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代诗人黄仲则, 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本文试图考察出,其交游颇为广泛,且有众多知己。其交游诗因对象身份不同,或侧重于才,或倾注于情,与其所处的文学环境、社会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黄仲则;交游;诗歌创作
Abstract: Huang Zhongze was a poet in Qing Dynasty, whose life was full of misfortunes and encountered successive defeat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his poetry was often in a bleak tone, he w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sorehead poet, frustrated and lonely After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he had a quite extensive friendship circle and had many confidants His poetry composition and his social intercourse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Key words:Huang Zhongze; social intercourse; poetry composition
黄仲则,名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人,他的诗歌自清中叶以来一直为人称道,“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1],于后世有一定影响。在与黄仲则同时代的人中,有两人的评价可为代表:一是毕沅称他“风仪俊爽,秀冠江东” [2],对其整体风格及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二是王昶称其“循环吟讽,不啻哀猿之叫月,独雁之啼霜”[3],对其诗歌的创作个性作出了界定。“哀猿”、“独雁”之说更广为人知,以致黄仲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郁达夫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4]
笔者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黄仲则之诗,既哀且痛,似乎非孤僻之人莫为,实际上,黄仲则在生活中虽时感抑郁不乐,寂寞孤独,但是毕竟没有远离人世,游学作幕期间,仍有诸多师朋,让其稍得精神安慰。黄仲则诗作中,交游诗类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哭、怀、悼、挽、为……作”等为诗题的有65首,以“和、调、次韵”等为诗题的有32 首,以“逢、经、过、遇、访”为诗题的有29首,以“偕”为诗题的有22首,以“赠、赠别”为诗题的有21首,以“寄、寄怀”为诗题的有19首,以“别、辞、留别”为诗题的有17首,以“送”为诗题的有16 首,以“饮、宴、酌”等为诗题的有16首,以“呈、上、献”为诗题的有11首,以“赋得、集” 为诗题的4首,另有“题诗”49 首,其交游之广泛可见一斑。上述诗作皆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也饱含着诗人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分析其交游诗作,不仅可以展示乾隆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人生活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发掘诗人个性和情感特质,因此,考察分析其交游诗有助于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诗人群体面貌,揭示其交游诗创作动因以及深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 众多的知己
