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仙岛湖有什么好玩的?

阳新仙岛湖有什么好玩的?,第1张

阳新仙岛湖主要景点:

1、天空之城。

选址于阳新县王英镇千里山山顶的天空之城海拔为5201314米高,寓意为“爱你一生一世”,为天下有情人打造一个表白的绝佳场地。景区核心景点为一个从悬崖伸出的面积564平方米的天空之境玻璃观景平台。

2、仙湖画廊。

仙湖画廊景区地处仙岛湖西南边,是仙岛湖景区内面积最大,植被保存最丰富,自然景色最美,依托湖山风光,分别为山、水、林、岛、动物、人文等主题的旅游景点。

3、野人岛。

野人岛景区位于仙岛湖畔,南山脚下。这里自然风光旖旎,生态野趣横生,山清水绿、鸟语花香、别具风情。

一群分别来自泰国、缅甸、云南怒江大峡谷的近原始人类定居于此,形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走进野人岛,满山忽现的野人、神秘莫测的符号、为您展示了一个未知的境界。

4、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仙岛湖南山湖畔,与大坝隔河相望。观音洞系水渍乳石结构,成洞约一万五千年以前,此洞洞小而浅,洞内曾有观世音天然石像一尊,可惜文革被毁。后经世人模仿,雕塑了观世音佛像一尊,洞外右侧并排塑有如来佛像一尊,似在推算世人的反复与无常。

5、仙龙岛。

仙龙岛位于仙岛湖西南部,与王英镇政府、王平将军纪念馆隔水相望。岛的形状犹似一条青龙浮卧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逐浪而动!岛上琪花瑶草、水木清华,风光旖旎,是仙岛湖最迷人的岛。既有水的灵性,更有仙之名气。

转身就是一辈子,你还等个啥?大平一曲《孝敬爹和妈》唱哭了你我他——

你是否常想起

谁把你扶养大

你是否还记得

谁为你把泪擦……

你唱得梨花带着雨,唱得我泪雨倾盆洒。你如泣如诉戳痛了天下儿女们心中的泪点儿!

孝敬爹和妈大平 - 孝敬爹和妈

我的老爹——

我记得,五十八岁时,在您那爆着无数条蚯蚓似的青筋的两条大腿上,架着一幅腰驼背拱的上身,弯曲下去的身高只有一米三四了。从正面看您,只能看清您那完全秃了顶的脑壳门心了。

然而,我的老爹青壮年时,原本也是一位高大威武、昂藏七尺的庄稼汉。可在年近花甲时,您怎的就变成了一个古稀耄耋样而被压弯了脊梁的“驼子”呢?

原来,我的老爹“一身蓑雨任平生”。他和我羸弱的老妈,首先必须要以一百二十倍的艰辛付出,才能养活他俩的七个儿女长大成人。最让他超负荷和超极限的是大跃进时,两次参加苦累难以堪言的考田水库和阳新水库的两年大会战,几乎是把命都搭给这两座水库了。人民公社和农业学大寨时,队上最重最累的苦话儿几乎被他包了。三年自然灾害时,那“一吹三条浪”的稀粥,把他们那一代人饿得前肚子皮紧贴着后脊背骨,还要支撑起快要倒塌的躯体顶天立地的去愚公移山和大放“卫星”。在拼掉老命“与天斗其乐无穷”时,还要在“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红色浪潮中,去接受贫下中农对他这个旧 社会 当过保长父亲的儿子以及富裕中农坏思想的批斗。所以,我要再三强调的是,即使我老爹在那个时代,像“豆二沫”式的武训那样委屈求全、认命作乖、扮羊吃草、明哲保身,虽然熬过了那个让他战战兢兢的年代,但他终于被那超负荷的改天换地和阶级斗争的两座大山,压弯了他那巍然挺直的脊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奔腾的岁月到来了!

终于,春风又吹红了花蕊。年逾花甲腰驼背拱的老爹,欢天喜地的步履稳健、神采奕奕的向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迤逦的走来了……

从此,广场跳舞,击鼓传花,赏月小酌,池边闲钓,已经是老人们享受最温馨的小康生活了。

后来我也拿国家工资了,家庭生活像掉进蜜罐那样的甜。我老爹福禄双全也真该是颐养天年了。可他习惯了一生的劳命,仍然以生命不息劳作不辍的意志和力量,实践了不倒翁壮怀激烈的生命诺言:“这人嘛,跑不动就走,走不动就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红军不就是爬雪山过草地,爬完了二万五千里,爬出了富强的新中国吗?我老爹不也是从他挺着的脊梁一直爬到他腰驼背拱,爬出了我们家的幸福生活吗?

改革开放后,我老爹还是在爬着为他的儿孙发挥出了夕阳红的余热,分田时合伙分到的耕牛,每当轮到我家放养时就归他包干了。当我的老爹穿着对开襟的衣衫牵着牛闲放时,精神矍铄的他,犹如宋代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名画中的凌霜傲雪的松竹梅,特立独行在野旷天低树的原野之上,让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也为之肃立致敬!

