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人物故事

韩非的人物故事,第1张

  非(公元前280—前233),先秦著名思想家,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全书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 说理,能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十分有益于宣传法治思想。

 他的许多寓言故事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甚至日后从中印出了成语。比如《讳疾忌医》 ,神医扁鹊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而蔡桓公爱听奉承,讨吉利,很讨厌扁鹊,终于酿成大病 。成语讳疾忌医就是从这个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子罕不受玉》则塑造了两个思想性格鲜明对比的形象,一个是献宝的鄙人,一个是以不受 玉 为宝的子罕。千百年来,子罕刚正廉洁,不收受别人财物的精神,一直成为正直人们的榜样 。

 《三人成虎》,则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谎言讲得多了,就会有人信的道理。

 另外,《郑人买鞋》、《杀猪教子》等等,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向人们讲 述了深刻的道理。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众所周知,韩非子是法家大师。他以法家之术为核心,总结了商鞅、沈导、申不害等前辈的智慧,对法家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然而他却被同门兄弟李四残害。李四要杀韩非子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本人。原因有三:

1他虽然懂人性,但是不得人心。韩非子继承了他的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的哲学命题,但他无法理解,虽然人性本恶,但人心是变化的。李四一开始并没有杀韩非子的想法,但韩非子再三要求楚王秦将权臣铲除。李四是最大的实权官员,没有理由不先下手为强。第二,他虽然有才华,但是太真诚了。发动法家,治理天下,巩固皇帝政权,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诚意。秦始皇看重的是他的治国思想,而不是他自己。当他把法家的全部道理讲出来,他的价值如何体现?且不说秦王不会杀李四,而是救韩非所做的一切。相比之下,李四更有用。

第三,他虽然精通战术,但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一山不容二虎。秦国已经有了一个李斯,可是李斯怎么能容得下一个可以比自己高,却对自己地位造成威胁的师弟呢?所以韩非子会死。记载李斯和姚佳害了他们,灭了他们:‘韩非子。今天国王要做诸侯,要么是汉,要么是秦。此人之情也。国王今天没有用,但是呆了很久又回来了。最好通过法律来惩罚他。“大王如此想,百官不负责任。李让人吃药自杀。韩非要自己表白,所以看不到。

如果国王后悔了,原谅了,他就没死。“,李斯想害韩非,说韩非是韩国间谍,反过来促使秦始皇做出了杀韩信的决定。虽然史书上说秦始皇后来后悔了,但其实韩非子进入秦王宫之初就已经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很简单,秦王不需要他,需要他的思想,所以李四可以利用这一点。合作,后退就是离开。这是一个选择,关系到人生旅途是否顺利。有时候,我们看韩非子、韩信等古人,都为最后的结局感到惋惜,甚至揣测。如果韩非子不投靠秦王,韩信不投靠刘邦,或者背叛刘邦,可惜历史就是历史,人生不会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如果他选择了,就要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承担后果。

有人把鬼谷子当做战略圣经,也有人对鬼谷子嗤之以鼻。其实不一定非要这样。他只是给后人一个善意的提醒,起到一个启发和借鉴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因为看了一本书而改变什么,更不能因为一本书而变成另一个人。那么鬼谷子有没有给我们一些提醒呢?小米的格局比较高,从宏观大势考虑问题。在古代,懂得退避三舍原则的人,能够与世界的势力协调一致,根据世界的大势不断变化,然后会选择合适的人与之结盟。

所以当年伊尹贪污大臣商汤五次,投降夏杰五次,洞察大势后离开夏杰,所以决定全心全意投降商汤国王。鲁三次投奔,三次投奔鄞州,发现无路可走,只好投靠。这叫知天命,所以他能义无反顾的臣服于一个师傅。所以,不知道世界真相的人,不能治理世界,不认真思考的人,看不透事物的本质,洞察人心,成就功名,天赋智力低下,不会打仗。太忠诚,不善于思考,也无法理解别人。因此,当谈到和谐之道,一个人必须探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衡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

韩非是谁?请先阅读史记_老子韩非列传中的两段文字:

韩非子,韩志之子也。我喜欢研究罪犯的名字和咒语,它属于黄老。不是口吃,不是说话,而是写书。与里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荀卿认为自己错了。

