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的电影剧情

貂蝉的电影剧情,第1张

汉献帝初平元年,奸臣董卓为避讨董各路大军,挟帝迁都长安,百姓不肯随行,董乃举火将洛阳付之一炬,百姓扶老携幼,仓皇就道,哭声遍野。貂蝉父母在途中身亡,貂蝉伏尸哭拜,声泪俱下。

貂蝉独至长安入司徒王允府为婢女。袁术下书与张温将军密谋,不料书信错投董卓义子吕布府,吕布连忙将此事报告正在郿坞私邸行营大宴百官的董卓,张温当即被杀,人头献上,在座诸臣个个心惊。

王允回府后愁眉不展。貂蝉心知大势难挽,奸贼难除,又想到诸侯兴兵,忧国忧民,不禁对月祈祷。谁知王允听到了貂蝉之祷词,心生一计,便向貂蝉下拜,貂蝉答应依计除掉董卓和吕布。

吕布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时失落金冠,十分懊恼。王允不惜家珍,以珠宝打造金冠一顶,赠与吕布。吕布手捧金冠大喜过望,决定过府回拜王允。吕布与貂蝉在王允府一见钟情。王允顺水推舟,答应将貂蝉嫁与吕布。貂蝉内心对吕布十分矛盾。

王允在府设宴,请董卓观舞。貂蝉舞姿婆娑,令董卓垂涎三尺。王允便将貂蝉送与董卓。王允在府门外看着貂蝉乘辇随董卓而去,不禁悲喜交加。

吕布闻听貂蝉被王允送给董卓,怒气冲冲直闯王允府兴师问罪。王允却说是董卓为吕布将新妇接回。吕布到太师府,得知貂蝉成了董卓的如夫人,又惊又怒。吕布来至太师府后堂寻貂蝉,却被董卓逐出。自此对董卓心怀怨恨。董卓女婿李儒向董卓献计,多赐吕布金帛以安其心。

吕布随董卓出行,趁机溜回太师府与貂蝉相会。二人相会凤仪亭,细语温存。貂蝉以激将法鼓动吕布反对董卓。正在此时,董卓回府,见状大怒,掷戟于吕布。吕布逃出太师府。貂蝉对吕布情意绵绵,恩仇难分。

李儒劝董卓将貂蝉赐予吕布。貂蝉却向董卓诉苦,令其不从李儒之计。董卓被貂蝉说动,又决定带貂蝉共赴郿坞。李儒再次劝谏董卓,反受董卓斥骂。貂蝉和董卓启程赴郿坞,吕布在道旁见辇内假装垂泪的貂蝉,心中汹涌不平。

貂蝉和董卓一路行至郿坞,从此沉醉林园,不问别事。貂蝉在郿坞私邸中感叹自己命运多舛,思念吕布,难以自已。吕布重上凤仪亭,睹物思人。二人两地相忆,情深意重。

吕布至王允府计议。王允打消了吕布的顾虑,吕布决意杀董卓,并折矢为誓。天子使者至郿坞传诏。董卓闻听天子要禅位于他,心中大喜,连忙回长安。不料半路伏兵四起,李儒等皆被杀。董卓唤吕布救援,却被吕布一戟刺死。

王允见董卓已死,忙赶至郿坞见貂蝉。貂蝉原想大事已成,王允却让她斩草除根,在次日庆功宴时刺死吕布。貂蝉劝说王允收回成命,王允再三不从。王允正要向貂蝉授剑,吕布却兴冲冲地赶来见貂蝉。貂蝉劝他急流勇退,吕布不以为意。貂蝉眼见次日就要奉命杀死意中人,备受煎熬。

次日,吕布大摆庆功宴。王允提议请貂蝉舞剑助兴。貂蝉执剑起舞,几次欲将手中三尺宝剑刺向吕布,却次次都难以痛下狠手,最后意欲自刎了却此生,幸被吕布救下。王允眼见二人真情难舍,终于松口同意让二人成婚。