黄仲则身世凄凉,4岁丧父,7岁时随祖父到常州居住,家徒四壁;在其12岁时,祖父去世;13岁时,祖母去世;16岁时,唯一的兄弟——他的哥哥又离他而去。而从其诗文自序及他人所载,亦不见他有任何的叔伯,一家孤苦无依。故其游学作幕期间,极重友朋之情, “我生笃求友,识子非等闲”[5]69,毕竟世事艰难,“花前幸是相逢好,竹下还寻旧地吟”[5]67。他在历经沧桑之后,不由喟叹:“万事不如知己乐,一灯常记对床时。”[5]305他极渴望他人能施以援手,并希望自身的才华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黄仲则虽常被看成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诗人,似乎一直处在“扣舷一长啸,千古几知音”[5]489的哀苦之中。其实,当时欣赏其才华者还是大有人在,黄仲则并不孤独。
从身份而言,黄仲则的知己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尊长身份而赏识其才华者。先是其十六岁时,应郡县试,当时知府潘恂、王祖肃可谓是其早年的伯乐。洪亮吉撰《行状》记此事云:“吾乡应童子试者三千人,君出即冠其军,前常州知府潘君恂、王君祖肃尤奇赏识之。”[6]黄仲则《贺新凉词序》注亦云:“甲申岁,知府潘莪溪试童子,拔予第一。”诗人出道之初,就得到如此激励,可见其早期成长还是比较顺利的。次年,按左辅《黄县丞状》所载则称:“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是年学使者会稽梁国治,性好学爱才。所至名士如归。先生亦其激赏之一。”[7]梁国治,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代知名学者,对黄氏才华也极为肯定。此后,尚有诸多尊长赏识其才华,如黄仲则在龙城书院(在常州)读书期间,山长邵齐焘称赏黄仲则:“黄生汉镛,行年十九,籍甚黉宫,顾步轩昂,姿神秀迥,实廊庙之瑚琏,庭阶之芝兰者焉。” [5]640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要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即使有因喜爱而加夸饰之处,但也绝非一般的谀奉之词。洪亮吉《伤知己赋》注:“岁丁亥戊子,邵先生主龙城书院讲席,余偕黄君景仁受业焉。先生尝呼之为二俊。”[6]再如黄仲则二十一岁游杭时, 按左辅《黄县丞状》云:“闻秀水郑先生虎文贤,谒之于杭州,郑爱异之。……时湖南布政使定兴王公太岳,郑同年友也。王故名士,负其才,及见心折,每有所作,必持质黄秀才定可否。”[7]郑虎文与王太岳,俱是一时名流,而黄受知于二位,待遇又是如此之隆,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是倍感荣幸的。及至黄仲则因生活所迫,作幕安徽时,幕主太平知府沈既堂先生业富赏识之,按《北江年谱》:“沈太守业富,素重先生。”[8]其时,大兴朱筠(字笥河)督安徽学政,延名宿校文,宾从称盛。夙闻先生名,礼致之。朱筠作书致钱詹事大昕、程编修晋芳,对黄仲则等大加称赞,曰:“甫到江南,即得黄、洪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9]而另按赵渭川校仲则诗注云,昔在朱笥河座,有少年以己诗方仲则者,笥河师大噱曰:“仲则天才也。” 由此可见,朱笥河对他,真是欣赏之至了。潘瑛《诗萃》曰:“仲则天分绝伦,幼有神童之目。朱竹君学使以天才称之,良非虚誉。”而当时文坛的领袖之一——袁枚,直以李白视之。可以说,黄仲则的才华,广受赏识,无论其南下至杭州,还是后来北上至京城,均不曾湮没无闻。其二十七岁抵京后,很快声名鹊起。王昶在《黄仲则墓志铭》中有云:“都中士大夫如翁学士方纲、纪学士昀、温舍人汝适、潘舍人有为、李主事威、冯庶常敏昌皆奇仲则,仲则也愿与定交。”[10]可见其备受京都名流的推赏。及至三十三岁时,更有陕西巡抚毕沅因赏识而重金相赠之举。“初毕秋帆宫保不识先生,见《都门秋思》诗,谓值千金,姑先寄五百金速其西游。”(陆祈生继辂《春芹录》)可以说,潘恂、王祖肃、梁国治、邵齐焘、郑虎文、王太岳、朱笥河、袁枚等诸位尊长推扬黄仲则,既使其声名远播,又多半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使其无衣食之虞,在诗酒唱和的生活中得以一展才华。
另外一类则是黄仲则为数不少的友朋,他们身份相近、心气相投,十分欣赏其才华。在彼此切磋的过程中,黄仲则诗艺得以日进。此类好友中,较早与之订交的是洪亮吉。黄仲则与洪亮吉同里,又志趣相近,均好为诗,黄氏十八岁时,两人交谊益深,洪亮吉撰《先生行状》:“岁丙戌,亮吉就童子试,至江阴遇君于逆旅中。亮吉携母孺人所授汉魏乐府锓本,暇辄朱墨其上,间有拟作,君见而嗜之,约共效其体,日数篇,逾月,君所诣出亮吉上,遂订交焉。”[6]江阴之遇后,两人的诗歌创作便以汉魏乐府为发端,在此基点上倾力为诗,他们的生死之交也因此得到了发展。而黄仲则诗歌生涯开始后,并未闭门觅句,而是很快得到了知友并与之交流诗艺,万应馨(黍维)便是其诗友之一。万应馨在《味余楼誊稿序》中云:“余尝谓今之为诗者,济之以考据之学,艳之以藻绘之华,才人学人之诗,屈指难悉,而诗人之诗,则千百中不得什一焉。仲则深韪余言,亦知余此论,盖为仲则、数峰发也。”
