键数字是2160(春分太阳穿越一个黄道带星座所需的年数)。古代神话有时将这个数字乘以10或10的因数,得216000,2160000等等;有时乘以2 ,变成4320,43200,432000,4320000,无穷无尽。
(二)比希巴克斯受精确:谢勒斯认为,这些数字的演算是被刻意转变成密码,隐藏在欧西里斯神话中,以便将天文岁差资讯传达给初入门的人。如果谢勒斯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就得面对—个耐人寻味的、反常的现象。这些数字如果真的牵涉到天文岁差,它们在古代出现,委实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因为这些数字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太过先进,并不是古代任何已知的文明能够演算出来的。
我们不要忘记,包藏这些数字的神话,在古埃及人发明文字之初就已经存在(事实上,公元前2450年左右写成的金字塔经文,包含有欧西里斯神话的一些成分,而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即使在那个时候,这些成分已经非常古老)。
为对比希巴克斯推算所得与欧里西斯神话数字的精确度,我们可列一简表对比如下:
Modern Hipparchus’欧里西斯神话春分点沿黄道移1度716 7826~80 72 春分点穿越一个黄道带星座需时2148 23478~2400 2160 岁差周期25776 281736~28800 25920 可见,希巴克斯计算的大回转时间,误差达3000年左右,欧里西斯神话数字却仅144年! 想法:这四个关键数字出现在欧西里斯神话中,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群了解——并且精确测量过——天文岁差的人刻意安排的。
Part III 永恒的数字——初窥神秘
以希腊字母π为代表的超越数,是高级数学的根基。利用π的值,根据直径或半径计算圆周的公式,适用于所有的圆,不论多大或多小——当然,也适用于所有的球体或半球体。今天看起来,这些公式是挺简单的,然而,在人类历史中,数学上的这项重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却是相当晚近才达成的。正统派学者的看法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是第一个计算出π的正确数值3.14的人。一般学者不认为,16世纪欧洲人抵达之前,美洲有任何数学家计算出π的值。因此,当他们发现,埃及基沙高原的大金字塔(兴建于阿基米德出生前2 000多年)和墨西哥泰奥提华坎古城的太阳金字塔(兴建于西班牙人入侵之前许多年),在设计上都使用到π的数值时,他们都大感惊讶。更让他们觉得迷惑的是,这两座金字塔使用π数值的方式竟然非常相似;这显示,大西洋两岸的古代建筑师,对这个超越数都十分熟悉和理解,任何金字塔的几何构造都牵涉到两个基本因素:一、顶端距离地面的高度;二、金字塔在地面的周长。以埃及的大金字塔为例,它的高度(4813949英尺)和周长(302316英尺)之间的比率,恰好等于一个圆圈的半径和圆周之间的比率,即2π。因此,如果我们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乘以2π(如同我们根据一个圆圈的半径计算它的圆周),我们就能够精确算出金字塔的周长:4813949×2×314=30231 6。相反地,如果我们将这座金字塔的周长除以2π,也同样可以算出它的高度:
302316/2/314=4813949。
这样精确的数学关联,几乎不可能出于单纯的巧合。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埃及大金字塔的设计师确实了解π的原理,刻意将它的数值应用到金宇塔的营建上。
