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调音师》、《超龄少女》、《最初的梦想》、《摔跤吧!爸爸》这五部**,这五部**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颇受广大影迷欢迎。
1、《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万(萨尔曼·汗 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与母亲走失并有语言障碍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 饰)。
在得知沙希达是巴基斯坦人后,帕万决定帮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却四处碰壁,遭遇领事馆冲突、被旅游局欺骗之后,帕万立志将不惜一切代价尽其所能带沙希达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2、《调音师》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3、《超龄少女》
正值妙龄的Swati(萨曼莎·鲁斯·帕布饰)拥有令人闻之即醉的歌声,一次在外演唱 时被音乐制作人Vikram发现,后参加当地的歌唱比赛一举成名,但是年轻貌美的 Swati总是会做出一些不符年龄的举动:岔开腿坐着、教训年轻人、说自己早已结婚 生子、抠脚、指导人做菜……种种怪异的举动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梦想》
被帕塔克(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饰)寄予厚望的儿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签而发生意外。面对病床前丧失信心的儿子,帕塔克讲述了大学时代,自己与朋友们以及前妻玛雅(施拉达·卡普尔 饰),为了完成“失败者”的逆袭,在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开帷幕,他们会实现最初的梦想吗?
5、《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 ,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爱无国界》
影片讲述一个印度直升机救生员和一个巴基斯坦女孩的爱情故事。拉妮在去印度途中遇到车祸,被Veer救起。途中又巧遇,并产生爱情…… 维尔(沙鲁克汗主演)是印度空军援救飞行员。他时常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解救有需要的人。一天,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他梦中的公主-扎拉。一种无法解释的感觉,让他一下就对来自巴基斯坦异宗教的女孩一见钟情(普莉堤主演)。 她曾是个无忧无虑活泼的女孩,为了实现孕母魂归故里的临终遗愿而独自将孕母的骨灰带到印度。当她因为遭遇到公共汽车的意外事故而遇到维尔,从此将自己和维尔送入了真爱的天堂也送入了陷阱的地狱…… 22年后,一个初初步入律师行列的女性律师(拉妮主演)为了实现自己的工作理想、也因为听到维尔和扎拉的凄美故事,经过努力最终使两个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人在暮年走到了一起…… 影片讲述一个印度直升机救生员和一个巴基斯坦女孩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维尔是印度空军援救飞行员。他时常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解救有需要的人。一天,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他梦中的公主——扎拉。一种无法解释的感觉,让他一下子就对来自巴基斯坦异宗教的女孩拉妮一见钟情。拉妮曾经个无忧无虑的活泼女孩,但为了实现孕母魂归故里的临终遗愿,独自将孕母的骨灰带到印度。当她遭遇到公共汽车的意外事故时,遇到前来营救的维尔,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意向,将自己和维尔送入了真爱的天堂也送入了陷阱的地狱。男主公是印度人,但是被人诬陷为间谍在巴基斯坦坐了22年的监狱,女主公(巴基斯坦人)误以为爱人已不在人世,毅然来到印度,在男主人公的家乡为公益事业奉献了22年。22年后,一个初初步入律师行列的女性律师为了实现自己的工作理想、也因为听到维尔和扎拉的凄美故事,经过努力最终使两个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人于暮年走到了一起……
《天赐良缘》
。《天赐良缘》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印度歌舞片,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可以在优美的舞蹈和场景设计中了解新一代印度**人对歌舞片的诠释。印度是一个**大国,宝莱坞的盛誉传播天下。很多国家为了抵御好莱坞的强势入侵制定了各种措施,而印度却一直不对外国**设防,它以极高的**产量保住了自家的市场,并且用美妙的歌舞、华丽的场景以及漂亮的演员为本国的观众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幻,是当今影坛上当之无愧的“造梦人”。 《天赐良缘》就是一部声情并茂的华美歌舞片。
