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牺牲后,女知青陈纯受感动嫁给烈士弟弟,她后来过得如何?

罗盛教牺牲后,女知青陈纯受感动嫁给烈士弟弟,她后来过得如何?,第1张

1952年1月2日清晨,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文书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来到位于朝鲜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边,准备进行投弹练习。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天气非常寒冷,栎沼河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来到河边之后,罗盛教和宋惠云选中了一块比较宽阔的地方,然后忍受着凛冽的寒风,开始练习投掷手榴弹。

在此过程中,不远处时不时传来一阵叽叽咋咋的说话声和欢笑声。罗盛教和宋惠云观察了一下,原来是附近村庄的4名朝鲜少年,正在结冻的栎沼河上溜冰玩耍。罗盛教和宋惠云笑了笑,便自顾自地继续练习。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朝鲜少年们突然发出了惊叫声!

听到叫喊声,罗盛教和宋惠云急忙跑过去查看,原来由于河面上的冰层破碎,一位朝鲜少年不慎掉进了冰窟,消失在了冰冷的河水中。眼见于此,罗盛教急忙把头上的棉帽丢在一边,并迅速脱掉身上的棉衣棉裤,然后不顾一切地跳进了冰窟之中。与此同时,宋惠云把另外3名朝鲜少年拉到远处,以防冰层大面积破碎。

在安顿好另外3名朝鲜少年之后,宋惠云又转身来到冰窟边,爬在冰层上准备接应罗盛教。过了一会儿,被冰冷的河水冻得脸色煞白的罗盛教,从冰窟中探出了头,他对着宋惠云急切地说:“没找到!”紧接着,罗盛教深吸了一口气,又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中。过了20秒钟左右,罗盛教浮出河面短暂换气,然后第三次钻了下去。

这一次,过了好长一会,罗盛教才将落水的朝鲜少年推出了水面。可是,当宋惠云准备拉起朝鲜少年之时,冰窟周边的冰层突然破碎了,他差点也掉了进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宋惠云只好向后退,并四下寻找救人工具。这时候,落水的朝鲜少年已经被冻僵了,靠着罗盛教在身下托着,才不至于沉入河水中。

由于天气严寒、河水冰冷,罗盛教被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但是他仍然用力托着那位朝鲜少年。不一会儿,宋惠云拖来了一根电线杆,并将电线杆的一头递到了朝鲜少年的面前。此时,罗盛教在水中用尽力气,帮着朝鲜少年抓牢电线杆。最终,落水的朝鲜少年获救了,而罗盛教则因耗光了力气,沉入了冰冷的河水之中。

后来,附近村庄的朝鲜老百姓赶来了,大家齐心协力将罗盛教从河水中拖了出来。然而,让人感到无比悲痛的是,罗盛教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英勇牺牲了。当时,罗盛教年仅21岁!罗盛教烈士牺牲之后,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朝鲜方面则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为了永远缅怀、铭记罗盛教烈士,朝鲜方面还将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并将安葬罗盛教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罗盛教山”上,朝鲜方面修建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金日成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罗盛教烈士,1931年出生在湖南新化县圳上镇桐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罗迭开和母亲肖桃英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罗家一共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罗盛教是家里的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罗婉香、罗亮香,小儿子名叫罗盛民。罗盛民出生于1947年,哥哥罗盛教牺牲的时候,他才5岁。

自从罗盛教烈士为救落水的朝鲜少年而英勇牺牲之后,他的英雄事迹就广泛传开了。父亲罗迭开曾先后8次被邀请到北京,其中7次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在和罗迭开交谈的过程中,毛主席高度评价了罗盛教烈士,并为罗盛教烈士题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同时,罗迭开还多次受邀到朝鲜,参加朝鲜方面组织的纪念活动。

那时候,罗盛教的名字可谓人尽皆知,家喻户晓。俗话说,伟大的英烈们是民族的脊梁和家国的精魂,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始终指引着我们砥砺前行。在罗盛教烈士牺牲十三年之后,一个被罗盛教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的女知青,怀着对罗盛教烈士的无限敬仰,慢慢走进了罗家人的生活,并且最终成为了罗盛教烈士的弟媳。

这个女知青名叫陈纯,1948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生活在天津。在读小学的时候,陈纯就只知道罗盛教烈士,也了解罗盛教烈士的英雄事迹。每次读到关于罗盛教烈士的文章,陈纯总是激动万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不过,此时的陈纯不会想到,她这一生会和罗家人产生交集,更不会想到她将来会成为罗家的一份子。

1962年,14岁的陈纯跟随父母从天津来到长沙,三年后考入长沙市长郡中学读书。就是在长郡中学读书期间,陈纯有幸结识了罗盛教烈士的妹妹罗亮香。罗亮香比陈纯大3岁,当时在长沙有色金属学校读书。在得知罗亮香是大名鼎鼎的罗盛教烈士的妹妹之后,陈纯的心中不由地产生了崇敬之情。就这样,这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学生,就慢慢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有一天,陈纯来到罗亮香的学校玩耍,罗亮香悄悄问陈纯:“你想不想去军营参观参观?”陈纯听了之后愣了一下,从小就崇拜军人的她,很快兴奋地回答道:“想啊,不过军营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罗亮香笑了笑,说道:“我弟弟跟着部队来长沙了,我打算明天去看望他,你可以跟我一块去,到时候你就可以参观啦!”

