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曹丕肯定不想放过曹植的,不过碍于旁人的劝阻,曹丕才饶过曹植一命,然而还是放心不下,曹丕时刻派人监视曹植,并在生活上对他极为苛刻,不过曹植最终还是默默忍受下来了,也得以善终。
曹植不仅才高八斗,他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后结交了许多权贵豪强,有了实力强大的豪门士族做后盾,曹植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因为自己的心腹全都被杀,曹植才会一蹶不振,再也斗不过曹丕了。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一一铲除,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
虽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也是身份尊贵的皇族子弟,但是他的生活起居都成问题了。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将其赶到山区里过日子。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因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最后抑郁而终。
元戏剧《关汉卿》鉴赏
《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有名的三国戏。写的是赤壁鏖兵之后,鲁肃作保,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以荆州为跳板,取益州,并汉中,占西川,称孤道寡,天下遂成鼎足之势。鲁肃见刘备有“霸业兴隆之志”,便欲索取荆州。因荆州守将关羽,“韬略过人” ,不敢直取。鲁肃打算在江下排宴设乐,邀请关羽度江赴会,先以共贺刘备功美,礼索荆州; 礼索不成,拘收江上战船,不放关羽返回,让其心中知悔,献还荆州;如若不与,壁衣内暗藏甲士,酒酣之际,生擒关羽,囚于江下,若还荆江则放回关羽,如其不然,乘势大举,武取荆州。三计已定,派黄文请乔公商议,乔公备述关公之勇,劝其莫讨荆州; 鲁肃又派黄文请司马徽作陪,司马徽极赞关公之威,辞而不往。鲁肃一意孤行,派黄文去荆州请关公渡江赴宴,关公明知鲁肃居心叵测,却慨然应诺,单刀赴会。宴会上,鲁肃先责关公“仁义礼智俱足,止少个信字” ,打算用激将法索要荆州。关公言说荆州属汉,孙吴无权讨要。鲁肃暗传甲士,伺机擒拿关公,关公以剑击案,揭穿其阴谋,命鲁肃送自己到船上,被关平接应而归。
这个杂剧旨在表现关公的英雄气慨和民族气节,主要采用渲染、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戏剧冲突围绕荆州问题而展开。第一折写鲁肃和乔公商议讨还荆州之计是否可行,第二折写鲁肃请司马徽奉陪关公,意在索还荆州。这两折关公和鲁肃虽然还没有直接交锋,但已给人以剑拔弩张之感。关羽虽未出场,但经过乔公、司马徽两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关公的英雄形象已在观众心目中生根。第三折关公出场,自我一番表白,毫不犹豫地决定应约赴会,使他的英雄形象更加具体真切活灵活现地树立在观众面前。第四折是全剧 ,关公以凛然正气拒绝了鲁肃讨还荆州的无理要求,并挫败了鲁肃的阴谋,凯旋而归。其浩然正气,放射出逼人的光芒。
作者还以对比方法表现关公的英雄气慨。鲁肃本来是气壮如牛,设计要关公上钩,但听了司马徽对关公杀人烈性的描绘,“也怕上来了” 。黄文到荆州向关公下书,一见关公“象个神道” 。吓得“替鲁子敬愁里” 。关公之子关平,开始怕父误入罗网,劝父不要赴会。后来为父亲英雄气慨所感召,满怀必胜信心,率领三军接应关公。周仓、关兴也个个志气凌云,满怀豪情,毫无惧色。这些人物从反正两方面烘托关公的英雄形象。使其更为鲜明突出。
在乔公、司马徽所表述的关公英雄业迹中,特别突出了关公和曹操的斗争,这是和作者要着重表现的关公的民族气节这一用意密切相关的。宋元民族矛盾尖锐,许多人以蜀汉作为汉民族政权的象征,从反抗异族侵略角度追慕蜀汉人物。南宋初期的爱国诗人王十朋在《谒昭烈庙》中写道: “我虽有酒,不祀曹魏” 。又在《谒武侯庙》中写道: “丞相忠武,蜀之伊吕……庙貌仅存,风貌可睹。旁有关张,一龙二虎,安得斯人,以消外侮” ! 陆游也写过“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 的诗句。可见把民族感情融铸于魏蜀之争而表现出来的拥刘反曹倾向从宋代已开始了。《单刀会》中继承了这一作法。孙吴的乔公一上场就自称“俺本是汉国臣僚” ,感叹“汉家天下,谁想变乱到此” 。他对鲁肃历数关公诛文丑、刺颜良,灞陵桥面对曹操,“刀尖儿斜挑锦战袍”的英雄气慨和崇高气节。司马徽也是在称颂关公、盛赞蜀汉的同时,强调了关公诛颜良文丑、取蔡阳首级的业迹。杂剧的最后关公所唱“急且里倒不了汉家节” ,则更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
为了有层次地展示关公的英雄性格,作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唱段,如第一折乔公所唱[金盏儿] :
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纠纠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 你若和他厮杀呵,(唱) 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第二折司马徽在[尾声]中唱道:
关云长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人似巴山越岭彪,马垮翻江混海兽。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剑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
前支曲盛赞英雄的神威,后支曲极夸英雄的业绩,两曲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关公的英雄形象。
第三折,关羽一上场,便有一段宾白和四支唱曲,从刘项相争、汉皇创业、说到汉末致乱,从桃园结义、三顾茅芦说到鼎足三分,极言国步之艰难,创业之不易。黄文前来相请,关公慨然应诺,关平出面劝阻,关羽又有八支唱曲,叙说自己不避凶险,决意赴宴,胜券稳操的豪迈气慨,以及帮助刘备出关斩将,建功立业的光辉历史。这样,就把关公赴宴置于维护汉室江山统一的大背景中,使人不觉关公此举为匹夫之勇,而深感其忠于汉室,顾全大局,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英雄品质。至此,一个正气浩然的民族英雄已站立在观众面前。请看他所唱的[鲍老儿]和[剔银灯]两支曲:
俺也曾挝鼓三冬斩蔡阳,血溅在杀场上,刀挑征袍出许昌,险唬杀曹丞相。向单刀会上,对两班文武,小可如三月襄阳。
折莫他雄纠纠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吴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厮杀呵,摩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枪,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
