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境内的大学高校有哪些?

在赣州境内的大学高校有哪些?,第1张

1、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校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截至2018年9月,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3700余亩。

学校现有16个学院,18个科研院所,拥有1个全国示范院士工作站、1个服务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点、71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余人、博士教师580多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人,在校研究生3000余人。 

2、赣南师范大学,截至2018年5月,学校建有黄金校区、章贡校区、白塔校区(大学科技园)3个校区,占地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3亿余元,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

学校设有15个教学学院、1所独立学院、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3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8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博士教师3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2017年11月10日,赣南师范大学成立红色文化学院。2017年11月,赣南师范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3、赣南医学院,简称“赣医”,坐落在江西省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截至2018年4月,学校占地总面积223125亩(含直属附属医院),设黄金、章贡两个校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3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部级优势专业4个;有江西省一流学科1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53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2600余人。

4、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坐落于千里赣江第一城——江西省赣州市。

截至2018年7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建设工程系、人文科学系、五个系,设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理、法、文、管、教等7个学科领域,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法、经、管、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独立学院。

学院拥有教职工580人,其中专任教师38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6%。学院面向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248个教学班级、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000余人。

5、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学校位于赣州市。校园占地400余亩,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基本完善,办学条件齐备,建有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实训场所、文体活动场馆、学生宿舍和标准化食堂等各项设施。

学校设有文法系、外语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经济管理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8个教学系(部)2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900余人,涵盖法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著有很多的散文作品。下面是编给大家推荐的梁衡经典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衡经典散文 篇1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梁衡经典散文 篇2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一株一株,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一直远远地伸开去,令人想起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与魄力。而在这堵岸立的绿墙下又是白蜡。这是一种较矮的树,它耐旱耐寒,个子不高,还不及白杨的一半,树冠也不那样紧束,圆散着,披拂着。最妙是它的树叶,在秋日中泛着金黄,而又黄得不同深浅,微风一来就金光闪烁,炫人眼目。这样,白杨树与白蜡树便给这城中的每条路都镶上了双色的边,而且还分出高低两个层次。这个大棋盘上竟有这样精致的格子线。而那格子线的交叉处又都有一个挤满美人蕉与金菊的大花盘,算是一个棋子。

我在石河子的街上走着,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它,打量着这个棋盘式的花园城。这时夕阳斜照着街旁的小树林,林中有三五只羊在捡食着落叶。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绕树嬉戏。落日铺金,一片恬静。这里有城市的气质,又有田园的姿色,美得完善。她完全是按照人们的意志描绘而成的一幅彩画。我想这彩画的第一笔,应是1950年7月28日。这天,刚进军新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来到这里。举目四野,荆棘丛生,芦苇茫茫,一条遍布卵石的河滩,穿过沙窝,在脚下蜿蜒而去。将军马鞭一指:“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勤劳的祖先不知为后世留下了多少祖业。他们在万里丛山间垒砖为城,在千里平原上挖土成河。现在我们这一代,继往开来,又用绿树与鲜花在皑皑雪山下与千里戈壁滩上打扮出了一座城,要将她传给子孙。他们将在这里享用这无数个金色的秋季。

梁衡经典散文 篇3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梁衡经典散文 篇4

这篇课文讲了在大西北,一位山野老农用植树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用了自己15年的光阴来植树造林。

“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课文中的一句话,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位山野老农的生命价值就通过植树造林来体现,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不分年轻与否的。或许,这位山野老农这十五年来都是幸福、快乐的;或许,他站在高处,眺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森林,望着这一大片由自己和另外几位老人一棵一棵亲手栽种出来的树,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种出来的这一大片树林,会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都值得了;

或许,有些人,不理解老农的所作所为,就在他们问老农时,老农会欣慰的大声笑着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没错,青山是不会老的,他原本只是一位山野老农,但是,他和几位老人凭自己的双手,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中了3700亩林网,在他人看来,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但这位山野老农却做到了,老农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我认为,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于他一生的意义,如果没有价值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像老农这样的植树造林精神,才算的上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青山是不老的。老农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梁衡经典散文 篇5

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地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

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班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梁衡经典散文 篇6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女儿们的惭愧。