此前,陈纯就听罗亮香提起过弟弟罗盛民——罗盛民是罗家最小的孩子,自从罗盛教烈士牺牲之后,小儿子罗盛民就成为了父亲罗迭开和母亲肖桃英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寄托,简直可以用“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来形容。可是,后来等罗盛民慢慢长大了,父亲罗迭开却不顾亲友们的劝阻,坚持把罗盛民送到了部队当兵。

对于当兵这件事,罗盛民是非常自豪的,他在临别之时流着眼泪对父母和姐姐说:“爸爸、妈妈、姐姐,你们放心,我到部队一定会好好表现的,我要和哥哥一样当一个合格的战士,当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望着还一脸稚气的小儿子罗盛民,父亲罗迭开高兴极了,他连声夸赞道:“好儿子,好儿子……”而母亲肖桃英则在旁边抹起了眼泪。

到了部队之后,罗盛民长期跟着部队驻扎在广西边境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历练和成长。1965年,罗盛民跟着部队来到长沙换防,他知道姐姐罗亮香在长沙读书,所以就写了一封信给姐姐罗亮香,希望能和姐姐见一面。不久之后,姐姐罗亮香就来了。然而让罗盛民没有想到的是,和姐姐罗亮香一起来的,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学生。

这个女学生不是别人,正是来参观军营的陈纯。陈纯和罗盛民第一次见面,两人彼此之间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穿着军装的罗盛民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器宇轩昂、英姿飒爽,一时间竟让陈纯陷入联想之中——真不愧是罗盛教烈士的弟弟啊,和我想象中的罗盛教烈士完全是一个样子!

在参观军营的时候,活泼可爱的陈纯拉着罗盛民问东问西,完全成了这场姐弟相聚的主角。而真正的姐姐罗亮香,反倒成了配角,因为她根本插不上话。一天的快乐时光很快过去了,到了傍晚时分,陈纯和罗亮香要回学校了,罗盛民送了她们很长一段路。在分别之时,罗盛民伸出了右手,热情地说道:“陈纯姑娘,欢迎你下次再来玩。”

陈纯愣住了,望着罗盛民一脸真诚的样子,她有点不好意思地伸出了自己的右手。握着罗盛民粗糙厚实的大手,陈纯感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温暖;握着陈纯柔软纤细的小手,罗盛民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紧张。此时,一向活泼开朗的陈纯,竟然结巴起来了:“罗,罗盛民同志,我们,我们后会有期!”

在此后的日子里,陈纯的脑海中时不时会浮现出罗盛民的音容相貌,而罗盛民也会时不时想起那个活泼开朗的陈纯姑娘。有时候,陈纯还会忍不住打电话到部队,找罗盛民聊人生聊理想。不过,由于部队纪律严格,非亲属不得接洽,所以陈纯好多次打电话到部队,都被挂掉了。

后来,陈纯想到了一个法子,她冒充罗盛民的姐姐罗亮香,打电话到部队:“同志,你好,我是罗盛民的姐姐,我叫罗亮香,家里发生了急事,能不能请罗盛民接一下电话?”不一会儿,罗盛民火急火燎地接起了电话,可是听到的却是一阵爽朗的笑声。罗盛民很快明白了过来,他心里高兴但表面上很生气:“怎么是你!”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1967年,19岁的陈纯即将毕业,作为女知青,她积极响应号召,决定到罗盛教烈士的家乡——湖南新化县插队落户。后来,在罗亮香和罗盛民姐弟的帮助下,陈纯如愿来到了新化县,她一边参加各项农业劳动,一边帮助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处理生活上的事情。

那时候,罗迭开老人每天都很繁忙,他除了要下地种田,还要处理从各地发来的信件,以及接待各种来访者。自从女知青陈纯插队落户到新化县,她就帮着罗迭开老人承担起了整理回复信件的重任,甚至还帮罗迭开老人起草讲话稿。对于女知青陈纯的到来,罗迭开老人非常高兴,不仅对陈纯夸赞有加,而且越看越喜欢。

在湖南新化县农村,女知青陈纯过得充实而快乐。不过,有时候清闲下来,陈纯总会陷入沉思,她看到罗迭开老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会联想到罗盛教烈士生前在家的场景。而且,陈纯的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人的模样,这个人就是罗盛教烈士的弟弟罗盛民。想着想着,陈纯白皙的脸庞上,就会浮现出一丝笑容。

1969年,女知青陈纯来到新化县农村已经两年了。这一年3月,一个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罗盛民在参加训练的时候,不慎损伤了脊椎,并引发了脊髓硬化病。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罗盛民只好从部队退伍,回家进行休养。这对于罗盛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这种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罗盛民回到家中之后,罗迭开老人的内心也十分复杂,他既替小儿子感到失落又为自己感到些许宽慰,失落的是罗盛民不能像哥哥罗盛教一样报效国家了;些许宽慰的是,和哥哥罗盛教不同,罗盛民活着回家了,一家人可以团聚了。在此后的日子里,罗盛民在家一边休养身体,一边接替女知青陈纯帮着父亲处理事情。

