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李晔(867~904)
昭宗是唐朝末期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历史上受到人们的好评,这在历代亡国之君身上并不多见。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像殷纣王、秦二世、隋炀帝那样,大多恶名昭著、遗臭万年。这些亡国之君的恶名,一是自身确实有问题,但很大一部分是新王朝为了美化自己,显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人愿之举。唐昭宗虽然不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但是唐朝确实葬送于唐昭宗之手,可是唐昭宗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很好,被称为唐室贤主,史称“其志在恢复旧业,号令天下,观其作为,信为不诬,而惜乎其时而不可为也”。
昭宗是一个想要有作为的君主,希望能够振兴唐室,不甘作亡国之君。但是,当他即位之后,面临的却是一堆烂摊子: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外面各地农民起义、节度使相互征伐之事连连不断,内部政治斗争、争权夺利的现象层出不穷。
初御天下,雄心勃勃
僖宗有两个儿子,当他死时还都是幼童。乱世期长君,不论是朝廷百官,还是宦官集团,都倾向于立长君。僖宗的父亲懿宗有八个儿子,当时尚在的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就是排行老六的吉王李保和排行老七的寿王李杰(即昭宗李晔)。朝官认为李保在诸王中最贤明,年龄也较大,有意拥戴他为皇帝,但是立场相对的宦官必定要与之对着干,这样才能有拥戴之功,在新皇帝面前得宠,而且李保太聪明不易控制。因此,宦官首领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拥立寿王李杰为皇帝。在僖宗弥留之际,杨复恭请立李杰,当日,就宣诏立李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几天后,僖宗驾崩,李杰即皇帝位,更名李敏,后又改名晔,时年二十二岁,是为昭宗。
昭宗李晔,咸通八年(867)二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母亲王氏出身低贱,因此昭宗对当世百姓的疾苦有所体会。昭宗少年时处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中,熟读诗书,在文学、音乐上颇有造诣。昭宗即位前,曾随着皇兄僖宗颠沛巴蜀,并成为僖宗身边的少数亲信之一。
昭宗即位后,文武百官都对新君寄以厚望。但是,当时的唐帝国已经如同一座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房屋,经过僖宗那十几年的混乱政治,昭宗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形势十分严峻。
政治方面,中央以杨复恭为首的宦官集团控制着禁军,左右朝政,为所欲为,昭宗鉴于前朝的教训,不得不对他们曲意相待,事事姑息迁就,能忍则忍;地方上藩镇林立,拥有自己的军队,名义上归附天子,实际上各霸一方,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唐朝的地方行政组织已经完全和中央脱离关系,被地方军阀所派的人员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管理。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日益缩小,可以说是号令不出长安。
经济方面,情况更是不妙。由于农民起义,军阀之间相互攻伐,连年战乱,战火遍布各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饥荒连年不断,更糟糕的是战乱仍在继续。各藩镇出于兼并需要,拼命扩充军队,使劳动力资源趋于枯竭,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人们为了逃避饥荒战乱,有的变成流民,有的则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加重了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就连昔日富甲天下的江淮地区,也出现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景象。荆南地区经过战乱之后,仅存几十户居民。南方尚且如此,藩镇林立的北方更糟糕了,粮食长期紧缺,岁荒时人们易子而食,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地方经济残破如此,更何况藩镇都自辟衙署,租税自专,不再贡献朝廷,朝廷的开支极度困难。
军事方面,各个藩镇拥有强大的军队,而朝廷所掌握的禁军几经失散,兵少力微,自保尚且不足,哪里还能与地方相抗衡。
