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莫高窟的前世今生,第1张

在黄河以西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叫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被沙漠戈壁所包围的一小块绿洲,那就是敦煌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列四郡,建两关,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而敦煌郡,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大都会,就像现在的上海。随着贸易兴盛起来,佛教也从西域传入了中原,但当时很少有人读得懂梵文,怎么办呢?那就刻出来,画出来。

366年,晋朝,有一位乐尊和尚从西域远道而来。太阳快要沉入无边无际的沙漠里了,和尚还未找到住处,四顾苍茫,又累又饿。正在这时,迎着夕阳,他发现沙漠的东南角有三座耸立的高峰,发出灿烂的金光,好像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和尚目瞪口呆,热泪盈眶大呼:“这就是圣地啊!”他顶礼膜拜,发誓在此弘扬佛法。他到处化缘筹资,请来工匠,在沙漠边的断崖上开凿起石窟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第一石窟的乐尊窟。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许多善男信女来顶礼朝拜,建造石窟者也随之多起来,开始从和尚到王公贵族,又由地方官吏、商人到普通百姓。丝绸之路漫长凶险,他们相信,供养佛祖,可以保佑旅途顺利,国泰民安。他们在石头上雕刻出佛祖的模样,在外边一层层抹上泥巴,画出音容笑貌;在四周墙壁上用颜料画上描绘佛教故事,劝人弃恶向善。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畅通繁荣,佛教传播兴盛发达,莫高窟兴起开窟造像之风,目前的735个洞窟中有270多个是在隋唐开凿的。

话说初唐时期,武则天计划称帝,做这么前无古人的事情,肯定得讲求个“君权神授”啊!她的男宠薛怀义翻遍古籍找到一本《大云经》,里面记载了这么个故事:佛祖在世时身为净光天女,后世以女子之身成为国王。暗示武则天就是弥勒佛转世。于是全国各地兴建大云寺,敦煌也不例外。莫高窟现存世界第三大佛像,高达35米,身上的袈裟上画着龙纹,穿着抹胸,嘴唇红润,颇具女性风范,据说就是武则天的塑像。徐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面那座通天佛像,是真实存在的。

安史之乱之后,河西地区落入了吐蕃族手中。后来敦煌名门望族张议潮率众起义打败吐蕃,归附唐朝,从此建立地方割据政权长达100多年,尽力保全了敦煌的繁荣。现在莫高窟中还画着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的模样被保留了下来。

到了明朝,明军被吐鲁番打败,于是全面东撤,敦煌也不要了,嘉峪关也关闭了,路上丝路被切断,转而开发海上丝路。那一边郑和浩浩荡荡下西洋,这一边莫高窟弃置荒野200多年。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重新设置敦煌县。

然后就到了1900年,那个传说中的年份。当时莫高窟由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看守着。某天他在清扫石窟的时候,突然墙壁裂开一个小口,扒拉进去,居然是个洞,里面藏着各种经书文物!时间上,从公元六世纪贯穿到十一世纪,内容上则包罗万象,佛经,医书,账本,甚至是夫妻之间的书信,全部完好留存了下来!王道士四处奔走上报,但是当时的官府无人理会,仅仅命令王道士“就地保管”。后来,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顺着丝绸之路找来了,他听说王道士崇拜唐僧,就说:“我是唐僧派来的,要把经书送回西天。”愚蠢的王道士相信了。斯坦因仅仅用600两白银就运走了几十箱经书。后面,法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也来了。50000件文物,现在留在中国的还不到8000件。

不仅如此,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一伙白俄的败军流窜到中国,在莫高窟安营扎寨,拆掉洞门口的门楣当柴烧,在里面生火做饭,乱刻乱画。

不仅如此,著名画家张大千四十年代到达莫高窟,为了方便临摹,直接用手剥掉外层墙壁,毁坏多幅壁画

1944年,张大千的敦煌画展在成都和重庆展出,引起巨大轰动,买票的人排出一里多地。有个学画画的学生赶到成都,第一天票卖完了,待到第二天才买到。两年后,他携家带口到了敦煌,在莫高窟呆了一辈子。他就是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从此,中国多了一门学问叫敦煌学。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张大千的画还生动鲜活在纸上,仅仅过了80年,在空气和阳光的腐蚀下,壁画原型已经模糊不清。就连我们游客的每次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加速壁画的流失。

所以,作为一名小小的游客,当你走进莫高窟的时候,会由于呼吸不畅而心跳如雷。

咚。咚。咚。

好像头顶飞天的鼓声轰鸣。

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召唤。

敦煌曲词多野趣——读敦煌曲子词

词是和音乐相伴而生的文学样式。据专家研究认为,词萌芽于隋,形成于唐,成熟于唐五代至宋初,盛行于两宋。

根据季札观乐的记载,《诗经》是可以歌唱的。到了西汉,官方还专门成立了采诗配乐的机构,称为乐府,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汉乐府。到了唐代,产生了句式整齐的近体诗,一些诗如李白的《清平调》、王维的《阳关曲》等也是用于歌唱的,不过是先有歌词再来谱曲,程序和现代写歌曲一致。但是唐代那种整齐划一的律诗句式,很不利于谱曲歌唱,于是民间悄然兴起一种汉族音乐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胡乐相结合而生的燕乐。燕乐有很多曲调,民间歌手就按不同的曲调即兴填词歌唱,以应对不同场合的需要,这是先有曲调,后有歌词。燕乐中的许多曲名后来成了唐宋词的词牌,倚声填词也就成了唐宋词的创作方式。不过宋以后至今,当年那些曲谱散佚不传,而很多美妙的歌词靠书面文字符号,被文学爱好者代代传诵,成了一种不依赖音乐而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

敦煌曲子词是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唐五代曲词残卷,有作品一千一百六十多首,除个别几首可以考证为温庭筠、欧阳炯、李杰所作,绝大多数都来自民间的无名氏,是燕乐曲名。

这些作品保持了词在民间的原始风貌,从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和《花间集》中温庭筠等文人词截然不同。内容上有民间生活的多侧面,形式上不在章句声韵上刻意规范,语言上有很多是民间的俚言俗语,很土但很风趣,很有表现力。