黄仲则深韪万氏言,对其将己诗视为“诗人之诗”,以为“深契吾心”。可见黄仲则的诗颇得同道赏识,并非寂寞独行。黄仲则认同“诗人之诗”,并以此劝谕好友洪亮吉:“出门时,曾见君研脂握铅,为香草之什。君兴已至,不敢置喙。但仆殊不愿足下以才人终身耳。”[5]480(《与洪稚存书》)黄不愿洪以“才人”终身,欲洪多读前人看似平淡无奇而流传后世之诗,如明高启诗,“五古……味清而腴,字简以炼,拟古诸章尤佳”,劝洪“深心阅之,求其用意不用字,字意俱用处”,并“多读前人诗,于庸庸无奇者,思其所以得传”[5]480。在此,黄仲则其实也表白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作诗当求其“味清而腴,字简以炼”,贵在“用意”,或“字意俱用”,正显示其对“诗人之诗”的接受和追求,若只求炼字,显然是重在逞才了。另外,黄仲则尚有汪中、仇丽亭、孙星衍、左辅、吴蔚光、赵怀玉、武亿、杨芳璨、陈燮等诸多友朋,与之相知甚深,彼此之间时有唱酬。黄仲则的后人黄志述曾作《先友爵里名字考》,此文末云:“相传大父择交甚严,今记先友,凡集中未见,及虽见而非有交谊者,概不著录。闻见孤陋,所记尚多缺佚,容续搜补入。志述谨识。”[5]630即便如此,所载名录已有一百三十多人。笔者对其交游之友人作简要统计,如表1所示。
从科名来看,内中有状元如毕沅; 获进士者,有44人之多;举人20人;诸生23人。其实当时即使是科名中最低一级诸生,考中也非易事。据估算,江南大县1 800名童生竞争20个生员名额,中县1 500名童生竞争16个名额,小县1 100名童生竞争12个名额,大约90个童生才能录取一名生员,比例是很低的。[11]而在黄仲则交游友人中,获功名者总计有88人,接近交游总数的七成;加上未列科名列其官职者,二者合计便超过七成了。可以肯定,与狂傲的黄仲则交往的这些人,绝不是一无所为的庸碌之辈,更不是目不识丁的世俗之人。赏识他的人如此之多,知心好友又如此之多,由此看来,他并非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只是黄仲则遭逢的客观现实与其主观感受并未一致,以致其在诗歌中传达了太多孤苦失意之语,从而导致读者错觉的产生。
二、交游诗的内容及类别
黄仲则在交游之中,结识了一批心气相通的友人,彼此之间,时有诗酒唱和,为此,留下了数量颇多的交游诗,尽管其中不乏应景之作,但是,绝大部分,显示了其情感的印迹。大致看来,其交游诗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唱酬时的欢乐。这种情感出现的机率不高, 如《二十三夜偕稚存广心杏庄饮大醉作歌》:“安得长江变春酒,使我生死相依之。不然亦遣青天作平地,醉踏不用长鲸骑。……日来不免走地上,龌龊俯仰同羁雌。寒阴噤户不能出,幸有数子来招携。……下穷重泉上碧落,人间此乐谁当知?此时独立忽大笑,正似梦里一吸琼浆时。”[5]62感情狂放不羁,颇有李白之风。诗中“亦遣青天作平地,醉踏不用长鲸骑”之句,情思飞扬,更有 “长江”变作“春酒”的夸张想象,读来也是快意至极。人世间有诸多难言之痛,且借美酒一消之。友朋作伴,狂饮高歌, “独立忽大笑”,真是“人生如此自可乐”了。这类诗歌,黄仲则多以古体为之,酣畅淋漓的笔墨中一见其愉悦之情。不过,此类诗歌在黄诗中为数甚少,难得的几篇透露出黄仲则也有以诗表现愉悦情感的能力,只是缺少情感愉悦的机会罢了。
二是漂泊中的慰藉。人在旅途,总不免有几分凄惶。交通上的不便带来的苦楚自是一言难尽,情感的无所依附更会让游子悲慨丛生,而往日的友情自会浮上心头,挥之不去。且看黄仲则的《明州客夜怀味辛稚存却寄》:“别来甫及旬,离思已如积。海角多悲风,入夜更凛冽。鱼龙一以啸,涛声震空壁。冻鼓惨欲沉,寒檠短将没。何来万感交,扰此寸肠裂。念我同袍人,挟铗起叹息。悲欢共情愫,来往溯晨夕。各抱百年忧,念我更恻恻。苦语犹在耳,形影翛以隔。岂曰轻远游,欲已不可得。”[5]28以叙笔开篇,直述离别,言及别后之思,肝肠寸断。旅居他乡,所遇乃悲风、凛夜,所感乃凄恻、无奈,语浅情深,直是胸中涌出。而漂泊之中,偶有友朋相伴,不啻最大快乐。“久病倍添明月好,此时真共故人看。但工饮啖犹能活,莫说飘零怕减欢。”[5]54久病之后,在月下与朋友随意走走,应该是非常惬意的,但其抑郁愤激之情仍挥之不去,叙述议论为主,少见景物描写,颇似宋诗。“但工饮啖犹能活”语则可见黄仲则对境遇之失望,以反语出之而已。除此之外,和朋友一起醉去,也是漂泊中的良策了。黄仲则在《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云:“小住征桡醉旅亭,晚钟烟外正星星。不知明月几时有,但见数峰江上青。葭焰暗时秋雨过,鱼龙多处湿风腥。乡关此夜休回首,极目川涂正冥冥。” [5]55此夜,醉在“旅亭”,乡思难逃,只是靠朋友相聚,酒杯相举,聊作排遣耳。诗歌意境黯淡,形象迷离,音节低沉,颇怀流寓之慨。