昭宗即位后,面对这个烂摊子,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稳定浮动的民心,取得朝野上下的支持。为了扭转先朝奢靡的习俗,唐昭宗厉行节俭,把一些不必要的开支省去。他曾经对杨复恭说:“我没有什么德行,能够登上皇位全靠你的大力扶持,所以生活上不应该太奢华,应该以节俭示天下。”比如懿宗和僖宗在世的时候,每天都要换一套新衣,还要求太常寺每天献一首新曲,到了昭宗时都免掉了。
昭宗的志向在于恢复祖宗旧业,因而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对于人才正如他自己所说,昼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夜里则“梦寐英贤”,并破格提拔了一批才能之人,想以此扭转僖宗以来朝廷号令不振、皇室地位日渐低落的局面。昭宗还为僖宗朝的一些无辜身死的官员平反,以收拢人心。
昭宗也注意到了宗教在政治上的作用,大力提倡道教,同时也重视儒学,以期扭转唐末世俗崇佛的风气。大唐初建时,皇帝附会自己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后裔,因此在儒、释、道三教之中,道教被列为三教之首。后来,佛教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懿宗时大肆佞佛,广造佛寺。很多人为了逃避赋税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昭宗为了扭转世风,便提倡道教,接纳方士。在推崇道教的同时,他没有忽视儒学的作用,对儒学予以大力支持。昭宗实行的上述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朝臣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朝廷内外都为有这样的明君而欢欣鼓舞,而暮气沉沉的大唐帝国似乎也有了一些生机和活力。
巧施计谋除权宦
昭宗身材魁梧,举止端庄,眉宇间英气逼人,颇具帝王之相。但是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宫女,由于子以母贵是帝王之家的信条,昭宗并不具备争夺帝位的优势。当皇袍加身之后,多年的历练使他并不怀疑自己当皇帝的能力,也不畏惧复杂混乱的政局,而是对于自己得来皇位的方式感到羞耻。杨复恭扶立昭宗后,自以为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立排众议,新皇帝怎么也轮不到昭宗。杨复恭洋洋得意,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定策国老,视昭宗为门生天子。昭宗即位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不是小孩子,并不像杨复恭想象的那样容易控制。昭宗已经认识到大唐的衰败和宦官专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宦官凭借手中的兵权,生杀废立皇帝有如儿戏,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乃至自己的父兄懿宗和僖宗都是由宦官扶立的。每当想到宦官种种误国欺君的罪行,昭宗深切地感到此辈不除,则大唐中兴无望。
昭宗对将自己扶上皇位的杨复恭的专权十分不满。表面上,昭宗一再对杨复恭表示尊敬。同时,却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等人的接触,政事都和宰相们商议。暗地里,昭宗经常与大臣们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的事情。
一次,昭宗的舅舅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昭宗问杨复恭可否予以任命,杨复恭对昭宗说:“吕产、吕禄败坏了汉朝;武三思败坏了唐朝。外戚一定不能用为封疆大吏,可以封他当个闲职,否则,怕他有了地盘之后,不听朝廷的指挥。”因此,王瓌没能当上节度使。后来,杨复恭担心王瓌同自己争权夺势,先是主动提出让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然后在他赴任的途中,派自己的亲信把王瓌所乘的船弄沉,王瓌一家及仆人全部淹死。事后,他对皇帝说王瓌因船坏而遇难。不久,昭宗得知了王瓌的真正死因,对杨复恭痛恨非常。无论是个人恩怨,还是对权力的争夺,杨复恭都成为了昭宗的最大敌人,因此昭宗决心将其铲除。
杨复恭为了巩固政权,广植党羽,认了不少文武官员为干儿子,派往各地任刺史,把持地方政权,号称“外宅郎君”。他还收了六百个宦官为干儿子,派往各地做监军,牢牢控制军队。为了除掉杨复恭,昭宗对杨复恭的干儿子进行拉拢,挑拨双方的矛盾。杨复恭有个干儿子叫杨守立,本名叫胡弘立,官为天威军使,勇武过人,官兵都很怕他。昭宗用计离间杨复恭和胡弘立的关系,让他两个人相互攻击,以便趁机除掉杨复恭。一次,昭宗对杨复恭说:“你的那个叫守立的儿子,我想叫他到宫里担任守卫,你把他领来吧。”杨复恭不知是计,很快就把胡弘立领进了宫。昭宗当即封他统领六军,并赐姓李,赐名顺节,宠信非常。李顺节果然上了钩,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同“义父”杨复恭争夺大权,李顺节经常向皇帝打小报告,揭发杨复恭的种种不法行为。
