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人比较幽默,也敢于自我批评。有一个关于晋城话的笑话,就是晋城人自嘲的结果。说有个晋城人到北京去,在火车上,忽然口渴,想喝点白开水,就找到了列车员。这人是第一次出门,知道晋城话是方言,怕人家听不懂,就决定使用普通话,他问列车员:“同志,请问,有没有疙瘩水?”一句话让列车员满头雾水。任凭这人怎么解释,列车员也没听明白,最后,晋城人悻悻地说:“真老斗,连普通话都听不懂。” 晋城话难懂。我刚到晋城一中上学的时候,就因为听不懂晋城话,拉下了功课,差点回到老家去上学。当时,最受不了的就是老师问学生:“恁以不恁以(能不能)?”,然后,一堆学生跟着喊:“恁--以!”老天!快把我逼疯了。 晋城话很有些特点,它的语调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差异主要在发音上。晋城话里基本没有鼻前音,比如说,ing 和ian ,在晋城话里就成了in和 iai,而象eng要么成了ang,要么就成了en。晋城话也不喜欢用唇音,比如这个“不”字,发音应当是“bu”,而晋城话基本上就是“b”,韵母要么省略,要么一带而过。这个特点很有煽动性,在晋城居住过一段时间,不管你普通话有多好,这个“不”字的发音一定会被晋城话同化掉的。实际上,晋城话很不注重韵母的发音,能省则省,象“回”,挺清亮的发音,到了晋城话里,就含糊成了“hue”,嘴唇的动作幅度大大减少。 既不喜欢动用鼻子,又不喜欢使用嘴唇,晋城话说起来好象很省力气。我们那里的人老说晋城话“语轻”,就是话语听上去不是很沉,我想,可能就是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吧?如果把高平话和陵川话比作步枪的话,晋城话充其量是把小手枪。 与晋城话的杰出代言人司剑虹老师讨论这一话题的时候,他说,其实,这是晋城人懒惰的体现。依靠丰富的资源,过上好日子很容易,再加上地理环境不错,也没有大灾大难,因此,晋城人相对懒散些,体现在语言上,就成了这种靠舌头主打天下的发音模式。 但是,晋城相对发达的手工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由农而商,身份不一样了,况且,要招呼客人,这种一味的懒淡就有些拿不出手了,而且老用舌头总是不太雅吧。所以,晋城话有了一个自觉的改进过程,比如,儿化音的大量增加,还有“恁以”一类语音的出现,使得晋城话这把“小手枪”有了些贵族气,也为忙碌的舌头找了些歇脚的地方。 有人说,晋城人话大,我想,并不是晋城人刻意地要去“抛儿冒儿”“疙乍”(吹的意思),而是,它的这种发音本身给人以底虚的感觉,于是,声音越大,越是想把话说的豪气一些,反而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这样恶性循环,就产生了晋城话张口就带把儿,不“你娘”不会说话的恶习。 20年前,晋城由县改市,那种“晋城话甲晋城天下”的格局因为大量外来人口的增加,特别是长治人入主晋城,使得晋城话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在晋城一中上学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说长治话的,见了远远躲着,那些多数都是些高干子弟,惹不起。那些操持晋城方言的人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地头蛇而好多少,也一样惹不起那些长治话的操持者。这种情形一度让晋城人很失落,许多人在盼望着“晋城话甲晋城天下”的状况能够回来,至少,就象好多年前一样,见了那些说着外地话的“草灰“,咱瞪他几眼,骂他句“你娘”,他也得乖乖地躲开。 但是,这个时代不会回来了。实际上,好多晋城的老话正在渐渐失去,与许多方言一样,它正在接受着时代的清洗,总有一天要失去的。也许,到那时,司剑虹老师的方言小品真的就成了历史文物了吧?