三是孤独时的牵挂。黄仲则的性格,有几分孤僻。性情相投的,彼此之间,相融相洽,为此,他可以和“世人皆欲杀”的汪中难分难舍;一旦性格不合,他可能会拂袖而去,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同僚,也可能一刻不能忍耐。黄仲则在朱笥河幕时,“居半岁,与同事者不合,径出使院,质衣买轻舟,访秀水郑编修虎文于徽州,其标格因可想见也”,其在王太岳幕时,一直是狂傲少谐,落落难与众合,“独与诗人曹以南交,余不通一语”[7]。这样孤独的性格,友情自是其重要精神支撑,难眠之夜,“削迹少欢思,中宵影自娱。劳生常鹿鹿,即事每乌乌。到枕江声近,闻钟夜气孤。因怀旧游伴,犹忆故人无?”[5]74 全诗不假修饰,思友之情自然流出,清新澄澈,开篇直抒胸臆,结尾回应中见真挚,自足感人。黄仲则善道离别之情,挥笔写来,毫不刻意着力,似乎纯任信笔摇曳,写其闻知故人音讯时:“马头云断处,遥见谢家山。月色常依旧,风流孰与攀。故人枉芳讯,今夜隔重关。为尔摇鞭急,仓仓暮霭间。” [5]103似见当日黄仲则快马加鞭,苦追老友,期欲同赏月色,共看风景,其写诗真似有天助,极富感染力。他在《新安与洪稚存》中淋漓尽致地倾倒离别朋友之悲:“昔卧碧溪边,日对天都云。芳尊独倾倒,扼腕无夫君。哀猿与落狖,一一悲离群。……相思亦云切,相见幸勿疏。且有向平约,百年方及初。” [5]120恰如“哀猿与落狖”的“离群”之悲,因此,他衷心希望:“相思亦云切,相见幸勿疏。”正是朋友,才让他在孤独中能有一份温暖的牵挂。
四是失意时的倾诉。黄仲则的失意,主要缘于科举失利,毕竟对读书人来说,唯有科举一途,方为正路,而黄仲则偏于此路困蹇难行。其十六岁时于三千童生中拔得头筹,轻取秀才,此后乡试竟屡屡遭挫,为此,黄仲则苦闷异常,交游诗中时道不能释怀之情,在《寄丽亭》(其一)中写道:“每放登高恸,浮云为惨凄。湖吞全楚尽,天压百蛮低。才命古难一,行藏我欲迷。怀人原有泪,况听暮猿啼。”其怀才不遇的痛苦之情,对友人是毫无遮拦,倾泻而出,一介须眉,因怀友人而致涕泪交流,可见其情发于中,不能自已。再如《将之关中留别吴二春田》(389):“百日饮无事酒,五年读中秘书。文章浪解雌霓,身世依然蹇驴。”[5]389失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平日与他人交往,力求不卑不亢,要作看淡功名之相,而一遇知心好友,终是真情流露,不假掩饰。尽管有众多赏识之人、知心之人,按理应该满足,可惜黄仲则极少感受到对生活的幸福之感,至少在其诗歌中,更多的是对生命、生活的忧恐。如“士生处乱世,无才匪深忧。竖子亦已矣,俯仰悲千秋”[5]47,“可怜夙负黄童誉,漂泊翻成异地哀”[5]48,“吾曹沦落偶流寓,姓名寂寞谁能收”[5]177,“在世一奄忽,草木同推迁”[5]179。
这种忧恐在与同道交游中,有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因相互怜惜而加深。其同乡好友左辅,四十三岁方得中科名,此前生涯,饱尝羁旅之苦,一发于诗,比如《蝉》中:“诉尽齐宫怨,萧萧续苦声。芳华销梦短,风露贷余生。疏柳长州苑,残阳白下城。吟躯听欲瘦,辛苦为关情。” [12]黄仲则读后,自述:“芳华十字,黯然神伤,仲甫为我写照乎!”可见,境遇失落,交游之中,悲戚互感。另一好友杨芳璨—— “毗陵七子”之一,曾在《忆洪大稚存即用甲午长至日见寄韵》中写道:“饥来驱人不可当,东西奔走空彷徨。哀吟顾影慕俦侣,面目憔悴无辉光。”[13]138其自身落魄之状,跃然纸上,置于《两当轩集》,的确难分彼此。曾对黄仲则有分财之举的好友陈燮,其《白门旅次赠施雪帆兼怀顾文子黄仲则》中云:“长安索米难,岁暮益迫促。贫士迫冻饿,富儿厌粱肉。高阳几酒徒,避债久雌伏。”[13]165可见,虽逢盛世,甘苦自知。陈燮感觉到“是时迫朔节,风霜肆残酷。西山雪稍晴,余寒压岩麓”。既是实景之绘,分明又有弦外之音,失志同俦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凄苦之状,不难想象。正是知心好友的互相了解,又以诗共同切磋交流,所以,黄仲则的忧恐凄苦之语并非独此一家,只是表现得更明显,程度更深而已。
三、交游诗的风格及意义