以一阕《抛绣球》为例: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这阕词是一位沦落风尘不久的年轻女子的哭诉。她对一位帅气多情的少年公子信以为真,轻易给了他爱情,希望能相伴永远,但公子哥儿不在意,不领情,抛弃了她。这位姑娘在泪流满面的绝望中才想起同伴姊姊当初的忠告:这些人都不过是逢场作戏,别当真,更莫把真心真感情寄托在他身上,现在想想,这话是真的,今天知道了,这种场面上的人不可信,唉!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

在另一阕《望江南》中,和这阕词女主人公身份相同的女子就显得很明智、很老到: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这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女子,在男欢女爱、两情缠绵的瞬间,男子表达出进一步真诚相爱的要求,女人恐怕也被感动了,虽然有心相爱,但深知风尘女子不能真正谈情说爱,于是对男子坦率相劝,说明自己的身份,不论情愿与否,都要接受这人折来那人攀,能享受的仅仅是一时冲动的、“恩爱一时间”的嘴上春风。

有一阕《浣溪沙》是船夫曲,很有意思: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词中“五两”指系在船竿竿头用来测量风力风向的鸡毛。

这是一阕船夫曲。从歌词的从容、悠扬、惬意,可以感觉到这位船夫是行船的老手,早已惯于风里来浪里去的水上生活,在艰苦而又随时伴随风险的江河航行中,只要有短时间的顺风省力,有一段航程平稳轻快,他就很知足,很放松,会尽情享受行船的乐趣,欣赏两岸的风光,甚至细心体会:为什么橹轻棹停船还会轻快行走?两岸风光迎面而来,是山动、水动、船动?对这样一个十分浅显的问题,如此慎重地提出,还煞有介事像真的一样去考证,仔细看看山动了没有,在确认山没有动之后,才自问自答:“是船行”,让人觉得风趣好玩。

这阕词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内容上蕴涵哲理:①善使风而船行,善借力而事成;②似动者非动,似不动者却动,人往往被错觉误导,认识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另外在艺术上还得暗示间接之妙。顺风使船,尽情快乐,但文字上却没有点明顺风二字。快乐也只用船轻、风光闪烁等字眼暗示,没有明确表露。对船夫形象的塑造没有直接的介绍、描写,却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是一位乐观开朗、饱经风浪、善于驶船,而且对人生有些感悟的船老大。

这就是民歌之妙,常让人在直白轻松的文字中感觉野趣和深刻。这使笔者想起少年时在大山深处听山民唱的两首民歌,歌词是:

送妹送到大桥头,手扶桥杆看水流。浑水跟着清水走,可惜清水不回头。

好久不从这方来,这方凉水起青苔。扒开青苔喝凉水,这回好喝下回来。

这两首民歌前者把心爱的姑娘比喻为清水,把自己比喻为浑水,把自己依依不舍的相送比喻为水流相随,再用清水不回头暗示这只是一相情愿的爱情。文字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失意痛苦但通情达理、很有修养的小伙子临水叹惜。

后者从文字上看,是写路人喝山泉水。但文字背后很有引申象征的空间,可以让人去充分想象。如果引申为爱情内容,由姑娘唱出,表达的是淡淡的寂寞幽怨和对爱情的向往;由小伙子唱出,表达的是一种久违的歉意和决定尝试爱情的打算。当然也可引申为对朋友、故土的走动和向往。

在敦煌曲子词中,有两阕对唱联章体的曲子词非常有趣,写一对青年夫妻久别重逢,见面就发生冲突:

斜倚朱帘立,情事共谁亲?分明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垂泪忆何君?分明殿前实说。莫沉吟!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看来这对夫妻相处时间不长,结婚不久就分开了,因此男人对女人缺乏基本信任,长期分别,男人不是牵肠挂肚的思念,而是对女人爱情是否专一进行胡思乱想式的猜测。见面粗略一眼就发现问题,立刻不假思索地粗暴质问:你痴痴呆呆靠门站着,是在等什么心上人?脸上新留下来的指痕是谁抓的?罗裳上的同心结是谁帮你结的?裙子又是被谁扯破的?词中男主人一边连珠炮似的质问,一边细看妻子。这一看不打紧,更进一步发现了问题,在情绪上如同火上浇油,发问步步紧逼:头发为什么这样乱?金钗被谁折断了一半?化过妆的脸分明还留有新的泪痕,这是在想哪位野汉子,还为他垂泪?这些问题你必须在这里说清楚,否则我不答应,沉默是不行的。

男主人话音刚落,女主人急不可待、不假思索地接过话头:指痕是自己梦中留下的,同心结是自己绾的,裙子是被你那像猢狲一样调皮的儿子踏破的,头发是被门帘挂乱的,金钗是早几年就摔坏的,脸上的泪痕是刚刚想你哭的,我对你的爱情像南山松柏一样坚贞专一,从来没有想过别人。

这是一位快嘴媳妇的自白,如果说问的像连珠炮,那回答的就像机关枪;问的步步紧逼,话锋尖锐,回话是有问必答,毫不含糊;问的是情绪糟糕,回答的则心胸坦荡,并反复表白只爱对方。

结局可以猜想,估计是误会冰释,久别新婚。

这些来自民间,没有被知识分子加工过的敦煌曲子词让人觉得新鲜、痛快,充满乐观生活的活力,词中主人公有什么说什么,很直白,用的都是口语化语言,却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过用于认识现实生活却不必太当真,艺术反映的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民歌与文人诗歌相比虽然更贴近民间生活,但还是被民间艺人艺术化、美化、典型化了的。

张大千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本名叫张正权,又名张权。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他祖上曾作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九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他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十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张文修在资中家教私塾,故大千也就从四兄就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12年他入内江天主教福音堂开办的教会学校华美初等小学学习,开始接受了近代教育。他十六岁时离开了家乡内江,来到重庆读初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担任其体育老师的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将军刘伯承。1917年在他暑假回内江的途中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被一帮土匪掳去,土匪见他是个读书人,竟然要求他留下来作师爷。身在匪窟,他却常读《读诗涵英》这本书,学习了写诗的一些规则与技巧,百日后出逃,年底,他告别故乡经重庆抵达上海,结束了他富有传奇性的少年时代,真正踏上了他的艺术人生。