关公的绝世英豪、威武气慨、崇高气节,在以上两段唱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折是全剧的 。经过前三折的煊染铺垫、酝酿气氛,戏剧 的出现已经水到渠成。矛盾冲突正面展开。冲突的焦点是刘备该不该归还荆州的问题。本来荆州究竟应该归谁,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吵,没有什么真正的是非曲直可言。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围绕争城掠地而进行的斗争从来就没间断过。有道是“强者为王”,区别只在于“巧取”还是“豪夺” 。刘备对荆州永借不还,只是采取了“耍赖”的“巧取”方法而已,是争城掠地的软的方式。豪夺的方式争城掠地不能说是理所应得,巧取而夸得的城池也不能说是理上不容。鲁肃从言而无信责怪关羽不还荆州,关公又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认为荆州本应归刘汉,不存在还不还的问题。无论从当时或从现在看,都很难说清两人谁是谁非。
关汉卿站在时代的高处,给这一统治阶级内部围绕夺城掠地而进行的斗争注入了自己积极的民族情绪,从而给关公戴上了一个汉民族盖世英雄的光圈,使这一形象放射出正义的逼人光芒。请看关羽所唱的[沉醉东风] :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由于关公搬出了汉家正统的“大道理” ,所以显得那样的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相形之下,早已作好充分准备满有把握地要索回荆州的鲁肃倒显得理屈词穷,无言对答了。
由于作者赋予关公形象以正义的气节,使这一形象基调富有现实针对性,再极力煊染其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慨和威武的性格。就不显其过分,而愈显其光彩照人了。
第四折关公一上场便唱道: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后一支曲是对破曹功业的回顾,对吴蜀联合共拒曹操的大好局面一去不返的痛惜,对在赤壁大捷中流血牺牲的东吴英雄人物的怀念; 前一支曲则是抒发关羽面对东吴鲁肃布置虎狼之穴、蜀吴联盟面临破裂危险,不畏险恶、单刀赴会的凛然正气和豪迈胸怀,大有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促成蜀吴联盟而赴东吴舌战群儒的味道。这两支曲熔铸了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词句,情调上却又大异其趣。苏词抒发的是英雄一去不返、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关羽的唱曲则表现的是对以大局为重,在抗曹事业中牺牲的英雄的怀念,对鲁肃的不满和蔑视,以及自己在新的形势下为维护蜀汉利益只身深入虎狼之穴的英勇无畏精神。这里的情调乐观豪迈,胸襟磊落开阔。
关公单刀赴会,鲁肃埋伏甲兵。但因正义在关公而不在鲁肃; 再加之关公的英勇盖世,最后不是鲁肃治服了关公,而是关公慑服了鲁肃。全剧结尾处关公唱道:
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中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 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鲁肃三条计全部落空,关羽安全离开东吴,“倒是一场伶俐” (鲁肃语) 。这一支曲所写景物和赴会途中唱曲里所写景物不同,感情各异。这里表现的是英雄胜利回归之时的喜悦,和对鲁肃的嘲弄与挖苦。
元杂剧 一般在第三折,第四折多成强弩之末。《单刀会》把 安排在第四折,结尾似有突兀之感,实际上却收到了使观众兴浓退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单刀会》中关羽和鲁肃,与后来罗贯中所著《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和鲁肃很不相同。《单刀会》中关羽有勇有谋,时刻胸怀蜀汉事业的大局。鲁肃则不听劝告,好施阴谋,固执独行。《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重义气,有神威; 但少谋略,在处理与东吴关系上不能顾全蜀汉事业的大局,导致麦城之祸,给蜀汉事业造成惨痛的后果;而鲁肃则大有忠厚长者之风,令人钦敬。
一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没,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余顾而言,兹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译文
五月十八日,曹丕向您述说如下的话语:季重您身体还好吧?我与您虽路途相距不远,却因职责的限制而不能常常见面,想与您畅述离别情怀的念头,使我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足下任官的地方偏僻,所以我们往来的书信也少,这更增加了我的惆怅。
每次一想到昔日在南皮的游乐,那真令人难忘啊!既对《六经》各抒己见,又对诸子百家畅所欲言。偶尔也弹琴对弈,接着是六博争胜。高雅的谈论令人心情欢娱,悲壮的琴声动听悦耳。在北场纵马驰骋,于南馆聚众宴饮。将甘甜的瓜果浮在清泉上,把鲜美的朱李浸在寒水中。夕阳西下,明月初升,一同乘车马巡游于后园。车轮缓缓滚动,跟随者寂然无声。夜里清风徐来,悲凉的胡笳低声吹起。欢乐过去,悲哀袭来,令人怆然伤怀。记得当时我对你们说:这欢乐是难以经常有的啊!足下和众人全都赞同此说。如今果然分别,各在一方。况且阮瑀已永远离去,化为鬼类,每想到此,不知何时可以再叙衷肠?
眼下正是五月天气,东南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天气暖和,果树枝繁叶茂。我在此时驾着车往北到河曲巡游,虽有侍从吹着胡笳开路,太子文学的车驾跟随其后,节气与当年南皮之游完全相同而时间却已不同,景物依旧而人却不同。我心中的忧思真是难以描述,陷入了对旧友的深深思念中。这次因公事派遣使者到邺城去,特地让他绕道经过您那里,给您捎来这封信。再见了,请多保重!曹丕拜启。
二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译文
二月三日,曹丕陈说。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了,我内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啊?过去在一起交往相处,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满面红光,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我以为百年长寿是每人应有一份,长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近来编定他们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追想过去交往相好的日子,一切还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已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啊?
