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盛夏,午间风亦热,陶缸中的莲荷遇夏又生,消暑纳凉不负卿

大美盛夏,午间风亦热,陶缸中的莲荷遇夏又生,消暑纳凉不负卿,第1张

时令如此,当是阳光炽烈,午间的风亦是温热。撑着伞,从午时的院子里走过,阳光明艳得晃眼,草木却是怎样的欢欣!邻居是一位爱花的女子,在无数的流光里,栽植出属于她自己的一大片花园,就环绕在方形花坛的四周。这是一处以各样的花盆排列出的花草的方阵,中间留出一条窄窄的道,我可以从道中走过,去母亲的那栋楼。虽是规整的排列,却没有沙场秋点兵的整肃,植物的世界里有自然间生生不息的无言之大美。

花朵的品类很多:月季花,从最初的几盆,经过插枝分盆,已有数十盆之多了。花朵的颜色也是多彩的,浅黄,粉红,与深红,在开着的时候都散着香,缥缈的,若有若无的香。如果,你真的喜爱它的话,凑近去闻,闭着眼睛的,那样甜蜜的花香,胜过所有语言的表白。栀子花与金银花也是把花香藏在雪似的花朵里,娴静地开落着,像青春,也像无尘的岁月。

我喜欢风在流过时的清新自在无羁绊的欢欣,那是生命里的一点的轻盈。可终也会有风雨敲打心头的几分沉郁悲凉。虽然此时,是阳光的熏热,不知夏日,是否也会飘雪,冷冷的让心结冰。让我想起了参禅,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为何会想到禅?也许是心似蛮荒,也许禅心能让自己泅渡。

陶缸里的莲荷,遇夏又生。花苞玲珑,华盖如碧。袅娜地,也清然地生长在烟火俗世里。万丈红尘,一缸清水,就是她的三生三世。而我又怎能得她的自在?一怀悲伤,恰如莲心苦。

我喜欢把所有的悲愁,窖藏,让时光酝酿成一坛清酒。在某一个清寥的月夜,花间独饮,沉醉,流泪,于是悲伤也许就在那一场醉里,消散,像一场旧云烟。醒时,又若闲淡自适,岁月无波。

我喜欢风轻云淡的生命,就像喜欢李白的仙与侠。杯酒之中可消万古愁,这样的生命是有仙气的。在月下可以饮酒,在梦里可以飞天。狂傲如他,天真如他。世间可以愁有万丈,但亦可以坦然而问:愁又能奈我何?李白可以如此旷达,还有处在困顿中的人不如也以沉郁为翅,与空中的鸟儿为侣,作一场飞天的梦。跳脱出尘世的拘囿,也许会发现,原来世事清明,一切不过是自扰之。

园子里,草木间,除了阳光的炽热,还有风过后的慵懒,这时,枝头的蝉总会在慵懒里唱着催眠的曲,惹你一场清梦的无痕。

日色清朗,月也何清明。道是: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小暑时节的夜色里,是缈茫的清寂,在乡村。连路灯的光也是寥若寒星,夜行的人,被路灯的光拉长着他的身影。在这里,是夜色里的融合。草虫的鸣声应该是最美妙的声响。幽深的,和缓的曲音,似乎是发自于自然的轻吟,如清流漫过夜色的宁和,沉静于心。园中的野草间,蟋蟀之类的草虫在僻静的幽地,为我奏着夜的轻曲,只为我的一点安详倾听,它们便可视我为知己。

一曲又一曲,只道是情意深深谁可辨,莫如江湖两相知。诗经有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老时光仍在那里,蟋蟀与我相遇在今世流年。厅中的蟋蟀,没有歌唱,看到我怯怯地离去,难道是忘记了千年之前,我曾幽幽地歌唱?千年之后,也许它还在这里,而我又去了哪里?就像是苏轼在《赤壁赋》中关于生命的追问,可究竟他也去了哪里?庄子或者可以参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生死之间,依旧是物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此,那时,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不怨他的无情,若能参得生命间的一份大智慧,亦可乘物游心,而达到生命的一种逍遥。

蟋蟀已去,我仍在厅上。听风听月听虫声,此刻我的心神如月色一样的清明。如此,乘着夜风,去做一场千古的梦,梦里也许可以遇见千年的古风,还有诗经里素朴如风的自己。

草原有鹰,在小暑节气里的也定是在那片的漫漫长空,追风逐月,纵横求索。它似一种精神,志在高远。古人的哲学体系中有“格物致知”的理念。《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万物存至理,格物可致知。尤以宋之朱熹与明之王阳明为格物之先行者,穷极通理。也如《庄子·外篇·知北游》中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那么,你若在自然万物间沉思,也许会心有所得。