张大千先生为了临摹敦煌莫高窟的画卷,专门托友人从青海塔尔寺等地购买画布、纸笔及胶粉,从西藏(据说从印度或缅甸进口到西藏的)运来石青、石绿和朱砂等矿物颜料,又从西宁兰州等地采购日用品,前后动用了七十八辆驴车运往敦煌。

1942年先生又请塔尔寺喇嘛画师去敦煌,帮助准备画布和调制颜料。藏族喇嘛画师鼎力相助,用绝技制成的画布天衣无缝,布面光滑,自制的佛画颜料历久不变,金粉的亮度绝无仅有。

到达莫高窟后,大千先生被满壁彩绘和精美的彩塑所慑服, 他首先给石窟编号,以祁连山的水流方向,从南到北,由低到高,再由北向南,由下至上往复进行,仿佛英文的E字形,历时五个多月,共编309号。后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二十万字的《敦煌石室记》。

敦煌的生活清苦艰难。日用品需从外地购买。为改善伙食,自己开荒种菜养鸭,因藏、回、汉饮食习惯不同,先生开了三个灶。冬天,敦煌的温度在零下二十至三十度,他们需到两百多公里以外的沙漠去寻找枯木,以便做饭取暖。为防土匪袭击,先生还花钱请当地驻军做护卫。为了维持敦煌和老家人的开销,先生深夜赶制画作,寄回四川朋友代售,敦煌之后令他债台高筑,耗费了大约5000两黄金,他忍痛出售了两百多幅珍蔵的古画。

敦煌之行让张大千先生的画风大变,由早年的清丽雅逸变成富丽堂皇,仕女人物变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画中常出现敦煌窟顶藻井图案。

张大千上书国家保护敦煌,成立敦煌莫高窟研究院。1949年张大千去印度办画展,不管求购者出多高的价钱,他的200多幅敦煌画一幅都不卖,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存于四川博物馆。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这本书既是樊锦诗的个人传记,更是近代以来几代敦煌人发现敦煌、守护敦煌、光大敦煌、传承敦煌的集体记忆。樊锦诗本无意给自己留下传记,但她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让敦煌的巨大价值和宝贵财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应该让大家知道那些敦煌守护者的故事,他们中的不少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事业,他们的故事生动而鲜活,他们的精神富足而清澈。樊锦诗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书看至一半时,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年轻的时候应该活的灿烂,尽最大可能去接触探索未知世界,要敢闯敢干。中年时应沉思提炼,从“不惑”到“知天命”,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明确自己的方向定位。老年时呢?一是冲刺人生新的高峰。方向已定,功力已深,犹如武林前辈,正是独树一帜,光大门楣的黄金时代;二是查漏补缺增加幸福感。经验有了,经费富足,想想看还有什么想干还没干的,哼着小曲快乐的去一一实现。这种想法是怎么冒出来的?我也搞不清楚,应该是书里的内容引起的触动吧。

季羡林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其间连续建造时间达千年之久。唐王朝前期,敦煌石窟的营造达到了极盛,敦煌文化进一步融汇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以及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文化。这时,敦煌再次成为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中西文化交流、绿洲农业发展、佛教及佛教艺术及道教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唐中期到宋代,中国经济的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代替了陆上丝绸之路,敦煌及其周围一些城市随即衰落。到了宋代,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瓷器,航海和造船业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导致敦煌失去了作为中原与西域地区文化和贸易中心的重要性,莫高窟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野。元代以后,敦煌就停止了开窟。莫高窟逐渐荒废。”

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被感动了多次。

感动于敦煌虽然经历重重磨难,终于得以重新焕发新生,并以她那举世无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立刻反哺中国绘画,极大丰富了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的内涵和想象,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辉煌。

感动于这些为敦煌重生做出了贡献的每一位坚守者、追随者、奉献者、修行者。他们的故事,为无比灿烂的敦煌艺术更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致。在他们的故事里,我第一次对“筚路蓝缕”有了形象的认识。

我也感动于樊锦诗的故事。樊锦诗一生坚持,正像是经变画里所呈现的,历经磨难却仍然“守一不移”。她为敦煌倾尽了全力,在众多成就面前反而越来越归于平静。“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我觉得樊锦诗目前的状态已接近涅槃。她曾说过,“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的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樊锦诗“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借此机会,我把我所了解到的为敦煌重生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向以他们为代表的“敦煌人”致以敬意。

罗振玉:1908(光绪34年)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首次向国人介绍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情况。在他的努力下,清廷学部命甘肃布政使查封了敦煌藏经洞,将敦煌遗书悉数解送回京。

王国维:协助罗振玉做敦煌藏经洞整理工作。最早对敦煌写卷曲子词予以关注、介绍和辑录。

陈寅恪:首提敦煌学学科概念。亦感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

张大千:1941至1943年在敦煌莫高窟一住三年,学习临摹六朝和隋唐壁画。张大千认为,“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1941年10月5日,张大千对来到敦煌的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提议,尽快把敦煌收归国有,并立即建立起一个保护机构。于右任很快向国民政府递交了提案。此为张大千于敦煌之功。但张大千为方便自己学画,也有不少破坏壁画行为,体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此乃于敦煌之过。

向达:翻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敦煌俗文学的拓荒者。

常书鸿:40年代举家迁居敦煌直至1982年搬去北京,死后就埋葬于宕泉河边。曾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主持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敦煌彩塑和壁画临摹的黄金时期。

段文杰:1946年来到敦煌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接替常书鸿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倡导敦煌研究院从过去以敦煌艺术临摹为主,拓展到石窟考古、石窟艺术、石窟图像、敦煌文献、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多领域研究。主持创办《敦煌研究》专业核心期刊。

季羡林:率领敦煌学界编写了《敦煌学大辞典》。

姚宗颐:首提“敦煌白画”概念。其《敦煌曲》《敦煌曲续论》是敦煌曲子词的先驱之作。其编撰的《敦煌书法从刊》是最早对敦煌书法予以系统整理和介绍的一部著作。首创中国画“西北宗”之说。