唐昭宗笼络住李顺节以后,对杨复恭便不再假以颜色了。一天,昭宗和宰相们正在延英殿商量藩镇叛乱的事情,杨复恭有事要面见皇帝,让轿夫一直把自己抬到大殿上,直到皇帝跟前才下轿。宰相孔纬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便对昭宗说:“陛下身边就有反叛之人,何况那些鞭长莫及的地方?”昭宗听到后假装吃了一惊,忙追问是谁。孔纬指着杨复恭说:“就是杨复恭!”杨复恭连忙对昭宗说:“臣岂是背叛陛下之人!”孔纬说:“杨复恭不过是您的一个奴才,竟然乘着轿子来大殿。而且他还广结党羽,到处认干儿子,这些人不是掌典禁军就是节度使,这不是明显地要造反吗?”杨复恭急忙辩解道:“我收养壮士是为了广收人心,更好地辅佐皇帝。”这时候,昭宗厉声说:“你说这些都是为了收拢人心,替国家着想,那为什么不让他们姓李而姓杨呢?”问得杨复恭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此后,杨复恭和昭宗的矛盾公开化了。杨复恭写信给他在各地的干儿子们,让他们拥兵自立,不给朝廷进贡。他的干儿子龙剑节度使杨守贞和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开始不向皇帝进贡,并且还上书攻击朝廷。对此,昭宗也毫不示弱,于大顺二年(891),夺了杨复恭的兵权,转而派他到凤翔去做监军。杨复恭针锋相对,留在长安拒不上任,同时,上奏要求回家养老,以此对昭宗进行要挟。昭宗趁机同意了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官职,只给他留了一个上将军的空闲职位。杨复恭看到要挟不成,反而失了兵权,恼羞成怒,派人将宣布皇帝旨意的使臣杀死于归途中,然后自己逃到商山隐居。不久,他又回到长安昭化坊的官邸。其官邸距离玉山军营很近,他的干儿子杨守信是玉山军使,经常到他家中探望。杨复恭还给他的侄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写信,说昭宗对不起自己,忘记了他的拥立之功,不仅不知恩图报,还对他百般刁难。他还指示杨守亮要“积粟练兵,不要进奉”,公开和昭宗抗衡。
这时候,有人向昭宗密报杨复恭同杨守信合谋造反。昭宗正在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他把以往搜集到的杨复恭的罪证连同谋反的消息一同公布,派李顺节等人带兵前去逮捕杨复恭。杨复恭令其家人抗拒官兵,杨守信也带兵前来助战,双方发生大战,从白天一直打到深夜。这时,守卫城门的禁军想趁乱打劫,昭宗对此早有准备,命令宰相刘崇望率领人马守护财物,防止有人抢劫。刘崇望看到禁军要抢劫,斥责道:“皇帝正在亲自督战,你们都是皇帝的宿卫之士,应当前去杀贼立功,而不是趁火打劫。”众军士都表示愿意听命,跟着刘崇望前去助战。杨复恭看到刘崇望带兵增援,自料难以继续对抗下去,于是带领全家出逃,直奔兴元。杨复恭到兴元后,纠集兵力,向朝廷开战,昭宗也借助各地节度使的力量与之对抗。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杨复恭的军队被节度使李茂贞打败。最终,杨复恭在逃亡的途中被捉,当即被斩首。
杨复恭出逃后,李顺节也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昭宗纳入了铲除的名单之中。昭宗命令两军中尉铲除李顺节。两军中尉以昭宗的名义诏李顺节入宫,李顺节带三百士兵来到宫门,宫门侍卫拦住随行军士,只让李顺节一人进宫。李顺节一进宫,即被埋伏的士兵所杀。
经过一系列斗争,昭宗初步掌握了权力,狠狠打击了多年以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使宦官势力多年来第一次遭受重创。但是在打击宦官势力的过程中,另一个令昭宗头痛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越来越庞大的藩镇势力。
讨伐藩镇、事与愿违
藩镇出现在唐朝中期,当时主要是为了保卫唐朝边疆的安全,但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等人的党羽纷纷投降唐朝,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除著名的“河北三镇”外,当时唐朝内地的许多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成为割据势力。他们在辖区内任意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的职位常常父死子继,或由其部将承袭。这些割据势力利用手中的兵权、财权,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昭宗时,藩镇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情况,昭宗认识到皇室微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支足够震慑诸侯的武装力量,所以藩镇才各自拥兵,目无天子。僖宗时,中央禁军已经被彻底摧毁。因此,昭宗即位后不久,便招兵买马,扩充禁军,得十万之众,“欲以武功胜天下。”在禁军初建后,昭宗便开始了对藩镇的斗争。当时,王建进攻彭州,陈敬瑄率兵救援,王建退兵骚扰西川,陈敬瑄与王建相持不下,中断了对朝廷的贡赋。王建便以此为借口,请求朝廷出兵讨伐陈敬瑄。当时,曾经在僖宗朝风光一时的宦官田令孜正在西川,昭宗首先下令讨伐西川,一是想通过此举压制一下藩镇的气焰,树立自己天子的威严;二是想借讨伐陈敬瑄,报当年田令孜打自己一鞭的耻辱。