梁衡经典散文 篇7

从小学起,我便从一孔中,窥见了辛弃疾。那时,我对辛弃疾的印象仅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投闲置散,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宁静和平,但却不知他为何要甘于归隐乡土,而不去为官,一展才能。进入初中,从“挑灯看剑”到“栏杆拍遍”;从“气吞万里”到“江晚正愁”,辛弃疾与我愈来愈近,我渐渐读懂了他对国家透心及腑的热爱,和为国效忠而不能的愁苦悲愤。我内心的平湖上泛起了一丝波澜,我也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直到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才真正地认识了辛弃疾。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而爱国热情始终激昂者,恐怕就只有辛弃疾一人。他生于金宋乱世,年少时满腔热血为国,金戈铁马,荡寇剿虏,驰骋沙场,梦想着以身许国,血洒大漠。但谁知,南归后,朝廷却无情地剥夺了他最后的奢望,仅留给他一支羊毫软笔,去挥洒无尽的叹息和悲怆。

他壮志未酬,曾拍栏兴叹,扶栏远眺,望断一江春水,也曾热泪横流,质问苍天,为何如何此不公。但他心中对祖国崇高的热爱却从未有半点消减;金革之声,从未有一次不在他的梦中响起;刀剑之影,从未有一次不在他酒醉的眼前闪过。他的复国壮志在国忧民难的反复锤炼锻造下,愈发坚不可摧。他脑海那中久久无法压抑的悲愤,在翻腾,激荡,迸射出最璀璨的火花!他的词赋,由剑戟铸造,被血泪涂抹,交杂着亡国游子痛心疾首的悲愤,为国哀呼号,在时代中炸响!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做了南宋40年臣民,壮志满怀,热血填膺,他却总是在闲置和走马灯般的调动中游荡,直到被弹劾罢官,理想破灭,在赣南修了一座别墅,投身稻香蛙鸣,了却心头之痛。我想或许他总该歇息了吧,可是不,他没有,他仍时刻忧心如焚,一旦有任,他仍会上书进谏,整饬政务,为民谋利,炽热的爱国之心炙烤着他的生命,只要可能,他便不会停下,也不曾想过停下。他的精神,在烈火和骤冷的淬炼中锻造,升华,冲击着我的生命,澎湃起我的激情。

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能触摸到他沉重的呼吸,他坚定的心跳,他那为山河破碎而发的掷地有声的呐喊,在剧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念头在我的心中出现了,我也要像辛弃疾那样,为国尽力。当我看到当今机械设备以国外为上乘时,我心中的种子在悄然萌发。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产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在我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坎坷,有人不解,质问为何;有人嘲笑,冷眼相看。但想起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经百般阻挠,无法实现,可他心中仍不息地流淌着爱国的热血。我不再惆怅叹息,而满怀热忱,发奋学习。他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方的路,让我以为国尽力为自誓,不断向前。同学们,无论何时,爱国都将作为主旋律在我们的生命中回响。让我们以尽力为国为志,锻造出我们最铿锵的青春乐章吧!

梁衡经典散文 篇8

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悄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转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都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不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背景资料:

杨至成――生于1903年,卒于1967年,是中国人民 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有“红军管家”的称号。毕业于黄埔军校,上将军衔。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场来势凶猛的红色“暴雨”,就是起自宜章席卷郴州、耒阳、永兴等地的湘南暴动。

1928年的元宵节刚过,朱德的工农革命军攻占了郴州。消息传来,耒阳县党组织加紧了秘密发动群众的工作。 员、县女子联合会负责人伍若兰、谷芝英,来到县女子职业中学,将一群活动分子组织起来。该校二年级学生伍道清,就是其中的一个。

2月16日,挥师北上的工农革命军进抵耒阳城外,在桌子坳歼灭有800余人的挨户团,一举攻夺县城。第二天,在城隍庙召开几万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宣布成立县苏维埃 。

这天上午,伍若兰同谷芝英来到女职学校,找到伍道清等人。伍若兰以一种战斗的 对她们说:“现在暴动了,各阶层的群众都行动起来,你们还等什么,跟我们一起干吧!”

伍道清和几个积极分子,被伍若兰说得心潮涌动。一学生张大眼睛发问:“若兰姐,我们怎么干呀?”

“写标语,搞宣传,配合县委发动群众!”伍若兰声音响亮地把手一挥。

下午,伍道清和几个女职学校的同学,由谷芝英带领在西正街张贴标语。

回来的路上,看见有两个军人在墙上刷写石灰标语。由于墙面很高,写的人一手抓住梯端,一手执笔,无法提石灰桶,而递桶子的人又没法扶住梯子。谷芝英看到这种情形,对伍道清说:“去帮人家扶梯子。”

伍道清跑过去,用手扶住梯子。那个递石灰桶的军人见状,高兴地说:“杨副官,梯子扶住了,你放心写吧。”

被称作杨副官的军人说了声“把桶递上一些”,从桶里蘸上石灰水,一笔一画地写完两个大字,然后从梯子上下来。他见扶住梯子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带着感谢的口吻说道:“这位同学,谢谢你。”

伍道清看清了杨副官的脸,这是一张晒得虽黑但颇显英俊的脸膛,看上去顶多二十四五岁。他的身材高过一般人,有些削瘦,灼灼的目光充满热情。

伍道清也没有往别处想,只是问道:

“你们是朱德的部下吗?”

