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龙阳同人文,魏王和龙阳和安陵~

魏王龙阳同人文,魏王和龙阳和安陵~,第1张

魏王和龙阳和安陵~

安陵和龙阳见于魏阮籍诗曰:“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宿昔同衾裳。”

安陵与龙阳都是同性恋者,但不是他俩告同性恋。 这个安陵君不是魏国的安陵君,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安陵君,安陵君是楚庄王儿子楚共王的男宠,与龙阳君不是同一时代。而龙阳君是战国末年魏襄王的男宠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之第五位——安陵君 魏阮籍诗曰:“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宿昔同衾裳。” 安陵君贵族出身,有文化,有修养,而且十分精于世道,很会做人。少年时俊美可,青年后潇洒诱人,学识渊博,性格沉稳,放眼一瞧,迷倒仰慕者黑压压一片,其魅力非能用语言描述。 战国策记载佐一篇关于距噶故事 题目:江乙说于安陵君 文言文机遇算啦,比大家睇睇译文啦~~~~~~ 安陵君是楚共王宠幸的男色,位高权重,谋士江乙劝导安陵君说:“您在楚国没有一寸封地,也不是皇亲国戚,却身居高位,享受厚禄,楚国的民众见到你,都要必恭必敬地向你行礼跪拜,这是为什么呢?”安陵君说:“那是大王抬举我,不然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地位。”江乙说:“因为钱财而结交的人,钱财没了,交情也就没了;因为美色而交往的人,当美色衰退,爱情也就变质了,所以有爱妾床上的席子还没睡破就被遗弃,宠臣的马车还没用坏就被罢黜的事情。现在您独揽楚国的权势,却没有可以与楚王结成深交的东西,我很替你担心。”安陵君说:“那我该怎么办呢?”江乙说:“希望您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必然得到楚国长期的尊重。”安陵君说:“谨遵先生教导。” 安陵君和楚共王亦系中国历史上著名噶BL,美色壮丽的安陵君亦非徒有其表,同深深洞察人性的江乙一样,他也系一个擅长谋划的人。来睇下安陵君系点向楚王表白自己的深情噶啦~~~ 接下来的三年,安陵君都没有任何行动,江乙沉不住气了,再次拜见安陵君说:“我为您谋划的事情,怎么到现在还不见您行动呢?既然您不采纳我的计策,从此我也不敢再拜见您了。” 安陵君说:“我实在不敢忘记先生的教导,只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机会。”后来有一天,楚共王到云梦山游猎,车马成群结队,声势浩大,篝火烧得天空像起了彩虹,而动物的咆哮声像雷霆闪电。突然有一头犀牛发了狂似的朝车轮横冲过来,只见楚共王拉弓搭箭,一箭便射死了犀牛。楚共王拔起插在路边的一根旗杆,接住犀牛的头,仰天大笑。楚共王说:“今天实在是太开兴了,要是百年之后,我还能和谁一起享受这种快乐呢?”安陵君立时泪流满面,上前对楚共王说:“我在宫内和大王同坐席,出外则和大王同车乘,大王百年之后,我愿随同大王死,在黄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垫席,不让蝼蚁侵害您,更何况一起享受这种快乐呢?”楚共王听了内心大为震动,于是正式册封他为安陵君。 千古绝妙人物——龙阳君 龙阳君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寻秦记》中龙阳君一出场着实让我恶心了一把,我可以接受一个男人爱男人,但接受不了一个男人像一个女人——一个很肉麻的女人。 项少龙假扮董匡重遇龙阳君,首先龙阳君表现出他的心细如发(发现纪嫣然对项少龙的感情),眼光独到(欣赏董匡领兵出城时的魄力),在马场遇刺时毫无平时柔弱的形象,表现出魏国第三剑手气魄。 《战国策·魏策》载:“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而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专人于庭,避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王也,必亲上而趋大王,臣亦犹恐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给见历史上真正的龙阳君与《寻秦记》中是龙阳君都是一个很有魅力和手段的人。 龙阳君爱上了项少龙,项少龙至少把龙阳君当成半个女人,我却慢慢的把龙阳君当成完整的女人,对她自称“奴家”倍感亲切。 当项少龙被李牧打败逃亡魏国,龙阳君含泪害少龙,龙阳君把秘密告诉他并不信任的韩创一解苦闷,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个人物。 《寻秦记》让我对龙阳君还留下了一个迷,就是项少龙在龙阳君寝室中看到的那些身着男装的美女?各位黄迷可否帮我一解心中谜团? 龙阳君简介 魏王与龙阳君的故事 龙阳君怎么死的

龙阳君简介 魏王与龙阳君的故事 龙阳君是怎么死的(商都文化网配图) 魏王听了,不觉笑道:原来是这么回事,这种流言,爱卿为何不早告知于寡人呢!于是魏王向全国公布诏令,上面写道:今后再有私下议论龙阳君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龙阳君目的达到,当然笑逐颜开。魏王一看宠臣容光焕发,顾盼生辉的样子,自然更是神魂颠倒。 龙阳君是怎么死的 龙阳君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然而,对于龙阳君,他却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魏安王死后,龙阳君仍然地位稳固,被新君倚重。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在后来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关于龙阳君的一切都在记载中消失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有可推敲的余地,是隐了遁了穿越了还是私奔了不可考证。总之,龙阳君他生于几几年,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他的美貌,他的智慧却让人们不得不记住这个绝世男人。 商都文化我推荐: 龙阳逸史:中国古代评比男妓的标准是什么 古代男同性恋的俗语以及典故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女同性恋 为什么古代同性恋女子称磨镜

