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代诗人黄仲则, 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本文试图考察出,其交游颇为广泛,且有众多知己。其交游诗因对象身份不同,或侧重于才,或倾注于情,与其所处的文学环境、社会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黄仲则;交游;诗歌创作
Abstract: Huang Zhongze was a poet in Qing Dynasty, whose life was full of misfortunes and encountered successive defeat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his poetry was often in a bleak tone, he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sorehead poet, frustrated and lonely After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he had a quite extensive friendship circle and had many confidants His poetry composition and his social intercourse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Key words:Huang Zhongze; social intercourse; poetry composition
黄仲则,名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人,他的诗歌自清中叶以来一直为人称道,“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1],于后世有一定影响。在与黄仲则同时代的人中,有两人的评价可为代表:一是毕沅称他“风仪俊爽,秀冠江东” [2],对其整体风格及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二是王昶称其“循环吟讽,不啻哀猿之叫月,独雁之啼霜”[3],对其诗歌的创作个性作出了界定。“哀猿”、“独雁”之说更广为人知,以致黄仲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郁达夫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4]
笔者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黄仲则之诗,既哀且痛,似乎非孤僻之人莫为,实际上,黄仲则在生活中虽时感抑郁不乐,寂寞孤独,但是毕竟没有远离人世,游学作幕期间,仍有诸多师朋,让其稍得精神安慰。黄仲则诗作中,交游诗类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哭、怀、悼、挽、为……作”等为诗题的有65首,以“和、调、次韵”等为诗题的有32 首,以“逢、经、过、遇、访”为诗题的有29首,以“偕”为诗题的有22首,以“赠、赠别”为诗题的有21首,以“寄、寄怀”为诗题的有19首,以“别、辞、留别”为诗题的有17首,以“送”为诗题的有16 首,以“饮、宴、酌”等为诗题的有16首,以“呈、上、献”为诗题的有11首,以“赋得、集” 为诗题的4首,另有“题诗”49 首,其交游之广泛可见一斑。上述诗作皆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也饱含着诗人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分析其交游诗作,不仅可以展示乾隆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人生活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发掘诗人个性和情感特质,因此,考察分析其交游诗有助于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诗人群体面貌,揭示其交游诗创作动因以及深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 众多的知己
黄仲则身世凄凉,4岁丧父,7岁时随祖父到常州居住,家徒四壁;在其12岁时,祖父去世;13岁时,祖母去世;16岁时,唯一的兄弟——他的哥哥又离他而去。而从其诗文自序及他人所载,亦不见他有任何的叔伯,一家孤苦无依。故其游学作幕期间,极重友朋之情, “我生笃求友,识子非等闲”[5]69,毕竟世事艰难,“花前幸是相逢好,竹下还寻旧地吟”[5]67。他在历经沧桑之后,不由喟叹:“万事不如知己乐,一灯常记对床时。”[5]305他极渴望他人能施以援手,并希望自身的才华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黄仲则虽常被看成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诗人,似乎一直处在“扣舷一长啸,千古几知音”[5]489的哀苦之中。其实,当时欣赏其才华者还是大有人在,黄仲则并不孤独。
从身份而言,黄仲则的知己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尊长身份而赏识其才华者。先是其十六岁时,应郡县试,当时知府潘恂、王祖肃可谓是其早年的伯乐。洪亮吉撰《行状》记此事云:“吾乡应童子试者三千人,君出即冠其军,前常州知府潘君恂、王君祖肃尤奇赏识之。”[6]黄仲则《贺新凉词序》注亦云:“甲申岁,知府潘莪溪试童子,拔予第一。”诗人出道之初,就得到如此激励,可见其早期成长还是比较顺利的。次年,按左辅《黄县丞状》所载则称:“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是年学使者会稽梁国治,性好学爱才。所至名士如归。先生亦其激赏之一。”[7]梁国治,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代知名学者,对黄氏才华也极为肯定。此后,尚有诸多尊长赏识其才华,如黄仲则在龙城书院(在常州)读书期间,山长邵齐焘称赏黄仲则:“黄生汉镛,行年十九,籍甚黉宫,顾步轩昂,姿神秀迥,实廊庙之瑚琏,庭阶之芝兰者焉。” [5]640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要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即使有因喜爱而加夸饰之处,但也绝非一般的谀奉之词。洪亮吉《伤知己赋》注:“岁丁亥戊子,邵先生主龙城书院讲席,余偕黄君景仁受业焉。先生尝呼之为二俊。”[6]再如黄仲则二十一岁游杭时, 按左辅《黄县丞状》云:“闻秀水郑先生虎文贤,谒之于杭州,郑爱异之。……时湖南布政使定兴王公太岳,郑同年友也。王故名士,负其才,及见心折,每有所作,必持质黄秀才定可否。”[7]郑虎文与王太岳,俱是一时名流,而黄受知于二位,待遇又是如此之隆,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是倍感荣幸的。及至黄仲则因生活所迫,作幕安徽时,幕主太平知府沈既堂先生业富赏识之,按《北江年谱》:“沈太守业富,素重先生。”[8]其时,大兴朱筠(字笥河)督安徽学政,延名宿校文,宾从称盛。夙闻先生名,礼致之。朱筠作书致钱詹事大昕、程编修晋芳,对黄仲则等大加称赞,曰:“甫到江南,即得黄、洪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9]而另按赵渭川校仲则诗注云,昔在朱笥河座,有少年以己诗方仲则者,笥河师大噱曰:“仲则天才也。” 由此可见,朱笥河对他,真是欣赏之至了。潘瑛《诗萃》曰:“仲则天分绝伦,幼有神童之目。朱竹君学使以天才称之,良非虚誉。”而当时文坛的领袖之一——袁枚,直以李白视之。可以说,黄仲则的才华,广受赏识,无论其南下至杭州,还是后来北上至京城,均不曾湮没无闻。其二十七岁抵京后,很快声名鹊起。王昶在《黄仲则墓志铭》中有云:“都中士大夫如翁学士方纲、纪学士昀、温舍人汝适、潘舍人有为、李主事威、冯庶常敏昌皆奇仲则,仲则也愿与定交。”[10]可见其备受京都名流的推赏。及至三十三岁时,更有陕西巡抚毕沅因赏识而重金相赠之举。“初毕秋帆宫保不识先生,见《都门秋思》诗,谓值千金,姑先寄五百金速其西游。”(陆祈生继辂《春芹录》)可以说,潘恂、王祖肃、梁国治、邵齐焘、郑虎文、王太岳、朱笥河、袁枚等诸位尊长推扬黄仲则,既使其声名远播,又多半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使其无衣食之虞,在诗酒唱和的生活中得以一展才华。
另外一类则是黄仲则为数不少的友朋,他们身份相近、心气相投,十分欣赏其才华。在彼此切磋的过程中,黄仲则诗艺得以日进。此类好友中,较早与之订交的是洪亮吉。黄仲则与洪亮吉同里,又志趣相近,均好为诗,黄氏十八岁时,两人交谊益深,洪亮吉撰《先生行状》:“岁丙戌,亮吉就童子试,至江阴遇君于逆旅中。亮吉携母孺人所授汉魏乐府锓本,暇辄朱墨其上,间有拟作,君见而嗜之,约共效其体,日数篇,逾月,君所诣出亮吉上,遂订交焉。”[6]江阴之遇后,两人的诗歌创作便以汉魏乐府为发端,在此基点上倾力为诗,他们的生死之交也因此得到了发展。而黄仲则诗歌生涯开始后,并未闭门觅句,而是很快得到了知友并与之交流诗艺,万应馨(黍维)便是其诗友之一。万应馨在《味余楼誊稿序》中云:“余尝谓今之为诗者,济之以考据之学,艳之以藻绘之华,才人学人之诗,屈指难悉,而诗人之诗,则千百中不得什一焉。仲则深韪余言,亦知余此论,盖为仲则、数峰发也。”
黄仲则深韪万氏言,对其将己诗视为“诗人之诗”,以为“深契吾心”。可见黄仲则的诗颇得同道赏识,并非寂寞独行。黄仲则认同“诗人之诗”,并以此劝谕好友洪亮吉:“出门时,曾见君研脂握铅,为香草之什。君兴已至,不敢置喙。但仆殊不愿足下以才人终身耳。”[5]480(《与洪稚存书》)黄不愿洪以“才人”终身,欲洪多读前人看似平淡无奇而流传后世之诗,如明高启诗,“五古……味清而腴,字简以炼,拟古诸章尤佳”,劝洪“深心阅之,求其用意不用字,字意俱用处”,并“多读前人诗,于庸庸无奇者,思其所以得传”[5]480。在此,黄仲则其实也表白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作诗当求其“味清而腴,字简以炼”,贵在“用意”,或“字意俱用”,正显示其对“诗人之诗”的接受和追求,若只求炼字,显然是重在逞才了。另外,黄仲则尚有汪中、仇丽亭、孙星衍、左辅、吴蔚光、赵怀玉、武亿、杨芳璨、陈燮等诸多友朋,与之相知甚深,彼此之间时有唱酬。黄仲则的后人黄志述曾作《先友爵里名字考》,此文末云:“相传大父择交甚严,今记先友,凡集中未见,及虽见而非有交谊者,概不著录。闻见孤陋,所记尚多缺佚,容续搜补入。志述谨识。”[5]630即便如此,所载名录已有一百三十多人。笔者对其交游之友人作简要统计,如表1所示。