平山郁夫(日):1988年陪同日本时任首相竹下登访问敦煌,促使日本政府无偿援助十亿日元建设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个人将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两亿日元捐赠敦煌研究院。促使日本几大财团资助中日两国文物保护、美术、敦煌学专业人员交流培训,“至今已持续34年”。

樊锦诗:1938年生于北平,1963年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敦煌工作至2018年。1998年60岁时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曾顶住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推敦煌上市压力,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主持推动“数字敦煌”建设,以数字技术永久储存敦煌信息,实现敦煌网络游览。完成《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考古报告。

彭金章:樊锦诗先生。带领开展敦煌北区考古,撰写出版《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3卷)。

常沙娜:14岁就随父亲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运用敦煌练就的童子功,参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装饰。设计了1952年北京亚太和平会议礼品丝巾。主持并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孙纪元: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了29年的古代雕塑临摹研究及雕塑创作。

何鄂: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2年,创作了兰州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雕塑。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帮助敦煌研究院监测洞窟微环境、修复壁画,监测莫高窟周边风沙,尝试制作数字壁画档案等。

最后提一点本书一个小小的不便,插图太少,每每谈到某某窟的功能主题及艺术特点,就难免让人捉急。

敦煌九层楼禅定佛笑容的启示: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

1941年3月份,张大千就带着弟子们和家人离开了程度,去往敦煌,埋首艺术。在去之前张大千还对自己的老友熊佛西说道:“去敦得安营扎寨下来,搞不出来名堂,不看回头路。”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

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276幅,这一切,均是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敦煌之行,开拓了张大千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甚大,其绘画风格的变化,就是从敦煌之行后开始的。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曾在兰州举办过一次画展,反响极大。年底回到成都,又于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银行大楼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被誉为艺术盛事。此间,他还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许多人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这沙漠中宁静却跃动的美而感叹。陈寅恪高度评价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

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张大千在敦煌究竟有没有毁画呢如果有毁画之举,那他为何要干如此这般的蠢事呢对此,有以下几种解说:张大千为觅画而毁画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

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重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和高一涵在西北视察时,绕道敦煌,与张大千共度中秋。于右任的随员、敦煌当地人窦景椿在《张大千先生与敦煌》一文中忆述道:

我随于右老由兰州前往敦煌,及驻军师长马呈祥等人。记得参观到一个洞内,墙上有两面壁画,与墙壁底层的泥土分离,表面被火焰熏得黑沉沉的,并有挖损破坏的痕迹……从上面坏壁的缝隙中,隐约可见画像的衣履,似为唐代供养人像,大千先生向右老解释,右老点头称赞说:“噢,这很名贵。”但并未表示一定要拉开坏壁一睹。当时县府随行人员,为使大家尽可能看到底层画像的究竟,手拉着上层张开欲裂的坏壁,不慎用力过猛,撕碎脱落,实则因年久腐蚀之故。壁画毁坏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陪都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立即发电报给敦煌县长要求查明情况,并“转告张大千君,对于壁画,毋稍污损,免兹误会”。

张大千在结束临摹途经兰州时,曾遭到国民党军事检查站的检查。5年后,张又被甘肃省参议会的郭某等人以盗宝及破坏壁画为名控告,但没有查到真凭实据。窦景椿在文章中为张大千辩护道因:适有外来游客,欲求大千之画未得,遂向兰州某报通讯,指称张大千有任意剥落壁画、挖掘古物之嫌,一时人言啧啧,是非莫辨。对于敦煌壁画被毁,张大千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一种看法认为:张大千为一己之私,漠视珍贵的古文物,他的行为从客观上讲,是对敦煌艺术的破坏。另一种看法认为,不论张大千是否破坏壁画,我们首先要搞清敦煌这两幅壁画是否应该被打掉。敦煌石窟的墙壁,是由戈壁滩的石子堆砌成的,在壁上画画,先要在石墙表面涂上泥巴、石灰,铺成墙壁。

敦煌壁画,由北魏到宋,历代前来求神祝福者甚多,前人在墙壁表层画满了,后人在墙上再铺一层泥巴、石灰,继续画,经历若干朝代,而今敦煌的墙厚厚的,形成了好几层壁画。著名的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也提到这件事。他说:我到敦煌之前,这两幅壁画的外层已经给张大千打掉了,所以我并没有亲眼看见打掉的过程,……要是你当时在敦煌,你也会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层已经剥落,无貌可辨,又肯定内里还有壁画,为什么不把外层去掉来揭发内里的菁华呢谢稚柳从唐代郡县设置情况及“墨离军”((唐代一大军镇)等资料判断“此窟当始于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后,成于十四载(公元755年)前”。谢稚柳在回答记者时说:“这幅壁画对考据唐代艺术帮助很大。”谢稚柳的话是有权威性的。张大千并不避讳此事,在《临摹敦煌画展览目次》中也曾叙述此事:

莫高窟重遭兵火,宋壁残缺,甬道两旁壁画几不可辨认。剥落处,见内层隐约尚有画,因破败壁,遂复旧观,画虽已残损,而敷彩行笔,精英未失,因知为盛唐名手也。东壁左,宋画残缺处,内层有唐咸通七载(公元866年)题字,尤是第二层壁画,兼可知自唐咸通至宋,已两次重修矣。显然,张大千认为果断地“破壁”,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史的断代问题有所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何鸿:张大千辞世30周年之际,他的敦煌人物造像《观音大士》亮相保利香港秋拍,4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起拍价的近三倍价钱——1100万港元落槌。

这幅作品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作,引发了一段“破坏敦煌壁画”的争议。我1993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那时在图书馆都能见到他的画册,包括他在敦煌时期的早期印本。当然,第一次看张大千的作品那是更早以前,高中时期为了应考美术学院,对其工笔《仕女》印象特别深,艳丽的色彩,婀娜的身姿,雍容的体态。我因为长期以来关注和搜集敦煌文献,印象比较深的还是他和敦煌的那段奇缘。1941年,张大千携家人和几个学生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其间清理出洞窟309个,对莫高窟中许多壁画进行了临摹复原,共达200余件。此外,对洞窟的分类编号也是对“敦煌学”的一大贡献。