南伐西川
文德元年(888)十二月二十四日,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兵出征,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助讨,同时新设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二十五日,下诏剥夺陈敬瑄官爵,伐西川之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杨守亮、顾彦朗各自有一方领地,所以抽不出很多兵力,而领兵的韦昭度是个文人,不习武备,加上禁军虽然人数不少,却是新建的,缺乏训练,纯属乌合之众,不堪大战,所以王建成了讨伐的主力军。然而,王建既然得到朝廷的封地和承认,也就不急着和陈敬瑄速战速决了,他一边扩充兵力,一边收拢人心。当时,绵竹地方的土豪各自拥兵自保,多者万人,少的也有千余人,王建四处游说,将这些人收拢在自己的麾下。这些地方土豪在当地都有一些号召力,王建在他们的帮助下,无论是兵力还是声势都大大增长。经过几年的征战,除了成都,整个西川已经基本掌握在王建的手中。这时,昭宗因为和李克用的战斗失利,被迫召回征西川的军队。可是,王建却没有跟随韦昭度回长安,而是留在了西川,同时切断了和唐王朝的联系,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东讨克用
在讨伐西川的同时,当时实力最强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朱温、李匡威、赫连铎联军打败,这对昭宗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从个人情感上讲,昭宗对李克用一直没有好感。李克用出身沙陀贵族,仅此一点就使深受传统民族观念影响的昭宗对他怀有疑虑,而且李克用带领的这支军队对唐朝也是功过参半。李克用曾经帮助唐朝消灭了黄巢起义军,为兴复唐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经兵临长安,逼迫僖宗再度流亡,昭宗自己也饱受颠沛之苦。但最重要的是,当时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几股势力中,李克用的沙陀军队最强大。李克用兵多将广,势力庞大,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几个强藩之一。昭宗要削弱强藩,首先便将李克用列入打击的对象。但是,当时的中央禁军不仅人数不多,也缺乏训练,根本无法与李克用相抗衡,只能借助其他藩镇的力量。
与此同时,朱温、李匡威、赫连铎三人上书表示李克用不除,终是国患,因此要继续攻打李克用。昭宗接到奏章后,更是喜上加喜,如果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昭宗心头也有一些不安,毕竟李克用在黄巢起义中为唐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趁着李克用新败去讨伐,从情理上说不过去。更重要的是,朱温、李匡威、赫连铎的军队能否再次打败李克用还是个疑问。如果李克用失败了还好说,万一他胜利了,昭宗自己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昭宗感到事情难以决断,便召开殿前会议,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讨论此事,没想到除了几个大臣同意以外,绝大部分大臣都反对。但最终,昭宗还是决定下诏讨伐李克用。于是,昭宗任命宰相张浚为行营都招讨,又任命几个节度使为招讨使,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讨伐联盟,择日向李克用所在的领地出发。
李克用认为张浚所率领的中央禁军是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朱温虽然实力强劲,但由于领地四周敌人众多,无法全力进攻,对自己尚不能构成重大威胁;只有李匡威、赫连铎所率领的军队才是自己的真正对手。于是,他派遣少部人马去对付张浚和朱温,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抵御李匡威和赫连铎。张浚率领中央禁军,一心只想为朝廷多占些土地,生怕被同行的几个节度使抢去,于是不顾实力的弱小,一味向前,正好遇到了号称河东第一猛将的李存孝。李存孝虽然带的军队不多,但是面对十倍于自己的官兵却毫不惊慌,他设计诱使张浚的前锋中了自己的埋伏,轻易地活捉了张浚的前锋官。
张浚军的失利,大大挫伤了联军的士气,朱温的军队也没什么进展,反而吃了几个败仗。李匡威和赫连铎虽然开始时还算顺利,但当李克用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后就难以抵挡了,接连吃了败仗,李匡威和赫连铎狼狈逃走,人马损失一万多,连李匡威的儿子和赫连铎的女婿都成了李克用的俘虏。在打败李匡威和赫连铎后,李克用率领大军掉头杀向张浚,轻松地击溃了张浚的军队,河东战役到此告一段落。