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论著,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的精神、成就将永存。应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实在应该痛惜。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阮瑀的书札文词美丽,使人感到十分快乐。王粲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没有人能超过很远。过去伯牙在钟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凭低下的才能却处于很高的地位,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近来我凭什么来自娱?我还能有什么建树?我只能向东遥望你的处所,写信来表达我的观点。曹丕拜启。
作者介绍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史称“魏文帝”。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对外平定酒泉、张掖的叛乱,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对内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了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率大军南下伐吴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开风气之先。
总体来说,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明人张溥辑有《魏文帝集》。
赏析:融思念于字里行间,化感情入清绮骈句
三国是战乱不已的分裂年代,然而在我国文学史上却是灿烂多彩的时期。当曹操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曹操父子爱好文学,且皆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地位得到重视,一大批文人聚集在他们身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突破。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他们的创作往往带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和文人们的思想情操。“三曹七子”中的曹丕,便是建安文学中最突出的代表之一。
曹丕据《三国志·文帝纪》载:“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同传注引《魏书》亦载:“帝初在东宫,疫病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上,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是将“著篇籍”看成除了建功立业之后第二等重要的事业。是以他的《典论·论文》中强调“诗赋欲朋”“文以气为宝”,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之先例,堪称不朽之作。
曹丕主要生活在赤壁之战后北方相对安宁的环境里,少时喜习武艺。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少军旅之劳,又过着贵族养尊处优的生活。政治和军事上均无突出的建树。但他深受父亲曹操的影响,加之他天赋很高,饱读经书,尤爱乐府民歌,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在诗歌、辞赋和文学理论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故陈寿评曹丕便着眼于此,说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亦赞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本篇《与吴质书》选自《昭明文选》,便是最能体现曹丕“清绮”风格的优秀骈体短文。
这篇书信《三国志·文帝纪》《三国志·吴质传》上均不载,只见诸裴注引《魏略》中。《昭明文选》在选载此文时题目作《与朝歌令吴质书》,署名“魏文帝”,曹道衡先生主编《汉魏六朝辞赋与骈文精品》时,也作《与朝歌令吴质书》。但据《三国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记:“及河北平定,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其后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秦汉制度:万户以下的县级行政长官称长,以上称令。吴质初在朝歌时管理不足万户,故曰长,在曹丕写此书信给他时,已升迁为元城令。《文选》的编选者未能详审,主观地将吴质官职由“朝歌长”定为“朝歌令”,既与当时制度不符,又与吴质经历不合。再者,曹丕写此信时仅是太子,而《文选》作“魏文帝”,此乃是以曹丕后来的帝号称之,亦与事实不符。唐李善注该书信时引《典略》道:“(吴)质为朝歌长,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引文与《魏略》所记大同小异,不知孰为原始史料。只有一点不能否认,曹丕当时的身份还是太子。
该书信写于何时?各类史料皆未说明。《文选》所载此文的首句有“五月十八日”句,此为《魏略》所无。按《三国志》作注者裴松之(372年—451年)为南朝刘宋人,《文选》编选者萧统(501年—531年)为南朝萧梁人。裴松之所引《魏略》是三国时魏国鱼豢所撰,当有一定的权威性。萧统选文时也不会无端杜撰出他没有看到的文字,故而只有一个可能,即该书信日期被裴松之疏漏或省略了。
问题在起首句“五月十八日”究竟是何年?曹道衡先生说“此信大约写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根据《魏略》有“其后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曰”和《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年(215年)……二月,公西征张鲁”等史料记载,推断出该书信日期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五月十八日。此说为是。除此而外,曹丕的书信中也间接地透露出吴质当时已经是元城令的信息。信中末尾写道:“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按,曹丕写此信时人在孟津,邺城在孟津东北约二百三十公里,其正常路线应是使者往东北约一百五十公里到朝歌,然后再往北约八十多公里到邺城。如果吴质还在朝歌为朝歌令,则曹丕就不会说是“枉道相过”,而应该说顺道过朝歌。元城在朝歌东北约一百二十公里,其西北约八十公里才是邺城。邺城、元城、朝歌,在地理位置上略呈等腰三角形。故曹丕的使者是从朝歌先到元城,再绕行到邺城,那么“枉道相过”这句话就合乎常理了,也证明吴质确在元城为令。