小暑,天气渐热。寻得一处清凉之地,清凉之境,也许是人之所愿。母亲家在三楼,阴凉,即使外头是烈日,一台落地扇轻松地摇着,也是格外的凉。他们在上午片刻的闲时,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板有眼地跳着健身大佛操。母亲的音乐节奏感不错,一招一式都准确到位,踩着节点走。任何时候,母亲都是气场爆棚的样子;父亲呢,还是显得有点随意散漫,面容带乐。看着他们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也挺好。

要论到夏季消暑之食物,当是清淡,当是蔬菜。母亲菜地里栽的瓜很多,香瓜、黄瓜、菜瓜、南瓜,都已可摘了;应季的蔬菜也很多,辣椒,茄子,豆角,山芋爪,都是每日餐桌上的必备。辣椒豆干炒肉丝;茄子蒸煮拌蒜泥;肉烧豆角,清炒山芋爪……母亲的每日三餐,就在这些的蔬菜之间变换着花样。

有时,母亲端来一盘子切好的香瓜,我们各自拈起一块,吃着,不由得赞道“真是甜得很呢!”母亲的眼底会蔓延出笑意,温和慈宁的表情。我喜欢这时的母亲,不抱怨,不暴躁。古人消暑,可为“心如止水,老僧入定”之法。诗佛王维面对炎炎酷暑,他的解暑良方就是思出宇宙之外,从佛祖那里寻求力量。“思出宇宙外,旷然在辽阔。”“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白居易在《销夏》篇中也曾言道: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故此,心静而自然生凉,是消暑也是参禅。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北宋王令消暑方式是,想想昆仑山上的积雪,自然就是凉风顿生了。此法亦可借鉴,在某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读一篇崇祯年间的雪,不觉得,就有飞雪飘过心头的清寒;听一曲泠泠琴音,也可身若居幽谷,凉意心底生。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埋头书籍,吃点瓜果,那是曾几的消暑之法。此法古今亦同,一卷诗书,一碟瓜果,就可消解半日暑。

更何况是那暑时的一盏茶,疏离俗世,浅斟慢饮,也可饮尽平生的甘与苦,不悲不喜;龙井的茶汤清浅如碧,氤氲着茶香的缥缈,让人若置山野自然,无争无扰。禅在茶中,且是喝茶去。

如今夏季的消暑更是轻松,一台空调,就可四季如春。不过,借以古人消暑之法,借得一点风雅心。

或者,在某个熏热的夏日,开启禅定似的消暑模式,焚一柱檀香,闭目,打坐,听经,参禅,如此,是否可在娑婆世界,得以生命之大自在。

一场清风微雨,又换得一日的清凉无数。吟诵着杜甫诗里的沉郁顿挫,艰难苦恨,我望见了千年的云烟。有人说:古诗词的墨上都是一座往事的青城,那里居住着云烟里的文者诗心,在唐风宋雨的时空里,依然深情如故。

暑至,伏初,日静。平生悲喜有几何,聊以笔墨寄闲情。

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杨至成――生于1903年,卒于1967年,是中国人民 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有“红军管家”的称号。毕业于黄埔军校,上将军衔。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场来势凶猛的红色“暴雨”,就是起自宜章席卷郴州、耒阳、永兴等地的湘南暴动。

1928年的元宵节刚过,朱德的工农革命军攻占了郴州。消息传来,耒阳县党组织加紧了秘密发动群众的工作。 员、县女子联合会负责人伍若兰、谷芝英,来到县女子职业中学,将一群活动分子组织起来。该校二年级学生伍道清,就是其中的一个。

2月16日,挥师北上的工农革命军进抵耒阳城外,在桌子坳歼灭有800余人的挨户团,一举攻夺县城。第二天,在城隍庙召开几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宣布成立县苏维埃 。

这天上午,伍若兰同谷芝英来到女职学校,找到伍道清等人。伍若兰以一种战斗的 对她们说:“现在暴动了,各阶层的群众都行动起来,你们还等什么,跟我们一起干吧!”

伍道清和几个积极分子,被伍若兰说得心潮涌动。一学生张大眼睛发问:“若兰姐,我们怎么干呀?”

“写标语,搞宣传,配合县委发动群众!”伍若兰声音响亮地把手一挥。

下午,伍道清和几个女职学校的同学,由谷芝英带领在西正街张贴标语。

回来的路上,看见有两个军人在墙上刷写石灰标语。由于墙面很高,写的人一手抓住梯端,一手执笔,无法提石灰桶,而递桶子的人又没法扶住梯子。谷芝英看到这种情形,对伍道清说:“去帮人家扶梯子。”

伍道清跑过去,用手扶住梯子。那个递石灰桶的军人见状,高兴地说:“杨副官,梯子扶住了,你放心写吧。”

被称作杨副官的军人说了声“把桶递上一些”,从桶里蘸上石灰水,一笔一画地写完两个大字,然后从梯子上下来。他见扶住梯子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带着感谢的口吻说道:“这位同学,谢谢你。”

伍道清看清了杨副官的脸,这是一张晒得虽黑但颇显英俊的脸膛,看上去顶多二十四五岁。他的身材高过一般人,有些削瘦,灼灼的目光充满热情。

伍道清也没有往别处想,只是问道:

“你们是朱德的部下吗?”

