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花文《流年》的结局是什么?请概括、、、

庚花文《流年》的结局是什么?请概括、、、,第1张

在经过法国巴黎半日一夜的温情缱绻后,金在中和韩庚将分别一前一后乘飞机回到韩国。在金在中即将安检的时候,韩庚对他做了表白,分别用法语、英语、中文、韩语(应该是)说了“我爱你”。以弥补过去四年未曾有过的告白。然后两人从此装作陌路。

接着到了2008年的新年。金在中在午夜短信韩庚“新年快乐”。

新年到来。

至此,正文完。

番外有三篇。

第一篇讲“我”无意中,在海边通过一名叫李善雅的韩国女孩的描述,间接地见证了韩庚和金在中的爱情。

第二篇重点是韩庚与金在中重逢。不忘此生的约定:八十岁环游地球。

第三篇是子世代篇。小宝(韩庚之孙)想念环球旅行中的两个爷爷。韩再再(韩庚之女)与金享涵(金在中养子)终于消除了之间一直存在的心结,并以TIFFANY重新打造后呈金色,象征永恒不渝的爱的经典心形缺口戒指为纪念。

巨幅海报上的宣传语又让人想起这一切快乐与忧伤的源头,便是那句温情的“我很庆幸,与你相逢”。

苏南的《流年》三部及番外,至此全部完结。

驾车路线:全程约31269公里

起点:泉州市

1泉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行驶180米,右转

2) 行驶70米,左转进入海星街

3) 沿海星街行驶830米,左转进入丰海路

4) 沿丰海路行驶44公里,朝丰海路/通源街/G15/惠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驶480米,直行进入丰海路

6) 沿丰海路行驶11公里,左转进入通源街

7) 沿通源街行驶24公里,右转进入北迎宾(G324)

8) 沿北迎宾(G324)行驶310米,直行进入福昆线

9) 沿福昆线行驶14公里,朝G15/福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西福立交桥

2沿西福立交桥行驶12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沈海高速

3沿沈海高速行驶1475公里,朝机场/马尾/宁德/温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黄石互通

4沿黄石互通行驶96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5沿沈海高速行驶89公里,朝福州东/马尾/宁德/温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马宅顶互通

6沿马宅顶互通行驶98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7沿沈海高速行驶960公里,朝福鼎/G15/温州/宁德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沈海高速

8沿沈海高速行驶84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9沿沈海高速行驶2815公里,直行进入雁荡山隧道

10沿雁荡山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11沿沈海高速行驶786公里,朝绍兴/G15W/杭州/嘉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吴岙枢纽

12沿吴岙枢纽行驶810米,直行进入常台高速

13沿常台高速行驶2115公里,朝苏州/G15W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湖互通

14沿南湖互通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常台高速

15沿常台高速行驶769公里,朝上海/北京/南京/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苏州北枢纽

16沿苏州北枢纽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17沿京沪高速行驶440公里,朝无锡/北京/江阴大桥/G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沪高速

18沿京沪高速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19沿京沪高速行驶1209公里,朝淮安/G2/北京/江都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沪高速

20沿京沪高速行驶11公里,朝淮安/G2/北京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沪高速

21沿京沪高速行驶437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京沪高速

22沿京沪高速行驶840米,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23沿京沪高速行驶564公里,朝淄博/滨州/S29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莱芜枢纽立交

24沿莱芜枢纽立交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滨莱高速

25沿滨莱高速行驶719公里,朝济南/青岛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淄博西枢纽立交

26沿淄博西枢纽立交行驶990米,直行进入滨莱高速

27沿滨莱高速行驶422公里,稍向左转进入长深高速

28沿长深高速行驶215公里,直行进入滨莱高速

29沿滨莱高速行驶22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长深高速

30沿长深高速行驶141公里,朝北京/黄骅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荣乌高速

31沿荣乌高速行驶770公里,朝黄骅港/G1811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2沿匝道行驶660米,直行进入黄石高速

33沿黄石高速行驶250公里,朝天津/东营/沿海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4沿匝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秦滨高速

35沿秦滨高速行驶2904公里,朝沈阳/S52/G1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6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37沿京哈高速行驶3977公里,朝哈尔滨/大连/丹东/抚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北李官互通

38沿北李官互通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沈阳绕城高速

39沿沈阳绕城高速行驶289公里,朝东北大马路/铁岭/长春/G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王家沟互通

40沿王家沟互通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41沿京哈高速行驶253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半截沟互通

42沿半截沟互通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长春绕城高速

43沿长春绕城高速行驶433公里,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44沿京哈高速行驶2081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45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哈尔滨绕城高速

46沿哈尔滨绕城高速行驶255公里,在市政府(松北区)/太阳岛风景区/东北虎林园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松北立交桥

47沿松北立交桥行驶880米,直行

48哈尔滨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220米,直行进入世茂大道

2) 沿世茂大道行驶45公里,右转进入天元街

3) 沿天元街行驶5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天元街

4) 沿天元街行驶50米,在第1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世纪大道

5) 沿世纪大道行驶130米,右前方转弯

6) 行驶3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哈尔滨市

   篇一:蜡烛与爱情

 

 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便喜欢上了她。春末的夜里,她在微风中轻轻地跳跃着,虽然我没有见过舞者,但是我觉得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舞者。

 

 第一次见到她,便想起了诗经里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连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一个人,竟然还在同一个班上。

 

 我站在与她相邻的位置,可以微微的感受到她的温度。我骄傲地想,我与她是这颗爱心里最优秀的两根蜡烛,因为没有我们,这就不是一颗完整的心。

 