“是呀,他叫杨至成,是司令部的副官。”那个提石灰桶的战士先回答了。

伍道清也自我介绍说:

“我叫伍道清,是县女子职校二年级的。”她的话刚出口,觉得有些不妥,补充道,“我们是这几天才参加革命的,刚才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叫谷芝英,是负责人,我们是在西正街贴标语才回来路过这儿。”

伍道清甜甜亮亮的嗓音,让杨至成一听就感觉到这是一个大胆活泼的姑娘。再看她身型苗条,脸庞清丽,两腮各有一个甜美的酒窝,明净的眸子里清澈如水,姿容颇显美艳。杨至成向她笑了笑,说道:“原来我们进行的是同一项工作,你们贴,我们写,让城里到处是革命口号,使那些土豪劣绅看了胆战心惊。”

伍道清一时不知再说什么,她的心里怀有一种与陌生男人说话的本能羞涩。忽然,她把目光落在杨至成的手上,问道:“你用的是什么排笔?”

杨至成笑了笑答:

“哪是什么排笔?用几支棕片卷起来的。”说着把棕笔拿给对方看。

伍道清口里“噢、噢”了两声,向杨至成看了一眼,突然冒出一句:“我要走了。”说完转身,翩若惊鸿地走了。

杨至成愣了一下,也不知道该打一句什么样的招呼,眼看着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渐渐远去。这时他倏然感觉姑娘刚才瞥过来的一眼,含情脉脉,他的心里忽地颤了一下,扬起手想说什么,转念还是忍住了。

杨至成带着一种甜蜜而说不确切的情愫,望着伍道清背影,他压根没有想到,在耒阳城因为刷写标语,与这位秀美可爱的姑娘相遇,从此在他们心中穿起了相互爱慕的媒线。

激流归大海,湘南暴动的浪潮,最终把各县农军1万人卷到了井冈山。

伍道清和谷芝英等一帮耒阳姐妹,除伍若兰外,全部编在红四军第三十四团。她们同在一支部队,几乎天天能够见到。 5月下旬,大部分湘南农军返回各自家乡的前夕,红四军军部挑选一批有一定文化的年轻战士,到红军医院担任看护兼学习医务,伍道清被选中了。月底,她随负责招收人员的医院医务主任、也是耒阳人的董青云,来到茅坪,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茅坪红军医院已有医生、护士38人,另有一个炊事班和看护排。伍道清被分到一个叫伍辉国的湖南籍女医生身边,一面看护伤病员,一面学习医务知识。

1928年6月22日,从下午3时起,就有地方赤卫队、暴动队自新城陆续抬来一个个红军伤员。这一天,红四军倾其全力,在宁冈、永新两县交界的新、老七溪岭,与“江西两只羊”―――敌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的5个团进行激战。一方欲突破红军阵线打入宁冈,让朱毛红军无立足之地;另一方则要阻挡对方的凶猛进攻,捍卫自己的军事大本营。战斗空前的激烈、残酷!

已是入夜时分,军部担架队又送来一批伤员,伤员们急需得到救护和治疗,医院的所有人员全部出动,看护人员给医生打下手。攀龙书院的墙上到处插着竹片火,医务人员和担架队员们进进出出,呈现一派紧张、凝重的气氛。

伍辉国是医院顶尖的西医外科医生,安排在书院进门左侧的第一医疗室,处理伤员的外伤,处理完一个抬走一个。伍道清与另外一个男医生担任她的助手。

又一个重伤员抬进来了。伤员面呈土灰色,双目紧闭,满身血迹,躺在竹竿担架上一动不动,像死过去一样。抬担架的一个战士担忧地对伍辉国说:“这是杨副官,伤得很重,不知道有救没有?”

在一旁的伍道清听到“杨副官”三个字,不由得心里犯疑,从背后轻轻地走上前,只看了几眼,忽然吃惊而忘情地走上去,把身子伏得很低,急切地呼唤着:“杨副官,是你呀!你醒醒!”

伍辉国问道:

“你认识他?”

“是的,在耒阳就认识他。”伍道清说完这一句,继续呼叫着,“杨副官,你怎么啦?怎么啦?”

担架上的杨至成没有回答,只有胸脯微弱起伏,说明他一息尚存。

伍道清的鼻翼抽搐了几下,不禁流下泪水。

伍辉国在她肩上拍了一下,说道:

“抓紧时间清理伤口!”

