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中国官方标准话最近的称呼,中古时期的标准语称作“雅言”、“雅音”、“正音”,明清称作“官话”,清末改称“国语”,1956年最后命名为“普通话”。现代普通话最早发端于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的“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官话正式定名为国语。那么当时的官话是什么话?是满蒙贵族说的话。换句话说,那根本不是汉人的语言,而是满人的语言,确切地说,是满人说的汉语。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伙儿都说黑龙江人(尤其是哈尔滨人)的普通话说得最标准,为什么我们的蒙古族兄弟操起普通话个个字正腔圆,比北京人说得还溜?这原本就是他们的语音嘛。
将普通话定为汉语的标准音,产生出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滑稽现象:汉语说得最标准的区域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居住区黑龙江和内蒙古,而绝大多数的汉人说不出一口标准的汉语;继承汉民族文化最多的东南沿海民众说的是和普通话完全不同的的语言(方言),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懂普通话。这是哪一茬对哪一茬?
现在的官话事实上是完全游牧民族化的汉语,那么游牧民族对汉语究竟产生过什么影响?首先,发音越来越简单。古汉语的发音较为复杂,至今闽南话有七个声调,粤语有九个声调,还有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游牧民族南迁后显然发不出这么复杂的音,于是北方的语音越来越简化和胡化,同音字愈来愈多,要保证语义的准确,只能将复合词大幅增加,导致语言越来越啰嗦。学过古汉语的都知道,古文言简意赅,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多费不少口舌。
由于中国灌输式的教育,国人对普通话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事实上,普通话的地位即使在近代,也受到过挑战。第一届民国议会的议员半数以上是广东籍人,当时要投票选择中国的官方语言,孙中山怯于北洋军阀的势力,一个一个去广东籍议员那里游说,要他们放弃粤语,投北京官话,最终粤语以一票败北。这一票使游牧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取得彻底的胜利,标志着汉人已完全接受了游牧民族文化的正统地位,那个彪炳青史的汉民族已不复存在。
北京官话之前中国的“雅言”、“雅音”是什么话?答案很出人意料,最起码出乎我的意料:南京官话!
满清入关造就中国历史上汉语的最后一次退变,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内城的满人说满语,外城的汉人说明朝官话即南京话。很快满人发现满语在老林子里打猎伐木还能凑合着用,一进城面对花花世界词汇量远远不够,靠满语没法生活,只好硬着头皮学汉语。问题是满人学汉语有先天缺陷,入声字发不出一下子全部丢弃,造成现代汉语同音字急剧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大幅下降。满人发音象老外说汉语那样不伦不类,但满人不是老外而是中国的统治者,这种蹩脚汉语在北京内城定形后,迅速向外扩张,随着满清统治的巩固而遍及全国。
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首次确立以北京内城官话(满式汉语)为国语正音,大力推广满式发音。但南京话直到清末,依然有“南京白话最堪嘉”的美誉。满式汉语的国语标准音地位至清末民初才最终确立。从此蹩脚成为正统,这种对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进行全面破坏的满清官话被定义为“国语”。清267年统治将汉文明彻底地从地球上抹去,到民国时已搞不清哪些是满,哪些是汉,国人将被满人强暴过的汉文化视为正统,汉民族彻底地堕落,沦为任人宰割的鸭子。
我也是近期闲暇时研究方言才知道的这段历史。我在南京生活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南京话的辉煌过去,甚至南京的乡土教材对这段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只字未提,整天就是六朝古都,似乎帝王将相就是值得怀念的全部,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说实话,这么些年我一直在为自己那土里土气的南京腔而犯愁,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说的才是“中原雅音”,我一直都在为自己发不准游牧民族的语音而烦恼。原本我已不准备让儿子再学南京话,毕竟那是一个正在流失的方言,现在我改变了主意:先学南京话吧,那是汉文明的最后一点血脉。
1、先秦时期文言文和口语一致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
2、两汉时期出现脱节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
(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3、唐代出现白话文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4、宋代文言彻底脱节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5、元朝口语普及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6、明清时期
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
“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7、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 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扩展资料: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说法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当时人们称各省普遍通用之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本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是指夹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
因为这种话多是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后来,大家都开始说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了,使用这种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官"了,
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代替了"官话"。较之"官话","国语"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
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参考资料来源:-普通话
我不知道你的年龄,不知道该怎样定义你的感情,所以。。。
如果你还在读中学的话,他有心好好学习的话,建议你还是不要坚持了,不是官话,这样下去真的会误了他,你也不例外。
普遍情况来看,男孩子这样说了,他所说的资本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他骨子里的自卑或是责任,我侧重于后者,他可能肩负着太多的期望,和你在一起会使他有一种负罪感,感觉辜负了他们。试问家人千辛万苦找来钱让你读书,你却用来恋爱。。。
如果你执意要追的话但你一定不要让他感觉你太过浮躁,这就是原则问题了,只会让他更反感你
如果你已经大学或是毕业了,我鼓励你坚持下去,这个时代倒追并不稀奇,更不丢脸,
我实在难得在这里演讲啊,哈哈,你要多给分啊。
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法、综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事关XX未来发展,必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必将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不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容纳,要素将难以保障,发展将难以持续,人民根本利益将难以维护,我们的未来就没有出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破解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央作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决策,就是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一次大宣传大普及,对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进行一次大解放大转变,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进行一次大培训大提高,对实现科学发展进行一次大动员大推进,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我市提供了一次实现后发赶超的宝贵机遇,必将成为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思想,指导工作实践,我们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变化,都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解决XX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则是推进XX更好更快发展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XX而言,发展慢会被边缘化,发展不科学同样会被边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我们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树立新形象、夺取新胜利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当前发展格局重大调整的形势下,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加速调整,才能少走弯路,以更小的成本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才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客观地讲,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方面,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发展不充分,总体上仍就是总量少、实力弱、速度慢、效益差;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贡献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关系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很好解决,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缓慢、扶贫任务较重,这些问题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暴露得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时有发生,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去年发生的XX县XX煤矿特大矿难瞒报事件,集中暴露出我们少数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不自觉、不坚决、不全面、不彻底,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没有完全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发展方式转变等事关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放在应有的工作位置,客观上纵容了私挖滥采、破坏资源等行为,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在全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教训极为深刻。