现在,让我们顺道看看泰奥提华坎古城的大阳金字塔。它四面的角度是435度,而埃及大金字塔的角度则为52度。太阳金字塔的坡度比较平缓,因为它的底部周长达29328英尺,比埃及大金字塔小不了多少,而高度却少了许多(在巴特雷斯“修复”之前,大约2335英尺高)。在埃及大金字塔上发挥效用的2π公式,并不适用于太阳金字塔,4π公式却能。如果我们将太阳金字塔的高度(2335英尺)乘以4π,我们就能够相当精确地计算出它的周长:2335×4×314=293276(和正确数字29328英尺相差不到05英寸)。
一如埃及大金字塔在三度空间上的设计,墨西哥太阳金字塔运用的π原理显然并不是单纯的巧合。这两座金字塔在建构上都表现出π的关联,而大西洋两岸其他金字塔却都没有这个特征。此一事实足以证明:在远古时代,这两个地区的人类已经掌握先进的数学知识,而且,他们在营建金字塔时,都抱持某种基本的“共同目标”。
我们刚才看到,埃及大金字塔使用的高度/周长比率是2π,而这样的一种比率所要求的坡度是非常特殊、很难处理的52度角。太阳金宇塔的高度/周长比率是4π,也同样要求不寻常的坡度(435度)来配合,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神秘的理由,古埃及和墨西哥建筑师何不选择比较简单的45度角,只须将一个直角切成两半就行了。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共同目标,促使大西洋两岸的建筑师煞费苦心,不惮其烦,将π数值精确地纳入这两座金字塔的建构金字塔兴建期间,墨西哥和埃及的文明似乎没有任何直接接触,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在远古时代,这两个地区曾经从一个共同的根源继承到一些知识观念。
埃及大金字塔和墨西哥太阳金字塔所呈现的共同数学观念,可能和“球体’’(spheres)有关,因为这种形体具有三度空间,一如金字塔,而一般的圆只有两度空间。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论:为了以象征方式将球体表现在三度空间、表面平整的建筑物上,古埃及和墨西哥的建筑师才不惮其烦,把π原理精确地纳入这两座金字塔的设计。此外,这些建筑师的意图似乎不在表现一般的球形,而是呈现一个特殊的球体:地球。
Part IV 似曾相识的“43200”——再窥神秘
对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金字塔中π的使用情形,虽然很多传统学者认为纯属偶然,但连他们也承认有π存在的事实。可是,我们能够认真地接受,大金字塔可能是将北半球以l/43200的比例,缩影在平面上吗让我们深入检讨一下相关的数字。
根据最新由人造卫星搜集到的测量值,地球赤道的周长为2490245英里,至北极的半径为34949921英里。大金字塔的周长为302316英尺,高度为4813949英尺。两者之间的比率,经计算以后,虽然不是完全不差,但已非常近似。而且,如果我们考虑地球在赤道(我们的地球为椭圆,而非正圆形)的膨胀情形,那么两者之间的比例似乎就更接近l/43200了。
有多接近 如果我们将赤道周长的2490245英里,除以43200,得到05764英里。l英里等于5280英尺。如果将05764乘以5280,得到304339英尺。也就是说,地球的赤道缩尺43200倍后,为304339英尺。相较之下,如前面所见,大金字塔的周长为3023 16英尺。两者之间的“误差”不到20英尺,也就是仅一个百分点的1/3。可是,以金字塔建筑者向来精确无比的工作方式,这种误差的产生,应该不是在建造这巨型金字塔时发生,而是因低估了我们的地球周长——仅低估了163英里所致。而这种误差可能是未能将赤道凸出部份正确计算在内的结果。(甚至如果那时地球的形状跟今天的有一点差别,又会怎样?)