这篇内容率真、文笔清绮的书信,产生在建安时期,有其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长期束缚思想的儒学名教进行反思,文化专制遭到削弱。于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使内容枯燥、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走向抒 怀、描绘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不少作品虽然题目是用乐府旧曲,却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增强了文学的生命力。其次是文人的地位有所提高。鲁迅先生说:“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强调当时文学特点“就是尚通脱。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什么样的风气呢?就是“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鲁迅认为:“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这种评语应该是简明中肯,如此而来的结果,就是文人受到重视,因而产生了许多文学大家。
在此之前的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扬雄虽能写出巍巍大赋,然而他们的地位并不高。《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期“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虽然因家庭有钱而为郎,但是景帝不喜爱辞赋,司马相如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到了汉武帝时,境况略有好转,也仅被任命为郎。扬雄更糟,《汉书·扬雄传》载其《解嘲》自述道:“司马长卿窃警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仆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是以“家素贫”。说明在皇帝眼中,那些有文学才能的人,其实就是供皇帝闲暇时解闷的。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对此看得很清楚:“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这种现象至三国时代大为改观,这与某些统治者提倡有关,这是两汉独尊儒术的霸权局面被打破、文化专制主义被削弱的结果。
曹氏父子酷爱文学。《三国志·文帝纪》注引《典论》魏文帝《自叙》中说:“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曹氏父子不仅自己进行文学创作,还经常与聚集在身边的一批文人唱和诗文,互相探讨和交流文章创作经验。这批文人在朝中生活相对安定,便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时间,形成了良好的文学风气。在曹操等人主持下,甚至出现了西园的文人集会活动。王粲《公》诗:“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攘。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里。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诗中所谓“君子堂”,就是指曹操召集的聚会。王粲不仅与曹操“并坐荫华攘”,甚至还“合坐同所乐”。显然此时完全不存在等级的划分而均为文学好友的同乐。
曹氏兄弟也常在邺城魏宫的西园会聚,饮酒赋诗,组织文人集会活动。《文选》中曹植、王粲、刘桢的《公》诗,应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曹植《公》诗中有“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应《公》诗“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这两首诗反映的都是曹丕做主人的西园文人聚会,其间的常客有曹植、王粲、刘祯、吴质等。钟嵘在《诗品》中描绘当时的情形:“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杉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这批文人在曹氏父子兄弟眼中不再是戏弄之臣,而是引为文学知己和平等相处的文学之友,吴质便是其中之一。
吴质(177年—230年),据《三国志·吴质传》载:“济阴(郡治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裴松之注引《魏略》又记:“(吴)质字季重,以才学通博,为五官将(曹丕)及诸侯所礼爱。”上述史料仅寥寥数语,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吴质才学出众,故能受到文学修养很高的曹王亲善;二是“封列侯”,这是当时异姓所能得到的最高一级爵位,说明其人在曹魏集团内部受到特殊的礼遇。像吴质辈的文学之士,当时并不鲜见,陈琳、徐干、应等,均是曹氏父子的文学挚友。但他何以受到曹丕的格外青睐呢?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吴质在助曹丕争夺太子位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初,魏王太子未立,曹操爱曹植才华出众,文思敏捷。曹植又有丁仪、丁庚、杨修等为之羽翼,使曹操几次都要下决心立曹植为太子。但曹植本人性格洒脱,有浓厚的士人习性,“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再看曹王为争得太子位可说是处心积虑。曹植任性,他就“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王与身边号称“四友”的陈群、吴质、司马懿、朱铄关系甚密,每有大事便与之商量,其中吴质出力不小。《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曰:杨修“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麓,内朝歌长吴质与谋。”