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对各方面工作进行一次 “全面会诊”,对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改,切实把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打造XX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搭建了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载体,必将为全市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能不能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应当讲,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主流是好的,是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但也确有一些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淡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投入、作风不扎实,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学习还不到位,认为“学过了”、“差不多”,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有的学用脱节、知行不一,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创新精神不足,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不高、办法不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集中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政治热情,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改进作风,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中央和省委对XX推进科学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在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市XX县荣幸地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联系点,这是我们莫大的政治荣誉,更是我们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珍惜这份荣誉,组织好、开展好我市的集中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放大XX试点工作成效,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对我们政治意识和工作水平的一次现实考验。XX开展试点工作后,我们及时提出了“放大试点效应、提前预热升温”的要求,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思想解放,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利用“四个征集”载体积极查找不足,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明显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在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我们集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充分借鉴XX试点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质量,扎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中央、省委的信任和重托。
二、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组织开展我市的学习实践活动,要在省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帮助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个着力点,坚持提高认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解放思想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转变观念与转变作风相结合,努力实现树立新理念、彰显新优势、建立新机制、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在活动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要重点做到“五个一”。
要围绕一个主题,即“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创优区域特色,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就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层次,提高新兴产业比重,积极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优势产业,坚决淘汰“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提升发展的活力、实力、竞争力。提升经济质量,就是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优区域特色,就是立足我市实际,运用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提升传统优势,积极发掘培育新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彰显区域特色,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就是真正在全市上下形成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这四句话,推动科学发展是我们的核心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经济质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创优区域特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共同构成了我们推进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主体战略。确定这样的主题,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事关XX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再认识、形成新共识。必须把这个主题作为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的载体,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和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体现这个主题、服务这个主题来展开、来推进,打造XX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要夯实一个基础,即加强理论武装。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真正理解、掌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就不会有科学发展的行动和举措。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必须加强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领会精髓要深刻,完善各级各类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领导讲课、专家辅导、专题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运用以查促学、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等各种有效手段,促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静下心、钻进去,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真正学懂弄通、学深悟透。结合实际要深入,按照调研周的要求,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研,运用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对事关全市科学发展全局重大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对如何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思维创新要深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继续推动推进思想解放,紧紧围绕快速推进和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来解放思想,围绕破解发展难题来解放思想,坚决抛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实现发展理念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由单一重视经济规模向实力、活力、竞争力并重转变,由单纯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转变,积极破解科学发展障碍的新途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迟疑地去改,在谋划思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中,始终把握好以人为本的方针,矢志不渝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内涵极其丰富,切实掌握这一思想理论武器,必须反复学习领悟、不断深化认识,要把学习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引向深入。
