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上有什么故事

《史记》上有什么故事,第1张

  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他写《史记》前,是中国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漫游者,他在父亲的要求下,从二十岁开始曾作为期两年的漫游,司马迁的漫游,是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日后写《史记》的真实性、科学性。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蒙受人生灾祸。他因为替李陵辩护,汉武帝震怒,司马迁下狱。他想到了接受死亡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他毅然接受宫刑,在死刑与宫刑之间选择。为了著述的理想,司马迁忍辱含诟,隐忍苟活,选择了辱没祖先和个人人格的宫刑。生前人所不耻,死后光耀千古,成为一个另类的英雄。

  自从司马迁写完《报任安书》之后,人们便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了,历史的记载在这里留下了一页空白,后人只能从零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传说中去揣测他的结局。司马迁死了,在《史记》完成之后,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终结,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死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的著作却矗立起一块历史的丰碑。

  (全文)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一个史官。史官无权无势,无名无利,他因罪得罪了汉武帝,在死刑和宫刑之间他选择了一个男人最为耻辱的宫刑,包羞忍耻活了下来。后来呢,他又充当了本应该由太监来充当的一个官,也就是中书令。当中书令的时候,他为官又不能推贤进士,也就是说并不是个好官。但是就是这位司马迁,撰写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部宏伟的巨著《史记》。这部《史记》影响了,并且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司马迁是不是一位英雄?如何评价他的人格?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传奇的人生?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将沿着司马迁生命的轨迹走进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来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之谜。

  我想分四个问题讲一讲,第一个问题谈的是二十漫游,二十岁的一次漫游。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你比如说他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这大家知道,这个典故,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还能够建功立业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再比如讲,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我要讲司马迁这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二件事情,就是李陵之祸。就是司马迁因为受李陵事件的影响,而被下到牢里边去了,所谓“李陵之祸”。司马迁22岁漫游回来以后,22岁就开始做官,但是做的是一个郎中,郎中是什么,就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就是皇帝的一个侍从。一直到38岁的时候,他才继承他父亲的职位,就是他父亲去世以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了太史令。从做太史令那天开始,他就开始《史记》的资料准备和撰写工作,38岁一直当太史令,然后就开始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专心写《史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我刚才讲了,一部文学史,就是文人的辛酸史,文人的不幸才给我们文学史上留下了这么伟大的作品。在汉武帝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司马迁47岁。这一年的秋天,匈奴发动了对汉朝的进攻,汉武帝就任命他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主帅去抗击匈奴,而要李陵,李陵是什么人物呢?就是汉代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人物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这个人心劲很高,他提出来,我带一支军队,五千人,我要横行匈奴。名将之后很有气魄,汉武帝看他如此有勇气,于是就给他五千精兵,这五千精兵都是五千荆楚壮士,非常勇敢、非常能打仗,李陵开到前线去,到前线去以后,跟匈奴打仗,连打了几仗,连打连胜,消灭了几倍于他的匈奴敌人。

  当李陵打胜仗的消息不断传到朝廷的时候,汉武帝非常高兴。看着汉武帝高兴,那么周围大臣都纷纷祝贺汉武帝,哎呀!陛下得此良将,李陵不愧是名将之后,都恭贺汉武帝。但李陵毕竟带的是五千人,寡不敌众,而且后来匈奴以为这就是汉朝的主力军,整个匈奴把军队都拉来对付李陵,最后李陵终于敌众我寡,打了几次仗以后,最后战败被俘了。李陵被俘虏之后,汉武帝非常生气,挫败了我大汉王朝的军威,挫动了我的国威,很恼火,很生气,而这些大臣朝廷大臣们,看着汉武帝生气,于是又转过来纷纷来咒骂李陵,说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人,就纷纷骂李陵。

