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征徐州时,替他守家的是荀彧;
曹操北上官渡时,替他守家的是荀彧;
曹操南下江东时,替他守家的是荀彧;
曹操西讨汉中时,替他守家的是荀彧。
曹操从仅拥有兖州之地,到平定北方,他的成功,离不开荀彧在后方的默默支持。但是正是这样一位陪伴曹操21年,堪称曹操身边诸葛亮的人,为何最后看到曹操送来的空盒子,便选择自尽了呢?因为这个空盒子,代表荀彧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荀彧无法接受接下来的改变,只能以死明志,为大汉殉葬。
▲空食盒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他选择跟随曹操,是因为他认准曹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并且也是忠于汉室的人。曹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值得一提的是,早年的曹操也确实是忠于汉室,没有很大的野心,这一点和袁绍、袁术等是枭雄不同的。所以他为官之时能做到棒杀蹇图、讨伐董卓的时候能做到竭尽所能,无不体现曹操对于汉室的忠心。曹操在《述志令》,也表白了自己的理想,能被封侯,做到一名征西将军就满足了。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的事业做大做强,他的野心和报复也在慢慢变大,或者说也是被形势给架上去的。随着属下的变多,他们也是希望能够不断进取的,而曹操也只有不断向上谋求才能给予他们更多。如果属下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一些有野心的人便会作乱。而曹操也不能选择选择放下自己的权位,曹操一生征战,也得罪了很多群体,一旦失去权力的保护,可能会导致自己或者家人受害。受形势的影响,曹操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需要他不断进取。于是曹操做了丞相、做了魏公、做到了魏王。
▲曹操
荀彧的抉择荀彧既是曹操的属下,也是汉室的臣子。他是忠于汉室的,他想通过帮助曹操,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董昭等人劝曹操称魏公时,荀彧却不赞成,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
可能荀彧想曹操也不会真的想称魏公,但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曹操了,此时的他,已经决定称国公。曹操因为荀彧的反对而难以释怀,荀彧成为曹操称王的阻力,如果荀彧坚持站在曹操的对立面上,曹操只能让荀彧永远闭嘴。
▲荀彧
曹操借用南征孙权的时机,让荀彧离开了尚书台、前往前线劳军。这一反常的举动,可能荀彧也察觉到了异动。在《三国志》中,陈寿只是提到“以忧薨”,荀彧在寿春病死。但是为何荀彧偏偏在调往前线后就病死,曹操第二年就称魏公了呢?荀彧的死因很可能和曹操有关。而在《魏氏春秋》中,就提到了文章开篇所说的,曹操给了荀彧一个空的食盒,然后荀彧就服毒自尽了,《三国演义》中,也是沿用这样的说法。
曹操给荀彧的空盒子,是一种摊牌的行为。荀彧以汉臣自居,食用的是汉禄。空盒子意味曹操称魏公之后,身为曹操属下的荀彧将没有汉禄可食,曹操希望荀彧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荀彧是有气节的,也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在明白曹操的心意后,他也意识到汉朝的覆灭已经无法避免。荀彧当初选择帮助曹操,是希望能够共同兴复汉室,没想到汉室被自己亲手埋进坟墓,理想已然破裂。
▲曹操与荀彧
面对曹操发起的,是要做一名魏臣,还是做一名汉臣的选择题时,荀彧选择了放弃。在曹操称魏公之前,以汉臣的方式离去,保全自己的名节与理想,为汉室的覆灭而殉葬。
典韦战死的时候,曹操痛哭;郭嘉病故的时候,曹操也哭了。但是荀彧病故后,没有记载曹操的反应,但是曹操的内心,想来也会对这位老朋友的故去感到十分悲哀。曹操最终没有称帝,可能和荀彧的死也有所关系,不然九泉之下,孟德何颜面对文若。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能够成为一代名将,乱世之奸雄,建立这些功绩,其实是少不了身边的谋士的,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帮助自己成就了伟业,究竟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用人的呢都有哪些政策呢
在演义小说中有许多讲曹操刻薄多疑的故事,但历史上的曹操以博大的胸怀和超然的眼光聚拢了当时海内的一流人才,曹魏的人才是三国中最多的。
曹操最初在兖州的时候,有个名士叫边让,恃才傲物,不肯屈身为曹操办事,而且说了很多轻视侮辱曹操的话。曹操也同样高傲,就杀了边让,结果激起了陈宫、张邈的叛乱,险些丧失根据地。曹操用鲜血换来了教训。
终其一生,曹操的用人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为下属创造宽松的施政环境。
臧霸是位泰山豪强,他在青州和徐州一带与孙观、吴敦等人聚兵作乱。曹操与吕布混战时候,臧霸就站在吕布那边。等到吕布失败后,臧霸被曹操逮捕。曹操是非常喜欢他,不仅放了他,还让他招降了吴敦、尹礼等人。曹操任命臧霸为琅邪相,其他人也都做了太守,将青徐二州的安危托付给这群豪强。
臧霸等人也知恩图报,维持了青、徐两州的稳定,抵御住其他势力的染指。官渡大战的时候,曹操命令臧霸率领精兵屯驻青州,岿然不动,免除了曹军东部的威胁,使得曹军能一
心与衰绍对抗。曹操没有花费大精力,就利用臧霸等人稳定了东方。其实下属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上司协助创造的。
第二:宽容部下的过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宫渡之战后,曹操检查衰绍军中的书信,发现许多军中官员的降书。当时阵营内部许多人忧心忡忡。少数人为了表白自己,要求查验书信。曹操反而是一把火把缴获的书信全给烧了,说 “当初袁绍非常强大,我还怕不能自保,更何况大家!” 一句话,就赢得了很多人死心塌地的效忠。
第三∶不厚此薄彼,尊重所有下属的谋略。
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条件恶劣,前途难测。当时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反对远征,只有郭嘉认为应该乘胜平定长城沿线。曹操肯定了郭嘉的建议,结果在长城沿线战役中大获全胜。回到易州后,曹操照样重赏了先前劝谏不要攻击的谋士。他说:“我这次冒着极大危险远征,侥幸才获得了成功。虽然得胜了,却是上天保佑的结果,是不可以效法的。诸位的劝谏是万安之计,所以赏赐大家。希望大家以后知无不言啊!”
第四∶注意提拔出身低微的人,甚至是那些投降、俘虏的人才。
曹操知人善察,提拔张辽、徐晃于俘虏中。这些人都在以后建立了不朽功勋,成为一代名将。至于曹操在民间和阵中提拔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曹操讨伐荆州的时候,刘琮举州投降。他招呼部将文聘一起投降。文聘说 “我不能保全荆州,是个罪人,余生待罪而已。” 他不愿意去迎接曹操,在家中闭门赋闲。曹操渡过汉江,进入荆州后,文聘才来拜见曹操,曹操问他∶“为什么姗姗来迟啊” 文聘说 “我先前不能辅助刘表保全荆州,侍奉国家,怎么还好意思抛头露面” 文聘说话间,热汨盈眶。曹操感动地说 “您真是忠臣啊!”曹操对文聘厚礼相待,还划拨军队由他指挥。文聘在曹操阵营中不仅取得了长坂坡追击战的胜利,还在魏国建立后长期镇守江夏,成为皆魏的南天一柱。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
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诗歌主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散文主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学术著作有《〈孙子兵法〉注》。具体如下:
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