从科名来看,内中有状元如毕沅; 获进士者,有44人之多;举人20人;诸生23人。其实当时即使是科名中最低一级诸生,考中也非易事。据估算,江南大县1 800名童生竞争20个生员名额,中县1 500名童生竞争16个名额,小县1 100名童生竞争12个名额,大约90个童生才能录取一名生员,比例是很低的。[11]而在黄仲则交游友人中,获功名者总计有88人,接近交游总数的七成;加上未列科名列其官职者,二者合计便超过七成了。可以肯定,与狂傲的黄仲则交往的这些人,绝不是一无所为的庸碌之辈,更不是目不识丁的世俗之人。赏识他的人如此之多,知心好友又如此之多,由此看来,他并非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只是黄仲则遭逢的客观现实与其主观感受并未一致,以致其在诗歌中传达了太多孤苦失意之语,从而导致读者错觉的产生。
二、交游诗的内容及类别
黄仲则在交游之中,结识了一批心气相通的友人,彼此之间,时有诗酒唱和,为此,留下了数量颇多的交游诗,尽管其中不乏应景之作,但是,绝大部分,显示了其情感的印迹。大致看来,其交游诗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唱酬时的欢乐。这种情感出现的机率不高, 如《二十三夜偕稚存广心杏庄饮大醉作歌》:“安得长江变春酒,使我生死相依之。不然亦遣青天作平地,醉踏不用长鲸骑。……日来不免走地上,龌龊俯仰同羁雌。寒阴噤户不能出,幸有数子来招携。……下穷重泉上碧落,人间此乐谁当知?此时独立忽大笑,正似梦里一吸琼浆时。”[5]62感情狂放不羁,颇有李白之风。诗中“亦遣青天作平地,醉踏不用长鲸骑”之句,情思飞扬,更有 “长江”变作“春酒”的夸张想象,读来也是快意至极。人世间有诸多难言之痛,且借美酒一消之。友朋作伴,狂饮高歌, “独立忽大笑”,真是“人生如此自可乐”了。这类诗歌,黄仲则多以古体为之,酣畅淋漓的笔墨中一见其愉悦之情。不过,此类诗歌在黄诗中为数甚少,难得的几篇透露出黄仲则也有以诗表现愉悦情感的能力,只是缺少情感愉悦的机会罢了。
二是漂泊中的慰藉。人在旅途,总不免有几分凄惶。交通上的不便带来的苦楚自是一言难尽,情感的无所依附更会让游子悲慨丛生,而往日的友情自会浮上心头,挥之不去。且看黄仲则的《明州客夜怀味辛稚存却寄》:“别来甫及旬,离思已如积。海角多悲风,入夜更凛冽。鱼龙一以啸,涛声震空壁。冻鼓惨欲沉,寒檠短将没。何来万感交,扰此寸肠裂。念我同袍人,挟铗起叹息。悲欢共情愫,来往溯晨夕。各抱百年忧,念我更恻恻。苦语犹在耳,形影翛以隔。岂曰轻远游,欲已不可得。”[5]28以叙笔开篇,直述离别,言及别后之思,肝肠寸断。旅居他乡,所遇乃悲风、凛夜,所感乃凄恻、无奈,语浅情深,直是胸中涌出。而漂泊之中,偶有友朋相伴,不啻最大快乐。“久病倍添明月好,此时真共故人看。但工饮啖犹能活,莫说飘零怕减欢。”[5]54久病之后,在月下与朋友随意走走,应该是非常惬意的,但其抑郁愤激之情仍挥之不去,叙述议论为主,少见景物描写,颇似宋诗。“但工饮啖犹能活”语则可见黄仲则对境遇之失望,以反语出之而已。除此之外,和朋友一起醉去,也是漂泊中的良策了。黄仲则在《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云:“小住征桡醉旅亭,晚钟烟外正星星。不知明月几时有,但见数峰江上青。葭焰暗时秋雨过,鱼龙多处湿风腥。乡关此夜休回首,极目川涂正冥冥。” [5]55此夜,醉在“旅亭”,乡思难逃,只是靠朋友相聚,酒杯相举,聊作排遣耳。诗歌意境黯淡,形象迷离,音节低沉,颇怀流寓之慨。
三是孤独时的牵挂。黄仲则的性格,有几分孤僻。性情相投的,彼此之间,相融相洽,为此,他可以和“世人皆欲杀”的汪中难分难舍;一旦性格不合,他可能会拂袖而去,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同僚,也可能一刻不能忍耐。黄仲则在朱笥河幕时,“居半岁,与同事者不合,径出使院,质衣买轻舟,访秀水郑编修虎文于徽州,其标格因可想见也”,其在王太岳幕时,一直是狂傲少谐,落落难与众合,“独与诗人曹以南交,余不通一语”[7]。这样孤独的性格,友情自是其重要精神支撑,难眠之夜,“削迹少欢思,中宵影自娱。劳生常鹿鹿,即事每乌乌。到枕江声近,闻钟夜气孤。因怀旧游伴,犹忆故人无?”[5]74 全诗不假修饰,思友之情自然流出,清新澄澈,开篇直抒胸臆,结尾回应中见真挚,自足感人。黄仲则善道离别之情,挥笔写来,毫不刻意着力,似乎纯任信笔摇曳,写其闻知故人音讯时:“马头云断处,遥见谢家山。月色常依旧,风流孰与攀。故人枉芳讯,今夜隔重关。为尔摇鞭急,仓仓暮霭间。” [5]103似见当日黄仲则快马加鞭,苦追老友,期欲同赏月色,共看风景,其写诗真似有天助,极富感染力。他在《新安与洪稚存》中淋漓尽致地倾倒离别朋友之悲:“昔卧碧溪边,日对天都云。芳尊独倾倒,扼腕无夫君。哀猿与落狖,一一悲离群。……相思亦云切,相见幸勿疏。且有向平约,百年方及初。” [5]120恰如“哀猿与落狖”的“离群”之悲,因此,他衷心希望:“相思亦云切,相见幸勿疏。”正是朋友,才让他在孤独中能有一份温暖的牵挂。
四是失意时的倾诉。黄仲则的失意,主要缘于科举失利,毕竟对读书人来说,唯有科举一途,方为正路,而黄仲则偏于此路困蹇难行。其十六岁时于三千童生中拔得头筹,轻取秀才,此后乡试竟屡屡遭挫,为此,黄仲则苦闷异常,交游诗中时道不能释怀之情,在《寄丽亭》(其一)中写道:“每放登高恸,浮云为惨凄。湖吞全楚尽,天压百蛮低。才命古难一,行藏我欲迷。怀人原有泪,况听暮猿啼。”其怀才不遇的痛苦之情,对友人是毫无遮拦,倾泻而出,一介须眉,因怀友人而致涕泪交流,可见其情发于中,不能自已。再如《将之关中留别吴二春田》(389):“百日饮无事酒,五年读中秘书。文章浪解雌霓,身世依然蹇驴。”[5]389失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平日与他人交往,力求不卑不亢,要作看淡功名之相,而一遇知心好友,终是真情流露,不假掩饰。尽管有众多赏识之人、知心之人,按理应该满足,可惜黄仲则极少感受到对生活的幸福之感,至少在其诗歌中,更多的是对生命、生活的忧恐。如“士生处乱世,无才匪深忧。竖子亦已矣,俯仰悲千秋”[5]47,“可怜夙负黄童誉,漂泊翻成异地哀”[5]48,“吾曹沦落偶流寓,姓名寂寞谁能收”[5]177,“在世一奄忽,草木同推迁”[5]179。
这种忧恐在与同道交游中,有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因相互怜惜而加深。其同乡好友左辅,四十三岁方得中科名,此前生涯,饱尝羁旅之苦,一发于诗,比如《蝉》中:“诉尽齐宫怨,萧萧续苦声。芳华销梦短,风露贷余生。疏柳长州苑,残阳白下城。吟躯听欲瘦,辛苦为关情。” [12]黄仲则读后,自述:“芳华十字,黯然神伤,仲甫为我写照乎!”可见,境遇失落,交游之中,悲戚互感。另一好友杨芳璨—— “毗陵七子”之一,曾在《忆洪大稚存即用甲午长至日见寄韵》中写道:“饥来驱人不可当,东西奔走空彷徨。哀吟顾影慕俦侣,面目憔悴无辉光。”[13]138其自身落魄之状,跃然纸上,置于《两当轩集》,的确难分彼此。曾对黄仲则有分财之举的好友陈燮,其《白门旅次赠施雪帆兼怀顾文子黄仲则》中云:“长安索米难,岁暮益迫促。贫士迫冻饿,富儿厌粱肉。高阳几酒徒,避债久雌伏。”[13]165可见,虽逢盛世,甘苦自知。陈燮感觉到“是时迫朔节,风霜肆残酷。西山雪稍晴,余寒压岩麓”。既是实景之绘,分明又有弦外之音,失志同俦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凄苦之状,不难想象。正是知心好友的互相了解,又以诗共同切磋交流,所以,黄仲则的忧恐凄苦之语并非独此一家,只是表现得更明显,程度更深而已。
三、交游诗的风格及意义
尊长、朋友给了黄仲则经济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安慰和依赖,更在创作上给他提供了与许多同道中人切磋的机会。黄仲则所交游之人,身份各异(前已述及),大致有两类:一为尊长,一为友朋。从其留存诗作来看,朋辈之间的唱和比之与尊长之间的唱和数量上要多得多,两者相较,约为十之比一。尊长往往赏识其才华,则黄仲则与尊长唱酬时,较侧重于才,如其《上朱笥河先生》,以434言七古进呈幕主,才气发露,挥写自如。要在众望所归的学政朱笥河面前表白自己的感情,殊非易事。既要抒写对学政知遇之恩的感激之心,又不可太显亲昵或乞怜之意,黄仲则写来十分得体。诗中既表示对幕主的赞美,“先生卓然坐虎皮,旁罗宾从皆瑰奇”,也写出自己的崇敬和感激之心,“意气倾倒山可移,诱我力学言如饴。感激真乃零涕洟”;但是,自信、自尊同样在诗中流露:“佐公巨笔挥淋漓,此则不敢多让谁”[5]105。
全诗才气以一以贯之,安排妥帖,游刃有余。而《呈袁简斋太史》一诗:“一代才豪仰大贤,天公位置却天然。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暂借玉堂留姓氏,便依勾漏作神仙。由来名士如名将,谁似汾阳福命全?”[5]247对赏识自己的文坛名流袁枚,则以性灵之笔,不尚故实,表达对袁枚的仰慕之情,但又不卑不亢,很有分寸。若是面对诗宗杜韩、苏黄的翁方纲,投诗则或用苏韵,或挟韩气,在诗歌趣味上,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与友朋唱和时,更倾注于情。其情感郁积时,则叹卑嗟贫,感怀失意,如前文所述,其漂泊之苦、失意之情、不遇之感,对知心好友是不假掩饰的。
据此,黄仲则与袁枚、翁方纲等诗坛领军之人均有密切交往,与同辈之人彼此唱和,其交游虽广,所受影响甚多,但其诗诚如张维屏所言:“亦用书卷,而不欲炫博贪多,如贾人之陈货物;亦学古人,而不欲句摹字拟,如婴儿之学语言……如芳兰独秀于湘水之上,如飞仙独立于涧风之颠。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14]黄之交游诗尽道科举不利,酬亲无望,依人作幕,壮志难酬之苦楚,比之性灵之诗,少一份粗滑浅俗,多一份清新雅致;比之格调之诗,少一份温柔敦厚,多一份激楚凄凉;比之肌理之诗,少一份虫鱼饾饤,多一份真情灌注。其诗确是个性鲜明,浑然天成。黄仲则以作诗为生命之必需,于其诗中,呈现出其苦乐圆融的感情状况、丰富多样的交友实况、饱经沧桑和痛苦洗礼的生活阅历。诗人的交游直接酝酿着其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奠定了其整体诗风的形成。其诗伤时感物,时露抑郁不平,语言刻意求新,却又十分自然,既有唐音,也显宋调;既才气发露,又情感飞扬。诚如蒋士铨诗云:“才大士多嗟不遇,情深人每善言愁。”[13]112(《题施生晋诗本并柬黄生景仁》)可以说,黄仲则的诗歌创作,与其颇为广泛的交游,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1 给自己写墓志铭600字作文初二