伍道清立即与那位医生配合伍辉国忙碌起来。她们给杨至成换下血衣,发现他身上有三处伤口。左腹中了一颗子弹,右小腿部有两个血窟窿,估计弹头还在里面,由于出血过多,伤势十分严重。伍辉国给做手术,先开刀取出左腹伤口处的子弹,又从右腿的血洞里找到两颗弹头,然后敷药、包扎。

伍辉国三人足足忙了一个半钟头,墙上的竹片火都换了几次,才做完这一切,三个人的前胸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了。伍医生将手术刀往盘子里一放,长长地吁出一口气,用手背捶打腰部,如释重负地说:“好啦,只要控制腹腔内不出血,就不会有大的危险。”

伍道清神情痴痴地望着手术台上依然不省人事的杨至成。

伍辉国注意地向伍道清看了一下,布置说:“把他抬到药房右边的小间,由你重点看守,不可离开,有什么情况随时叫我。”

伍道清“嗯”了一声,说道:“伍姐,你先休息一下,我来照看他。”

下半夜,医院里慢慢地静下来,在药房旁边的小房间里,伍道清守护在杨至成身边。她已把一床印花被子盖在杨的身上,望着他那因失血过多而灰白的脸庞,陷在焦虑的心情之中。

天亮后,院长曹嵘、医务主任董青云都来了,他们听伍辉国介绍了杨至成的伤情,曹院长把了把杨的脉搏,与董青云商量说:“那几支针剂,只有先用到他身上,其他人缓一缓。”

董青云无声地点了一下头,然后告诉伍辉国:这几支珍贵的盘尼西林,是第三十二团侦探队在长沙想方设法用鸦片换来的,现在给杨副官先用。伍辉国听后立即去医务室领药。

临近中午时分,盖在杨至成身上的印花被子,终于动了几下。伍道清一见,心中一阵惊喜,把身子凑得很近,轻声地唤着:“杨副官,你醒过来了?”

杨至成慢慢地睁开双眼。在他有些朦胧的视线中,一副曾经印刻在心间的女性面容,在眼前晃了几晃,终于定格,这种定格带来了心中的惊喜。他有些艰难地嚅动了几下嘴唇,把一丝微笑挂在苍白的脸上。

伍道清激动极了,连连说道:“是我,是我,你认出我了?”

杨至成的嘴唇动了动,脸上露出些许笑容,吃力地呼唤了一句:“小伍!”

伍道清“嗯嗯”应着,眼里溢出了激动的泪水。

得知杨至成清醒过来的伍辉国医生,很快地赶来了。她让伍道清给杨至成喂了一些温热茶水,两人将他扶起坐于床头。

伍辉国问道:

“你现在的感觉怎么样?这儿是茅坪红军医院。”

杨至成的大脑是正常的,伍医生的这一句话,就让他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问道:“我到医院多久了?”

伍辉国告诉他:

“到现在正好一夜零半天,小伍一直守护在你的身边。”

杨至诚看着面有泪痕的伍道清,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们了!”

伍道清就像没听见一样,只顾问伍辉国:“伍姐,能给他搞什么吃的么?”

伍辉国轻轻地摇头:

“眼下他的状况不能吃东西,能喝一些盐开水最好。―――我找院长批一些盐巴去。”

伍辉国离去后,伍道清的目光没有离开过杨至成的脸,她轻声地告诉杨至成,她已经从第三十四团调到医院当护理员了。

杨至成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坦诚地道出心中的欣喜:“想不到在这儿见到你,我真高兴!”

“我也是。”伍道清欣慰地一笑。

杨至成是医院的重点护理对象,董青云和伍辉国每天要来几次,吩咐伍道清说,除了正常的进食,还要加以适量的辅助运动,让内脏和右腿的功能得到恢复。医院还特批了几斤薏米,补充杨至成的营养。

伍道清不停地忙碌着。每天用盐开水为杨至成洗一次伤口,再敷上草药。

那些换下来的纱布条,洗得干干净净,放在消毒水中浸泡,再晒干留着下一次用。她向老表借来一只陶缸,把薏米粥煮得稠稠烂烂的。每天清晨和下午帮杨至成翻身两次,再 右腿。

十几天过去,杨至成的伤势明显好转,可以下床慢慢地走动了。伍道清向院部请示,让杨至成从攀龙书院搬出来,住进阎仙殿后面的厢房里,那儿清静多了。

这时候的伍辉国医生,已经了解到这对年轻人在耒阳就相识并且互生爱慕之情。正好40岁的热心肠大姐,心里甚是喜欢这个手脚勤快、待人礼貌的同姓小妹,有心玉成他们的情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