接着,让我们来检讨一下从北极到赤道的半径3949921英里。如果我们将它缩小43200倍的话,得到的数值为00914英里,也就是48259英尺。而大金字塔的高度为4813949英尺,两者之间只差不到l英尺,误差率不及1/5个百分点。
这种些微的误差放在一边,大金字塔的圆周的确应该为赤道的l/43200缩尺。同样地,将些微的差距放在一边,大金字塔的高度等于北极到赤道半径长的l/432 00缩尺。换句话说,在西方文明历经地球毫无所知的黑暗时期,只要将大金字塔的周长乘以43200倍,就可得到地球的周长了。
这一切,“偶然”的可能性有多大 依常识判断,应该“很不可能”。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些数字只有经过非常仔细的计算与小心的规划才能达成。不过,古埃及学者向来不将常识认为是应该经常使用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证明,43200不是一个随便设定,而是在智慧与知识之上,故意选定的一个数值。
其实43200这个数字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证明,因为它不是一个随意的数字(如4500 0、47000或50500、38800之类的),而是一个连串性数字中的一环,和岁差运动有关系,并与世界各地的古代神话都息息相关。正如前述,金宇塔与地球的比率,在神话中不时可见,有的时候就直接出现43200,但有的时候也会变成432,或43 20,或432000。
这似乎反映了两件惊人的事实,而且是两件紧密相关的事,就好像设计来互相补充一般。大金字塔为地球北半球的正确缩影。仅这件事就够惊人的了。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古埃及人所选用的缩尺比例,竟然和掌握地球岁差运动的关键数字有关系。
这是由于地球轴心的两端永远而固定地回旋、描绘圆弧,造成黄道带上春分点的位置,以每72年1度、每2160年30度(一个完整的星座)的弧度移动,每移动两个星座,也就是60度,便需要4320年。
不同的古代神话中,都出现过432这个和岁差运动有关的数字,这本身当然也有可能纯属偶然。从单一事件来看,金字塔与地球的比例1:43200,可能纯属偶然(只不过这个偶然的机率,一定比天文数字还要低)。可是,当我们在两个非常不同的事物——古代神话与建筑中,都看到这种与岁差运动有关的数字时,便无法也不该再轻言偶然了。而且,正如同北欧神话的英灵殿(最高神祗奥丁的神殿)的墙壁上描写着与狼格斗的战士,细数之下,竟然得到了与岁差运动有关的432000的数字(500+40×800,在此不准备作详解),大金字塔的建筑,从圆周与高度的π关系,引领我们找到了同样与岁差运动有关的43200,进而向北半球的尺寸推理,最后想到缩尺的可能性。
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种科学上被证明了可行性的新的测地投影法(其实古人也曾采取过类似的方法测地),简述如下:
原本金字塔的设计,便是要让每个面代表北半球的l/4个曲面,也就是球形l/4 的90度。为将球形的1/4圆正确投影为三角形,l/4的圆弧,也就是底座必须和三角形底边的长度完全一样才行。而且,两者也必须等高。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将金字塔一分为二的子午线的顶点,和底座的高度,必须呈π的关系的斜面角度……
初步结论:一群认真的、聪明的人在幕后主导这一切,而这些人懂得使用科技语言,至少他们曾经比我们早上数千年掌握甚至超乎今人理解的天文学知识。
1993年,埃及又出现了惊人的新发现,使世人察觉,关于古埃及,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带领我们找到这最新发现的,并非那些一直坚持己见的考古学者,而是一个外行人:一位名叫罗伯·波法尔(Robert Bauval)的比利时土木工程师。波法尔对天文研究很有兴趣。他发现天空和基沙的金字塔之间很有关系,而这是只注意地面却忽略了天空的古埃及学专家们始料未及的。
密斯的建筑思想
密斯的建筑思想可以用理性层面中超验的“形式”和感性层面中经验的“质料”作为理解的核心。超验的“形式”对应的就是“少就是多”的思想,经验的“质料”对应的就是“上帝就在细节之中”的思想。由这两点可以推导出密斯所有的建筑思想和建筑观点。
1 、少就是多
密斯认为,作为客观世界“元形式”的方形比具象的形式更接近真理或本身就是真理。建筑平面原型就是抽象的方形,建筑体量原型就是抽象的方体,是密斯这种理论倾向的必然发展,而“少就是多”就是密斯的这种追求哲学中的形而上的“真理”过程的高度总结。
方形是密斯的建筑形式的实质,密斯在平面上喜欢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在造型上偏爱方体,而把其他所要他认为不重要的因素统统砍掉了。密斯主观上追求作为真理的形式,客观上却造成了“少就是多”的思想。因为只有把现实生活中充满细部和繁琐的建筑做一系列的精简和抽象才能还原为密斯的方形和方体,这样就必然产生删繁就简的抽象过程。“少就是多”就是密斯为自己的高度抽象的方形或方体制造的一个理论依据。