魏王与龙阳君基情故事典故

龙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人物,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43年前后,是魏安釐王的男宠,像美女一样婉转媚人,得宠于魏王,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被大家称为龙阳君。那么,龙阳君有何资料简介和生平经历魏王与龙阳君都有什么故事 龙阳君简介: 龙阳君,姓名是龙阳,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魏国人,是魏安釐王的男宠,魏安釐王就是信陵君的哥哥。龙阳君不仅艳名远播,同时也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剑术高手,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性,也经常代表魏国出使他国,完美地完成任务,同时兼具美人、计谋家、武术家、外交家等多重而复杂的身份。 龙阳君与魏安釐王的故事: 龙阳君乃是俊俏小生一名,惹得魏王宠爱无比。有一天,龙阳君坐船陪魏王钓鱼,龙阳君一连钓到十几条鱼,而且钓到的鱼个头越来越大。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龙阳君突然间抽泣起来。魏王见了很是纳闷,便问其中原因。 于是龙阳君回答说:“臣觉得自己也不过是王的一条鱼而已。”魏王不解,追问理由。龙阳君解释给魏王听:“当大王您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满心欢喜好好收起。可是很快又钓上了一条更大的鱼,于是前面那条鱼便被弃之不顾了。臣不禁联想到,如今臣能有幸照料大王起居,在朝延中有了显赫地位,臣民见了,都要礼让三分,可是普天之下,貌美俊秀之人多不胜数,外面传说臣之所以受大王恩宠,是以色行事。臣深忧自身就像方才被扔掉的那些小鱼一样,离被弃之日恐怕为时不远了,如此臣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中的“辟”什么意识

我咋没看到“辟”字呢、、、

原文: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涕下,王曰:“何为泣?”曰:“为臣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所得,鱼也,臣其喜,后得又益大,臣欲弃前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搴裳趋王。臣亦曩之所得鱼也,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乎?”魏王于是布令于四海之内曰:“敢言美人者族!” 译文: 魏王与宠臣龙阳君同坐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便流泪了。魏王说:“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吗?为什么不告诉我呢?”龙阳君回答说:“我没有什么不称心的事。”魏王说:“那么,为什么要流泪呢?”回答说:“我为我所钓到的鱼而流泪。”魏王说:“什么意思?”回答说:“我开始钓到鱼,很高兴;后来钓到更大的鱼,便只想把以前钓到的鱼扔掉。如今凭着我丑陋的面孔,能有机会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为龙阳君,在朝廷中,大臣们都趋附我;在路上,人们也为我让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宠信,她们也一定会提起衣裳跑到大王这里来。到那时,我比不上他们,就成了最初钓的鱼,也是会被扔掉的,我怎么不流泪泥?”魏王说:“贤卿错了!你既然有这种心思,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啊!”于是下令全国,说:“有谁敢向我介绍美人的,罪灭九族。” 翻译古文

原文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①,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果,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②曰:“臣为臣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③,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④,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⑤。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⑥,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由是观之,近习之人,其挚谄也固矣,其自纂繁也完矣。今由千里之外,欲进美人,所效者庸必得幸乎?假之得幸,庸必为我用乎?而近习之人相与怨,我见有祸,未见有福;见有怨,未见有德,非用知之术也。 注释 ①龙阳君:魏王宠信之臣。 ②涕:眼泪。 ③凶恶:指面貌丑陋。 ④走人于庭:指人们在朝廷上看到龙阳君要趋步而行,以示敬重。 ⑤褰裳:提着衣裙。褰,揭起。 ⑥曩:以往,从前。 译文 魏王与宠臣龙阳君同坐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便流泪了。魏王说:“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吗?为什么不告诉我呢?”龙阳君回答说:“我没有什么不称心的事。”魏王说:“那么,为什么要流泪呢?”回答说:“我为我所钓到的鱼而流泪。”魏王说:“什么意思?”回答说:“我开始钓到鱼,很高兴;后来钓到更大的鱼,便只想把以前钓到的鱼扔掉。如今凭着我丑陋的面孔,能有机会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为龙阳君,在朝廷中,大臣们都趋附我;在路上,人们也为我让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宠信,她们也一定会提起衣裳跑到大王这里来。到那时,我比不上他们,就成了最初钓的鱼,也是会被扔掉的,我怎么不流泪泥?”魏王说:“贤卿错了!你既然有这种心思,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啊!”于是下令全国,说:“有谁敢说‘美人’的,罪灭九族。” 由此看来,帝王身边所宠爱的人,他们施展谄媚阿谀的手段,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掩护自己的办法,也是非常完备的。现在从千里之外有人想进献美人,可献来的美人,难道一定能够受到宠爱吗?假如能够得到宠爱,国君也未必都会听从那些进献美人的人。而国君身边受宠幸的人,都抱怨那个进献美人的人,他们只见到有祸,而没有见到有福;只见到有怨恨,而没有看到恩惠,这并不是运用智谋的办法。 一首诗有一句是:龙阳痴情献魏王。找整首的

龙阳君乃是俊俏小生一名,惹得魏王宠爱无比。有一天,龙阳君坐船陪魏王钓鱼,龙阳君一连钓到十几条鱼,而且钓到的鱼个头越来越大。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龙阳君突然间抽泣起来。魏王见了很是纳闷,便问其中原因。

于是龙阳君回答说:“臣觉得自己也不过是王的一条鱼而已。”魏王不解,追问理由。龙阳君解释给魏王听:“当大王您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满心欢喜好好收起。可是很快又钓上了一条更大的鱼,于是前面那条鱼便被弃之不顾了。臣不禁联想到,如今臣能有幸照料大王起居,在朝延中有了显赫地位,臣民见了,都要礼让三分,可是普天之下,貌美俊秀之人多不胜数,外面传说臣之所以受大王恩宠,是以色行事。臣深忧自身就像方才被扔掉的那些小鱼一样,离被弃之日恐怕为时不远了,如此臣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魏王听了,不觉笑道:原来是这么回事,这种流言,爱卿为何不早告知于寡人呢!于是魏王向全国公布诏令,上面写道:今后再有私下议论龙阳君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龙阳君目的达到,当然笑逐颜开。魏王一看宠臣容光焕发,顾盼生辉的样子,自然更是神魂颠倒。 龙阳之好(魏王和龙阳君)、断袖(汉哀帝与董贤)