尊长、朋友给了黄仲则经济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安慰和依赖,更在创作上给他提供了与许多同道中人切磋的机会。黄仲则所交游之人,身份各异(前已述及),大致有两类:一为尊长,一为友朋。从其留存诗作来看,朋辈之间的唱和比之与尊长之间的唱和数量上要多得多,两者相较,约为十之比一。尊长往往赏识其才华,则黄仲则与尊长唱酬时,较侧重于才,如其《上朱笥河先生》,以434言七古进呈幕主,才气发露,挥写自如。要在众望所归的学政朱笥河面前表白自己的感情,殊非易事。既要抒写对学政知遇之恩的感激之心,又不可太显亲昵或乞怜之意,黄仲则写来十分得体。诗中既表示对幕主的赞美,“先生卓然坐虎皮,旁罗宾从皆瑰奇”,也写出自己的崇敬和感激之心,“意气倾倒山可移,诱我力学言如饴。感激真乃零涕洟”;但是,自信、自尊同样在诗中流露:“佐公巨笔挥淋漓,此则不敢多让谁”[5]105。
全诗才气以一以贯之,安排妥帖,游刃有余。而《呈袁简斋太史》一诗:“一代才豪仰大贤,天公位置却天然。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暂借玉堂留姓氏,便依勾漏作神仙。由来名士如名将,谁似汾阳福命全?”[5]247对赏识自己的文坛名流袁枚,则以性灵之笔,不尚故实,表达对袁枚的仰慕之情,但又不卑不亢,很有分寸。若是面对诗宗杜韩、苏黄的翁方纲,投诗则或用苏韵,或挟韩气,在诗歌趣味上,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与友朋唱和时,更倾注于情。其情感郁积时,则叹卑嗟贫,感怀失意,如前文所述,其漂泊之苦、失意之情、不遇之感,对知心好友是不假掩饰的。
据此,黄仲则与袁枚、翁方纲等诗坛领军之人均有密切交往,与同辈之人彼此唱和,其交游虽广,所受影响甚多,但其诗诚如张维屏所言:“亦用书卷,而不欲炫博贪多,如贾人之陈货物;亦学古人,而不欲句摹字拟,如婴儿之学语言……如芳兰独秀于湘水之上,如飞仙独立于涧风之颠。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14]黄之交游诗尽道科举不利,酬亲无望,依人作幕,壮志难酬之苦楚,比之性灵之诗,少一份粗滑浅俗,多一份清新雅致;比之格调之诗,少一份温柔敦厚,多一份激楚凄凉;比之肌理之诗,少一份虫鱼饾饤,多一份真情灌注。其诗确是个性鲜明,浑然天成。黄仲则以作诗为生命之必需,于其诗中,呈现出其苦乐圆融的感情状况、丰富多样的交友实况、饱经沧桑和痛苦洗礼的生活阅历。诗人的交游直接酝酿着其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奠定了其整体诗风的形成。其诗伤时感物,时露抑郁不平,语言刻意求新,却又十分自然,既有唐音,也显宋调;既才气发露,又情感飞扬。诚如蒋士铨诗云:“才大士多嗟不遇,情深人每善言愁。”[13]112(《题施生晋诗本并柬黄生景仁》)可以说,黄仲则的诗歌创作,与其颇为广泛的交游,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满江红》是词牌名啊,全诗如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周恩来思乡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江苏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革命,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虽然思乡成病,但一直没有回过故乡。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
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说:“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
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放放风筝……”
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扩展资料:
周恩来社会评价: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
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
参考资料:
2013《快乐男声》的一场现场直播,
海清单膝跪地,
大声喊道:
“欧豪,今天晚上我是V神,但此刻,你!是我的神!”
欧豪在台上惊慌失措,急忙去扶海清。
回到评委席,
海清询问欧豪喜欢长发还是短发,
得到回复后毫不犹豫地喊道:“这辈子!我的短发为你而留!”
近期这段视频再次翻红,
网友们看到这一幕,
纷纷调侃尴尬地抠出三室一厅。
海清的抓马事迹远不止这一件,
甚至一度名声跌入谷底,
被业内众人嫌弃。
为冲击白玉兰蛰伏多年,
海清凭借《心居》里精湛的演技重回大众视野,
从“国民媳妇”沦为业内“疯狗”,
如今重振旗鼓,她经历了什么?