《三国志·吴质传》注引《世语》也记:“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欲,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最后曹丕在众人帮助下,最终夺得了太子位。
曹丕称帝后,更是大加提拔吴质。《三国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又注引《质别传》:“帝(曹王)尝召质及曹休欢会,命郭后出见质等。帝曰:‘卿仰谛视之。’其至亲如此。”这种能仰面谛视皇后的礼遇,并不是所有亲信、宠臣都能享受的。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曹丕还是太子时,一次宴请诸位文学好友“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刘)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祯,减死输作。”曹丕称帝后,亲令吴质仰视皇后,可见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了。
上述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解读该书信内容。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全文。
第一段起首沿用时人书信套语,很快地将作者的感情带出来,其中心自然是“思念”。这种思念朋友的感情不是一点点,也不是虚伪地表白,而是不可遏制的真情实感。建安二十年(215年),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正需要知己朋友帮助竞争太子位。当时吴质升任元城令,元城在邺城东八十余公里,路途虽不远,但因有为官的职责和限制,所以不能经常见面,这便增加了曹丕对他的思念。这思念既有对朋友相见的渴望,又含有希求得到帮助的迫切心情,于是自然而然带出“愿言之怀,良不可任”的真挚话语。其“愿言之怀”用典妥帖。《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中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诗意是说父母挂念行舟的孩子,曹丕此句自别有深意。元城虽近,但治所偏僻,书信来往又少,作者思念吴质的心情已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第二段为全篇精华所在。从内容上看,由回忆往昔与友人一同研习六经、诸子百家著作的场景以及在南皮畅游时的欢娱,然后转入对友人早逝的怀念,发生“斯乐难常”的感叹。该段在形式上,骈散间杂,采用抒情式的语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将思念的情怀,具体地化入对仗工稳的骈句之中,令读者也为之动情。从情绪上看,是为实写,先乐而后悲。弹棋,六博自然欢乐;甘瓜、朱李自然甜美,从白日至夜晚的畅谈,无不充溢着愉悦的气氛。笔锋陡地一转,听到“悲笳微吟”,忽然感到“斯乐难常”,联想到昔日同游的建安文士或各在一方,或“化为异物”,不禁悲从中来。值得提出的是,信中“悲笳”“哀筝”中之“悲”“哀”二字含义,与今之“悲哀”意稍异。悲有慷慨之意,哀为雄壮之声,汉晋人谓妙音为哀。是以“哀筝顺耳”,闻“悲笳”则“怆然伤怀”。三国士人重视生命,崇尚真实,但时常悲叹人生短促。聚散生死这一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士人的心灵。南皮畅游自然是乐事,然而有聚自然有散,人常谓“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聚会往往短暂而难得,离散才是长久而容易的呢!由聚散再联想到人生之短暂、生命之易逝,往昔的好友转瞬间“化为异物”,生死两隔,当然要令人悲从中来,伤怀不已了。这类先叙聚会、畅娱之欢乐,突然转入对人生无常的莫名悲伤,在汉晋之际的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东汉《古诗十九首》中“今日良宴会”一首起句,为“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中间忽然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腾尘”的悲伤。再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段,因群贤集宴,揽崇山峻岭之美,俯仰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二段忽然言悲:“不知老之将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当然,悲叹人生易逝的目的不是让人徒为伤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是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曹丕此时的悲,是来自于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从而更加珍惜对活着的人的友情。
第三段突出了一个“情”字。初夏的五月天,沁人心脾的暖风徐徐吹来,万物随风摇曳,佳果齐集。在气候宜人、天气朗晴的时光中,车驾又载着作者和他的文学侍从开始畅游四方。同样是游娱,可物是人非,睹物生情,怎不叫人怀念昔日的朋友呢?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对逝者是追念之情,对生者是思念之情,情景交融,作者感到无论用什么语言也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只好用“自爱”来向友人道声珍重罢了。
书信的全文在欢娱与惆怅交织中结束,表达了对友人深厚诚挚的情谊,也深深地怀念已经“化为异物”的故友。全文描写了两个游历场所,抒发了节同时异、物是人非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在现境与往境的对比中产生出来的。欢乐往事的追忆,也多少冲淡了现实环境中离别的凄凉与惆怅。当时文人大多生活在贵族周围,因而作品难免为追求典故、对仗,大量采用华美的辞藻,甚至借绮丽、纤巧的形式掩盖内容的空虚,使散文出现骈体化的倾向,但是曹丕的这篇书信,不仅文辞优美、情感真切,而且内容充实、结构谨严、行文简练、一气呵成。融思念于字里行间,化感情入清绮骈句。辞藻优美而不华丽,用典信手拈来,而非着意堆砌。是一篇最能体现魏晋典雅风格的优秀骈体小品,同时也是最能代表曹丕洋洋清绮风格和充满人情味的范文之一。
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9]经年: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
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
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
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