昭宗面对这种结局,心中懊恼自己的判断失误;沮丧自己即位后所做的削藩努力通通付之东流;伤心自己组建的禁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恐惧李克用以武力相威胁。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昭宗罢免了当初赞成出兵的官员。
西川之役与河东之役,是昭宗即位后进行的两次削藩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西川之役虽然最终消灭了田令孜,但是却最终失去了西川,让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河东之役虽然确实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朱温则坐收渔翁之利,助讨本身就提高了他的声望,李克用被削弱也解除了对其领地的威胁,使朱温得以集中精力去消灭四周的势力。从此朱温的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昭宗间接上帮助朱温成为了中原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这次失败使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在这以后,又有一些诸侯领兵进入长安,威胁昭宗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宦官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但是仍然不甘心失败,继续同昭宗争夺权力。昭宗也认识到局势已非自己所能控制,自己能做的就是在各个强藩之间穿针引线,尽力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来延缓唐朝的衰亡。
魂断洛阳、惨淡收场
在昭宗统治的后期,朱温势力日益强大,李克用,李茂贞等诸侯联合起来对抗朱温,双方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宫廷内部,仍然面对宦官势力的困扰,在诛灭以刘季述为首的宦官之后,昭宗希望能够诛尽宦官。枢密使韩全诲(也是宦官)早有防备,拉拢李茂贞,并挟持昭宗逃往李茂贞所在的凤翔。朱温见此状况,也率领大军西进,企图夺回昭宗。李茂贞联合李克用对抗朱温,但均被朱温打败,朱温率领大军包围凤翔,李茂贞只得困守。凤翔完全与外界隔绝,粮食及各种物资越来越缺乏,大雪天寒,冻饿而死的人民不计其数。昭宗虽贵为天子,但是也只有少量的肉可以吃,昭宗的子女连粥汤都喝不上。昭宗万般无奈,只得出卖自己的御衣以及皇子们的衣服买些豆、麦,“于宫中设小磨,遣宫人自屑豆麦以供御”。经过几个月的围困,李茂贞被迫杀掉了韩全诲等宦官,与朱温议和。昭宗又落入朱温手中,返回长安没多久,就被朱温安排在易于控制的洛阳。
朱温为了称帝,杜绝后患,决定向昭宗下手。天佑元年(904)八月十一日,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言军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见皇帝。昭宗的妃子见来人众多,正在犹豫,史太挥刀杀死她,闯入宫内。蒋玄晖入宫后见到昭仪李渐荣,问她:“皇帝在哪儿?”李渐荣大声说:“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皇帝!”昭宗由于内心苦闷,喝了些酒,正在睡觉,听到有人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逼近,将昭宗杀害,时年三十七岁。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杀害。
昭宗在位的十六年间,一直在为解决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而努力,当时一位宰相就曾说昭宗“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昭宗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大唐的盛世局面,无奈主观意愿被无情的客观事实所限制,他面临的局面已经使他的满腔热情无用武之地。由于长安尚在昭宗的掌握之中,对于翦除宦官还算顺手。但对藩镇割据,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改变状况,可这正是昭宗所缺少的,因此昭宗只能实施一种平衡政策,即不允许任何一股势力强大起来。他将杨复恭赶跑到山南西道,但是却不允许李茂贞去攻打山南;自己屡次遭到关中几股势力的欺凌,但是当李克用率大军赶来时,却不许之进攻。尽管这样,朱温还是逐步铲除河南群雄,大败李克用,成为中原霸主。到此,大唐的江山以及昭宗的身家性命也就不保了。