你问怎么回事,是不知道意思吗?就是耽美BL的美化词语嘛,把魏王和龙阳君凄美的爱情比作龙阳之好,后者同上。

动漫和电视倒是没有,小说就有,有一篇《断袖》是讲汉哀帝刘欣与董贤的。龙阳的小说可能有吧,你查下网上。 1魏王与龙阳君 龙阳君的固宠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气比安陵君更大,“龙阳”是古代经常使用的男宠娈童的代称。一次魏王与之同船共钓,龙阳忽然泣下,王问原由,对曰:臣所得之鱼越来越大,故欲将前鱼弃置。而今四海之内美人甚众,皆欲趋于王庭,则臣亦将见弃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动,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2汉哀帝与董贤 他们之间产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典故,即断袖故事:董贤美丽自喜,哀帝悦其仪貌而幸之。一次,董贤白天压着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惊贤,便将自己的衣袖割断,可见恩爱之深。古代没有“同性恋”这一名词,“断袖”是对同性恋现象最典型的概念表达。 请问有没有关于龙阳君的小说?

公子贵姓

作者:青青子佩 女主穿越到战国、遇见龙阳君、是1女多男文 穿越到半空被雷一击,醒来发现一个令她狂晕的问题,就是她变身了。问清楚情况,她要吐血,这是战国时期,也是男宠风,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时期。为了不让自己挨饿,为了能换回身体,为了能回二十一世纪,她决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吃,喝,嫖,赌,抽,坑,蒙,拐,偷,骗” ,但也从此以后她就带着“自己”,过上了江湖生活,也遇上了几个历史上有名的 王和龙(2)

《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一部资料汇编,由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所辑录,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而成。据刘向《战国策续录》说,他奉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书,发现一批战国资料,“书中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他认为“战国时游土,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见书名是刘向定的。此前有各种名称,体例亦不统一,肯定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近人罗根泽有“《战国策》作于蒯通”一说)经过刘向“以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为三十三卷,十二个国别。今天看到的是:齐策6卷,秦策5卷,楚策、赵策、魏策各4卷,韩策、燕策各3卷,东周策、西周策、中山策各1卷,宋策、卫策合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汇校汇注本(1978年)分为497章。记载内容起自周贞定王(姬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终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前后近204年间事。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发现帛书27章共约11万余字,不少内容与《战国策》相同,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二者可互为参证,具有重要勘误价值。

《战国策》产生的背景及反映的时代,据刘向《叙录》说:“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在这种混乱情况下,“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于是产生了苏秦,张仪一类摇唇鼓舌之人,“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占有了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为了推行他们的主张,宣传他们的观点,以博取功名利禄,这一大类人是在“战国之时,君德浅薄,内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以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在历史上起了一定作用。而他们的言论,“亦可喜,皆可观”。

历代典籍汇编把《战国策》归入历史散文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兵连祸结、百姓流离、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在不少篇中,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无耻,反复无常,时而结盟修好,时而背盟相攻,尔虞我诈,贪狠阴毒的丑恶面目,暴露出一切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动本质。如骄横固执、贪婪昏愦的智伯(赵策一),阴险毒辣、工于心计的李园(楚策四),褊狭嫉妒、心毒手狠的郑袖(楚策四),贪婪愚蠢一误再误的楚怀王(楚策一),昏庸残暴,身死国灭的宋康王(宋卫策),拒谏饰非、滥施刑罚的齐闵王(齐策六)等,通过这些人,使后人认识古代统治阶级的昏乱腐败,骄奢*逸,引起人们对他们的强烈憎恶。

与鞭挞谴责昏君佞臣的同时,书中也歌颂赞扬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贤士,如:勇于革新、倡导胡服骑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赵策二) ,关心邻政、重视人民、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赵威后(齐策四、赵策四) ,深明大义、忠贞爱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触龙(赵策四),胸怀大志、隐忍韬晦、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的冯谖(齐策四),自尊自信,备言要道、不慕权势,归真返朴的颜斶(齐策四),明察弊端、竭忠尽智、冒险进言、循循善诱的范睢(秦策三) ,感情真挚、语言恳切、忠于社稷、尊贤爱才的莫敖子华(楚策一),“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鲁仲连(赵策三),机智沉着、冷静老练、辩词锋利、理直气壮的虞卿(赵策三)以及热爱国家勇敢机智的颜率(东周策),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司马错(秦策一),冷静明智、不为表象迷惑的邹忌(齐策一)不畏强暴为国冒险的唐且(魏策四),重然诺轻生死以报知遇之恩的荆轲、聂政(燕策三、韩策二)等等,作者赞颂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对他们的作为、经历或遭遇,倾注了满腔褒扬之情。

作者更以浓笔重采刻画了一批以游说为生极尽纵横捭阖之术的策士形象,如朝秦暮楚、能言善辩、为猎取功名利禄不惜一切手段的苏秦(秦策一)、危言耸听、言而无信、翻云覆雨、欺诈狡猾的张仪(楚策一、秦策一、二等),虚伪奸诈、强词夺理、巧舌如簧、色厉内荏的楼缓(赵策三),屈从于暴力主张尊秦为帝的辛垣衍(赵策三)等。书中重点写他们的论辩术或诡辩术,以显示他们的舌辩能力和过人的口才,突出他们的“奇策异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效果。