新婚的吕布和貂蝉离开长安,共赴前程。正所谓:“司徒妙计设连环,小说夸张史不传。多少美人关大计,千秋不止一貂蝉。”

1 三国演义中关于董卓的诗句

三国演义中关于董卓的诗句 1 三国演义,谋董卓曹操献宝刀之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

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

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

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2 三国演义里的诗句

《三国演义》原著诗歌汇总 开篇、《临江仙》一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张上阵杀敌,赞关、张七绝一首: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玄德计破黄巾,赞玄德七绝一首: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何进为宦官所杀,叹何进七绝一首: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

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李肃献赤兔马与吕布,七绝一首: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

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第四回 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丁管怒骂董卓,卓斩之,叹丁管七绝一首: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少帝被废后居于永安宫,吟双燕诗一首: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少帝为李儒所逼,作歌一首: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一首: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伍孚行刺董卓未果,被杀,赞伍孚七绝一首: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关云长斩了贼将华雄,赞关公七绝一首: 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玄德、关、张奋起神威,杀败吕布,古风一首: 汉朝天数当桓灵,炎炎红日将西倾。

奸臣董卓废少帝,刘协懦弱魂梦惊。 曹操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皆兴兵。

议立袁绍作盟主,誓扶王室定太平。 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

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 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

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 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

踊出燕人张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枪。 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

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 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

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 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

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 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

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 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

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王允宴请董卓,唤貂蝉出见,赞貂蝉浣溪沙词一首: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又赞貂蝉七律一首: 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

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

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貂蝉执檀板低讴一曲,又七绝一首: 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

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董卓不听李儒之言,李儒长叹而出,叹董卓七绝一首: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董卓在受禅台受诛,叹董卓七绝一首: 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

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王允不听众言,杀了蔡邕,叹王允七绝一首: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王允被李、郭二贼所杀,赞王允五律一首: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 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曹操之父曹嵩被张闿所杀,七绝一首: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 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李、郭二贼互相残杀,长安城中大乱,叹汉室古风一首: 光武中兴兴汉室,上下相承十二帝。桓灵无道宗社堕,阉臣擅权为叔季。

无谋何进作三公,欲除社鼠招奸雄。 豺獭虽驱虎狼入,西州逆竖生*凶。

王允赤心托红粉,致令董吕成矛盾。 渠魁殄灭天下宁,谁知李郭心怀愤。

神州荆棘争奈何,六公饥馑愁干戈。 人心既离天命去,英雄割据分山河。

后王规此存兢业,莫把金瓯等闲缺。 生灵糜烂肝脑涂,剩水残山多怨血。

我观遗史不胜悲,今古茫茫叹《黍离》。 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维。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献帝逃往洛阳,洛阳城中荒芜一片,叹汉室七律一首: 血流芒砀白蛇亡,赤帜纵横游四方。 秦鹿逐翻兴社稷,楚骓推倒立封疆。

天子懦弱奸邪起,气色凋零盗贼狂。 看到两京遭难处,铁人无泪也凄惶!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

3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

1、开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2、关羽张飞上阵杀敌,赞关、张七绝一首,作者明初家罗贯中: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译文:英雄刚刚展露威风,一个试矛,一个试刀。

刚刚上战场便大展武艺,三分天下后,把关羽张飞的名字写在锦旗上。3、玄德计破黄巾,赞玄德七绝一首,作者明初家罗贯中: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译文:刘备运筹帷幄,异常神勇。

关张加起来都不是对手。一出世就建立丰功伟绩。

三分天下,鼎立中原。4、何进为宦官所杀,叹何进七绝一首,作者明初家罗贯中: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

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译文:汉朝气数已尽,没有谋略的何进位列三公,几次三番不听忠臣劝谏,最后死在宫中(被人算计了)。

5、丁管怒骂董卓,卓斩之,叹丁管七绝一首,作者明初家罗贯中: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译文:董卓心里暗藏着废立之事,汉朝的宗庙被荒废,满朝的大臣都是胆小怕事之辈,只有丁管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4 关于三国演义的诗句

1、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

解释:世间万事不是人能做主改变的,拼尽全力也争不过命运。

2、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解释:大丈夫活在世间,就应该要有所追求的目标,努力干一番事业。如果要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等到一事无成时再后悔也已经晚了。

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宁可让我辜负欺负背叛天下人,也绝不让天下人辜负欺负背叛我!