这幅《观音大士》像,从“敬橅莫高窟唐人大士像一区,寄奉君璧道兄永充供养。蜀郡张大千。”款识看是赠给好友黄君璧先生之作,其本出自敦煌莫高窟第五十四窟唐代大士像。从画风和构图看,应为1942年前后之作。后来传出他在临摹壁画时,剥掉壁画的消息,引来不少争议。他在“敦煌”的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无论是褒是贬,都已经写进了美术史,况且他本身就是一段丰富的美术历史。他对敦煌壁画的剥蚀和破坏,是让人无法原谅的事实;但他对艺术充满的崇敬和执著情怀,又从某种意义上让我们消解了对他的责备和批评。

1、想问酒泉敦煌博物馆怎么样2、资深户外领队告诉你,到哪里探寻地道的敦煌文化3、甘肃这个博物馆很小众,见证着丝绸之路,藏有国宝级文物北凉石塔想问酒泉敦煌博物馆怎么样

敦煌市博物馆位于敦煌市阳关东路敦煌博物馆,是以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地志性馆敦煌博物馆,现馆址建于1984年,主楼三层,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楼前大院内有象征丝绸古道上牵驼跋涉的大型雕塑一组。馆藏文物有石、陶、瓷、木器、写经、汉简、丝绸、珠玉、花砖、书画、拓片、古币、铁器、铜器等14类, 4000多件。

敦煌博物馆现藏文物达4000多件。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展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即第17窟)文书。

第二部分重点展出:汉、三国、晋、隋、唐等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碑、石塔、陶盒、陶鼎、镇墓兽、莲花砖、麒麟砖等。其中麒麟砖最为罕见。这是一种高浮雕阳刻,麒麟四蹄凌空,犹如奔腾的骏马昂首嘶鸣。

第三部分重点展出:丝绸锦缎、绢、纱、罗等实物;"汉简"、以及铁、铜工具和兵器等。

敦煌博物馆设有历史文物展室2个,展出本地出土收集的珍贵文物2000多件,时代自原始社会至清末,包括各种陶器、写经、货币、石磨、木哭器、砖瓦、铜器、丝绸、珠玉等;汉代长城展以介绍在敦煌境内的汉长城遗址为主,陈列出土的汉简、麻纸、大麦、谷子,烽火台使用的大炬、小炬实物以及汉长城遗址模型;名人书画展室,以敦煌之名人、书画家所留墨迹为主。其中有著名的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和举世罕见的藏文写经,珍贵的古代地理、气象、军事写本等,都是镇馆之宝。

资深户外领队告诉你,到哪里探寻地道的敦煌文化

敦煌敦煌博物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只是两句诗。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遥远,苍凉。但其实,敦煌的精髓远不止此。“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敦煌的悠久 历史 与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来敦煌,一定要这么玩,才能真正见识它独特的传奇与文明。

敦煌,古称沙州,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文化宝库莫高窟、千年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历史 遗迹阳关、玉门关,还有磅礴震撼的雅丹魔鬼城它们一起,诉说着敦煌的厚重与美。

更令人惊叹的,是自成体系的敦煌文化。作为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作为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而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 历史 、 科技 等广泛领域。

因此,到敦煌来,错过它的文化体验,真的是抱憾可惜,所以分享这篇攻略出来。如果你来敦煌,一定要这么玩,才能真正见识它独特的传奇与文明。

(一)沧海桑田的敦煌 历史

1、敦煌的兴起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作为丝路重镇,这里遗迹众多。敦煌市境内有各类文物景点265处,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西汉时期,敦煌设郡,并修筑了长城,设立了阳关、王门关。从此,敦煌的 历史 上地位正式得以确认,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军事重镇、商品交易中心及粮食生产基地。

2、敦煌的繁荣

然而,让敦煌真正经济文化全面开花的时期,是隋唐时代。随着中原文化的生根发展和儒家经典的传播,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传到了敦煌。短暂的隋代,敦煌大兴开窟之风。唐朝时期,敦煌经济再次得到稳步发展。丝绸之路全线畅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进一步凝聚了来自中原、印度、西亚、中亚的文化。这一时期,敦煌石窟的营造达到了极盛(参观莫高窟时也会有明显感受)。

3、敦煌的衰落

盛极而衰, 历史 的发展从来无一例外。到了宋代,敦煌开始逐渐不复辉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转站与西域门户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随之告以衰落。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年间,更是封闭嘉峪关,敦煌,彻底成为了边塞游牧之地。

4、敦煌的浩劫

这样的阶段,延续了近200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敦煌的经济才开始恢复。莫高窟也开始被人们注意。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就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 历史 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5、敦煌的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莫高窟劫后余生的文物才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如今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敦煌更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座饱经沧桑的文明古城,以它灿烂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文化圣殿,人类敦煌。

(二)震惊世界的石窟壁画

作为敦煌的标志性符号,石窟壁画艺术,又可以说是敦煌文化的杰出代表。敦煌的石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瑰宝琳琅。而且在敦煌,还有榆林窟、西千佛洞这样虽名气不大,但其实藏龙卧虎的文化遗迹。它们以举世无双的价值,震撼着世人。

敦煌的遗迹、景点众多。但耳熟能详的,只有几个。可事实上,最原始的敦煌文化,除了藏在莫高窟、玉门关、阳关,还藏在一些不被人提起的地方。在这里,我来向大家分享探秘敦煌文化的4条线路。或许有3条,你都没听过。但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个点,都经过了倾力考察。请相信,要读懂一个城市,最好的,很有可能藏在不起眼的冷门中。

(一)线路一敦煌博物馆:三危山+莫高窟

1、第一站:三危山

三危山,几乎从未被游客或旅行社考虑在列。但是良心建议,如果是自驾或者包车,这里真的值得一看。这里自古以来都是敦煌一处重要的宗教朝拜胜地,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三危山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在距莫高窟3公里处沿小路左行,穿越山间开辟出的一条长350米的陡峭弯路,越山而行3公里即到三危圣境。登上三危山居高临下可看莫高窟全景,一览无余,非常壮观。