《战国策》除记叙了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外,还重点记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田单攻狄,荆轲刺秦王,燕昭王复国求贤,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等。这些人物和事件,成为后代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转述的根据,有些段落几乎是原文照录,可见此书对后世影响之大及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从后世史学家要求的史书应“文直”、“事核”、“实录”(班固语)等标准看,《战国策》至少有以下不足:(一)所记历史事件多无年代,时间交代不清楚;(二)每章所记多系事件片断,不能给人以系统的完整的印象;(三)文字不够朴实严谨而采用夸饰铺张的成分太多,易为人疑为“虚拟”过多而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四)个别历史人物或事件记述不准确:如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死于乐毅率五国之师攻齐时,为前284年。张仪早死26年。但在《楚策一》中张仪说楚王连横时有以下说辞:“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此事张仪决不会知道。此段文辞显系后人假设。此类情况,便削弱了该书的历史价值。

然而,从艺术鉴赏角度来分析,《战国策》却有高于史学意义的文学价值在。

首先,它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这包括君王、后妃、将相、谋臣、策士、刺客、平民、隐者、小吏等等,除前述诸人外,著名的还有知己知彼的白起(中山策),忠直蒙冤的乐毅(燕策一、二),善用比喻的庄辛(楚策四),用寓言说理的陈轸(齐策二),怀才不遇的汗明(楚策四),老练多智的张孟谈(赵策一),辨贤不愚的燕惠王(燕策二),善于纳谏的齐威王(齐策一)以及各具特点的“战国四公子”等,这些人物,既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符号,也不是脸谱化的阶级模特儿,而多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有着复杂性格和丰富感情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次,在记叙、描写、塑造、刻画这些历史人物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文学创作中普遍应用的常见的一些典型化原则和传统的艺术手法。诸如:

把人物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性格,如围绕荆轲刺秦王,鞠武的老谋深算,太子丹的心急浮躁,田光的重义轻生,樊于期的慷慨献首,秦武阳的怯弱失态,秦王的贪婪惊俱、荆轲的勇毅镇定从容死节等,都表现得非常充分,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就是“把人物放在风口浪尖上加以考验的”用人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于情况紧迫、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甚至关乎生死存亡。当事人必须表态,“亮相”,人的观点态度不容隐匿,故而性格就表现得鲜明充分。又如《虞卿阻割六城与秦》是在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40万人之后又提出了非分要求时发生的,虞卿据实依理驳斥了秦客楼缓的饰说诡辩而维护了赵国利益;《鲁仲连义不帝秦》也是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大义凛然,仗义执言,驳斥了辛垣衍的谬沦,破释了他的疑虑,维护了赵国尊严,并坚辞平原君的厚谢,从而赢得了“千古一士”的美称。

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去表现性格,是我国小说创作的传统手法,本书中亦不少见。为表现策士谋臣们的才华和韬略,长篇议论、大段对话,在本书中俯拾即是,构成这部散文集的基调或主体,不少段与表现人物性格有关,反映他们思维的严密,推理的周详、说话的条理、雄辩的才能。其方式,或铺张扬厉,危言耸听;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诚挚恳切、循循善诱;或合情顺理、委婉动听……是一部舌战口角的资料书,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演讲录”。有些段落,作者还写出了对话人的生动口吻,如“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赵策三)用不同的虚词表现“怒”和“不悦”的不同情态。“张仪说楚王连横”时,口口声声表白:“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臣窃为大王危之”,“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极力作出替楚王着想的姿态,表现这个巧言令色的阴谋家的险恶用心和虚伪面孔。写动作的段落也给人留有深刻印象,如荆轲私见樊于期想用他的脑袋以换取秦王信任时,先帮他“忆苦思仇”,引起“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表现那刻骨铭心的不共戴天之仇带给他的痛不欲生之感,“樊于期乃前”急于想听到报仇雪恨的方法,“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写他激昂的心情和果断的决心。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这个慷慨献身的复仇英雄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他们双方那富有个性的对话语言,使人如睹其面、如闻其声,是一幕悲壮的戏剧性场面。

《战国策》中大量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如外貌描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峤,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秦策一)一副穷书生失意时的狼狈样;“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齐策一)一个标准的美男子形象。情态描写:“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赵策四)表情‘由阴转晴” 的变化反映思想的转变,赞颂触龙言辞的成功。《唐且不辱使命》中,“秦王怫然怒”,盛气凌人,要摆君王的臭架子恐吓对方;由于唐且‘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面对不怕死的勇士,他成了斗败的公鸡,“长跪而谢之”,甘拜下风了。表情的变化反映了人物由骄横跋扈到怯懦怕死的心态。心理描写,突出的如邹忌听到别人赞扬他长相美貌后的冷静反思。细节描写,如孟尝君对“无好”、“无能”,而“愿寄食门下”的冯谖,“笑而受之”,这一“笑”的深刻含义。又如触龙见盛怒下等待接见他的赵太后时,“入而徐趋”,这一形容词与动词的巧妙结合,准确而形象,多么切合老人的心理和身份。

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书中还多处使用铺垫、烘托、对比等手法。如为了赞颂冯谖的远见和才干,先写他自报的“无好”、“无能”,且一次次弹铗而歌,似乎真是“贪而不知足”混饭吃的无赖,在“左右皆恶之”的情况下,孟尝君独能经受住“考验”,宽容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便为他以后报效孟尝君作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法。郑袖嫉恨谗害魏美人,却先表现出比楚王更爱魏美人,以取得楚王信任,为后进谗言作铺垫,则是欲抑先扬法。苏秦说秦王不行,盘川花尽,衣帽不整,蓬首垢面,落魄归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多么冷落凄惶。后说赵成功,受相印,“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伏轼撙衔,横历天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前后情况明显不同,固然是鲜明强烈的对比,如实表现了古今一样的人情世态。后者同时也烘托出一种热烈气氛,使人似乎看到在车马炫赫仆从丽都的队列中,高踞马上的苏秦那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傲慢神态。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场面,白衣白帽,击筑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用记实和夸张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场景的悲壮,凄怆,渲染出一种凛冽的气氛、烘托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至秦廷,“秦武阳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镇定自若,是对比,更是反衬。荆轲逐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负伤,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也是对比。秦王畏惧狠狈,壮士蔑视暴君,表现两个人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不同的承受能力,其根源在于不同的生死观念,两人间品德形象的高下立判。