  结果有一次在朝廷议事的时候,史官不是陪侍在旁边吗?汉武帝就问司马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司马迁就说了一番话,是替李陵辩护,好!这就惹恼了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被定了一个什么罪呢?“诬罔主上”。就是攻击诬蔑咒骂皇上,于是把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这样得罪了汉武帝,开始司马迁并没有定为死罪,大概过了将近一年,半年多到一年的时间,一直没有李陵消息,汉武帝就想派人打听李陵被俘虏以后,究竟是投降了?还是现在情况怎么样呢?就派一个人叫公孙敖到匈奴去打听李陵的消息,公孙敖在匈奴那个地方转了几个月,始终没有得到李陵的准确的消息,到底李陵现在怎么样了?是死了?还是活了?是投降了?还是干什么去了?不知道。后来听信一个传言,说李陵正在某处帮助匈奴训练军队,他得不到别的准确消息,于是带着这个消息回来告诉汉武帝,说李陵在那里帮助匈奴训练军队,汉武帝大怒,这就是叛徒,你被俘虏还不说,你现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打我们,于是李陵被诛灭九族,那么司马迁就被定为死罪。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因此我的结论是:在李陵事件当中,司马迁只是尽到了一个史官直言的职责。司马迁如果不说话什么都没有,皇上问我,我不说,或者跟其他大臣一样,也把李陵骂一通,他什么事都没有,他不过是尽到了一个史官坦诚说自己意见,也许这个意见可能错,但是这个史官该说真话,所以坦诚直言的职责,他因此而蒙冤下狱,甚至被判了死刑,死罪,那么这正是封建统治者的专横。

  关于司马迁生平第三件事情,就是“痛下蚕室”,司马迁以诬罔主上而被定为死罪,那么按照汉朝的刑法呢,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就是缴纳五十万钱,二是接受宫刑。司马迁作为史官,家境清贫,再加上下到死牢里面去,人们逃避惟恐不及,谁还去资助他钱呢?就算借得到钱,也没有人敢借给他,自己拿不出来,也没有人借,所以无法筹措那五十万。因此,司马迁要想活命,只能接受宫刑,什么叫宫刑呢?宫刑就是施刑于男人的下身,而且接受这种刑法的人,他畏冷怕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施刑的牢房当中必须保暖,就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一样,所以,受宫刑也叫下蚕室。司马迁对此事来说,去死和接受宫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么?是死。司马迁并不怕死,因为他知道,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他自己的话了,那么他认为,即使是奴隶,即使是婢妾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也知道以死来摆脱,何况我司马迁。自己是一个深明是非的史官,我难道不懂得羞辱的活着比死还可耻吗?难道还怕死吗?但是司马迁不能够选择死,这是因为他不能让《史记》的写作半途而废,因为这是继承祖业实现父亲遗愿的大事,如果自己死去,他将以何种面目去见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为一位史官,没有留下半点文字,如何向后人交代?再说,如果他选择自杀,或者是被杀,人们并不会把他看做是殉节,而只会认为他智尽无能,或者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在这种情况下死,那就是轻于鸿毛了。那么惟一的选择就是接受宫刑,在这时候司马迁想到了,古代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这样一些圣贤,他们都是在逆境当中坚韧不拔,最后都完成了轰动天下的文化巨著。于是司马迁为了保存自己以完成撰写《史记》的大业,决定自请宫刑,减死一等,我愿意接受宫刑,免死。