 每次在路上看见她,我都努力地挺起胸膛,让自己看起来挺拔一点,似乎听见室友说,女孩子们都喜欢真正的男子汉。每次在广播里听见她的声音,都驻足细听,每次在宣传栏的海报上看见她的名字与照片,都久久停留,每次上课,坐在她斜后方的位置,都在发呆的间隙偷偷的看她一眼。

 

 我是一根蜡烛,我们这一族也出过几个名气大的,如李商隐的那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那支“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但是我只是一根普通的蜡烛,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夜晚,喜欢上了另外一根蜡烛,可是我不能对她说我喜欢你,因为我只是一根蜡烛,只能是一根在她的侧面默默地注视着她的蜡烛。

 

 从小我就不是个胆大的人,不幽默,不帅气,不优秀,甚至没有一个宽阔的肩膀。上大学的前一天,那个被我当神一样崇拜的男子对我说,你已经成年了,对于事情都该有自己的决定,即使是错误的。你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你的肩膀上背的再也不只是书包。

 我下了很大的勇气,去商店买了一大把蜡烛,室友说,女孩子都喜欢浪漫的东西。终于等到天黑了,我在她的寝室楼下用蜡烛摆出了一个爱心,每点燃一根便练习一句我喜欢你,每一根蜡烛燃起的火苗都在我心中燃起一点希望,给我一点勇气。

 

 蜡烛的生命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我想,我是幸运的,我能在我如此短暂的生命中,遇见一根我喜欢的蜡烛,并且一直以一种挺立的姿态在她边上默默地注视。我努力的燃烧着自己,让她也能感到我的温度。

 

 蜡烛都点燃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恍惚,明灭的烛光,像一颗颗忐忑的心。我深吸了一口气,掏出了手机。黑夜里屏幕亮的有点刺眼,我没有翻电话簿,开始拨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几声机械的嘟声后,手机震了一下,“喂”,她清亮的声音传来,但是那边杂音很大。我清了清嗓子,故作镇定地说:“你在哪啊,有件事想找你。”

 “啊不好意思啊,我现在不在学校,什么事啊,可以等回学校再说吗急事”“哦,没有,就是有点小事想让你帮个忙,没事,我找别人吧。”

 “哦,那好吧,不好意思啊,那我先挂了,拜拜。”

 

 我的生命马上就要燃完了,蜡油不断地从我的身体上流下,我努力地往她的方向蜿蜒而去,终于和她交汇在了一起。那个一直站在我们边上的男孩子刚刚打了电话,那个他要表白

 的女孩子就快出现了吧,很羡慕。下辈子,我想做一个人,能够正对着喜欢的人说出一句,我喜欢你。

 在生命的火苗熄灭的那一瞬间,我化作一缕青烟升向夜空,升向我们最后的归宿。最后的那一瞬间,我向地上望了一眼,她也即将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正是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一颗心里最优秀的两根蜡烛,因为那颗心,缺了任意一根蜡烛都不是一颗完整的心。

 

 电话挂了,我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地上的蜡烛快燃完了,蜡油汇集到了一起,融成一线,像两只终于牵到一起的手。一颗心,就快灭了。我突然想,要是做这样一支蜡烛多好,能在短暂的生命中遇见另一根蜡烛,并喜欢上她,便可以在她身边一直守护着她,用自己生命的温度温暖她,直至成灰,泪干,而在最后的一瞬间,能最终牵到她的手。

蜡烛的散文篇二:3蜡烛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l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篇三:蜡烛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4.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分析蜡烛、炮火、黑围巾等意象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寓意。大家一般是在什么场合会见到蜡烛或用到蜡烛?

 明确:停电了,点蜡烛照明——使用功能、蜡烛的原始功能;过生日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或家里办喜事时也会用到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把许多蜡烛放一起摆成“心”的图案——可以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示爱情;而有些酒店里昏暗的灯光更能增添浪漫的气氛、烛光晚餐会让人们的聚会平添朦胧的情调。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也会点上蜡烛——用来寄托怀念、哀思;当有些人被无辜遭到绑架劫持时也会有人点起蜡烛——用来祈祷和平。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来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蜡烛相关的课文,这就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介绍背景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都基本查阅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做简要介绍。

 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二战末期,1944年9月中,苏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尔维亚”集团军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介绍通讯有关知识

 [提问]: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新闻两则》两篇消息相比,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大家通过预习,觉得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消息一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讲究文采,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消息与通讯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写议论成分少。

  四、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复述课文故事并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风险爱意,表现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课文尽管描写的是一件发生在战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现苏南两国人民深厚情谊。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埋葬战士,为战士守灵,可概括为“敬爱”与“哀痛”。

 [提问]: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五、通过课文语句分析。

 [提问]:“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如果我们今天用我们的传统诗论解读这篇外国文章,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呢?试具体分析。

 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巾4次、老妇人动作6次(三爬三跪)>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提问]从这些重复的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提问]感人在什么地方?

 题材感人——战争中的人民;细节描写真切——炮火连天,年老体弱的妇人吃力掩埋战士、摆正遗体,亲吻额头,像亲人一样、点起珍藏45年的蜡烛,全文突出蜡烛,任读者沉浸在烛光所营造的意境中。具体的片段可概括为:A炮火连天,环境险恶B年老体弱,掩埋吃力C视若亲人,沉痛哀悼D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提问]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该段中中所表现出来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归纳老妇人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六、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西蒙诺夫感人至深的《蜡烛》一文。从中我们了解了通讯这种新问题材的特点(请学生复述);战争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状态,战争也是对人类生命的挑战,当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呈现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可以发现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点。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体会了课文中细节描写里所传达出的真挚感情,这不是一般的人类感情,是在极端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深处的善良,敬爱与哀痛。老妇人的爱,是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母亲般的爱。战士牺牲的精神让她无所畏惧,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25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3
下一篇2024-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