《战国策》这些描绘人物的方法,为《史记》等优秀史籍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以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史书的精髓。但“前四史”以后的所谓“正史”,人物传往往写得枯燥乏味,概念化、家谱式,难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些文学手法。

《战国策》在记事记人时还运用了其它多种修辞格式和艺术手法,词藻丰富华丽,句式流利酣畅,后人说它“繁辞瑰辩,烂然盈目”“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说:。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那些论辩辞中,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范睢说秦王》(秦策三)《张仪说楚王连横》(楚策一)、《莫敖子华论社稷之臣》(楚策一) 《虞卿阻割六城与秦》(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 等篇,其论辩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推理严密,驳难方法丰富多采,其语句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如楚策四“庄辛谏楚襄王”一篇,庄辛用蜻蛉、黄雀、黄鹄、蔡圣侯等处境作臂喻,步步说到楚襄王,“不以天下国家为事”的危险,使得“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马上改弦更张,励精图治。篇幅不长,却大量应用了博喻、拟人、对偶、排比、层递、引用、摹状、对比、夸张、反问、示现、互文、警策等多种修辞格式,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语言清新婉丽,辞采斐然,成为后代辞赋体如《七发》一类文字的先驱。

《战国策》的句子多简短有力,这固然与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汇居多数的情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试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为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 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本段中五字以下句约占五分之四,读来节奏紧凑,能传达出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与当时的激烈搏击场面、情态相应合,如果换用长句子,则显得拖杳松散,难产生此种效果。

《战国策》中还大量运用寓言或故事进行说理或论辩,使观点鲜明、具体,深入浅出,易于被人接受。如用“骥服盐车”的故事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痛苦,用“画蛇添足”的寓言说明昭阳伐齐的危害,用“南辕北辙”的常识说明目的与措施的矛盾,用“鹬蚌相争” 的现象说明同室操戈的危险。它如“狐假虎威”“狡兔三窟”、 “土偶木梗”、’“亡羊补牢”、 “不死之药”、“孽雁疮陨”等成语或寓言故事均源自此书,都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均能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战国策》中不少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直可作小说读。如《郑袖谗魏美人》一则,全文仅200字,把楚王的昏庸残暴、美人的单纯、轻信,特别是郑袖的毒辣明险,表现得十分充分,故事情节起伏曲折,结构紧凑完整,语言精炼流畅,有叙述、有描写、有对话,还运用了比喻、衬托等修辞方式,且场面多次转换,人物关系有戏剧性。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总之,《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历史散文集,它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历代大家的推崇与效法。

在中国,传说同性恋最早始于黄帝。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到商代,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至于流传在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龙阳”、“余桃”、“断袖”等历史典故更是脍炙人口。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

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人于是就以“龙阳”、“余桃”、“断袖”等来暗指同性恋现象。

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中国汉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当时北京有本叫《朝市丛载》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书上,载有吟咏相公的诗:“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

中国的同性恋具有长久历史,个中人物从帝王名士到平民倡优,构成了古代中国一个暧昧的人群集合。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选择百位左右声名尤著者加以介绍。

(1)卫灵公与弥子瑕、宋朝

卫灵公与弥子瑕之间产生了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君臣二人共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未尽,遂以其半遗君。灵公食而甘之,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后来弥子色衰爱弛,灵公便拿此说事,责怪道:“是曾啖我以余桃!”孔子和他们同时,曾经出仕于卫,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他的学生子路和弥子瑕是连襟关系。

卫灵公还喜欢宋国公子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灵公宠幸,又与灵公夫人南子有私。奸情路人皆知,一次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求子的母猪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于是后世出现了“娄猪艾豭”的说法,艾豭指靠着与家主的同性恋关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娄猪)的人。

(2)公为与汪锜

公为是鲁国公子,汪锜为其嬖僮。在齐鲁之间的一次战斗中,他俩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拚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国人因汪锜年纪甚轻而欲以殇礼葬之,孔子听说后则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3)齐景公与羽人

齐景公面姣,有一个负责征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着他注视,面带倾慕。公怒,将欲杀之。相国晏婴劝道:“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景公觉着有理,便表示:“恶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将使抱背。”

(4)楚宣王与安陵君

安陵君的固宠手段可以为后宫美人树立样板:一次宣王出游,兴致甚高而发出感问:“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于是,赢得了宣王更加的爱宠。

(5)鄂君与越人

鄂君子皙是楚国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闲雅雍容。有一划船的越人暗生倾羡,便用越语歌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应以行动:“乃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其实就是与之同床共寝了。后世用“鄂君绣被”表示对同性恋伙伴的怜爱。

(6)魏王与龙阳君

龙阳君的固宠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气比安陵君更大,“龙阳”是古代经常使用的男宠娈童的代称。一次魏王与之同船共钓,龙阳忽然泣下,王问原由,对曰:臣所得之鱼越来越大,故欲将前鱼弃置。而今四海之内美人甚众,皆欲趋于王庭,则臣亦将见弃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动,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7)汉高祖与籍孺

