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带数字的成语是怎么

三年级语文带数字的成语是怎么,第1张

1、一心一意:形容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的只做一件事;

2、二龙戏珠: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表吉祥安泰和平安长寿之意;

3、三言两语:形容说的话很少,言语简短;

4、四通八达:形容交通便利,比喻事理融会贯通;

5、五湖四海:泛指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比喻广泛的团结。

表示做事考虑不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不管三七二十一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

表示距离远时用---------------十万八千里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很大时用--------------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小九九

1 语文里的数字小常识

语文里的数字小常识 1求一些数学小知识一定要在200字以内100字以上,要么别回答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 论中去了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数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数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其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可以从数学的起源得到印证 古代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以及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先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有关的数学知识。

2关于数字的一些小知识

数字的由来 数字可谓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也是人们最早研究的数学对象。

在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只知道“有”、“无”、“多”、“少”的概念,而不知道数为何物。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些模糊不清 的概念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例如我国古书《周易》上就有“ 上古结绳而治”的载 。

即当发生一次重要事件时,就在绳子上打一 个结作为标记。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至少表明人们已经有了数的概念。

文字出现以后,人们试图数学以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就出现 了各种种样的记录方法。

古埃及人用“|”表示一,用“‖”表示二; 古罗马人用“Ⅰ”表示一,用“Ⅱ”表示二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 但 是当数字很大时记录起来十分不便。

例如我们要表示一百时,难道要写 一百个“|”吗?当然,古罗马人也看到了问题的所在 ,于是他们发明 了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L,C 分别表示 1,2,3,4,5,6,7,8,9,10,50,100。看来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 然而要表示一万还是十分困难。

这也是罗马数字没有被广泛采用的原因。 罗马数字的失败表明,任何想使每一个数字对应一个符号的记数方法都 是徒劳的。

直到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一种只含有1,2,3,4,5,6, 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 字89中8表示八个十,而9表示九个一。

这样一来表示任何数都是轻而一 举的事情了。于是,这一发明很快被商人带入 首都巴格达城。

并 很快得以流传,并称之为 数字。由于这一记数法简洁明了,而被 使用至今。

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难怪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 明”。

数字的由来 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 数字:0、1、2、3、4、5、6、7、8、9。 其实, 数字并不是 人发明的,而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等。 公元8世纪,印度一位叫堪克的数学家,携带数字书籍和天文图表,随着商人的驼群,来到了 的首都巴格达城。

这时,中国的造纸术正好传入 。于是,他的书籍很快被翻译成 文,在 半岛上流传开来, 数字也随之传播到 各地。

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来,公元12世纪,这套数字由 商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很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他们以为这是 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

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数字传人欧洲各国后,由于辗转传抄,模样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1000多年的不断改进,到了1480年时,这些数字的写法才与现在的写法差不多。

1522年,当 数字在英国人同斯托的书中出现时,已经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了。 由于 数字及其所采用的十进位制记数法具有许多优点,因此逐渐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所使用。

数字的由来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 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 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 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

后来,这些数字又从 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 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 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 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 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 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 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罗马数字的由来 罗马数字是一种现在应用较少的数量表示方式。它的产生晚於中国甲骨文中的数码,更晚於埃及人的一进位数字。

但是,它的产生标志著一种古代文明的进度。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罗马人还处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当时他们用手指作为计算工具。

为了表示1、2、3、4个物体,就分别伸出1、2、3、4根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这种习惯,人类一直沿用到今天。

人们在交谈中,往往就是运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数字的。当时,罗马人为了记录这些数字,便在羊皮上画出Ⅰ、Ⅱ、Ⅲ来代替手指的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Ⅴ",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表示两只手时,就画成"ⅤⅤ",后来又写成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的"Ⅹ",这就是罗马数字的雏形。

之后为了表示较大的数,罗马人用符号C表示100,C是拉丁字"Century"的头一个字母,century就是100的意思。用符号M表示1000。

M是拉丁字"mile'的头一个字母,mile就是1000的意思。取字母C的一半成为符号L,表示50。

用字母D表示500。若在数的上面画一横线,这个数就扩大。

3小学趣味语文知识:数字猜成语

小学趣味语文知识:数字猜成语:

根据下列数字猜一个成语

1 12345690

提示:仔细观察数字,看看缺少了哪些呢?

