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第1张

1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相传陕西某地有孟、姜两家为好邻居,孟家在墙角栽种一棵葫芦,长得非常茂盛。葫芦藤爬越围墙,伸向姜家院内结了一个大葫芦。两家细心养护,共同拥有,待葫芦成熟时,准备平分这一葫芦。当孟家持刀刚接触到葫芦时,葫芦啪地自然打开了喜见葫芦内躺着一个白胖胖的可爱小女孩。两家都想要这个女孩,经商议为两家所共有,故取名为孟姜女。

孟姜女从小聪明伶俐,习文家务样样皆通,长到十七八岁时,已成为一个风姿绰约的大姑娘。有一天孟姜女在后花园扑蝴蝶,不慎掉人池塘。躲在园中假山后的一男青年听到呼叫声,急忙从躲藏处跑出,将孟姜女从池塘中救了上来。此时孟姜两家养父母赶来,看见一对青年男女面对面地站在池塘边。

经询问才知男青年叫万喜良,是个文雅书生,因逃避秦始皇抓壮丁修筑长城爬墙躲进园中来的。孟姜两家均感激万喜良救女儿的情分。两家均缺儿少女,说明想招万喜良为女婿。这对年轻美貌的青年男女,经这一奇遇,早巳一见倾心相互爱慕了,自然无话可说。于是在当天晚上,就在孟家庄院张灯结彩,为这一对新人举行了婚礼。

可是结婚不到三天,闻讯赶来如狼似虎的公差,就将万喜良抓走修筑长城去了。万喜良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有天晚上,她梦见丈夫从外面回来,叫喊“天太冷了,冻死我啦!”醒来回想梦境,十分凄惶。幸喜她早巳为丈夫做好了寒衣、暖鞋、暖袜等,辞别养父母,决意寻找万喜良而去。

孟姜女走过千山万水,吃尽万般苦难,沿长城一直寻夫到达山海关,经详细打听才知丈夫于两年前已被累死埋在了长城内。孟姜女闻此嚎啕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溅到城墙上,轰然一声,长城被哭倒一大缺口,露出了万喜良等人的白骨。

孟姜女以滴血认亲办法,找到自己丈夫的白骨包裹在一起,她既感悟秦始皇修长城为保障中原人民安居乐业所做的好事,也感到自己丈夫为筑城献身是值得的。为了与丈夫永不分离,她怀抱着万喜良的白骨于老龙头纵身跳进大海,刹时晴天霹雳,一声巨响,海上升起了两块大礁石,这是传说中万喜良与孟姜女夫妻的坟墓。

2仙女泉和青龙福地倒吸水

相传,清朝年间,康熙帝去北国私访。途经八达岭长城,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一眼泉水,因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康熙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撅着屁股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便在此地小憩。

康熙帝忽觉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象青龙倒吸水。”康熙皇帝哈哈一阵大笑,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并称此处能及时化解口渴之急,此乃有福之地;后来,坊间便有了“青龙福地倒吸水”的传说。

3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4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

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

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5找哥鸟

传说在九龙山下的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位诚实善良、勤劳勇敢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单身一人,但他善于交友,助人为乐,很受乡邻的喜爱。

一天中午,他打柴回来,正烧火做饭。门外忽然走进一个陌生汉子,说找口水喝。他热情地把客人让进屋。这位汉子坐在炕上与他拉起家常,俩人越谈越投机。原来这位汉子是从南方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做买卖,本钱不幸在半路上被坏人劫走,眼下身无分文,只靠乞讨度日。

此人名叫王文,比小伙子大两岁,两人说着说着,王文提议:“咱结拜兄弟如何”小伙子心想自己光棍一人,倘若有个哥哥啥事有个帮衬更不错,便欣然同意了。于是王文为兄,小伙子为弟。“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永不分离……”两人以树枝代香,以泉水代酒,海誓山盟。从此,哥俩同吃一锅饭,同住一张床,相依为命,亲如同胞。一晃儿两年过去了。