  司马迁终于被处以宫刑,他前后在狱中呆了三年,他隐忍苟活,在狱中还坚持写《史记》,大概是在汉武帝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司马迁50岁的时候,他出狱了,47岁被打到牢中,50岁出狱,出了狱以后做了中书令,中书令的职务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部的尚书有什么表,有什么奏章呈现给皇上,把皇上有什么圣旨,旨意,传达给大臣们。但这个职务一般是由宦官来担任的,现在司马迁担任这个职务,也就是说汉武帝实际上把他看作一个宦官,实际上是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在朝廷做官。司马迁是为了做官活下来的吗?不是!所以他对中书令,对朝廷的事务没有兴趣,出狱以后的司马迁,须发脱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风,他经常是精神恍惚,他自己在《报任安书》里边这样写到,他说我“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我动不动人精神恍惚,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走着走着,哎呀!我怎么走到这儿来了,人处在一种恍惚状态,心里面经常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无限的愤恨。他想到他受宫刑,想到是作为一个男人接受最耻辱的刑罚,侮辱祖先,所以这是奇耻大辱。“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什么意思?想到我司马迁受了这种刑罚,我一想到冷汗直冒,经常是汗湿衣裳,衣裳都湿透了。可以看到此时司马迁这种精神状态,而且由于古代这种被阉割的人,历来被人们所鄙视,为人所不耻,所以司马迁被视作是“无行之人”。常常遭到诽谤和中伤,他的好朋友任安也不理解他,任安写信给他,劝他要谨慎地待人接物,要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他,你做官不谨慎,你做官不推举贤能,你不引荐人才,你是个默默无语,没有什么创见,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主见的中书令。连朋友都不理解他,其实出狱之后,司马迁在精神上是十分痛苦的,我们刚才讲到,经常是恍恍惚惚的,经常走着走着不知道走到这个地方来干什么。但是一提到《史记》,一写《史记》他清醒了,只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著书的事业,可以说司马迁为《史记》而活着,为《史记》而奋斗。

  在汉武帝太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93年11月,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在这封信里面他详细地申诉了自己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以及接受宫刑前后的心态。他为什么接受这个刑罚,接受这个刑罚之后,他又是一种什么心态,也就是我刚才讲这些,也是这封信里面他跟他朋友诉说的。而且在这封信里面,最后他郑重的宣布《史记》一百三十篇完成了。

  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史记》原来准备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也就是司马迁原来写《史记》,并不是要公开,这个书准备藏之名山的,特别在他写书过程中遭受那么多经历,那么多挫折,那么多磨难,所以这部书他是准备藏之名山,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面说的,那么司马迁《史记》写成之后,他传给谁了呢?在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把《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家中,现在的人所看到的史料很少谈到司马迁的亲属,关于司马迁的材料很少,一个就是《报任安书》,再就是《史记》有个《太史公自序》,再就是后来《汉书》上有个《司马迁传》,《司马迁传》基本上是抄他的《太史公自序》,所以司马迁的直接史料是非常少的。但是司马迁有一个女儿,而且女儿所嫁的丈夫,叫杨敞,这是有史可据的,杨敞在汉昭帝时期,还曾经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忠,小儿子名叫杨恽。杨恽呢,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这个《史记》,拿出来给他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了。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那么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一部《史记》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坎坷,司马迁《史记》完成了,完成之后呢?历史上再也找不到司马迁的消息,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呢?这就是我谈的第四个问题,神秘之死。自从司马迁写完《报任安书》之后,人们便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历史的记载在这里留下了一页空白,后人只能从一些零星的,甚至互相有些矛盾的一些传说当中,一些不完全的资料当中,去揣测司马迁后来的结局。我搜集些资料,我认为司马迁后来结局有四种可能。第一、司马迁可能是自杀身亡。《史记》完稿之后,生命对于司马迁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特别是受宫刑之后,人们对他所谓贪生怕死的误解该是洗刷时候了。我司马迁是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那么基于这些,他可能自杀,我是从《报任安书》分析出来的。也就是说,司马迁有自杀的这种意图,从《报任安书》里面已经可以透露出不少信息了,你们想一想,司马迁当时给任安写信的时候,当时任安在狱中,后来任安被处死了,司马迁给任安回信,任安写信给司马迁,是在下狱之前,他一直没有时间给他回信,后来任安在狱中,要把汉武帝杀了的时候,他匆忙写这封信给他,写那么长,为什么写这么长,任安因为受了一个案子的牵连,正在狱中羁押在牢中,而且随时可能行刑处斩,司马迁为什么要对一个快要死的人,写下如此长篇,而又悲愤激昂的书信呢?他又为什么要在信中反复诉说自己忍受不了腐刑之后的这种耻辱呢?他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和对象来宣告《史记》一百三十篇完成呢?他又为什么在信中大谈“人故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且在信里面说,“要死之日,然后是非乃定”。他说一个人生前你不要说我是和非,人生的是非留在身后,一个人等死后的若干年,人们才能给他论定是非,那就是说我司马迁究竟是个什么人,留待后人评价,现在你们怎么攻击我,怎么瞧不起我都可以,死后你们来看我是个什么人。我这个信把我的心情、我的想法、事实经过,我都讲清楚了,所以《报任安书》也许就是一封遗书。