“是呀,他叫杨至成,是司令部的副官。”那个提石灰桶的战士先回答了。

伍道清也自我介绍说:

“我叫伍道清,是县女子职校二年级的。”她的话刚出口,觉得有些不妥,补充道,“我们是这几天才参加革命的,刚才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叫谷芝英,是负责人,我们是在西正街贴标语才回来路过这儿。”

伍道清甜甜亮亮的嗓音,让杨至成一听就感觉到这是一个大胆活泼的姑娘。再看她身型苗条,脸庞清丽,两腮各有一个甜美的酒窝,明净的眸子里清澈如水,姿容颇显美艳。杨至成向她笑了笑,说道:“原来我们进行的是同一项工作,你们贴,我们写,让城里到处是革命口号,使那些土豪劣绅看了胆战心惊。”

伍道清一时不知再说什么,她的心里怀有一种与陌生男人说话的本能羞涩。忽然,她把目光落在杨至成的手上,问道:“你用的是什么排笔?”

杨至成笑了笑答:

“哪是什么排笔?用几支棕片卷起来的。”说着把棕笔拿给对方看。

伍道清口里“噢、噢”了两声,向杨至成看了一眼,突然冒出一句:“我要走了。”说完转身,翩若惊鸿地走了。

杨至成愣了一下,也不知道该打一句什么样的招呼,眼看着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渐渐远去。这时他倏然感觉姑娘刚才瞥过来的一眼,含情脉脉,他的心里忽地颤了一下,扬起手想说什么,转念还是忍住了。

杨至成带着一种甜蜜而说不确切的情愫,望着伍道清背影,他压根没有想到,在耒阳城因为刷写标语,与这位秀美可爱的姑娘相遇,从此在他们心中穿起了相互爱慕的媒线。

激流归大海,湘南暴动的浪潮,最终把各县农军1万人卷到了井冈山。

伍道清和谷芝英等一帮耒阳姐妹,除伍若兰外,全部编在红四军第三十四团。她们同在一支部队,几乎天天能够见到。 5月下旬,大部分湘南农军返回各自家乡的前夕,红四军军部挑选一批有一定文化的年轻战士,到红军医院担任看护兼学习医务,伍道清被选中了。月底,她随负责招收人员的医院医务主任、也是耒阳人的董青云,来到茅坪,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茅坪红军医院已有医生、护士38人,另有一个炊事班和看护排。伍道清被分到一个叫伍辉国的湖南籍女医生身边,一面看护伤病员,一面学习医务知识。

1928年6月22日,从下午3时起,就有地方赤卫队、暴动队自新城陆续抬来一个个红军伤员。这一天,红四军倾其全力,在宁冈、永新两县交界的新、老七溪岭,与“江西两只羊”―――敌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的5个团进行激战。一方欲突破红军阵线打入宁冈,让朱毛红军无立足之地;另一方则要阻挡对方的凶猛进攻,捍卫自己的军事大本营。战斗空前的激烈、残酷!

已是入夜时分,军部担架队又送来一批伤员,伤员们急需得到救护和治疗,医院的所有人员全部出动,看护人员给医生打下手。攀龙书院的墙上到处插着竹片火,医务人员和担架队员们进进出出,呈现一派紧张、凝重的气氛。

伍辉国是医院顶尖的西医外科医生,安排在书院进门左侧的第一医疗室,处理伤员的外伤,处理完一个抬走一个。伍道清与另外一个男医生担任她的助手。

又一个重伤员抬进来了。伤员面呈土灰色,双目紧闭,满身血迹,躺在竹竿担架上一动不动,像死过去一样。抬担架的一个战士担忧地对伍辉国说:“这是杨副官,伤得很重,不知道有救没有?”

在一旁的伍道清听到“杨副官”三个字,不由得心里犯疑,从背后轻轻地走上前,只看了几眼,忽然吃惊而忘情地走上去,把身子伏得很低,急切地呼唤着:“杨副官,是你呀!你醒醒!”

伍辉国问道:

“你认识他?”

“是的,在耒阳就认识他。”伍道清说完这一句,继续呼叫着,“杨副官,你怎么啦?怎么啦?”

担架上的杨至成没有回答,只有胸脯微弱起伏,说明他一息尚存。

伍道清的鼻翼抽搐了几下,不禁流下泪水。

伍辉国在她肩上拍了一下,说道:

“抓紧时间清理伤口!”