一天,王文从外面打柴回来,悄声对小伙子说:“离这儿很远的一座山下有个洞,里边有很多财宝,咱哥俩何不取来好好过日子。”第二天,哥俩带好干粮,绳子,口袋直奔那座山。走了三天三夜正日落西山,他们找到了那座山,在山下找到了那个洞。扒开枯枝,杂草,只见那洞直上直下,黑黑的,望不到底。

王文说:“贤弟,你先下去把财宝装进口袋,我用绳子拽上来,然后再拽你。”小伙子二话没说,腰系绳子,出溜溜下到洞底,果然财宝金光闪闪。他装了一袋,让王文拽了上来,王文见到财宝,顿起歹意,心想这财宝归我自己,一辈子也享用不尽。于是背起口袋慌慌就走了。

再说小伙子在洞底等着绳子,左等右等也不见那绳子下来。他想,王文哥咋也不会把自己扔在山洞里呀,想必遭到不测……他拼命喊:“王文哥,王文哥!”就这样,不知喊了多少句,嗓子喊哑了,泪哭干了,诚实、善良的小伙子饿死在洞底。后来他变成一只小鸟从洞里飞出来,踏遍万水千山到处寻找那忘恩负义,见钱眼开的“王文哥”。直到现在,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还会听到“王文哥!王文哥”那悲凄凄的叫声。

参考资料:

--长城

成吉思汗”翻译成藏文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

    1、“成吉思汗”藏语谐音:“情给贾布”;

    2、点击,就会放大显示;

    3、我的翻译质量像我自己的人品一样,都是上乘的,请您放心采用!

元朝的成吉思汗是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在作战上面的能力非常之大,但是无论在什么战争中,他有三种人不杀,第一种人就是孩子,第二种人是女人,第三种人是工匠。

成吉思汗虽然嗜血成性,但是对于孩子他一般都会选择放过。因为在当时想要延续人口是一件不是很简单的事,如果杀了太多的孩子,那么人口在增长的过程中将会受到阻滞。成吉思汗太清楚人口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了,因此他在进行屠城的时候,杀人不眨眼的他也会下令放过那些小孩子的。

成吉思汗不杀的第二种人就是妇女,因为在当时妇女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女子和男子在力量上具有天生的悬殊,并且在当时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受到训练的程度也没有男子之多,因此在成吉思汗的眼里,这些女人对他造不成威胁。而且这些女人还能做一些家务,还能繁衍后代…对于重视人口发现的成吉思汗来说,这些女人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因此他也会放她们一条生路。

成吉思汗不杀的第三种人是工匠,因为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远没有如今这样子好,很多工匠是了不得的人才,他们拥有着别人没有的工艺技巧。想要一个国家获得发展,那么城市建设和街道建设等等都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去施工和建设,而这些工匠在此之中担任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培养一个人才需要耗很多的财力物力,如果把工匠杀了,城市就得不到建设和发展,想要培养新的工匠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成吉思汗对工匠往往手下留情。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终年65岁。

主要成就:   建立蒙古帝国、灭花剌子模   

谥号: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前边就不说了。铁木真18岁时,昔日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这是铁木真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建12部联军,向铁木真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札木合投降王汗。

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向铁木真投降。

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而未经战阵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乃蛮部被其彻底消灭。

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正式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遂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 ,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

成吉思汗六年,亲率大军伐金,开始了为时 24年的蒙金战争。后不断改变战法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大败金军十余万。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六月,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数万。随后建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十三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

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后自率一军追击追击花剌子模国国王之子(此时成吉思汗以攻到印度河)。

十九年,班师返漠北。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金。

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成吉思汗有六个儿子,按出生顺序为

1。术赤,孛儿帖所生,西征途中与察合台、窝阔台挣总兵权,后病逝,终年40岁。

主要成就; 出征讹答剌、花剌子模,战果丰硕  。 

谥号;钦察汗

2。察合台,孛儿帖所生,1241年5月,察合台先窝阔台七个月病逝。(出生年月不详)