女知青陈纯去哪了?原来,陈纯被组织送去新化县师范学校进修了。在得知罗盛民因伤退伍回家之后,陈纯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罗家看望罗盛民。这一次见面,缓解了陈纯对罗盛民的思念之情,同时在陈纯的鼓励下,罗盛民也慢慢振作了起来,恢复了昔日在部队的那种精神状态。

后来,陈纯走上教育岗位,先后在新化县城关第三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在新化县第十四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在教书育人的日子里,陈纯一有空就去罗家帮忙,并和罗盛民谈天说地。一来二去,两个惺惺相惜的年轻人,心中都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了。

有一天,陈纯又一次来到罗家帮忙,这一次罗盛民鼓足勇气向陈纯表白了。罗盛民温情地对着陈纯说:“陈纯姑娘,我们也认识很长时间了,你知道我家里情况不好,而且我没有多少文化。你愿意……”话到嘴边,罗盛民却说不出口了。陈纯早就明白了罗盛民的心意,她满脸羞容,低着头等着罗盛民把话说完。

可是,罗盛民结结巴巴,东扯西拉,就是说不到关键点。这可急坏了陈纯,她不高兴地说道:“罗盛民同志,你以前的直爽劲去哪了?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嘛!”在陈纯的“步步紧逼”下,罗盛民梗着脖子,最终说出了那句压在心头多年的蜜语甜言——陈纯姑娘,你愿意嫁给我吗?

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陈纯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快速跑来了。就这样,陈纯和罗盛民谈起了恋爱,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浓厚。当时,有不少同学和同事都劝说陈纯,让她慎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毕竟她和罗盛民的“身份”是有差别的。不过,陈纯早已经下定了决心,她义无反顾地嫁入了罗家,这绝不是因为自己仰慕罗盛教烈士,而是因为她真心喜欢忠厚朴实的罗盛民。

1969年6月7日,一场简单又温馨的婚礼,正在罗迭开老人的家里举办。在乡亲们的衷心祝福中,一对新人手拉手走进了婚礼现场,这对新人不是别人,正是陈纯和罗盛民。看到这幅令人高兴的场景,罗迭开老人幸福地笑了,笑着笑着,罗迭开老人的眼眶中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在罗迭开老人的心中,他早已经把陈纯当作了自己的女儿……

陈纯和罗盛民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小两口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罗盛教哥哥的崇高精神品质弘扬下去!不久,他们的大儿子罗建波就出生了。对于小孙子的出生,罗迭开老人欣喜异常,望着小两口相敬如宾、和和睦睦的生活情景,他由衷地感到幸福。没过多久,陈纯又为罗盛民生育了第二个儿子,起名叫罗涛。

此时的陈纯始终憧憬着将来的美好生活,可是令她感到措手不及的是,丈夫罗盛民的病情开始慢慢恶化了。最初,罗盛民的双脚开始不听使唤,后来发展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在罗盛民长期卧床的日子里,陈纯始终鼓励丈夫与病魔抗争,与此同时她也变得越来越坚强了。为了能让丈夫罗盛民重新站起来,陈纯决定带着丈夫外出治病。

当时全国稍有名气的医院,陈纯都陪着丈夫去看过,可是丈夫罗盛民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甚至一天比一天严重了。那时候,陈纯的压力非常大,她不仅要认认真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抚育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同时,陈纯还要照顾抱病卧床的丈夫罗盛民,以及孝敬年迈的公公和婆婆。不过,精明能干的陈纯把这些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她心中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乡亲们都对陈纯夸赞不已,说她是好儿媳、好媳妇、好妈妈、好教师!那时候的罗盛民,一直帮着妻子陈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缓解妻子陈纯身上的压力。同时,这也让罗盛民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常常乐此不疲,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在生活的困境之中,陈纯和罗盛民始终患难相扶,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度过了那段艰辛岁月,生活虽然很苦,但是他们的心里却很甜。

1977年7月10日,罗盛民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0岁。对于丈夫罗盛民的去世,虽然陈纯此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之时,陈纯还是难以接受,她心中悲痛万分,泪流不止。在度过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之后,陈纯把对丈夫罗盛民的那份爱,深深埋藏在心里,因为她必须打起精神,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那时候,陈纯还不到30岁。看着儿媳日益憔悴的模样,公公罗迭开和婆婆肖桃英心疼极了,他们不止一次劝说陈纯——要不趁着年轻,再寻一个可靠的人嫁了吧!然而,陈纯却不这么想,她不止一次流着眼泪表达自己的心境:“爸、妈,(罗)盛民虽然不在了,但是只要我还在,咱们这个家就不可能散,以后我就给您二老的儿子!”