2 1256789

提示:这道题是不是和上一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3 1+2+3

提示:这可不是一道数学题啊,答案就藏在题目中。

4 33335555

提示: 看!又是3又是5,而且还不是单独出现的呢。

5 35

提示:这个数字好特别,是介于两个整数中的数字。

6 5 10

提示:仔细瞧一瞧,它们分别是几。

7 9寸+1寸=1尺

提示:这道题中出现了什么?对,出现了单位!动动脑筋吧。

答案

1 七零八落

2 丢三落四

3 接二连三

4 三五成群

5 不三不四

6 一五一十

7 得寸进尺

4小学数学知识集锦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 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1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2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13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14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就这样: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15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16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7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18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19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20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5小学数学关于数字的知识

(一)整数 1、分类:自然数、0、…… 2、读、写法 → 数的改写: ⑴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例:7645000=7645万;146000000=146亿 ⑵ 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例:7645000≈765万;146000000≈1亿 3、大小比较 4、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⑴ 加法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数加起,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⑵ 减法 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⑶ 乘法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法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①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②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⑷ 除法 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①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5、运算定律和性质 ⑴ 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 a+b=b+a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③乘法交换律 ab=ba ④乘法结合律 (ab)c=a(bc) ⑤乘法分配律 (a+b)c=ac+bc ⑵ 性质 ①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②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6、四则混合运算 ⑴ 第一级运算:通常把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⑵ 第二级运算:通常把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如例1、例2) 例1:520-160+240-380 =360+240-380 =600-380 =220 例2:12580÷2540 =10000÷2540 =40040 =16000 ⑶ 不带括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在做第一级运算。(如例3) ⑷ 带小括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如例4) ⑸ 带中、小括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中括号和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如例5) 例3:920-800÷205 =920-405 =920-200 =720 例4:(42150-70)÷70 =(6300-70)÷70 =6230÷70 =89 例5:[3440-(150-70)]÷70 =[3440-80]÷70 =3360÷70 =48 7、整除 ⑴ 倍数 → 公倍数 → 最小公倍数(例:24、48……都是8和12的公倍数;其中24是8和12的最小公倍数) ⑵ 约数 → 公约数 → 最大公约数(例:1、2、3、6都是18和24的公约数,其中6是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 质数 → 合数 → 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5和7是互质数) 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42=237) ⑶ 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位数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⑷ 偶数和奇数 ①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如:2、4、6、8、10……) ②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如:1、3、5、7、9……)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十进制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形式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读、写法 ⑴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例:65读作六点五;004读作零点零四。

⑵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例:四点三九写作:439;三十点零一五写作:30015。

3、小数的分类 ⑴ 按整数部分情况分:纯小数、带小数; ⑵ 按小数部分情况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分为: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例23333……写成23(选学) 4、小数大小的比较: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小数与分数的相互改写。 7、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8、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同整数) 9、运算定律和性质。

(整数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同样适用) 10、四则混合运算。(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

6寻几个关于数学和语文的小故事或小知识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小朋友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呢?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比如说:买菜、卖菜、算多少钱……

下面就是一个小故事,是一个数字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选3,打一数字是3。高考第四道题是一道友稿数学题,解题的难度不大。但是如果学好唤孝生不仔细观察思链握考还是容易搞错的,特别是在高考这样的场合中一定要细心,用心去做。[wapppcdncn/article/097458html]

[wapgzsaltcn/article/178642html]

[wapslgamenetcn/article/514876html]

[wapshysgpcn/article/483169html]

[waptnw1888cn/article/806391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2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