主要成就; 攻取讹答剌、别纳客忒等地,创建察合台汗国 。 

谥号; 元圣宗忠武皇帝   

3。窝阔台,孛儿帖所生,与拖雷相争后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继成吉思汗位,窝阔台因为酗酒而突然暴毙,死时率领的大军已经打到维也纳。终年55岁。

主要成就: 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西征欧洲。

谥号:   元太宗皇帝   

4。拖雷,孛儿帖所生,死因一直是个密,一说公元1232年夏得病而死,另一说,他是被窝阔台害死的。终年40岁。

主要成就: 协助窝阔台征服中亚和华北。

谥号:   仁圣景襄皇帝   

5。兀鲁赤,无后嗣,死因不详。

6。阔列坚,忽兰所生,后来他随拔都征俄罗斯的时候因箭伤而死。终年大约30岁。

成吉思汗与他的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1206~1635),是世界历史上版图第二大的帝国。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以上有手写和参考。

合答安皇后是铁木真的妻子,为人心地善良,铁木真逃到她家时,合答安将铁木真藏起来,并且巧妙的阻止了追赶的人的搜查。这种冒着危险搭救的行为让铁木真心存感激,且当地有遇客婚的习俗,铁木真对合答安发誓,如果能活下去就娶她为妻。合答安知道铁木真当时已经有了婚约,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铁木真能够活下去,自己可以伺候他一辈子,这样自己就已经满足。在合答安成年后,铁木真和她再一次见面的时候,铁木真已经成为蒙古帝国的可汗,而合答安却已入中年,铁木真的手下还杀死了她的丈夫。

来源于网络

虽然分离多年,但两人都没有忘记彼此,铁木真的心中充满对合答安的愧疚,提出娶合答安为妻的想法,合答安虽然深爱他,却拒绝。她是为爱不求回报的人,她知道铁木真需要年轻貌美的妻子来缓解压力,而自己已经人老珠黄。合答安想为他做奴仆,伺候他,于是她以这种身份成为成吉思汗的家庭成员。

作为一个帝王,成吉思汗的后宫是充实的。虽然合答安皇后不算漂亮,但她的善良和救人时不顾一切的品格,让铁木真念念不忘。虽然合答安想要做奴婢,但成吉思汗最后还是纳她为侧妃,没有把她当做奴仆。她成为妃子后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深得人们的喜爱,死后被后人尊为皇后,以上就是合答安皇后的介绍。

合答安怎么死的

合答安是成吉思汗的恩人和情人,在成吉思汗尚未崛起之前,合答安曾经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救过成吉思汗一命,因此成吉思汗从始至终,都对合答安抱有感激之情。那么合答安是怎么死的呢

来源于网络

曾经成吉思汗被塔里忽台追杀,他逃到了合答安的家里,被合答安藏在干草堆里藏了起来。当塔里忽台的人赶来时,合答安骗过了他们,救下了成吉思汗。两人也因此产生了情愫,成为了情人。后来当成吉思汗再见合答安的时候,合答安已经年近四十,而且也已嫁为人妇。巧的是,合答安的丈夫被成吉思汗的部下杀害了,成吉思汗便提出要纳合答安为妾。但被合答安拒绝了,她甘愿成为成吉思汗的一个侍女。但是成吉思汗对她依然十分尊重,从来也没有把她当作侍女看待过,给她的待遇也超过了一般的妃子。

后来,在成吉思汗的皇后去世后,合答安成为了皇后。她已经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皇后了。合答安有个哥哥名叫赤老温,是蒙古的名将,合答安和哥哥一起,帮助了成吉思汗建立霸业。

成吉思汗铁木真,是一位传奇人物。

成吉思汗曾荡平西域地区,为我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元史》也肯定了成吉思汗的军事贡献,说他曾经灭掉四十个国家,为扩大蒙古的影响力建立了非常突出的功勋。