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太长;挥不去的,是雾一样的忧伤;挽不住的,是清晨一样的时光;能把这一切记住的惟有笔,和一颗无限的心,满含期待的眼睛,热泪盈眶。
爱,是人生最大的宝藏! 这将是经过某年之后人们看到的一则特殊的墓志铭--我的。 我现在还很年轻,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失去呼吸,停止心跳。
所以我必须拟好我自己的墓志铭。我素日不喜欢麻烦别人,总是提前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向往死亡,但我现在还不想过早地去实践死亡。我还有着美好的青春和爱我的人以及我爱的人。
我不想过早的让他们为我悲伤。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令我万分留恋。
再说了,生命只有此一次,世间有很多的美景我还没有欣赏,很多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幸福生活还没有享受,若是过早的夭折了,岂不是有点糟蹋了这大好年华了吗? “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太长。”欢乐总是在我毫无准备的时候到来,令我措手不及,来不及享受,当我期望欢乐,追寻欢乐时,它已经驾着金马车从我身边悄悄地驶过。
于是,从梦中醒来的我发现了欢乐走后留下的痕迹。我捡起地上欢乐留下的金羽毛,只好长叹一声。
我恍然大悟:哦,欢乐已经来过了。于是我又时时刻刻等待欢乐的重临,手中晃着金羽毛翘首以待,望穿秋水,只等到时间在不经意见留下的痕迹。
寂寞在漫漫等待中袭来。但有些事还是急不得的,只好慢慢地再等待。
其实等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尽管我高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有些事是无法预料的。
我只好任风雨杀人,只管在寂寞中静静等待,等待欢乐的重临,尽管心境是寂寞的,忧愁的。 “挥不去的,是雾一样的忧伤;挽不住的,是清晨一样的时光。”
雾是飘渺的,它总是在清晨时出现,笼罩着睡眼朦胧匆匆而过前行的人们。有时,有写事情总像雾一样笼罩着我的心头,占据着我的心间,使我无法释放自己的人生主题和思想内涵。
思想也总是围绕忧伤转动,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整日昏昏沉沉不知所作所为。恍然间才发觉一天的时光就这样的消逝了,不免又感叹时不待我。
其实一天最好的时光是清晨。清晨有着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和一群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先行者,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极少出现偏差。
但很少有人能这样认识,也很少有人能的到。大部分人的美好时光都被赖床和杂事所占用。
早睡早起这句话被先人实践成至理名言终于流传了下来。但有些人只是思想大于行动,不愿意早睡早起也不愿调整好自己的时间,更不愿意离开那诱人的被窝和柔软的大床,不愿意离开那纷杂的事物。
于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清晨稍纵即逝,是等不得懒人来受益。
清晨 是供先行人享受的。可我却每天只能在一天的大好时光里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向学校匆匆奔去,无暇享受清晨的清爽,即被杂乱无章的读书浪潮声淹没。
“能把这一切记住的惟有笔,和一颗无限的心,满含期待的眼睛,热泪盈眶。”我喜欢胡乱涂鸦,将来想弄个作家的头衔当当。
其实这个想法在我还没有上学时就已经蠢蠢欲动了,只是那时的想法极其幼稚,就是想写学龄前儿童的书。你问我为什么没上学就会认字读书?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虽然我八岁时才上学,但我在三岁时就已经熟练地从1数到100了,还会5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大小多少日月水火等字。
那时看哥哥的书也只能认识这些字,知识极其贫乏。因此我就想写一本只有这些字的书,专供学龄前儿童读。
那时我们那儿还没有幼儿园,这些都是我的父亲和哥哥教的,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他们当时教我读书写字的情景,将会永远储藏在我的大脑中不被我删除。现在为了纪念正好复制一遍以视怀恋。
我的心总是被记忆塞得满满的。我喜欢独自想心事。
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想到伤心处我的眼眶会一片湿润 ,但我不会流下鳄鱼的眼泪。
男而有泪不轻弹并不代表男儿没有眼泪,只是未到流泪时罢了。 “爱,是人生最大的宝藏!”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爱,遍布世间;爱,是人间最大的宝藏,不仅仅是因为它丰富了人生,更因为它是人生的源泉。爱,不仅存在于父母子女之间,更存在于师生之间,情侣之间・・・・・・因为人世间有爱,所以才有家。
爱由心生,是不会抛弃每个有思想的人的。 我的早恋其实已经不早了--15岁便开始了。
那时我即将小学毕业。我向我心仪已久的女孩表白了我了。
她也接受了。从此我的眼里便有了她,心里便有了爱。
尽管那时还处于朦胧的年代。从那以后我才开始真正地了解她。
原来我和她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志趣。我们很快成了知音,成了真正的形影不离了。
就像众多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一样让人神往,对方的缺点也是一种优点。我包容她、宠她,任她撒娇任她闹,我那如白纸般的 爱情也被她涂地五彩斑斓。
后来我们都上了中学。我在县三中,她在县四中;我在城西,她在城东。
虽然我给她写过几封信(写信可是我专长),但不知为什么那些长信一去不复回,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由于我迷上了上网,也懒得写了。
在小学毕业前我们之间发生了一次误会(具体经过保密),不知道是不是那次误会的延续。直到现在我们都快初中。
2 怎么写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许多人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终这个谜由梦露研究会揭开,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对任何一位画家的赞美,又有什么样的语言,能胜过出现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
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
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
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
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
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
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对自己遗骸、“阴宅”的珍爱,似乎并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库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头上降临。”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据说是他自己撰写的:“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
3 怎样写墓志铭5月24日 10:45 孝心不错嘛现在会写这个的东西的人不多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格式,但我抄了一篇范文供你参考:
龚公暨德配张孺人墓志
公讳西汉,大庸谢家垭龚氏,祖籍江西,生于一九四七年,殁于一九九九年,享年五十二。德配孺人张氏,生于一九五四年,殁于二OO一年,享年四十七。脉生二子,长子福胜,入城务工;次子福军,工程师。
父一生崎岖坎坷,幼过继其伯父,尔后退回,十二岁辍学务农,廿八立室。母一生亦甚为清苦。父母一世躬耕于穷山僻壤,读书甚少。不学则愚,未谋世面则寡,屡受人之欺亦不怪矣。
如此平庸,何以记之?不敬宗族何谈爱国爱民族?此忠也;不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此义也;无父母之抚育何以成就今日之事业?此孝也。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于是为父母立碑于老屋岗东坡,寄望后人敬睦宗族,团结互助,成就正业,带其功德于此前,增辉祖上,添彩宗族。龚氏后人定兴也。
次子 福军 拜撰
公元二OO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4 如何写墓志铭她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六年。她不漂亮,也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她有面对邪恶的勇气,有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她的文字,使每位经历或未经历战争的人都感到了心灵的震撼。
她不是一位作家,但她用平淡的语言写出了战争的罪恶,战争时人们的痛苦、恐惧、惊悚……。她很年轻,却更似一位老者,用自己的日记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愿你在天堂里安息,安妮弗兰克!