01
1977年,
海清出生在南京的名门望族甘家,
本名黄怡。
甘氏家族 历史 悠久,
血脉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宰相甘茂。
母亲甘娟是甘家的小女儿,
也是甘涛先生的侄女。
父亲是书香门第之后,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外婆在小学做语文老师,
气质出众、美丽精致。
外公是一名画家,
在南京赫赫有名。
在日本占领南京时期,
为了活命,
甘家全族从南京逃到重庆,
甘家大院被难民掠夺一空。
建国后,
甘家大院曾变成了职工宿舍。
之后归还,
只剩下了几间破败的大杂院。
母亲亲眼见证了家族的衰败。
但是依旧活泼开朗、积极向上,
喜欢运动、跳舞,
还是工厂的文艺分子。
自懂事起,
海清就看着母亲在单位晚会上唱歌跳舞,
被掌声围绕的画面让她赞叹不已,
在心中长出微弱的萌芽。
母亲工作的时候,
时常把她送回大院陪伴外公外婆,
红砖绿瓦景色优美的甘家大院,
在她眼里除了大一点,
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每天清晨起来吊嗓子,咿咿呀呀的,
四外公甘律之想教她唱昆曲和京剧,
她学起来又困又累,
撒娇说不想学了。
但甘家是戏曲世家,家规森严。
不仅要从小起早功,学习唱戏,
家族中的每一个孩子,
都还要掌握一门乐器。
外公认为她既然不想学唱戏,
就学二胡、板胡等传统乐器,
能和戏曲表演配合得很好。
她又觉得演奏这些乐器只能做幕后配乐,
不能享受在舞台上的快乐。
从小被受宠爱的她被外公的冷脸吓得十分委屈,
但依旧不想妥协。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
舅舅过来替她解围,
劝解外公:女孩子要优雅从容,
拉二胡有些格格不入。
不如问问孩子想学什么。
小海清眼睛一亮,
她想站在台前跳舞,
她蠢蠢欲动的心早已按捺不住,
怕长辈们不同意一直没敢说出口。
外公看到了她眼里的认真和忐忑,
张了张嘴没说什么,
摇着头往外走,
就在她忍不住失望的时候,
远处传来了一声:“罢了。”
小海清激动地和舅舅击掌庆祝。
身体柔软的她起点很高,
本着想让外公看到她努力的想法,
她没有像之前一样,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兢兢业业地找老师学习,
每天在家练习基本功。
除了学习戏曲外,
在守规矩、学礼仪方面,
甘家也是格外严格。
外婆总是强制要求她背《弟子规》,
抄写《朱子家训》,
抄写达不到要求的话,
打手板、面壁思过都是常有的事。
除此之外,
她的礼仪姿态,
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大家闺秀的风范。
家族里的女人们都很精致,
外婆出入人前都会化妆,穿衣得体,
母亲永远戴着手套和帽子,无论春夏秋冬。
但海清却倍感压力,
生性活泼的她喜欢乱跑乱跳,
从来不喜欢什么礼仪规矩。
吃饭前她会为了码齐筷子,
在桌子上敲出动静。
坐在椅子上,
总忍不住把脚翘上去。
为此,
她总被母亲责骂管教。
长期的压制对她来说是一种折磨,
就在小海清被家里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
她在外面玩耍时被电视剧剧组看中,
想找她在剧组客串一下。
她立马恳求母亲,希望得到同意。
母亲想了想,
多尝试尝试也挺好的。
在剧组体验了别样的自由生活,
在戏里,
她好像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人。
虽然她很痛恨被严格控制,
但这些规矩和家训,
从小培养出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
让她从小被艺术氛围包围着,
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02
精神富足的小海清在物质上,
却没有享受过家族的庇荫。
上学时,
南京的天气总是经常下雨,
但家里缺凑不出一把雨伞、一双雨靴,
她的小脚没有清爽多久就又会变得黏黏糊糊,
一到下雨老师就会让同桌送她回家。
可她无法面对自己落魄的模样,
想到一起回家尴尬的场景就感到窒息,
于是,赌气着淋雨跑回了家中。
直到过了几年,
舅舅送给了她一把崭新的雨伞,
小海清兴奋极了,开心的抱着舅舅转圈。
但她舍不得用这把漂亮的新伞,
每次下雨还是把书包顶在头上。
除了上学时间外,
她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在少年宫度过,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她不想错过,
更何况家里并不富裕,
支撑她的学费父母已经很辛苦了,
她不想白白浪费家人的付出。
时光荏苒,
12岁时,
小海清成功考进了江苏戏曲学校,
继续学习舞蹈。
母亲对女儿离开家里万分不舍,
但又十分欣慰,
带着对女儿的骄傲把她送进了学校。
在学校她专心学习,
每天在教室、练习室、宿舍三点一线,
靠汗水和血液浇灌着梦想,
对家里报喜不报忧,
受伤也永远自己扛。
聪明的她凭借自己的奇思妙想,
开始自己做编导,
为自己和同学们编舞。
终于在17岁这年,
成功被选进江苏歌舞团。
过了两年,
强悍的专业水平和编舞才能,
让她成了歌舞团的“台柱子”,
带领歌舞团在桃李杯上获奖。
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刻,
医生却告诉她,
她不能再跳舞了,
长期积累的伤病在高强度备赛中爆发了出来。
再这样下去,
不用太久她就会变成“残废”。
强烈的不甘心差点把她淹没,
她知道舞蹈演员的职业寿命很短,
但没想过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在她绝望的想放弃自我的时候,
母亲一巴掌把她打醒,
“甘家没有像你这么受不起挫折的人!”
跳不了舞她还可以给别人编舞,
在母亲的陪伴下她很快重新振作起来,
可惜的是,
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还是不甘心屈居于幕后。
回想起小时候客串拍戏的自在,
她决心朝演员的方向努力。
母亲虽然担心,
但怕女儿再受打击一蹶不振,
还是陪她一起补习专业和文化课。
带着丈夫陪她一同参加艺考,
在北京**学院的考试现场,
满场都是靓男美女,
母亲没忍住对她说:
“人家长得那么漂亮去考试,你看看你自己,千万小心点。”
在一众考生中,
海清确实不算太过出众。
但她眼睛里带着志在必得的信念,
五官也有辨识度,十分有灵气,
被作为面试官的表演系主任齐世龙一眼看中。
他认为,她长得很聪慧,非常有特点。
于是,她成功进入了复试,
而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去参加中戏的面试。
最终,
两个学校都成功过线。
03
她以文化课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学院。
和马伊琍、姚晨、宋佳成为同学,
刚研究生毕业的黄磊成了她的班主任。
见到黄磊的第一面,
过于年轻的面孔让她很是怀疑,
班里最大的同学24岁,
黄磊26岁已经研究生毕业还来做班主任,
“他到底能不能行啊?