前往三危山需要打车或者自驾前往,敦煌当地人也会相约骑自行车前往游玩。沿路的景区有山门牌坊、王母宫、观音井、阿弥陀佛殿、观音殿、龙王庙、平安庙、释迦牟尼大佛、老君庙等庙宇宫观建筑,远山上还有乐尊堂和各种碑刻、塑像。观音井和释迦摩尼大佛比较出名,相传观音井是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中的一滴神水滴落而成,前往大佛的人都会在此打上一桶井水来喝,相传有净水洁心,祛除百病之功效。继续东行,前方山丘间有一龙王庙西南向座立,从龙王庙前行有平安庙。再前行远山上有一高66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屹立山头,坐东向西,与其它各殿呈一线分布,在大佛脚下观景,三危圣境尽收眼底,老君堂是最东边的一座古老庙宇,供奉太上老君,以求保佑一方平安。

由于前往三危山和莫高窟同路,在莫高窟数字中心岔路口设有检查口,需要提前在太阳温泉酒店购买门票凭票才可放行。 门票20元/人。

2、第二站:莫高窟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这里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它的内容、价值,可以参考第一部分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介绍,不再做过多赘述。莫高距离市区约12公里,驾车3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

莫高窟的参观,淡旺季体验不太一样。每年的11月1日—次年4月30日为淡季,旺季为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在这其中,7-8月及十一黄金周,又是莫高窟最火的时期。尤其是近些年来,高峰期一票难求。一般情况下,淡季由于人少,参观时间也更充裕。可以在看完数字**后,跟着解说员参观10个左右洞窟,非常超值。但是旺季,会压缩到8个左右。如果是应急参观,那就只能参观4个经典洞窟了,也不能观看数字**。

莫高窟门票 也是有多个类型,可分为正常票、外宾票、应急票、数字展示中心参观券、特窟票等。学生等特殊群体,可根据特殊身份证明享受部分票种的优惠。淡季门票一般是旺季的50%。

1、正常票旺季200元/人·次,淡季100元/人·次;

2、外语票淡季每张220元,旺季每张120元(含20元外语讲解费);

3、应急票100元/人·次;数字展示中心参观券50元/人·次(参观数字中心,看球幕**);

4、特窟参观券仅在淡季办理, 旅游 旺季不接受办理。需要在莫高窟停车场,敦煌研究院接待部石窟讲解问询处。

莫高窟参观流程:

实名制预约门票——到达后观看数字**——乘坐摆渡车到洞窟——参观实体洞窟——参观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二)线路二:西晋墓+锁阳城+榆林窟+东千佛洞

1、第一站:西晋墓

西晋墓,离市区东南方向约15公里路程,在茫茫戈壁之中。这个地方,就连当地人都去的也很少,旅行社发团也常因人少而发不起来。但是如果对 历史 感兴趣,对文物感兴趣,前往这里,是不错的选择。

西晋墓是是夫妻合葬甲字墓,1983年被盗者发现并盗文物,继而才得以开掘。整个墓葬穴高度有十几米,顺着阶梯一直往下走便可以看到主墓门,约15米高。墓门上方是一层层方形砖块组成好看的图案,还有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彩砖。墓的主室为典型的方体型,顶上有渠井莲花,主人夫妇的棺椁并排分放于两边,正前方有墓主夫妇壁画。左侧为墓主的厨房,右侧有一极小的偏室。

墓内温度适宜,湿度均匀,不必担心去参观会不舒服。这一条线路,在7,8月或十一有可能会有旅行社偶尔发团,需要提前咨询;如果跟不了团,可以包车,与后续锁阳城、榆林窟在一条线,也比较划算。西晋墓景区的 门票是30元/人, 可以现场购买。

2、悬泉置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休息区东南方向2公里处,为汉唐年间瓜州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遗迹结构完整,出土遗物丰富,遗存保存较完好,文化内涵广泛,实属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收获之一。

现在前往悬泉置遗址,一定不能走高速,需要走高速下方的便道才能前往,在甜水井休息区穿过二层高桥,沿高速公路方向向东前行两公里,途径甜水井墩烽燧遗址,再向南走约一公里便可到达,景区有悬泉置遗址管理处,在内可看悬泉置相关文史资料。由于遗迹正在筹备开发中,所以 不收门票,但需要向敦煌博物馆申请同意可入遗迹内观赏。

敦煌至榆林窟路段雕塑“大地之子”

3、第三站:锁阳城

锁阳城遗址距离瓜州县锁阳城镇22公里左右,道路两边满是红柳,主要起到防沙护林的作用,还可以看到羊群和骆驼等。先到的是锁阳城遗址游客中心,这里可以参观遗址博物馆,然后买票乘坐区间车前往遗址参观游玩。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进入内城存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塔尔寺等建筑物遗迹,站在这里,看到的虽是一片荒凉,但 历史 的沧桑和厚重感无不令人震撼。

锁阳城开放时间一年中有两次调整5月1日至10月31日为 旅游 旺季,8:30—18:00开放(17:30停止售票)。11月1日至4月30日为 旅游 淡季,9:00—17:00开放(16:30停止售票)。锁阳城 门票旺季80元/位,淡季50元/位。 进入景区参观需要乘坐 观光电瓶车,票价20/位。

4、第四站:榆林窟

榆林窟位于瓜州县城70公里左右,大约需要又名万佛峡,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如果从敦煌出发,需要近三小时路程。途径锁阳城镇,再行驶30公里左右便可到达,道路两边是荒凉的戈壁沙漠。接近榆林窟时,可看到榆林河峡谷流淌的河水,榆林窟便开凿在峡谷的峭壁之上。

榆林窟普通开放参观7个洞窟。另有四个特窟开放,需要单独购票参观。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时间为9:00 —17:30(16:30停止售票),淡季(11月1日至4月30日)为10:00—17:00(16:00停止售票)。 门票40元/人。