坚强乐观是她的代名词,对未来的憧憬、对和平生活的期望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仅仅有十六岁的生命,却有六十岁人的经历。由安逸到动荡,由快乐到伤心,始终不变的是她那颗坚定的心,那颗善良的心,那颗细腻的心。生前处于危险中的她,为天下苍生祈祷;死后进入天堂的她,我们为之祈祷。
看着她清澈的眼睛,就是世上最狠心的人也会感到震撼;看着她微笑的脸,就连世上最伤心的人也会感到一丝宁静。她瘦弱的身体,承载了全世界人民反战的声音,她的微笑,是全世界人民坚定信念的体现。她的笔,写出的是全世界人民反战的心声!
这是一个单纯善良坚强的女孩。
她生活在一个战争年代,她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她有远大的理想和美丽的梦。战争摧毁了她的生活——安宁、幸福、快乐……。但她的理想还在,梦还在,在隆隆的炮声中,在苦难人们的哭喊声中,她用智慧的大脑,出色的文笔,记下了那些难忘的日子,记下了纳粹的罪行,记下了犹太人民的苦难,记下了对未来的向往……。很不幸,这个年轻的女孩终究没有熬到胜利的那一天,她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留下了她的梦想,她那本珍贵的日记,还有她给人们的祝福!
5 墓志铭写法墓志铭
开放分类: 文学体裁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对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名人墓志铭
数字铭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穷其毕生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一组数字"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这几个数字给影迷留下了一个谜最终梦露研究会将谜底揭破,它们分别表示着梦露的胸围,腰围,臀围,说明死者生前的爱美心愿
图示铭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2/3这条著名的几何学原理德国数学家高斯因其发现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法,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一个正17边形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着许多小鸡,小羊和小狗
美诗铭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6373230的墓志铭是他写的六行诗:"等我死去,亲爱的朋友,请在我的墓前栽一株杨柳我爱它那一簇簇涕泣的绿叶,它那淡淡的颜色使我感到温暖亲切,在我将要永眠的土地上,杨柳的绿荫啊,将显得那样轻盈,凉爽"
幽默铭
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墓碑上刻着他临终前为自己撰写的幽默的铭文:"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大文豪肖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的"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名字铭
法兰西民族英雄,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墓碑上只刻有他的名字:"夏尔·戴高乐"曾经"捕捉"天上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刻的是"印刷工富兰克林",因为他毕生引为自豪的,还是他青年时代做过的印刷工
6 墓志铭怎么写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jhfgf2199 墓志铭范文 墓志铭范文一 百年风云激荡,百年壮志丹青。
君叶谷霖,原名郭清源,又名郭涛,汉族,山东冠县人。生于甲寅年己巳月乙卯日,殁于辛卯年乙未月丙戌日,享年九十有八。
叶公平生,绩丰名美。 男儿立志出乡关,投笔从戎气若虹。
青年才俊,师范毕业,执教于山东堂邑第一高小。一九三七,倭人全面犯华。
同年冬,与战友徒步至延安,蹈赴国难。翌年九月,入延安抗大;十二月,加入中国 。
一九四二,主动请缨,从铁军、追雄师,再返桑梓打游击。转战鲁西北、冀鲁豫、河北、赣东北,鏖战沙场,血染征衣忘生死,枪林弹雨无所惧,誓把倭寇荡,投身解放事业定乾坤。
鲲鹏展翅九万里,战将卸甲赴黔地。解放之初,参与接管;省高级人民法院履职三十载,院长、党委书记一肩挑;省委政法委、省纪委,也兼要职;再任省人大领导职务又六年。
呕心沥血,依法治国拓荒者,民主法治促进者,富民兴黔奠基者。优乐始终践官德,甘苦相随政声显;几多风云随烟去,心静神定性情恬。
丹心照日月,英名万古扬。坚信马列,对党忠诚;一生革命,终为信仰。
文革猛兽,深受迫害;刚直不谔,勇斗群魔。严于修身,为政清廉;光明磊落,风范长存。
铭以记之:其存不朽,其嗣弥昌;青峰不老,永驻年华。 墓志铭范文二袁仕忠先生墓志铭 袁仕忠,祖籍湖南绥宁。
1925年农历11月16日子时生于本县黄土矿乡自然村。仙命吉年吉月吉日时,享年福禄岁。
毕业于省十师。从1947年参加工作到1991。
7 墓志铭怎么写才有创意1感谢 为我解决了住房问题!
2一居室,求合租,面议。
3小事招魂,大事挖坟。
4发布违规信息,永久封杀! by GCD
5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
6老子是被活埋的!曰!
7广告位招租
8提供鞭尸服务,一次100!
9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10基因重组中,请稍候……二十年
11我生在中国,我葬在中国,祸不单行啊!
12单挑冥王哈迪斯中,征求组队!(网游篇)
13牧师,帮我复活一下下,谢谢,坐标(网游篇)
14当你看清这行字的时候:朋友,你踩到我了。
15老子终于不用怕鬼了!
16给爷笑一个,要不……爷给你笑一个?
17神农氏的墓志铭:我靠!这草有毒!!!!!
18这是我挖的最后一个坑(警告挖坑者)
19摸骨算命
20陪聊,提供夜间上门服务
8 以后怎么写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墓志铭和碑文的区别
“墓志铭”一词被普遍误用和滥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与很多人不了解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载体有关。
关于墓志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墓志: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一般而言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9 作文题目是写自己的墓志铭,急需开头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这个世界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适应的,不适应的人相继死去。也许有的人死了都不会有一个人为他提起笔写墓志铭,就因为他们平庸。而我?害怕也不会有谁来帮我写,提前为自己写了,让自己在这世界留下一点点痕迹。证明我真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了。
不出奇的人生注定惨白,有时醒来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这个世界就这么奇怪,别人忽略了你,连自己也小看了自己,忽略了自己。跃跃欲试的事情也不敢启齿,失去机会也不会感伤。麻木了?也许是吧!
上了高三了,生活什么滋味。开始回味,但是奇怪的是,我什么都没有想起来,只记得别人那叽叽喳喳的叮嘱:一定要考上去呀!不然你就没什么出路了……而我,也依照着这些话小心翼翼的行事。因为早已经迷失了自己,早已经被剥夺了思考的天赋。也许自己早已经死了,剩下支配我的是别人的大脑,别人的思维。能反抗吗?反抗,这只是一个很好笑的词,巴尔扎克不努力反抗吗?最后呢,也还是落得惨死的结局。强大的意识流是无法让人反抗的,就像洪水一样,你觉得随着别人毁灭这世界不好。但是你还是没有逆流的本事,逆流只能让你筋疲力尽,最后还是无奈随流。
我想真的已经死了,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水木年华的歌依旧那么轻盈,他们唱: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我觉得自己真的也有两次生命,但是第二次生命却有惨无烈。我和喜欢说话的伙伴在一起让自己忘了这世界,但是却有人走了过来,说:“你们注定是没有结果的,现在好好读你的书。你要记得教训,以前我们学校有两个同学,也在高中就早恋,毕业后开了一家杂货铺。两个人辛苦赚钱。而他一个同学,高中时不谈这些,现在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所以呀……”
我想分辨,其实他们开杂货铺并不比总经理差。至少可以和爱的人一起努力赚钱,和周华健唱的一样,有一起吃哭的幸福。总经理是高贵,但是整天忙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的忘情工作,有很多钱没错,但是却总会在年老的时候忏悔自己没有好好过人生。最后我没有分辨,只是默默离开和自己很谈得来的伙伴,因为他们说这叫浪费青春。
又是在后来的一次考试时,我失利了。考得出奇地糟,回到家,家里笼罩着的是死亡
作品介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目录: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故事起源沁园⑴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薰陶,学习诗文,15岁就已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 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
注:⑴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今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芳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书生张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与红娘。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著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讯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历史沿革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于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就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宋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出现,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清朝金圣叹将王实甫的《西厢记》评为第六才子书, 中国灯谜常将王西厢里的句子作为底来猜射,谜目就叫六才。
思想内容《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讯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与红楼梦关系 第二十三回《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写道:①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②林黛玉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黛玉口中对《西厢记》的评价是:有趣,胡说、*词艳曲、混话,因为当时宝玉借用《西厢记》对其表露心声,所以黛玉的评价并非针对《西厢记》这本书,而是针对宝玉"调戏"她的行为,黛玉内心对"爱情高于功名利禄"的思想是非常认可的。
第四十二回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薜宝钗款款的告诉他道:"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宝钗对《西厢记》等评价:不是分内之事、移情、不可救。
五十四回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必是爱如珍宝。这**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贾母对《西厢记》等佳人才子小说评价: 没趣,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前言不答后语,编了出来取乐,不知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没有这样的事,诌掉了下巴的话。