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 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 听雨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
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
第四节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 兰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今
第一首文人五言咏史诗:东汉班固《咏史》
左思《咏史》八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郁郁:草木茂盛貌离离,下垂貌世胄(皱):高门贵族的子弟金张:匈奴人金日磾(低),张安世均为刘彻贵臣,其后代数世为官珥,这里作插解貂,冠上作装饰用的貂尾
第二节 唐代咏史怀古诗
初唐咏史怀古诗:陈子昂盛唐代表作家为王维,李白,杜甫,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八阵图》中唐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白居易《长恨歌》晚唐李商隐,杜牧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 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 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简析: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江滨有三峰并峙二水: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的《黄鹤楼》比较而言,有的说未分胜负,有的说气魄略逊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析:东晋时的豪华宅第衰落,昔日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产生无穷的感慨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浚(俊):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简析: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杜牧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代咏史怀古词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安石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案:《临川先生歌曲》"犹唱"作"犹歌"《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词话》"画图"作"图画","芳草"作"衰草"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惜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门外楼头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胡寅《酒边词序》:"词曲者,古乐府之未造也……名之曰曲,以其曲尽人情耳,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其去曲礼则益远矣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遂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吏,柳氏为舆台矣"
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佳丽地,指金陵,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樯,桅杆断崖,临水的山崖雾沈半垒,雾气遮盖了半座营垒女墙,城上的小墙淮水,指秦淮河
简析:此词主要隐括刘禹锡的两首诗,《乌衣巷》,《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释:
迷楼:在扬州,为隋炀帝下江南时所建镇江与扬州隔江相望
很石:北固山甘露寺中的一块石头,据说孙权和刘备曾经坐在上面共商大计
使君:指辛弃疾,辛曾任福建安抚使这时稼轩已在上饶隐居逾十年,故称之「心在苍崖绿嶂」
北门:指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北疆门户
有尊中酒差可饮:东晋桓温曰,"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这里以桓温喻稼轩
认得征西路:桓温曾拜征西大将军稼轩是从山东退到江南的,熟悉北方的山川形势,他自已也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小传姜夔(1155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唐以前咏物诗
咏物诗词的定义
特点:不粘不脱
《橘颂》为第一篇咏物诗
二,建安时期:咏物诗代表诗人刘桢《赠从弟》,如其二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东平(今属山东)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
三,北朝时期:谢眺"宫体诗":乏寄托
第二节 唐咏物诗的特点
描绘生动,新颖传神(物)
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神)
杜甫《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三,以物拟人,移情于物(情)
四,借物抒怀,咏物鸣志(志)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诗中"深"又作"侵","不堪"又作"那堪"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蝉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
简析: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作者小传: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临海集》
五,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理)