《情字路上》
古鲁酷学院是一所有着骄人荣耀历史的高等学院,校长撒恩卡25年如一日,以冷酷、严肃的方式去培养这些从全国精选了出来的尖子生,期望他们能成长为坚毅的有用之材。任何学院都不会接收被古鲁酷开除的学生。长久以来,学生面对严厉的校规不敢逾雷池一步,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前途尽毁。然而有一天,三个浪漫的男孩儿和一位神秘的老师走进了古鲁酷,一切开始有了变化……
《阿育王》
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的王子之一,年轻的阿育王因其不同凡响的才能而受到一帮同父异母兄弟的嫉恨,都欲除之而后快。阿育王不是皇后的嫡出,但他最得皇帝的青睐,并且战绩卓著,功盖众王子。在母亲的苦苦劝说下,阿育王离开了险恶的皇宫,开始了自己苦行僧式的云游生涯。 **《阿育王》路途中,阿育王遇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一位同样因宫廷政变而流离失所的公主卡瓦奇。自称帕万的阿育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护花使者,在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后,阿育王和卡瓦奇之间的爱情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然而天意弄人,就在两人即将缘定终身的时候,母亲病重的消息不得不使阿育王离开卡瓦奇,踏上归国的路途。当阿育王满怀喜悦地回来与爱人重会时,得到的却是她早已惨死在兵乱之中的噩耗,残酷的打击使得阿育王心灰意冷,不久来自宫廷的暗害也使他身负重伤。在疗伤的过程中,阿育王遇到了感情上第二次巨大冲击,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阿育王,在新婚之夜失手杀死了刺客,沾满鲜血的双手使得她成为了人见人恶的不祥之物,阿育王为了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决定娶她为妻此时他哪里知道,侥幸逃生的卡瓦奇公主还在人海中苦苦寻找那位名叫帕万的年轻武士,那位自己的爱人。 不久以后,王妃怀孕的消息让意志消沉的阿育王重新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暗算他的政敌们惶惶不安,他们罪恶的双手又再度伸向了王妃肚腹中的小生命,阴谋没有得逞,但是阿育王一生中所钟爱的另一位女性,他的母亲却倒在了血泊之中。愤怒与仇恨改变了阿育王,为了复仇,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为了发泄怒火,阿育王率领大军南征北讨,军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阿育王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建立了供历史见证的丰功伟业,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众叛亲离。更为可悲的是,昔日刻骨铭心的恋人竟然与自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战争的胜利让阿育王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这几部我挺喜欢的~
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 佛家经典说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他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阿育王终于排除了一切反对势力,举行了灌顶仪式。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在即位后仍改变不了他凶狠嗜杀的作风。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
一、《法门寺》的困扰
我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看过晋剧折子戏《拾玉镯》,那是太原市戏曲学校大班毕业汇报演出的曲目之一。
《拾玉镯》的剧情是这样的:明朝,陕西孙家庄少女孙玉姣坐在门前绣花,被富家子弟傅朋看见。傅朋见孙玉娇貌美,有爱慕之情,便借买鸡为名,和孙玉姣搭话。傅朋潇洒多情也打动了孙玉姣。他们互相倾心,但束于礼教,不便当面明言,于是傅朋故意将玉镯掷地,假作失落,料玉娇会拾去,果然玉娇含羞地拾了起来,表示愿意接受傅朋的情意。两个人的心愿都被刘媒婆看出了,她便出头来撮合这件好事,完成了这幕喜剧。
当时的主角儿花旦田桂兰和小生郭彩萍,还都是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她们一个扮演的孙玉娇,一个扮演傅朋。那天,大拿的父亲与我父亲坐在一起,我坐在父亲身后的一排。席间,刘叔叔不时地给我父亲讲解:看她羞涩、不好意思,可是又欲罢不能、犹豫矛盾的心态…… 我侧耳听着,同时看着台上细腻生动的表演,好似懂了那么一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市京剧团到太原演出京剧《法门寺》,我随父亲去观赏。《法门寺》与《拾玉镯》是连本戏,故事情节相连贯。剧情是:明朝正德年间,傅朋到孙家庄孙寡妇家买鸡,看上孙的女儿孙玉姣,遗下玉镯为信物,孙玉娇拾起。刘媒婆在旁窥见,讨去孙的绣鞋,为其说媒。绣鞋被其子恶棍刘彪偷去,在大街讹诈傅朋,被刘公道拦挡。刘彪不忿,欲当晚行凶。误将孙玉姣房中孙的舅父舅母杀死,将人头丢在刘公道院中。刘公道派宋国士之子宋兴儿掩埋,又怕宋兴儿泄露为其惹来祸事,就将宋兴儿杀死在井内。案发。郿坞县令赵廉根据绣鞋线索将傅朋缉拿到案,傅被屈打成招。宋兴之父宋国士控告,也被押入狱。宋国士之女宋巧姣自幼许配傅朋为妻,尚未过门。不服县令判决。她灌醉刘媒婆,得知事实原委。萌生越级拦轿喊冤想法。