伍道清立即与那位医生配合伍辉国忙碌起来。她们给杨至成换下血衣,发现他身上有三处伤口。左腹中了一颗子弹,右小腿部有两个血窟窿,估计弹头还在里面,由于出血过多,伤势十分严重。伍辉国给做手术,先开刀取出左腹伤口处的子弹,又从右腿的血洞里找到两颗弹头,然后敷药、包扎。

伍辉国三人足足忙了一个半钟头,墙上的竹片火都换了几次,才做完这一切,三个人的前胸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了。伍医生将手术刀往盘子里一放,长长地吁出一口气,用手背捶打腰部,如释重负地说:“好啦,只要控制腹腔内不出血,就不会有大的危险。”

伍道清神情痴痴地望着手术台上依然不省人事的杨至成。

伍辉国注意地向伍道清看了一下,布置说:“把他抬到药房右边的小间,由你重点看守,不可离开,有什么情况随时叫我。”

伍道清“嗯”了一声,说道:“伍姐,你先休息一下,我来照看他。”

下半夜,医院里慢慢地静下来,在药房旁边的小房间里,伍道清守护在杨至成身边。她已把一床印花被子盖在杨的身上,望着他那因失血过多而灰白的脸庞,陷在焦虑的心情之中。

天亮后,院长曹嵘、医务主任董青云都来了,他们听伍辉国介绍了杨至成的伤情,曹院长把了把杨的脉搏,与董青云商量说:“那几支针剂,只有先用到他身上,其他人缓一缓。”

董青云无声地点了一下头,然后告诉伍辉国:这几支珍贵的盘尼西林,是第三十二团侦探队在长沙想方设法用鸦片换来的,现在给杨副官先用。伍辉国听后立即去医务室领药。

临近中午时分,盖在杨至成身上的印花被子,终于动了几下。伍道清一见,心中一阵惊喜,把身子凑得很近,轻声地唤着:“杨副官,你醒过来了?”

杨至成慢慢地睁开双眼。在他有些朦胧的视线中,一副曾经印刻在心间的女性面容,在眼前晃了几晃,终于定格,这种定格带来了心中的惊喜。他有些艰难地嚅动了几下嘴唇,把一丝微笑挂在苍白的脸上。

伍道清激动极了,连连说道:“是我,是我,你认出我了?”

杨至成的嘴唇动了动,脸上露出些许笑容,吃力地呼唤了一句:“小伍!”

伍道清“嗯嗯”应着,眼里溢出了激动的泪水。

得知杨至成清醒过来的伍辉国医生,很快地赶来了。她让伍道清给杨至成喂了一些温热茶水,两人将他扶起坐于床头。

伍辉国问道:

“你现在的感觉怎么样?这儿是茅坪红军医院。”

杨至成的大脑是正常的,伍医生的这一句话,就让他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问道:“我到医院多久了?”

伍辉国告诉他:

“到现在正好一夜零半天,小伍一直守护在你的身边。”

杨至诚看着面有泪痕的伍道清,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们了!”

伍道清就像没听见一样,只顾问伍辉国:“伍姐,能给他搞什么吃的么?”

伍辉国轻轻地摇头:

“眼下他的状况不能吃东西,能喝一些盐开水最好。―――我找院长批一些盐巴去。”

伍辉国离去后,伍道清的目光没有离开过杨至成的脸,她轻声地告诉杨至成,她已经从第三十四团调到医院当护理员了。

杨至成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坦诚地道出心中的欣喜:“想不到在这儿见到你,我真高兴!”

“我也是。”伍道清欣慰地一笑。

杨至成是医院的重点护理对象,董青云和伍辉国每天要来几次,吩咐伍道清说,除了正常的进食,还要加以适量的辅助运动,让内脏和右腿的功能得到恢复。医院还特批了几斤薏米,补充杨至成的营养。

伍道清不停地忙碌着。每天用盐开水为杨至成洗一次伤口,再敷上草药。

那些换下来的纱布条,洗得干干净净,放在消毒水中浸泡,再晒干留着下一次用。她向老表借来一只陶缸,把薏米粥煮得稠稠烂烂的。每天清晨和下午帮杨至成翻身两次,再 右腿。

十几天过去,杨至成的伤势明显好转,可以下床慢慢地走动了。伍道清向院部请示,让杨至成从攀龙书院搬出来,住进阎仙殿后面的厢房里,那儿清静多了。

这时候的伍辉国医生,已经了解到这对年轻人在耒阳就相识并且互生爱慕之情。正好40岁的热心肠大姐,心里甚是喜欢这个手脚勤快、待人礼貌的同姓小妹,有心玉成他们的情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

精神上的作用,尤其是来自爱情的力量,往往是医治患者最有效的良方。

能够与倾心爱慕又苦苦寻找过的姑娘相处在一起,杨至成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愉悦。伍道清性情开朗,现在遇上自己曾经情愫暗生的心上人,十分开心。

这对恋人常常漫步在茅坪河边,相坐在石拱桥旁的大樟树下,情切意浓地倾诉衷肠,两颗炽热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他们的坦诚交谈中,各自的身世、家庭,尤其是杨至成已经走过的婚姻之路,无疑成了重要话题,占据了主要位置。