要是他不行,那一年5800块的学费不就打水漂了。”
此时的黄磊已经在读研时,
凭借**《夜半歌声》,
获得第3届中国长春**节最佳男配角,
事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他磨练演技的同时在校任教,
想在其中获得更多感悟。
明明差不多的年纪,
却硬生生被他教导出两辈人的关系。
刚入学还肆意张扬的少年人在他严厉管教下,
变成了听话的雏鸟,
经过时间的磨炼就能翱翔天空。
海清为黄磊的负责所感动,
进入表演班之后,
她知道自己的长相并不出众
为了不辜负父母辛苦凑齐的学费,
和老师以身作则的教导。
她依旧沿袭着从前的习惯,
勤奋不够那就拼命。
每次排练,
都仿佛想倾尽生命的一切让自己在舞台上绽放。
有一次排练话剧,
长时间没有休息,
反复带着情绪表演,
一时不备被疲惫和劳累钻了空子,
竟直挺挺的在舞台上晕倒。
这之后,
连老师都拿她的事迹激励师弟师妹们努力。
她知道后暗自羞愧,
自己只是在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这些事情都被作为班主任的黄磊看在眼里,
处于欣赏,
先后带她参演话剧《雷雨》、《骆驼祥子》,
在其中和丁黑导演相识,
二人的师生情也在相处中更进一步。
好景不长,
海清对北京的气候和饮食环境都不适应,
身体频繁出状况。
在学业的压力下,
她的体重不断攀升,最重时高达130多斤。
身为一个演员,这是极其致命的。
正值毕业前夕,
她想考进北京人艺,
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
面试时,
考官说:她长得既不漂亮,又不会演戏。
她很受打击,
自责自己没有做好身材管理,
一句不会演戏更让她怀疑自己。
她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开始到处跑剧组寻求机会。
去试戏时,
甚至还没递简历就直接被制作方拒之门外,
对方嘲讽地告诉她:
“你演不了戏,趁早改行吧!”
时间久了她难免心灰意冷,
更现实的是,
海清已经无力支撑在北京的开销,
无奈之下,
只能先收拾行李回南京。
在家的日子无事可做,
她只能试图充实自己。
看看书和碟片,
甚至去公园练剑,
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时不时思考该如何演绎。
家人劝她既然拍不到戏,
不如在南京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
巧合的是,
海清刚好和高中同学孟先生重逢,
多年不见的朋友还能再遇到实属难得,
两人惊喜的和对方聊起这些年的经历,
她毕业后离开南京北上,
孟先生也过了雅思留学英国。
两人的相遇仿佛命中注定般浪漫,
说不完的话、互补的性格,
让海清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心动。
接触中,
孟先生坦白其实高中时就喜欢他,
但她的眼里只有自己的梦想。
不想两人的关系受到影响,
他只能默默照顾,
大学时也时常打跨国电话问起她的情况。
很快,
两情相悦的他们就坠入爱河。
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
2002年,
25岁的海清领证结婚。
04
结婚后,
她没有放弃梦想,
一边保持身材管理一边寻求拍戏的机会。
次年,
丁黑导演邀请她参演《玉观音》,
这也成为她的出道作。
播出后广受好评,
“火”了一众主角配角但没有她。
她不着急,
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2003年,
海清一连拍了《书香门第》、
《梅花档案》和《海棠依旧》,
勉强在观众眼里混了个“眼熟”,
但她性格大方、勤奋努力的敬业态度,
却让她和合作过的导演们都有了不错的交情。
之后几年,
她靠着一股子拼命向前的劲头,
做了很多尝试,
从谍战到 历史 再到家庭剧,
她都挨个演了个遍,
但依旧反响平平。
终于在2006年,
经黄磊介绍,
滕华涛在筹备《双面胶》时找到海清,
时间一天天过去,
迟迟没有定下合同,
投资方一直在犹豫,
几方人员各有各的考量。
恩师黄磊也劝海清,
时间拉得太长结果不明,
如果遇到合适的戏就去拍,不要等。
海清这次没有听话。
她看过剧本后,
坚定认为这是自己事业转折的机会。
陆续有几个作品找来,
有的片酬丰厚,有的剧本有底,
她一律回复:“不演。”
破釜沉舟等待《双面胶》的回复,
黄磊评价:“倔得像头驴!”