4、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好的鸟儿会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落脚,有才干的人会选择明智的上司去做事。

5、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解释:鲜血染红了战袍,在当阳谁敢与其争锋!自古以来单枪匹马冲出敌军救处在危险的少主,只有常山的赵子龙才能做到。

6、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解释:所谓大丈夫就要立功名,只有立下功名才能慰藉平生,因为我求得的功名所带来的心理安慰足以使我陶醉,所以醉意朦胧中我发出这样的狂放之言。

7、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倒上一壶浊酒为了这相遇的缘分庆贺共饮,畅谈那自古以来的许多著名事迹!禁不住的感叹:再伟大的事迹,随着时间的远去,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5 三国演义中所有的诗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孔明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评袁绍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6 《三国演义》伐董卓三英战吕布底面的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汉朝天数当桓灵,炎炎红日将西倾。

奸臣董卓废少帝,刘协懦弱魂梦惊。

曹操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皆兴兵。

议立袁绍作盟主,誓扶王室定太平。

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

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

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

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

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

踊出燕人张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枪。

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

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

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

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

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

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

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

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

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

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

“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感叹董卓的诗。

在《三国演义》里,董卓是一个才能平庸、擅自废立、欺凌汉室、大权独揽、擅杀大臣、纵兵劫掠、作恶多端的一个权臣角色。总之,没一点好地方。

然而,这毕竟是小说,与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差别还是很大的。

在包福鑫的《董卓》一书里,全面立体的描述了历史上真实的董卓,而且以董卓的一生为视角来解读东汉末年政坛的权力故事。

董卓奋斗的前半生,从一个西北的江湖游侠,在世族林立的东汉政坛上,成长为大汉帝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可屠龙的少年,终将变成恶龙,晚年的董卓执政后,在与世族的博弈中,失误连连,亲手开启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时代,最终身死。

从这个角度讲,董太师的一生,可以说是三国前传。

董卓的父亲董君雅,是一个曾经在颍川郡做过县尉的小吏。董卓回到凉州长大后,成为了一个类似于黑道大哥角色的江湖游侠。

东汉时的凉州,处于西北边境,羌、汉等民族杂处,年轻时的董卓,力量、武艺过人,能够双手开弓,马上左右骑射,要知道,这可是在还没有马镫的东汉后期。

凭着这样的武艺,董卓在羌、汉民族之间交游广泛,成为调节民族矛盾能平事的江湖大哥。

可是凉州在整个东汉时期都不太平,东汉王朝百余年间,不断的平息羌族作乱,耗钱无数。

作为有武力,而又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董卓,也在东汉后期羌族作乱时被凉州刺史府征辟,加入了军队。军功不断积累,官职不断上升,以至于入长安,做了一段时期皇帝的护卫羽林郎。

可这样能打仗的人才,毕竟不能留在长安。董卓被调回了凉州,继续参与平乱之战,不断升官做到了西域戊己校尉。

东汉的官场上是讲出身的,不是世家大族,很难获得好的职位。董卓非世族出身,凭借军功能够做到校尉一级的官职已经不错了。

可谁不想进步呢?董卓此后通过关系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作为中转,然后出任并州刺史,替汉帝国把守北大门,这可是大汉十三州之一的一把手。

在凉州的军事生涯中,董卓先后跟随过东汉平息羌乱的三位名将:段颖、张奂、皇甫规。

从这三位名将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中,董卓明白了一个道理:

有兵有权才是硬道理,要做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然自己就会被人随便拿捏。哪怕要实现抱负,也要如此,不然都无法玩弄手段。