杨至成是贵州三穗县人,12岁在县城高小念书,毕业后考入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学的是养蚕专业。受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从甲种农校毕业的杨至成,于1925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贺龙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六连担任指导员,随部队驻于武汉。不久,革命形势骤然发生变化,先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有汪精卫乘势“宁汉合流”。值此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与那些自动脱党的人相反,杨至成毅然加入了中国 。1927年7月下旬,贺龙部队开入江西,成为南昌兵变的主力。不久,起义军撤离江西南进广东,在潮州、汕头被四面围击的敌人击败。

杨至成与数百官兵向三河坝撤退,会合了南昌起义军朱德所指挥的部队。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到湘南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杨至成在师部担任副官。

听了杨至成长长的述说,伍道清有些惊讶,心里默默地想,“没想到他年纪轻轻,就走过了这么艰难的人生历程!”这时,她急切想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志成的婚姻问题,于是她冲口而问:“你出来6年了,一定很相念家里的妻子吧?”

听到这突然的发问,杨至成感到意外,还有几分尴尬。他长吁了一口气,似乎这样才能排遣内心的苦衷。他坦诚地告诉伍道清:“什么妻子哟,那是家庭包办、勉强凑合的婚事,我根本不满意!”他沉默片刻,又道,“其实,我在4年之前,就给家里寄了挂号信,要她不必等我,趁着没有孩子的拖累,早些跟别人。后来我到了黄埔军校,还给家里去了信,又这样提到。想必她已经死了心。这些年来,不知道她怎么样了,我也早没有了这份牵挂。”

伍道清又一次听得愣住了。善良的姑娘知道自己无意中刺到了他心灵的痛处,可又感到了一种莫名的踏实。这种矛盾的心理活动,使她的秀眉紧紧地蹙在一起,微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杨至成见伍道清低头不语,心里感到惴惴不安,沉缓而庄重地说:“道清,你难道看不出来,我好喜欢你呀!”

杨至成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25岁的他,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自从在耒阳第一次认识伍道清,他就为这个秀丽清纯的姑娘所倾倒,还有她那天真活泼的性格,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他。可是,与伍道清邂逅不久,湘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他没有再看到她,也无法去找她。上到井冈山的日子里,他想念过这个可爱的小妹,可又认定再也见不到她了!令杨至成没有想到的是,现实偏偏在业已失望的时候敞开了希冀的洞天,还有什么比两个人在医院的重逢更能撼动心魄、激起情热如燃的爱恋呢?杨至成不是那种口齿伶俐、口若悬河的人,他的诚实和真挚,完全体现在“我好喜欢你”这句话上。

此时的伍道清,也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她凝望着杨至成那张端庄而深沉的脸,微微地掀动了一下嘴唇,细柔的声音有些艰难地从喉咙里吐了出来:“至成哥,我、我也很喜欢你!”

杨至成听清了对方发自内心的表白,心头强烈地一颤。他看见伍道清那鹅蛋形的白皙的脸上,泛起一片红霞,眼角还溢出几颗晶莹的泪珠,就像带雨梨花那样动人,不觉心潮涌动,难以自持。他拉住伍道清的手,用灼热的目光凝视着她。

情到深处不由己。这对恋人不约而同地倒向对方,紧紧地搂抱在一起。杨至成首先在伍道清脸颊上亲吻了一下,这一举动更是开启了双方恋情的大门。

7月中旬,红四军军部根据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将从宁冈出发扰袭茶陵、酃县,而杨至成的伤势尚未痊愈的情况,任命他为军部后方留守处副处长,一边治疗一边兼管后勤机关的工作。

茅坪红军医院的党代表是赵发仲。杨至成向党代表报告了与伍道清恋爱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申请结婚。几天后获得了批准。

曹嵘院长、董青云主任和伍辉国医生,对杨至成、伍道清的婚事非常热心,替他们在红军粮库的前厅腾出了一间房子,作为洞房。 7月底的一天,杨至成与伍道清在攀龙书院的前厅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仪。厅堂里坐满了轻伤员和医务人员,人们在一起欢乐地谈笑着。有人见新娘子模样很俊,料想一定会唱歌,就提出了要求。伍道清不加推辞,大方地唱起了在耒阳时由伍若兰教唱的那首《如今世道太不公》,她的甜美歌声,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又有人提出由新郎回歌一首。杨至成推辞不过,也拖腔拉调,唱了一首别有风味的黔东山歌《杉树尾上两只鸟》。

随着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三次“会剿”的到来,杨至成与伍道清的恩爱生活结束了。严峻的军事形势给他们带来的是此后再难相见的结局红四军主力下山前的几天,杨至成无比惊讶地得到通知:妻子留在井冈山,原因是她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同时留下的还有第二十八团参谋长王展诚的也已怀孕的妻子段子英、第三十一团三营营长周鲂的妻子谷芝英等人。

军令如山,伍道清没有

什么可说的。这位坚强的女

战士,只是含泪对丈夫说道:

“至成,你要早些回来!”