皇太后要到佛门上香朝拜。命太监总管刘瑾操办。刘瑾将任务交贴心跟班贾桂具体安排。这日,太后进香队伍来到《法门寺》外,听到年轻女子宋巧姣拦轿喊冤,问明缘由,太后命刘瑾审理。进香结束,刘瑾唤郿坞县令赵廉当堂问案,在佛殿中,巧姣将前因后事细说一遍,刘瑾对质案情,发现疑点多多,一时兴起又为太后所嘱,命赵廉复查此案,并发银五十两给宋巧姣回家听候消息。赵廉此时恍然大悟,并抓到刘公道等一干人犯审问明白。最后,刘瑾将一干人犯处决,并撮合傅朋、孙玉姣完婚,好像太后认宋巧姣为干女儿(我记忆不清结尾了)。
京剧《法门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是生、旦、净、丑各展所长的合作戏。是有名的群戏。那天演出的角儿都是全国顶尖一流的京剧著名演员,但是是些谁人我却全不记得。只是有几点很深的印象:一是感到孙玉娇年纪偏大一些(不怪她们,文 哥把演员的青春都耽误了),不如当年田桂兰们情窦初开那样的芳龄吻合;二是刘瑾与下人贾桂的一段京腔对话:“贾桂:咋。咱们爷这个脸露的不小。刘瑾:咱爷们这笏部可够瞧了吧。贾桂:本来够瞧的。刘瑾:太后老佛爷要上法门寺拈香,銮驾备齐了没有?贾桂:齐备多时。刘瑾:候着。待咱家请驾。贾桂:咋。刘瑾:得啦,别磕啦!哈哈哈!说是县太爷!桂儿呀!你看他们三人打扮起来好象一堂供花似的!……”道白用的是纯粹地道的北京话,京腔京调,油腔滑调的,简直啦!三是贾桂用大白京腔在佛殿念了一大段状子,几乎是一口气念了下来,又快又长又均匀吐字又清晰,听得我都替他憋气,念完全场掌声大作!……
我不懂戏曲,对戏曲的兴趣也不大,可是戏看完了,我却有了疑问。一直想搞清楚:刘瑾不是个很坏的太监吗?这里刘瑾为什么要做好事。
二、刘瑾其人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本姓谈,生于明朝景泰年间,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改姓刘,再净身入宫当了宦官,直到1487年期间,刘瑾在宫中一直是个普通的没有任何权势宦官。
弘治年间,刘瑾37岁时掌管教坊司出错而获罪,被打发去侍奉太子朱厚照。孝宗朱佑樘有两个儿子,一个早夭,只剩下太子朱厚照。朱佑樘对他百般宠爱、溺爱。于是,朱厚照自小顽劣,不喜读书学习,只亲近哄他开心的太监。刘瑾善于哄顾,得到了朱厚照的喜欢和信任。
公元1505年,朱佑樘去世,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这一年,刘瑾56岁。朱厚照即位后,即重用自己信得过的刘瑾和另外几个出自东宫的太监,合称“八虎”。 他们是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也称为“八党”。初期刘瑾只排列第七。
朱厚照将京城内‘五千营’的指挥权交给刘瑾。五千营负责操练天子亲卫,同时还负责火器的使用,相当于护卫明朝皇帝的最核心力量。刘瑾天天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法、玩艺,又常常引诱武宗“微服”出宫游玩,向明武宗邀宠;并怂恿朱厚照在京城周边广置“皇庄”,达三百多所,夺人土地,侵民害物,从民间捞钱;还要那些在外监军的宦官每人上交“万金”的“承包费”。看到几个太监怂恿皇帝做坏事,朝中大臣担心,于是整个文官集团向朱厚照施压,六部九卿纷纷上奏弹劾,要求处死八虎。16岁的朱厚照看到奏章,都被吓哭了。
刘瑾作为年长者,狡黠地告诉朱厚照,文官们是想来个下马威,要架空皇帝。朱厚照听后大怒,把众人贬往南京充军,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一夜间局势大变。
文官集团遭受重创,刘瑾开始迅速在一些重要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他专作威福,把亲信宦官派往各边塞镇守;他一次提升官校达一千五百六十余人;还传圣旨给数百人授予锦衣官;逐渐成了当朝权宦。从东宫太子府上陪太子玩乐的底层宦官,到权倾朝野手握大权的权宦,刘瑾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每次奏事,刘瑾总是趁明武宗正在玩游戏的时候。明武宗心烦,挥手让他走开:“我用你干什么?别来打扰我!”从此刘瑾便独断专行,不再汇报明武宗。
刘瑾得志后,日益嚣张。他吹毛求疵地挑官员们的细微过失,四处派出校尉,远近侦探,不许别人相救说情,当时,自公侯、勋臣、外戚以下,都不敢与他分庭抗礼,每次私下谒见刘瑾,都相继跪拜。大臣的奏章要写两份,先具红皮揭帖投给刘瑾,称红本,然后交通政司称白本,再转给皇帝。章奏都得称他为刘太监而不书其名。
刘瑾没文化,批答章奏文书,都要拿回家中,与妹夫等一起商议决定,辞句粗俗冗长,内阁大学士焦芳焦芳则到刘瑾家中去为他们润色。
刘瑾利用权势,肆意贪污。他乘各省库藏尽输京师之机,从中贪污大量银两。他公然受贿索贿,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动辄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五千两。有人为了行贿,只好借贷于京师富豪,时人称为“京债”。此外,他还派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敛财。