精神上的作用,尤其是来自爱情的力量,往往是医治患者最有效的良方。

能够与倾心爱慕又苦苦寻找过的姑娘相处在一起,杨至成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愉悦。伍道清性情开朗,现在遇上自己曾经情愫暗生的心上人,十分开心。

这对恋人常常漫步在茅坪河边,相坐在石拱桥旁的大樟树下,情切意浓地倾诉衷肠,两颗炽热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他们的坦诚交谈中,各自的身世、家庭,尤其是杨至成已经走过的婚姻之路,无疑成了重要话题,占据了主要位置。

杨至成是贵州三穗县人,12岁在县城高小念书,毕业后考入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学的是养蚕专业。受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从甲种农校毕业的杨至成,于1925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贺龙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六连担任指导员,随部队驻于武汉。不久,革命形势骤然发生变化,先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有汪精卫乘势“宁汉合流”。值此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与那些自动脱党的人相反,杨至成毅然加入了中国 。1927年7月下旬,贺龙部队开入江西,成为南昌兵变的主力。不久,起义军撤离江西南进广东,在潮州、汕头被四面围击的敌人击败。

杨至成与数百官兵向三河坝撤退,会合了南昌起义军朱德所指挥的部队。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到湘南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杨至成在师部担任副官。

听了杨至成长长的述说,伍道清有些惊讶,心里默默地想,“没想到他年纪轻轻,就走过了这么艰难的人生历程!”这时,她急切想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志成的婚姻问题,于是她冲口而问:“你出来6年了,一定很相念家里的妻子吧?”

听到这突然的发问,杨至成感到意外,还有几分尴尬。他长吁了一口气,似乎这样才能排遣内心的苦衷。他坦诚地告诉伍道清:“什么妻子哟,那是家庭包办、勉强凑合的婚事,我根本不满意!”他沉默片刻,又道,“其实,我在4年之前,就给家里寄了挂号信,要她不必等我,趁着没有孩子的拖累,早些跟别人。后来我到了黄埔军校,还给家里去了信,又这样提到。想必她已经死了心。这些年来,不知道她怎么样了,我也早没有了这份牵挂。”

伍道清又一次听得愣住了。善良的姑娘知道自己无意中刺到了他心灵的痛处,可又感到了一种莫名的踏实。这种矛盾的心理活动,使她的秀眉紧紧地蹙在一起,微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杨至成见伍道清低头不语,心里感到惴惴不安,沉缓而庄重地说:“道清,你难道看不出来,我好喜欢你呀!”

杨至成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25岁的他,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自从在耒阳第一次认识伍道清,他就为这个秀丽清纯的姑娘所倾倒,还有她那天真活泼的性格,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他。可是,与伍道清邂逅不久,湘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他没有再看到她,也无法去找她。上到井冈山的日子里,他想念过这个可爱的小妹,可又认定再也见不到她了!令杨至成没有想到的是,现实偏偏在业已失望的时候敞开了希冀的洞天,还有什么比两个人在医院的重逢更能撼动心魄、激起情热如燃的爱恋呢?杨至成不是那种口齿伶俐、口若悬河的人,他的诚实和真挚,完全体现在“我好喜欢你”这句话上。

此时的伍道清,也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她凝望着杨至成那张端庄而深沉的脸,微微地掀动了一下嘴唇,细柔的声音有些艰难地从喉咙里吐了出来:“至成哥,我、我也很喜欢你!”

杨至成听清了对方发自内心的表白,心头强烈地一颤。他看见伍道清那鹅蛋形的白皙的脸上,泛起一片红霞,眼角还溢出几颗晶莹的泪珠,就像带雨梨花那样动人,不觉心潮涌动,难以自持。他拉住伍道清的手,用灼热的目光凝视着她。

情到深处不由己。这对恋人不约而同地倒向对方,紧紧地搂抱在一起。杨至成首先在伍道清脸颊上亲吻了一下,这一举动更是开启了双方恋情的大门。

7月中旬,红四军军部根据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将从宁冈出发扰袭茶陵、酃县,而杨至成的伤势尚未痊愈的情况,任命他为军部后方留守处副处长,一边治疗一边兼管后勤机关的工作。

茅坪红军医院的党代表是赵发仲。杨至成向党代表报告了与伍道清恋爱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申请结婚。几天后获得了批准。