为了告慰丈夫罗盛民在天之灵,陈纯下定决心做出一个决定——终身不改嫁,为公公和婆婆养老送终,把罗家的后人抚养长大。陈纯的孝顺通达,两个孙子的机灵聪慧,慢慢吹散了罗迭开和肖桃英夫妇心头的丧子之痛。在陈纯的精心服侍下,罗迭开和肖桃英夫妇晚年生活始终幸福而安康。

在丈夫罗盛民去世之后的日子里,陈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精心照料年迈的公公和婆婆,尽心抚养两个孩子。那时候,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和关怀下,罗迭开和肖桃英夫妇晚年生活衣食无忧,身体也非常 健康 。1986年6月,罗迭开老人去世,终年86岁;1996年3月,肖桃英老人去世,终年98岁。

在罗迭开老人去世之前,她拉着儿媳陈纯的手,温情地说道:“好孩子,我们这个家全靠你了!这么多年了,你吃尽了苦头、受尽了辛酸,我们罗家对不起啊!”陈纯则泪流满面地说道:“爸,你别说了,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大哥(罗盛教烈士)和(罗)盛民没能为您老人家养老送终,就由我替他们完成,替他们实现!”

在罗盛民去世的近二十年间,陈纯都始终如一地孝敬公婆,堪称好儿媳的楷模。另外,陈纯对两个孩子更是从小就严格要求。在陈纯的教育下,大儿子罗建波高中毕业后,也像伯父罗盛教、父亲罗盛民一样报名参军。从部队退伍之后,罗建波进入湖南涟源钢铁厂工作,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年年都被评为优秀职工。

小儿子罗涛高中毕业之后,陈纯拒绝了政府的工作安排,她让小儿子罗涛自谋出路,自食其力,像伯父罗盛教、父亲罗盛民一样,于平凡处显得不平凡。后来,小儿子罗涛常年在湖南娄底打工生活。现如今,大儿子罗建波和小儿子罗涛都先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罗家的下一代。每当想到这些,已步入晚年的陈纯总是笑容满面,她真真实实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品质,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在教书育人期间,陈纯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一次,陈纯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她总会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志愿军?然后,她就会给孩子们讲起罗盛教烈士为救朝鲜少年而牺牲的故事,以此来鼓励孩子们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因为,在陈纯看来,无论 社会 如何发展,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是绝不能忽视。

2003年3月,陈纯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了。俗话说,退休不退岗,余热不减量。陈纯仍坚持到各个中小学开办义务讲座,并义务当起了罗盛教纪念馆和罗盛教故居的讲解员,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罗盛教烈士,了解罗盛教烈士的光荣事迹。与此同时,陈纯还四处打听联系罗盛教烈士依然健在的战友们,并写信慰问或上门看望他们。

让陈纯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在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之际,罗盛教烈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陈纯老人喜极而泣,她连声说道:“罗盛教等英烈们并没有被中国人民忘记……”2010年9月18日,陈纯老人受邀与全国其他英烈家属一起,来到上海世博园朝鲜馆参观。

当一位工作人员得知陈纯老人是罗盛教烈士亲属之后,他主动提出要为陈纯老人讲解。同时,工作人员还向陈纯老人介绍:“朝鲜有部**叫《沸流江上的传说》,就是讲罗盛教和志愿军的故事的。”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让陈纯老人感慨万千,因为她曾受邀到朝鲜,那里的人们也没有忘记罗盛教等英烈。

陈纯老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尽管过去了几十年,历经了人生的许多风雨和磨难,但是我一直以自己是罗盛教烈士的弟媳而自豪。在有生之年,我一定把(罗)盛教哥哥的崇高精神品质继续弘扬下去,完成丈夫罗盛民的遗愿和他未竟的事业。”

2019年9月,陈纯老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并在这里接过了国家授予罗盛教烈士的“最美奋斗者”荣誉奖章。当时,满脸自豪神情的陈纯老人,激动地流出了眼泪,甚至哽咽着说不出来话。陈纯老人心里明白,伟大的英烈们是民族的脊梁和家国的精魂,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从不会离我们而去!

陈纯老人或许不知道,她在人们的眼中,也是一位英雄。当年的女知青陈纯,在先烈们崇高精神品质的指引下,毅然来到罗盛教烈士家乡插队落户,并成为罗盛教烈士的弟媳。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女知青陈纯一直守护、支撑着这个烈士之家,不离不弃……如今,陈纯老人仍然健在,让我们向罗盛教烈士致敬,向陈纯老人致敬!

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已经结婚46年时间了,现在两个人都已经退休了,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有一万多,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他们生活了。

陈建国和李秀梅有两个孩子,女儿陈晓霞是一名高中老师,儿子陈斌是一名律师,两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这也是陈建国最值得骄傲的地方,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是在插队的时候认识的,陈建国比李秀梅大一岁,两个人是初恋,回想起当年插队的往事,陈建国心里难免有些伤心,因为和他一起插队的很多知青都留在了农村,陈建国也是为数不多回城的知青,相比其他知青,陈建国要幸运很多。

1968年,陈建国高中毕业之后,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陈建国就在这个时候下乡来到了陕北米脂县一个名叫刘家沟的偏僻小山村。

和陈建国一起插队的知青总共有三十二人 陈建国是第一批北京来陕北插队的知青,这次来插队的都是男知青,刘家沟是在一个山沟沟里面,四面环山,进出村里的路只有一条,因为交通不便,村里一直没有通上电,陈建国来陕北插队第一年,刚好赶上县里要为刘家沟拉电线,队里的男女老少加上知青都参加了劳动,因为对刘家沟村民来说,没有什么比通上电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拉电线之前,首先就要修好进出村里的路,队长刘爱民把全队人分成了三组,年纪大的和妇女负责后勤保障,专门给大家生活做饭,有体力的年轻人负责开凿通路,插队知青被分成了一组,专门负责拉土,陈建国是知青小队队长,负责组织大家干活。