晋城话也叫泽州话,属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晋城自古为山西南下中原的门户,受中原官话影响,语音语调非常类似于有入声的中原官话。
晋城话不分尖团音(即z\c\s不可转化为j\q\x),指示代词也不三分,分前后鼻音,入声没有喉噻韵,也没有独立的调类,已经相当微弱,大部分阳入声字已读舒声,而和一般的山西方言有极大的不同。部分地区还讲中原官话,如沁水城西。
晋城话起源于古泽州南部地区。晋城话中存在明显的绕声和大量的儿化音,且所用词汇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话方言同源(如“喷一会儿”、“得劲儿”“使慌”“枯出““今儿”“夜儿个中“”等等 )。不但语音语调不同于晋语,而且也没有多数晋语中普遍的惯用词汇(如”候生“”乃“”寡“等) 。因此和长治、临汾、运城等北部西部山西地区方言有极大的差别 。
汉语拼音:jin cheng hua 晋城话属于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
晋城话按听感不同大概可分五个小片(外地人听不出来),高平为一小片,陵川为一小片,沁水、阳城为一小片,晋城市城区与郊区为一小片。
邯新片是晋语的八个片之一,以邯郸话和新乡话为代表。使用于山西省与河南省,河北省交界的邯郸市,晋城市,新乡市,焦作市,安阳市等地的太行山区,属于晋语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的过渡方言,特点是阴入字保留入声读法,阳入字舒化(晋城,阳城例外)
1、"gechu"普通话“小气”如这个人真gechu。
2、“gechu"普通话”皱“如衣服gechu了。
3、"gechu"普通话”做“如这饭多gechu,gechu好吃。
晋城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
晋城方言有19个声母,比普通话少3个声母,即没有z、c、s。普通话的z、c、s,在晋城方言中都作zh、ch、sh,只是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稍微靠前。晋城方言的资、支都念做zhi,租、猪都念zhu;粗、初都念做chu,操、超都念做chao;丝、诗都念做shi,苏、书都念做shu等等。晋城方言有47个韵母,比普通话多出8个,两 者之间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但大多有一定规律可循,最突出一点是。晋城方言有平、上、去、入4个单字调。平声调值33,如开、安、高、诗、戟等字;上声调值113,如古、五、处等;去声调值53,如岸、唱、正、共、剧等;入声调值22,如月、舌、竹、说、石等。晋城方言的上声既包括古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的上声字,也包括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二者在连读变调中分开,前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字,后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阳平字。因此晋城方言的声调,实际上也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前4个声调的调类与普通话的调类大体上相对应,只有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布较复杂,且无明显规律可循。在实际读音中,人声韵的喉塞韵尾已相当微弱,一部分已经变为舒声。
晋城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也大同小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如老爷(太阳),月明(月亮),响忽雷(打雷),打豁闪(打闪),圪塔水(开水),乌水(温水),恶水(泔水),香煤(无烟煤),臭煤(有烟煤),跨汉(单身汉),老架儿(老头儿),圪脑(头),性门(前额),圪腮(面颊),圪喷(谈天),圪遛(散步),圪砸(咀嚼),圪搅(搅拌),圪碰碰儿(坐着眯一会儿),一圪几几(一点点)等等。另外,晋城方言中手指头都可叫作拇指头,因此就有大拇指头、二拇指头、中拇指头、四拇指头、小拇指头等词语。晋城方言中还有一些词语表现出某种感情色彩,如把馒头叫做点心,甚至叫做妈妈;把油条叫做麻糖等。 晋城话的文白异读主要体现在声母或者韵母方面,有少部分是集声母和韵母的文白异读为一体的。
前为文读,后为异读
涂料----糊涂
笑容----容易
获得----获奖
中国----看中
科学----学习
眉头----眉毛 圪和谷字头词
圪(gek)和谷(guek) 晋城话和北方方言区大多数地区有大量圪作词缀的情况,如:圪举,圪瞄,圪燎,圪节,圪夹。晋城话的“圪”字有两种发音,gek和guek如:圪(gek)爬与谷(guek)堆,圪(gek)夹与谷(guek)举。此外河南郑州话也有类似的“谷(guek)堆” “一谷(guek)垛”等词汇 不拉-----拨