纵观昭宗的一生,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但是事与愿违,大唐事实上早已经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镇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大唐于死地,昭宗所做的,只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1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为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之侄女。后丽而慧,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为世祖顺治礼聘。顺治八年八月,册为皇后。十年十年八月,被废,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2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圣祖康熙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二十八年,建宁寿新宫,奉太后居焉。五十五十六年十二月,太后崩,年七十七。五十七年三月,葬孝陵之东,曰孝东陵。初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云南平,定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及崩,上谥,大学士等初议误不系世祖谥,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高皇后、文皇后神位,大学士等引罪;又以所拟谥未多留徽号字,命更议。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3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之女。初入宫,为世祖妃。十一年三月戊申,生圣祖福临。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康熙二年二月庚戌,崩,年二十四。初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后家佟氏,本为汉军旗,上命改为佟佳氏,入满洲旗籍。
4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宫,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晋封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5贞妃,董鄂氏,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圣祖追封为皇考贞妃。
6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后之妹。顺治十一年,册为妃。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妃最老寿,以五十二年十月薨。
7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
8端顺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
9宁悫妃,董鄂氏,在世祖时号庶妃,生一子,名福全。
10恪妃,石氏,滦州人,吏部侍郎申女。世祖尝选汉官女备六宫,妃与焉。居永寿宫。康熙六年薨,圣祖追封皇考恪妃。
三妃前,世祖庶妃有子女者,又有八人:穆克图氏,子永干,八岁殇;巴氏,子钮钮,为世祖长子,二岁殇,女二,一六岁殇,一七岁殇;陈氏,子一,常宁;唐氏,子一,奇授,七岁殇;钮氏,子一,隆禧;杨氏,女一,下嫁纳尔杜;乌苏氏,女一,八岁殇;纳喇氏,女一,五岁殇。
唐玄宗后妃 王皇后
元献皇后
杨贵妃
武惠妃(贞顺皇后)
赵丽妃
刘华妃
皇甫德仪
郭顺仪
武贤仪
高婕妤
柳婕妤
钟美人
卢美人
刘才人
陈才人
郑才人
钱妃
皇子
庆王(靖德太子)李琮(母刘华妃)
郢王李瑛(母赵丽妃)
唐肃宗李亨(母杨贵嫔)
棣王李琰(母钱妃)
鄂王李瑶(母皇甫德仪)
甄王(靖恭太子)李琬(母刘华妃)
光王李琚(母刘才人)
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
仪王李璲(母刘华妃)
颍王李璬(母高婕妤)
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母郭顺仪)
寿王李瑁(母武惠妃)
延王李玢(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母武惠妃)
济王李环(母钟美人)
信王李瑝(母卢美人)
义王李玼(母阎才人)
陈王李珪(母王美人)
丰王李珙(母陈才人)
恒王李瑱(母郑才人)
凉王李璿(母武贤仪)
汴哀王李璥(母武贤仪)
另有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
永穆公主,下嫁王繇。母柳婕妤
常芬公主,下嫁张去奢。
孝昌公主,早薨。
唐昌公主,下嫁薛锈。
灵昌公主,早薨。
常山公主,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万安公主,天宝时为道士。