曹嵘院长、董青云主任和伍辉国医生,对杨至成、伍道清的婚事非常热心,替他们在红军粮库的前厅腾出了一间房子,作为洞房。 7月底的一天,杨至成与伍道清在攀龙书院的前厅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仪。厅堂里坐满了轻伤员和医务人员,人们在一起欢乐地谈笑着。有人见新娘子模样很俊,料想一定会唱歌,就提出了要求。伍道清不加推辞,大方地唱起了在耒阳时由伍若兰教唱的那首《如今世道太不公》,她的甜美歌声,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又有人提出由新郎回歌一首。杨至成推辞不过,也拖腔拉调,唱了一首别有风味的黔东山歌《杉树尾上两只鸟》。

随着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三次“会剿”的到来,杨至成与伍道清的恩爱生活结束了。严峻的军事形势给他们带来的是此后再难相见的结局红四军主力下山前的几天,杨至成无比惊讶地得到通知:妻子留在井冈山,原因是她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同时留下的还有第二十八团参谋长王展诚的也已怀孕的妻子段子英、第三十一团三营营长周鲂的妻子谷芝英等人。

军令如山,伍道清没有

什么可说的。这位坚强的女

战士,只是含泪对丈夫说道:

“至成,你要早些回来!”

杨至成望着泪光闪闪的

妻子,用力地点头。

这对情意缱绻的夫妻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分手竟使得他们此生再难相见!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敌军攻破,伍道清随同红五军突围向赣南撤走。

在大汾的突围战斗中,她行动不便掉了队。战士们旋风般地开走了,她无法跟上,沿着部队退去的方向走了十几里,天黑时流落到一个村庄。村里有个尚无子嗣的土豪,发现了疲惫已极、又饥又寒的伍道清,一看就知道是从井冈山冲出来的红军。土豪见对方的身孕不小了,想要她肚里的孩子,便把她藏进一个旧砖窑。伍道清在剧烈的奔跑中伤了胎气,又受寒生病,无法逃走,只得由这个土豪摆布。挨到4月底,伍道清生下一男孩,土豪让她喂了4个月奶,就强行将小孩抢去做儿子,把伍道清卖给大汾一个砍柴为生的农民为妻。

伍道清在大汾,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红四军返回井冈山的消息。半年过去了,10个月过去了,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传说朱毛的队伍被敌军撵得东逃西躲。伍道清很想到赣南去寻找杨至成,无奈又怀上了打柴农民的孩子。她感到去赣南的勇气越来越不足了,只有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已。 1936年4月,伍道清与打柴丈夫带上孩子,回到耒阳老家。

远在赣南苏区的杨至成,也时时思念着伍道清。在中央苏区的几年中,杨至成曾多次托人打探伍道清的下落,就是毫无所获。 1934年10月,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成,参加了长征,艰难地到达陕北。鉴于他在8年的战争中多次负伤,积劳成疾,体质很差,中央安排他赴苏联治病疗养。在苏联的8年,杨至成仍然记挂着伍道清,曾几次通过国际邮线,写信到湖南耒阳,向伍道清老家打听讯息,然而得不到一点回音。1946年,杨至成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担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杨至成继续打听伍道清的下落,托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的耒阳籍领导干部伍云甫,帮助寻找伍道清。这时才得知伍道清在逆境中为求生存已随他人的情况。杨至成无比感慨地长叹了一口气,其后才决定另找生活伴侣。

生死

  因为您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故从3方面帮您解答

  ——含有 “练”字的诗 能用来练“炼”字(锤炼、推敲的古诗) 能用来练字的

  一、含有“练”字的诗句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原诗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②。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③。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④。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⑤。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⑥。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⑦。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赏析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他曾出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又因与谢灵运同以擅长描绘山水著称,被人称之为“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善草隶,长五言诗,合同沈约等人开创了以注重声律、讲究词采、对偶为特征的“永明体”。其诗工于发端,以描绘山水的成就为高。诗风清丽俊美。钟嵘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有《谢宣城集》五卷。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诗这样开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里,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与诗人另一首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称誉的“发端结响,每获骊珠”之感。

  既是登山望京邑,则必有望之所见,于是,诗在点题后便颇为自然地转入对所见景象的描绘: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诗人没有精雕细琢,绘出建筑的全貌,而是大笔点染,勾勒出建筑的顶点--“甍”,突出了居高临下观望的特点。而描写甍,又置它于明丽的阳光之中,这就使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尤其是著一“飞”字,顿使本来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甍”活了,动了。