关系总结《红楼梦》中人物本就分为两大思想派别,以贾母、薛宝钗、王熙凤等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以贾宝玉、林黛玉、晴雯等为代表的反封建思想。《西厢记》和《红楼梦》都推崇追求自由、淡泊名利,两部作品有共鸣之处。
版本历史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璟评)、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国五年(1916)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以及董解元的《西厢记》等。以文藻而论,当以王实甫为最。但是王版西厢显然有很多董解元版本的影子,可以说一脉相承。
成就创新 主要成就《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创新之处1、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
2、《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么篇]由红娘唱;
3、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关评价《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中国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显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度,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经典语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饿眼望将穿,谗口涎水空咽,空着我透骨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
[拙鲁速]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著扇)冷清清、旧帷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么篇]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有一日)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恁时节)风流嘉庆,锦片(也似)前程,美满恩情,(咱两个)画堂春自生。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仙吕·八声甘州] 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乾,目断行云。
[混江龙]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
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
花影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圣药王] (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
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侧,梦魂飞入楚阳台。
(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雁儿落]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挂金索] 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 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京剧的 观后感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保定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 爱情 故事 。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京剧的观后感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 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__而入,莺莺见他__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京剧的观后感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 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小迎的聪慧美丽,清纯质朴的音容笑貌,缠绕了他一生的梦魂,于是写《会真记》以表衷情,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会真记》传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至今,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
京剧的观后感
京戏《龙凤呈祥》观后感
京戏的起源是徽剧与昆剧的结合,再加以民间艺人的自我改编,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剧种。唱腔或优美,或粗犷,或沉稳,曲风多变。是中国 传统 文化 中的精髓,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精神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名剧,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刘备过江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的故事而改编的,后成为马派的看家戏。刘备借荆州后迟迟不还,鲁肃多次讨要不果恰刘备甘夫人亡故,周瑜定下美人计,假意将孙权妹孙尚香许配与刘备,骗刘备来东吴招亲,届时再以刘备换回荆州孔明识破此计,并将计就计,用周瑜的岳父乔国老(就是江东美人大乔,小乔的父亲)说于孙权之母吴太后,吴在甘露寺相过刘备,十分满意,真把刘备招为女婿刘备到东吴后沉迷于温柔乡,不愿回转,赵云用诸葛亮之计骗刘备带孙尚香一同回荆州,周瑜派兵追赶,被孙尚香一一斥退张飞赶来接应,打败周瑜,刘备安全返回荆州--------------东吴用周瑜之美人计,不但没有换回荆州,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京剧《龙凤呈祥》中诸葛亮授予赵云解救主公的三条锦囊妙计第一条就是要赵云和刘备去拜见乔国老。云曰:“军师吩咐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今已到此,当先开第一条锦囊来看。”除了吩咐随军的五百军士去城中购买猪羊果品,传播消息,另一去处就是先去 拜访 乔国老。乔国老名乔玄,乃二乔之父。在京剧《甘露寺》中基本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改编的,在智破美人计中,乔国老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因为刘备去东吴相亲,年龄是最大的障碍,48岁的刘备要与十八岁的孙尚香结婚,首先要在外表上征服吴国太。国太对乔玄曰:“我不认识刘皇叔,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自把女儿嫁他”。所以在京剧《甘露寺》中就有乔玄赠于刘备染须膏这一细节,尤其是“甘露寺”中乔国老介绍刘备的那段 “西皮流水”:“刘备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到“这一班武将哪国有,还有诸葛用计谋。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怎肯罢休,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鱼利收,我扭转回身奏太后,将计就计结鸾俦”更是脍炙人口。
我更喜欢甘露寺这段,其原因是因为“西皮流水”,听来韵律和就走都很好,更符合我这个不懂京剧的人。实际上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这段只是京剧《龙凤呈祥》中的一折,为马派的经典剧目之一。本出戏的高潮部分在于乔玄的大段唱功,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演出堪称经典,至今尚无人超越。
这一折我听的不光是马连良,也听了于魁智、言兴朋、赵建忠、关证明等名家的这段。也是各有千秋,一人一个唱法,没有可比性。比如言兴朋的这段,把个别词完善也好修改也好多少和以前版本不同,而且有些字的发音更像现代词。加上自身的嗓音“清秀”,味道确实不一样。再比如赵建忠,他的声音高亢、通透。有些唱段稍微段开,多了一些旋律的展示。于魁智的听起来更像马连良,行云流水般的唱法。关证明上来一句“劝千岁少字休出口”用掉了27秒,给我的感觉好像“歌剧”的感觉,
加之这段阴阳顿挫,低音到高音错落,段落与段落断的节奏,也很耐人寻味。
京剧《沙家浜》观后感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京剧的观后感 范文 5篇相关文章:
★ 京剧的观后感范文5篇
★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文
★ 京剧鉴赏心得体会700字范文
★ 小学京剧的作文700字
★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
★ 京剧三娘教子观后感范文
★ 《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5篇
★ 西游降魔篇观后感范文5篇
★ 以走进国粹京剧为话题优秀范文
★ 戏曲霸王别姬心得体会5篇合集600字
面子工程要了隋炀帝的命
(电视学术评书节目推荐话题之二)
隋炀帝实在是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在他即皇帝位之前,其口碑却非常好,他的文章也写得漂亮。当他知道太子因为迷恋声色而失去父亲隋文帝的欢心,就故意在自己的府第里将琴瑟弄得弦断尘满,有意让老皇帝看到。老皇帝果然中招,以为他不好享乐,从而对他产生好感,并转而将他立为皇太子。这说明他的智商并不低,与晋惠帝司马衷之类的白痴型皇帝不一样。
客观地说,在隋炀帝即位之初,他也曾试图有所作为。他曾经下诏免除了妇女的奴婢、部曲课役,结束了从北魏以来就实行的妇人授田服役制度;也曾经将男子成丁的年龄从21岁调整到22岁,缩短服役时间。他还在其父隋文帝科举改革的基础上,设立了进士科,以便限制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更广泛地选拔人才。他的这一举措完善了科举制度,对后代中国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从《隋书·炀帝纪》中可以发现,他对老百姓给以“给复”(免除徭役)优待的记载屡屡见于史籍。隋炀帝还曾经下诏,对老年人进行特别优待:年满九十的,“版授”(“授予”之意)太守名衔;年满八十的,“版授”县令名衔,等等。用授予官爵来敬老,这的确极具创意。这说明隋炀帝从一开始并不是“唾骂任由他去,享乐我自为之”的丧失起码道德感的大坏蛋,反而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非常希望博得一个好名声,成为一个受人称赞的英明君主。
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残暴、昏庸、遭受千古唾骂的暴君典型,被载入史册。他在位十五年不到,就把他父亲二十年苦心经营的欣欣向荣的江山,彻底搞垮整烂,在人民遭受无尽痛苦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隋炀帝死于兵变,是被用绳索勒死的,很惨。但掩卷长思,我们发现,真正要了他性命的,是他一直醉心的面子工程。
隋炀帝的面子工程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要明确什么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是形象工程的一种。但凡重表不重里,不顾客观条件许可和实际效果,只管在表面上做得轰轰烈烈、漂漂亮亮的大事情,均可以称之为形象工程。其中,做给上司看,为的是求得上司肯定,从而争取提拔的,属政绩工程;而做给外人看,以求别人称赞艳羡,从而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为面子工程。隋炀帝贵为天子,是普天之下的“NO1”,他做的大事情当然不存在政绩工程的问题,所以叫做面子工程。
隋炀帝这个人,极好面子,而且从登大宝之前“琴瑟弦断尘满”的面子操作中获得过巨大的好处,所以,很可能那种夸饰、浮华、皮相的运作原则已经深深植入他的潜意识,而最终导致他走火入魔。《大腕》里有句台词:“不求最好,只求最贵”,隋炀帝就具备这种心态。
那么,隋炀帝的面子工程有些什么内容?其危害又如何呢?