或者人们把他们的书送给秦。秦看到书孤愤和五蠹,说:“咻!我要看到这个人和他一起游泳,我也不讨厌!”李越:这本书是韩非写的。“秦因急于攻韩。韩石不必着急,而是派他去见秦。

战国时期,秦国官员非常重视法家思想,相互借鉴。嬴政竟然说:“我讨厌看到这个人和我一起游泳!”在这种情况下,足见深深的敬佩。在这种情况下,韩非入秦应该得到重用。但李斯一诋毁,就同意囚禁韩非审问。后来他后悔了,派人原谅了,但是韩非已经被李四毒死了,他也没有追究,就不了了之了。说明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听。

李和韩非都是的学生,是同班同学。韩非口吃,不善言辞却擅长写书,李四自惭形秽。如果李四真的忠于秦国,他应该欢迎韩非的到来,为秦国高兴。作为老同学,我也应该大力推荐,让能超越自己的韩非上位。就算做不到这一点,也要和睦相处,齐心协力,为秦国做贡献。

但是,李斯忽略了秦国的大局。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把韩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韩非入狱后,立即派人送毒,逼自己自杀。被秦始皇如此看重的韩非无辜被害,绝不是小事。但三年前,李斯还在谏逐客书,反对追客,主张大量引进各国人才。此时他言犹在耳,但他本人不仅追过客人,还杀过客人,而且杀的客人都是嬴政非常欣赏的特殊人才。可想而知,李斯的勇气之大,行为之卑劣。

李泌杀韩非是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弃楚入秦,追求富贵,是他一生的既定方针。他为此奋斗了十几年,也逐渐接近了预定的目标。要是被韩非的到来给撞了岂不可惜!何况他自己也只是半个醋坛子,治国之学远不如韩非深刻。你杀了韩非,他就可以放手,把他的理论剽窃为己有。幸运的是,韩非的一些作品已经出版发行了。否则,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会叫韩非子而不是李斯子。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王朝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周,打算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您所说的,那些人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况且君子只有处在能施展抱负的时代才担当重任,处在不能施展抱负的时代就遮盖面目而混迹社会。我听说,出色的商人善于囤积货物,好象什么都没有;君子道德高尚,容貌却显得特别寻常。抛弃您的傲气和贪心,装模作样和好高鹜远,这些都不利于您的身体。我要告诉您的,只是如此而已。”孔子离开老子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跑。会跑的可以准备网,会游的可以准备纶,会飞的可以准备矰,至于龙,我无法知道,它乘风驾云而到达天上。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和龙一样啊!”

老子研究道和德,他的学说提倡自身隐姓埋名。在周居住了很长时间,看到周王朝已经衰败,于是便动身离开。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将要隐居了,勉强为我写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两篇,论述对道和德的看法五千多字然后离开,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说老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论述道家的作用,与孔子同时代。

原来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是因为他研究道义而且善于养生的缘故。

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还记载周太史儋进见秦献公说:“起初秦国与周合并,合并五百年才分开,分开七十年才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弄清这些说法是对还是错。

老子是有道德的隐士。

老子的儿子名宗,宗是魏国将领,分封在段干。宗的儿子注,注的儿子宫,宫的玄孙假。假在汉文帝时做官,而假的儿子解是胶西王刘卭的太傅,因此在齐地定居。

世上学习老子的人就贬低儒学,儒学也贬低老子。孔子说“主张不一样,不相互进行商量”,难道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吗?

老子主张无所作为,听凭万物自生自灭;清静自守,任凭人们返朴归真。

庄子是宋国蒙县人,名周。庄周曾在蒙县漆园地方做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他的学识没有什么不洞察的,但他的基本观点与老子的言论相一致,因此他著书十多万字,大抵都类似寓言。他创作《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诽谤孔子,以阐明老子的主张。《畏累虚》、《亢桑子》一类作品,都是空发议论,毫无事实根据。但他善于属文措辞,借事寓情,因此攻击儒家、墨家,就连当代的饱学之士也不能自我开脱。他的议论宏阔豪放在于自我陶醉,所以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十分贤能,派使臣携重礼迎接他,答应任命他为相。庄周笑对楚王的使臣说:“千金是优厚的待遇,卿相是尊贵的职位。您难道没有看见郊祭时用来做祭品的纯毛牛吗?喂养它几年,给它披上彩缎,将它牵入太庙。在这个时候,即使想做一头小猪活下来,难道可以吗?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我宁可在污泥浊水中游戏而自得其乐,不愿被统治国家的人所羁縻,一辈子不做官,才能满足我的意愿。”