罗隐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小传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说是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因十次考进士,没考上,改名为隐后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诗多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一些作品流传于民间
第三节 宋人咏物词
宋人咏物词的代表作家:北宋苏轼,周邦彦,南宋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
温庭筠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又名《金荃集》
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楶 水龙吟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
“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什么意思
我想楼主问错了,应该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具体解释起来应该是: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皇帝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比如:本来是”大丞相曹操求见“。有了赞拜不名的恩宠之后,就只能这样通报”大丞相求见”,而不能提曹操两字。入朝不趋,谓入朝不急步而行。 古代臣子入朝必须趋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剑履上殿则是说古代得到帝王特许的大臣,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被视为极大的优遇。一般人上朝(特别是三国)都要去掉佩剑,脱掉鞋子,这点可以从吴大导演的《赤壁》看出来。
参考资料:
//ke/view/4613570
//ke/view/1294726
望采纳
曹操《短行歌》全诗
《短歌行》一共有两首,
一、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二、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珪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
他被孔子所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
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2)司马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
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关于第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
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
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
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至于第二首诗,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间。
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为侯。
建安十七年(212)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随着权势的壮大,地盘的拓展,曹氏集团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汉自立之心。当时东吴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迹。
2、作者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参拜不名,剑履上殿”是什么意思
剑履上殿—来—古人席地而源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剑履上殿,即穿鞋佩剑直入殿堂。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来源:
《三国志·曹真传》:明帝即位,进封邵陵侯,迁大将军。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文选·任昉<齐竟陵文王宣公行状>》:"又诏加公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张铣注:"天子敬重其德,有诏使入天子之朝不趋走。"
《后汉书·梁冀传》:"
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梁书·侯景传》":景又矫诏自进位为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真实历史上,《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还是后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什么含义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鸣叫,在原野吃着艾蒿。
呦(yōu)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这句诗最早出自于《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后在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引用。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白话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乐陶陶。
(5)司马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扩展阅读:
