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
姓氏:吕
祖宗:大岳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
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吕姓有四支来源,第一支是源自姜姓,其次是源自魏氏改姓,最后是古代少数民族改姓。另外也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吕姓的第一支就是以国为氏。
1、出自姜姓。
这一支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
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源自姬姓魏氏。
这一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3、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汉化。
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4、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吕氏。
这一支在今天的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流改为汉姓吕氏,来源于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改姓而来。
扩展资料: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五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吕氏南迁始于汉朝,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
台湾吕氏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氏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
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
公元1895年日寇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氏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氏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氏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氏人数。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氏,公元十九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加拿大者甚多,吕氏随之到了美洲。二十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氏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氏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吕姓
吕姓的姓氏起源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在2018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为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好听大气男孩名赏析
吕俊滔:俊字五行属火,滔字五行属水,俊,指英俊潇洒,儒雅,滔,一般指水势浩大的模样。用作人名意指心胸开阔、博学多才而英俊潇洒。
吕智瑜:瑜的读音是zyú,声调为阳平,读起来的感觉是比较大气的。“智”顾名思义代表的是才能,“瑜”是一种美玉。“智瑜”这一名字整体上寓意男孩很有聪明才智,而且性格和外貌都很好,是个温文善良大方的人。
吕子涛:子:本义为婴儿,儿或女;也指天之骄子。涛:指大波浪、像波涛的声音,也可形容汹涌澎湃的意思。
吕希尧:名字中的希字通常指明亮的意思,其好寓意是鼓励男孩对未来充满前途明亮;尧字是指古代圣明的君主,常见于男孩起名中,其引申义为有有智慧的;是一个有有涵养的字眼。结合姓氏吴也非常的好听好记大气。
姓吕单字有深意佳名
吕商、吕格、吕珣、吕亿、吕理
吕谱、吕睿、吕宝、吕虎、吕娄
吕冲、吕琪、吕夭、吕炜、吕尘
吕觅、吕浚、吕玧、吕继、吕宋
吕杉、吕单、吕飞、吕发、吕者
1、吕姓的历史: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吕国被灭后,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吕这个姓氏。(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许、申······等为氏),当时,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氏之一。
2、吕姓的现状:
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吕姓的名人:
1、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2、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3、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4、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的意思和含义
吕(拼音:lǚ)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熔成块状的两块金属。
应是“铝(不是金属元素之铝)”的本字;一说,像两块脊椎骨的样子,本义是脊骨。中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六个低音称“律”,六个高音称“吕”。“吕”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个国名,也用作姓氏。
“吕”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由两个方块形“口”组成;金文(图2)字形与甲骨文相同,只是相较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更圆润。发展到小篆。
,两个“口”中间加了一竖。到楷书中这一竖变为一个短撇,而作“吕”。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汉字时,规定新字形不带一短撇,作“吕”。
关于甲骨文中“吕”字的构型,有学者认为像两块脊骨的样子。《说文解字·吕部》:“吕,脊骨也。象形。”可见许慎根据小篆形体也认为“吕”的本义是脊骨形体。这一意义在文献中也有用例。如《急就篇》卷三:“尻髋脊膂腰背吕。”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当然有的学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吕”是两块金属锭的象形,即古“铝”字。甲骨卜辞中的“吕”除了用作祭名、方国名或地名外,还用作铸造器物用的金属原料。
如《甲骨文合集》6567:“丁亥卜,亘贞:勿乎(呼)取吕。王占曰:吉,其取。”又如《甲骨文合集》29687:“丁亥卜,大……其铸黄吕……。”可见甲骨文金文中的“吕”表示多块金属锭重叠放在一起。
至于“脊椎骨”的含义,其实是假借了“旅(膂)”字。“旅”字的本义是军队。军队是奴隶主统治者和封建帝王的主要专政工具,其重要性好比人的脊骨支撑着身体,因此旅字引申出脊骨义。
后来在这个意义上又造了一个用肉字作形符,旅字作声符的“膂”字,表示脊骨,免除了旅字所兼的这一职务。这时“吕”字的本义已经不用,从形体看像两节脊骨,而且与旅同音,故借用为脊骨之称。篆文规范时加一画作。
表示脊骨节节相连,使赋予的新义更加明显。所以在《说文》中,吕字作为正篆收列,膂字成了异体,许氏理所常然按照当时的意义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