隋炀帝的面子工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规模、耗费等问题上为了面子而做得十分过份;一类是基本上没有积极意义,却又做得非常过分。但不管哪一类,后果都极为惨烈。
隋朝时期,中国呈现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隋炀帝于是考虑开凿大运河,以沟通南北。此举一来可以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二来可以把南方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三来可以便利地巡游江都,到他发迹的地方找感觉,在繁华的江南去寻求享乐。如果只看前两项工程目标,这项工程倒也可以成为功在当代、泽遗后世的利国利民好项目。但隋炀帝却不顾客观条件许可,猛发天子雄威,把这个项目的运行过程搞成了祸国殃民的大折腾。
隋炀帝于公元604年7月登上皇帝宝座,于次年开始了全面开凿大运河的工程。从公元605年动工,到公元610年完成,一共挖掘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等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这条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余里,仅仅5年就完工。即便是在拥有现代工程机械的今天,这样规模的工程也是非常浩大的,这样的速度也是惊人的。隋炀帝通过对国力和民力掠夺性的使用,实现了目标。开挖通济渠,征发河南诸郡民众百余万;凿邗沟,发淮南民众十余万;修永济渠,征调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类似记载,不绝于史书。
对国力和民力的滥用还不仅于此。先于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即位之初,就启动了扩建洛阳的工程。对于扩建洛阳的目的,隋炀帝有一番自我表白:“周代姬姓君主拥有两个首都,这正是周武王的本意;商代首都先后搬迁五次,这成就了商代君主的霸业。……所以汉高祖说‘我到过天下许多地方,只有洛阳看得上眼’。自古以来的帝王何尝不关注这个地方,之所以不在这里建都,是有其原因的。要么因为天下还没有统一,要么由于国库捉襟见肘。所以修建洛阳为都城的计划,没机会提上日程。”(“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雒之制,所以未暇也。”——《隋书·炀帝纪》)隋炀帝豪气冲天,成竹在胸。他认为隋朝目前已经具备了前人不具备的条件,所以要与前代帝王比魄力、拼实力。于是下令扩建洛阳为东都。这既为了满足虚荣心,更为了今后到南方游玩能够方便地在靠近大运河的地方上船。
公元604年,隋炀帝匆匆来到洛阳,立即征发数十万民工,挖掘了一条绵延几千里的壕沟,作为洛阳的关防屏障。仅仅十多天后,又马不停蹄地正式下诏扩建洛阳。整个扩建工程十分浩大,为了寻求顶级感觉,从全国各地征集奇材异石、佳草良木、珍禽异兽,送往洛阳供工程使用。从豫章(江西南昌)砍伐树木运到洛阳造宫殿,从砍伐到运输,往往一根木料需要耗费数十万人工(“造乾阳殿,伐木于豫章,一材之费,已数十万工。”——洪迈《容斋续笔·秦隋之恶》)。这一工程不但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仅人力一项,每月就动用200万青壮男丁。
在民力非常吃紧的情况下,隋炀帝又同时下令修筑从榆林到紫河(内蒙古和林格尔)的长城,征发民工百余万。
隋炀帝虚荣心极重,而想象力又极为丰富。用今天的话来形容,这个人点子多、策划能力强。他策划过一些令古今人士都为之瞠目的名堂。
公元606年,突厥启民可汗朝见隋炀帝,为摆排场,隋炀帝下令在西苑积翠池畔大演百戏,以后形成惯例,年年正月都要搞百戏汇演。演出期间,戏场连绵8里,演员超过3万,表演服饰极尽华丽,为置办演出服装,导致东都、西都储存高档丝织品的库存告罄。
公元610年上元日,由于诸国首领、使节和商贾云集东都,隋炀帝再次提高百戏汇演档次,命令在端门外大街设下规模空前的百戏场,演出百戏,演奏各国音乐。其中,仅奏乐者就达到1万8千人,乐声响彻云霄,传到几十里之外。为营造氛围,他还命人遍街安排明亮火炬,用彩帛将行道树逐一包裹。所有商人都按规定,事先囤积各类珍奇货物在这期间集中售卖,以壮声势。所有商人按规定一律穿着华美衣服,连摆摊卖菜的小贩都必须用贵重的龙须席铺地摆菜。外国商人从酒店饭馆门前经过,老板必须争相邀请入坐,酒食款待,并且不收分文。他们按照官府颁布的统一口径告诉外国人,隋朝太富饶,酒食照例都不要钱,令这些外国人惊骇不已。
中国古代有“兵凶战危”一说,战争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得用之。实在要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严格按军事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杰出的军事著作。但在隋炀帝那里,可以因面子的原因发动战争,可以遵循照顾面子的原则去行军打仗。
征伐高丽的战争是隋炀帝在位期间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对外战争,前后进行了三次,第四次进行了策划,但因隋炀帝身死国灭而作罢。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607年,隋炀帝向北巡游到突厥启民可汗的王庭,无意中见到高丽王国派到突厥汗国的使节,于是,隋炀帝对那位使节说,他将于611年巡游涿郡(北京),命高丽国王高元亲自到涿郡朝见。公元611年,隋炀帝果然巡游到涿郡,而高丽王国仅仅派遣特使朝见,高元本人没有到场。这下隋炀帝认为大大扫了他的面子。于是决定讨伐高丽。
隋炀帝下达战争动员令,命令全国的士兵往涿郡集结,军械粮草等后勤物质则集中于辽西郡(河北义县),并责令火速打造战船。一时间,全国卷入疯狂状态。开拔的军队和运送作战物质的百姓,每天至少有十多万人奔波于道。到第二年即公元612年,集中在涿郡的军队已经达到113万,号称200万,运送粮草的民工则超过200万,一共动用全国的青壮年劳动力达300万至400万。队伍向战区开拔,尘土飞扬,旌旗猎猎,绵延千里,炫耀招摇。从前锋队伍出发,到殿后的军队动身,一共走了40多天才开拔完毕。( “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隋书·炀帝纪》)
隋炀帝沉醉在这辉煌的场景之中,更无视军事行动的规律,发布诏令,要求下属不得搞奇兵突袭等小动作,所有作战行动都要光明磊落,并必须向他报告获批准后才能执行,不得自行其是。隋炀帝沉浸在绝对统帅的良好感觉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但战争自有它铁的规律,这规律给了隋炀帝当头一棒。
在攻打辽东(辽宁辽阳)的过程中,军士勇猛攻城,摧毁一段城墙,守军抵挡不住,乞求投降。但攻城指挥官不敢接受,只得休战派人到后方请示隋炀帝,等得到指示,对方已经堵住缺口,恢复抵抗。如此居然一连三次,辽东城依然攻取不下。最后,第一次对高丽的征伐以隋军大败告终。这一次隋朝军队直接损失30万人。
第二次对高丽的征伐因杨玄感的叛变而草草收场。第三次征伐于614年启动,这一次高丽被迫求和,但当隋炀帝回到东都之后,征召高元入朝,高元还是不到。隋炀帝大怒,准备筹备第四次东征,但这时已经天下大乱,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古代中国帝王把江山看作是自己家族的私有财产,所以,拼命追求享受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一些较为清醒的君主,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个人享乐与江山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他们能够一定程度地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追求享乐的短期目标与皇图永固的长远目标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隋炀帝可以借鉴的榜样,远的不说,就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隋文帝在位20年,深知江山来之不易,深知奢靡对巩固政权的危害。所以,他一直提倡节俭的生活。据记载,在他称帝之后,除宴会之外,他平时吃饭只有一个肉菜;他禁止后宫嫔妃服饰过分华丽,自己也保留了一些当年的衣物,时时观看“以自警戒”。
但皇位传到隋炀帝这里,他却完全颠覆了父亲的传统,他对享乐的追求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他陷入疯狂享乐和最大限度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泥淖不能自拔,留下千古骂名。
隋炀帝在位15年,真正在京师留驻的时间不到1年,其余时间都在巡游中度过。隋炀帝的巡游,与顶级享受、顶级排场之类的概念紧密相联。
为了从运河走水路到江都(江苏扬州),隋炀帝下令在江南造数万艘船舶。其中,供皇室成员乘坐的大船就有几千艘。隋炀帝本人乘坐的龙舟,高达四层;另有高三层的“浮景水殿”9艘;其余大船数千艘。每次出巡,这几千艘大船不用桨橹,用八万人拉纤。另有几千艘战船随行护航。岸上两边还有为数不少的骑兵护卫。上万艘船舶首尾相接,长达100多公里,伴着猎猎旌旗,万马奔腾,排场惊天动地。隋炀帝陶醉在这样的感觉里。
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开始了向北方的巡游。这一次无船可乘,于是改为乘车。这车很特别,跟船一般大,却不安轮子,而用人肩扛着走。供巡游的御道当然也是特地修建的。这一次出巡,与巡游江都时一样,皇家人员和文武百官全体随行。护驾的士兵有步兵50万,骑兵10万,共60万人。整个出巡队伍望不到头,前后蜿蜒500多公里。
每一次巡游,隋炀帝都要准备大量的仪仗器物,仅在江都就有10余万人专门负责制作仪仗、舆服之类,耗费“金银钱帛巨亿计”。制作仪仗需要大量鸟羽,于是,官员向民间大肆摊派,捕鸟的罗网遍布各处,凡有羽毛者几乎捕杀殆尽。(“太尉少卿何稠、太府丞云定兴盛修仪仗,于是课州县送羽毛,百姓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隋书·炀帝纪》)
隋炀帝酷好女色。每次巡游,随行美女有1000多人;而分布在东都、江都等各处行宫的美女,数以万计。据统计,全国各处行宫供隋炀帝一人享用的美女总数在15万以上。
每一次巡游,随行的上十万人马的饮食供应,全部由沿途250公里之内的地方官供奉,极尽精美,吃不完临行前一概抛弃。
在扩建东都的时候,隋炀帝曾下令建造显仁宫和西苑花园供自己享用。其中,西苑花园面积有300平方公里,内有人工湖,周长10里。又挖凿龙鳞渠将人工湖与洛水相通,渠畔设皇宫16所,称为“16院”;每院住美女200人至300人;各院殿堂楼观穷极华丽。例如,当秋冬之际,树木凋落,便派人剪彩绫为花叶,挂满枝头,颜色稍有败坏,随时更换,以保证环境四季如春。
隋炀帝喜欢这种顶级感觉,谁要是败了他的兴,他就觉得没有面子,从而对败其兴者施以严厉的惩罚(“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隋书·炀帝纪》);而对于顺从他,对他的面子顶礼膜拜的官员,他便给以大大的好处。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对大臣们说:“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公元614年,隋炀帝召集百官商量再次征伐高丽一事,一连几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发表意见。(“诏百寮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隋书·炀帝纪》)公元616年,此时已经是天下大乱,官员崔民象、王爱仁因报告了“盗贼”蜂起的真实情况,建议不要再继续巡游,而被杀掉。(“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不宜巡幸,上大怒,先解其颐,乃斩之。……车驾次汜水,奉信郎王爱仁以盗贼日盛,谏上请还西京,上怒斩之而行。”——《隋书·炀帝纪》)开国老臣高颕、贺若弼私下议论朝廷过分奢侈,隋炀帝听人告密而获悉,将二人扣上诽谤朝政的帽子后处死。