  第二种可能,司马迁受任安这个案子的牵连,被汉武帝下令腰斩于市。当时宫廷里面有一场斗争,那么任安牵涉进去了,而当司马迁辗转托人把他的《报任安书》送到狱中以后,任安已经被腰斩了。任安腰斩以后,狱吏在抄检狱室的时候发现了司马迁的信,于是便呈奏给汉武帝,信里面是非常愤慨地表达对汉武帝的不满,那么汉武帝读罢,看到信里面那么多怨愤之词,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机诬告司马迁和任安是同党,他们俩是好朋友嘛,于是汉武帝便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天牢,随后腰斩于市。那么这样看来,似乎是《报任安书》惹的祸,其实司马迁何以不知道《报任安书》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司马迁并非不知道任安作为死囚犯,可能终生读不到这封信,司马迁也并非不知道这封信可能成为一封公开信,因为自己在信中所发泄的不满会招致灾祸,这点司马迁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能不说,因为当他完成了《史记》的伟大的著述以后,灾祸对于他而言已经是无足轻重了,况且他选择这样一个与他患难与共的朋友写信的这种方式,选择给朋友写信,而且向世人公布《史记》的完成,这本身就是一种抗争,也是对朋友甚至对朋友死后的灵魂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第三种可能司马迁再次下狱之后,随同长安狱中的罪犯,无辜地被集体处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据《汉书·宣帝纪》记载,当《报任安书》被汉武帝知道之后,汉武帝看到信中有很多怨言,于是便下诏把司马迁逮捕了,并且叫御史台论罪,就是说并没有判死罪、论罪。就在论他的罪这个期间,不久汉武帝病重,那么有巫师就给他算风水,然后巫师告诉汉武帝,说长安监狱当中有天子气冲撞了圣上,究竟是谁呢?不知道,于是汉武帝下令把狱中所有的囚犯,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曾经一次把长安城的犯人全部杀了,所以司马迁就这样集体地无辜地被杀了,一代史家就这样死于非命,这是第三种可能。

  第四种可能司马迁寿终正寝,其实关于司马迁是被杀,史料还不能够充分地予以证实,说司马迁是自杀,也不过是一种推测。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只能够把他看成是正常病故,司马迁大概活了60岁,司马迁死了,在《史记》完成之后,他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终结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死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的著作却竖立起一块历史的丰碑。

杀妻求将,不仁之人

吴起是卫国人,爱好兵学。曾经在曾子门下求学,侍奉过鲁国国君。齐国人进攻鲁国,鲁国想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受到鲁国人的怀疑。

吴起想成就功名就杀了妻子,用以表白不向齐国。鲁国终于任用吴起为将,率兵攻齐,大败齐军。

恶语中伤,难安其身

鲁国人有厌恨吴起的人就放出舆论说:“吴起的为人,是一个疑忌残忍的人。他年轻时,家里集聚了千金之财,游历求官不成,还把家庭败落了。家乡的人讥笑他,吴起一气杀死了三十多个说他坏话的人,然后走出卫国东城门,与母亲告别,咬着臂膀发誓说:‘我吴起做不了卿相,就不再回卫国了。’于是逃到曾子门下。过了没多久,吴起的母亲去世,他终于没有回家奔丧。曾子看不起他,和吴起断绝了关系。吴起就到鲁国改学兵法,为鲁国君主效劳。鲁君怀疑吴起,吴起竟然杀妻求将。鲁国是一个小国,而有打败大国的名声,诸侯国怕要联合起来对付鲁国了。再说,鲁卫两国是兄弟之国,鲁国重用一个卫国的杀人武夫,岂不要开罪卫国吗?”鲁君起了疑心,罢免了吴起的官。