5、第五站:东千佛洞

东千佛洞为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瓜州县桥子乡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洞窟23个。东千佛洞在特许情况下可在锁阳城遗址游客中心购票参观, 票价380元/人(特2窟150元,特5窟100元,特7窟100元,普窟30元) ,然后由锁阳城遗址专业讲解员带领参观。参观过程中,不得对壁画彩塑进行拍照、触摸、刻画等损坏文物行为。实话说,这里的壁画也真的非常精美,值得一看。

(三)线路三: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

这条线,其实就是常说的敦煌西线。一般到西线的话,可以拼团或者包车,西千佛洞属于特殊点,如果一定去这里,选择订制小团,或者包车更合适一些。

1、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西南35公里处、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现存洞窟16个,大都为北魏时所开凿,只有其中9个窟可以观赏,其它各窟因无法登临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这里比起莫高窟,会简陋一些。 门票是40元/人。

2、阳关

阳关景区距离敦煌古城约55公里。这里曾是中国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和最早的海关,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阳关千古留名。阳关景区在整个敦煌西线的景点中,算相对丰富的。这里有遗址遗迹,还有博物馆、古城供游玩。里面有解说带领,可以很好地了解 历史 。阳关游玩时间约2小时, 门票50 元,观光车10元 。ps:在阳关景区看日落,别有一番滋味。

3、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

去过了阳关,一般情况下大家紧接着的行程,就是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就是这里了。这三处景点都在同一个地方, 套票40元/人。 此处距离市区就约有100公里。由于主要为几个遗址,所以可看的不是很多,游览时间半小时,就足够了。

阳关景区

玉门关遗址

河仓城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选择自驾走这条线路。这条线路自驾不太好的一点就是:沿途均为戈壁,容易视觉疲劳,所以要多留心。门票可以打包购买,倒是比较方便。

(四)线路四:雷音寺+市博物馆+白马塔寺+沙州故城

1、第一站:雷音寺

敦煌雷音寺距离市区四公里左右,在城南前往月牙泉的路上。是敦煌境内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到了每月初一十五,就会涌进大量市民烧香拜佛乞求顺意平安。寺内会有居士们和志愿者们为远途的香客准备斋饭。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更是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僧尼和香客们以鲜花灯烛广做供养,以香汤沐浴佛像,人们争做布施、放生、求子等祈愿活动。

古往今来,敦煌人将四月初八视为一个重要节日,近两年纪念佛诞的佛教节日也慢慢演变成异彩纷呈的庙会,欢庆佛诞的同时留下一番美好祈愿。2013年雷音寺被评为国际级3A级景区, 免费对游客开放。

2、敦煌博物馆

很多人没有把敦煌博物馆作为行程中的一站,但是我觉得,其实这里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敦煌博物馆现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为著名的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和举世罕见的藏文写经,堪称镇馆之宝。这里是可以 免费参观 的,记得带身份证。(周一不开馆)

到达博物馆也很方便。乘坐敦煌公交3路到金叶宾馆站下车,沿着鸣山北路向南步行500米即是。

敦煌市区不大,从位于市中心的市政府处步行到博物馆约2公里,从 汽车 站前来约25公里。市内打车10元以内即可到达。

博物馆参观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如果仔细观看的话,可以时间留得稍微久一些。

3、白马塔寺

白马塔寺位于敦煌市区党河乡红星村内,经过白马塔大桥向西走500米乡间小路就可以到达, 门票15元/人。 白马塔寺内有一座白塔,共有九层,高约12米,相传是高僧鸠摩罗什东传佛教,路经敦煌城,为死去的白马而修建的。第七层石塔上刻有不同时间修葺的字样。由于新开发,内容也不及其敦煌博物馆他景点丰富,所以这里很安静,游客也很少。

4、沙州故城

沙州故城即敦煌故城,敦煌俗称“旧城墩”,该城为汉代故城。这里算不得景区,但是比较有纪念意义的遗址(很少有游客知道,但本地人对这里会比较有感触)。故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现存都是一些断壁残垣,西北角一座城墩,高出城墙一倍。敦煌郡城曾经是西域交通咽喉之地,东来西去的商旅,以及各国使臣、将士、僧侣等都要从此经过。而今,当年气势恢宏的郡城已成为一堆黄土,却依旧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五)晚间安排:看演出。经典三选一,你该这么选

敦煌的夜生活,也可以非常丰富。除了逛夜市吃 美食 ,还有一个特殊体验,最好不要错过,那就是“看演出”。敦煌深厚的 历史 文化底蕴,给予了艺术家们巨大的构思和创作空间。 《丝路花雨》、《又见敦煌》和《敦煌盛典》 ,便是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以敦煌为故事核心的特色演艺,值得一看。

但是,由于三台演出的时间都在晚上,可能很多朋友要疑惑了,到底看哪个?我们这里来做个简单分析对比:

1、从票价来看: 《敦煌盛典》的起价最低,《又见敦煌》的平均票价最高。演出的投入成本决定了票价。因为相对而言,《又见敦煌》的整体投资较大,从场馆的新建,到设备,所以也难免价格相对高了。

2、从地点来看: 三个演出地点交通都比较方便,因此距离不成问题。

3、从演出内容看: 《丝路花雨》是舞剧,内容以亲情、友情为主;《又见敦煌》是情景体验剧,以 历史 故事为主线(话题也是最大的一个);《敦煌盛典》基本上就是爱情故事为主了。话题不一样,表现出的气势、给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所以要看自己喜欢“小家碧玉”一点的,还是“大气磅礴”一点的了。

(一)住宿攻略:良心住宿区位、酒店建议

敦煌市区并不大,所以不用太在意酒店的位置(除非是特别偏)。因此,基本上大家可以随心选择。而且,市区酒店去景区的距离都差不多,不用过多顾虑。

1、拼团推荐: 敦煌的酒店、客栈数不胜数,价格也根据不同档次差距较大。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但是考虑到后两日行程,如果都是选择拼团,那么建议是在敦煌饭店、敦和大酒店或嘉年华精品酒店。这三家酒店是常用的发团集合地点,出行会比较省时。酒店的地理位置,服务口碑也比较好。