公元607年,隋炀帝向北方巡游,所过之处大都是西北贫瘠之地,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路过雁门时,太守丘和搜刮百姓,准备了大量精美的食物敬献;而抵达马邑时,太守杨廓无法筹集精美食物因而没有献食。隋炀帝对前者满意而对后者非常不满。作为奖励,隋炀帝把丘和从贫瘠的边郡调往内地的博陵任太守,同时命令杨廓到博陵学习丘和的先进经验,对杨廓进行羞辱。
公元613年,隋炀帝在巡游过程中,车驾在上谷停留,因为饮食等物质供应不丰富,一怒之下将太守虞何等人免官。(“车驾次上谷,以供费不给,上大怒,免太守虞何等官。”——《隋书·炀帝纪》)
公元616年,此时天下大乱的局面已经不可收拾,隋炀帝却继续沉浸在他的享乐之中。这年五月,他忽发奇想,再做大事:在景华宫收集了大量萤火虫,晚上游山时放出,让漫山遍野都闪烁着荧光。(“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书·炀帝纪》)这一年隋炀帝最后一次到江都,此时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可隋炀帝并不考虑如何挽救危局,见到官员后,仍然只关心他们所献珠宝美食多少。献得多的就升官,献得少的就降级。
借助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所有官员都看清楚了,在隋炀帝手下的官场应该怎样混。于是,官员们竞相攀比,刀口向下,残害万民以满足皇帝的疯狂欲望,从而保住自己的帽子,求得升官发财。人民在这样的官僚系统压榨之下,生活在极其悲惨的境地。
每一次大的工程,官员们完全无视百姓的生理极限,为了完成上司极为苛酷的工期和工程规模要求,残酷地役使民工,造成大量伤亡。
在扩建东都的时候,由于工程监督严苛峻急,役丁死亡率高达十分之四、五。东至城皋、北至河阳,东西百余里、南北近百里,运载民工尸体的车辆相望于道。
为了从江南向东都运送修建宫殿的大木,征发大量江南男丁,每2000人拽拉一根木料,沿途不断有人丧命。
公元607年修筑长城,百万民工中,十天之内死亡十分之五、六。
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死亡人数也相当惊人。唐朝《开河记》记载,在挖凿通济渠和邗沟的过程中,征发民工360万人,等到运河挖到徐州附近的时候,已经少了150万人。沿河工地上“死尸满野”。到开挖永济渠的时候,竟出现了男丁不足、征发妇女服役的严重局面。
在征伐高丽的战争中,除了死于战场的几十万人之外,准备期间也大量出现因劳役而死亡的情况。据《隋书·元弘嗣传》记载,为了打造战船,大小官吏威逼民工昼夜浸泡在海水中施工,一刻也不让休息,民工们腰部以下生满蛆虫,死亡者占十分之三、四。
全国运送军需物质的民工,自备干粮、自备牛车或手推车,在严急的军令督责之下,千里迢迢,拼命赶往辽西。一路上病死饿死大半。无人收尸,数百公里路途尸体随处可见。
隋炀帝启动大的项目,动辄役使上百万民工,而据记载,隋朝当时全国的人口,不过4000余万。由于男性青壮年被大量征用和死亡,农业生产停顿,经济陷于崩溃。再加之官员无穷无尽的搜刮,百姓一贫如洗,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隋炀帝后期,短短十二、三年的工夫,就耗光了隋文帝20年奠定的基础,社会一片凋敝。在富庶的长江、淮河流域,百姓生计断绝,大面积出现民众采树皮、草根、泥土为食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人相食”。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隋炀帝时代首次大规模民众造反发生在公元611年。这一年隋炀帝下令进行征伐高丽的战争准备。邹平(山东邹平)人王簿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聚众造反。接着,清河郡人孙祖安因全家被大水淹没,妻子饿死,仍被征召入伍。他被县官指责报到误期而遭受鞭打。一怒之下,他杀掉县官,聚众造反。从那时起,直到公元628年最后一起民变被唐朝镇压下去,18年中,各种民众造反、兵变和宫廷政变达136起;其中,集结兵力在15万以上者达50多起。真正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对民变蜂起的原因,北宋司马光分析得非常透彻:隋炀帝自从去年筹划征伐高丽,诏令山东设置专门机构,下令养马作军用。又征发民工运送粮食,囤积在泸河、怀远两地。车辆和役牛往往有去无回。士兵死亡超过半数,农业生产无法按时进行,农田大量荒芜。又遭遇饥荒,粮食价格上涨厉害;东北边疆更为严重,一斗米值数百铜钱。运送到目的地的粮米有的质量粗劣,就命令老百姓以好米换走劣米。又征发手推车夫六十余万,两人推一辆车,载米三石。路途险隘遥远,所运送的三石米还不够路途口粮之用。到达目的地后,没有粮食交纳,于是民工纷纷惧怕治罪而逃亡。加之官员贪虐残暴,以各种堂皇的借口和名义搭车搜刮盘剥。百姓困窘贫穷,家财和力量都被榨干了。老老实实做顺民则不免挨冻受饿,死亡近在眼前;打家劫舍或许还可以延长性命。于是才开始聚集在一起成为“强盗”。(原文见《资治通鉴·隋纪五》)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隋炀帝内心充满矛盾和胆怯,他不愿意也不敢面对现实。但局势的恶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隋炀帝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最后的代价。
隋炀帝随驾军队中,有所谓骁果(骁勇果敢)者,也就是禁卫军,都是关中人。隋炀帝自公元616年第三次巡游江都,因北方 “盗贼”遍地,不敢返回东都洛阳,便在江都长住下来。随驾士兵思乡心切,于是密谋发动兵变后返乡。骁果统帅司马德戡得到消息后,与另一位随驾武将元礼和直阁官裴虔通商量。司马德戡说道:目前陛下的架势是不会回东都了。我所率领的骁果,人人都想返乡,个个都在私下议论,谋划着叛变逃亡。我本来想向陛下直言,但陛下忌讳听到这些不利消息,所以我担心事情还没发生我就成了刀下鬼。但现在我了解到实情而不报告,其后真要出事,又会屠戮我九族。进也是被杀,退也是被杀,怎么办呢?——司马德戡的担忧是完全有根据的,因为骁果准备叛变的消息也被一位宫女得知,她把隋炀帝极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报告他后,立刻遭到炀帝杀害。——司马德戡与二人商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决定发动兵变。并准备推举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脑,共同举事。(原文见《隋书· 宇文化及传》)
宇文化及秉性本来非常驽钝怯懦,几个人将密谋内容告诉他后,“初闻大惧,色动,流汗,久之乃定”。公元618年,司马德戡率领士兵迎接宇文化及,随即进入宫中。隋炀帝逃到一间小房间躲藏起来,被一位恨透了他的宫女将他指出。士兵们将炀帝搜出。死期临近,这个不可一世的暴君还一副无辜的样子,可怜巴巴地发问:“我有什么罪呀,对我如此?”叛变士兵没有理会,将他押往江都门外示众,随后押回宫中,命令令狐行达将其绞死。隋炀帝时年五十岁,在位十五年。
从隋炀帝的作派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心和由此而来的面子观念象梦魇一样攫住了他的灵魂,帝国的任何措施,都可以作为满足虚荣心的要素而被纳入面子工程的范畴。在他即位之前,他对自己的粉饰和包装成功骗取了父亲的信任,从而使他得登大宝。这初试锋芒所得到的完全超值的回报令他着魔。当他登上皇位,开始享受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作为自然人可能仅仅是性格弱点的虚荣心强和好面子,便成为真正的催生灾难的动力。在他看来,只要他想做一件大事情,皇权赋予他的力量就使他能够去做这件事情,过程极为方便,如同现代人使用水龙头那样容易:逆时针拧一下,水就流出;反向一拧,水流停止。于是,他便随心所欲地拧开一系列水龙头:扩建东都、挖凿运河、修筑长城、征伐高丽、大造龙舟、巡游无度、穷奢极欲,等等。但国家治理显然不是拧水龙头,支撑极度奢靡的生活也不仅仅象拧水龙头那样容易。国家的民力、财力、物力是有限度的,隋炀帝那被虚荣心和绝对权力冲昏了的头脑,却并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可以想见,隋炀帝的种种疯狂决定在实施过程中肯定阻力重重。于是,他通过严刑峻法和树立“正反”两方面的榜样,来要求全体官员按他的要求行动。这样,所有不同的意见都被压制下去,他听到的只是他所希望的一片赞扬之声。同时,他追求顶级享乐,他受畸形的虚荣心和面子观念支配,把是否满足他的享乐需求,作为忠诚与否的判别标准,并据此决定官员的提拔或贬黜。这样,在整个帝国官僚系统中,就催生了上下一心残酷压榨、疯狂盘剥老百姓,一门心思迎合皇帝的政治游戏规则。而盘踞在官场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又在执行各种荒唐的皇帝命令的同时,夹带私心,搭车盘剥老百姓,从而导致帝国政治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使各种不堪忍受的沉重负担压在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民力、财力、物力被过度使用而突破极限,人民大量非正常死亡、农业生产全面停顿、社会生活陷于凋敝,等等,恶果接踵而至,加上天灾频仍,促使各种矛盾总爆发,最终导致王朝彻底崩溃。
(作者:冉光泽,成都电视台高级编辑)
1, 伫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绿色的 律动 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春的阳光破解着三月的鲜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给了我一个美丽的诱惑。娇柳媚花青山溪水薰风细雨……无需渲染的意境在鸟语花香中蕴满了丽词佳句,款款深情,和谐悦耳。
2, 生活是一种 律动 ,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老舍
3, 生活是种 律动 ,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4, 透过肢体的 律动 ,它传递文化、沟通感情、表达形象。
5, 两种思维,一点灵犀。你我之心, 律动 一致。
6, 水从顶部倾淌而下,随着波浪式的形状 律动 ,水周搭载面盆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旁边的升降花洒顿时增添生气。
7, 本园的音乐课程强调音乐教育的综合性,把语言、体态 律动 、音乐游戏、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与表演、美术等进行有机结合。
8, 本设计抽取了音乐和舞蹈所共有的韵律感,以一长条 律动 的长带贯穿整个基地的南北方向。
9, 节 律动 情满盈,声轻柔抚性灵,萦爱绕心澄净,面桃花红相映,气浓郁颂爱情,打开心扉表白,不可支诉心情。
10, 风的 律动 ,拂柳能感知;泉的清凉,石清楚;爱情的甜蜜,我陶醉;720妻爱你日,我的祝福,愿妻能感到温暖幸福,老婆,祝你天天开心快乐。
11, 山默默地耸立,水潺潺地流淌,风静静地 律动 ,牵你手的刹那,整个世界都静止了,你成了我眼里的唯一,看不够你的美丽,听不够你的细语,我想用尽全身力气去爱你,绿色情人节,给你最。
12, 及至山巅,风悠悠空谷来兮,雾蒙蒙深涧生烟,俯瞰云海波涛翻滚,远眺群山缭绕飘渺,胸中 律动 着回归的欢快,喧嚣的心灵荡漾着静雅的瑞端,可谓:人在天庭走,胸生万里云。
13, 夏雨唤醒了荷叶,荷花。一池的清凉让太阳不再刺眼,不再炙热。满池的荷叶被打得笃笃响,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 律动 出欢快的节奏。
14, 音乐可以充当太多真善美的角色,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文明传播的阶梯。让音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去领悟那最美的真谛,感受人间真情的 律动 !