去鲁投魏,伐秦强军

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投奔了魏文侯。魏文侯询问大臣李克,说:“吴起是什么样的人啊?”李克说:“吴起贪财又好色,但是他打仗用兵,齐国的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求贤若渴的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攻击秦国,占领了五座城池。

吴起担任将帅,他的饮食与衣着与士兵中最下级一样,晚上睡觉不铺设垫褥而卧槽距,走路不骑马,亲自背粮,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中有一人长了脓疮,吴起用嘴吸脓。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了,哭了一场。有人说:“你的儿子只是一个士兵,将军亲自为他吸脓,你为什么还哭呢?”那位母亲说:“事情不这么简单,往年吴将军为他父亲吸脓,他父亲作战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吴将军现今又吸我儿子的脓疮,我不知道他死叫死在什么地方?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哭起来。”

魏文侯认为吴起善于用兵,廉直公平,能取得全军的拥戴,于是任用他做西河地区的守将,抵抗秦国和韩国。

德义修明,固国之本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巡视西河,顺流而下,到了中流,回头对吴起说:“壮美啊,山河如此坚固!是魏国的珍宝啊!”

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靠的是德义修明,而不是山河险固。从前三苗氏在南方,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自持山河险固,不修德义,结果被大禹王吞灭了。还有夏桀王继承了夏朝的天下,左有黄河和济河的天险,右有泰山和华山的屏障,在南边有伊阙关口,在北边有羊肠坂的险道,但他不施仁政,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王的国土,左边有孟门,右边有太行山,常山挡在北边,大河横在南边,但他不行德政,周武王杀死了他。如果君王不行德义,现在船上的人都是魏国的敌人。”魏武侯说:“说得好!”

田文之能,吴起之妒

吴起为西河守将,很有名声。魏国选拔国相,任用了田文。吴起不服气,对田文说:“想和你比较一下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让士兵乐于死战,敌国不敢图谋,你与吴起哪一个能干?”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府库充实,你与吴起,哪一个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防守西河使秦国不敢东向,韩国、赵国都来归附,你与吴起哪一个强?”田文说:“我还是不如你。”吴起说:“这三个方面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

田文说:“国君年少,国人疑虑,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种时候把国家托付给你呢,还是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很久,说:“还是托付给你妥当。”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上面的原因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赶不上田文。

公叔之谋,背魏投楚

田文死后,公叔担任魏国国相,娶了魏国公主为妻,担心吴起夺位。公叔的仆人说:“要挤走吴起太容易了。”公叔说:“有什么办法?”他的仆人说:“吴起为人,很有骨气又爱面子和名誉,你先去对魏武侯说:‘吴起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而魏国较小,又与强大的秦国为邻,依臣个人之见,吴起不会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将会问:‘那怎么办呢?’你就趁机对魏武侯说:‘可以用给公主招亲的办法来考验吴起。吴起打算长久留在魏国,那一定接受君王的好意,吴起不想留在魏国,那一定要推辞,用这办法就可看出。’如果魏武侯接受了这个建议,然后你就把吴起请到相府来做客。让你的公主当着吴起的面对您发脾气看不起你,他一定会推辞魏武侯招亲。”

果然吴起看到公主慢待国相的场面,推辞了魏武侯的招亲。魏武侯真的起了疑心,渐渐不信任吴起。吴起害怕招祸,于是离开魏国,立即前往楚国。

变法强楚,难得善终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国相。吴起严明法规,审定律令,裁减闲散多余的官员,废除国君远门宗族的爵位俸禄,节省的行政费用全部用来抚养战士。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兵力,打击那些靠嘴皮纵横驰骋游说的人。

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了三晋的进攻,还向西讨伐了秦国。这样一来,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盛,不满改革的楚国旧贵族都想加害吴起。