2、体验特色: 如果是时间充裕,想要深度体验当地特色的话,也可以提前预订当地的民宿客栈或主题酒店。

3、方便购物: 如果以此为考量标准的话,沙州夜市周边为最佳地带。夜市上有各种特色小吃,以及手工艺品。夜市正门对面有大型商场,屈臣氏什么的都有,如果少带了东西,方便随时补充采购。

(二)敦煌 美食 :特色 美食 ,高性价比餐厅推荐

敦煌的特色 美食 很多,在这里一一介绍:

1、驴肉黄面

驴肉黄面基本可以说是敦煌最具名气的特色小吃了。一份面,一份臊子(指面的浇头),一份驴肉,合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驴肉黄面餐。驴肉黄面价格相对较高,但其实面和臊子都不贵,主要贵在驴肉上。敦煌最出名的店是达记和顺张,游客也很多。不过其实也有不少小店,味道是不错的。可以在团购平台上看看评分来选择。

2、敦煌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又称“长寿碱面”,长寿碱面在唐代就有,自古以来就是敦煌的待客佳品。在敦煌,每当老人过寿、小孩满月、家人出远门等重要的日子里都要做上这种长面。由于和面的时候会加入适量食用碱,所以制作出的面条柔韧劲道,爽口舒胃,细长匀称。臊子面关键在汤,汤的制作很讲究,先将用猪羊肉、萝卜、土豆等切丁做成的臊子在锅内适火炒好后加入水,再辅以佐料,然后将面挑入汤中。想吃好吃臊子面,可以去看街道上的小店(首推沙州市场和步行街)。

3、羊肉粉汤合汁

羊肉粉汤是敦煌传统小吃,羊肉的选用精心讲究,必须是本地饲养的且膘肥体壮的羯羊。飘香的羊肉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汤里面一般会有肉片、粉丝、还会有掰开的馍馍可以泡进去,吃起来肥而不腻。羊肉粉汤有很好的滋补、发热、祛寒之效,敦煌人会拿它当早餐。合汁相比粉汤,内容更丰富一点,里面还有丸子,夹裟等。夏家合汁是性价比比较高的店,而且这家店只卖一早晨,味道很棒。

4、浆水面

浆水是把芹莱、白莱等投入加上浆水酵子的面汤,再盛入缸内发酵而成的,部分人不能接受浆水的味道,实际上浆水才是夏季的解暑佳品。把煮熟的手工面条用凉开水浸过后,加入浆水,浇上炝过的油葱花,撒上芫荽末,就做成了浆水面。浆水面制作简单,吃起来清酸可口,是敦煌本地人在夏天常食的一种面食。这个一般的店都会做的不错,想吃可以随便进家小面馆尝尝,不出意外不会出现“黑暗料理”。

5、莫高酿皮

敦煌本地方言将“酿(niang)”称作“酿(rang)”,人称“莫高酿皮”。将酿皮切好再拌上蒜汁、辣椒、香油等多种调味品,酸辣入味、柔韧爽口,叫人欲罢不能。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名称,因为敦煌的很多小店,还卖米皮、擀面皮等等,其实和酿皮不是一回事,记得问清楚。

6、红柳拨疙瘩

拨疙瘩是敦煌一种比较特色的小吃。就是将面做成面糊,直接拿筷子拨成一块块小疙瘩,然后煮熟,搭配不同吃法。一般是干拌、烩、炒,味道有点像大盘鸡,但是又比大盘鸡多样和丰富。红柳拨疙瘩最初是因为用红柳条拨面下锅,才有了这个名字。但是现在基本都是用筷子了。拨疙瘩也可以去小吃街或者沙洲市场吃,小店味道不错。

7、胡羊焖饼

胡杨焖饼是敦煌地道的风味 美食 ,是用羊肉、排骨或者鸡肉与面饼一起焖制而成的,焖饼在敦煌既是主食又是主菜,因其“肉烂饼香”深受喜爱,敦煌人说“鸡肉焖饼子,拖拉机上埂子”讲的就是这道 美食 的神奇魅力。刚出锅的焖饼肉香扑鼻,吸收了肉汁的面饼软和入味,长时间炖煮的肉块肥而不腻,每一筷子都叫人期待。

当然,如果喜欢敦煌,你还可以自己去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甘肃这个博物馆很小众,见证着丝绸之路,藏有国宝级文物北凉石塔

作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在 历史 上曾经风风火火,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沙漠、戈壁,荒无人烟让如今的敦煌看起来有些荒凉,不过好在藏在敦煌博物馆的文物依然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辉煌。

规模不大的敦煌博物馆,虽然比起馆藏丰富的故宫南京博物院等网红博物馆而言,少了一些看点和热度,然而凭借着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遗存同样成为必打卡的博物馆之一。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汉简

甘肃省博物馆中这些汉简出土于汉代长城关塞遗址,因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因此也被称为"敦煌汉简"。敦煌汉简的内容大都以边塞屯戍为主,旁边的这些为近年来出土的与西域往来的汉简,以及反映当时敦煌人民生活中借贷关系的契约简等都重新展现了当时辉煌的重镇风貌。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镇墓兽

我们看到的为出土于敦煌附近出土的镇墓兽,古代人相信镇墓兽可以辟邪庇佑死者亡魂的安宁,因此镇墓兽中往往用虎等凶猛威风形象的动物塑造神器。和镇墓兽一样作为冥器的还有天王俑,色彩丰富神态威风,同样是盛唐的精美作品。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特色:砖画

和镇墓兽有着同样作用的还有魏晋时期的砖画,同样是作为曾经的陪墓物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清谈之风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下,绘画艺术达到了新的巅峰期,尤其是在壁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方面更是极具艺术性。

敦煌博物馆中馆藏着不少魏晋时期的画像砖遗存,这些画像砖中既有人物、走兽以及民俗,人物中又出现了鲜卑人、胡人的模样;飞禽走兽中包括了鸭子、马、白象、白羊、白虎、朱雀等;也有神话传说人物比如西王母、伏羲等。

不过我个人更喜欢的则是那些养鸡图这些反映了魏晋时期民风民俗的砖画,总之敦煌博物馆中的这些砖画一定会让你领略到魏晋风度。

甘肃敦煌博物馆一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69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