根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大臣们,都曾经在欧亚大陆留下足迹。成吉思汗本人曾经平定过撒马尔干等地区,将刀锋指向中亚。术赤曾经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在咸海、里海之间驻扎,后来,成吉思汗还将咸海的西花剌子模、里海的北部封赏给了术赤。阿富汗一带也曾经留下过蒙古人的足迹,拖雷曾经攻克过也里城。据说,也里就是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

而根据《新元史》记载,从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到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士兵曾经多次征伐印度,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战绩。那么,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何没征服印度?为何没取得理想的战绩?

 

印度有着多种地理要素,这影响了蒙古骑兵

作为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首领,成吉思汗并没有想放过征伐印度,他麾下的蒙古将领也并没有真的放过印度这块土地,因为征服印度对成吉思汗来说并不是全无好处。根据《新元史》记载,与成吉思汗存在矛盾的花剌子模国就与印度有些关系。花剌子模国东南部,就是印度河。也就是说,印度河可以作为进攻花剌子模国的地理要件。

在成吉思汗征伐西域的过程中,一些将领曾经带着自己的士兵到过印度,并夺取了一些城池。例如窝阔台就曾经对印度河下游进行了一番进攻。在搜捕花剌子模沙王朝末代国王札兰丁的过程中,将领巴剌那颜、土尔台曾经渡过印度河,攻破了壁耶堡,在木而滩等地进行破坏。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巴剌那颜曾经通过印度河的东岸,来到木勒坛。由于实在找不到札兰丁在哪里,巴剌等人一直不遗余力地进攻木而滩城。然而,一向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在进攻木而滩等地之后,却做出了这样一番抉择。

 

根据《蒙古帝国史》等资料记载,印度当时的气候非常炎热,以至于蒙古军队完全无法忍受,只能在抵达木而滩之后选择班师。《多桑蒙古史》对蒙古士兵因为暑热而班师之事,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在包围木勒坛的过程中,蒙古军队已经想好了如何攻取木勒坛。由于木勒坛附近没有巨石,蒙古军队为了炮攻木勒坛,便打算用河中的弃车装些巨石以便围攻。然而,尽管木勒坛并不难以攻取,天气却成了严重阻碍蒙古军队攻城的重要因素。由于实在不耐酷热,追击札兰丁的蒙古兵只好放弃继续深入印度,重新渡过印度河,与主力汇合。

除了气候之外,蒙古士兵所面对的印度,还存在着水流、山地等其它地理因素方面的屏障。根据《新元史》上的一些细节记载,印度地区不但暑热难耐,还有着山脉天险。不但有着固斯大山、印度河,靠近阿拉伯海,还和沙漠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通过对成吉思汗时期的地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蒙古帝国想要完全征服印度,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时的印度与大汗帝国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即便是现在的专业登山运动员,要登山喜马拉雅山脉,都有可能在高原反应的折磨下直面死亡的威胁,更何况是没有专业防护设备的古人了。如此看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能够一直打到印度河已经很不容易了,路途遥远再加上高原反应折磨,这一路走来,想必蒙古军队已经很是疲敝,再遭遇高温的折磨,怎么还有耐心继续。

 

战争中的损失巨大,蒙古战略调整

公元1219年,由于花剌子模的阿拉乌丁杀害正使,剃光了两位副使的胡须,向蒙古将领表示不怕开战,且拒不交出杀害商队成员的凶手,成吉思汗非常愤怒,亲自率领大批人马征讨花剌子模。经过了一番争斗,花剌子模的大部分领土都落到了蒙古的手中。阿拉乌丁逃到了里海的一处小岛之上,不久就凄凉地死去。