当时东厂、西厂侦缉人员四出,道路上人心惶惶。刘瑾在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之上,又建立特务组织“内行厂”,监督官吏和百姓,制造恐怖气氛,借法律细微之处伤人,尤为残酷。
注意:他还把在京城客居和当佣工的人全部驱逐出去,令寡妇全部再嫁,停殡还不下葬的将其焚烧掉,以致京城纷扰,几乎酿出祸乱。
他急于索贿,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还更改旧制,命令天下巡抚入京接受敕令,给他献贿。后来,他的党徒张彩向他建议:“如今天下所馈送给您的,并不都是私财。他们往往先在京师借贷,回去后再拿府库金钱来偿还。您何必敛怨恨而遗下祸患呢?”刘瑾听懂了,赞同他的意见。正好御史等十余人照老规矩来献贿,刘瑾把他们全部揭发治了罪。
他又派给事中、御史十四人分道巡察,有关官员争相聚敛钱财填补府库。派出的人都迎合刘瑾的心意,专务打击,他们弹劾了尚书以下数十人。
在地位上面,他也是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北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朱皇帝”、“刘皇帝”;或者叫“坐皇帝”(武宗)、“立皇帝”(刘瑾),可谓风光无限。他的财富急剧累计,成了当时的世界首富。2001年的《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他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
刘瑾打压文官集团上位,众多大臣们对他恨之入骨,这是与和文官集团的矛盾。他本人此时虽然是权力最大的宦官,但同时,宦官集团内部有很多人嫉妒他、不服他,这是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就是皇帝朱厚照本人,也开始感觉到了他对权利的威胁。同时被这三股政治力量抛弃,刘瑾的日子到了。
正德五年,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达成了共识,决定联手除掉刘瑾。此时杨一清代表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张永代表的是与刘瑾站在对立面的宦官集团。
张永向朱厚照揭发了刘瑾的诸多罪状,一共有十七条大罪。其中,尤以谋反罪名最大。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事发突然,刘瑾来不及转移家产,从他家中查出黄金多达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他珍宝细软无法统计,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当中,发现了两把隐藏的匕首(有人分析此物证有点像栽脏)。刘瑾坐实了贪污、谋反等诸多罪名,武宗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这一年,刘瑾60岁。距离朱厚照即位,刘瑾开始掌权,仅仅过去了不到五年时间。
据史书记载,刘瑾被凌迟的时候,第一天就被割了357刀,然后吃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顿饭:两碗粥。第二天再次行刑的时,刘瑾开始当众说出很多朝中的秘密,随即被刽子手堵住嘴巴。不久即疼死。刘瑾死后,围观的百姓蜂拥而至,将他的肉抢走食之,告慰那些被他迫害而死的人。这样的死法,凄惨至极。
三、释疑解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观赏《法门寺》以后,我翻阅了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明朝宦官》、《中国戏剧史》以及“徽班进京二百年纪念文集”等等的书刊资料,甚至通过恩师、长兄郭士星借到一簿山西中路梆子《法门寺》手抄稿本作参考(据说此稿本抄录自清末手抄本,这簿稿抄本现在应该还在我这里,就是不知道塞到哪个箱柜里了)。
虽然浏览了一堆资料,做了一沓子笔记,终因那时年轻事繁,忙于奔波生计,沉不下心来,加之功力浅显,也摸不着头绪,疑惑搁置于一边了,过目的历史与戏曲知识,到现在也记不得许多了,总归是对戏剧兴趣不大所致吧。现在可好,有了闲暇时间,有了网络海量的资源,可以释疑解惑。
京剧的发展,就是博采吸呐、兼收并蓄的过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四川进京后,他所在双庆班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班底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程长庚“徽班进京”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京城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的名声最盛。“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受到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京剧是融会贯通地汲取秦腔、徽剧和汉剧等剧种的艺术精华逐渐发展成熟的。
那么,《法门寺》是如何衍变的呢?