15, 清晨的路边,缠缠绕绕的是牵牛花。粉红洁白的小喇叭,向天空敬礼, 律动 的旋律吹奏着一段段优美的传说,不知不觉中悄悄推开了黎明的窗。
16, 平平淡淡才是真,远离世外的纷争与世俗,让你的心静下来,去享受平淡的人生,去感受人生的真,让你的心得到一方净土,做下深呼吸,感受生活的 律动 。
17, 因为春的呼唤,万物复苏;因为春的温暖,生机遍布;因为春的 律动 ,绿意萌生;因为春的蕴育,所有美好开始启程。祝您一切顺心如意。
18, 多少飞花似梦,几多云散曲终。一支笨拙的笔,饱蘸一声叹息,化成心脉的 律动 、风儿的呢喃,谱写一阕生命的期待与眷恋。
19, 应该强调音阶、琶音及巴赫作品的练习。每天都练半小时以上的音阶、琶音,一定都要加上表情。只练那些旋 律动 听、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是很有害的,不能认为只把技术上困难的地方练好就是达到了目的。
20, 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平衡的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会发现,所谓的善和恶只不过是两种变化的 律动 。
21, 原本造型庄重的山河,周围添了几朵云气缭绕,立刻让人感受山河大地中生命的 律动 ,从各个角度玩赏更是气象万千。
22, 休眠期安排平榛的晾晒试验,生长期安排水涝试验和榛子的生长规 律动 态测定试验。
23, 今天是33爱耳日,请定期清除生活噪音,聆听世界天籁。奏响快乐的心曲,感受生命的 律动 。让幸福来拥抱,健康来垂爱。爱耳日,愿你所见所闻一切美好!
24, 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超级音乐发烧女,头戴耳机正在跟着 律动 ,突然想起一段悠扬的歌声“我不是小三,我不是小三,---\"全车愕然。
25, 选择愉快的角度,捕捉心动的画面,调至温馨的焦距,定格幸福的刹那,按下 律动 的快门,剪裁绝美的景色,保存鲜活的容颜。相片情人节,愿你笑口常开,青春永驻。
26, 唯有“悲喜交集”,人才会觉得生命有着无穷的滋味,过往生活的种种际遇都能在悲喜之际的 律动 中找到可靠而温暖的依据。钟立风
27, 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 律动 ,源源而出。歌德
28, 用音乐点缀我对你的思念,用节拍敲打幸福的乐章,用旋律 律动 你美好的明天,让你在寒露的节日里感受丝丝的温暖,让你不再孤单,幸福快乐是首选。
29, 研究人员指出,可能是荷尔蒙在起作用,不过他们更愿意想象那是一种血液畅流的 律动 。
30, 农业受灾面积预测是从以往受灾面积的数据中总结受灾面积变化的规律性,并用这个规 律动 态地预测未来的受灾面积。
31,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美丽, 律动 的心绪,想起那远方的你。昨日的离别,终有相聚,祝福如昔,朋友晚安,愿一切美丽!
32, 用芝麻米书写 律动 的话语,用蜂蜜萃取养身精华加以编辑,调遣春风使者发送,愿我祝福短信,能让你在寒露天气里感受到丝丝温暖!
33, 一本好书,开卷有益,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一首好诗, 律动 心房,是弘扬正气的赞歌;一幅好画,壮美山河,是锦绣中华的彩绘!
34, 青春在 律动 ,个性在张扬,朝气蓬勃有力量;幸福在等待,希望在身旁,意气奋发创辉煌;梦想在召唤,信念更坚强,社会发展放光芒;8月12为国际青年日,把握青春,展现自己,祝你活力无。
35, 朝鲜民族舞蹈具有含蓄性 律动 特征、顿式和弹式律动特征,是最富有韵律感的民族舞蹈之一。
36, 亲吻融化了长白山顶积雪,温暖到永恒;亲吻 律动 了底格里斯河流水,轻柔又悠长;亲吻升腾了西西里岛落日,缠绵又绚烂;亲吻更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雕刻,深刻而隽永!亲吻情人节快。
37, 我有歌一首,旋 律动 人意幽幽,年年的今日,我默默的祝福,姐妹日祝你花香浓,祝你美梦成,姐妹日愿我们情意暖融融,我的真情你最懂,千万种祝福都在你手机中。
38, 喜庆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音乐动起来,火舞的青春舞起来,美好的生活颂起来,张灯又结彩,财源滚滚来,举杯共欢庆,生活更幸福。期待龙年的你像这 律动 的音乐,凑出生活美好乐章。
39, 藏头诗:文雅之风语带香,明月如水情悠长。短短箴言齐传唱,信守文明不相忘。修心养性美德扬,身体力行多提倡。 律动 神州赖群芳,以已作则好风尚。
40, 灯火阑珊,那人黄昏处,玉箫 律动 ,满天星如雨。忆往昔,真情涌现,看今朝,两处相思。是离别,是思念,别有一番情思上心头。
41, 很快,这首歌因为歌词俏皮幽默和旋 律动 听被广为流传,一度在手机彩铃榜和KTV点歌榜中名列前茅,甚至被蒙古族歌手斯琴格日乐翻唱。
42, 乡村的气象则是浑然天成的,野性而磅礴,自然而大气,草木无需装点,各自参差错落,尽情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律动 着生命的节奏。
43, 练功场的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十几个弟子席地而坐,双目自然闭拢,灵气随着他们的呼吸而 律动 。
44, 伴着柔美的歌声,服刑人员迈着欢快的步伐、舞动缤纷的彩扇,旋 律动 感明快,动作舒展流畅,队形变换有序。
45, 伴随着炫目的灯光、激昂的乐声,由南昌艾薇尔音乐工作室牵头主办的南昌市“ 律动 心弦”校园音乐节拉开帷幕。
46, 一到晚上,她家里便充满了青春的 律动 ,能够使人乐以忘忧。
47, 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 律动 ,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函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
48, 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陪你一起看草原》,舞蹈《草原 律动 》《我的根在草原》等节目似乎给观众展开了一幅广袤无垠的草原巨照。
49, 如同清泉流过每个人的心间,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又如同洪钟大吕,引着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跟着共振,在 律动 中孕育着浩大的力量。
50, 对于这样一个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个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丝丝入扣的生命 律动 ,感觉颇为惊人。
51, 《龙船歌》分为《开江歌》、《祭江歌》、《辞江歌》三部分,一唱众和,旋 律动 听。
52, 同时,他又赋予层峦叠如海浪般起伏回旋的 律动 感,与沉静的冰川或近景安静的平陂构成一定的张力。
53, 这出花脸、老生的唱工戏,由著名京剧作曲家续正泰设计唱腔,旋 律动 听,贴合人物。
54, 当然,小孙女并不知道这个绿岛的神圣、深邃、秀美、炽情;这片时空的蓬勃、 律动 、经典、遥远。
55, 到了傍晚,她伸出芊芊玉指拿出一截碧玉短笛,樱唇微启,皓白的牙齿与玉笛相得益彰,兰香 律动 ,流转出阵阵缠绵低切的笛声。
56, 从皑皑白雪之巅疾驰而下,在超越的速度中感知生命的 律动 。
57, 随着电贝司和鼓的 律动 ,一股极具穿透力的嗓音从这位歌者的喉咙里迸发出来,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也令四位导师情不自禁地在转椅上尽情摇摆。
58, 旺火急炒上桌只用3分钟,本来只有九分熟的水蛇片在上桌途中靠内热至刚熟,看盘中水蛇肉似乎还可以 律动 。
59, 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翻开这本残损的古书读到这段文字,每一次读到这里时,心头总会跳起一阵莫名的 律动 。
60, 狮子滚绣球,灵活 律动 、惟妙惟肖。
61, 看邓玉萍的服装设计作品,就有一种美的节奏在 律动 ,让人难以矜重。
62, 随旋律勃满 律动 ,女生妙声弹唱离披说愁的伤怨情句,男生轻哼拖带高潮的叠音。
63, 12月30日下午,保定市定兴县首届“唱响定兴 律动 青春”青年歌手大赛在王实甫大剧院举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