杨至成望着泪光闪闪的

妻子,用力地点头。

这对情意缱绻的夫妻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分手竟使得他们此生再难相见!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敌军攻破,伍道清随同红五军突围向赣南撤走。

在大汾的突围战斗中,她行动不便掉了队。战士们旋风般地开走了,她无法跟上,沿着部队退去的方向走了十几里,天黑时流落到一个村庄。村里有个尚无子嗣的土豪,发现了疲惫已极、又饥又寒的伍道清,一看就知道是从井冈山冲出来的红军。土豪见对方的身孕不小了,想要她肚里的孩子,便把她藏进一个旧砖窑。伍道清在剧烈的奔跑中伤了胎气,又受寒生病,无法逃走,只得由这个土豪摆布。挨到4月底,伍道清生下一男孩,土豪让她喂了4个月奶,就强行将小孩抢去做儿子,把伍道清卖给大汾一个砍柴为生的农民为妻。

伍道清在大汾,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红四军返回井冈山的消息。半年过去了,10个月过去了,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传说朱毛的队伍被敌军撵得东逃西躲。伍道清很想到赣南去寻找杨至成,无奈又怀上了打柴农民的孩子。她感到去赣南的勇气越来越不足了,只有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已。 1936年4月,伍道清与打柴丈夫带上孩子,回到耒阳老家。

远在赣南苏区的杨至成,也时时思念着伍道清。在中央苏区的几年中,杨至成曾多次托人打探伍道清的下落,就是毫无所获。 1934年10月,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成,参加了长征,艰难地到达陕北。鉴于他在8年的战争中多次负伤,积劳成疾,体质很差,中央安排他赴苏联治病疗养。在苏联的8年,杨至成仍然记挂着伍道清,曾几次通过国际邮线,写信到湖南耒阳,向伍道清老家打听讯息,然而得不到一点回音。1946年,杨至成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担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杨至成继续打听伍道清的下落,托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的耒阳籍领导干部伍云甫,帮助寻找伍道清。这时才得知伍道清在逆境中为求生存已随他人的情况。杨至成无比感慨地长叹了一口气,其后才决定另找生活伴侣。

生死

可能是在外漂泊得太久的缘故,听到乡音就会格外的亲切,像是在异地他乡遇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激动,就会有种想跟他攀谈的强烈欲望:“老乡,听口音像是湖北人呐!”

“是滴,荆州的呢!”

“荆州哪里?”

石首的呢!”

“哎呀!搞了半天都是一块土上的啊!”

在外面遇到石首人大多都不说是石首的,而习惯讲说是荆州人,可能是觉得石首这个地方太小,外地人没有多少人知道,说是荆州的就不一样了,荆州名气要大得多。!

石首,虽说受到大江大湖的阻隔,交通比较闭塞,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不那么显山露水,在全国二千多个县市里也挂不上名号。然而,喝荆江水、吃荆江鱼长大的石首人,不管身在何处家乡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可爱!

石首,有人形容她依山傍水、稻饭羹鱼、物产丰富,是镶嵌在荆江畔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人说她地处交通便利的黄金水道荆江中下游,北襟长江,南倚洞庭,上接巴蜀下抵杨越占尽天时地利;有人形容她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是改道频繁,洪水泛滥的洪水走廊;她又是风起云涌、红旗漫卷,是湘鄂边的革命老区……无论是辉煌,还是是悲壮,石首,在每一个石首人的心中总那样的神圣。

石首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岗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 石自此而首也”。唐、虞、夏时,属荆州之域,秦属南郡。三国时,先后属蜀、吴。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建县。其后历属荆府、江陵郡、江陵府、山南道、荆南府、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沔阳专区、荆州地区、荆沙市、 荆州市等。1984年石首被湖北省列为全省9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88年被列为全国对外开放城市。

石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古城。境内完好地保存了走马岭遗址等4处古文化遗址、范蠡墓等10多处名胜古迹。走马岭古城遗址,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调关调弦亭 ,传颂着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 ;绣林亭、望夫台、刘郎浦、印刻着刘备在锦绣如林的石首迎娶孙夫人的动人故事……还有石首籍历代名臣杨溥墓、王之浩墓、袁宗皋墓、张碧墓 ,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石首先人的气节与忠贞 ,更有元稹、杜甫、陆游、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在石首留下了流芳百世的诗文。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名人故事代代相传 ,石首被列为我国长江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我曾经在石首博物馆看到石首先民在原始社会使用过的磨制精美的石斧、石锛和石镰,因为在那里,可以唤起石首人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因为在那里,可以毫不夸张地向朋友炫耀,我的家乡石首多么古老!她带着远古泥土的芬芳,经历了伟大母亲河长江的孕育,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走马岭,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此策马扬鞭而得名。走马岭、屯子山古城始筑年代约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古城址。令人惊喜的是,在此发现了不少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由此可见走马岭遗址文化是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一脉相承,经由伟大的母亲河长江漫长七千余年的孕育,从史前洪荒走来,一起默默见证了长江文明的诞生,为日后的楚文化在荆楚大地的绽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最终汇入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石首人文荟萃,民风淳朴,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仅明代就有“三阁老、二尚书、一太史”彪炳史册。近现代史上更是群星灿烂 ,孕育了黄松龄、邓初民、王尚荣、宋一平、刘精松等一批党政军领导与知名人士。