  “余霞”两句是历来公认的写景警句。观其特色,至少有三点:一是巧比妙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家无须煞费苦心地去捕捉艺术形象,只要依据这两句诗,就可画出一幅优美别致的春江晚晴图。因为,诗人在这里以“绮”和“练”分别比喻“余霞”和“澄江”,新颖贴切,使原是具体事物的“余霞”、“澄江”更具形象性、可感性。二是色彩鲜艳明丽。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起,丽素分明,交相辉映,色调和谐。三是如同谢朓自己对沈约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立片言而居要”的警句,往往能千古传颂,并使全篇生辉。谢朓的这两句诗就大为后世诗人所赞道、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许与忆念,而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则是从“澄江静如练”稍加改动而来。

  “喧鸟”两句,写群鸟、众芳,也写得妙趣横生,颇具特色。这两句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鸟喧是前者,花香是后者。“覆”、“满”二字极言鸟之多、花之盛,“春”字则直接点明诗人登“三山”时的季节。

  诗人登山眺望,京城的美景饱收眼底。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是那么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家乡: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去矣”两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状物写景转为下文的直抒胸臆,由惋惜将不得不离开鸟语花香景美的京邑,切入诗人对昔日家乡欢宴的美好忆念,转笔自然。

  “佳期”两句紧承上文,思乡之情又深了一层:诗人开始是回首往事,接着是盼望回乡,继而是对回乡无望感到惆怅惘然,以至眼泪像珍珠一样掉下来。“泪下如流霰”这一比喻,言简意赅,省却了千言万语,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情”两句是全诗的结句。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登山望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扬之水》、《小雅·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的诗句吗?

  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京城晚晴图,抒发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

  毛泽东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100863htm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赏析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二、锤炼的炼 练字

  略谈古诗的“练字”与“诗眼” 何谓“练字”?题诗后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浩然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卢延逊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这便是所谓“诗眼”。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贾岛在韩门,常从张籍、孟郊游。又与马戴、姚合为诗友,往来酬唱甚密。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自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其实苦吟诗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一类人

  三、就是用来锻炼写好字的 古诗 古诗意境好,值得手写流传

  十二月练字古诗选(语文老师要求会背)作者:王海云 出自:书写人生感悟,记录心灵历程

  题菊花(124)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意

  庭院里栽满了菊花,秋风吹来,飒飒作响,菊花虽然散发清香,但蜂蝶却因天寒不敢飞来。假如有朝一日我当了掌管春天的神,一定叫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悄悄话

  这首诗借吟咏菊花傲立风霜的品质,抒发了诗人雄霸天下的宏伟抱负。后黄巢果然于公元875年在曹州聚众起义,队伍发展到60多万人,号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攻克长安,建立大齐王朝,年号金统,最后失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152观书有感(127)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小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明亮,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随着水波一起来回浮动。要问这一池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悄悄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读书时的感受,说明只有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不断进步。这是一首哲理诗。

  153山园小梅(128)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

  许多花已经凋谢,只有梅花不畏严寒,在风中盛开。把整个小园的风情都占满了。梅枝稀稀疏疏的,它的影子映在清清的水面上。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寒霜想要下的时候偷偷地窥看一下,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在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

  悄悄话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他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154四时田园杂兴(其一)(129)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夏季到来了,梅子金黄,杏子肥大,麦花雪白,菜花已稀,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们早出晚归地在田里忙,因此整个漫长的白天,篱笆边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蝴蝶在自由自在地飞舞。

  悄悄话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田园,泛指农村。杂兴,各种感想。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写了60首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总称《四时田园杂兴》,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夏季农村田园里的喜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5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1210)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里搓麻线,农村的男女各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干。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的阴凉处学习种瓜。

  悄悄话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忙季节男男女女日夜劳碌的情景,反映了乡村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扬。

  156池州翠微亭(1211)

  宋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意

  经过多年征战,战袍上满是尘土,难得今天有空,特意到翠微亭去观赏风景。山美水美,风光无限,怎么看也看不够,直到夜色沉沉,明月升起,这才扬鞭催马奔上回家的路。

  悄悄话

  池州,今安徽省贵池。这首诗写诗人征战之余到池州翠微亭去观赏风景的事,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岳飞,是抗金名将,爱国的将领。

  因为您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故从3方面帮您解答

  ——含有 “练”字的诗 能用来练“炼”字(锤炼、推敲的古诗) 能用来练字的

  一、含有“练”字的诗句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原诗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②。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③。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④。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⑤。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⑥。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⑦。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赏析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他曾出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又因与谢灵运同以擅长描绘山水著称,被人称之为“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善草隶,长五言诗,合同沈约等人开创了以注重声律、讲究词采、对偶为特征的“永明体”。其诗工于发端,以描绘山水的成就为高。诗风清丽俊美。钟嵘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有《谢宣城集》五卷。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诗这样开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里,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与诗人另一首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称誉的“发端结响,每获骊珠”之感。