经查得京剧《拾玉镯》等剧目在下述资料中有载:京剧《拾玉镯》(《戏考》第十六册)、《法门寺》(《戏考》第五册)、《郿邬县》(《戏考》第十六册)、《双玉镯》(《京剧汇编》第四十集:李万春藏本)、《法门寺》(《京剧汇编》第四十集:潘侠风藏本)、《刘瑾逛花园》(《京剧汇编》第四十集:侯喜瑞口述本)、《法门寺》(《京剧丛刊》第四十六集)、《法门寺》(《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拾玉镯》(《京剧集成》第二集)、《法门寺》(《京剧集成》第二集)、《刘瑾逛花园》(《京剧集成》第二集)、《法门寺》(《戏考大全》)、《法门寺》(《戏典》第三集)剧目,但是可惜现在只有目录,找寻不到剧本。晋剧《法门寺》又只有单本,还一时参考不上。
好在寻找到陕西省文化局1960年编印的《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同州梆子》(第一集)和秦腔(同州梆子)的有关资料,得以简要地把早期的刻本、最早的抄本(道光元年)和1954年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炳泰本加以比较,大致捋捋《法门寺》衍变发展的脉络。
《法门寺》剧本自刻梓成书后以来,近二百多年,其间几经重定、删节、修改。早期的刻本主要唱出了县官赵廉人臣的苦衷,“自幼儿读诗书心血用尽,受尽了寒窗苦才入黉门”。结果一时疏忽,错断一案,惹恼千岁(刘瑾),限三日重新审明,否则便会“听参掩门”,甚或“找你那颗人头来见”。于是赵廉感叹道:“劝世人休读书耕种为本,你看我七品官不如黎民。”表现出对赵廉的同情。同时,刻本也透出对阉宦不满:“刘瑾贼他专权霸占朝政”,“素行挟势凌人”。
道光元年的抄本,在刻本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初步的艺术加工。编者说明:“这个抄存本系清道光元年老本,距今已一百四十多年。主旨在揭露明代阉宦专权的气焰,与现在流行的歌颂刘瑾的本子不同,”艺术加工后的《法门寺》,揭露和抨击阉宦专权气焰的主旨愈加明显和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傅朋母子对刘瑾的不满,宋国士劝宋巧姣别去告状时所表现出的对刘瑾的惧怕及赵廉对刘瑾的畏惧。更突出的是表现在刘瑾的自我表白中,比如:“世间似我甚稀少,那个见了不心跳。手掌大权定招讨,呼兄唤弟(与皇帝)披蟒袍。呼王道寡心弗满,立地只想步云霄。”“内管五府六部十三科道,执掌生杀大权,满朝文武在我掌握,随我者存,逆我者亡。”“心中无有圣上,目中焉有咱家。(对赵廉)我这是跟你闹着玩哪!”从这目空一切、气势凌人的话中,活脱地使人们看清楚了刘瑾号为“八虎”、“瑾尤狡狠”的炽烈气焰。
后来的《法门寺》则突出时代色彩。通过调整删改情节,削弱了同情赵廉的戏份。尤其1949年后,姜炳泰改编的《法门寺》,一方面保留了原本的主题,但更有力地暴露县官赵廉的“学疏才浅”及其无能,告诫当代的“赵廉”,切不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制造冤案冤狱;一方面他又另辟蹊径,“萌发新意”:“人们喜爱那个天真纯洁的拾玉镯的小姑娘孙玉姣。更称赞那个冒死告御状的宋巧姣英勇反抗的性格。”姜本通过这两个小姑娘形象,为观众传播着新的自由恋爱的爱情伦理观和道德观。
从刻本到抄本再到姜本,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淘有选,有取有弃,根据自己剧本所要的表现,重新组织剧情结构。《法门寺》就是这样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改编者的笔下多次发展和光大。
究竟是哪个剧种最先编篡推出出《法门寺》剧本,现在无从考证了。但《法门寺》中那么多陕西元素,好似应为秦腔率先推出,无论谁家为先,其他不同剧种都会对优秀曲目有个兼收并蓄的过程。《法门寺》就是各路剧作家们编辑、移植、改变成京剧、秦腔、同州梆子、昆曲、桂剧等多样剧种的典范。
《法门寺》的许多版本,故事的基本情节大致相同,众多的改编者在故事及前人剧作架构的基础上,站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经过淘选、取弃、增舍和删改,突出各自的要阐发的主题主旨。虽然该剧有不少剧名,如《法门寺》、《拾玉镯》、《双姣记》、《双玉镯》、《郿坞县》,《朱砂井》、《宋巧姣告状》、《法门寺降香》、《双姣奇缘》等等,那是不同的演出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旨,为吸引更多的观众,而不断更换名称,遂使该剧剧名增多。
众多剧种中,以京剧《法门寺》的影响最大,演了200多年,抗战时期在延安都演出过。《法门寺》原来含有封建以及色情成分,尤其后来的结局,以孙玉娇和宋巧姣一并赐婚傅鹏,显然是糟粕。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桂剧的剧本,加以修改。并吸收了桂剧的表演手法,在情节上把刘媒婆处理为一个正面人物,成为一折单出的小喜剧。1957年杜近芳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京剧折子戏《拾玉镯》获了奖。
