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的历史传记

何苗的历史传记,第1张

灵思何皇后同母兄。本为朱氏之子,故又称朱苗。其妹为汉灵帝所宠,立为皇后,他因此显贵,官河南尹。中平四年,破荥阳起义军,拜车骑将军,封济阳侯。他素不与兄何进同心,何进谋诛宦官失败被杀,其部将吴匡疑苗与宦官通谋,攻杀苗于朱雀阙下。

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生不逢时的君主,一个挣扎过后又向现实妥协了的人。书上说他睿智、聪明可能有夸大之词。

刘协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因为何皇后好妒,王美人都已经准备打胎了,可是腹中的孩子好像感觉到什么,动了动,王美人感受到胎动,于是决定无论如何要把他生下来。可是刚一出生他的母亲便被何皇后害死了,父亲汉灵帝刚开始是非常愤怒,但是当他看到宦官送的一大堆钱时,便忘乎所以,忘记了那个可怜而又柔弱的女人。尽管如此,看着小小的生命,汉灵帝为了以防万一,把他交给了母亲董太后抚养。直到父亲驾崩,刘协或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所以说那么多,汉灵帝宠爱刘协的大多是一厢情愿的脑补。临死前灵帝把刘协托付给蹇硕,可能是让他保护好刘协,因为刘辨的势力集团太大了,为了帝国的未来,灵帝不能再去冒险。

哥哥刘辨即位后,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可是事情没有那麽平静。袁绍等士人要求诛杀宦官,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何进也想通过这个机会让何家成为一流的世家、不再是失势就变成人任人宰割的外戚,可是弟弟何苗、妹妹都劝说他何家大家多亏宦官的帮助,而且何皇后身为一介妇人,怎么能大男人议政?何苗还向太后说何进的坏话,怀疑何进的用心。何进犹豫的原因还在于皇帝快长大了,自己如果不顾一切,将来皇帝亲政,自己回是什么下场?东汉那么多的外戚的下场不是血淋淋的例子吗?

袁绍等人已经迫不及待,劝说何进召董卓入京,为何是董卓呢?因为董卓是他们老袁家的故吏。在东汉君臣关系不仅仅指皇帝和大臣,而是更广泛地存在于座主、门生之间。借住董卓的兵力,可以在政变中捞取更多的利益。可是事情失控了,宦官突然发难,何进丧命,何进将领吴匡给何进报仇杀了何苗。随后袁术攻打皇宫,宦官携裹少帝、刘协出逃,尚书卢植骑马前往斩杀数人,让兄弟两个同乘一马,还没有到洛阳就碰上了董卓,哥哥因为紧张说不出话,九岁的刘协不忍哥哥受欺负,挺身而出,大声呵斥董卓,或许他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了很多年,如果不是自己多事,哥哥或许不会死。其实一点都不怪他,董卓就是因为刘协母家势力微弱、刘协年幼才有意废立,于是董卓废了少帝,刘协成了帝王,无尽的痛苦也随着而来。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董卓暴而不仁,与天下为敌,必亡。

袁术不识天时,妄自称帝,与天下为敌,必亡。

袁绍,天生奇才,败孔融、公孙瓒,拥冀、青、幽、并四州的领土,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

建安三年(公198年)年底,袁绍采纳郭图、审配的意见,策定了“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并进行了战略部署。曹操采纳郭图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在以弱抗强总形势下,发挥作战指导优势,以智取胜,决心率精兵二万,抗击袁绍。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进军黎阳,先发制人。

尽管史书记载曹操兵不足1万,但事实绝非如此,就拿曹操灭黄巾来说,就招降20万,而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也是几乎全胜,那他的兵去那了???(搜下网站能看到许多相关信息,这里我不多说了)

袁绍命颜良、文丑进攻白马和延津,先后被斩,但幷没有因此而伤其筋骨,随后袁绍领兵直扑官渡,与曹操决战。

看了地图就会明白,袁绍的这个决断不是很好,很无奈,于官渡决战袁绍的补给线几乎是曹操的4倍长,尽管史书没有记载袁绍缺粮,但我想这是一定的。而曹操是不可能缺粮的,曹操的屯田制给曹操储备了大量的粮草,196年,曹操在许下(今许昌市南)“始兴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官渡之战前,曹军屯田地有史可查的达十多处,然而从“州郡例置田官,征战四方,无运粮之劳”这句话看,曹军作战,后勤供应是以屯田地就近取材为原则的,而官渡距许昌不足一百五十里,这里又是大平原地带,无运粮之劳的。就算我们仅以许下一地至200年五年的屯粮计算,应五百万斛,也就是说曹军五年积谷仅许下一地就可达三千万斤,若曹军仅万人,每个士兵每天以 食二斤计算,可吃四年多时间。怎么可能缺粮。