但当这三位名将从政治舞台退去之后,这时的董卓,已经成为凉州军事集团的代表人物,又由于他做了并州刺史,并州的兵团也在他的领导之下,这为董卓日后能够领导西北凉、并两州军人集团打下了基础。

董卓的奋斗背景,是在汉桓帝、汉灵帝时期。

在西北的凉州,当年轻的董卓正在战场上拼搏着自己的事业时,在帝都长安,汉桓帝、汉灵帝也在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而不断努力着。

他们的对手包括外戚、宦官、世族,当然,这三者之间,也互为对手。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我对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位皇帝的印象,都是任用宦官、吃喝玩乐、卖官鬻爵,认为他们是十足的昏君。

但在包福鑫的这本《董卓》里,我对这两位皇帝,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为了从上面的势力中夺回自己的皇权,为了振兴汉室,也曾先后的努力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废柴皇帝。

尤其是汉桓帝,先靠宦官扳倒了外戚,又靠世族中的清流扳倒了宦官,但是对于世族——这个从东汉建国就跟随的统治阶层,他不管怎么尝试,都无能为力,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世族,重振皇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世族把持了朝政而无可奈何。

在朝中,官员多是世家大族出身,尤其是三公和地方上的郡守这样的官职,非世族难以晋升。在地方上,世族们圈占土地,逃避赋税,建立坞堡,豢养私兵,简直如国中之国。

汉桓帝努力之后无法改变,心灰意冷,吃喝玩乐聊以安慰,汉灵帝时努力无效后,亦是如此。

拿汉灵帝卖官鬻爵来说,他这样做的思路是:反正官职最后让世族做了也是做,他为什么不自己卖了捞掉好处呢?就算同样是世族来做,也得交给他钱,这样他才能有实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组建西园的兵马。

正是他卖官鬻爵的这些钱,都拿出来用以镇压黄巾起义了,那些世族,怎么舍得拿钱为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桓帝、汉灵帝像极了明朝的万历皇帝,都对朝局十分的无奈,只能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来作为反抗,只是一个是吃喝玩乐,一个是多年不上朝。

至于任用宦官,那是因为东汉的外戚多出身于世族,外戚一旦壮大,就会挟持皇帝,大权独揽。而只有宦官才能与皇帝一条心,汉灵帝任用蹇硕、张让等宦官,正是为了对抗世族。

当时的世族翘楚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氏当时在天下的影响力,可以算是整个东汉世族的顶峰。

袁氏的两位青年首领分别是袁绍,袁术,他们在灵帝去世后导演了一场决定东汉末年政治走向的大戏。尤其是袁绍,他设计让外戚何进与宦官自相残杀,想借此清场外戚、宦官两种势力,然后自己世族一家独大,这样他袁氏就成为东汉朝堂的独大力量了,他袁氏日后改朝换代也说不定。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绝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刚愎自用,智谋短浅的形象,袁绍作为东汉末年袁氏的旗帜,年纪轻轻就计谋深远,有勇有谋,就连国舅何进,也被他能拿捏当枪使。

可惜天算不如人算,袁绍智者千虑,仍有一失,最终被董卓这个西北凉并军人集团代表,搅乱了他的完美计划,完美的摘取了袁绍和袁术辛辛苦苦谋划的成果,成为了东汉朝堂上的掌权者。

从并州刺史卸任后,董卓成为了河东郡太守。在汉灵帝去世前后,已经在权力场上多年摸爬滚打,经历过汉桓帝、汉灵帝权力交际的董卓,早已经敏锐的感觉到,每次立皇帝,都是权力场上的重新洗牌。

为什么这大汉天下,都要世族说了算?我董仲颖,就不能上场试试吗?