因为当时没有先进工具,知青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干活,老乡是五点就已经开始干活了,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即便是这样,修路的工作进展依然很慢,知青忙了一年时候,才向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还有一半的活没有干完,因为陕北冬天的天气很冷,这一年下了好几场大雪,进出村里的路都被大雪堵了,队长刘爱民只好组织知青铲雪通路,总之来陕北第一年,根本就没休息几天,都是在干活。

陈建国来陕北第二年,刘家沟又来了一批插队知青,这次人数很少,只有五人,两名女知青,三名男知青,看到有女知青来,男知青都显得非常激动,大家都抢着给女知青拿行李,陈建国抢在了其他知青前面,帮李秀梅拿起了行李,这是陈建国和李秀梅第一次见面,李秀梅对陈建国第一印象很好,刘秀梅穿了一双红皮鞋,穿着一身连衣裙,扎着马尾辫,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其他男知青也是看得目瞪口呆,陈建国护在李秀梅身边,其他知青见状对陈建国露出了鄙视的目光。

在安排住宿的时候,给两个女生单独安排了一间屋子,其他知青都是住窑洞,女知青也是跟着老乡负责后勤工作,1969年通往村里的路,终于修好了,这一年过大年,队长专门给大家伙宰了一头猪,这也是知青来陕北第一次吃到肉。

自从陈建国和李秀梅认识之后,陈建国没事的时候,总是跑去女生宿舍找李秀梅,每次都是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有一次陈建国故意把自己的衣服搞破,让李秀梅给自己缝,好在李秀梅也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就这样两个人的关系也亲近了很多。

1971年,刘家沟终于通上电,老乡之前一直都是点煤油灯,很多知青都激动地哭了,这是他们和老乡努力三年的成果,这三年他们吃了太多的哭,陈建国心里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有些想家了,来陕北以后,自己也只给家里写过两封信。

自从修好路,通上电之后,老乡的生活也改善了很多,陈建国和李秀梅就商量着给队里建一所学校,这个想法得到了队长李爱国和老乡的支持,因为原来队里是有一所小学的,只是因为刘家沟太偏僻了,条件又不好,所以一直没有老师来刘家沟任教,后来学校也没有再办了。

在队长刘爱民的帮助下,老乡都自发参与,盖学校所用的木头都是老乡从自己家里拿来的,学校盖好之后,老乡又拿来了自家的板凳和桌子,就这样学校很快就建好了,学校建好之后,陈建国和李秀梅便成了刘家沟小学第一任老师,而且还有其他两名知青也自发愿意当老师。

因为上学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年龄大的单独由陈建国来教,年龄小的都是按照班级来负责教学,课本都是陈建国他们自己写的,后来县里知道了刘家沟的事情之后,非常重视,给陈建国他们添置了一些印刷设备,陈建国和秀梅还受到了表扬,被评选为“优秀知青”,也因为这件事情陈建国和李秀梅提前结束了插队生活,返回了城里。

1974年陈建国和李秀梅通过招工招干提前回到了城里,陈建国进了一家钢铁厂当了工人,李秀梅也进了一家纺织厂当了工人,两个人回城之后,一直保持着联系,到了1977年,李秀梅和陈建国同时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建国进了外贸部,李秀梅则选择当了一名老师,因为当老师一直是李秀梅的愿望。

毕业第二年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就结婚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陈建国和李秀梅一直都非常恩爱,在2012年的时候,两个人还专门去了一趟陕北,回到了他们曾经插队的地方,陈建国说陕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如果没有插队的经历,他也不会认识李秀梅,对陕北,陈建国心里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知青》最后吴敏回到了城市中,周萍留在了大北荒。

结局剧情:周萍打算收养带回来的孤儿,和赵天亮商量结婚的事情,赵天亮觉得为了这个不是自己的孩子结婚,有点不太情愿,但他愿意为了周萍尝试慢慢接受这个孩子,他还给孩子取名为赵顾。

半夜狼群冲入马棚。被关押在旁边猪棚里的赵天亮奋不顾身地冲了出去。众知青奋力反扑,赶走了狼群。但老白马还是没救过来。知青们给老白马立了个墓。

齐勇禁闭期结束,他考虑到做了排长就无法再兼顾马匹了,于是推荐细心的徐进步接替自己协助老耿头养马。

女知青们都抢着照料赵顾。男知青们都围在宿舍外面看热闹。孙曼玲得知了孙敬文和蔡苗苗的事,她不同意。理由是蔡苗苗是袁世凯御前侍卫的孙女,齐勇帮助孙敬文劝说孙曼玲。孙敬文为了早日和蔡苗苗结婚,他积极鼓动赵天亮、齐勇结婚。

知青们在山上作业,周萍大胆表示了对赵天亮的爱意,大家哄笑连连,大家都为赵天亮和周萍的好事快近了感到高兴。正在此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作业中山体滑坡,孙敬文躲避不及,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中,不治身亡。