汉朝的这位开国帝王甚好男色,以后西汉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此好。

(8)汉惠帝与闳孺

闳孺和籍孺都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贵幸,公卿皆因关说。二人的际遇很受人羡慕,以至惠帝之时,为能获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带打扮上都向着他俩看齐,帽子上插着羽毛,脸上涂着脂粉。

(9)汉文帝与邓通

邓通出身低微,成为文帝幸臣后常为帝吮痈。文帝赐给他蜀地严道铜山,可以自铸铜钱,遂富无比。但是文帝死后,即位的景帝立刻就将他贬黜,最终“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大富极贫的邓通的经历很能体现出人生无常的含义。

(10)汉武帝

汉武帝幸臣众多。韩嫣是他的少年同学,当时就已相爱。后来韩嫣因宠而富,在长安市中把金丸当弹球,一天遗失十余个,以致当时谚云:“苦饥寒,逐金丸。”贫家儿童紧随他的身后,看到金丸的落处就敢紧去抢拾,成为京中一景;倡优出身的李延年在宫中做太监,善为新声,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他“与上卧起,甚贵幸”。并且虽为阉宦却未曾彻底净身,竟能与宫人为奸;卫青、霍去病分别是武帝卫皇后的弟、侄,靠着这层关系先后在武帝身边做侍中,帝对卫青随便到了“踞厕而视之”的地步。不过二人虽为嬖幸却能雄豪自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声传古今,历为当时及后世所称扬。

(11)汉成帝与张放

这两人虽为君臣却又像是兄弟。张放“与上卧起,宠爱殊绝”。经常陪从成帝微服出游,斗鸡走马长安市,风流浪迹五陵中。但后来在太后和朝臣的压力下,成帝不得不将张放外遣出都,不久复又征入。又受压力,只好再遣。屡征屡遣,直到成帝崩逝,张放则思慕哭泣而死。

(12)汉哀帝与董贤

他们之间产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典故,即断袖故事:董贤美丽自喜,哀帝悦其仪貌而幸之。一次,董贤白天压着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惊贤,便将自己的衣袖割断,可见恩爱之深。古代没有“同性恋”这一名词,“断袖”是对同性恋现象最典型的概念表达。

(13)霍光与冯子都

霍光是西汉权臣,冯子都是他的宠奴。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使得子都身份虽贱却很得势,百官以下都要仰承他的鼻息。霍光死后,冯子都与光妻私通。

(14)梁冀与秦宫

梁冀是西汉权臣,秦宫是他的宠奴。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与霍光—冯子都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秦宫也很有权势,曾与冀妻私通。在后世,人们常用这两个事例来说明家主—奴仆同性恋对家庭伦理所造成的危害。

(15)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与相龙等

海西公“不男”,也就是阳茎短小,性欲低下。可他的两个美人却生产了几个男孩,原来他是让外嬖相龙等与美人交接,生子,以为己子。百姓歌云:“凤皇生一雏,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马驹,今定成龙子。”

(16)后赵主石虎与郑樱桃

石虎字季龙,是东晋列国时期非常残暴的一位君主。他称王前宠惑优僮郑樱桃而杀妻郭氏,更纳清河崔氏女,樱桃又谮而杀之。按总的来看,历史上的郑樱桃应当是一位女性,但因“僮”字,把他看成为男性的人也不少,在后世郑樱桃是名优美伶的代称。

(17)前秦主苻坚与慕容冲

氐族苻坚在东晋列国时期是一位名主,几乎统一了北方。在攻灭鲜卑前燕后,燕国清河公主和他的弟弟慕容冲同时被纳,宠冠后庭。后来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慕容冲、姚苌等便起兵攻之。最终苻氏受缢而死,慕容冲则成为西燕主,但不久后亦为部将所杀。这两人之间的“同性恋”是乱世男风的典型,个人感情夹杂于民族仇恨、宗族恩怨和政治纷争当中,变化极富戏剧性。

(18)陈文帝与韩子高

韩子高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离乱当中得宠于陈文帝陈蒨,竟也能屡立战功,拜爵封将。两人之间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了《陈子高传》,子高变为陈姓。在明代杂剧《男王后》里,陈子高更是被封做了正宫王后,事愈传而人愈奇。

(19)周小史

周小史是晋代出名的美男,有人作诗咏道:“可怜周小童,微笑摘兰丛。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 剪袖恩虽重,残桃爱未终。娥眉讵须疾,新妆递入宫。”

(20)桓温与郄超

桓温是东晋权臣, 郄超为其心腹谋士。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谢安等前来议 事,偶然发现郄氏犹在睡帐当中。谢安笑谓:“郄生可谓入幕宾也。”入幕之宾的典故由此而来。

《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一部资料汇编,由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所辑录,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而成。据刘向《战国策续录》说,他奉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书,发现一批战国资料,“书中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他认为“战国时游土,辅所用之国,为立策谋,宜为《战国策》。”可见书名是刘向定的。此前有各种名称,体例亦不统一,肯定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近人罗根泽有“《战国策》作于蒯通”一说)经过刘向“以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为三十三卷,十二个国别。今天看到的是:齐策6卷,秦策5卷,楚策、赵策、魏策各4卷,韩策、燕策各3卷,东周策、西周策、中山策各1卷,宋策、卫策合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汇校汇注本(1978年)分为497章。记载内容起自周贞定王(姬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终于秦始皇(嬴政)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前后近204年间事。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发现帛书27章共约11万余字,不少内容与《战国策》相同,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二者可互为参证,具有重要勘误价值。

《战国策》产生的背景及反映的时代,据刘向《叙录》说:“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在这种混乱情况下,“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于是产生了苏秦,张仪一类摇唇鼓舌之人,“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占有了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为了推行他们的主张,宣传他们的观点,以博取功名利禄,这一大类人是在“战国之时,君德浅薄,内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以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在历史上起了一定作用。而他们的言论,“亦可喜,皆可观”。