我这一路走来,可受尽了世族才能成为高官这条潜规则的苦。

正当董卓没有借口入洛的时候,本身不想杀宦官的,被袁绍逼的无可奈何的国舅兼大将军何进,征召四方兵马入京诛杀宦官来作为推诿,也算给宦官压力。

不想近在河东郡的董卓,闻诏即行,哪怕袁绍派人拦截,也照样前进不误。这时候的董卓,不仅仅是河东郡的太守,还早已经是大汉前将军,也就是大汉军界的第三把手,可以而且早已经开了幕府,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像三国顶级谋士贾诩,此刻就在董卓的麾下。

在东汉军界,目前只有大将军何进,以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在地位上排在董卓的前面。

董卓入京,不仅仅是有与世族做对,自己想参政夺权的野心,也有他以前受到段颖、张奂、皇甫规这三位跟随过的名将最终的结局刺激有关。

作为西北凉并军人集团的代表,董卓的对手不是何进,而是天下士族的代表袁绍,他们围绕着汉少帝、汉献帝的拥立,不断角逐。

在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看到袁绍的狼子野心与谋略果决。

只是,年轻的袁绍遇到的已经是官场老油条,还是实力派的董卓,完败,机关算尽,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到九月一日,董卓通过一系列操作,在何进集团身死,宦官集团被诛杀后,进入了洛阳,夺取了大权,同时以大汉前将军的名义,也就是在何进、何苗死后当时大汉的最高军衔,兼管了洛阳的守卫部队与何进召进洛阳的部队。

东汉朝堂上史无前例的出现了军人执政。

其中袁绍VS董卓的七日政变,包福鑫在《董卓》这本书里写的太精彩了,简短文字难以赘述。对于这部分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书。

董卓在执掌大权后,废掉了世族拥立的汉少帝,改立汉献帝。

奈何天下世族力量还是太强大,仅靠西北凉并军人集团执政是不可能的。他们打打杀杀还行,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或者朝堂大臣,那可是赶鸭子上架,什么都不是。

当时又没有科举取士,任用寒门子弟,在曹操时候仍然阻力重重,更别提现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发现治国还得与世族合作,就幻想能够与世族共同执政,还给袁绍、袁术、以及其他世族成员示好,任命他们为地方上的郡守或者州牧,刺史。

袁术甚至给了他大汉后将军的职位,同样可以开府治事,这也是为什么袁术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前期实力比较强的一个原因。

可惜世族们是都想要,不会你给点甜头就善罢甘休。

他们回到地方后,迅速招兵买马,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然而关东联军并不是董卓西北久经战阵凉并军团的对手,董卓看透了关东联军们的嘴脸,西退关中,等着他们自相残杀,结果果然被董卓料中,关东诸侯内讧。

然而此刻疲惫的董卓,沉浸在温柔乡里,已经丧失了进取的动力了,他对世族已经那么宽容了,反而被兵戈相向,他本想在执掌大权后,能够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天下却愈发分崩离析。已经暮年的董卓,此刻纵欲享乐的心思,逐渐占据了上风。即使在关东诸侯乱成一锅粥,都没有心思抓住机会重新开进关东,夺回洛阳。

但那些西迁的大臣和百姓思归,董卓于是以残暴的手段震慑他们,纵兵劫掠,虐杀大臣这些手段,层出不穷。

曾经是帝国中流砥柱的大汉前将军,在这里已经变成作恶多端的大魔王了。屠龙少年已成恶龙,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了。

这让那些跟随他的大臣和部下愈发失望,他们暗地里勾结谋划刺杀董卓,最终董卓死于来自手下并州集团王允和吕布的手里,尸体被点了天灯。

回顾整个过程,董卓失误一共有两点,分别是对世族存有幻想,封赐官职,以及放弃洛阳西迁长安。

对我自己来说,这本《董卓》,读完的感觉有点超出预期,不仅刷新了对董卓的认识,也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前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立体的认知。

不过,这本书可不是为董卓洗白的书籍,整本书都持一个很客观的态度。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也许是董卓的失败在前,才有了后来曹操的成功。就像董卓无论如何都没有称公称王,曹操在机会合适后直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奠定了曹魏代汉的基础。

董卓死后,手下分散的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仍然不可小视。作为亲手开启了东汉末年乱世开关的执政者,董卓要负很重要的责任,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族们,为一姓之私,不断兴兵,更是这乱世开启的根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04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