《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小雅·鹿鸣》作为早期的宴会乐歌,后来成为贵族宴会或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的乐歌。东汉末年曹操还把此诗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也歌唱《鹿鸣》之章,称为“鹿鸣宴”,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请问这首诗歌的全部及历史背景谢谢!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属乐府旧题《相和曲·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本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从曹操《短歌行》引用《鹿鸣》成句推断此诗应该作于杜夔为魏国创制雅乐之后,最有可能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由于是针对不同的客人分别祝酒,因此全诗显得语意断续而不联贯。对于《短歌行》的写作背景,目前没有定论给你一个网址,你应该会有自己的看法, //6028209218/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73191
什么是“剑履上殿,殿赞拜不名”
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剑履上殿,即穿鞋佩剑直入殿堂。
赞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出自: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 萧何 故事。
《梁书·武帝纪上》:“诏进 高祖 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三国演义》第四回:“ 董卓 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无比。
(7)司马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扩展阅读
古代赐予权臣的几种特殊待遇
1入朝不趋
古代臣子觐见皇帝,必须小步慢跑,步子迈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被视为大不敬的举动,要遭到言官的弹劾。但对于某些功臣,或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允许他们不用疾步而行,以此表示尊重。
2赞拜不名
古代上朝议政时,因为官员数量很多,皇帝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记住、记清,臣子如果向奏事,必须由赞礼官向皇帝通报其官职及姓名。为表示尊重,皇帝特许某些臣子朝拜时,赞礼官可以不直呼其姓名,而只称呼其官职。
3剑履上朝
古代朝见皇帝时,不仅不能携带武器,而且还要脱掉鞋子,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然而对于某些臣子,皇帝却特许他们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以示莫大的恩宠。
获得以上三项恩宠的大臣并不鲜见,比如西周的姜尚、西汉的萧何、曹魏的曹真等人,或作为开国元勋,或作为朝廷重臣,都曾获得如上待遇。
4出警入跸
出警入跸,即帝王出入时警戒清道,禁止行人来往,犹如今天***出行时实施的交通管制。按照《古今注·舆服》中解释的:“警跸,所以戒行徒也。
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跸止也。故云出警入跸也。”“出警入跸”本为帝王专有的待遇,人臣一旦获得,说明离“谋朝篡位”更近了一步。
历史上,曹操被封为丞相后,觐见汉献帝可以不跪。但司马懿被封为丞相之后,他为什么还要对魏帝下跪
曹操实力很强,其实copy就是有时无名的皇帝,只是他认为没必要废汉献帝。再加上当时曹魏集团内还拥护大汉的人不多,多是曹操的手下。而司马懿则不然,他被封丞相时虽然已夺得的大部分权力但曹氏家族扔有一定势力,司马懿推翻曹魏政权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一点由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司马昭到司马炎历经三代,最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正式推翻曹魏建立西晋可见一斑。
短歌行二首的创作背景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圣旨原本是汉献帝委托杀死曹操的车骑将军董成用鲜血写成的密诏。由于刘备参与并签署了义书,获得了一些朝廷官员的心,他开始“也防止曹操谋害他,所以在后花园种菜,自己浇水,想着低调行事”。可惜低调的结果还是被见过世面的曹操怀疑。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童年煮酒英雄”后,他知道不仅国贼难惩,自己也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跑。他的借口是伪帝袁术战败,要投袁绍。“投绍兴,必经徐州。请备一军半路截击,术可擒。”曹操见自己曾许诺要做天下英雄的皇叔刘备,自告奋勇为其效力。他太高兴了,没有仔细看。他居然“笑着说‘来日本玩天皇,就算起兵’”。接下来是刘备精湛演技的表现:
次日,玄德相见。却说太守曹玄德,引兵五万,与朱令、赵露同去。玄德辞帝,帝哭遣。玄德到了住处,星夜收拾鞍马,挂了将军印,催他。董成开车出了十里亭去送。玄德曰:“吾叔宁可忍。此行必有命。”程曰:“公当留心,不可不忠于天子。”两个人,分别。关、张曰:“兄急甚?”玄德曰:“吾乃笼中之鸟,网中之鱼。此行如海中之鱼,绿云上之鸟,不受笼网束缚!”张看关性命难保,催、速去。
对人物的刻画以粗疏笔法为特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上一段就是最好的体现。面对刘备的挤兑,首先是汉武帝“玄德辞帝,帝泣送之。”所谓看客,看清楚了,汉武帝不是平庸之辈。他的“哭泣”清楚地表明,玄德将一去不复返。不然将军上战场是朝廷常事,又不是夫君骨肉,何必哭。其次,作为另一个旁观者的董成“驱车出十里亭送行”,希望有所挽回。眼看自己的意图一再被出卖,刘备开始担心曹操会反悔,于是不耐烦地说:“我叔宁可忍。此行必有命。”的意思是“你慢慢等着,总有一天我会向你报喜的”。打消了他所有的希望。极度失望之下,董成只好强调:“公当重视,不可不忠于皇上。”接下来是关羽和张飞。刘备对自己的心腹兄弟毫不隐讳地表白:“我是笼中之鸟,网中之鱼。此行如海中之鱼,绿云上之鸟,不受笼网束缚!”的确,在曹操的指挥下几经波折,虽然惊心动魄,但他的身份是——左将军,翼城,他的名气是——的叔父,他的实力是5万大军。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了,汉献帝的安危呢?如果他不死,怎么能名正言顺的登上王位?于是,“命在旦夕,张催与大军速来。”
看刘备在文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汉献帝面前藏私,在董面前虚言,在关羽张飞面前意气风发。与以“奸雄”著称的曹操相比,他在官渡向许由要粮时的精明和迅速变化,丝毫不亚于他。难怪玄德被才华横溢、敢作敢为的曹操引为英雄,被后人封为“枭雄”。真的是“好又好”。回顾刘备当时的所作所为,他在汉朝既不是忠臣,也不是权臣。他的本意是,除了被称帝,他什么都不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