历代典籍汇编把《战国策》归入历史散文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兵连祸结、百姓流离、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在不少篇中,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无耻,反复无常,时而结盟修好,时而背盟相攻,尔虞我诈,贪狠阴毒的丑恶面目,暴露出一切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动本质。如骄横固执、贪婪昏愦的智伯(赵策一),阴险毒辣、工于心计的李园(楚策四),褊狭嫉妒、心毒手狠的郑袖(楚策四),贪婪愚蠢一误再误的楚怀王(楚策一),昏庸残暴,身死国灭的宋康王(宋卫策),拒谏饰非、滥施刑罚的齐闵王(齐策六)等,通过这些人,使后人认识古代统治阶级的昏乱腐败,骄奢*逸,引起人们对他们的强烈憎恶。

与鞭挞谴责昏君佞臣的同时,书中也歌颂赞扬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贤士,如:勇于革新、倡导胡服骑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赵策二) ,关心邻政、重视人民、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赵威后(齐策四、赵策四) ,深明大义、忠贞爱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触龙(赵策四),胸怀大志、隐忍韬晦、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的冯谖(齐策四),自尊自信,备言要道、不慕权势,归真返朴的颜斶(齐策四),明察弊端、竭忠尽智、冒险进言、循循善诱的范睢(秦策三) ,感情真挚、语言恳切、忠于社稷、尊贤爱才的莫敖子华(楚策一),“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鲁仲连(赵策三),机智沉着、冷静老练、辩词锋利、理直气壮的虞卿(赵策三)以及热爱国家勇敢机智的颜率(东周策),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司马错(秦策一),冷静明智、不为表象迷惑的邹忌(齐策一)不畏强暴为国冒险的唐且(魏策四),重然诺轻生死以报知遇之恩的荆轲、聂政(燕策三、韩策二)等等,作者赞颂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对他们的作为、经历或遭遇,倾注了满腔褒扬之情。

作者更以浓笔重采刻画了一批以游说为生极尽纵横捭阖之术的策士形象,如朝秦暮楚、能言善辩、为猎取功名利禄不惜一切手段的苏秦(秦策一)、危言耸听、言而无信、翻云覆雨、欺诈狡猾的张仪(楚策一、秦策一、二等),虚伪奸诈、强词夺理、巧舌如簧、色厉内荏的楼缓(赵策三),屈从于暴力主张尊秦为帝的辛垣衍(赵策三)等。书中重点写他们的论辩术或诡辩术,以显示他们的舌辩能力和过人的口才,突出他们的“奇策异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效果。

《战国策》除记叙了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外,还重点记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田单攻狄,荆轲刺秦王,燕昭王复国求贤,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等。这些人物和事件,成为后代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转述的根据,有些段落几乎是原文照录,可见此书对后世影响之大及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从后世史学家要求的史书应“文直”、“事核”、“实录”(班固语)等标准看,《战国策》至少有以下不足:(一)所记历史事件多无年代,时间交代不清楚;(二)每章所记多系事件片断,不能给人以系统的完整的印象;(三)文字不够朴实严谨而采用夸饰铺张的成分太多,易为人疑为“虚拟”过多而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四)个别历史人物或事件记述不准确:如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死于乐毅率五国之师攻齐时,为前284年。张仪早死26年。但在《楚策一》中张仪说楚王连横时有以下说辞:“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此事张仪决不会知道。此段文辞显系后人假设。此类情况,便削弱了该书的历史价值。

然而,从艺术鉴赏角度来分析,《战国策》却有高于史学意义的文学价值在。

首先,它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这包括君王、后妃、将相、谋臣、策士、刺客、平民、隐者、小吏等等,除前述诸人外,著名的还有知己知彼的白起(中山策),忠直蒙冤的乐毅(燕策一、二),善用比喻的庄辛(楚策四),用寓言说理的陈轸(齐策二),怀才不遇的汗明(楚策四),老练多智的张孟谈(赵策一),辨贤不愚的燕惠王(燕策二),善于纳谏的齐威王(齐策一)以及各具特点的“战国四公子”等,这些人物,既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符号,也不是脸谱化的阶级模特儿,而多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有着复杂性格和丰富感情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次,在记叙、描写、塑造、刻画这些历史人物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文学创作中普遍应用的常见的一些典型化原则和传统的艺术手法。诸如:

把人物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性格,如围绕荆轲刺秦王,鞠武的老谋深算,太子丹的心急浮躁,田光的重义轻生,樊于期的慷慨献首,秦武阳的怯弱失态,秦王的贪婪惊俱、荆轲的勇毅镇定从容死节等,都表现得非常充分,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就是“把人物放在风口浪尖上加以考验的”用人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于情况紧迫、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甚至关乎生死存亡。当事人必须表态,“亮相”,人的观点态度不容隐匿,故而性格就表现得鲜明充分。又如《虞卿阻割六城与秦》是在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40万人之后又提出了非分要求时发生的,虞卿据实依理驳斥了秦客楼缓的饰说诡辩而维护了赵国利益;《鲁仲连义不帝秦》也是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大义凛然,仗义执言,驳斥了辛垣衍的谬沦,破释了他的疑虑,维护了赵国尊严,并坚辞平原君的厚谢,从而赢得了“千古一士”的美称。