“少就是多”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方法论,作为建筑理论并没有指出建筑自身存在的形式或状态,而仅是从比较的含义上,指出建筑物应该如何处理和应该怎样。“少就是多”其实阐明的密斯一种设计指导思想,建筑物就应该是简洁和简单的,应该以少胜多。“少”何以胜“多”,密斯的关键在于赋予形式的超验性,以此当作形式的深度意义。“少就是多”后面以西方文化中的本质论作为其强有力的哲学支撑。只有在简单的形式后面存在深厚的人文传统,密斯才敢大胆地使用这种高度抽象的形式,否则就会被人称为浅薄和庸俗。另外“少就是多”的提出也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密斯生活的20世纪前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使得艺术家们的创作由写实已经转向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快节奏生活,迫使现代派建筑师的创作由过去具象繁琐的复古思潮转向简洁而又抽象的现代构图方式。在当今快节奏中,人们追求快餐文化或图像文化,对费时费力的长篇阅读没有兴趣。同样道理,对于建筑或家具形式或造型,当代大多数人更喜欢的是简洁而又抽象的。因为简洁而又抽象就是现代的表征。换言之,“少就是多”的提出恰好满足了和顺应了社会的这种心态和潮流,这也是密斯在一段时间内不小心成为时尚先锋的深层原因。“少就是多”是密斯一生中最为成熟和最为完美的建筑理论(更准确地说建筑方法),其先前的一些理论主张或者建筑实践都是在为酝酿“少就是多”做准备。反过来说,以密斯的“少就是多”作为原点可以追溯到密斯思想形成与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到,密斯的思想脉络,由超验的形式发展出 “少就是多”的结论,再由“少就是多”则可以推导出“功能服从形式”、“纯净形式”和“通用空间”, “流动空间”则可以理解为密斯从辛克尔学派转向“通用空间”的过渡环节。
2、 “上帝就在细节之中”
密斯的建构包括2个层面:一个是建筑材料质感的利用,另一个是建筑的细部处理。前者质感的利用离不开相关技术和工艺的加工,使得材料以极大的可能展示出材料的自身美。后者建筑细部的处理,首先离不开对材料连接方式的考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细部附上去,因此,细部处理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第一代建筑大师中,对技术最为敏感,就是密斯,乃至于密斯敢放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
“纯净形式”是“少就是多”的一个理论推导,由于删除了不必要的建筑装饰,建筑的形式必然处于一种生硬和粗糙状态。为了弥补这种建筑形式上的不足,必然采取其他的手段来填补这种空白,密斯的手段就是利用技术和材料的细部特性来发展自己的理论主张,由此提出“上帝就在细节之中”。
细节之一玻璃美学的特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玻璃的反射作用,另一个是玻璃的质感。首先讲讲玻璃的反射。 密斯认识到,玻璃的美学性能在于反射,不在于体量关系,如柯布西耶所理解的古希腊建筑。玻璃的反射周围环境的映像,而消隐自身的实体性。玻璃在室外反射自己以外的物象,而在室内由于光线的多重反射而造成空间虚幻的感觉。密斯用“材料的非对称创造了视觉的对称,自然光线反射到顶棚上,看上去有一种天空的感觉,空间似乎在漫无边际的扩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密斯的建筑具有非物质化的倾向。除了利用玻璃的反射作用,密斯对其他材料的反射也颇为青睐,比如抛光的大理石和镀铬的金属。其次是玻璃的质感。按理说,一般的玻璃是透明的,总是呈现其后面的物体而消隐自身。显然这样全透明的玻璃过于直白,在建筑中基本上没有受到建筑师青睐。为了突出玻璃的质感而减少直白,一般都要对玻璃进行一些工艺上的处理,玻璃质感的控制和改造如拉毛玻璃、半透明玻璃和冰凌玻璃,还有玻璃颜色的控制,加入微量元素改变玻璃颜色,如茶色玻璃、蓝色玻璃和银色玻璃。可见密斯对玻璃质感微妙差异的重视。
细节之二建构的特性,就是表现钢结构和玻璃、钢结构之间的连接问题。在密斯设计的建筑中,考虑到钢结构的构建耐火性差,必须在结构性钢构件用混凝土耐火材料包裹起来。为了“忠实”地反映内部结构体系,在耐火混凝土的表面再附上一层钢板来再现钢结构的梁构件。在单层或多层建筑中,密斯的墙柱式脱开的,也就说,承重体系和围护体系是分开的,到了后期的高层则把承重体系和围护体系合二为一。
赖特的建筑思想
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这个流派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
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这个流派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以能形成传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以及德国建筑师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赖特的设计中有装饰性的细节设计,爱使用暖色系的色彩,擅长将现代材料和自然材料配合使用,在空间的自由运用和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面有非常独到的地方,不同于普通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他讨厌拘泥于机械美学而把建筑空间变得冷漠的做法,发展了“有机建筑”的理论,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简单理性方式。赖特本人也曾否认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但是,他在毕生的设计实践中都坚持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采用现代建筑结构,作品有强烈的功能主义倾向,所以,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现代主义大师。