为了还孙敬文的遗愿,赵天亮和周萍、齐勇和孙曼玲两对终于在同一天结婚了。赵天亮和齐勇始终对孙敬文的死无法释怀,在孙曼玲一番诚挚的劝说下,二人才终于接受事实。陕北。坡底村下大暴雨,赵曙光建议全村迁移,牛川河不同意,坚持要村民抢救庄稼。

在赵曙光的坚持下,坡底村人开始往坡顶迁移。牛川河在关键时刻,终于也认可了赵曙光的想法,在村民无处歇脚之时,他主动提出让坡底村的人去公社先住着。

在赵曙光的努力下,坡底村的人都脱险了。北大荒。周萍,方婉之,谢菲,薛艳,汤洋洋,老耿头等从县里照完相回来的路上,碰上黑风口的林子着火,知青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火行动中。

扩展资料

《知青》角色介绍:

1,吴敏

她是革命的,光荣的,最红最专的,批斗着所有她认为不妥的行为。她斥责别人不能吃苦,却暗自揉着生血泡的双手请假;她批评女知青穿鲜艳的衣服,却偷偷藏着小镜子;她逼疯了得到上大学名额的沈力,自己却胸戴红花返回了城市。

2,周萍

因为拒不跟父母划清界限,她成了黑五类子女中最“黑”的那一类。她偷偷爬上了去兵团的火车,在众人的帮助下暂时留在了北大荒,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爱情。

3,齐勇

他的弟弟死于意外的纠纷,却在兵团见到了仇人的弟弟。他像照顾爱人一样照顾马群,却总以冷傲面对人群。因为友情,他学会了原谅;因为爱情,他学会了表达。

《知青》幕后制作:

1,该剧拍摄时恰逢黑河的天气比往年更冷,而且黑河的冬季下午三四点天就渐渐黑去。为了赶进度,剧组成员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中午为了节省时间甚至都只以面包、火腿充饥。

2,苏茂洋表示很感谢该剧的导演张新建,在半年多的拍摄周期里,导演对他们这些年轻演员非常呵护,不但在片场经常给他们讲戏,在私下里也如同一个大朋友般和他们打成一片。

3,该剧在拍摄时演员们吃了不少苦,傅晶表示回忆那段日子很甜蜜,很苦但是很难忘,拍摄时就像经历她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样,美好而充实。

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陈玉玲每次回忆起来都是痛彻心扉。

时年22岁的陈玉玲是一名知青,她与周正国是一对恋人。

起先周正国并不敢追求陈玉玲,他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女孩。

周正国的父母曾经很有钱,但他们的感情却出了意外。

后来两人离婚了,周正国的父亲在49年出国了,年幼的周正国就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母子二人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他们来到了知青点,日子才过过了些。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过几年周母就患上重病,如今她瘫痪在床。

周正国一边干活一边照顾母亲,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正国是个好后生,要不是太穷,我一定把女儿嫁给他。

这些年为了给母亲治病,他花光了积蓄,如今还欠下不少外债。

这也让那些有女儿的人家望而退步,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女儿过穷日子。

陈玉玲本来是和周正国没什么往来的,不过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这天生产队的毛驴不知道为何突然间冲向了人群,来吓得四散逃走。

陈玉玲有些倒霉,两天前她刚刚崴了脚,这毛驴突然窜了出来,她也只能做好受伤的准备。

就在这时周正国挺身而出,他毫不犹豫的将陈玉玲护在了身后,而他自己则受了伤。

陈玉玲听知青们说:“他们全家都靠周正国周转,如今他受了伤日子可怎么过呀!”

心怀愧疚的陈玉玲带着礼物来到了周正国的家,看到了他家的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周母躺在病床上,周正国正在煮粥,母子二人就靠着一锅稀粥维持生计。

陈玉玲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可是这笔钱却被周正国给拒绝了。

周正国说:“我帮助你是应该的,你别往心里去。

陈玉玲从那天起就经常过来帮助周正国照顾周母,她还会买上一些新鲜的食材为他们母子俩做饭。

通过相处,陈玉玲发现周正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她有些心动。

终于她鼓起勇气向周正国表白:“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周正国很为难,因为他知道自己家境贫寒,他更害怕无法给陈玉玲好的生活。

可陈玉玲却说:“只要你有一颗爱我的心,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关系越来越亲密,这让旁人羡慕不已。

周母更是乐呵呵的说:“我家正国有福气,不然怎么能交到一个这么好的女朋友呢?”

眼看着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这时陈玉玲的母亲却找上了门。

当她得知女儿有了对象后,心情复杂的说:“你知不知道你要是跟那小子在一起,你可能就回不了城了。

当时陈玉玲想的是回不去就回不去,大不了一直在农村。

看着女儿这般任性,陈母无可奈何,她只能找到了周正国。

看着眼前的小伙子,陈母也是不忍心,但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她不得不做这个坏人。

她对周正国说:“你们还都年轻,还都有大把的未来。

“我和她爸爸就只有这一个女儿,我们希望她以后能留在我们身边,就算阿姨求你了,你跟玉玲分手吧!”