随后就是许莜叛变粮的问题,曹军直扑乌巢,这时就有了个问题,乌巢该不该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袁绍的这个决断是不正确的,那我们来看。

前面分析过,袁绍是缺粮的,就算出重兵救了乌巢得到的也不过是空壳罢了,还很可能因重兵救乌巢而受到曹军的攻击。曹军(尽管是在突袭的情况下,一战灭了袁军一万多人,似乎轻而易举,给人的感觉都会认为那是曹军主力,想夺下乌巢,不派出主力怎么能做到,况且粮已被烧毁,现在摆在袁绍面前的只有1:撤军,会受到曹军追杀;2:救乌巢,主营空虚,很可能受到曹军的攻击,而且救了乌巢得到的也不过是空壳罢了;3:出主力攻打曹军大营,再派小股部队挡住乌巢曹军的归路,袁绍取了第3条,可是张合叛离袁绍,破灭了袁绍一统天下的梦想。。。。。。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不能说明袁绍无能,是曹操太过英明。

痛哉袁绍!惜哉袁绍!悲哉袁绍!

吕布(公元151年—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人。三国时代的著名武将。吕布因其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在民间对他评价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和“三姓家奴”。

吕布曾奉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在其麾下任骑都尉、主簿。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勾结,把持朝政。董卓入京,暗中收买吕布,令其诱杀丁原。董卓得势后收吕布为义子,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董卓脾气暴臊,与吕布的“父子情谊”其实甚为薄弱。189年,在司徒王允的挑拨下,吕布诛杀董卓。王允在事成后封吕布为将军,假节钺,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故吕布又称“吕温候”。史书记载吕布与董卓婢女有染,其名不详——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该婢女名貂蝉,是王允的义女,及后更成为吕布之妻。

董卓死后6个月,旧部攻入京城。吕布携妻仓皇出逃。吕布出京后曾先后投靠军阀袁术、袁绍、张杨、张邈、刘备等。与当时的另一大军阀曹操多次作战,由于吕布的骁勇善战,数次打败曹操。汉建安三年,曹操部队攻打吕布的根据地—小沛,由于吕布刚腹自用,不听谋士陈宫的建议,导致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吕布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下。临行刑前,吕布请求曹操留用而免死,刘备却提醒曹操吕布为人无信,多次背叛。最后曹操还是将吕布处死。

民间流传吕布的故事有:“吕布戏貂蝉”、“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白门楼”等。

三国名人当中,吕布肯定不是最坏的,但却肯定是最叫人不 放心的。《三国志·吕布传》评曰:“吕布 有枭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灭也”。

在当时那个翻云覆雨的乱世,审时度势、改投明主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瑕疵,张辽、马超、甘宁、太史慈都曾投效过好几位主公,世人却并不因此而笑他们不义;但吕布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他变节易虑的频率未免太过急促,第二,他变节后出尔反尔的手段未免太过狠毒。

综计吕布短促的一生,他起码投靠过七位主人:丁原、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刘备。他和这七位主子的关系大体上都经过了三个阶段:起初是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不久便嫌隙从生、各怀鬼胎;最终是反目成仇甚至相互火拼。

吕布的第一位主子是并州刺史丁原。正是这个丁原,将他从一介布衣提拔成了并州主簿,对他”大加亲待”,可说是恩义非浅。然而 在董卓标出了更高的价钱后,吕布立时亲斩丁原的首级献给了董卓。

董卓对吕布十分爱信,二人曾经誓为父子,狼狈为奸,一齐做了不少的坏事。然而在听了王允的挑唆之后,轻狡反复的吕布立时有了异心。《三国志·董卓传》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董卓进了朝门,李肃率人上前阻拦,董卓惊呼“布何在?”(吕布快来)。吕布答“有诏”,便亲自下手诛杀了董卓。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吕布又亲手将其杀死,共杀三人,众莫敢动。吕布随即调动人马,杀尽了董卓的三族,其中也包括董卓那九十岁的老娘。