等到楚悼王一死,宗室大臣立即兴风作浪,追杀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之前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伙人用乱枪乱箭射杀吴起,吴起死了,楚悼王的尸体也成了马蜂窝。安葬了楚悼王后,太子楚肃王继位,就下令楚国相令尹追究诛杀吴起并刺中悼王尸体的人。这一事件被牵连判罪遭全家诛灭的人有七十余家。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韩信

《淮阴侯列传》中通过三次战争就树立出了韩信“战必胜、攻必克”的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形象。在与魏王豹的战争中,魏豹“盛兵蒲坂,塞临晋”。“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以木罂否缻渡军,袭按邑”。

井陉之战。韩信率兵数万与赵军二十万战于井陉。韩信抓住时机迅速出击,违背常规灵活使用兵法,“背水为阵”,诈败诱敌,然后出奇兵“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两千”。“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终于以少胜多,“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于汦水上,禽赵王歇”。这一战,充分显示了韩信善于观察掌握敌我形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卓越军事才能。

二、项羽

《项羽本纪》写作上独具匠心,代表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最高艺术成就。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彩。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大事颇多,战阵就有七十多次。

司马迁确认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在项羽一生中极为关键,于是截取这三个重要的横断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再现项羽威猛刚强、激昂慷慨、视死如归的壮烈形象,项羽的品格、气质、才识、胆略、武艺等,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他史实穿插其间,补充前因后果,丰富了项羽的完整形象。 

三、李广

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像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

李广人物形象描写“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

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

四、刘邦

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

五、李斯

《李斯列传》一开始就是这样一段: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基本手段。

扩展资料: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01

2018年是我本命年,有句歌词“一晃就老了”,唱出了我年末的心声:一晃就2019年元旦,一晃就人过中年了,一晃就工作30年了。

回顾过去的一年,有付出也有收获,有诗与远方的喜悦,有人到中年的沧桑……

02

教书是我安身立命所在,不忘初心,也不曾放弃。还是两个班,112名学生,560多节语文课,我一年的量化内容。一室之内,三尺讲台,自主合作,互动交流,启迪了思维,放飞了理想。

咱们备课组12人,务实求真,好学上进,这是我们的团队精神。散文、诗歌、文言文各板块教学,都先预设模式,再课堂实践,后总结反思。

最成功的是诸子散文教学。我组织学生朗读,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展示,互助合作,提要钩玄,寻文字之巧妙,得文本之深髓。6班黄煜、罗文韬、陶星荣、马欢等同学有发言特色,有思考高度,有读书体验;7班的曹锋、曹永霞、王泽、李志强等同学思维很活跃,交流很自如,场面很热烈。活力的课堂里,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常到下课时,大家意犹未尽。每到精彩的环节,我及时为他们留影,再撰写课堂随笔,我的和公号中,点赞的家长很多。

了解、分析、发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问题,有思维的碰撞,有成长的快乐!课堂也有无奈和困惑:诗歌鉴赏板块,我的翻译多,学生动手少,课堂看似很热闹,实则进入不了状态,达不到设计的预期。我明白,课堂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03

高手引领才能进步,学会思考才有创新,善于实践才会成功,这是我业务研修的感悟。

2018年,我参与霍军语文公社的研修,完成线上阅读、研讨、作业等活动,获得“国培计划(2017)”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优秀学员”证书。6月份,在酒泉中学举办线下研修,王玉琴老师获得研讨活动优质课二等奖,我荣幸获得指导教师二等奖,我的研修论文也获得二等奖。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我领悟了酒泉市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风采,欣赏到瓜州名师张掌印的精妙文笔,也深感自身语文教学素养的不足。

8月份,我参与李金文老师的课题《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当堂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撰写和整理了大量资料,该课题已经通过教科所鉴定。10月份,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十届“语文报”杯作文比赛,我指导的学生朱玉婷获省级三等奖;6月份,我推荐学生参加民族宗教类征文比赛,马彦茹同学获全省二等奖,这次活动全县仅她一人获奖。学校提倡青蓝工程,我做刘茂伟的指导老师,他的文本研读、课堂驾驭能力都有提升,我由衷地感到喜悦。