申不害是京县人,过去郑国的低微的臣子。他学习刑学以干谒韩昭侯,韩昭侯用他为相。在国内他完善政治教化,对国外他对付诸侯,前后共十五年。直至申子逝世,韩国国治兵强,却没有侵犯韩国的。

申子的学说以黄帝、老子的思想为基础,而注重循名责实,主张法制。著书二篇,名为《申子》。

韩非是韩国的庶生公子。他爱好刑名法术之学,而他的学说归根结底是以黄帝、老子的思想为基础。韩非生来口吃,不擅长说话,而善于著书。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弟子,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韩非子像韩非见韩国削弱,屡次写信规谏韩王,韩王都没有采纳。因此韩非十分憎恨君主治理国家,却不努力完善国家的法制,充分利用权势以驾御自己的臣下,不通过求人任贤达到富国强兵,反而举用虚浮不实的蠹虫凌驾于建功立业者的上面。认为儒生用文乱法,侠客以武犯禁。太平时就尊宠徒有虚名的文人,危难时就使用披坚执锐的将士。当今正是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他怜悯清廉正直的人遭到奸诈邪恶之臣的迫害,考察历来成败的变迁,因此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文章。

尽管韩非十分清楚游说君主的困难,在《说难》一书中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终究死在秦国,自己并没有能够逃脱厄运。

《说难》议论说:凡是游说中存在的困难,不是我知道的东西就能有办法把它表达出来的这样的困难,也不是我辩论问题中难以阐明我的思想的这样的困难,也不是我敢于放开议论将所有的道理全部讲清楚的这样的困难。凡是游说中存在的困难,而是知道被说对象的心里,并且能够通过我的游说使他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困难。

被说服对象是以追求显赫名声为目的的君主,却用怎样得到厚利去游说他,那就会被看成是没有气节而甘处卑贱的小人,必定被远远抛弃。被说服对象是以谋取厚利为目的的君主,却用怎样得到显赫名声去游说他,那就会被看成是没有头脑而远脱离事体的庸人,必定不肯录用。被说服对象是内心想谋取厚利却露出要追求显赫名声的君主,若用怎样得到显赫名声去游说他,那么表面会录用这个人而事实上他将被疏远;若用怎样得到厚利去游说他,那么暗里采纳这个人的主张,却会公开将这个人抛弃。这些方面是不能不搞清楚的啊!

事情是由于保密而获得成功,言谈中由于不慎泄密而导致失败。并不是说者本人要泄漏君主的秘密,而是言谈中无意露出了君主隐匿的事,像这样的人就有生命危险。君主出现过失,而说者公开论述正确的意见来追究他的错误,就有生命危险。恩宠不深却将知道的全部说出来,所说的得到实行并获得成功后,那么君主的恩惠也就到此为止;所说的行不通并遭到失败,那么他就会被怀疑,像这样的人就有生命危险。君主有所谋划而想把它作为自己的功绩,说者同样知道而讲出来,就有生命危险。君主公开做某件事情,可是他借此却要完成别的事,说者同样知道而讲出来,就有生命危险。

勉强君主做他肯定不愿做的事,阻止君主做他不肯罢休的事,生命就有危险。所以说,和君主议论大臣,他就认为是企图离间自己;和君主议论小民,他就认为是想出卖他的权利;议论他宠爱的人,他就认为是在寻求靠山;议论他憎恶的人,他就认为是在试探自己。干脆精简的言辞,他就认为是无知而理屈;文辞优美,滔滔不绝,他就认为是空话连篇而浪费时间。就事论事,陈述意见,他就认为是怯懦而不敢畅所欲言;虑事周遍,思路开阔,他就认为是轻率而傲慢。这些游说中存在的困难,是不能不搞清楚的啊!