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去表现性格,是我国小说创作的传统手法,本书中亦不少见。为表现策士谋臣们的才华和韬略,长篇议论、大段对话,在本书中俯拾即是,构成这部散文集的基调或主体,不少段与表现人物性格有关,反映他们思维的严密,推理的周详、说话的条理、雄辩的才能。其方式,或铺张扬厉,危言耸听;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诚挚恳切、循循善诱;或合情顺理、委婉动听……是一部舌战口角的资料书,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演讲录”。有些段落,作者还写出了对话人的生动口吻,如“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赵策三)用不同的虚词表现“怒”和“不悦”的不同情态。“张仪说楚王连横”时,口口声声表白:“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臣窃为大王危之”,“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极力作出替楚王着想的姿态,表现这个巧言令色的阴谋家的险恶用心和虚伪面孔。写动作的段落也给人留有深刻印象,如荆轲私见樊于期想用他的脑袋以换取秦王信任时,先帮他“忆苦思仇”,引起“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表现那刻骨铭心的不共戴天之仇带给他的痛不欲生之感,“樊于期乃前”急于想听到报仇雪恨的方法,“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写他激昂的心情和果断的决心。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这个慷慨献身的复仇英雄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他们双方那富有个性的对话语言,使人如睹其面、如闻其声,是一幕悲壮的戏剧性场面。

《战国策》中大量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如外貌描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峤,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秦策一)一副穷书生失意时的狼狈样;“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齐策一)一个标准的美男子形象。情态描写:“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赵策四)表情‘由阴转晴” 的变化反映思想的转变,赞颂触龙言辞的成功。《唐且不辱使命》中,“秦王怫然怒”,盛气凌人,要摆君王的臭架子恐吓对方;由于唐且‘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面对不怕死的勇士,他成了斗败的公鸡,“长跪而谢之”,甘拜下风了。表情的变化反映了人物由骄横跋扈到怯懦怕死的心态。心理描写,突出的如邹忌听到别人赞扬他长相美貌后的冷静反思。细节描写,如孟尝君对“无好”、“无能”,而“愿寄食门下”的冯谖,“笑而受之”,这一“笑”的深刻含义。又如触龙见盛怒下等待接见他的赵太后时,“入而徐趋”,这一形容词与动词的巧妙结合,准确而形象,多么切合老人的心理和身份。

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书中还多处使用铺垫、烘托、对比等手法。如为了赞颂冯谖的远见和才干,先写他自报的“无好”、“无能”,且一次次弹铗而歌,似乎真是“贪而不知足”混饭吃的无赖,在“左右皆恶之”的情况下,孟尝君独能经受住“考验”,宽容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便为他以后报效孟尝君作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法。郑袖嫉恨谗害魏美人,却先表现出比楚王更爱魏美人,以取得楚王信任,为后进谗言作铺垫,则是欲抑先扬法。苏秦说秦王不行,盘川花尽,衣帽不整,蓬首垢面,落魄归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多么冷落凄惶。后说赵成功,受相印,“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伏轼撙衔,横历天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前后情况明显不同,固然是鲜明强烈的对比,如实表现了古今一样的人情世态。后者同时也烘托出一种热烈气氛,使人似乎看到在车马炫赫仆从丽都的队列中,高踞马上的苏秦那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傲慢神态。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场面,白衣白帽,击筑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用记实和夸张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场景的悲壮,凄怆,渲染出一种凛冽的气氛、烘托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至秦廷,“秦武阳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镇定自若,是对比,更是反衬。荆轲逐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负伤,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也是对比。秦王畏惧狠狈,壮士蔑视暴君,表现两个人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不同的承受能力,其根源在于不同的生死观念,两人间品德形象的高下立判。

《战国策》这些描绘人物的方法,为《史记》等优秀史籍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以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史书的精髓。但“前四史”以后的所谓“正史”,人物传往往写得枯燥乏味,概念化、家谱式,难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些文学手法。

《战国策》在记事记人时还运用了其它多种修辞格式和艺术手法,词藻丰富华丽,句式流利酣畅,后人说它“繁辞瑰辩,烂然盈目”“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说:。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那些论辩辞中,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范睢说秦王》(秦策三)《张仪说楚王连横》(楚策一)、《莫敖子华论社稷之臣》(楚策一) 《虞卿阻割六城与秦》(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 等篇,其论辩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推理严密,驳难方法丰富多采,其语句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如楚策四“庄辛谏楚襄王”一篇,庄辛用蜻蛉、黄雀、黄鹄、蔡圣侯等处境作臂喻,步步说到楚襄王,“不以天下国家为事”的危险,使得“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马上改弦更张,励精图治。篇幅不长,却大量应用了博喻、拟人、对偶、排比、层递、引用、摹状、对比、夸张、反问、示现、互文、警策等多种修辞格式,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语言清新婉丽,辞采斐然,成为后代辞赋体如《七发》一类文字的先驱。

《战国策》的句子多简短有力,这固然与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汇居多数的情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试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为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 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本段中五字以下句约占五分之四,读来节奏紧凑,能传达出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与当时的激烈搏击场面、情态相应合,如果换用长句子,则显得拖杳松散,难产生此种效果。

《战国策》中还大量运用寓言或故事进行说理或论辩,使观点鲜明、具体,深入浅出,易于被人接受。如用“骥服盐车”的故事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痛苦,用“画蛇添足”的寓言说明昭阳伐齐的危害,用“南辕北辙”的常识说明目的与措施的矛盾,用“鹬蚌相争” 的现象说明同室操戈的危险。它如“狐假虎威”“狡兔三窟”、 “土偶木梗”、’“亡羊补牢”、 “不死之药”、“孽雁疮陨”等成语或寓言故事均源自此书,都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均能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战国策》中不少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直可作小说读。如《郑袖谗魏美人》一则,全文仅200字,把楚王的昏庸残暴、美人的单纯、轻信,特别是郑袖的毒辣明险,表现得十分充分,故事情节起伏曲折,结构紧凑完整,语言精炼流畅,有叙述、有描写、有对话,还运用了比喻、衬托等修辞方式,且场面多次转换,人物关系有戏剧性。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总之,《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历史散文集,它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历代大家的推崇与效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9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