2018年我外出培训两次。11月赴兰州参加骨干教师的“国培计划”研修,聆听了谢英新教授关于核心素养的讲座,有感于文本解读的思路和方法,我写了《谢专家的方法论》,获得培训班老师们的好评。12月赴酒钢三中,参加全省名师工作室课堂研修,遇到了李旭山、霍军、朱武兰等省内外名师,观看了6位青年才俊的现场授课,领教了专家、新秀对核心素养的高端解读,见证了现场教学的多姿多彩,我内心触动很大,撰写了研修《课堂功夫在课外》。

另外,7月和11月,我分别承担市上和县上教师征文的评委工作,评阅了几百篇教育教学文章,我深深感受到:酒泉虽不大,但写家众多,精品文章不少。

04

要多读书,读专业书,边读书边思考,坚持我读书的原则。

2018年我读书很杂,如《美的相遇》《白夜行》《明朝的那些事儿》《曾国藩家书》等,还有杂志《读者》《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之友》等,林林总总,细大不捐,虽不精细,却也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

我从书中重新认识了两个人。第一个是王阳明,他太伟大,帽子很多,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不愧明代士人的领袖,他的心学,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自我修炼,都给我们许多启示。第二个是“朱老师”,即朱元璋及其子孙。他们都是“好老师”,朱元璋让宋濂教儿子朱标读书,要宋严格要求其子,说“不死即可”,严师出高徒,非现在“玻璃心”可比。嘉靖皇帝,30年不上朝,却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好的老师是教给学生方法,少讲不讲都没关系。明朝是最“骨气”的朝代,明朝300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没有哪个朝代有这种魄力!

《特别关注》的栏目很好:特别报道、家事、国事、天下事、开心事、史事、心事、书中事……尤其是卷首语“水浒”,短小精悍,寓意深长。我还坚持网络阅读,余党绪“读写思辨”公号等,许多好文字,有理论高度,有案例分析,都是修身养性、调整思维的好材料。阅读这些好文章,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思辩能力,也是学生任务驱动作文的好教材。

阅读让我深刻反思自己,让我审视语文的核心素养,让我看到理论功底的不足,也坚定了我走2019年的信念。

05

让读书活动进入校园,让读书活动走向社会,这是我2018年的成果。

5月份,我结合语课文教学,引领撰写读书心得。指导读书交流两次,交流的篇目有:《活着》《教父》《三国演义》《摆渡人》《家》《雷雨》《白鹿原》《水浒传》《追风筝的人》等。学生参与积极,交流形式多样,有小说解读,有唱念打斗,有现代元素,这是学生一年来课堂阅读的成功总结。殷老师也组织读书活动,他的课堂由学生组织,用两节课时间,交流了《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10部作品,邀请了领导和备课组老师参加,勇杰校长和我做了现场点评,活动非常成功,并在全年级进行推广,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赞评。

两次读书交流,我写了两篇随笔《最为书香能致远》《这课堂别有洞天》,每小组学生交流后,我都写了“按语”,做了分析和评价。我的发布后,大家认为写法新颖,霍军老师称赞说“史记体”,得到大师的缪赞,我倍感欣慰!

作为金塔县会水读书社发起人之一,我参加县域内的读书分享活动四次,1月份,参加县四中“读书与教书”读书活动,介绍傅国涌的教育论著《美的相遇》;4月份,组织县中学“徜徉书海,分享快乐”读书活动,进行了《读书思考专业化》的专题讲座;7月份,参加县职中读书分享活动,介绍霍军论著《教师如何读经典》;8月份,参加县图书馆读书活动,做主题发言《放出眼光多读书》。四次活动均有文字讲稿,有课件展示,活动后都撰写活动心得,受到与会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以书为友,以文会友,我还与金塔博风雅颂文学社网上交流,与金塔本地诸多写手对话,深感本土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也体会到家长对读书的渴求。12月,我被县教育局评为校园阅读工作先进个人,我定会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06