格罗皮乌斯,W(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勒·柯布西耶
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德国建筑师,(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四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邂逅年轻建筑大师:胡如珊其人与建筑观点介绍
胡如珊,加州大学柏克莱建筑学院毕业,获得该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之后继续留在美国深造,转而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
胡如珊女士被著名的设计杂志“PERSPECTIVE透视杂志”评选为大中华区40位40岁以下的卓越年轻设计师之一。胡如珊女士还与郭锡恩先生共同创立了设计共和(DesignRepublic)并担任创意总监。
在之前还与郭锡恩先生创立如恩设计研究室,胡如珊女士还曾任职于迈克·格雷夫斯,普林斯顿的RalphLernerArchitectPC和纽约的Skidmore等著名的建筑公司。
国内的知名设计师有谁
中国十大著名设计师有梁志天、高文安、李玮珉、马清运、苏丹、陈耀光、黄志达、萧爱华、沈雷、朱永春。
姜峰(J&A杰恩设计)上榜理由:上市设计公司学习要点:会玩资本的设计师陈建佑(台湾珥本设计)上榜理由:台式设计典范学习要点:标签式珥本设计风格被大陆争相模仿,清新,舒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黄碧仁黄碧仁是中国著名的室内设计师,他主张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环境为本的理念,他的设计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指挥和支配空间。黄碧仁的设计风格很优雅,既简单又精致,深受人们喜爱。
有颜有实力,建筑设计界的四大美女是谁
1、胡如珊女士在为欧洲有多家品牌设计产品,她旗下的“如恩制作”,其中的紫砂茶具系列曾在2008年度荣获芝加哥建筑与设计博物馆最佳设计大奖赛“最佳产品设计”奖。DinaraKasko。一位来自于乌克兰的美女建筑师。
2、密斯·凡·德·罗,德国建筑师,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4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3、戴帆(DAIFAN)是当今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大师和明星建筑师之一,其作品浪漫、特点鲜明,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旗手”。
如恩创始合伙人成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你如何看待此事
更是以其哲学和思想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建筑文化的教学与传播机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培养并影响了一批批规划师和建筑师,使他们成为中国建筑界的栋梁。
同济的出身是医学,那次院校大调整中,同济是有失有得。
而非常工作室的主持人张永和在2005年成为系主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是改变了MIT建筑系的形象,而体现出更多元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Kokaistudios是一家涵盖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业界多次获奖的设计事务所,由意大利建筑师FilippoGabbiani和AndreaDestefanis于2000年联合创立于威尼斯。
麻省理工学院(MIT)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任系主任魏尔受到的是巴黎工艺美院的传统建筑教育,所以MIT建筑系在成立最初也是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到了20世纪学校才逐渐转型,开始作为现代建筑的引领者被为大家所知。
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戴复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
国内前十位的室内设计师是
1、邢灵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师。2019年12月与郎平、郭兰英等十人荣膺“2019中国文体产业十大领军人才”,邢灵敏老师是唯一代表与文体人物同台竞技的设计师。
2、中国著名室内设计大师有:梁景华、梁志天、姜峰、邱德光、黄志达、任清泉、邢灵敏、余静赣、陈耀光、谢天、吴文粒、孟也、符军、刘红蕾、戴勇等。
3、中国十大著名设计师有梁志天、高文安、李玮珉、马清运、苏丹、陈耀光、黄志达、萧爱华、沈雷、朱永春。