不烂-----拌
不来-----摆
骨(guek)轮------滚 晋城话中数词1到10的发音有两套
其中一套可不用量词,如:一人,俩孩,三狗,四车,五洞(涵洞) “昂” 一般用于放在句尾的语气助词,有表肯定和回答的双重作用
“兰” 在官话和古汉语中较为常见,语气词
“唻” 使用频率仅次于“兰”,有时态助词和语气词,表过去时态。
“唠” 有时态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还可用做动词后作补语。
“呢” 有疑问和肯定的两种读法,除做语气词外还当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用。
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和临汾、晋城(沁水县西),以及山西省东北部的广灵县均不属于晋语。山西东南端晋豫交界的晋城属于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过渡方言。
晋城话也叫泽州话,是中原官话过渡方言,属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不包括泽州南部山河镇等讲中原官话地区)。泽州东南两面与河南接壤,自古为通向中原的门户,受中原官话影响,语音语调非常类似于有入声的中原官话(主要特征是一般晋语中的阳平字组在泽州话中读去声,上声字组在泽州话中读阴平)。泽州话不分尖团音(即z/c/s转化为j/q/x),分前后鼻音,指示代词也不三分,入声没有喉噻韵,也没有独立的调类,已经相当微弱,但韵母主要元音具有独特的音质,依靠其独特的韵母主要元音[ə]和[a:]和中古舒声字相区别,保持其独立的入声字类。入声主要调值和阴平字一样,都是33。大部分阳入声字已读舒声。泽州话中存在明显的绕声和大量的儿化音,且所用词汇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话方言同源(如“喷一会儿”、“得劲儿”、“使慌”、“枯出”、“今儿”、“夜儿个”、“中”等等 )。不但语音语调不同于晋语,而且也没有多数晋语中普遍的惯用词汇(如“撇”“候生”以及“乃”“寡”“忽”等字头词),因此和长治、临汾、运城等北部西部山西地区方言有极大的差别。
运城和临汾一带的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与同属中原官话的关中片相近,但比关中方言更加存古,中古时期西北方言的面貌保存较好,因此要比关中方言更加远离官话; 广灵话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蔚县话接近,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该小片诸县大多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清初以前曾属山西省,至今该片大多方言点深臻曾梗通五摄合流(也即不分前后鼻音),与北部晋语高度一致,但由于入声今已舒化,因为向北方官话过渡,故被学界划入冀鲁官话保唐片。
抛冒儿:说话不诚实、爱吹牛。
疯不真儿:疯疯癫癫的样子。
圪脑:指人的脑袋。
管生: 傻蛋
半信:指人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弱智。
脱差:指精神不太正常,做事情违背常理、不顾及脸面或颠三倒四。
追汉:小偷。
米器儿:加了小米的汤面。
老爷:各种宗教的神的统称。
圪猫:指东张西望。
出坦:很舒服的意思。同义词还有:说兴、得劲、入此。
不嚷切:不简单,有一定水平或价值。
圪丁歪快:形容物体表面不平整。
黑来:晚上。
秃骨鲁:光头。
瞎眯骨出眼儿:眼神不太好。
大爸爸:伯父。
草灰:指外地人或不是本地口音的人。有贬义,请慎用。
麻糖:油条。
地豆儿:土豆。
茶罐:用来烧开水的水壶。
不洞:农村用来盛水或者运输茅粪的大铁油桶。
气管:打气筒。
古鲁锅:指专门修补烂锅的行业及手艺人。
泼池:池塘。
一圪几:形容数量太少,或者太小。
各不住:指没有必要性。
吃妈妈儿:小孩吃奶。
训呼:严厉的批评或指责。
拐骨疙瘩儿:指踝关节部位突起。
瞎里疙瘩货:指故意夸大事情、引发不必要的紧张。
心反:指喧闹、让人不得清静。
洗家伙:吃完饭后洗刷锅碗。
日怪:形容反常,跟一般的不一样。
弄能慌:形容很费劲。
老出:老鼠。
盖地:被子。
骨顿:床上的褥子。
血不查查:形容发生打斗或事故流血的样子。
骨追下:蹲下。
凉窝:袜子。
骨陀:垃圾堆。
庆主:故意的。
不够窍:大脑不够用、智力低下。
扁食:饺子。
浆水菜:酸菜。
哭不叉:形容爱哭闹的人。
肚不脐 肚脐
小石 男孩子
汉门 中年男子
格兰 木棍
曲绿活活 路非常滑
格底格拉儿 每一个角落
镜品 装有木框的镜子
一各道 一条线段(用笔划的)
黑老哇 乌鸦。
瞎虎 壁虎。
曲蛇 蚯蚓。
夜蝙蝠 蝙蝠。
水咕咕 鹁鸪鸟。
鬼虫儿 猫头鹰。
小燕儿 燕子。
妈格计 怪物、妖精。吓唬小孩用语。
弄兰格带受了伤。
喷一会儿聊一会儿天。
泡儿 座位或位置。
有才脸儿本事大或者有头有脸的人物。
农水 形容窝窝囊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