  既是登山望京邑,则必有望之所见,于是,诗在点题后便颇为自然地转入对所见景象的描绘: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诗人没有精雕细琢,绘出建筑的全貌,而是大笔点染,勾勒出建筑的顶点--“甍”,突出了居高临下观望的特点。而描写甍,又置它于明丽的阳光之中,这就使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尤其是著一“飞”字,顿使本来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甍”活了,动了。

  “余霞”两句是历来公认的写景警句。观其特色,至少有三点:一是巧比妙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家无须煞费苦心地去捕捉艺术形象,只要依据这两句诗,就可画出一幅优美别致的春江晚晴图。因为,诗人在这里以“绮”和“练”分别比喻“余霞”和“澄江”,新颖贴切,使原是具体事物的“余霞”、“澄江”更具形象性、可感性。二是色彩鲜艳明丽。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起,丽素分明,交相辉映,色调和谐。三是如同谢朓自己对沈约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立片言而居要”的警句,往往能千古传颂,并使全篇生辉。谢朓的这两句诗就大为后世诗人所赞道、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许与忆念,而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则是从“澄江静如练”稍加改动而来。

  “喧鸟”两句,写群鸟、众芳,也写得妙趣横生,颇具特色。这两句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鸟喧是前者,花香是后者。“覆”、“满”二字极言鸟之多、花之盛,“春”字则直接点明诗人登“三山”时的季节。

  诗人登山眺望,京城的美景饱收眼底。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是那么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家乡: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去矣”两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状物写景转为下文的直抒胸臆,由惋惜将不得不离开鸟语花香景美的京邑,切入诗人对昔日家乡欢宴的美好忆念,转笔自然。

  “佳期”两句紧承上文,思乡之情又深了一层:诗人开始是回首往事,接着是盼望回乡,继而是对回乡无望感到惆怅惘然,以至眼泪像珍珠一样掉下来。“泪下如流霰”这一比喻,言简意赅,省却了千言万语,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情”两句是全诗的结句。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登山望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扬之水》、《小雅·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的诗句吗?

  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京城晚晴图,抒发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

  毛泽东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100863htm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赏析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二、锤炼的炼 练字

  略谈古诗的“练字”与“诗眼” 何谓“练字”?题诗后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浩然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卢延逊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这便是所谓“诗眼”。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贾岛在韩门,常从张籍、孟郊游。又与马戴、姚合为诗友,往来酬唱甚密。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自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其实苦吟诗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一类人

  三、就是用来锻炼写好字的 古诗 古诗意境好,值得手写流传

  十二月练字古诗选(语文老师要求会背)作者:王海云 出自:书写人生感悟,记录心灵历程

  题菊花(124)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意

  庭院里栽满了菊花,秋风吹来,飒飒作响,菊花虽然散发清香,但蜂蝶却因天寒不敢飞来。假如有朝一日我当了掌管春天的神,一定叫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悄悄话

  这首诗借吟咏菊花傲立风霜的品质,抒发了诗人雄霸天下的宏伟抱负。后黄巢果然于公元875年在曹州聚众起义,队伍发展到60多万人,号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攻克长安,建立大齐王朝,年号金统,最后失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152观书有感(127)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小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明亮,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随着水波一起来回浮动。要问这一池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悄悄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读书时的感受,说明只有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不断进步。这是一首哲理诗。

  153山园小梅(128)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

  许多花已经凋谢,只有梅花不畏严寒,在风中盛开。把整个小园的风情都占满了。梅枝稀稀疏疏的,它的影子映在清清的水面上。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寒霜想要下的时候偷偷地窥看一下,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在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

  悄悄话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他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154四时田园杂兴(其一)(129)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夏季到来了,梅子金黄,杏子肥大,麦花雪白,菜花已稀,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们早出晚归地在田里忙,因此整个漫长的白天,篱笆边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蝴蝶在自由自在地飞舞。

  悄悄话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田园,泛指农村。杂兴,各种感想。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写了60首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总称《四时田园杂兴》,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夏季农村田园里的喜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5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1210)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里搓麻线,农村的男女各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干。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的阴凉处学习种瓜。

  悄悄话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忙季节男男女女日夜劳碌的情景,反映了乡村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扬。

  156池州翠微亭(1211)

  宋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意

  经过多年征战,战袍上满是尘土,难得今天有空,特意到翠微亭去观赏风景。山美水美,风光无限,怎么看也看不够,直到夜色沉沉,明月升起,这才扬鞭催马奔上回家的路。

  悄悄话

  池州,今安徽省贵池。这首诗写诗人征战之余到池州翠微亭去观赏风景的事,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岳飞,是抗金名将,爱国的将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1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