后来,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做些晒粮看鸡、拣菜掐菜刨洋芋等力所能及之事。煮饭时,坐在灶门口揪柴把,用火钳添柴火,在厨房给老妈打下手。恣情的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夕阳红生活。

在老爹七十三岁那年,终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在他生命垂危即将真的要远行的那一刻, 他回光返照,还真的、也是最后一次从医院的病榻上爬下地来,踉踉跄跄的转着圈儿,僵硬的双手四处乱摸,嘴里不停的嗫嚅着:“我的火钳、火钳在哪儿……”这哪是他在寻找那熟悉的火钳呐,分明是我的老爹在用他生命最后的一丝余力,继续为他的子孙迸射出那一束最耀眼的光辉来!

记得那年正月,我的六对姐妹姐夫妹夫及外孙们,多想陪着我的老爹再闹一个盛世中国年的元宵节,可是——

风悲日曛。我哀毁骨立在那个正月初九风啸长夜云绵长的绝望之中,长跪在地,凄厉的嚎啕着——

我再也没有老爹了!

“那一夜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时间定格在1918——199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我的老爹那老一代中国农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光辉形象的写照吗?

我的老妈——

我记得,在我的恩父去世以后,您忍着巨大的悲痛,以六十七岁的高龄仍然是不辍劳作。

其时,我三个儿女正读小学初高中。那时正是学杂费最昂贵的年代。你懂的,仅靠我微薄的工资供三个孩子读书那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妻子除了做好几亩责任田外,还开了一个小店赚点小钱供孩子们读书。可想而知,妻子根本上就没有时间打理家务事。节假日里,我要帮店里打货,做做田地里耕种收割等重活,也无暇顾及家务事。那么,一家人的洗衣煮饭,喂猪养鸡,种菜摘菜,粮食收晒等芜杂之活,全都由老妈包干了。

每当分田到户合伙的耕牛轮到我家放一个星期时,老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她总是天还没亮就起来,抢着干完家务事后就出去放牛,每天硬是把牛放得饱饱的。每逢大片的棉花爆开了,为了免遭雨淋,她拖着古稀之年的孱弱身体和媳妇一起,中午饿着肚子,趁着晴天抢摘棉花。

儿媳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种菜园。她总是抡起铁锹,翻土整畦,种菜种杂粮,挑粪浇菜。我和妻总是不要她干这重的体力活。她笑着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动得一把就帮你们一把!”

在老妈七十二岁的1996年,为了挣钱更好的让三个孩子上大学,妻子到了九江作生意,尔后又在市内买了房安居了下来。竟然让古稀之年的老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除了一年几个大节日硬是要把她接到九江来住上三个来月外,其余的时间,因她不习惯城市生活就固守在老家,居然也成为了空巢老人。虽然我每个星期都回家去看望她,但因事务繁忙,有时也两三个星期没有回家去看她。而老妈竟不顾年迈体衰,自己搭乘中巴车,来学校看望我。我嗔怪她,你猜她怎么说:“儿啊,你两三个星期没回家,我好想你呀!”

有时,老家人上街办事碰上我,说我老妈又病了。当我急着赶回家去看望她时,她却精神得很。我总是诧异的问她:“妈,您不是病了吗?怎么我一回家您就好了呢?”老妈莞尔一笑,竟诡谲兮兮的道:“那是块心病。只要看到我儿,我就没病了!”

老妈这开心的表白,逗得我傻傻的痴笑。这昊天罔极的母爱,我竟无语凝噎。

我老妈六个女儿,来看望她时总给她钱让她买点吃的。每年春节,混得体面风光的七八个外孙来给外婆拜年时,也都要孝敬她。老妈每年光这积蓄就有一两千元。可她从来舍不得花,把它储蓄在用红布缝制的小钱袋内。每年腊月到九江来过年时,就把这钱都给了我。自打在九江落户十多年来,年年如是。我总是嗔怪她为什么要这样节约?你猜她怎么说:“儿啊,你门户大,三个孩子读高中大学,学费生活费用高,房贷十多万,住在街上处处要花钱,一年开支五六万,我还真的为你着急得睡不着觉,我能帮一点就少着一点急。我跟着你们有吃有喝有福享,我还要钱做么事?我攒的这点小心意,就当作是老母给你作压岁钱吧!”

这真是鼻孔里的水往下面流!老妈的一番疼儿言,说得我心潮澎湃,泪水沾襟。当老妈看到我流出感恩的泪花时,她的脸上也绽开了幸福甜蜜而又美丽的云霞来。

世上竟有这样的慈母,在她耄耋之年,还要攒钱给她的儿子发过年的大红包。这崇高的母爱,有谁能像我这样享受得如此的极致呢?