开元新制:长公主封户二千,帝妹户千,率以三丁为限;皇子王户二千,主半之。左右以为薄。帝曰:“百姓租赋非我有,士出万死,赏不过束帛,女何功而享多户邪?使知俭啬,不亦可乎?”于是,公主所禀殆不给车服。后咸宜公主以母爱益封至千户,诸主皆增,自是著于令。主不下嫁,亦封千户,有司给奴婢如令。
上仙公主,早薨。母武惠妃
怀思公主,早薨,葬筑台,号登真。
晋国公主,始封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贞元元年,与卫、楚、宋、齐、宿、萧、邓、纪、郜国九公主同徙封。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临晋公主,皇甫淑妃所生。下嫁郭潜曜。薨大历时。
卫国公主,始封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薨贞元时。
真阳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信成公主,下嫁独孤明。
楚国公主,始封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上皇居西宫,独主得入侍。兴元元年,请为道士,诏可,赐名上善。
普康公主,早薨。唐懿宗咸通九年追封。细数《新唐书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中所列玄宗女为三十,而非“玄宗二十九女。”;再看《新唐书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懿宗八女》中亦列有普康公主,以是疑普康公主本为唐懿宗女,故其早死后,由其父追封,而宋人修《新唐书》时又误将其再入于玄宗诸女之中。
昌乐公主,高才人所生。下嫁窦锷。薨大历时。
永宁公主,下嫁裴齐丘。
宋国公主,始封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薨元和时。
齐国公主,始封兴信公主,徙封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薨贞元时。母元献皇后
咸直公主,又记咸宜公主,贞顺皇后所生。下嫁杨洄,又嫁崔嵩。薨兴元时。
宜春公主,早薨。
广宁公主,董芳仪所生。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薨大历时。
万春公主,杜美人所生。下嫁杨朏,又嫁杨锜。薨大历时。
太华公主,贞顺皇后所生。下嫁杨锜。薨天宝时。
寿光公主,下嫁郭液。
乐城公主,下嫁薛履谦,坐嗣岐王李珍事诛。
新平公主,常才人所生。幼智敏,习知图训,帝贤之。下嫁裴玪,又嫁姜庆初。庆初得罪,主幽禁中。薨大历时。
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孕九月而育,帝恶之,诏衣羽人服。唐代宗以广平王入谒,帝字呼主曰:“虫娘,汝后可与名王在灵州请封。”下嫁苏发。
皇后:刑氏。遥立。册封时刑氏已经被抓到金国,且死在金国。只有个名分
吴氏: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十四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高宗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击,内部时常发生兵变,吴氏身穿戎装,跟随高宗左右、英姿飒爽,颇有胆略。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从定海(浙江镇海)转赴昌国(浙江普陀)途中,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又迸封才人。此后,吴氏博览书史,勤习翰墨,旋进为贵妃。韦太后由金国还朝后,吴贵妃侍奉太后起居,太后的认可,高宗便于公元1143年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
高宗惟一的儿子病死后,后宫再无生育。张贤妃收养宗室赵伯琮为养子,吴皇后为才人时,也收宗室赵璩为养子。张贤妃病逝,伯琮也由吴皇后一并收养高宗分别封赵伯琮、赵璩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可当大任,吴皇后劝高宗立伯琮为皇太子。于是高宗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慎(系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慎即位,皇权又转人宋太祖一系)。
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尊吴皇后为寿圣太上皇后。1194年,孝宗死,光宗又尊吴太后为太皇太后。光宗因病退位,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宁宗。
吴太后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公元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八十三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妃子:刘贵妃
张贤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