幸好,
命运没有辜负她。
两个月的等待换来了麻辣媳妇胡丽鹃,
在剧组她和滕华涛不谋而合、互相欣赏,
约好以后再次合作。
次年,在卫视黄金档播出,
剧情发展引起广泛讨论。
海清的人气更上一层楼,
业内也对她好评如潮,
就此为她开辟出一条“媳妇”之路。
闷声干大事的她没有着急发展事业,
同年,
海清在南京产子,
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孩子,丹尼尔。
儿子的出生占据了她的全部精力,
她想多陪伴儿子一段时间。
只接为数不多的几个短期的工作。
两年后,
她再次和滕华涛合作,
一口气拍了《王贵与安娜》和《蜗居》两部戏。
趁着势头正好,
乘胜追击主演了《媳妇的美好时代》。
一举拿下金鹰奖最具人气女演员
和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女演员,
以及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海清终于爆红,
走上了“国民媳妇”的道路。
第二年,
她出演《黎明之前》、《追捕》,
年底时参演《赵氏孤儿》,尝试**的拍摄。
2011年,
参演春晚小品《美好时代》,
再次在全国人民面前刷足存在感。
次年,
主演国内首部医患关系题材电视剧《心术》,
再一年,
在《快乐男声2013》中担任“V神”的角色,
在现场直播时,
海清单膝跪地,
大声喊道:
“欧豪,今天晚上我是V神,但此刻,你!是我的神!”
欧豪在台上惊慌失措,急忙去扶海清。
比赛中做出如此夸张的行为,
她也很紧张和害羞。
但比赛投票晋级的关键在于观众的短信投票,
每个选手的拉票都大同小异很难被人记住,
为了保住她看好的欧豪,
只能出此下策。
欧豪成功晋级能朝梦想前进一步,
就算她被观众嘲讽“做戏”、“浮夸”,
也心满意足了。
就此,
海清敢作敢当、肆意妄为的性格被大家看到。
2014年,
都市 情感 剧《一仆二主》播出,
她的名字响遍大街小巷,
拓宽了观众的年龄层次。
同年,
受邀担任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导师,
被爆出多年舞蹈功底,
她和选手们心心相惜,
在比赛中对她们多有照顾。
令人没想到的是,
在年底的一场颁奖典礼上,
郭敬明以优异的成绩拿下了“最佳导演”的奖项,
海清作为颁奖嘉宾,
颁奖时为了表示尊重,
在众目睽睽之下,
脱掉了自己7厘米的高跟鞋。
看到现场气氛有点不对劲,
被主持人询问原因时,
回答道:
“很多女艺人都想给郭导颁奖,
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脱掉高跟鞋。”
原本想活跃气氛,
况且她和小四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
没想到差点造成直播事故。
回到家后,
她多加反思,
决定以后谨言慎行、专注事业。
三年间,
她参演了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
《深夜食堂》、《小别离》、《小欢喜》。
黄磊执导的**《麻烦家族》和**《红海行动》。
参与录制了综艺《熟悉的味道》、《向往的生活》、
《欢乐中国人第二季》、《非凡匠心》。
在圈内地位逐渐稳固时,
她看到众多年龄渐长的同学,
和其他圈内女演员的处境很是艰难。
2019年,
在13届FIRST青年**展闭幕式后。
颁奖仪式时海清被气氛烘托起来,
一时上了头,
她向导演、制片们喊话,
希望能减少对中年女演员的固有偏见。
一句“我们一定会比胡歌便宜,一样好用。”
轰动全网,
甚至在场几个女演员喊上台,
挨个举例。
下台后热血退去冷静下来,
海清发现自己又没管住嘴,
不由懊恼说的太多,
但对自己表达的观点,
她还是坚持不后悔。
但在网友眼里,
她就是在拉踩别人,
坚决抵制。
而在业内大部分人看来,
她说的太过直白,令人难以接受和赞同。
就此海清的名声一落千丈,
还被扒出了从前的事情,
给她贴上了情商低、任性妄为的标签,
“疯狗”一词也成了她的代名词。
经历大起大落,
她一度想不开,
不知如何是好。
在家人们的安抚下,
她决定顺其自然,
无戏可拍就在家陪丈夫和儿子,
趁此机会磨炼演技,
寻求更多新的尝试和突破。
2021年
她携《心居》归来,
收视爆棚的同时她的口碑也逐渐回涨。
随后,
《启航:当风起时》、《大浪淘沙》相继播出,
**《我和我的父辈》一经上映,
今年,
确定参演《小欢喜2022》,
同时,
参与演唱北京2022年冬奥会
和冬残奥会口号推广音乐短片《一起向未来》。
有人眼里的海清是“情商低”,
也有人认为她是“真性情”。
出身名门望族却家境贫寒,
年少饱经挫折一度梦想夭折却砥砺前行重新出发,
中年事业大起大落却仍保持初心。
海清坚韧、努力又不世故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
希望海清未来能够越走越远,
就像她对粉丝“海棠花”说的:
“愿这花永远绽放,愿这花期很长很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