4、梁景华——国际著名室内装潢设计师中国十大顶级装潢设计师介绍人物简介:PAL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从业近三十年,在中国室内设计业声名卓著,屡次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
5、梁景华——国际著名室内设计师人物简介:PAL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香港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从业近三十年,在中国室内设计业声名卓著,屡次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
郭锡恩的个人简介
郭锡恩还与胡如珊共同创立了设计共和(DesignRepublic),一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汇集诸多国际顶级设计师的系列产品的家居零售店,其中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
简介:由郭锡恩先生和胡如珊女士创建的“设计共和”汇聚了世界顶级设计师的家居系列作品,并将通过中外顶级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来探讨新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
邂逅年轻建筑大师:胡如珊其人与建筑观点介绍
胡如珊,加州大学柏克莱建筑学院毕业,获得该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之后继续留在美国深造,转而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
胡如珊女士被著名的设计杂志“PERSPECTIVE透视杂志”评选为大中华区40位40岁以下的卓越年轻设计师之一。胡如珊女士还与郭锡恩先生共同创立了设计共和(DesignRepublic)并担任创意总监。
在之前还与郭锡恩先生创立如恩设计研究室,胡如珊女士还曾任职于迈克·格雷夫斯,普林斯顿的RalphLernerArchitectPC和纽约的Skidmore等著名的建筑公司。
在国内当代建筑行业中,明星建筑师很多,知名的女建筑师却鲜有,中国建筑学会在2012年推介的“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里也不过几位:张锦秋、唐玉恩、叶青,年轻的知名女建筑师也就是胡如珊、徐甜甜、刘珩几位了。
一: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最近同济大学发布了学院建筑系主任的招聘报告,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将会由上海知名设计公司卢恩设计的创始人杨如珊女士来担任。
建筑设计圈,有哪些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令樯虏灰飞烟灭”的周瑜和江东二乔的绝配,也令一代枭雄曹操都羡慕不已,建起铜雀台日思夜想。美女指数:4英雄指数:8综合指数:6上榜理由:真正的神仙伴侣,而又真正的时间短暂。
格拉芙和阿加西早已活成了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连他们的同行都羡慕:“真是不可思议,两人在退役之后的生活中也赢得了大满贯。”因为他们俩从一开始就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也遵从了对方的内心。
综上所述,目前娱乐圈那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有张若昀和唐艺昕。李承铉和戚薇,唐嫣和罗晋。他们拥有着让人羡慕的爱情,祝他们永远幸福。
总结一下身边的所有人羡慕的关系很好的眷侣。
有颜有实力,建筑设计界的四大美女是谁
胡如珊女士在为欧洲有多家品牌设计产品,她旗下的“如恩制作”,其中的紫砂茶具系列曾在2008年度荣获芝加哥建筑与设计博物馆最佳设计大奖赛“最佳产品设计”奖。DinaraKasko。一位来自于乌克兰的美女建筑师。
密斯·凡·德·罗,德国建筑师,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4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戴帆(DAIFAN)是当今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大师和明星建筑师之一,其作品浪漫、特点鲜明,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旗手”。
民国的四大美女分别是:陆小曼、林徽因、周璇和阮玲玉。陆小曼,1903年冬生于魔都上海,祖籍江苏常州,良好的教育使得她多才多艺,能文能舞。陆小曼曾经拜刘海粟等名家学习画画,被聘任为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
中国四大美女分别是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景帝在永安三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胡如珊的人物经历
胡如珊女士还与郭锡恩先生共同创立了设计共和(DesignRepublic)并担任创意总监。她还受邀担任“100%设计”的首任评审之一及由PHAIDONPRESS出版的21世纪建筑编委会的地区顾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