变来变去,《法门寺》的情节结构更加集中精练,主要矛盾更加突出,其它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鲜活,主审官刘瑾则被忽视,他保持原来形象甚至还有点戏份萎缩,成为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判”,于是“坏人办好事”的形象就出现了。
现在,《法门寺》这出戏恐怕是不会演出了吧!
四、刘瑾是怪人
明朝宦官当政一拨又一拨,但他们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只是皇帝对抗文官集团的工具。
刘瑾确实是一个坏权宦,掌权之后,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但另一方面,刘瑾又很看中自己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种名留青史的好宦官。
为了达成后面这个目标,刘瑾掌权之后,开始做几件事情。其中第一,“查盘”审计整顿明朝各项财政收支。他组织科道官员,对军民府库、钱粮、各边年例银、两淮盐运司革支盐引、都司卫所军器等进行核查。第二,清丈军队屯垦的土地。清丈土地是大工程,明朝只有朱元璋、张居正主持开展过,一般人不敢干,清丈暴露问题,得罪人太多。这次清丈,发现被军官侵吞的军田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意味着朝廷可以征收的赋税少了三分之二还多。第三,整治官僚体系。调整官员考核制度,把京官三年一考、地方官六年一考,改为随时抽查、轮换考察;南方富庶省份官员不得由本省和邻省人担任,漕运官员不得由沿河省份官员担任。官员们尤其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如坐针毡。
有人做过统计,刘瑾掌权的时候,总共对人事、民事、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八十五项改革,很多政令,也都有好的目的。比如打击官员失职和贪污腐败;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在边境军区设文职大臣,节制边疆武官。除此之外,还包括减免赋税、限制东西厂权力、改变民风民俗等等,……这样规模的变革,放眼整个明朝,都是极为罕见的。如此大的动作,显然不会是他心血来潮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其中有他的私货,也还应有皇帝的旨意。朱厚照试图通过变革,和整个官僚系统争夺权力,实现乾纲独断。
但是,打压官员,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降低赋税,得罪了整个地主阶级;节制武将,得罪了武将体系;限制西厂权力,得罪了其他宦官……刘瑾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武宗下诏处死刘瑾,并废除刘瑾变法的一切举措,表面上看是被人揭发,其实是朱厚照的丢卒保车,因为此时牢固的文官体系,朱厚照已感不易撼动了。有专家说,如果正德皇帝不是突然死亡,大明王朝或许还会改革下去,不知会振兴到什么程度。
五、故事发生地
到陕西几次参观法门寺,每次心中都要嘀咕:刘瑾就是在这里审问的案子!?可是京剧的影响对我太大了,——总是难以置信京腔京韵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陕西人当仁不让。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1987年在法门寺塔下发现有地宫,除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施舍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供品。现在作为旅游点,并在寺内佛殿里推出了一块上面有轻微凹痕的石头,说是宋巧姣当年告御状长时间下跪导致留有双膝印痕的石头。而故事的发生地孙家庄(园)至今仍在!
可是法门寺离北京二千余里。当年正德皇帝让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太君到那里去礼佛降香,是不是有点舍近求远,不近人情了?正德年间皇帝也没有到过陕西,那么剧中以陕西扶风为背景,是因为故事真的发生在陕西扶风郿坞县孙家庄呢?还是因为刘瑾是陕西延安原籍人?剧中刘瑾的开场白自报家门中:“咱家姓刘名瑾,表字春华,乃陕西延安府的人氏,……”抑或是因为《法门寺》剧目是秦腔首创,其他剧种都是移植改编而来的所致?