2018年家里事多,工作也繁忙,让我更有了家庭的责任感。

父母虽年过古稀,好在身体很健康,这是我最大的欣慰。7月份,舅舅家的长辈们欢聚一堂,陪长辈吃饭说话,再驾车去西湖、工业园区一游。8月份,本家长辈们在老家一聚,好多年没在一起,作为东道主的我,筹划得很周到,长辈们很满意,了却父母的心愿,这是孝心也是责任。

妻子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在1月和8月住院两次,调理的不错,感谢姐妹们的照料。这么多年,她为家庭付出太多,身体也透支太多,我无以为报,只能尽最大的责任,只求她换个心情就好。

儿子今年也懂事多了,心态也好多了,知道问候体谅家人,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到了新的环境,遇到了好老师,这是他的福气。每次学画归来,看到满身的铅笔灰,看到洗衣服时的黑水,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为学画他付出了许多,相信他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好。

07

再说说交往的几个圈子。

十一节前,我和亲友野炊两次,都在南山戈壁上。路过工业园,路过光电园,到石泉子区域,到古代烽火台,到漫无边际的戈壁滩,放松工作的压力,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以歘沙葱为主要内容,以野炊为中心,大伙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唱几曲子,照许多照片,都是美好的回忆!

10月6日,酒泉同学到胡杨林,师范毕业快30年了,鸿国、建堂一吆喝,齐聚古城乡头汾村,都是多年没见面的,30年的同学情,缩成一杯杯酒,一张张照片,还有我的《晒晒国庆同学会》。

去看望班主任窦老师,都说了好几次了,没有机会。教师节,中秋节,胡杨节,一直到“十一”节后才成行。老师退休了,动了大手术,白头发不多,精神还是很好,把一切都看淡了看开了,他的豁达和阳光,我们学生就做不到。师母说:他还常挂念起学生呢,常说你们几个名字呢!去年,我写的《五星红旗升起来》,就是对初中生活的回忆,也是对老师恩情的回顾。

年初参加了两次学生聚会。99年我带的初中班,都35、6岁了,毕业20年了,学校里的亲热劲,要考我“叫出他们的名字”,我的学生多像我沉稳低调,多事业有成,我很感念这师生情。2013年我的高中班学生,在各地各项各业都有,才过五年时间,模样和见识已非昨日,他们成长了成熟了。新疆的吴刚说:“上班忙,闲暇时,看看手机,看看老师的,觉得挺充实。我的同事也喜欢,说你的文章实在,有看头!”

08

要么走路,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哈哈,这两样我都有了。

儿子说:爸爸,你的朋友怎么越来越少了,以前的陈叔、马叔咋都不一起坐了。他说的是实话,不是关系远了,圈子小了,而是工作忙了,责任重了,好朋友永远是好朋友。

感谢殷老哥,与他每天的走行,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每天晚上7点,先看半小时自习,先向西再向北,沿着崭新的柏油路,走一个多小时,释放工作的压力,沟通教学的思路,积累生活的经验,这是乐观的精神追求!

从2017年9月22日,开启我写作之旅,目前已完成145篇,有30多万字。走近成一统,趁着夜深人静,思路清晰时候,敲一敲键盘,过程是辛苦的,发布的那一刻,顿觉轻松和喜悦。某次早上6点,发祥微信提醒:“别熬夜,注意身体”。老同学说得对,劳逸结合太重要,可惜我总是效率不高!

09

告别2018年,感谢所有的遇见,做个年终的告白,一抒我桑榆之志!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家人和睦相处,算是亲情之乐;做人处事问心无愧,算是自身之乐。前两乐是自乐,三乐才极乐,“育天下有才”我不敢奢想,只求不忘本心,尽己所能,修身养性,自得其乐足矣!

开启2019年,摘录一副长联,作以自勉:春秋歌盛世,不忘初心。兢兢创业,辛勤耕耘,深情寄沃土。看满园桃李,书山觅捷径。/杏坛育栋梁,牢记使命。孜孜追梦,呕心教诲,鸿鹄翔碧天。培一方桑梓,学海泛轻舟。

横批:志存高远

体会到: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8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