阿拉乌丁去世之后,其子札兰丁占据嘎自尼,继续与成吉思汗为敌。为了阻击札兰丁,成吉思汗派遣失吉忽都虎前往喀不尔山。在与失吉忽都虎交战之前,札兰丁就已经击败了一群来攻堡的蒙古兵,并杀死了他们之中的千余人。在与失吉忽都虎的交战过程中,札兰丁与失吉忽都虎一开始互有胜负,后来就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根据《新元史》记载,札兰丁让手下的士兵与失吉忽都虎的士兵下马对战,等到酣战之时,在上马厮杀,冲击蒙古军队,在这样的战术下,失吉忽都虎大败而归。对于札兰丁与蒙古军队的这场对决,各类资料总结的数据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有的资料认为,蒙古军死伤了15000人,有的资料则认为,札兰丁击败了失吉忽都虎率领的三万人。虽然数据不同,但是两份资料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蒙古士兵确实曾经在札兰丁手上折损不少兵马。

 

由于札兰丁的队伍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和,成吉思汗找到了击败札兰丁的时机。听说札兰丁已经离开了嘎自尼,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急速追击札兰丁,一直将札兰丁追到了印度河。札兰丁想要渡过印度河逃走,成吉思汗就趁着夜色列阵,将札兰丁包围了起来。为了不被成吉思汗生擒,札兰丁策马飞奔,从几丈高的山崖上一跃而下,投到了印度河中,通过泅水的方式逃脱了。

然而,尽管打败了札兰丁,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却并不那么高兴。因为在和札兰丁作战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的部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根据《新元史》记载,虽然蒙古军队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人数与各项损失,实际上是多于札兰丁的。从《新元史》、《草原帝国》等资料来看,在征讨、追捕札兰丁的同时,蒙古将领们还要同时完成包围延安府、平定嘎自尼叛乱等多项军事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稳定好已经攻取的城池地盘已经有些困难了,再分一部分精力去占据印度,实在是分身乏术。于是,看着追捕札兰丁的任务一时无法完成,又有暑热天气的阻隔,不想继续在多线作战的蒙古军队,也许在战略上选择了调整。

 

成吉思汗的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新元史》等多种资料的分析与汇总,可以发现,成吉思汗也曾经将征伐印度当成过军事任务,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无法得志。除了兵力的折损与印度的地理因素之外,成吉思汗本人的思想转变也对蒙古帝国不再继续征伐印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来到东印度国的时候,看到了一种角端神兽,于是立刻选择了班师。《新元史》也记录了成吉思汗遇到神兽的事情,不过与《元史》的记载有些细微的差别。根据《新元史》记载,由于道路的艰险,原本打算到唐古特平叛的成吉思汗选择了改道去撒马尔干。

为了让成吉思汗赶快班师,有一个人对成吉思汗说了这么一件事:成吉思汗身边的大臣们看到了一个神兽,长得像鹿又有马尾巴,还会说出“你们的君主应该早早回程以躲避干旱的天气”这样的话。听说有这样一种神兽,还会说人话,成吉思汗认为是神明指点,于是选择了班师。通过《元史》与《新元史》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故事中,人们认为成吉思汗可能是因此,这才选择班师。

 

不过,成吉思汗没那么迷信。

他选择班师,多少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但应该不会是神兽,而是身边的大臣。一些学者认为,成吉思汗的班师与耶律楚材的劝谏有一定的关系。耶律楚材认为,连日以来的劳师远征已经让蒙古军的后勤出现了严重不足,而且士兵们大都对印度的环境比较陌生,如果继续深入进攻印度,势必会造成重大损失。

早在嘎自尼、巴鲁安等地,蒙古军队就存在着后勤不足、将领们不熟悉战地形势等问题,根据史书记载,由于奔赴嘎自尼的时候太过紧促,士兵们来不及做饭,经常是手捧一把米就填了肚子。到了巴鲁安的时候,成吉思汗巡视战地,却发现许多将领根本就不知道战地形势,于是狠狠地谴责了他们。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成吉思汗非常了解自己的将领与士兵,在他看来,虽然自己的军队已经多次取胜,斩获颇多,但是再去深入进攻印度,很可能会失利的。耶律楚材的建议,正好符合他心中所想,于是考虑蒙古军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成吉思汗选择了班师。