最近,北京方面也有人通过查阅史料书籍和走访,考证找出了在海淀高粱桥旁有法门寺的原形“法王寺”。高粱桥在北京西直门外一公里远的地方,高粱桥畔当年曾有一座建于元圣元初年的古寺法王寺,明代以后有出宫养老的太监到此居住颐养天年,因此与皇宫的联系从未间断。刘瑾随太后降香时仍名法王寺,虽然寺名只有一字之差,但时间地点非常吻合。法王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60),由内官监太监和御门圈太监出资重修,更名广通寺。清朝以后,清康熙和雍正都曾重修庙宇。广通寺毁于“问 个”初期,寺址后来成了北下关小学的校址。海淀区地名志特注明:京剧《法门寺》降香地亦为此处。
我呢,从感情上觉得故事地点倾向于京城,在理智上还是认可陕西的。
这里不止一个问题。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闍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岩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谍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这里说了,第一次结集,其实是最接近佛陀原来教化的,也是这个原因,推荐看上座部的经文。
佛陀曾经在阿含经的游行经和大般涅槃经也谈到类似的僧团,正法的延续问题——
长阿含经卷第二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选自南传大涅槃经
佛陀居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特派大臣禹舍(婆罗门)前去征询意见。佛先问身边的阿难一个问题:你是否听说跋祗国人经常集会议事,参加的人很多
阿难回答:是的。
佛说:如果能这样,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
接着,佛又问了六个问题:你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共同集合,共同行动,一起做他们应当做的事是否听说跋祗国人不做尚未规定的事,不破坏已有规定的事,对以往制定的规制能遵奉而施行是否听说跋祗国人敬重老人,服侍供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本族的妇女闺幼不迫诱使同居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城内外的宗庙尊崇维修,不废供养,供法合于以前的规定是否听说跋祗国人对前来其国的修行者,妥善安排他们的住处阿难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佛陀在阿难的每一回答之后说:如果能这样,跋祗国人可望繁荣,当无衰亡。跋祗国人所做的这七件事,佛称之为“七不退转”。
1、常聚会交流。
2、有共同的行动,承担各自的责任。
3、不做尚未规定的事,不破坏以规定的事,对以规定的事遵奉施行。
4、敬重和供养老人,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5、男性对本族或本国的妇女闺幼不迫诱她们与之同居。
6、对城内外的宗庙神社不废维修和供养,供法合乎以前的规定。
7、对来本国的修行者(有德行者)安排合适的保护。
在长久的传播过程中,很多人带着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在掺杂东西进去佛的教化里……
佛经,其实只有唯一 一乘“佛乘”,不是佛教化有大小乘,是人根基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修行有勤懒,而后因才施教,故说声闻圆觉乘,故有大小乘,这是因为我们这些要受佛陀教育的人的分别,而非佛有分别。
佛经,有一些例如《瑜伽师地经》等,不是当时的比丘听佛亲口说,可是,不代表就是假的。
佛陀有法镜——
「阿难,何名法镜?若圣弟子有此,即能预知其未来:地狱已毁,我不堕于畜生、饿鬼及其他苦趣?阿难,谓圣弟子于世信佛——相信佛陀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信法——相信佛所说法利益世间、永恒、欢迎群众、示解脱道、使智者各自证悟。信僧——相信僧是佛之弟子,修持八正道之四阶段、正直、奉法、具足净戒。彼等是值得敬礼,为世间无上福田,为善人所喜;其戒行是不犯不缺,不染不沾,使人解脱,为智者所称赞,不为有欲,或相信外在作为之效力所玷污,及助长禅定。「阿难,此是法镜。若圣弟子有此,即能预知其未来:地狱已毁,我不堕于畜生、饿鬼及其他苦趣。我已获取不堕恶趣的须陀洹果,必证佛果。」
其实真假何足论,现在没有证得的人不足信,证得了的人你不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亲自证得了。
四阿含经(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是囊括了所有释迦牟尼佛在世说的话,可以先看(不是自己亲自证明是假的,不妨先存疑,毕竟,地藏经说天宫为佛母说法,也不是这个五浊恶世中所说的),等你有了证量,你自己就知道真假了。
送你法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翻译文句可能有不同,请等您亲证了再纠正),
还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有了这些,再看一些经,修行行持一段时间(不一定出家当和尚),就没什么人可以随便骗你了。
释迦牟尼时期的佛教经典全部收录在《巴利三藏》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 Magadha 的国王Ajatashatru 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Maha Kassapa (大迦叶尊者),Ananda (阿难尊者),和 Upali (优波离尊者) MahaKassapa 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 Ananda(阿难尊者) 重述经藏 (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 (优波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于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库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惭悔时 (Uposatha) 乞求钱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比库纪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 Yasa 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被违反的纪律∶
· 带著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 午后进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纪律 (食量过多)
· 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伍波萨他(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诵戒)
· 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 (权力)
· 把习惯性的行为当作是首先的
· 在饭后用乳浆
· 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
· 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
· 接受金银
而这些 Vajjian (瓦基族)比库反对 Yasa 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瓦基族比库们的人们道歉。Yasa 保护著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人们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逐 Yasa 出了僧团。Yasa 于是到了 Kausambi 并送信报告给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库们。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寻大阿拉汉 Sambhuta Sanavasi并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和请示他该如何处置。在同一时间,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汉和八十位从 Avanti 和南方来的阿拉汉们聚在 Ahoganga Hill。他们选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来处理Vajjian 比库们的问题,而 Revata 建议到问题的当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拉汉在 Vesali(韦沙离城) 举行了结集。
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 Valikarama,时间是 Kalasoka 国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汉 Sabbakami 是大会的主持人,在大会之后 ,他们宣布了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是违反纪律且不被允许的。