老妈留守在老家的十多年里,我三个儿女读书时的节假日的生活起居及家务琐事,就完全由老妈来扛担。劳累的汗水流淌在老妈满是沟壑的额头上;长满老茧的手指上,留下了老母在焚膏继晷中,浆洗缝补被那一枚枚钢针戳伤的洞痕。她戴着老花眼镜,用灵巧的双手,纳出了千层底的一双双布鞋,让她的儿孙们穿着这厚实的鞋,去踏实的闯天下。老妈手指上戴的那枚顶针,就是老妈一生辛苦劳作最珍贵的物证。

我的老妈啊!“满目青山夕照明”,不正是您母仪懿德风范那轮最美的夕阳红吗?

老妈就是这样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直到她八十七岁中风时才停歇了下来。在老妈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躺在病榻上那迷糊眼睛里的眸珠儿,总是直勾勾的紧盯着她为之付出一生的儿子。我知道,那是“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音容笑貌的回光返照,更是永不枯竭伟大母爱的自然流露。看着老妈最后时刻还是那样百般疼儿的憔悴容貌,怎不叫儿陡起刮骨锥心的悲痛呢?

老妈病痛三年中,虽辗转各大医院精心治疗,但终归油干灯熄。我啊,又哀毁骨立在那个风悲日曛潇潇秋日的绝望之中,长跪在地,凄厉的嚎啕着——

我再也没有老妈啊!

“那一夜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老爹老妈啊!我对您们这深沉的回忆和怀念,不是激流,也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它是花木掩映下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前些年,央视播送新闻时,插播的那则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还历历在目——

“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

“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这则公益广告,让人潸然泪下,抹胸长叹。我以为,那些妙笔生花歌颂父爱母爱最美的诗篇,顶多也不过算是对“别让遗憾成为等待”的一点救赎罢了。享福享福再享福,请问,这世上的爹妈们到底享到了多少福?我的老爹老妈,就是在我们总想让他俩多享几年福的等待中,一天天的老去。于是,这样的等待,真的成为了儿女们心中永远的伤痛!

我的老爹和老妈,您们——

勤劳朴实俭修身,

六女一男育成人。

含辛茹苦劳一辈,

呕心沥血累终生。

父恩恩重泰山重,

母爱爱深东海深。

春晖哺雏爱弥天,

羊羔跪乳寸草心。

父爱是给儿创造世界的一双手,但求勇气和力量;

母爱是给儿行走世界的一双鞋,只求沉默与奉献。

面对着老爹老妈万千的恩爱,我只有来生再报答……

2020年12月15日于九江

作者简介: 张关荣,笔名乡老九,黄梅县分路中学退休教师

在湖北有一个美丽的仙境小岛,他们把它叫做天空之城。仙岛湖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方。他跟千岛湖,杭州跟加拿大的千岛湖合称为世界三大千岛湖。仙岛湖是怎样美丽的一个地方呢!咱们还有得说,小编要给大家传递的信息就是,仙岛湖在国庆期间是不开放的喽!一起来了解一下。

门票:95元

开放时间:

景区维修中,开放时间未定

景区位置:

没有修整之前的仙岛湖

比承包一个鱼塘更霸气的表白是为你承包了一千多个岛屿,阳新仙岛湖归隐在,幕埠山北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云雾氤氲的云深之处,千余个形状各异的绿色岛屿翡翠般的悬浮着,形成了岛浮水中、水绕岛戏、水岛相依,蓝绿一体的盎然生机和动静轮回

1002个岛镶嵌在46万亩的水面上,恰似银河星座,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享有“荆楚第一奇湖”之美誉

在这片被云雾包围的蓝绿色仙境,你需要一个绝佳的角度,去欣赏360度无敌湖景,于是“天空之城”便孕育而生

正在修建的“天空之城”全景角度

瞰角度“天空之城”观景平台像一面巨大无比的镜子,身心愉悦的欣赏映照着这千湖胜景,在倪家山的山巅之处,一座乳白色的全玻璃观景平台,仿若处子静静地矗立在云层之中它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悬挑玻璃平台,不管在玻璃面积、海拔高度、悬索跨度还是技术难度上,都挑战世界一流水平,成为湖北旅游新地标,以一组最直观的数据感受一下,正向着吉尼斯靠近的“天空之城”,直径268米,相当于143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玻璃栈道长3145米、宽6米,面积1887平方米,相当于一条标准跑道。

漂浮在高空,踩在几乎全透明的玻璃栈道上。这种刺激震撼的感觉,可与世界上任何一处“天空之路”相媲美,置身台上,似无所依,举步惊心,再往下看,视野开阔,美景一览无余,双重感官刺激,只觉心跳加速,战战兢兢,又对踏云而行的快感乐在其中。

在倪家山之巅,除了在“天空之城”。饱览仙岛湖的千湖胜景之外,还可以享受到诸如镜子迷宫、3D魔幻屋,原子飞车、丛林花海等新奇的游览体验,37℃半,挥汗如雨只为早日和你遇见。是景衬托了人,更是人成就了景色。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http://wwwdongdongqiangcom/

中国戏曲

1 、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27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3
下一篇2024-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