石首,历史上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战略要地,是著名的湘鄂西革命老区,市内留有红军树等革命遗址163处。

石首,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天鹅洲故道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湿地,是麇鹿、白鳍豚等国家珍稀一级保护动物的繁衍生息宝地。1992年 ,国家在此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一糜鹿保护区和白鳍豚保护区。区内拥有238种野生植物及天鹅、白鹤等156种珍稀动物,其中野生繁衍的750多头 、糜鹿成为世人瞩目的独特风景,2006年6月12日石首因此还被国家林业部正式授予“中 国麋鹿之乡”称号。

绵延45里的桃花山,雄倚长江南岸 ,横跨湘鄂两省, 是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交汇处的唯一山脉 。其自然风光的清新秀丽、山水相连的天然神韵、苍松翠柏的古朴虬劲 、小桥流水的浑然诗意以及“荆楚第一竹乡”的风土人情和“红色革命”历史的文化底蕴 ,使石首桃花山的风景区成为鄂南大地一个具有独特韵昧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石首物华天宝、珍馐美味享誉中外。笔架鱼肚、七姊妹朝天椒、桃花山鸡蛋被誉为“石首三宝”,享誉海内外。

石首,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域环境独特、九曲回肠,更是地肥水美、物产丰富。石首人很会吃,也很会做吃的,有许多特色美食小吃。

石首,最出名的美食要数笔架鱼肚了。笔架鱼肚是对鮰鱼鱼肚的特有称呼,早在宋代即被列为朝贡极品,现为访亲问友的珍贵礼品。笔架鱼肚吃起来松软香甜、入口即化,易于吸收.富含高级胶原蛋白、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啥好吃的,最快乐的莫过于吃酒席,酒席上的第一道菜、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菜就是头菜,石首自古就有无头菜不成席的美誉呢 !此菜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老少皆宜。

石首的特色小吃也有很多,我和爱人都喜欢吃家乡的团子,团子的外表白白圆圆,预示着团圆、美满,里面包的主要材料是胡萝卜、腊肉、腊豆腐,口味有些辣,味道极好,是石首人超爱的美食。而我最爱吃的要数干煸刁子鱼了,刁子鱼因其刺小而多、且肉薄,食用起来也不方便,外省似乎并不招待见。但干煸刁子鱼在好吃的石首人这里反倒成了人见人爱的经典菜,。是小酌下酒必备菜品。

当然,石首的风味特色美食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每次回到家乡石首,总会带上一大推爱吃的家乡特产——土鸡蛋、芦笋、团子、糍粑 、苕皮子 ,直到箱子装不下了才罢手。在家乡的时候不觉得这些家乡的风味小吃有多么好吃,但在外漂泊久了就特别想吃家乡的美食,后来才明白我们心心念念的其实就是家乡的味道,记住了家乡的味道,家乡就永远在心里装着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石首人常被外地人称为“九头鸟”,意思是聪明能干有心计、从来不吃亏。由于头脑灵活,石首人在外地打工总能混个一官半职,管着一拨人却不太乐意被人管。有人说石首人的聪明灵活跟爱吃鱼有关,石首地方不大却地处两湖平原之间(古时候属云梦大泽),北依荆江南倚洞庭,被大江大湖包围着,典型的鱼米之乡啊!至于石首人的聪明是不是跟喜欢吃鱼有关,没有考证过。也有人说石首人聪明、有心计、鬼点子多跟近水不无关系。石首多水,水之灵动易变的特点深深影响着石首人。于是,在外地人眼里石首人灵活善变的性格很难驾驭。

当然,用“九头鸟”来比喻石首人聪明、头脑灵活、心眼多,这或许只是一个侧面,石首人最大的性格特征还是体现在恋家,爱乡土上,石首人不管在哪里,家人、家乡在他心里永远是第一位的,正所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梦里最深处装着的始终都是可亲的家人、可爱的家乡!

石首人得到“九头鸟”这样的雅号,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有人说是因为“大江大湖”的浩荡气势,造就了石首人精于算计的浓厚的江湖气质,自然就容易给外地人留下桀骜不驯的的印象。这个带点“彪悍”的江湖习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石首人爱喝早酒上,石首人称之为过早,就是一大清早到小馆子喝酒,而且是高纯度的白酒。石首人喝早酒不用太多人作陪,一两个朋友就够了,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喝,面前摆几碟卤菜兰花豌豆什么的都能喝得津津有味。

外地人应该都只听说过喝早茶,却很少听说喝早酒吧?石首人爱喝酒,我想,这或许跟石首悠久的酿酒历史有关。

我的家乡,石首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积淀深厚,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在石首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考古发现,距地表3米以下的土层中,是3000年以前的商代遗址。经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铜器,特别是其中的青铜觚、青铜鎛(存市博物馆),据考证为湖北省已知出土最早的商代贵族酒器。