要突出一个核心,即解决突出问题。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度关键取决于解决问题的程度,问题解决得越好,成效越明显,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越满意。问题不解决,活动就很有可能走过场。解决问题,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必须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在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找准问题是前提。要以“五对照、五查找”活动为抓手,采取专题民主生活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通过上级点、群众提、自己找、相互评等多种渠道,实事求是地查摆问题,真正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深刻进行剖析,敢于自我揭短。解决突出问题,真正聚焦重点是关键,通过一次活动不可能把所有问题彻底解决。要善于归纳提炼、聚焦重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筛选,由表及里地剖析根源,举一反三地反思差距,把整改主要方向集中到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来。绝不能以一般性、表象性的问题取代甚至掩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不能因为强调聚焦重点而对一般性问题置之不理。解决突出问题,真正落实到位是目的。结合开展“主动出击、破解难题”集中攻坚行动,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健全责任机制,明确整改标准,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于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不等不靠,立即解决;对于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于涉及面广、靠单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加强协作,合力攻坚,共同解决;对于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反映,争取支持,配合解决,使人民群众和基层部门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要强化一个保障,即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发展不科学的主要根源。从根本上保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要从解决问题中突破,努力在分析问题中深入查找体制机制根源,从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及时将解决问题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的成果,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铲除发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行为的土壤。要从全面清理中规范,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系统的清理,该废止的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及时修订完善,对当前急需、条件具备、可以出台的政策和制度要抓紧研究、尽快出台,力争在活动期间出台一些影响广泛、上下期盼的政策制度。特别是要按照省委要求,切实加大以项目审批为突破口,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努力取得一批制度成果。要有敢破敢立的精神。创新体制机制,必然会触及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然会有难度,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要我们把大胆探索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制约科学发展观长效落实的制度,要敢于直面矛盾,打破思想禁锢,勇于自我革命,动大手术、做大调整;对事关推动科学发展的重点制度,要认真进行研究论证,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要重视一个保证,即转变干部作风。干部的作风决定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没有良好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作为第二批活动的重点,我们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和基础地位,是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执行者,改进作风,既是用科学发展观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体现,也是履行好推动科学发展责任的实际需要。要紧紧抓住党性修养这个根本。是否正确对待科学发展观,能否坚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本上取决于干部党性强不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切实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要充分借助作风建设年活动这个载体。当前我们正在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这是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要把两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习实践活动为总揽,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并将解决干部作风问题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要更加注重实践锻炼这个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要把各级干部推向科学发展第一线,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真正使各项工作干出业绩、干出水平、干出成效,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自觉行动,从而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党性基础和作风保障,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有官话,和现在中原地方讲的比较类似
其实普通话也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综合各地方言形成的
官话方言
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 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 7亿以上。
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 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华北官话中河南黄河以北地区、西北官话中山西南端、陕西的陕北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有入声调外,其余各地官话大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少于4个或多于 5个的都比较少。古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大体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各官话大都念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各地官话大都念为阳平,如爬、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各地官话大都念为上声,如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各地官话多念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及西北官话中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华北官话中黄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华北官话跟北京话一样,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如济南、大连)与北京略有不同:古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 阴平(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西北官话没有入声的地方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况:或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什么,一律念阳平调,几乎没有例外。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但官话方言通行范围如此辽阔,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栗"(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亚 -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语法方面 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虚的实的,都能和" 个 "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修辞风格。例如粤方言,既有"这位先生"、"那个 同学"等合乎规范的叫法,而在某些场合, "呢条老坑"(这个老头儿)等指人量词的独特用法。
⑥官话方言中一个句子里可出现两个"了"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后者作为句末的语气词。如:"他吃了饭了",这种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较少见。
⑦表示被动的介词比较多。在被动句里,表被动的词在官话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还可以用"给"(他给人骂了)、"受"(小张受人欺负)、"让"(老鼠让猫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场)等。
⑧官话方言疑问句有两类不同的格式。一类是北方官话用的,跟共同语一样,有"是什么?""好吗?""是不是?"等句式;另一类是西南官话(云南、贵州)及江淮官话用的,跟共同语不一样,有"ke(果)是?(或'可是'?)""ke(果)好?""是不?"等句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