根据 Dipavamsa 的记载,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了大会的决定,并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称为 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在此之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长老部 (Theravada),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团体 ,称为Mahasanga (大众部僧团),他们称自己为 Mahasanghikas (大众部僧团)。于是此时整个佛教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Mahasanghikas)。此次结集同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三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第 234 年,结集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国王时代的 Patiliputta 举行的。由 Asoka(阿育王)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 Asoka 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
Asoka(阿育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拉汉 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 Tissa 终于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 Asoka 会面。根据历史记载,Asoka 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拉汉的敬仰。Asoka (阿育王)请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拉汉,他同意了并在 Asoka(阿育王)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 Asoka (阿育王)对Tissa 的信任。
随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议,Asoka (阿育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 Asoka (阿育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拉汉来集成正法。阿拉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结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Asoka (阿育王)便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根据 Mabavamsa,佛教传到了以下国家∶
国名 传教士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狮子国,斯里兰卡古称“楞伽”(Lanka),或“楞伽岛”(Lankadvipa))
此次结集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四次经典结集
第四次结集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是在国王 Vattagamani 时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兰卡) 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拉汉 Mahinda 一样的将全部的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于是当时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第四次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这难免另人起疑。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斯里兰卡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兰卡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于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大阿拉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贝叶经)。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
第五次经典结集
第五次结集发生在公元 1871,在缅甸国王 Mindon(敏东) 的时代,地点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验证、和比对经典,来确保一切无误。由三位阿拉汉主领,分别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还有 2,400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严谨。这次结集 Mindo 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
佛塔名为 Kuthodaw Pagoda (缅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书)
第六次经典结集
第六次结集发生在西元 1954 年,地点在缅甸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由缅甸首相乌努U Nu 率领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结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后,大会聚集于 5 月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验证经典。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500 位长老僧侣们,同时聚集于此。这八个国家为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
由近代的缅甸大阿拉汉Mahasi Sayadaw(马哈希西亚多)负责经典的问证,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问证。此后,经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写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个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种种的比对、验证、和考察,总算于佛入灭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这次经典的集成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和无误的经典。且被认证为佛陀的正法经典。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扮演为摩诃迦叶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师明昆尊者扮演为阿难尊者的角色,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结集了五尼迦耶(经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诵的方式结集完全三藏。当时共同参与者来自泰国、老挝、锡兰、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国家的高僧长老,以外场外开放随喜参与者来自诸国的记者,宗教研究者等结集一开始马哈希尊者向诸位长老言:诸位高僧,诸位尊者,诸位善知识,随闻佛子(马哈希尊者自称)宣说之后问起诸经,律及阿毘达磨等,每一经结集后马哈希尊者向大众说:每问问题尊者三藏法师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别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为止仍有清净无缺。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1: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 相关文章2: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相关文章3:印度佛教史 (英)渥德尔 著 相关文章4:印度佛教史 (日)平川彰 著
梁祝化蝶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2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3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4 长恨歌《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5西厢记《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6凤求凰《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历代同名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很多。
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8天仙配《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有同名**和电视剧。
9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10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