到了明清时期,石首酿酒业已十分繁盛,绣林、新厂等集镇均兴建槽坊,处处酒旗招展,酒坊林立,酒香缭绕。集镇上多为专业或兼营槽坊,雇有师傅和帮工长年生产,俗称大作;乡村则多为临时作坊周期性生产,俗称小作。但此间的槽坊多为手工操作,品种单一。

石首,最有名的白酒要数绣林玉液酒了。绣林玉液得名于东汉末年,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迎娶孙夫人于阳歧山(今石首市绣林山),品酒称赞:“真乃锦绣如林,琼浆玉液也。”绣林山、玉液酒,因此得名。绣林玉液采用古老的清蒸酿造工艺,在石首特有的温润气候条件下,选择酿酒微生物群进行发酵,利用土壤中独特的微量元素,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酿酒条件,经陶缸陈酿,使生产出的绣林玉液白酒香气悠久、甘美醇厚、入喉净爽不上头。至民国时期,绣林玉液沿长江黄金水道,上入川至重庆、泸州、成都,下经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先后在各地设立商号。

枫林酒业作为石首酒业的后起之秀,近几年在外界已经展露头角,成为了石首酒业的龙头老大。枫林酒业有限公司始创于1951年,本着为弘扬石首白酒文化,续写当年“秀林”美酒神话,焕发传统品牌的青春活力,于2008年在石首投资兴建的健康白酒生产企业。在原有的品牌基础上先后开发了毛铺苦荞酒、大团圆酒、枫林玛咖酒等多个畅销省内外的优秀产品,并投入重资、精心打造了具有石首特色的新品白酒“绣林陶藏系列”,不仅斩获多项大奖,而且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石首枫林酒业将成为石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世界所熟知。

石首,是一座不大却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虽然她比不了北上广深这样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但同样以她独有的地域特色的美,让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惦念、骄傲、自豪!

随着年岁的增大,恋乡之情与日俱增,许久未回乡的我在2020年的春节前回了一趟石首,原本计划多走走多看看的,恰遇新冠疫情,只在家乡呆了几天就匆匆作别了。即便如此还是能深切感受到——石首,城乡的发展变化是如此之大之快,让我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欣慰之感。无论洪荒悲怆,还是春风浩荡,都已是昨日的故事。时代的巨轮总是不断向前行驶,历史的长河后浪推前浪滚滚向前流淌,一个更加美丽的石首,还得由石首人去继续书写。

初稿于2020年11月1日

作者简介:

毕仁美,笔名楚子,湖北石首东升人,现定居深圳。自由撰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一百万多字,现专注于生态文学写作,其中小说《白鹤滩》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大鹏生态文学奖一等奖。

长今和闵政浩成为了夫妻,还生了一个女儿。皇上死后,世子继位不长时间就因病死了,结果皇后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皇后也就成为了太后,连生被皇后特别准许留在宫内生活。

连生向皇后禀报长今还在朝鲜后,皇后就赦免了长今和闵政浩,宫内大臣也接纳闵政浩,请求闵政浩回来做官,但是长今还是想回到民间给百姓治病向皇后申请,皇后准许。于是长今全家出宫,走在海边发现一孕妇难产,于是长今进行剖腹产成功!

《大长今》是韩国2003年MBC出品的韩剧,由李英爱,池珍熙,林湖,洪莉娜,梁美京等主演,金英贤编剧,李炳勋执导,是一部励志古装历史剧,共54集。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徐长今:八岁时父离母亡。十岁入宫当宫女,并下定决心要成为御膳房最高尚宫。长今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当上宫内受肯定的厨师。机缘巧合下孜孜不倦学医,终以医术再入王宫的内医院。长今是朝鲜史无前例的女御医,其名声在《中宗实录》里有记载,名字前还加上“大”字,被称为“大长今”。

闵政浩:汉城府判官。出自士大夫家庭。容貌干练,学识渊博。才十六岁便通过司马试。他是文科及第的书生出身,由于武艺高超,被选为内禁卫从事官。闵政浩对长今的聪明好学非常钦佩,更被她的坚毅与学识所迷,在帮助她的过程中渐渐爱上她,并开始保护她。

政浩多次因为长今而陷入险境。后成为内医院副提调,独排众议支持长今当中宗主治医师时,受朝中官员弹劾,被迫流放异地。

作品赏析

《大长今》一反俗套,在主人公身上保留了很多真实的缺点,用小的缺点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实感,就像邻家女孩一样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和欣赏。

尽管是部古装历史剧,但《大长今》融合了许多现代的元素。身为女编剧,金荣日玄在长今身上,投射了相当多的个人情感。“长今”就是一个融合了许多现代女性坚强精神的古代女子。

——大长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604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6
下一篇2024-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