周正国内心十分难过,他真的不想和陈玉玲分手。

他晚上的时候去老乡家喝酒,就看见老乡的姐姐回来请求父亲给她一些粮食。

老乡说:“当年我妹妹可是这十里八乡最漂亮的女孩,媒人都快把我们家门槛踏破了。

“可惜她相中一个穷小子,如今是吃了这顿没下顿,现在全靠家里接济才能活下去。

从老乡家出来,周正国但内心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现在这么落魄,凭什么让心爱的女孩跟着他吃苦呢?

他思考了许久,终于在这天晚上下定了决心,他和陈玉玲提出了分手。

陈玉玲说:“是不是我母亲对你说什么了,你别听她瞎说,我只认定你一个人。

周正国却摇摇头:“咱俩真的不合适,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我看你还是不要再纠缠我了。

听到周正国这么说,陈玉玲也不再强迫他,毕竟自己也是有自尊的。

从那以后陈玉玲就再也没来,周正国虽然难过,但是如故重新选择,他还是会选择放手。

那天周正国去干活,他听到了有关于陈玉玲的消息,这让他心神不宁。

原来陈玉玲的父亲犯了错误被抓了起来,母亲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了。

如今陈玉玲在知青点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知青都对她避而远之。

周正国坐不住了,他连夜赶到知情点,此时的陈玉玲正在屋里偷偷抹眼泪。

看到陈玉玲这个样子,周正国进了屋一把将她抱在了怀里。

周正国说:“我们结婚吧,我愿意给你一个家,从此以后为你遮风挡雨。

陈玉玲那天在周正国怀里嚎啕大哭,她失去了父母,不过她又有了新的家人。

周母得知儿子和陈玉玲重归旧好,她笑的是合不拢嘴。

之前还可惜儿子错过这么好的姑娘,没想到他们兜兜转转还是在一起了。

两个人热热闹闹的举办了一场婚礼,那天很多人都来为他们祝福。

婚后的周正国更加努力赚钱,虽然他们的日子不富裕,但两口子有商有量的,把他们把小日子经营的红红火火。

后来知青们都走了,而陈玉玲则留在了这里。

这天她正在照顾周母,突然有个小伙子跑了过来说:“嫂子你快去看看吧,正国哥出事了。

当时周正国开着拖拉机帮着同事拉柴火,没想到他连车带人翻到了沟里。

这拖拉机是属于村里的,现在拖拉机坏了,那就要周正国赔偿。

虽然周正国这些年有了些积蓄,可是这些钱远远不够买一台新的拖拉机,一家人陷入了贫困之中。

恰逢此时,陈玉玲怀孕了,她只能留在家里干着急。

周母为此大病了一场,有一天她将儿子和儿媳叫到跟前。

她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张存折。

周母说:“这是我攒的一点钱,可能不够,但是能还一点是一点。

“你们要记住,不管遇到多大的难处,都不要放弃希望。

没过两天周母就去世了,这让夫妻二人悲痛不已。

最后他们借了不少钱,终于给村里买了一台新的拖拉机,不过他们也欠下了不少外债。

夫妻二人一合计,如果一直在村里干活,那这笔钱肯定是一时半会儿还不上。

周正国去问了同村子里的人,有人说外出打工能赚不少钱。

当时陈玉玲怀孕,周正国就等着妻子把孩子生下来再走。

陈玉玲有些不舍,她说道:“你一个人在外面我不放心,要不等孩子出生后咱们一起走。

周正国不忍心让妻儿跟着自己颠簸,于是他说:“你们先在村里待着,等我在城里站住脚了就将你们娘俩接过去。

“城里还不知道什么样,咱们大人没什么,可不能苦了孩子。

时间一晃过去几个月,陈玉玲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这让周正国感到很开心。

他给孩子起名周远,等孩子满月之后,他就踏上了打工之路。

陈玉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在村口送别丈夫,二人依依不舍,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周正国走了后往家里寄过两封信,信上说他现在很好,也赚了不少钱。

周远很快就周岁了,可是丈夫在寄过两封信后就再也没和家里联系,这让陈玉玲心里发慌。

她开始向村里打听丈夫的下落,而跟他一起出去的打工的人都陆续回来了。

据那些人讲:“刚开始我们确实与周正国在一块,但时间长了我们就分开了,我们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

陈玉玲是日日忧心,她最终把孩子托付给了邻居,而她则踏上了寻夫之路。

她来到丈夫曾经干活的工地,可是所有人都没有见过周正国。

后来她又登了报,可依旧是杳无音信,就这样大半年过去了。

丈夫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不可能抛弃自己和孩子,那么唯一的理由就是周正国出事了。

村民们对于陈玉玲的遭遇都很同情,他们都知道周正国这是凶多吉少了。

陈玉玲接受了丈夫去世的事实,她为丈夫立了一座坟。

“我会好好活着的,我也会把咱们的儿子抚养成人,你就放心吧!”