董卓作恶多端,自是百死莫赎;但吕布如此“大义灭亲”(其实是大利灭亲),又未免太无香火之情。纵然董卓该杀,也何必非要由自己下手;既杀首恶董卓,又何必非要将其满门良贱,不分老幼,一个都不能少地全数杀光呢?这样的爱憎分明,实在叫人不寒而栗。

吕布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手刃董卓,六月初一,即撇下王允,带着董卓的人头,逃出长安,败走关东。他先是去投袁术,不久又北归袁绍。两人共事没几天,袁绍便想杀了他以绝后患。吕布闻讯,急忙改投河内张杨。兴平元年(193年),他与陈宫合谋,袭夺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师,击破吕军。吕布只得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去投徐州。徐州刘备见他穷蹙来归,于心不忍,于是将他权且收留。不想没过多久,他便趁刘备出兵讨伐袁术之机袭夺了刘备的徐州。

当时占据淮南的袁术,给他送米二十万斛,约他一起夹击刘备。吕布收下粮米,却又以辕门射戟逼退了袁术的三万大军。既然如此,他就该好好地拉拢刘备。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又逼得刘备投奔了曹操。袁术这时仍想和他搞好关系,派专使前来给儿子提亲。答应不答应还在两可,吕布却竟然愚蠢地把袁术的使者打入囚车,送往了许都。曹操一见,当然立刻把袁使枭首,断绝了他和袁术日后合作的可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大军来打徐州。吕布虽极力向各方求救,却几乎没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支援。这年的十一月,众叛亲离的吕布在白门楼被曹军生擒。直到这时,吕布竟仍然幻想能死里逃生。

曹吕二人相见,吕布开口献媚“明公何瘦”(您老可瘦多了)。曹操答:我之所以瘦,全是因为不能早早将你击破。吕布急忙表白“明公所忧不过布耳,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天下不足定也”。献媚之态,溢于言表,然而曹操岂是肯轻易饶人的主儿,就算没有刘备在一旁忽悠,吕布的性命也是绝难保全。一世枭雄终于落了个被缢杀的下场。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名将之中,单论武勇,无一人能和他吕布抗衡。可是如此一位天下无双的悍将,在做人的原则 方面竟是那样的幼稚愚蠢,空有盖世武艺,怎奈毫无信义,一生朝秦暮楚,最后众叛亲离,实在令后人感叹不已。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董卓是集恶人之大成者,其实抛开儒教的束缚,摆脱历史的偏见,我们会对董卓有全新的认识。

谈董卓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凉州。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凉州的地理环境加上东汉末年的动乱,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于是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政府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这种形势下,东汉政府想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屯兵河东郡以观东汉政府的变化。东汉政府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可见董卓当时的军势已颇为强盛。

189年,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前将军董卓进京。为了正确评价董卓进京后的作为,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有一个特点,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大。因为辅佐刘秀夺得天下的大都是豪强,夺取天下后他们的势力到了巩固和加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皇帝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

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属于皇帝一边的,他扮演的是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政府。他还希望能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的支持,于是召其进京。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到此为止,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说东汉因为董卓的存在而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只是董卓在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政府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只有任董卓收编。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至此手握重兵的董卓成为了唯一在京师说话算数的人,并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政府。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其作为足见其政治手腕和行事的魄力。名士们对这一变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不过名士的立场还是很鲜明,他们都是反对董卓的,其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董卓上台以后,废少帝、立献帝这可能是他名声臭的最主要原因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换了谁控制东汉政府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因为东汉政府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董卓控制政府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他的做法与何进差不多,拉拢名士。他所提拔的人也与何进提拔的大同小异,但名士并不买账。本来他们就不服中央政府的管,更现在何况控制中央政府的是董卓这样“久习夷风”的“边弊之人”,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恰恰是那些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士们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董卓认为将政府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但如果就这么走了,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不过,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已经被腐蚀掉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剽悍的凉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轻时的抱负与冲劲了。即使如此,关东军也不能把他怎样,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丁原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不论胡轸是否会真的动手,他这种严重的挑衅必然会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这么大的事董卓肯定会知道,但他似乎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也许他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许在他看来象他们这样的武夫争执甚至斗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去就没事了。但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在东汉政府身居高位,却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并利用了这个矛盾。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至于掳掠百姓这种事无论是西凉军、关东军或是黄巾军都会干。以今天的眼光看,掳掠百姓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三国那种战乱时代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在中国,写历史有两个原则:成王败寇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篇文章并非为董卓平反,只是因为中国的史书大多经过作者主观的加工,以致读者往往为之惑乱。我们今天读史应该比古人站的高些,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26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