 

印度也许是一个盟友

从历史的客观环境来讲,成吉思汗暂时搁置对印度的征服计划,可能还有增加交好国家这条原因。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印度奴隶王朝,有一位比较有能力的苏丹,他的名字叫伊勒图特米什。他在位期间,曾经重新确立印度的货币制度,对曼杜尔等印度地区进行了征服。对于和蒙古的交流,伊勒图特米什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在花剌子模的札兰丁与成吉思汗的军队进行争斗的过程中,伊勒图特米什选择了拒绝与札兰丁结盟,在他看来,和成吉思汗作对并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在印度河一带,札兰丁曾经击败过印度的一些部众,听说了巴剌在追击他,他还想要进入得里。伊勒图特米什担心札兰丁会对印度造成破坏,于是打算让札兰丁去木而滩地区。不愿意奔赴木而滩的札兰丁,与喀阿札的士兵进行了一番争斗,并击败了他们。札兰丁的举动,让伊勒图特米什非常不满,因此派人驱逐了札兰丁。

此时,因为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的成吉思汗还没有放弃追击札兰丁。印度的苏丹在驱逐札兰丁的人马,成吉思汗也在追捕札兰丁的余党,双方拥有着共同目标。伊勒图特米什反对与成吉思汗为敌,又与花剌子模的札兰丁有矛盾,这样的苏丹所管理的印度,非常适合成为成吉思汗的联合对象。

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深沉且懂得军事的人,印度的苏丹不愿与自己为敌,又和自己有共同的敌人,这样懂得军事的人不可能想不到联合印度的好处。多一个交好国家,总比多一个敌国要省心得多。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成吉思汗与他的蒙古骑兵暂时放弃了印度,选择了班师回朝,这并不是因为惧怕,也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印度有多么强大。这样的舍弃,也许是成吉思汗的一个聪明决定。

/来自网络,侵删。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Genghis Khan)。

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扩展资料

评价

一、欧美人评价成吉思汗:

1、人类历史上从无古人,后无继人的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智慧超群;

2、人类法制社会的奠基人,创立自由贸易体系第一人;

3、人类历史上8位智商达到120分(普通人在90分到110分之间)以上的人之一,仅次亚历山大,达,芬奇,爱因斯坦;

4、上个千年为人之首;

5、旧世界大陆版图的制定人;

6、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基因传播者(世界每200人中就有1个人带有蒙古人的Y染色体);

二、阿拉伯人评价成吉思汗:

1、真主赐给莫哈默德的第一个敌人也是第一面镜子,是上天整顿人间的天子之剑,称之为《天降鞑子铁骑踏波斯》;

2、他的帝国比亚力山大大帝大四倍,比罗马帝国大两倍,但他仍然不满于此因为他自称是人类的主人,应该整个世界都归于他直到蒙克汗殉职这一说法才有些改观;

3、成吉思汗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个用火炮攻击城池的人所以后人把这种武器改称为迫击炮;

4、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决策者,他凭生指挥过近300场战役,是人类历史上参加战争最多的统帅,而且几乎每场都胜利告捷从不失利,往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天才;

三、日本人评价成吉思汗:

1、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他的成功缔造了不败的神话;

2、成吉思汗是军事史上唯一一个能用舍近求远的大迂回政策来取胜的军事统帅,所谓天才必有不同凡人之处;

3、他是把世界人划分三大类的第一人,(黄种人〈蒙古利亚人〉,白种人,黑种人)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用自己的基因影响全世界的人;

4、日本人自称成吉思汗是我们大和民族的血缘家族(日本人,蒙古人,高丽人均数蒙古人种);

参考资料:

-孛儿只斤·铁木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06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