一转眼20年过去,陈玉玲一个人还清了债务,又将儿子送入了大学,村里人都对她十分尊敬。

这些年来也不是没有人给她说媒,可是陈玉玲都拒绝了。

“那些男人再好,也比不上正国,这辈子我都是他的妻子。

陈玉玲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她来到城市检查身体,等车的时候无意间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那人分明就是丈夫周正国。

丈夫突然死而复生,这让她一时间接受不了,等她想去追那人却已经走远了。

陈玉玲给儿子打电话,她说:“儿子,我看到你爸了。

周远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愣,然后他第一时间赶到了母亲身边。

周远气愤的说:“我看爸爸就是不想来和咱们相认,既然如此咱们还找他干嘛?”

陈玉玲擦了擦眼泪说:“我苦了这么多年,不为别的我也想问问他,到底为什么不回家。

就这样母子二人在尝试里寻找了起来,几天后周远终于找到了那个人。

而经过那个人的解释,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件事是个乌龙,而那个人也确实和周正国有些关系。

男子叫周正伟,他是周正国的亲生哥哥。

原来当年周母生的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离婚后,哥哥就被父亲带走了,而周正国归周母抚养。

周正伟跟着父亲来到了国外,一年前父亲去世才告诉他国内有一个弟弟。

他十分激动,于是他便过来找弟弟,没想到被人当成坏人。

陈玉玲听了这个消息后她的内心十分复杂,她的丈夫究竟是死是活呢?

她宁愿丈夫活着,哪怕他变了心都行,总比这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要好。

陈玉玲哭得那样伤心,仿佛将这么多年的委屈都哭出来。

周正伟得知这种情况后,他立即联系了媒体,希望在媒体的帮助下能找回弟弟。

几天后有位老人联系到了他们,他说有位工友可能知道周正国的下落。

后来经过一番波折找到了那位工友,通过那位工友他们也知道了当年的真相。

当年周正国在工地干活,有一天一位女孩遭遇了劫匪。

周正国二话不说的与劫匪搏斗起来,很不幸的是他被劫匪砍伤。

等人们将他送到医院时,周正国人已经不行了。

他临终前说:“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爱他们。

说完这句话他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无论人们怎么呼唤他都不曾睁开过。

那位女大学生四处寻找周正国的家人,但可惜的是没人知道周正国的家到底在哪里。

这么多年来,女大学生从未放弃过寻找,直到前两天通过别人知道了周正国的家人。

女大学生将遗物交到了陈玉玲的手中,她抱着东西失声痛哭。

遗物中有孩子的波浪鼓,也有女士的衣服,那都是丈夫买给他们母子的。

陈玉兰哭着对儿子说:“你爸爸从来没有抛弃过我们,他是个好人啊!”

周远也哭了,他从生下来没多久就没了父亲,这种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后来他们将周正国的骨灰带到了家乡,陈玉玲要让丈夫落叶归根。

周正伟提出来要带他们去更好的地方生活,可是陈玉玲拒绝了。

她说:“我的丈夫就在这里,我要守着他,能再让他孤单一个人了。

最终儿子周远跟着周正伟走了,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陈玉玲从那以后就没有出过村子,她每日都过来陪陪丈夫,然后跟他说说话。

一阵微风吹过,陈玉玲仿佛看到了丈夫,他正对着自己微笑,陈玉玲也笑了。

明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这个节日不再属于我们,然而我们也曾年轻,这篇短文就是一位老知青献给心中“五四”青年节的。

虽已白发苍苍,可我们也曾年轻; 虽已步入杖期,青春我们也曾历经。 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我们的心依旧火红; 没有了青春的岁月,生命的年轮纪录着我们的曾经。

我们的青年时代,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 我们的青春年华,充满着坎坷和苦痛的历程。 浮躁和狂热的我们,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迷茫和失落的我们,在广阔天地中得以重生。

我们把火热的心,燃烧在西双版纳的橡胶林, 为的是表白自己的虔诚,老人家一挥手我们就进军。 我们把滚烫的血,洒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 为的是证明自己的忠诚,为了伟大的理想不怕牺牲。

我们把金色的时光,奉献给了北大荒, 为的是忘却昨天的荒唐,重新找回今日的辉煌; 我们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广袤的草原, 为的是抚平昨日的伤痕;再次展开理想的翅膀。

我们曾经年轻,试图传承革命的火种, 无知和盲从,让我们步入了歧途。 我们曾经年轻,试图追求幸福人生, 彷徨中的无奈,让我们历经了沧桑。

昨夜的暴风雪,早已消融, 生命的历程,已经见到了夕阳, 年轻已成为 历史 ,青春已失去了昨日的容颜, 岁月的长河啊,却依旧不停地流淌。

满江红

少小离家,千里外,茫茫荒野。

风起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

壮志干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

放声歌,起舞挽清风,邀明月。

韶华去,追学业;

劳作苦,拼争烈。

纵几多厄运,志坚如铁。

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

踏西峰,回首望夕阳,拈红叶。

什么是知青

三十多年前我们扛着行李“上山下乡”,

自然地当上了“知青”。

如今,我们两鬓泛白,

却不知道如何言简意骇地回答孩子们的好奇:

什么是“知青”?

什么是“知青”?

本来算不上是一道难题,可是,

问一百个“知青”,竟然会有八十八种不同的回答。

这就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时候,

已经开始需要料理自己。

把自己料理得有条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514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