大凡游说的当务之急,在于懂得使被游说对象所崇敬的事物能锦上添花,而使他所憎恶的东西销声匿迹。他自认为他的计谋十分明智,就不要指出他的失误使他感到窘迫;自认为他的决裁十分果断,就不要指出他的对手使他愤愤不平;自认为他的力量十分强大,就不要列举他的困难对他多加阻拦。规划别的事情却与君主的考虑相同,表彰别的人物却与君主的行为一致的,就加以美化而不要中伤。有与君主的过失相同的,就公开进行掩饰,表明这不是失误。对君主一片忠心,没有丝毫违背阻碍,言辞没有任何触犯,然后才发挥自己的口辩和才智。这正是能使君主亲近不疑,能使自己竭尽才智的困难所在啊。能旷日持久,恩宠已经深厚,达到充分谋划而君主不起疑心,相互争辩而不致招罪,这才公开计较利弊,使君主获得成功,直接指出是非,使君主提高修养,能以此相互对待,这才算游说取得成功。

伊尹充当厨师,百里奚充当奴隶,都是为了谒见君主以得到任用。这两人原本都是圣人,尚且不能不主使自己而有此卑贱的经历,那么有才能的士人就不会取笑我的主张了。

宋国有一位富人,天下雨损坏了他家的墙壁。他的儿子说:“不修补财物将会被盗。”他的邻人的父亲也这样说。到了晚上,他的财物果然大量丢失。他的家里对他的儿子十分了解,于是对邻人的父亲产生了怀疑。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人,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问群臣道:“我想用兵,谁是可以讨伐的对象?”关其思回答说:“胡人可以讨伐。”便杀死关其思,说:“胡人是兄弟邻邦,你说讨伐他,为什么呢?”胡人的君主听到后,认为郑国亲近自己,便对郑国不加防备。郑人袭击胡人,取得胜利。这两位提建议的人,他们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严重的被处死,轻微的被怀疑。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不困难,将正确的认识使用得恰到好处就困难了。

从前弥子瑕得到卫国君主的宠爱。卫国的法律规定,私驾君主车辆的处以刖刑。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生病,有人听说后,连夜告诉他。弥子瑕矫命驾驶君主的车辆外出。卫君听说后反而赞美他说:“多么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不怕处以刖刑!”同卫君游览果园,弥子瑕吃桃觉得味道非常好,没吃完便奉献给卫君。卫君说:“多么爱我啊,连自己的嘴都不顾却想念着我!”等到弥子瑕面色衰老而丧失宠爱,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矫命私驾我的车辆,又曾经将他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本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一样没什么变化,从前被称赞而后来却招罪,根本原因在于爱和憎发生了变化。所以得到君主的宠爱,那就认识完全一致而感情更加亲密;遭到君主憎恶,那就罪名恰到好处而关系更加疏远。

因此进行规谏和游说的士人,不能不首先审察君主对自己的爱憎,然后再向他进言了。龙作为一种爬虫,可以驯服亲近而骑在它身上,但它的脖子下面有一尺长的逆鳞,人要是触动它,就必定将人杀死。君主也有逆鳞,游说他的人能够做到不触动君主的逆鳞,那就差不多能取得成功了。

有人将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阅读《孤愤》、《五蠹》等作品,说:“唉,我能见到这个人,和他交往,死也不遗憾了!”李斯回答说:“这是韩非写的书。”秦国因此加紧进攻韩国。韩王当初不任用韩非,等到事情紧急,才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十分高兴,但还没有加以信任和使用。李斯、姚贾十分害怕韩非,诋毁他说:“韩非是韩国的庶出公子。如今您又想兼并诸侯,韩非终究向着韩国不向着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如今您不任用,留了很长时间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加以罪过依法惩治他。”秦王认为很对,将韩非交法官治罪。李斯指使人送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亲自向秦王表白,李斯不让见。秦王十分后悔,派人赦免韩非时,韩非已经死了。

申子、韩非都写有作品,流传到后世,学者大多具有。我惟独自感到悲哀的是韩非写了《说难》,而自己并没有能够逃脱厄运啊!

太史公(司马迁)说:老子尊崇的是道,主张虚无,在无为之中顺应千变万化,因此著书用辞堪称微妙难懂。庄子排斥道德,放纵言论,基本观点也是强调回归自然。申子孜孜不倦,一心实践循名责实的主张。韩子申明法度,分别事实,明辩是非,他的法制主张极其残酷无情。他们的学说都来源于老子对道和德的看法,可见老子思想的深刻远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7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